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二部分-血管生理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血液循环第二部分血管生理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有关弹性贮器血管的叙述,正确的是:A.指中动脉和小动脉B.管壁厚,可扩张性小C.弹性纤维少,弹性好D.心脏舒张时使血液继续流动E.总横截面积大的血管2.下列关于各类血管结构与功能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容量血管主要起血液贮存库作用B.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起分配血量作用C.交换血管主要指微动脉和微静脉D.弹性贮器血管能提高收缩压上升幅度E.动、静脉短路主要调整局部血流量3.安静时静脉中的血容量占全身循环血量的A.30%~40%B.40%~50%C.50%~60%D.60%~70%E.80%左右4.关于血流阻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层流速度慢,阻力较大B.血管长度与血流阻力无关C.小动脉和微动脉的阻力最大D主要决定因素是血液黏滞度E与血管半径关系不大5.在体循环中,血流阻力最大的血管段是:A.弹性贮器血管B.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C.分配血管D.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E.毛细血管前括约肌6.下列关于血压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强B.血压形成的前提是外周阻力C.血压仅是由于心脏射血形成的D.血液到右心房时血压降到原来的10%E.血压降低幅度与血流阻力呈反变关系7.与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有关的因素是A.心脏射血能力B.外周阻力C.血管半径D.血管弹性E.循环血量8.在心脏收缩期,流入外周动脉中的血量约占搏出量的A.2/3B.1/3C.1/2D.3/4E.2/59.安静状态下,健康成年人动脉血压的正常范围是:A.收缩压为12.0~18.7kPa,舒张压为8.0~12.0kPaB.收缩压为13.3~16.0kPa,舒张压为8.0~10.7kPaC.收缩压为12.0~16.0kPa,舒张压为8.0~12.0kPaD.收缩压为12.0~21.3kPa,舒张压为8.0~12.0kPaE.收缩压为12.0~18.7kPa,舒张压为8.0~12.7kPa10.平均动脉压可以表达为:A.(收缩压+舒张压)/2B.舒张压+2(收缩压-舒张压)/3C.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3D.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3E.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211.血压降落幅度最大的血管段是:A.主动脉B.大动脉C.中动脉D.微动脉E.毛细血管12.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A.心率的快慢B.外周阻力大小C.每搏输出量多少D.大动脉弹性高低E.循环血量多少13.每搏输出量增加时A.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B.以收缩压升高为主C.收缩压降低,舒张压降低D.收缩压降低,舒张压降低E.仅收缩压升高14.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A.心肌收缩力大小B.外周阻力大小C.每搏输出量多少D.大动脉弹性高低E.循环血量多少15.外周阻力增加时A.舒张压升高,收缩压降低B.舒张压降低,收缩压升高C.舒张压降低,收缩压也降低D.以舒张压升高为主E.仅舒张压升高16.心率加快时A.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B.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C.舒张压升高比收缩压升高明显D.收缩压降低,舒张压也降低E.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不大17.心脏收缩力增强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动脉血压升高B.血流速度加快C.心输出量增加D.舒张期室内压降低E.静脉压升高18.主动脉维持舒张压的重要作用是因为A.口径大、血流量大B.管壁厚及平滑肌纤维多C.对血流的摩擦阻力小D.血流速度快E.管壁可扩张性和弹性回缩19.动脉脉搏传播速度最快的血管段是A.大动脉B.中动脉C.小动脉D.后微动脉E.毛细血管20.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A.心脏射血量与动脉弹性B.静脉血流量和回流速度C.经外周静脉的输血、输液量D.经短路血管的回流量E.心脏射血能力与静脉回心血量21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等于A. 0.39~1.18kPa(4~12cmH2O)B. 0.53~1.60kPa(4~12mmHg)C.0.53~1.33kPa(4~10mmHg)D.0.39~0.98kPa(4~10cmH2O)E.0.80~1.60kPa(6~12mmHg)22.