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驾”以及毒品快速检验研究
法医毒物检验中毒物的快速筛查与检测技术研究

法医毒物检验中毒物的快速筛查与检测技术研究发布时间:2021-06-16T12:07:10.10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1期作者:李陨石[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技术革新步伐的加快,法医毒物学检验工作水平也在稳步提升中李陨石南京东南司法鉴定中心江苏南京 210000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技术革新步伐的加快,法医毒物学检验工作水平也在稳步提升中,并且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多目标毒物筛查和常见未知毒物筛查等形式。
本文在了解当前毒物检验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基于法医工作要求分析现有毒物快速筛查技术与方法。
关键词:法医;毒物;检验技术;免疫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气相色谱质谱法引言:了解近年来法医毒物检验工作内容可知,在社会建设水平日益提升的过程中,以往单一的筛查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如今日益革新的社会环境。
尤其是在毒物种类较多,相关案例较为复杂的情况下,继续沿用传统技术方法,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因此,现如今大部分法医开始运用以多目标毒物筛查和常见未知毒物筛查为核心的筛查和检测技术,下面对相关内容进行简单了解。
1.免疫法这种技术方法也是对目前以抗原抗体反应为核心的所有免疫技术的统一称呼,常见的有酶联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法等,它们在毒物筛查中的应用非常有效和广泛。
以放射免疫法为例,其也叫做RIA,通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敏感性与抗原抗体反应当中的特异性理论,构建微量分析的方法。
这类方法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应用的较多,且具有极强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不仅简单便利,而且所需毒物样品的数量很少。
在实际应用中,能直观检测到吗啡、庆大霉素等药物。
但结合实践案例分析,其也容易产生交叉反应,尤其是在处理样品时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不管是pH数值还是降解酶等出现变化都将会影响最终结果的真实性。
另外,放射性元素对参与实验人员的身体影响极大,所以现已被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所取代。
虽然现如今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针对免疫技术提出了大量油脂的试剂盒和检测设备,但因为假阳性的现象较多,且对部分毒物样品的检测度不强,所以现如今只用于这种技术进行初期筛选工作[1]。
毒品违禁品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毒品违禁品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毒品违禁品的不断出现和危害,毒品违禁品检测技术也越来越重要。
现在许多国家都采用各种技术来对毒品违禁品进行检测和鉴别。
本文将探讨当前流行的毒品违禁品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1. 理化检测理化检测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技术。
这种技术包括检测样本的物化特性,如密度、显微镜特征、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质谱分析等。
检测结果可以确定样本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确定毒品违禁品提供有力依据。
例如,在热重分析中,被检测样本在升温时会发生失重,揭示出化学反应的特征,从而确定样本的成分。
2. 毒品违禁品的色谱分析毒品违禁品的色谱分析是检测毒品违禁品的一种有效方法。
色谱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食品、环境和化学领域。
色谱分离技术可以弥补理化方法的缺陷,特别是毒品种类比较多,难以通过理化方法进行鉴别的情况。
分析结果可以确定药物的成分和结构,以及确定其质量和纯度。
该技术同时可以用于不同样本类型的检测,如毛发、血、尿等,对于检测机关来说颇为重要。
3. 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的应用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是确定许多事情的方法,如实验室中的气相和液相分子检测。
荧光法是基于物质分子的荧光特性,利用分子在光波长刺激下发生荧光自激发的特性。
该技术适用于检测许多激素,如皮质醇等。
然而,荧光法通常需要分析反复复杂的化学反应,业务工作量大。
相比之下,红外法适用于比荧光法更大范围的化合物。
红外法的原理是利用波长的电磁辐射,通过测量不同波长的吸收,来检测化合物分子的振动特性。
毒品违禁品的红外比荧光技术更易于实现。
4. 电化学和电分析电化学和电分析是确定不同种类化合物单元的方法,如金属、非金属和高分子材料。
而电分析是一种用电分析技术分析药物成分和微量元素的科学方法。
