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方法
水稻旱种水管节水栽培方法

水稻旱种水管节水栽培方法水稻旱种水管系指水稻种子未经育苗、移栽,在旱作情况下播种,在一定时期内再建立水层管理的一种抗旱节水种稻形式。
此技术可在直流灌溉稻区应用,也可在受地势影响上水困难的“望天田”地块应用,也适于山谷平地受控山水地下水和侧流水影响的地块应用。
水稻旱种水管栽培技术的核心是节水。
其原理是依据水稻生理需水规律,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采取切实可行的节水种植方式,免去育苗、泡田、插秧等作业和用水环节,旱整地、旱直播、苗期旱长,生育中后期进行科学合理灌溉,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利用率,达到高效节水增产。
研究证明,在亩产400公斤灌水800立方米的情况下,旱种稻比移栽稻亩节水500立方米,节水率62.5%。
据五龙背镇农技站试验,旱稻水管产量最高为全生育期每亩灌水10次300立方米,亩产355公斤,比同等条件下的移栽稻亩产328.5公斤增产26.5公斤,增产率8.1%。
以国内移栽稻每亩用水800立方米,生产稻谷500公斤计,1立方米水生产稻谷0.6公斤,而旱种水管稻每亩用水仅300立方米,生产稻谷427公斤,1立方米水生产稻谷1.4公斤,提高水分利用率1.3倍。
说明了水稻适时适量灌水,以自然降水为补充,节水灌溉潜力极大。
旱种稻在生育前期没有移栽稻长势强,但在生育中期后超过移栽稻。
同时旱种稻明显比移栽稻秆硬。
茎秆剖面观察,旱稻髓腔大而壁厚,根系发达呈白色,而移栽稻根系少呈现褐色。
这是水稻在旱作情况下透氧良好所致,也是水稻适应旱作的生态生理反应。
旱种稻的穗粒数比移栽稻减少0.6个,但亩穗数增加了5.4万穗,千粒重增加1.34克。
1、品种选择水稻旱种水管与水稻移栽,在品种选择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应选择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逆性强、品质好、生育期不大于160天的中早熟品种,保证在8月20日前抽齐穗。
在丹东地区可选用中丹1号、中丹2号、东选2号、丹粳5号、丹粳8号等品种。
2、种子处理首先清除秕谷、草籽和杂物。
然后在晴天阳光下晒种3~4天,以促使酶的活性,提高种子的发芽充和芽势。
晚稻稳产节水抗旱技术

晚稻稳产节水抗旱技术核心提示:当前,干旱仍是晚稻生产上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对于往年易干旱的稻田,农民朋友要从现在开始做好准备,注意节水抗旱。
提高塘当前,干旱仍是晚稻生产上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对于往年易干旱的稻田,农民朋友要从现在开始做好准备,注意节水抗旱。
提高塘库水源利用率。
干旱前做好塘库的防渗漏工作。
干旱前对渠道全面清理一次,除去杂草,用水泥硬化渠道。
灌水时在漏水严重的地段铺贴地膜防漏。
做好灌溉用水的调度工作,做到统一管水,计划用水,合理调度,减少浪费。
早蓄晚灌。
此法适用于易旱的高岸田和二排田。
在早稻生长季节不排水、不晒田,并加高田埂多蓄水,做好稻田防渗工作。
早稻收获时尽可能留有较深水层用于晚稻。
增施有机肥和钾肥。
有机肥分解形成的腐殖质,其吸水能力相当于自身体积的5-6倍,这样可大大减少水分的蒸发、渗透和流失。
一般来说,凡是有机质含量高的稻田,抗旱能力强。
因此,要求亩施腐熟的猪牛栏粪1500-2000公斤作基肥。
追肥增施钾肥,控制氮肥。
在晚稻抽穗扬花期的晴天下午喷施0.3%-0.5%氯化钾液,可显著提高植株的抗旱能力。
开展节水栽培。
节水栽培要与水稻生长发育相适应,既或节水,又不影响水稻生长发育。
插秧到缓苗期是晚稻生态需水的关键时期,要保持深水层;分蘖期保持浅水促分蘖;分蘖中后期由于抗旱能力增强,可进行湿润灌溉,既可控制无效分蘖,又可节省大量水源;幼穗分化期浅水灌溉,可防缺水引起的颖花败育;抽穗到灌浆期保持浅水层;蜡熟期可灌跑马水湿润灌溉。
对缺水田实行间隙灌溉,充分利用自然降雨。
田间覆盖作物秸秆。
一般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30%-60%,提高保水蓄水能力。
秸秆是有机物,经一段时间后会腐烂,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改良土壤。
作物秸秆覆盖可选用稻草、玉米秆、麦秆、黄豆秆等,也可用晒干的杂草及树叶等。
稻草覆盖可在晚稻移栽前进行,覆盖后插秧。
也可在晚稻拔节以后覆盖,将秸秆铺于晚稻行间,厚度10厘米左右。
水稻高产节水栽培法