下列有关静脉回心血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管容量越大,静脉回流量越多B.心脏收缩力越大,静脉回流量越少C.呼气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多D.由卧位突然站立,静脉回流量减少E.运动使肌肉血流量增加,回流量减少23.关于血流阻力,以下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与血管的长度成正比B.与血液的粘滞度成正比C.与血流量成反比D.与血管半径的平方成反比E.与血液流动时发生摩擦有关24.站立时心脏平面以下的静脉充盈量比卧位时多容纳A.300~500mlB.400~500mlC.400~600mlD.300~600mlE.400~700ml25.关于微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迂回通路无物质交换作用B.真毛细血管一般有20%左右开放C.直捷通路具有物质交换作用D.其血流量与组织的代谢水平无关E.A-V短路可增加组织的血流供应26.在同一时间内,真毛细血管网中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占A.10%左右B.20%左右C.30%左右D.40%左右E.50%左右27.引起毛细血管交替开放的物质是A.神经递质B.神经激素C.肽类物质D.血浆Na+浓度E.局部代谢产物28.组织液的生成主要取决于A.静脉血压B.动脉血压C.血浆胶体渗透压D.组织静水压E.有效滤过压29.关于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EFP)的叙述,正确的是A.与血浆晶体渗透压无关B.组织胶体渗透压升高时,EFP增高C.淋巴回流不畅,EFP升高D.组织静水压增高时,EFP增高E.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时,EFP增高30.与有效滤过压有关的成分是A.无机离子B.葡萄糖C.氨基酸D.血浆蛋白E.O2、CO231.与滤过系数有关的因素是A.毛细血管血压B.血浆蛋白C.淋巴管是否畅通D.血管通透性E.组织液量32.不能通过毛细血管直接扩散的物质是A.无机离子B.葡萄糖C.氨基酸D.O2、CO2E. 血浆蛋白33.淋巴液在的生成量占组织液生成量的A.5%左右B.10%左右C.15%左右D.20%左右E.25%左右34.右心衰竭时出现下肢水肿的主要原因是A.搏出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B.组织液的静水压减小C.毛细血管静脉端血压升高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E.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35.下列关于淋巴回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A.与脂肪的运输及吸收无关B.是机体防御的主要机制C.清理组织中的红细胞D.调节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平衡E.主要作用是回收蛋白质36.心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分别是A.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C.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D.乙酰胆碱、乙酰胆碱E.阿片肽、去甲肾上腺素37.心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心脏效应是A.心脏舒张期明显延长B.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变慢C.收缩力减弱,搏出量减少D.收缩力加强,搏出量增加E.心肌细胞传导速度减慢38.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在心肌细胞上相应的受体是A.α受体B.β2受体C.β1受体D.Μ受体E.Ν受体39.心迷走神经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分别是A.阿片肽、乙酰胆碱B.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C.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D.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E.乙酰胆碱、乙酰胆碱40.心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心脏效应是A.心脏舒张期明显缩短B.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变慢C.收缩力加强,搏出量增加D.收缩力减弱,搏出量减少E.心肌细胞传导速度加快41.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神经递质在心肌细胞上的相应受体是A.Μ受体B.β1受体C.β2受体D.α受体E.Ν受体42.交感神经缩血管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去甲肾上腺素B.乙酰胆碱C.肾上腺素D.血管紧张素E.血管升压素43.血管中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密度最高的组织是A.骨骼肌B.皮肤C.