最易测量的元素是铜、锌、哈曼和银等。
电分析技术的一大优点是,这种电学分析方法能够确定元素物种,使其得到最佳结论。
5. 生物传感和基因分析生物传感和基因分析是较新的检测方法。
生物传感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和检测各种种类的组织样品。
快检技术在毒品分析中的应用

快检技术在毒品分析中的应用
单雅冰;李珉;霍雨萌;马俊;刘虎威
【期刊名称】《分析测试学报》
【年(卷),期】2022(41)4
【摘要】毒品问题一直是困扰全球的社会顽疾。
简易、快速、灵敏的毒品检测方
法在毒品鉴定、吸毒认定和戒毒监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毒品的快检方法主要基于免疫分析、质谱以及光谱等技术开展研究。
免疫分析技术成本低、操作简单,适用于在现场检验和大样本群体性检验中发挥筛选排查作用。
质谱法分析时间短,适合快速筛选和高通量分析,便携质谱可用于现场毒品快速检测。
光谱法在毒品
检测中具有快速无损、指纹识别、高灵敏、高准确率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关注。
该
文结合近年来的有关报道,综述了上述快检技术在毒品分析中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多
种技术在毒品分析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对毒品快检技术进行了展望,以
期为科研人员开展毒品快检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快检技术的不断发展。
【总页数】9页(P536-544)
【作者】单雅冰;李珉;霍雨萌;马俊;刘虎威
【作者单位】北京市禁毒科技中心;北京市药品检验研究院;武昌理工学院生命科学
学院;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57.3;O657.7
【相关文献】
1.常用的快检技术在提高食品药品快速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2.常用的快检技术在提高食品药品快速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3.食品快检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分析
4.关于快检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5.食品快检技术在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毒驾的取证和检测技术研究

《犯罪研究》2020年第6期实践探索毒驾的取证和检测技术研究杨飞宇马克吴敏孙颖•内容摘要:如何科学检测和快速发现毒驾行为并最大可能降低毒驾带来的危害,从而保障道路交通安全避免人身和财产伤害,是世界各国执法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问题.通过考察近年来各国毒驾的执法情况,分析毒驾检测及药物影响下驾驶行为对道路安全影响的复杂性,介绍新技术对毒驾执法和检测带来的变化和应用前景.据此,毒驾的发现与治理需要全面、多学科、系统的判断和解决方法,单一的手段无法有效遏制这一行为。
关键字:毒驾;执法现状;检测技术“毒驾”(d riv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 f drugs,DUID)是指驾驶员在滥用药物影 响下的道路驾驶行为。
因为服用的毒品毒物损害其完成驾驶等复杂任务所必需的大脑功能,所以在国际上普遍称作司机的驾驶能力受到损伤的驾驶行为,俗称“毒驾”。
“毒驾”与 “酒驾”一样对道路安全危害极大,但是其取证和量刑的复杂程度却远超酒驾。
在世界范围 内,随着执法者和检察官越来越多地将吸毒驾驶案件提交法院,执法者和法官都需要了解这 一领域研究的现状,并通过应用有效的量刑参数和基于证据的量刑来提高公共安全。
而吸毒 驾驶裁决中最紧迫的问题是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如取证方式、药物识别专家(Drug Recognition Expert,D R E)技术的应用、现场的快速检测技术、辨别伤害来源是医用药物 还是滥用药物、不同种类药物对驾驶能力的影响以及嫌疑人体内药物的浓度水平等,这些技 术最终直接影响着事故的定性,公民的道路安全,影响着“毒驾”行为的制裁和防范。
―、“毒驾”在不同国家的执法情况世界卫生组织列出了七大类在服用后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安眠药、有恶心呕吐 反应或过敏反应的药物、止痛类药物、兴奋剂、癫痫药物、降压药和降糖药。
美国国家公 路交通安全管理局(U S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药品评价和 分类程序(Drug Evaluation and C lassification program,D E C)规定,美国“毒驾”所 指的药物,是进入人体时能损害人安全地操作车辆的能力的物质,既包括酒精,也包括药 物。
毒品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毒品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一、毒品检测的重要性毒品是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会对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严格的毒品管制政策下,毒品的使用、贩卖和走私仍然存在。
为了加强毒品管控,保障社会公共安全,迫切需要一种快速、准确、敏感的毒品检测技术。
二、毒品检测技术现状目前,常见的毒品检测技术包括毛发检测、尿检和血液检测等。
