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结合电刺激对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效果研究

合集下载

盆底电刺激原理

盆底电刺激原理

盆底电刺激原理
盆底电刺激是一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电流刺激盆底肌肉和神经,以恢复盆底肌肉的功能。

盆底电刺激的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刺激盆底肌肉:盆底电刺激通过放置在阴道或直肠的电极,向盆底肌肉发送电流,刺激盆底肌肉收缩,从而改善盆底肌肉的功能。

2. 调节神经:盆底电刺激可以刺激盆底神经,调节神经反射,从而改善盆底肌肉的功能。

3. 增强血液循环:盆底电刺激可以促进盆底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底肌肉的营养和氧气供应,有利于盆底肌肉的恢复。

4. 减轻疼痛:盆底电刺激可以通过刺激盆底神经,减轻盆底疼痛和不适。

总的来说,盆底电刺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盆底功能障碍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良电刺激模式结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盆底肌高张的效果分析

改良电刺激模式结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盆底肌高张的效果分析

改良电刺激模式结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盆底肌高张的效果分析骆黎静;张宇迪;卢丹;孙如意;吴静【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生杂志》【年(卷),期】2022(50)8【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电刺激模式结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盆底肌高张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1年2—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后盆底肌高张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予盆底肌镇痛解痉电流结合手法按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脉管平滑肌电刺激及骨盆带肌筋膜触发点镇痛电流治疗。

使用盆底表面肌电图检测盆底肌前后静息阶段肌电平均值,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盆底肌压痛及骨盆带主观疼痛程度。

结果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前后静息电位、盆底肌筋膜压痛视觉模拟评分、骨盆带主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前后静息电位、骨盆带主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改良电刺激模式结合手法按摩治疗盆底肌高张、缓解骨盆带疼痛较传统方案具有优势。

【总页数】4页(P993-996)【作者】骆黎静;张宇迪;卢丹;孙如意;吴静【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盆底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1【相关文献】1.盆底肌训练和盆底电刺激在产后盆底肌肌力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2.盆底肌训练和盆底电刺激在产后盆底肌肌力康复治疗中的效果分析3.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的效果4.盆底肌训练和盆底电刺激在产后盆底肌肌力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5.盆底肌筋膜手法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肌力下降的康复效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物理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物理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物理治疗的研究新进展【摘要】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属于一种由于盆底肌和筋膜的病变而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其主要表现为腰、骶、臀、腿等部位的肌肉僵硬和筋膜疼痛,同时还伴随有高度敏感的肌筋膜触发点。

该病发病率高达14%-23%,其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交叉,容易导致漏诊,耽误治疗,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常见病。

当前,对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心理干预、物理治疗及针灸等,而在我国,物理治疗还处在起步阶段。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资料,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物理治疗;研究新进展1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生机理和临床特点1.1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生机理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及痛觉产生的机理尚未阐明。

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与盆底肌的过度活动有关。

由于盆底肌的过度活动会引起组织的缺血和缺氧,从而引起局部的乳酸积累,从而引起疼痛。

另外,还会导致疼痛或疼痛过敏,也就是肌筋膜触发点。

此外,疼痛物质会向邻近节段传播,造成肌肉筋膜触发的牵拉痛,而中枢痛敏又会使神经元兴奋性增强,使其感受域增大,从而导致难治性牵拉痛。

肌筋膜可以感受到肌肉的张力变化,从而激活神经,进而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扩张,调节机体姿势,稳定和平衡机体运动。

肌筋膜在超负荷损伤后,会发生病理变化,导致肌肉的生物力学改变,最终导致肌肉收缩力降低。

以上炎性反应可加重病变,引起疼痛或加重[1]。

盆底的结构非常复杂,牵扯到了多个器官,它参与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其中有上下肢的肌肉骨骼支撑、膀胱和肠道的控制以及性功能等。

与此同时,它还会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所以它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另外,妇女在妊娠和分娩的过程中,很容易在盆底肌和筋膜上发生不同程度的撕裂或者拉伸变形,造成肌筋膜的损害或者形成“肌筋膜触发点”,最终发展为“盆底肌筋膜疼痛”。

生物电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50例临床观察

生物电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50例临床观察

生物电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50例临床观察目的:观察并分析生物反馈疗法在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CPPS)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CPPS患者100例,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患者应用塞来昔布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应用生物反馈疗法。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对临床治疗的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满意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则要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生物反馈疗法能够显著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和满意度,且安全性较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生物反馈疗法;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盆底肌肉训练慢性盆腔疼痛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该病症不具有典型性的临床症状,且发病较为迟缓,病因复杂,致病因素复杂多样[1]。