内脏D.大脑E.肾上腺44.交感舒血管纤维神经递质相应的受体是A.α受体B.β1受体C.β2受体D.Μ受体E.N受体45.体内多数血管的神经支配特点是A.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B.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支配C.只接受交感舒血管纤维的支配D.只接受副交感缩血纤维的支配E.只接受肽能舒血管纤维支配46.有关交感缩血管紧张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一种自发的高频生物电活动B.是一种持续发放的低频神经冲动C.不影响血流阻力和血流量D.其作用是维持血管的舒张状态E.主要作用于血管壁的内皮细胞47.交感舒血管纤维的递质是A.阿托品B.缓激肽C.乙酰胆碱D.组胺E.去甲肾上腺素48.副交感舒血管纤维主要支配A.皮肤和骨骼肌的血管B.胃肠道和盆腔脏器的血管C.消化道外分泌腺和外生殖器的血管D.体内的大多数血管E.心肌和脑实质内的血管49.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位于A.高位颈髓B.皮层C.脑桥D.中脑E.延髓50.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可以反映:A.血管容积和循环血量之间的关系B.体循环和肺循环容量之间的关系C.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之间的关系D.静脉血压和动脉血压之间的关系E.血流量与血流阻力之间的关系51.心血管活动的重要整合中枢是A.皮层B.丘脑C.边缘系统D.下丘脑E.小脑52.动脉压力感受器位于A.延髓心血管中枢B.脊髓心血管中枢C.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D.小动脉外膜下E.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53.压力感受性反射最为敏感的平均动脉压水平约为A.12.0kPa(90mmHg)B. 12.7Pa(95mHg)C. 13.3(100mmHg)D. 14.7(11mmHg)E. 16.0kPa(120mmHg)54.当血压(BP)突然升高时,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效应是A.HR加快,外周阻力增大,BP升高B.HR加快,外周阻力降低,BP升高C.HR加快,外周阻力降低,BP降低D.HR减慢,外周阻力降低,BP降低E.HR减慢,外周阻力升高,BP升高55.夹闭家兔双侧颈总动脉可引起A.HR加快,外周阻力增大,BP升高B.HR加快,外周阻力降低,BP升高C.HR加快,外周阻力降低,BP降低D.HR减慢,外周阻力降低,BP降低E.HR减慢,外周阻力升高,BP升高56.夹闭家兔双侧颈总动脉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是A.主动脉血压升高,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B.颈动脉窦血压升高,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兴奋C.主动脉血压降低,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抑制D.颈动脉窦血压降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抑制E.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均兴奋57.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A.维持血压处于较高水平B.有效降低平均动脉血压C.维持动脉血压的长期稳定D.维持循环血量相对稳定E.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58.关于化学感受性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B.主要感受血液中PO2PCO2pH值的改变C.主要使HR加快,外周阻力↑,BP ↑D.参与平时心血管调节,维持动脉压恒定E.可以间接引起呼吸加深加快59.心肺感受器受刺激时引起的反射效应是A.HR加快,TPR升高,CO增加,BP升高B.HR加快,TPR降低,CO增加,BP升高C.HR加快,TPR降低,CO减少,BP降低D.HR减慢,TPR降低,CO减少,BP降低E.HR减慢,TPR升高,CO增大,BP升高60.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动加强时,可引起A.循环血量减少B.尿量增加C.动脉血压升高D.肾上腺皮质活动减弱E.交感神经抑制61.关于肾上腺素(A)和去甲肾上腺素(NA)对受体作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对α、β1、、β2受体都有作用B. NA对α、β1、、β2受体作用相同C. A对α、β2受体的作用大于β1、受体D. NA对β1、、β2受体的作用大于α受体E.两者对α受体的作用大于β1和β2受体62.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A.血压降低,心率加快B.血压升高,心率加快C.血压升高,心率减慢D.血压稍有升高,心率加快E.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变化63.有关血管升压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由丘脑神经元分泌的B.