这些方法虽然能够检测出毒品的成分,但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需要专业的实验室条件、需要时间较长、可能存在误判等问题。
三、毒品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现状毒品快速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先进的分析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毒品成分,具有快速、低成本、便携等特点。
目前,毒品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正日益受到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关注。
常见的毒品快速检测技术包括纳米材料检测、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检测和电化学传感检测等。
四、纳米材料检测技术纳米材料检测技术是一种集成了生物或化学识别元件的纳米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毒品成分。
通过对不同的纳米材料的选择和制备,可以实现对不同类型毒品的检测。
此外,使用纳米材料检测技术还可以获得毒品的成分分析结果,从而改进毒品的监测和管控。
五、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检测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检测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可以对毒品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由于毒品的分子特征与其他物质不同,因此可以通过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来实现对毒品成分的有效检测。
该技术优点是,样品准备简单、操作快速、不需要昂贵的仪器和复杂的分析过程,适合在现场实时检测。
六、电化学传感检测技术电化学传感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电化学反应原理的传感器,通过对电化学信号的测量来检测毒品成分。
该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反应速度快等优点。
通过优化电化学传感器的结构和性能,可以实现对毒品成分的高效检测。
同时,电化学传感检测技术也具有易于制备、便携等优点,适合在多种领域应用。
七、未来发展方向毒品快速检测技术在研究和应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例如需要更加稳定的检测结果、需要更加全面的毒品检测、需要更加便携的设备等。
毒品的快速检测技术与应用

毒品的快速检测技术与应用目前针对吸毒人员的快速筛查主要通过检测尿液、唾液和发毛来实现。
近年来,毒品快速检测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及时发现现场疑似毒品和吸毒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打击毒品犯罪奠定了基础。
与尿液和唾液相比,毛发具有取样方便、性质稳定、易保存、检测时限长、适用范围广等优势。
文章介绍了目前常见的毒品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在毛发中毒品检测的应用,并简要分析了国内市场状况。
毒品检测;快速检测技术;毛发;国内市场分析引言毒品、艾滋病、恐怖主义活动并称世界三大公害。
毒品滥用严重危害社会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
《2021年世界毒品报告》显示[1],全球目前约有2.75亿人吸毒,比2010年增加了22%,预计2030年吸毒人口将增加11%,在2019年,吸毒导致全球近50万人死亡。
现阶段全世界禁毒形势相当严峻,需加大手段解决毒品问题、遏制毒品蔓延,而高效、准确的毒品检测技术对禁毒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排查涉毒人员需要专业的快速检测技术,以检材的不同来分类,目前主要的毒品快速检测技术包括尿液、血液、唾液和毛发等检测技术。
不同的检材适用的范围也不同,在不同的案件中作用也不相同。
唾液、尿液、毛发主要用来做吸毒人员的快速筛查,血液主要用于实验室定性检测。
快速筛查适用于现场检测快速出结果,而实验室定性检测结果主要作为涉毒的法律依据。
1 毒品快速检测技术根据公安部发布的《吸毒检测程序规定》[2],毒品检测包括现场检测、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复检。
实验室检测由于存在检测周期长、设备昂贵、检测成本高等问题,不能满足禁毒工作中对现场检测的要求。
目前能够满足现场快速检测要求的技术主要有酶联免疫分析技术(ELISA)、胶体金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法、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法、胶体碳法等。
1.1 酶联免疫分析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是一种以通用酶作为标记物的非均相免疫分析技术[3]。
检测原理是将抗原或抗体结合到固相载体的表面,并使用酶标记抗原或抗体,保持酶的催化活性和抗原或抗体的免疫活性。
投毒案件现场毒物快速检验方法的研究进展

投毒案件现场毒物快速检验方法的研究进展作者:王楠,刘满祥来源:《中国司法鉴定》 2018年第5期摘要:投毒案件现场检验具有毒物种类多、含量低、变化大的特点,实现现场毒物快速检验将会为案件侦办工作的开展赢得宝贵时间。
