审美距离和移情说

合集下载

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

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

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自19世纪以来,人们对美的研究,逐渐将侧重点从对美的本质的追求转移到了美感的体验和制造美感的因素上。

美学的研究重点也从研究美发展成研究美感。

而在对美的感受探索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审美距离以及人的情感对美的体验的影响。

不同的审美距离,不同的审美对象以及不同的审美心情都会对最终的美感造成影响。

因此,很多人都将审美距离和移情说作为审美的重要手段。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

”这便是说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而这里的距离,则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之间的分离。

审美距离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三种。

时间距离指与审美主体的接触时间。

有诗云:“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过于长久的接触会造成人们对审美主体的审美疲劳,从而使得美的东西也失去了他的美感。

更通俗的说,人是喜新厌旧的动物,看久了的东西总是要腻烦的。

空间距离则是指与审美主体处在不同的不同地点,不同空间从而产生的审美情感对审美主体的美化作用。

正如对于要远行的朋友我们总会从心底生出依依不舍的情绪。

诗人李白也曾在诗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空间距离的相隔总是会牵扯人内心的牵挂,从而在不经意间美化了审美的主体。

而一般来说,这样的美感总是带有淡淡的惆怅和忧伤,是一种蓝色的忧郁的情趣。

此外,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布洛提出了心理距离。

他认为心理距离是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经审美主体牵引起内心的情感。

心理距离一般表现为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他们所引起的美感体验与审美者的内心感受、对审美主体怀有的关心、怜惜、鄙夷等相呼应,从而形成了更深层次的美感,甚至是快感。

4审美经验论重点

4审美经验论重点

4审美经验论重点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种类型:预⾔的、宗教的、诗神任附的和哲学的。

“回忆说”:揭⽰了审美经验的许多特征。

⾸先,表明主体在审美经验中必然处于⾝⼼亢奋的状态,类似于马斯洛的“⾼峰体验”;其次,把审美经验说成是灵魂⽽⾮⾝体的体验,并且强调审美经验能够使⼈的灵魂从⾁体的束缚中摆脱⽆关,是⼀种纯粹的⼼灵活动。

随着西⽅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西⽅美学的研究重⼼转向了审美经验的探讨。

3现代西⽅美学在审美经验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分为两个阶段:18世纪中叶以前为第⼀阶段,代表⼈物有夏夫兹博⾥、荷加兹、哈奇⽣等。

夏指出⼈具有第六感觉;荷加兹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第⼆阶段是从18世纪中叶以后,代表⼈物是休谟。

休谟的特点在于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从⽽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但是忽视了⼆者的联系。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能够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统⼀起来,从⽽克服了各⾃的⽚⾯性。

4现代西⽅美学是作为对近代美学的反叛⽽出现的,但在审美经验问题上却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

现代美学分为科学主义和⼈本主义两⼤类型。

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其基本倾向是试图通过实证或科学的⽅法来解释审美经验。

⼈本主义美学则极⼒排斥⾃然科学的实证⽅法,试图把美学建⽴在⼈⽂科学或精神科学⽅法论总之从古希腊到现当代审美经验问题⼀直是西⽅美学家所谈论的⼀个重要问题,它构成美学学科的重要内容。

⼆、审美经验基本性质[简答]审美经验的性质是实践性(1)⾸先审美经验从根本上说都是⼈⽣实践的组成部分。

(2)其次,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成性。

(3)再次,审美经验不仅是艺术家的⼈⽣实践,随着艺术作品为⼈们所接受和欣赏,它必然要和⼴⼤接受者的⼈⽣实践发⽣紧密的联系。

“⽐德”——是指⼈们在艺术创作中总是习惯于把⾃然物的某些特征⼈格化,使之⽐附于⼈类的某种道德情操。

“畅神”——⾃然景观的审美价值在于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和满⾜,使⼈的精神为之变得舒畅和愉悦。

《美学》好答案

《美学》好答案

《美学》答案一、名词解释:1、美在理式:是古希腊哲学家拍拉图首先提出来的,中世纪罗马的神学家普洛丁和圣〃奥古斯丁等人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说。

2、美在生活:在生活中,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

欣赏美,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放下偏见与世俗,你将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因为美,就藏在你的心中。

3、美在比例和谐:毕达哥拉斯使用这个范畴主要是指一定的数的比率关系。

凡是符合这种数的比率的,就是和谐,就能产生美的效果。

4、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

5、审美距离说: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因而能使它充分显示其本色。

6、审美积淀:指所有由理性化为感性,由社会化为个体,由历史化为心理的建构行程。

7、净化说: 为悲剧可以唤起人们悲悯和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获得无害的快感,从而达到某种道德教育的目的。