为了进一步明确生物反馈疗法在CPPS的临床治疗方面的效果,本研究选取10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我院妇产科共收治的CPPS 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全面检查得以确诊。

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中,患者的年龄为26~55岁,平均年龄为(40.3±1.6)岁,病程为6个月至7年,平均病程为(4.1±0.5)年;观察组中,患者的年龄为27~57岁,平均年龄为(40.5±1.2)岁,病程为5个月至8年,平均病程为(4.3±0.1)年。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學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病例纳入标准[2]:患者均不存在其他严重的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参与本次研究前1~2周内均未接受过相应临床治疗;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不存在既往过敏史,能够配合本研究中的相关操作。

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摘要: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发病率较高,病因复杂,临床症状多变,对产妇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本文全面总结了MPPS的发病因素、评估诊断及目前常用治疗措施,旨在为产后MPPS的临床诊治及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评估诊断;治疗方式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 postpartum myofascial pelvic pain syndrome,MPPS)是由于产后盆底、盆壁肌肉和筋膜损伤造成局部黏连、挛缩,形成触发点,而引发的疼痛、压痛和自主神经现象,多在触碰局部盆底肌筋膜时引发,疼痛评分高,严重者会引发相关的功能障碍。

该病常常误诊为盆腔感染而延误治疗,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

本文拟对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总结,旨在对治疗MPPS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为研究和治疗MPPS提供临床依据。

一、病因研究产后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病因复杂,研究证实其可能与多次妊娠、密集生产、多胎妊娠、产道损伤、激素水平异常等原因导致盆底肌肉筋膜松弛、结构缺损等有关[2-3]。

妊娠后随着子宫不断增大,妊娠附属物逐渐增重,身体重心后移,脊柱过度前凸,骨盆前倾加剧,腰背伸肌群处于持续性紧张收缩状态[3]。

盆腔肌筋膜受到长达数月的体位性负荷,肌纤维持久性紧张收缩导致出现痉挛,压迫从中穿行的肌肉、神经及血管,导致局部触发点的形成[4],再加上产时往往发生盆底肌肉、筋膜、韧带及神经等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如果产后自我修复不佳最终就会发展为产后MPPS[5]。

二、评估诊断MPPS的临床症状复杂多变,牵涉到多系统、多部位,主要表现为可为钝痛、酸痛、胀痛、灼痛或针刺样痛,疼痛程度及疼痛部位模糊,且可能发生骶尾部、大腿根部,外阴等部位的牵涉痛。

疼痛发作时间不定,白天或晚上以及间隔时间无规律,部分患者伴有局部的肿胀、麻木、无力及感觉异常等。

因患者主诉模糊不清,增加了诊断的难度[6]。

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指放松治疗产后盆底疼痛的临床研究

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指放松治疗产后盆底疼痛的临床研究
[] , , , 8 Wlasiuk P Putowski M Giannopoulos K. PD1 / PD1L pathway
HLAG and T regulatory cells as new markers of immunosuppres
[ ] , , : sion in cancers J . Postepy Hig Med Dosw 2016 70 1044
达[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 2 135137. [ ] , , , 11 Heidari MH Movafagh A Abdollahifar MA et al. Evaluation of
sHLAG levels in serum of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identify as
resembla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the risk of malaria infection and
[] , , (): low birth weight J . PLoS One 2017 12 2 e0171117. [13]陈京,林涛. 肾母细胞瘤患儿外周血调节性T 细胞和自然杀伤
山东医药2018 年第58 卷第29 期
生盆物底反疼馈痛电的刺临激床结研合究指放松治疗产后
刘春花,温凤云,王素燕 (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山东青岛266300)
摘要: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指放松治疗产后盆底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产后盆底疼痛患者208
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104 例。对照组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研究组接受生物反馈电刺
性生活满意度,大大降低了产妇的生活质量[1]。 (部分患者为腰骶部疼痛)、性生活质量低下甚至

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对盆底肌力恢复影响分析

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对盆底肌力恢复影响分析

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对盆底肌力恢复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对盆底肌力恢复影响。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86例(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开展研究,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A组(43例)采用盆底肌训练,B组(43例)在A组的基础上采用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

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及盆底肌力恢复情况。

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低于A组,B 组患者的盆底肌力恢复情况优于A组P<0.05;结论:对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应用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电刺激;手法按摩;盆底肌力盆底筋膜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而分娩、妊娠是导致此类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会阴区、阴道疼痛、性交痛、臀部酸痛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

经研究发现,对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对其应用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盆底肌力的恢复,现将实施方法和结果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现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86例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开展研究。