水稻高产节水栽培法1.早育苗水稻旱育苗与水育苗及过水育苗相比有明显优点,秧苗各项指标均达到壮秧标准。
移栽后缓苗快,分蘖早,甚至无缓苗期。
旱育苗能减少和节约60%~70%的秧田用水,每亩秧田可节水150立方米,节省水费15元。
目前全县推广应用的庭院隔离层旱育苗、高台无纺布育苗面积40万床,每床15平方米,占总面积80%以上,为水稻丰产打下坚实基础。
2.晚育晚插水稻晚育晚插能避开早春干旱缺水及季风影响,与6月份降雨季节相衔接,达到抗旱增产目的。
大洼县水稻晚育晚插的时间,4月20~25日育苗,6月10~15日移栽,比常规的育苗、移栽期推迟15~20天,缩短了用水期,减少灌水2~3次,每亩可节水200立方米,节省水费20元。
适合本区晚育晚插的沈农265品种抗性好、丰产性能高,生育期145~150天,平均亩产达650公斤,比对照增产8%。
3.三旱整地即旱耙地、旱搭埝、旱整平,是目前节水种稻行之有效的措施。
三旱整地可提高整地质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平地后上糊下松,有利于水稻根系下扎。
实现了一次泡田平地就能达到寸水不漏泥标准,既节省多次灌水、续水费用,又为水稻生长发育创造良了环境条件。
三旱整地一般从4月初开始,先是机械旱旋耙地,然后是人工旱搭埝做格,田格不宜过大,以1亩地1格为适。
做格后破碎土块,人工旱整平,填好四边沟。
这些作业要在4月底完成。
4.浅-干-湿灌溉水稻分蘖期采取浅水层不过寸灌溉,提高地温,促进分蘖发生,尽快达到每亩要求的茎数。
分蘖末期当稻株长势过旺、颜色浓绿、群体株数多时,要撤水晾田控制无效生长,一般干地晾田5~7天为宜。
灌浆期水稻根系逐渐衰老,此时田间管理的重点是保持根系旺盛活力,延缓衰老。
在水层管理上采取浅、湿、干的灌溉方法交替进行,能增加土壤中氧气浓度,要尽量减少大水淹灌,降雨后要及时撤水,调整好水层。
灌溉要因地、因苗进行,科学用水来协调好气、热、肥、光关系,使水稻群体发育趋向合理,减少控制无效生长及各种病害的发生,从而实现增产增收。
水稻节水增产配套栽培技术

水稻节水增产配套栽培技术一、培育抗旱壮秧1.软垫盘育秧选择质地适中、团粒结构好、保水、保肥、有机质含量高、含盐碱少、pH<8、无杂草种子的床土、菜园土或多年熟化旱地土为宜。
通过采土、碎土、过筛等程序,应在秋天或早春运至育秧地点备用。
经粉碎、过筛处理的床土100千克,与床土调节剂4千克充分拌匀混合。
覆土不需拌床土调节剂。
2.壮秧的标准秧龄28天,苗高15厘米,叶龄3叶1心;白根12~14条;秆扁粗,密度2~2.5株/平方厘米;叶片短、宽、上挺,有弹性;苗高、叶龄整齐一致;无病虫、杂草。
3.计划育秧做到品种、生育期、秧龄、播期互相对口。
4.种子处理种子质量要求达到国家标准,不带病菌、虫卵和杂草。
晴天在水泥地面上晒种1~2天,防止机械混杂。
选种一般分两次进行,第1次风选或筛选。
第2次比重选,用盐水或黄土选种,比重1∶1.3。
将种子倒入选种液中搅拌,捞出上浮秕粒和杂质,将饱满种子用清水冼净,用使百克或402生物杀菌剂3000倍液浸种4~5天,可防止恶苗病的发生。
种子消毒后,不清洗直接催芽,当种子吸水量达到本身种子重的30%时即可催芽,堆放种子温度应保持28~32℃,经常检查,并翻动洒清水。
当70%种子长出0.5~1毫米长的芽时揭去盖膜,将种子摊开,手握不粘手时即可播种,严防暴晒或长期堆放。
5.播前准备①秧田选择选择土壤肥沃、盐碱轻、pH值<8、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水源排灌方便的秧田,一般选择菜园地或多年熟化的早田。
②施肥整地秧田头年进行秋翻,每667平方米施有机肥2~3吨、磷酸二铵25千克,旋耕1次或人工浅翻2次,使肥料与10厘米土层充分混合,根据育秧面积做床。
③秧床规格没有钢架大棚可采用中、小棚育秧,中棚高1.5米,宽3~5米,内设一沟两床或一床;小棚高40厘米,两侧不低于20厘米,宽1.4米内设一床。
6.播种技术一般每盘播量120克。
采用早育秧,每667平方米本田需35盘旱育秧。
播种程序:整平床面衬软垫口→装配制好的床土→播种→覆土、灌水→盖膜→压膜。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水稻种植过程中耗水量很大,给水资源带来了压力。
为了减少水稻的耗水量并提高灌溉效率,采取节水灌溉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介绍一些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1. 种植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选择抗旱性强、耐寒性好的水稻品种,可以减少对灌溉水的依赖,提高抗灾能力,降低生产风险。
2. 优化田间灌溉制度:合理调整灌溉时机和频次,降低灌水量。
采取浅灌深排的方式,避免灌水过度,减少水分蒸发损失。
3. 合理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生长需求,科学施肥。
合理配比氮磷钾等养分,减少肥料的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
4. 土壤保水措施:在水稻田中进行田间地势整平,修筑水渠和田间排水系统,提高田面覆盖率,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进行土壤墒情监测,根据土壤水分状况进行合理的灌溉调度。
5. 定量灌溉技术:运用田间水分传感器等技术,监测土壤水分状况,通过精确测量灌溉水量,减少浪费,提高灌溉效率。
6. 渐进式灌溉技术:将灌水量分成几次进行,每次灌溉后让土壤逐渐干燥一定程度,再进行下一次灌溉。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地表水蒸发,降低水稻对水分的依赖。
7. 枯水期减灌:在水稻生长周期中,农民可以在枯水期适当减少灌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8. 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水和肥料混合利用,同步施用。
这种方式可以降低水分的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
9. 秸秆还田技术:将水稻收割后的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灌溉需求。
10. 改进田块排灌方式:将水稻田块进行分区排灌,根据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需求,进行精确灌溉。
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因为传统整体灌溉导致的部分地块浇水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节水抗旱稻实施方案