8、自然人化:是客体主体化的结果,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的结果。

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原本粗朴、原始的自然之景,被赋予人类的审美追求。

9、审美感受:是指主体在对客体的审美感知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审美感受实际上就是由对象的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心理感奋状态。

10、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11、表现说: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12、“寓教于乐”: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艺术作品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融合、统一。

13、美是关系:美是一切具有美的性质的存在物的共同性质,美的事物所共有的性质只能是关系,而这种关系则是客观存在的实在关系。

二、问答题1、关于美学对象有那些说法?答:1)真、善、美都是客观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为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所历史地规定了的。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流程。

“移情”说和“心理距离”说是其两大主流,在审美的美阈中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1)“移情”说。

“移情”说是审美活动认识发展到近代才出现的学说,源于德国,美学界给其以极高的评价,称之为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大发现,被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

第一次明确提出“移情”观念的是德国学者罗伯特・费尔和其父弗列德里希.费尔,而真正发展,论证了“移情”而使之成为“移情”说的乃是德国的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1851~1914)。

里普斯在他的《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一文中写道:“移情作用是指,不是一个人身体的感觉,而是某种感情即某人自己,进入审美对象之中。

”审美过程就是由物我对立通过移情作用而达到物我交融(或称之为物我互赠)和物我同一(即天人合一)的境地。

其他的审美心理学说大多认为审美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它们只是找到了物我统一的契合点,有点相似珍天的无痕焊接技术,并没有使物我对立的成分完全消失。

而立普斯则认为,人之所以产生美感,不是对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产生反映,而是人主观精神的外射,是“向我们周围的现实”,“注入生命的活动。

”也即是说,在移情心理发生的瞬间(或较长时间),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已完全消失而合二为一,处于一种忘我的境界(相似于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和佛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指试,莫使惹尘埃”的境界。

当然还达不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但它们都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里普斯举例说,人们欣赏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多利安式石柱,是因为它显示出一种男性的雄壮美。

站在石柱面前静观它的形象,会感到一种内在的“扩张”,连心也在“扩张”着,有一种特殊的在内部发生的特殊感觉,仿佛石柱在进行着挺拔向上的凝成整体的运动。

在他看来,人所感受到的石柱运动,不过是移入石柱中去的人的自我运动。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名词解释部分1、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的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2、距离说: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

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

布洛。

3、移情:所谓移情,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知觉、情感外射到外界的事物上,设身处地的把原来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他也有了感知和情感,从而构成了物我同一,甚至物我两忘的境界。

移情说作为一种正式的审美经验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利普斯。

4、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所谓“美的规律”是指事物之所以具有美的特征,之所以成为美的对象的规律。

美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美的事物的本质,或者说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

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凡是符合美的规律就是美的不符合就是不美的,换言之,凡是美的事物就是符合美的规律,反之就不符合美的规律。

5、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1)、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2)、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3)、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6、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不同于作为戏剧种类之一的悲剧,它比后者的含义更为广泛,它还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和其他艺术种类中的悲剧(2分)。

究其实质来说,所谓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7、净化: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舒缓、疏通和宣泄过分强烈的情绪,恢复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即美感。

8、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审美距离与移情

审美距离与移情

同形同构说侧重客体——美在外物本身
02
移情说与同形同构说的区别
题画松
1
万草已凉露
2
开国披古松
3
青山遍沧海
4
此树生何峰
5
孤根邈无倚
6
直立撑鸿蒙
7
端如君子身
8
挺如壮士胸
9
——李商隐
淮上与友人别 杨柳青青着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
在上述例子中,筋肉运动起源于摹仿。筋肉运动有时为了摹仿,有时为了适应,当外物没有动作可摹仿时,感官就适应外物,产生种种生理变化。下面我们以几首中国古典诗
01
词为例说明之。
01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李白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写意画艺术大师。绘画风格:冷峭凝练、生硬狂猛。
四、内摹仿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01
内摹仿说是移情说的一种
01
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谷鲁斯
01
创始人物:韦特墨、考夫卡、库洛
02
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库洛的追随者,格式塔心理学最主要代表,毕生从事教育和艺术心理方面的研究,颇有成就。
著作:《表现性的优先地位》、《艺术与视知觉》、《走向艺术心理学〉等。其中《艺术与视知觉》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扛鼎之作。
在风和日暖的时节,眼前尽是娇红嫩绿,面对这灿烂浓郁的世界,