又称为抗利尿激素,可以增加尿量C.生理状态下,其缩血管效应较强D.在失水、失血的情况下,释放量减少E.参与维持血量、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64.下列哪些物质具有缩血管作用A.心房钠尿肽B.激肽C.内皮素D.NOE.组胺65.可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物质是A.心房钠尿肽B.前列腺素C.NOD.内皮素E.组胺66.具有局部的心血管调节作用物质是A.组胺B.血管紧张素C.肾上腺素D.甲状腺素E.心房钠尿肽67.关于冠状动脉解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其分支多数为斜行进入心肌B.静脉血主要由冠状静脉回流至心房C.毛细血管与心肌纤维数比例为2:1D.正常冠脉的侧支循环较为丰富E.其侧支循环细小,血流量很少68.关于冠脉血流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流量丰富,占心输出量的10%左右B.血流量主要取决于心肌代谢水平C.血流量主要取决于冠脉口径大小D.血流量主要受收缩压高低的影响E.心率加快,冠脉血流量增加69.冠脉血流量的哪一期最多A.心室收缩期B.心室舒张期C.心室收缩早期D.心室收缩晚期E.心缩期和心舒期相等70.心率加快时,冠脉血流量A.轻度增加B.明显增加C.基本不变D.可轻度减少E.右侧增加,左侧不变71.调节冠脉血流量最重要的因素是A.交感神经B.副交感神经C.某些激素D.自身调节E.心肌代谢水平72.影响冠脉血流量的主要的代谢产特是A. CO2B. ADPC. 乳酸D. 腺苷E. AMP73.正常成年人肺部血容量的最大变动范围是A.100~800mlB.300~1 000mlC.200~1 000mlD.200~1 200mlE.400~1 200ml74.脑血流量丰富,约占心输出量的A.10%B.15%C.20%D.35%E.40%75.生理状态下,肺部组织液的压力A.为负压B.为正压C.为零D.与毛细血管血压相等E.与血浆胶体渗透压相等76.低氧导致肺部血管A.舒张B.无变化C.收缩D.血流阻力减小E.血流量增多77.导致肺部血管收缩的最主要因素是A.肺泡气PCO2升高B.血液H+浓度增高C.肺泡气PCO2降低D.肺泡气PO2升高E.肺泡气PO2降低78.下列哪一种变化导致脑部血管收缩A. PCO2降低B.H+浓度增高C.PO2降低D.腺苷增多E.PCO2升高79.脑脊液中哪些成分比血浆浓度高A. Ca2+B. K+C. HCO3-D. Na+E. 葡萄糖80.有关血脑屏障的叙述,正确的是A.乙醇不易通过B.CO2、O2不易通过C.葡萄糖、氨基酸易通过D.麻醉药不易通过E.ACh、NE不易通过E.血管紧张素Ⅱ增加【B型题】A.物质交换B.调节器官血流量C.调节体温D.调节微循环血流量E.调节重吸收量81.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功能是82.动-静脉短路血管的功能是83.真毛细血管的功能是A.收缩压明显升高B.舒张压明显升高C.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加D.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E.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不变84.大动脉管壁硬化对BP的影响是85.大失血对BP的影响是86.外周阻力增大对BP的影响是87.搏出量增加对BP的影响是A.血管半径B.血细胞比容C.血管内血液充盈量D.大动脉弹性E.心脏收缩做功88.血液流动的动力来自89.形成血压的前提条件是90.影响血液黏滞度最主要的因素是91.影响外周阻力最主要的因素是A.呼吸对血压的影响B.重力对静脉回流的影响C.心脏收缩力的影响D.静脉瓣的作用E.体循环平均充盈压的影响92.体位低血压的产生是因为93.血压曲线“二级波”产生的原因是94.下肢静脉血不能倒流的原因是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B.血管通透性增高C.血管平滑肌收缩D.毛细血管血压增高E.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95.肾病患者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是96.炎性水肿产生的原因是97.淋巴回流受阻可导致A.心肌收缩力加强B.心肌收缩力减弱C.皮肤和胃肠道血管收缩D.骨骼肌血管舒张E.局部皮肤红润98.心交感神经的作用是99.交感舒血管纤维的作用是100.交感缩血管纤维的作用是101.轴空反射的表现是A.延髓B.脊髓C.中脑D.下丘脑E.大脑皮层102.维持心交感神经紧张性的最基本中枢是103.维持心迷走神经紧张性的最基本中枢是104.对心血管功能与其他功能整合的部位是A.压力感受器B.化学感受器C.躯体感受器D.容量感受器E.本体感受器105.动脉血压的波动可作用于106.血液的H+变可作用于107.中心静脉压升高可作用于A.低氧时,调整血压处于较高水平B.调节循环血量与维持体液平衡C.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D.整合作用E.局部血流量改变108.降压反射的生理意义是109.化学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120.心肺感受器反射的生理意义是【C型题】A.血管半径B.血管长度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21影响血液粘滞度的因素有122.影响血流阻力的因素有A.心脏射血B.