目前,利用商品化试剂盒、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和便携式气质联用仪进行检测是投毒案件现场对毒物进行快速检验的三种主要方法。
通过论述这三种毒物现场快速检验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建议以无损和高效为目标,建立适合刑事快检使用的便携式拉曼光谱、便携式气质联用数据库和样品前处理方法,以确保现场快检规范、有序、高效进行,并提出建设毒物快速检验移动实验室的构想,以期探索提高现场快速检验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投毒案件现场;毒物;快速检验;移动实验室中图分类号: DF795.2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18.05.007文章编号: 1671-2072-(2018)05-0064-04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Rapid On-site Detection of Toxicants in Poisoning CasesWang Nan, Liu Man-xiang(Chongqing Police College, Chongqing 401331,China)Abstract: Chemical analysis of toxic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poisoning crime scene, which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SI. At present, the kit,portable Raman spectrometer and portable GC-MS are the three main methods for rapid chemical analysis of toxic in the poisoning crime scene. In this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on-site rapid detection methods are discussed.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establish a portable Raman spectrometer database, portable GC/MS database and sample pre-processing method for the purpose of non-destructive testing and high efficiency, so as to ensure the on-site rapid detection is standardized, orderly and efficient. The idea of building a mobile laboratory in crime scene i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on-site rapid detection.Keywords: poisoning crime scene; toxic; on-site rapid detection; mobile laboratory投放危险物质案件中“毒害性物质”指能对肌体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因而损害肌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法医毒物检验中毒物的快速筛查与检测研究进展--

法医毒物检验中毒物的快速筛查与检测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3-11T06:46:58.255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0月10期作者:钟倩周泽芳黎洁妍党敏[导读]钟倩周泽芳黎洁妍党敏(四川福森特司法鉴定所;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法医日常工作中,往往会涉及较多毒物检验工作,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检验工作要求的提升,检验目标已经从单一的毒物,向多目标毒物过渡。
本文将基于不同种类毒物的快速筛查,讨论毒物的快速筛查与检测技术。
关键词:法医;毒物检验;快速筛查;检测技术1 不同种类毒物的快速筛查1.1 酸性药物快速筛查在酸性环境下表现为游离状态的药物,即为酸性类物,在有机溶剂中溶解性较强,在水中溶解性较差。
如果是碱性条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例如巴比妥,从而在水中表现为较强的溶解性。
针对酸性药物进行固相萃取时,为防止化合物携带电荷,应当对pH进行调节。
以巴比妥药物为例,应先选择三氯甲烷对预处理后碎样检材进行萃取,用氮气将萃取溶剂全部吹干,再利用磷酸盐缓冲液将残渣溶解,磷酸盐缓冲液、水、甲醇在萃取柱处依次活化,之后用浓度为2%的甲醇水溶液与磷酸盐缓冲液,达到冲洗的目的。
之后抽干空气,洗脱二氯甲烷,结果显示巴比妥类药物浓度在0.01-0.02μg/mL的范围中,且具备良好线性。
1.2 碱性药物快速筛查在毒物中,碱性有机物占比居多,通常有羟基、氨基等类型的极性官能团,这些官能团会和常规固相萃取柱的化学键合填料固定相相互作用,无论是要达到吸附还是分离目的,难度都会较大。
随着快速筛查技术的发展,将固相萃取柱(HLB、C18等)或阳离子交换柱应用到对碱性药物的提取场景,可以取得较好的提取效果,并且保证较高绝对回收率。
实际应用中验证发现,通过对前处理过程中检材PH范围的控制,提高同种药物疏水性,绝对回收率和相对回收率更为理想,准确度更高。