审美移情说名词解释

审美移情说名词解释

审美移情说名词解释审美移情说名词解释:审美移情是指个体通过与艺术作品中的客观物象或角色的交流而引起相应的情感反应。

移情分为直接移情和间接移情,前者指个体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感受性心理活动;后者指由艺术品本身特有的诱发力激起的情感。

4、审美移情说的内涵:审美移情不仅包含着情感和态度的心理因素,而且还融合了美感、想象等更复杂的认知成分,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美感的生理基础。

个体所具有的艺术感受性是引起审美移情的重要心理条件,没有这种感受性,就无法引起审美移情,因此也就谈不上艺术感染力。

2)个体对现实的审美经验。

个体只有把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精神世界结合到艺术形象的感受中去,才能产生移情。

3)艺术形象的感染力。

5、审美移情说的实质:这种学说认为,人类的审美心理机制就是将外部世界转化为内心情感的心理过程,审美移情就是个体把外部世界移入自己内心并在内心唤起这种情感的心理过程。

“移情”一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

关于“移情”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这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为“使动词”,指“赋予我”之意;其二,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神谕”,指某事物已“移动到我的心里”。

我认为第二种说法较合理。

这样,一个概念的原意和引申义便有所区别,这也是概念具有的特点之一。

从原义来看,“移情”最初的含义是指一种神秘莫测的“移动”,如指鬼怪之说。

可见,“移情”是一种被歪曲了的定义。

从引申义来看,“移情”的原意即赋予感情的意思,它常用于宗教领域。

但由于这一领域在传统上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所以一般都把这一概念延伸到美学领域来了。

,而这一概念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审美移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审美心理过程密切联系的。

例如,个体在欣赏优美的音乐时,除了会激起听觉上的愉悦感外,还会由于想象、回忆往日情景,而使审美体验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产生一种无言的情感宣泄,即所谓的“共鸣”。