节水抗旱稻实施方案一、选择抗旱优良品种。
在节水抗旱稻实施方案中,首先需要选择抗旱优良品种。
通过基因改良和选育,培育出适应干旱条件的水稻品种,如旱生水稻、抗旱型水稻等。
这些品种在水分紧缺的情况下能够保持一定的产量,从而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
二、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是节水抗旱稻实施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施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水稻的抗旱能力。
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水稻生长需要,科学施用有机肥、化肥,避免施肥过量造成水肥流失,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
三、合理灌溉。
合理灌溉是节水抗旱稻实施方案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采用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有效减少水分的流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此外,科学制定灌溉计划,根据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合理确定灌溉的时间和水量,避免过量灌溉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四、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是节水抗旱稻实施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加强病虫害防治、杂草管理等措施,保持水稻生长环境的良好状态,提高水稻的生长势,减少水分的损失。
同时,加强土壤管理,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也是节水抗旱的重要手段。
五、科学收获。
科学收获是节水抗旱稻实施方案中的最后一环。
通过科学的收获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土壤水分,减少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水分损失。
此外,科学的收获方式还可以减少水稻在收获过程中的损耗,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总结。
在当前水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节水抗旱稻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择抗旱优良品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加强田间管理和科学收获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实现节水抗旱的目标。
希望各地农业部门和农民朋友们都能重视节水抗旱稻实施方案,共同努力,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节水旱稻种植技术

节水旱稻种植技术节水旱稻种植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的方法,旨在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实现高效的稻米种植。
这种技术结合了现代农业技术和传统的稻作种植方法,通过优化水分利用和灌溉管理,提高稻米产量,并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以下将详细介绍节水旱稻种植技术的原理和实施方法。
一、原理1. 选择适应性强的旱稻品种:旱稻是一种适应性强、抗旱能力强的稻米品种。
选择适应性强的旱稻品种,能够在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生长和发育,提高稻米产量。
2. 合理施肥:施肥是提高稻米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节水旱稻种植技术中,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旱稻的生长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给,促进旱稻的生长和发育。
3. 种植密度调整:适当调整旱稻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根据旱稻品种的生长特点和土壤的肥力状况,合理确定旱稻的种植密度,避免过密或过疏造成的产量损失。
4. 精确灌溉:精确灌溉是节水旱稻种植技术的核心内容。
通过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减少水分的浪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灌溉设施,如滴灌、喷灌等方式进行精确灌溉。
二、实施方法1. 土壤准备:在种植旱稻之前,应对土壤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进行土壤松土,破碎土块,改善土壤结构。
然后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供养分供给。
最后进行整地,使土壤平整,为旱稻的种植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品种选择:选择适应性强、抗旱能力强的旱稻品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选择适合种植的旱稻品种。
3. 精确灌溉:采用精确灌溉技术,根据旱稻的生长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
可以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等现代化设备,监测土壤水分状况,实时调整灌溉水量。
4. 施肥管理:根据旱稻的生长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
旱稻生长期间,可以进行追肥,补充养分供给。
5.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查田间,及时发现和处理旱稻的病虫害问题。
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和农药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水稻栽培技术创新:抗旱节水策略解析