根据电脑随机法将86例患者分为A组43例,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7.87±6.42)岁;B组43例,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28.72±6.49)岁。

组间资料对比无差异性(P>0.05)。

纳入标准[2]:(1)经医学检查为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

(2)无沟通交流障碍或精神病史的患者(3)向家属说明情况,患者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排除标准[3]:(1)伴有其他内脏疾病的患者,例如心、肝、肾等。

(2)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

(3)合并其他妇科疾病的患者。

(4)不配合此次研究及中途退出的患者。

1.2方法A组采用盆底肌训练,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指导患者进行阴道哑铃训练,收缩5秒,舒张3秒,反复多次进行,每次训练时间为15-20分钟,每天3次。

经阴道电刺激结合经皮骶3神经及闭孔肌群电刺激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经阴道电刺激结合经皮骶3神经及闭孔肌群电刺激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经阴道电刺激结合经皮骶3神经及闭孔肌群电刺激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1-04-01T08:36:37.058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34期作者:仲启欢李善凤孙姣姚明莹[导读] 经阴道电刺激结合经皮骶3神经及闭孔肌群电刺激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分析治疗效果。

(江苏省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江苏连云港 222000)【摘要】目的:经阴道电刺激结合经皮骶3神经及闭孔肌群电刺激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分析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70例,随机抽签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经阴道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取经阴道电刺激结合经皮骶3神经及闭孔肌群电刺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及盆底表面肌电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82.86%(P<0.05);两组治疗后观察组主观疼痛感觉评分(3.12±1.12)及盆底肌筋膜压痛评分(3.45±1.30)均得以降低,均优于对照组的(5.56±1.34)、(5.42±1.23)(P<0.05);患者治疗后前静息及后静息阶段平均波幅(2.89±1.53)均低于治疗前(5.89±3.01);快速收缩(50.23±12.23)、10s持续收缩(30.22±13.23)及60s耐久收缩平均波幅(24.56±9.23)均高于治疗前(38.67±11.45)、(18.78±8.56)、(15.34±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阴道电刺激结合经皮骶3神经及闭孔肌群电刺激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盆底肌协调功能恢复,取得让人满意效果。

【关键词】经阴道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结合;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34-0061-03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发生在盆底的慢性疼痛,由各种原因使得盆底肌肉及肌筋膜受损引起,常误诊为盆腔感染,延误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期,对患者健康造成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医生2019年2月第57卷第4期CHINA MODERN DOCTOR Vol.57No.4February 2019·妇幼医学·慢性盆腔痛发病原因复杂,涉及多个学科,是妇科常见的症候群,因各种功能性原因或器质性原因,造成骨盆及其他组织疼痛的疾病[1-2]。

慢性盆腔痛呈非周期性特点,疼痛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多见盆腔、前腹壁等部位。

通常慢性盆腔痛原因涉及生殖、泌尿、消化等系统器官,近些年来由盆底肌肉和筋膜病变所造成的慢性盆腔痛则受到临床重点关注。

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因盆底肌肉、筋膜所致,有高度敏感触发点,且疼痛会涉及骨盆、阴道、直肠、膀胱等部位[3-4]。

目前对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多采取按摩、电刺激,效果较让人满意。

通过本次研究报道,对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采取按摩结合电刺激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18年5~8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30例,患者经临床表现、病史、妇科查体及盆底表面肌电评估,确诊为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精神正常,自愿参加研究;排除生殖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所致的疼痛;无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患者存在盆底肌肉疼痛触发点及筋膜疼痛触发点;伴性生活史;近期内未接受其他治疗;年龄25~63岁,平均(33.23±4.71)岁;病程6~34个月,平均(23.58±2.86)个月;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

按摩结合电刺激对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效果研究袁丽娜江西省萍乡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江西萍乡337000[摘要]目的分析按摩结合电刺激对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5~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30例,对患者采取按摩结合电刺激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及盆底表面肌电变化。

结果30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67%,治疗后腰部疼痛VA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患者治疗后前静息、后静息平均波幅低于治疗前,快速收缩、10s 持续收缩平均波幅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按摩结合电刺激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盆底肌协调功能恢复,取得让人满意效果。