美学与设计概述31

美学与设计概述31

图8:搬运木材
审美距离应当是一种适中的距离,这种适中的距离是由接受者的审美经 验、生活经验、文化水准、赏析能力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一种恰到好处 的接受条件。
图9:以墙为背景
图10:以墙为靠背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在听了《牡丹亭》中的曲子后“心动神摇”、 “如醉如痴”。这个审美过程需要她的经验、学识和情感等都与审美对像相统一。
(3)主客体的统一性。即完形不是完全指客体本身的形式,而是在人的 知觉经验中形成的完形。也就是说,完形是在人感知客体的基础上的大脑 中形成的,是在知觉中呈现的。所以,对完形的研究主要是对知觉的研究。
3、完形的特征
(1)完形是一种力的样式。 (2)完形是自发地追求着一种平衡
4、完形的两大原则
(1)简化,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那些能够给人最愉快的感觉的完形,就是 那些采取了最大限度的简化形式的完形。如剪纸艺术、儿童读物插画、动物 标志设计、海报插图等要简化到突出形象的特征。简化的特征是现“力的 样式”。
格式塔心理学在美学方面的代表人物阿恩海姆 (1904.4—1994.6)《艺术与视知觉》
图19:阿恩海姆著作1
图20:阿恩海姆著作2
总结:我们很多同学身上都佩有首饰,有的可能是祖母传给你的。那这 这个东西就不只是普通的装饰物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传承。“蒹葭 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 朝朝暮暮”,都说明距离产生美!如何在设计中注重移情、运用(恰当 的)距离设计让受众产生积极的审美体验呢?
课后作业:在环境设计中,如园林、酒店或展示空间设计当中,
如何把握好“距离美”。
2.同形同构说侧重客体——即美主要存在于外物本 身。认为外物的运动和形状本身就能表现某种感情, 如果外物和人的悲哀的心理活动同形同构,它就能 够引起人的悲哀感情;如果外物和人的欢乐的心理 活动同形同构,它就能够引起人的欢乐感情。坚忍 的松柏之所以显得苍劲,并不是人的感情移入的结 果,而是它的身姿在结构上和人的坚强情感相类似, 所以人才立即感觉到它是坚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公权(778 865), 柳公权(778——865),字诚 865),字诚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 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与颜真卿齐名,人称“ 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筋柳 字体方圆兼施 平正精确, 方圆兼施, 骨”。字体方圆兼施,平正精确, 挺拔清朗,世称‘柳体“ 挺拔清朗,世称‘柳体“。 作品: 玄秘塔碑》 作品:《玄秘塔碑》、《神策军 纪圣功德碑》 纪圣功德碑》。
2、观点:摹仿和游戏是本能,审美活动中 二者联系在一起,摹仿是审美活动的主要 内容。审美的摹仿不同于一般知觉的模仿, 而是一种内模仿。
汤姆生在观照花瓶时 的反应:
“双眼盯着瓶底,双足就 双眼盯着瓶底, 压在地上。 压在地上。接着随着瓶底向 上提起, 上提起,她自己的身体也向 上提起, 上提起,随着瓶体上端展宽 的瓶口的向下压力, 的瓶口的向下压力,自己也 微微感觉到头部的向下压 力,……有一套完整的平均 有一套完整的平均 分布的身体适应活动伴随着 对瓶的观照。 对瓶的观照。” ——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 史》
婉 中 约 派 词 人 的 卓 杰 越 出 代 表 女 。 家 , 作 的 最 上 历 史 国
李 清 照 , 号 易 安 居 士 , 济 南 人 。
“ 庭 院 深 深 深 几 许 杨 柳 堆 烟 , 帘 幕 无 重 数 。 ,
欧 阳 修 蝶 恋 花 中 :
垂 帘 不 卷 留 香 久 , 古 砚 微 凹 聚 墨 多 。 ”
三、格式塔同形同构说
1、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诞生: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针对构 诞生: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针对构 造主义心理学提出。格式塔是德语 Gestalt的音译,相当于英文 Gestalt的音译,相当于英文 Configuration,含有“完形” Configuration,含有“完形”、“整 体”、“全境”的意思,所以格式塔 全境” 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创始人物:韦特墨、考夫卡、库洛
八大山人(1626 1705):原名朱耷,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 1705):原名朱耷 世孙,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写意画艺术大师。绘画风格:冷峭凝练、生硬狂猛。 世孙,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写意画艺术大师。绘画风格:冷峭凝练、生硬狂猛。
四、内摹仿
1、内摹仿学说简介 内摹仿说是移情说的一种 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谷鲁 斯
3、内模仿的美学意义 指出了美感的生理基础,有人把它称为 审美筋肉论或者艺术生理学。 审美筋肉论或者艺术生理学。
颜真卿(708 784), 颜真卿(708——784),字清 784),字清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字体方严正大 雄浑拙朴、 方严正大、 人。字体方严正大、雄浑拙朴、 大气磅礴,世称颜体, 大气磅礴,世称颜体,在书法 史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史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作品: 多宝塔感应碑》 作品:《多宝塔感应碑》、 大唐中兴颂》 《大唐中兴颂》、《颜家庙 碑》。
心 旷 神 怡 , 忘 怀 一 切 , 时 而 觉 得 某 一 株 花 在 向 阳 带 笑 , 时 而 觉 得 某 一
在 风 和 日 暖 的 时 节 , 眼 前 尽 是 娇 红 嫩 绿 , 面 对 这 灿 烂 浓 郁 的 世 界 ,
一、距离说

距离说的提出 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 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
2、阿恩海姆简介
阿恩海姆(Rudolf 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美国著名心理 学家、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库洛 的追随者,格式塔心理学最主要代表,毕 生从事教育和艺术心理方面的研究,颇有 成就。 著作: 表现性的优先地位》 著作:《表现性的优先地位》、《艺术与视 知觉》 知觉》、《走向艺术心理学〉等。其中 走向艺术心理学〉 《艺术与视知觉》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扛鼎 艺术与视知觉》 之作。
第十四讲
审美距离和移情
近代美学所侧重 的问题是: “在美感经验中 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 样?” 样?”至于一般人所 喜欢问的“ 喜欢问的“什么样的 事物才能算是美” 事物才能算是美”的 问题还在其次。 ——朱光潜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对美的本质的探求
美感经验的研究

美感
个 鸟 的 声 音 特 别 清 脆 , 心 中 恍 然 有 所 悟 。
3、观点: 观点:
自然物的运动、形状、 色彩是支配它们或创 造它们的力的作用的 结果。 结果。
人内在的感 情活动也受 到力的支配
如果外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和人的心理中 展示的力的式样相类似, 展示的力的式样相类似,即外部事物运动 和形状同人的心理同形同构, 和形状同人的心理同形同构,那么外物能 引起人相应的感情活动。 引起人相应的感情活动。外物本身就能表 现人的感情。
薄雾中宁静的村庄
夕阳下薄雾笼罩的湖面
《 风
《 雨 王 羲 归 之 牧 》 》 、 、 《细 《牧 童 雨 漓 江 》 等 等 》 、 》 、 村 屈 原 花 《 杏 指 》 遥 图 牛 《牧 、 》 馗 《锺 : 品