外周阻力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23.血压的形成条件有12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125.影响中心静脉压的因素有A. 收缩压升高B. 舒张压升高C. 两者均有D. 两者均无126.大动脉弹性下降时127.搏出量下降128.心率加快时129.大失血时A.小动脉和微动脉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C.两者均是D.两者均否130.产生最大血流阻力是131.调控微循环血量的是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两者均无D.两者均有132变态反应产生局部水肿是由于133肾病患者组织水肿产生的原因是A.促进钙离子内流B.促进钾离子外流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34.心交感神经的作用是135心迷走神经的作用是A.血管升压素B.血管紧张素Ⅱ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36.具有缩血管作用的物质是137.可以影响尿量的物质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两者均是D.两者均否138.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139.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活性物质140.与β2受体亲和力较强的是【X型题】141.与组织器官血流量有关的是A.循环血量B.动脉血压C.血流阻力D.血管半径E.血液黏滞度142.与动脉血压形成有关的因素是A.血液充盈量B.心脏收缩力C.血管半径D.外周阻力E.大动脉弹性143.血液黏滞度的影响因素有A.血细胞比容B.血流切率C.血管半径D.血液温度E.纤维蛋白原14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有A.每搏输出量B.心率C.外周阻力D.大动脉弹性E.血量与血管容量比值145.搏出量增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是A.脉压增大B.舒张压升高为主C.收缩压明显升高D.舒张压明显降低E.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146.心率加快对动脉血压的影响是A.收缩压升高B.舒张压明显升高C.脉压减小D.舒张压降低E.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147.外周阻力增大对动脉血压的影响是A.收缩压明显升高B.舒张压明显升高C.脉压减小D.舒张压降低E.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148.心输出量(CO)、总外周阻力(TPR)、平均动脉压、每搏输出量(SV)、心率(HR)都是循环生理中重要的变量,请判断下列关系是否正确?A.平均动脉压=CO×TPRB.CO=平均动脉压/TPRC.CO=SV×HRD.HR=平均动脉压/(SV×TPR)E.TPR=平均动脉压×SV×HR149.测量中心静脉压能够反映A.心脏收缩力B.静脉回心血量C.输液量或循环血量D.血流阻力E.血液黏滞度150.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有A.重力和体位B.心脏收缩力C.血液充盈量D.呼吸运动E.骨骼肌的挤压作用151.平静吸气对循环的影响是A.体静脉回心血量增加B.左心室搏出量增加C.右心室搏出量增加D.动脉血压升高E.肺静脉回心血量减少152.呼气对循环的影响是A.体静脉回心血量减少B.左心室搏出量减少C.右心室搏出量减少D.动脉血压降低E.肺静脉回心血量增多153.微循环的生理功能有A.物质交换B.生成组织液C.调节体温D.调节循环血量E.防御功能154.某器官的小动脉收缩可导致A.该器官的血流量减少B.该器官的毛细血管压增加C.该器官动-静脉氧分压差减少D.该器官静脉血中CO2分压增加E.该器官的淋巴液生成减少155.与组织液生成有关的因素有A.毛细血管血压B.血浆蛋白质C.血细胞比容D.毛细血管通透性E.淋巴回流156.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有A.回收蛋白质B.吸收脂肪C.组织液回流D.免疫防御E.清除组织液内大分子157.心力衰竭时A.心肌收缩力增强B.搏出量减少C.中心静脉压升高D.组织液生成减少E.组织水肿158.心交感神经对离子流的作用有A.促进Ca2+内流B.促进肌质网摄取Ca2+C.促进I f电流D.促进I ca-T电流E.促进Cl-内流159.心交感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有A.心肌收缩力增强B.心脏舒张加速C.心率加快D.心输出量增加E.房室传导加速160.心迷走神经对离子流的作用有A.抑制Ca2+内流B.促进肌质网摄取Ca2+C.抑制I f内向电流D.促进K+外流(I KACh)E.抑制肌质网释放Ca2+161.心迷走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有A.心肌收缩力减弱B.心脏舒张加速C.心率减慢D.心输出量减少E.房室传导减慢162.安静状态下具有紧张性活动的神经是A.心交感神经B.心迷走神经C.交感缩血管神经D.交感舒血管神经E.副交感舒血管神经163.舒血管神经有A.交感舒血管纤维B.副交感舒血管纤维C.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D.