[关键词]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按摩;电刺激[中图分类号]R71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9)04-0057-03Therapeutic effect of massage combined with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pelvic floor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YUAN Li'na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Pingxia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in Jiangxi Province,Pingxiang 337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massage combined with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pelvic floor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ethods Thirty patients with pelvic floor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from May to August 2018.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massage and electric stimulation to compare the degree of pai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changes of sarcolemma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30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was 96.67%.The VAS score of lumbar pain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The average amplitudes before and post resting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average amplitudes of rapid contraction and continuous contraction of 10s after treatmen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Conclusion Massage com⁃bined with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elvic floor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pain level of patients and restore the coordination function of pelvic floor muscles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Key words]Pelvic floor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assage;Electrical stimulation57中国现代医生2019年2月第57卷第4期·妇幼医学·CHINA MODERN DOCTOR Vol.57No.4February 2019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按摩结合电刺激治疗,期间告知患者准确饮食,控制液体摄入,局部热敷。

由专业人员手法按摩,单指找到盆底肌触发点,适当压力按压,训练受累肌肉的收缩功能,每次按摩10~20min,按摩5s,放松10s,连续或隔天按摩5次。

电刺激:先教会患者腹式呼吸,自主放松肛门,松弛盆底肌。

根据患者疼痛触发点、疼痛部位行电刺激,取麦澜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患者取仰卧位,放松身体,双腿自然伸直或略微外旋,以经皮表面贴片及阴道电极共同刺激,采取Tens 电流,频率为50~280Hz,脉宽为100μs,时间为5min;内啡肽样电流,频率为1~10Hz,脉宽为200μs,时间为15min;解痉电流,频率为1~2Hz,脉宽为300μs,时间为10min。

同时按照生物反馈治疗仪,期间根据肌电信号及图形变化,配合盆底肌收缩、放松。

每次训练30min,每周4次,连续持续4周。

1.3评价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表面肌电变化,采取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5]评价患者腰部疼痛程度,以我院自制0~10分长尺,0分:无痛;1~2分:轻微疼痛,未产生不良影响;3~4分:轻度疼痛;5~6分:中度疼痛,有一定负面影响;7~8分:重度疼痛;9~10分:疼痛剧烈,无法睡眠。

由患者指出相应分值,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

1.4疗效评价标准[6]临床痊愈:腰部疼痛消失,漏尿症状消失,盆底肌肉无压痛,治疗后VA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95%及以上;显效:腰部疼痛消失,漏尿症状消失,盆底肌肉轻微压痛,治疗后VA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70%~94%;有效:腰部疼痛消失,漏尿症状有所改善,盆底肌肉轻度压痛,治疗后VA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30%~69%;无效:治疗后腰部疼痛、漏尿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1.5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治疗效果分析30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痊愈1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

2.2治疗前后腰部疼痛程度比较治疗前腰部疼痛VAS 评分(7.52±1.36)分,治疗后腰部疼痛VAS 评分(2.45±0.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6.475,P =0.000)。

2.3治疗前后盆底表面肌电变化治疗后患者前静息、后静息平均波幅均低于治疗前,快速收缩、10s 持续收缩平均波幅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治疗前后盆底表面肌电变化(x±s ,μV)3讨论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以会阴疼痛、阴道疼痛、性交痛、臀部酸痛等临床表现为主,且疼痛会逐渐扩散至大腿后方,致间歇性跛行、脊柱侧弯等合并症发生[7]。

目前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休息时,疼痛可缓解,但在长时间行走、久坐、排便及性交等作用下,疼痛则加重。

相关研究[8]发现,盆底肌肉及筋膜神经纤维较为丰富,其中感觉神经纤维占50%,痛觉占43%,感觉纤维对损伤、代谢、营养及精神等因素有着较强的敏感性,是导致盆底肌筋膜疼痛的触发点。

痛觉有神经肽,末梢兴奋时,神经肽会不断释放到邻近组织,致血管舒张,通透性增加,在伤害刺激下,会不断释放内源性止痛物质,增加疼痛感受器的敏感性,导致持续性盆底疼痛[9-10]。

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检查时,可感受到紧绷的盆底肌肉群,并有大块坚实肌肉层形成,伴琴弦样紧束带及疼痛触发点[11]。

手法按摩及电刺激是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案,对激痛点持续作用,放松受累肌肉,缓解因肌肉及筋膜挛缩而导致的疼痛[12-13]。

电刺激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时,较高频率的止痛电流,可兴奋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途径[14];在较低频率的内啡肽样电流持续刺激作用下,会促进局部内啡肽样止痛物质的释放,缓解疼痛[15]。

低频率电刺激的使用,可增强盆底肌肉的收缩功能,恢复盆底肌肉血液循环,消除水肿,促使炎症吸收,以缓解患者疼痛感[16]。

另外,经生物反馈治疗仪,根据盆底肌表面肌电活动,并转化为听觉信号及视觉信号,指导患者准确、自主放松盆底肌,以免盆底肌活动过度或功能失调;并指导患者准确呼吸,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