水稻栽培技术创新:抗旱节水策略解析在我国,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
然而,水稻生长过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干旱。
干旱不仅影响水稻的生长,还会导致农业减产。
因此,研究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要选择抗旱性较强的水稻品种。
不同品种的水稻抗旱性存在差异,通过筛选和培育抗旱性较强的品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
目前,已有许多抗旱性较强的水稻品种问世,如抗旱1号、旱稻505等。
合理调整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
在干旱条件下,适当提前播种可以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
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处理,如浸种、消毒等,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抗旱性。
再次,优化灌溉方式。
合理灌溉是提高水稻抗旱能力的关键。
在干旱条件下,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可以有效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同时,灌溉时间应根据土壤湿度、水稻生长阶段和干旱程度灵活调整,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
合理施肥也是提高水稻抗旱性的重要措施。
在干旱条件下,适当增加氮、磷、钾等肥料的施用量,可以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
还可以施用一些抗旱剂,如磷酸二氢钾、抗旱宝等,以增强水稻的抗旱性。
采取覆盖栽培技术。
在干旱条件下,采用地膜覆盖或稻草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湿度,从而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
干旱条件下,水稻病虫害发生的风险增加。
因此,要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病虫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通过选择抗旱性较强的品种、合理调整播种时间、优化灌溉方式、合理施肥、采取覆盖栽培技术和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可以在干旱条件下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提高水稻产量。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对我国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多年的水稻栽培研究中,我深刻体会到技术创新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抗旱能力的重要性。
尤其是在干旱日益严重的气候背景下,抗旱节水策略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迫切。
我始终坚信品种选择是水稻栽培成功的第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方法
1选择适宜的品种要选早熟、中熟、根系发达前期生长快、较抗旱也抗盐碱的品种。
比如辽粳五、秋光、辽294等,最好选择高抗旱能力的旱稻品种种植。
2培育全旱壮苗
2.1做到选好种,精量、适时、稀播,达到苗齐,苗壮。
2.2搞好种子及床土消毒,防止种传病害和青黄立枯病。
2.3应用优质的抗旱剂??旱地龙拌种或浇床,增强苗床的抗旱能力。
2.4采用双幅开闭式覆盖或无纺布育苗,便于通风炼苗、炼小苗;地膜覆盖床面增强保温、保湿,有利于培育壮苗。
2.5床面要少施氮肥控制旺长,增加秧苗的碳氮比值,增强抗旱能力。
2.6进行全纯旱育苗和节水育苗,实行旱做床、旱找平,浇足底水,旱播种。
出苗后尽量少浇水,培育旱根,控制叶鞘的生长。
3节水整地节约用水,提高整地质量是节水栽培的重要一环。
3.1 进行三旱整地。
即旱施耕、旱找平、旱打埂。
3.2实行原茬压耙法整地每亩可节省泡插期用水50%。
4重施底肥,全层施氮肥氮肥总量的60%-80%全层施入,余下的20%-40%用作追肥,其余种肥料全部用作播前一次施入,这是缺水年份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5集中快速插秧,合理密植集中劳力在快速整地基础上集中插秧。
由于缺水要影响水道分蘖,所以要加大密度10%进行合理密植。
6节水灌溉这项技术既是缺水年份的应急措施,又是今后水稻灌溉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
6.1 插秧至缓苗期此期是水稻生态需水最关键时期,由于根的植伤和蒸腾量大,所以要保持深水层。
6.2 分蘖期分蘖前期是水稻的水分临界期之一,此时若缺水将影响分蘖的早生快发,对形成产量不利,要保持浅水。
分蘖中后期随着分蘖数量的增加,抗旱能力达到了最强,此期可以大量节省水源,进行干湿灌溉,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
6.3 幼穗分化期此生育阶段的前期可进行浅湿灌溉,后期为减数分裂期,则要保持浅水层,避免引起败育。
6.4 抽穗至成熟期抽穗至灌浆期是水稻生育最旺盛的时期之一,需要充足水分,保持浅水层。
蜡熟期以后可适当减水,采用浅一湿一干的灌溉方法。
7 预防病虫害
缺水条件下进行水稻的节水稻作生产,易发生稻瘟病和纹枯病,要十分重视这两种病的防治。
一般在拔节期每亩施2包井冈霉素,破口期每亩1包井冈霉素,加100g三环唑施用防止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