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E.5-羟色胺神经纤维164.降压反应增强时的效应是A.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减弱B.心迷走神经紧张性抑制C.心交感神经紧张性抑制D.外周阻力增加E.心率加快165.容量感受性反射效应有A.血管扩张B.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加强C.心率减慢D.ADH释放减少E.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166.外周化学感受器的敏感刺激有A. 腺苷B. PCO2升高C. PO2降低D. H+增多E. ACh167.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释放的肽类递质是A.神经肽YB.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多巴胺D.血管活性肠肽E.阿片肽168.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理作用有A.增强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B.引起渴觉C.促进醛固酮的分泌D.促进交感神经释放NAE.小血管收缩169.能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有A.α受体B.β1受体C.β2受体D.Μ受体E.Ν受体170.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与释放的活性物质有A. PGI2B. NOC.内皮素D. 缓激肽E. 阿片肽二、名词解释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mean circuatory filling pressure)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3.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4.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5.轴突反射(axon reflex)6.减压反射(depressor reflex)7.脑缺血反应(brain ischemic response)8.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9.血压(blood pressure)10.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11.直捷通路(thoroughfare channel)12.心血管交感紧张(cardiovascular sympathetic tone)13.心钠素(cardionatrin)三、简答题1.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2.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3.何谓微循环?说明其血流通路和生理作用?4.组织液是如何生成和回流的?分析其影响因素。
家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家兔动脉血压调节(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动脉血压的变化来反映心血管活动的变化。
目的在于间接地观察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性调节和学习哺乳动物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加强,传导加速,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
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为迷走神经,兴奋时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房室传导减慢,从而使心输出量减少。
支配血管的植物性神经,绝大多数属于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
同时由于容量血管收缩,促进静脉回流,心输出量亦增加。
心血管中枢通过反射作用,调节心血管的活动,改变心输出量和外用阻力,从而调节动脉血压。
心血管活动除受神经调节外,还受体液因素的调节,其中最重要的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它们对心血管的作用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
肾上腺素对α与β受体均有激活作用,使心跳加快,收缩力加强,传导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它对血管的作用取决于两种受体中哪一种占优势。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激活受体α,对β受体作用很小,因而使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增加。
其对心脏的作用远较肾上腺素为弱。
静脉内注入去甲肾上腺素时,血压升高,可反射性地引起心动过缓。
(三)实验材料1.实验对象:兔。