2 毒物的快速筛查与检测技术2.1 免疫法当前,疫法应用于毒物筛查较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8, 6(2), 132-138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8 in Hans. /journal/ojnshttps:///10.12677/ojns.2018.62020Study on Drug Drivingand Rapid Drug DetectionHongfei Wang, Yirun Huangfu, Weifan Zhang, Yahong Zhou*Jiangsu Police Institute,Nanjing JiangsuEmail: *401842568@Received: Mar. 8th, 2018; accepted: Mar. 22nd, 2018; published: Mar. 29th, 2018AbstractWith the drug problem getting more serious, it’s not uncommon to hit the issue of drug driving.Nevertheless, the definition of the drug driving is not so perfect to be overly covered in the law so far. The methods of on-the-spot rapid detection of drugs include the judgments of the linguistic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the chemical chromogenic method, the immunological analysis, the Raman spectroscopy and so on. This thesis give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a variety of rapid drug detections reported domestically.KeywordsDrug, Drug Driving, Rapid Drug Detection“毒驾”以及毒品快速检验研究王鸿飞,皇甫一润,张韦凡,周亚红*江苏警官学院,江苏南京Email: *401842568@收稿日期:2018年3月8日;录用日期:2018年3月22日;发布日期:2018年3月29日摘要毒品问题愈发严峻,“毒驾”问题也屡见不鲜。
但是关于“毒驾”的定义并不完善,法律也未有过多涉及。
毒品的现场快速检验方法包括针对语言、行为特征的判断方法、化学显色法、免疫学分析法、拉曼光谱分析法等。
本论文简述了国内报道的多种毒品快速检验的研究、应用情况。
*通讯作者。
王鸿飞等关键词毒品,毒驾,快速检验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近年来,我国毒品问题形式愈发严峻,截止至2015年6月全国累计登记的吸毒人员人数达到322.9万[1],而实际情况更值得人们担忧。
根据2015“中国禁毒论坛”上的数据,到2014年底,我国估计的实际吸毒人员超过1400万[2],约是已登记吸毒人数的5倍。
统计数字表明,我国毒品滥用情况极其严重。
随着滥用毒品人员人群的扩大,吸毒者驾车、肇祸的情况屡见不鲜。
故对车辆盘查时,针对有吸毒前科的驾驶员,检查其是否吸毒。
公安部禁毒局负责人认为,“毒驾”行为对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的危害比酒驾来的更大[2]。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毒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毒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2. “毒驾”中“毒品”的概念研究“毒驾”,首先需要对“毒品”的概念有所了解。
在2008年出台的《禁毒法》之前,包括1979版《刑法》与1997版《刑法》在内的法律、规章都有一定的解释,但是仍然不够全面。
其中97《刑法》中并没有提到需要排除犯罪可能的情况。
我国现行对毒品的定义,主要可以根据《禁毒法》第2条:“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根据医疗、教学、科研的需要,依法可以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而具体的药品种类规定在根据联合国《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与《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制定和更新的《麻醉药品品种目录》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中。
联合国麻醉药品委员会将毒品分为6大类:吗啡型药物(包括鸦片、吗啡、可卡因、海洛因和罂粟植物);可卡因、可卡叶;大麻;安非他明等人工合成兴奋剂;安眠镇静剂(包括巴比妥药物和安眠酮);精神药物,即安定类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当成毒品使用的物质分为8大类:吗啡类、巴比妥类、酒精类、可卡因类、印度大麻类、苯丙胺类、柯特(KHAT)类和致幻剂类[3]。
之所以会将一些麻醉药品与精神类药品归为毒品,正如《禁毒法》第2条第2款之规定,是因为毒品与药品的区别在于违法性、用途不同,药品进入非管制渠道会成为毒品。
药剂师通过改变原有管制物质的分子,制造出没有被列入受管制物质名单的毒品,由此产生新型毒品[4],企图以此钻法律的漏洞。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发布的2016世界毒品问题(World Drug Report)报告显示,自2008年到2015年全球共有“新精神活性物质”644种。
