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这一章的起始课,内容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观察、对比身边的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来分析得出。结合具体实验:空气、水、细线可以传声,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需要在真空铃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也热衷于动手实验,但是对于实验的规范操作、观察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等各种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在知识方面,学生只学习了机械运动,而对于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以及传播需要介质都很难运用物理语言准确描述,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本课的探究活动,教师布置任务要明确,问题提出要具体,指导观察口令要清晰,结论的总结语言要准确,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有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总结出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2)能结合具体实例和观察实验,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能记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了解回声现象。

【方法与过程】

(1)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这一活动,初步体验探究的过程。

(2)经历观察、对比共鸣箱、水中手机等实验,初步体验观察法、对比思想、转化思想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参与观察、实验,体验探究实验的乐趣,分享合作的快乐。

(2)领略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关注声现象在建筑、军事等科技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flash小动画

老师用鼠标依次点击瀑布、小鸟、汽车、青蛙、鸭子、小朋友,画面上的这些对象都发出相应的声音,如图1所示。

【学生活动】

欣赏美丽的画面,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不知不觉进入声现象的学习。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有关声现象,同学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学生活动】学生七嘴八舌,说出很多想法。

【教师活动】将问题归类,确定今天的学习内容: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推进新课

探究一:声音的产生

分小组探究: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这三个实验大家可以直接

感知,有利于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接着让学生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把以上实验对比分析如下: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 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探究二:声音的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课件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

球上的交流对比,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实验探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然后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2、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3、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4、甲同学在课桌一端用铅笔在纸上用力均匀写“一”,乙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然后乙同学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和刚才比较有什么不同?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并及时表扬表现好的同学)根据以上实验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探究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课件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

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探究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4、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演员的口型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演员的口形慢半拍,这说明什么?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小组讨论: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指导学生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2、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①.15℃时,V声=340m/s

②.25℃时,V声=346 m/s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教师活动】播放图片,介绍回声的应用。回声在建筑方面的应用:例如我国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图30);医学方面的应用(图31)以及军事方面的应用(图32):利用回声测海水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德国流星号于1925~1927 年对南大西洋进行了考察,首次采用回声测深仪,揭示了大洋底部崎岖不平的地形,绘制出大西洋中脊图(图33)。

学生活动结合图片和老师的讲解,了解声现象的应用。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了解声现象在社会各领域的重要应用,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的内容,PPT出示本节课知识结构图。布置作业(完成导学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