2.器材:四道生理记录仪、血压换能器、电刺激器、保护电极、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照明灯、铁支架、双凹夹、烧瓶夹、试管夹、气管插管、动脉夹、三通管、塑料动脉插管、放血插管、注射器(lml、5ml、20ml),有色丝线、纱布、棉花、1%戊巴比妥钠、1:1000肝素、1:10000去甲肾上腺素、12.5U/ml肝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1.实验记录装置将血压换能器固定在铁支架上,换能器的位置大致与心脏在同一水平。
将换能器电缆与二道生理记录仪的血压放大器输人插座相连(图6-18)。
按照前述二道记录仪的使用方法调整记录仪。
对血压放大器定标,校正选择开关拨至 13.3kPa(100mmHg),灵敏度置于50,记录描笔上移2cm。
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反射

⼼⾎管反射包括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和⼼肺感受器引起的⼼⾎管反射等,下⾯重点介绍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感受性反射(降压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感受性反射是调节⾎压相对稳定的负反馈机制,当动脉⾎压升⾼时,可反射性引起⼼率减慢,外周⾎管阻⼒降低,使⾎压下降;反之,当动脉⾎压降低时,可反射性引起⼼率加快,外周⾎管阻⼒增加,使⾎压回升。
1.动脉压⼒感受器:动脉压⼒感受器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该压⼒感受器并不是直接感受⾎压的变化,⽽是感受⾎管壁的机械牵张的变化。
2.传⼊神经和中枢联系:颈动脉窦压⼒感受器的传⼊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
窦神经加⼊⾆咽神经,进⼊延髓。
主动脉⼸压⼒感受器的传⼊神经纤维⾏⾛于迷⾛神经⼲内,然后进⼊延髓,到达孤束核。
3.反射效应:动脉⾎压升⾼时,压⼒感受器传⼊冲动增多,通过反射使⼼迷⾛紧张加强,⼼交感紧张和交感缩⾎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率减慢、⼼输出量减少、外周⾎管阻⼒降低、动脉⾎压下降。
反之,当动脉⾎压降低时,压⼒感受器传⼊冲动减少,使迷⾛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率加快、⼼输出量增加、外周⾎管阻⼒增⾼、⾎压回升。
4.压⼒感受性反射的⽣理意义:对动脉⾎压进⾏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使动脉⾎压不致发⽣过⼤的波动,因此,在⽣理学中常将动脉压⼒感受器的传⼊神经称为缓冲神经。
心血管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延髓,包括心交感中枢, 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延髓,包括心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 延髓 心交感中枢 交感缩血管中枢。 和交感缩血管中枢。 他们分别发出心交感神经、 他们分别发出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 着心脏和血管,通过中枢的反射活动完成的调节功能。 着心脏和血管,通过中枢的反射活动完成的调节功能。
循环系统与人体各系统协调 配合,还需要下丘脑 下丘脑和 配合,还需要下丘脑和大脑边缘 等更高级心血管中枢的参与, 叶等更高级心血管中枢的参与, 与整体活动相适应, 与整体活动相适应,实现完整统 一。
12
(二)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和作用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的双重支配,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的双重支配,全身 交感神经 的的双重支配 大多数血管的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 仅有小部分 血管的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 小部分器 大多数血管的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仅有小部分器 官的血管受交感或副交感舒血管神经支配。 交感或副交感舒血管神经支配 官的血管受交感或副交感舒血管神经支配。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正常情况下,延髓心血管中枢的神 正常情况下,延髓心血管中枢的神 经元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兴奋, 经元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兴奋,并 通过各自的传出神经发放一定频率 的冲动,即具有紧致性, 的冲动,即具有紧致性,从而控制 心血管活动,使心率、 心血管活动,使心率、血压维持在 正常范围。 正常范围。 心交感中枢和心迷走中枢的紧致性活动是相互拮抗的 的紧致性活动是相互拮抗 心交感中枢和心迷走中枢的紧致性活动是相互拮抗的 拮抗作用:两种物质的相互制约,有辖制对方的意思。 拮抗作用:两种物质的相互制约,有辖制对方的意思。 协同作用:两种或多种物质协同地起作用, 协同作用:两种或多种物质协同地起作用,其效果 比每种物质单独起作用的效果之和大得多的现象