但是严格意义上说,上述两类目录并不能被称为毒品目录,因为其中所罗列的药品不一定都是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而且两个目录也未能将全部毒品都涵盖在内[5]。
总体而言,我国对毒品的定义有很大的不足,也没有正式而全面的官方毒品目录。
对此,张美均[6]认为,现行的毒品概念反应了两个情况:一是新毒品呈不断涌现之势;二是法律的滞后性,即法律与社会之间或大或小的脱节现象。
毛义权[7]、李莉[8]认为,新型毒品不断的出现,加之我国不能对新型毒品及时收录,刑法对新型毒品定义的局限性,会导致定罪有争议;且新型毒品的危害性未经医学验证,追诉条件、定罪量刑标准与原有毒品是否一致,有待商榷。
王鸿飞等相较之下,我国台湾地区的《毒品危害防治条例》根据毒品的成瘾性、滥用性和社会危害性对各类毒品进行了分级,有利于对不同的毒品违法犯罪行为定性,且每三个月更新毒品目录,而就只能以“补充通知”或者“司法解释”的形式来补充说明,这样就与法律的明确性原则背道而驰[9]。
杨洁[5]认为该机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条例》可以根据毒品的情势对所规定的毒品种类进行调整,更有利于管制出现的新型毒品。
今后我国可以在对毒品定义的立法中适当采用此类技术,以提高法律规定管制的灵活性。
大部分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部分大陆法系国家都采用的是列举式来定义毒品,即毒品定义包含了毒品的法律属性且不包含毒品的物质属性,这样使得毒品的范围得以明确,我国可以借鉴这样的方式,避免使用一些模糊的词汇,产生歧义[5]。
美国人认为自1988年以来,只要售制的衍生物具有同已被限制的物质相似的化学结构和药物学影响,即是非法的[10]。
这也值得我国学习,可以压缩新型毒品的弹性空间。
3. “毒驾”的概念由于我国没有明确的“毒驾”定罪规定,只有《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2条:“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和《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33条:“涉嫌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后驾驶车辆的,应当对其检验体内酒精、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含量”。
而这两类药品大部分属于有成瘾性的神经抑制类毒品,没用包括兴奋类与致幻类的毒品。
这说明了“毒驾”不应该只包括吸食毒品之后驾驶,还应该包括具有成瘾性的精神药品或是麻醉药品,所以“毒驾”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被称为“药驾”。
在美国的法律规定中,通常将alcohol-driving和drug-driving统称为impaired driving。
我国有学者将其译为“不清醒驾驶”或“受损性驾驶”[11]。
这个里的“drug”翻译为“药品”更为合适。
吸食毒品对驾驶的影响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类:一、根据吸食毒品的时间特征,将吸毒对生理影响的反应分为即时性反应和长期性反应;二、根据吸食毒品的功能性特征,分为作用性反应和戒断性反应[12]。
吸食毒品后一个阶段内的病理反应一般就属于即时性反应和作用性反应。
例如冰毒等毒品,长期吸食对人的肝脏等器官有严重损害,伤害达到何种程度对驾驶有影响,还有待探讨。
对毒品成瘾严重的人,在无法吸食毒品时会有戒断反应,会影响正常生活,即也会影响驾驶。
针对“毒驾”而设定的新国标GA1333-2017 《车辆驾驶人员体内毒品含量阈值与检验》中对毒品的种类参照《禁毒法》,新国标虽不是法律却作为立法的先行,因为该国标对摄入药品后人体内的药品含量情况:包括含量阈值与检测方法。
这说明了法律对即时性反应和作用性反应时驾驶已经重视,但是对长期性反应和戒断性反应时驾驶还未有所涉及,是否需要涉及值得进一步的讨论。
4. 毒品的快速检验方法一线的执法人员在判断违法、犯罪嫌疑人所携带的可疑物品是否为毒品,或者该类人员是否摄入了毒品,需要对这些情况进行定性分析,与实验室的定性或定量检测相比,速度是一大优势,所以毒品的快速检验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毒品的快速检验主要针对的是各种检材,一般毒品检验的检材是各种颜色、形态的毒品或疑似物,和生物检材[13]。
当然,快速检验方法的缺点就是精度较低,精确分析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测方法。
4.1. 针对语言、行为特征的判断该方法是唯一一个不针对检材,而是针对可能摄入毒品的人的方法。
美国关于“毒驾”的确认有一套完整而成熟程序,形成了标准化、统化的检验流程。
这个药物识别、评估程序分为12步骤,除了第一王鸿飞等步酒精呼吸测试和最后一步毒理学检验之外,其他都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药物识别专家对被测试者通过谈话、检查生理反应、心理测试,根据不同药品对人身体的生理反应,来对被测试者的醉酒或者服药情况进行快速检验[14]。
该方法相对于其他快速检验方法,优点在于无需使用精密、昂贵的专门检测仪器或者消耗大量一次性试剂,成本较为低;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专家进行,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大规模地推广有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