李 可 染 (1907 1989) 1989) ~ , 中 国 现 代 中 国 画 家 。
“那些无耻的石头又滚回平原” “矛头兴高采烈的闯进他的胸膛”
子非我,安之 鲦鱼出游从容,是 鱼乐也! 我不知鱼之乐?
古希腊建筑中主要的三种柱式: 古希腊建筑中主要的三种柱式:
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亚柱式 科林斯柱式



多利克式柱子比例粗壮, 多利克式柱子比例粗壮, 开间比较小,檐部比较重, 开间比较小,檐部比较重, 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的 圆锥台, 圆锥台, 没有柱础,雄强的柱身从台 没有柱础, 基面上拔地而起。 基面上拔地而起。 粗壮的多利克式柱子收分比 较明显。 较明显。
清 代 画 家 、 天 文 学 家 。 山 东 济 宁 人 。 是 天 主 教 传 教 士 汤 若 望 的 门 生 。
【 清 】 《 仕 女 图 册 》 焦 秉 贞
醉花阴
宋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使用了“距离”这个术语。 使用了“距离”这个术语
北京著名画家
周智慧
油画

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要保持距离 不即不离 距离不及——实用功利 距离不及——实用功利 距离太过——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 距离太过——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
二、移情说

亚里士多德 《修辞学》 修辞学》
黄山谷: 奇伟秀拔, 黄山谷:“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 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辈, 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辈, 皆为法度所窘, 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 绳墨之外。 绳墨之外。” 苏轼: 书至于颜鲁公, 苏轼:“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 道子, 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 矣。”
《多宝塔感应碑》 多宝塔感应碑》
罗 马 圆 形 斗 兽 场
巴 台 农 神 庙

移情作用的定义
用简单的话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 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 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 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 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 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
波塞多尼亚的第一希拉神殿
爱奥尼式柱子比例修长, 爱奥尼式柱子比例修长, 开间比较宽,檐部比较轻, 开间比较宽,檐部比较轻, 柱头是精巧柔和的涡卷, 柱头是精巧柔和的涡卷, 柱础复杂,看上去富有弹 柱础复杂, 性, 爱奥尼式柱子纤巧而又柔 和。
科林斯式柱子的柱头宛如一棵 旺盛的忍冬草, 旺盛的忍冬草, 其余部分用爱奥尼式的。 其余部分用爱奥尼式的。 直到希腊晚期才形成独特的风格。 直到希腊晚期才形成独特的风格。 忍冬草成为建筑的重要装饰题材。 忍冬草成为建筑的重要装饰题材
都只是欲念的满足 。
[俄]
九级浪》 艾伊凡佐夫斯基 《九级浪》
“如果危险或痛苦太紧迫, 如果危险或痛苦太紧迫, 如果危险或痛苦太紧迫 它们就不能产生任何愉快, 它们就不能产生任何愉快, 而只是恐怖。 而只是恐怖。 但是如果在某种距离之外, 距离之外 但是如果在某种距离之外, 或只受到了某种缓和, 或只受到了某种缓和, 危险和痛苦也可以变成愉 快。”
一、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实体,而 是对象的形象。 二、审美的主体不是实用的自我,而 是观照的自我。 三、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 系,而是统一的关系。
主客融合,物我同一 由我及物— 由我及物—把我的感情移注于物 由物及我— 由物及我—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美感, 美感,其实不过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 往复回流而已
4、移情说与同形同构说的 区别
移情说侧重主体—美是( 移情说侧重主体—美是(有选择 性的) 性的)外物与人心相融合的结果 同形同构说侧重客体——美在外 同形同构说侧重客体——美在外 物本身
挺 如 壮 士 胸
—— 李 商 隐
端 如 君 子 身
直 立 撑 鸿 蒙
孤 根 邈 无 倚
此 树 生 何 峰
青 山 遍 沧 海
游 冶 章 台 客
尽 飘 零
长 条 莫 轻 折
空 凄 切
絮 已 为 萍 凤 卷 叶
曾 绾 灞 陵 离 别
一 树 斜 阳 蝉 更 咽
乍 到 秋 时 节
三 眠 未 歇
淡 黄 柳
春 山 淡 冶 而 如 笑Leabharlann 夏 山 苍 翠 而 如 滴
秋 山 明 净 而 如 妆
冬 山 惨 淡 而 如 睡
文森特凡高Vincent Gogh(1853~ 荷兰画家。 文森特 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 :荷兰画家。 凡高 代表作: 向日葵》 鸢尾花》 代表作:《向日葵》、《鸢尾花》。 绘画风格:炙烈的色彩,如火的激情。 绘画风格:炙烈的色彩,如火的激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