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

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
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

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

“特困老人”涵义的界定:特困老人系指“三无靠”老人,即本人无工作,单位依靠不上;或子女就是残疾人或下岗职工,子女依靠不上;或非孤老,民政救济依靠不上。[1]特殊困难老人简称为“特困老人”,只要就是指60周岁及以上的独居、孤寡、高龄、重病、残疾、经济特困等老年人。独居:指与子女不在同一社区(村)居住的年老体弱的、安全无保障的单身老年人。孤寡:指在民政登记注册的无亲属、无子女、年老体弱的、安全无保障的单身居住的老年人;高龄:指年龄在80周岁级以上(含80周岁),虽无经济之忧,但体弱多病者;重病:指民政社会救助认定的大病或久病卧床的老年人;残疾:经济特困:指家庭月人均收入水平低于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按照北京市相关部门每年公布标准执行)或低收入家庭(按照北京市相关部门每年公布标准执行)老年人。[2]

一、空巢老人的社工介入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如何养老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按照国际惯例,“老人”常指 60 或 65 岁以上的人,这一点比较明确。

空巢老人包括两类:第一类就是独居老人,这种老人有以下四种情况,即从未结婚、离婚、丧偶或者夫妻分居;第二类就是老夫妇同住的老人,她们或者没有子女、或者与子女分开住(李杭东,丁峻,2006年)。城市老人在城市居住、有本地户口;在城市居住、没有本地户口,即户[1]孙才坚、徐静罡、周裕智、吴国卿、仲伟安、宋佩秋、冯筱明,上海市卢湾区社区特困老人医疗服务的社

会救助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年12月第16卷第12期

[2] ] 关于开展特困老年人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

籍老人与非户籍老人。老龄化与空巢化带来的问题主要就是空巢老人养老的供需不平衡。一方面,老年人的照顾需求明显增加,不仅表现为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口数量剧增,同时表现为老年人需要照顾的方面扩大。老年人,特别就是空巢老人、高龄老人与失能老人的大量增加,使得照顾需求大幅增长。据统计,从 2000 年至 2006 年,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全护理与照料的比例已由 6、6%升至 9、3%。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老年人需要的照顾不再仅局限于基本生活照料的层面,还扩展到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社会交往、旅游出行等方面;对空巢老人来说,因为子女不在身边,对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与社会交往的需求更为强烈。另一方面,为空巢老人提供的服务远远不足。第一,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就是家庭养老,正所谓“养儿防老”,老人主要依靠年轻的子女提供支持,但空巢老人身边没有子女,缺乏最基本的养老资源。第二,社会养老机构的规模与能力有限。近年来我国积极建设养老机构以应对养老危机,但就是机构及床位明显不足。对专业本身而言,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推动了社区工作的本土化实践,有利于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在社区层面,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各种方法与技巧,推动专业在实务领域的发展。社会工作者通过秉持“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活动三大方法,辅以工作坊、讲座等形式,为空巢提供多样性的服务。

对空巢老人的健康照顾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生理健康,在生理健康方面,社工可以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在面谈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老人面临的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传授健康知识。可以开展小组,进行团

队学习,如社工组织老年人学习老年人常见病预防治疗知识,增强老年人保健意识;学习人脑保健知识,预防老年痴呆;开展高血压老人小组,通过小组分享老人患病的心情,释放情绪与压力,学会养生与自我调节保护。在小组中,老人不仅能学习健康知识,也有助于增进老人之间的互动,满足老人的社交需求。另外,还可以举行老人趣味运动会、老人练太极、老人义诊等社区活动;举办健康知识社

区宣传活动,增进老人的保健意识;根据老人需求,开设不同主题的健康讲座,如预防“三高”系列健康讲座、预防老年痴呆讲座、饮食安全讲座等。2.心理健康方面。每个人都不免遇到很多情绪问题,对于缺乏照顾体系的空巢老人来讲,除了常人遇到的情绪问题之外,又增加了孤独感、抑郁与压力等。

在应对空巢老人的情绪方面,社工通过家访、面谈,运用专业的工作手法,协助老人解决问题。社工通过提供抑郁症系列辅导,运用系统脱敏法缓解情绪,同时调节现实矛盾,改善空巢老人的抑郁症状。对于孤独感比较强的老人,完善与建立支持网络,加强人际联络;定期探访,提供情感支持。对于照顾压力大的老人,社工可以协助分析压力产生的原因,调动可运用的资源,积极改变现状。对于非户籍空巢老人存在的适应不良的问题,社工可以协助了解环境、运用环境资源,提供适应系列辅导。

对于丧偶的空巢老人,社工协助老人理性瞧待死亡,重视生命的可贵,提供哀伤情绪辅导,建立与巩固支持网络。对于有精神问题的空巢老人,社工链接医疗资源、寻求政策。总的来说,就就是运用鼓励、

倾听等技巧,了解老人的真实感受,协助老人认识自身的潜力与优势,同时联络资源,构建支持网络,帮助老人走出情绪困境。为了让更多的空巢老人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社工可以邀请心理咨询师、志愿者,走进社区给老年人开展心理讲座,解答老年人的心理疑问;开展社区健康老人评选活动,将“健康老人概念”推广给每一位老人。一个人的生理健康出现问题,往往伴随着相应的心理问题。社工常常就是将老人瞧作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从生理、心理两方面提供健康服务。社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深入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了解实际需求,整理出有理有据的报告,向政府进行政策倡导,以更好地满足空巢老人的全方位居家照料需求。非户籍老人在政府层面得不到照料,这就更需要社工发挥自己的专业。社会工作就就是一门为弱势群体而存在的专业与职业,社工不仅需要通过政策倡导为非户籍空巢老人争取更多的权益,更应该注重构建支持网络。对于每一个空巢老人而言,构建社区支持网络都就是必要的,更应该发挥社区居民的能动性,发挥义工的巨大能量,为户籍空巢老人提供照料。同时,社工也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老人自身的照顾能力。除此之外,提供相应的照顾资源与信息也就是必要的。在人际交往方面,社工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或小组的形式传授人际沟通技巧;也可以借助各种小组或者多样性的社区活动搭建沟通平台,增加人际互动与沟通。社工通过动员与整合社区各种资源,建立老年人的支持系统:根据社区老年人的年龄特点及性格特征设计了社区老年人邻里关爱互助小组活动,建立邻里支持,为老人提供便捷、及时的服务;通过结对关爱,让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