家兔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家兔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实验目的1.学习直接测定动脉血压或心室内压的急性实验方法,及同时记录与之相关的实验参数(主动脉神经放电、心电图)的方法。
2.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加深对实验方法的应用和理解实验器材家兔兔体手术台、RM6240计算机采集系统、音箱、常用手术器械、压力传感器、引导电极、刺激电极、动脉夹、止血钳、注射器、20%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7%柠檬酸钠、肾上腺素(1∶5000)、乙酰胆碱(1∶10000)、石蜡油、棉花。
实验方法步骤1.实验仪器的准备:打开计算机采集系统,进入“减压神经放电、血压、心电同步实验”项目。
制备液导系统,使压力传感器内充满7%柠檬酸钠(注意三通的方向,液导系统内不要留有气泡)。
调零(在不同灵敏度下)。
2.将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
剪去颈部被毛,切开颈部皮肤,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主动脉神经与迷走神经,穿线备用。
神经上滴石蜡油防止干燥。
3.动脉插管:将一侧动脉头端的备用线尽可能靠头端结扎(务必扎紧,以防渗血),另一棉线在近心端打活结备用,并用动脉夹在近心端夹闭血管。
用眼科剪在靠近头端结扎线的稍后方沿向心方向斜向剪开动脉上壁。
将动脉插管由开口处插入动脉管内,用备用线将动脉连同进入的插管扎紧,并将余线固定在插管上。
取下动脉夹,可记录血压的波动曲线。
(不要快速归零!)4.左心室插管:将右侧颈总动脉头端的备用线尽可能靠头端结扎(务必扎紧,以防渗血),另一棉线在近心端打活结备用,并用动脉夹在近心端夹闭血管。
用眼科剪在靠近头端结扎线的稍后方沿向心方向斜向剪开动脉上壁。
将动脉插管由开口处插入动脉管内,另一备用线打一活结(或用手将动脉连同进入的插管捏紧),取下动脉夹,可记录血压的波动曲线。
继续将导管向心脏方向插入,当导管的头端接近主动脉瓣时,手指有明显的血流冲击感。
再小心将导管送进0.5~1cm,即进入心室,可观察到舒张压接近0mmHg,用备用线将动脉连同进入的插管扎紧,并将余线固定在插管上。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大脑皮层
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可以引起不同 的交感神经功能和心血管活动的不同变化, 同时常伴有明显的行为活动的形式,如刺激 叩带回可导致“ playing dead reaction”.
小脑
蚓部和顶核是小脑参与心血管活动的 主要部位;
在心输出量的外周调配方面具有一定的 作用。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中枢部位分布
脑干是心血管活动控制最基本也是最 关键的中枢神经部位。
脑干
心血管中枢(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 经元集中的部位)在脑干的定位是心血管生理 学一个历史悠久而令人困惑的课题,经历了一 个半世纪的努力,目前认为头端延髓腹外侧区
(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 RVLM)是心血
管活动中枢调节整合的基本中枢。在维持心血 管活动的紧张性活动和介导各种心血管反射中 具有关键的作用。
研究方法
早期: 横断; 电刺激; 损毁; 近期:电生理;立体定位;微量注射;组
织化学;荧光组化;免疫组化;放 射自显影。
延髓心血管中枢
• 缩血管区:延髓头端腹外侧区,C1区; • 舒血管区:延髓尾端腹外侧区,A1区; • 传入神经中继站;孤束核; • 心抑制区: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心迷走神经
起源——延髓的疑核和背核; 支配部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
心房肌; 效应——负性变力和变时作用——心率减
慢;血压升高; 机理——释放神经递质Ach与M型受体结
合,提高 K+通道开放概率。
负性变时作用
• 复极时, K+通道开放 K+外流 最大 复极化电位绝对值 膜超极化兴奋性 窦房结自律性 心率 ;
小结
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调节是一个上起大脑、下达脊髓 的完整统一系统完成,头端延髓腹外侧区(缩血管区) 内心血管神经元是心血管系统紧张性活动和完成各种心 血管反射最基本的神经结构。但是,完整清醒动物的环 境条件千变万化,需要对此作出不同的适应性反应,依 靠简单的心血管反射活动是难以应付自如的。机体在从 事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时,心血管反应决不会孤立地 出现,只是常作为服务于整体反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认识到,延髓内存在不少最后公路性质的神经元群, 它们在完成整合的心血管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延髓 闩部
BP无明显改变 基本中枢
40mmHg
延髓横切实验
延髓心血管基本中枢
组成 部位 作用
特点
缩血 管区
延髓头端 腹外侧部
心交感中枢 交感缩血管Leabharlann 中枢心交感紧张 交感缩血管紧张
舒血 管区
延髓尾端 腹外侧部
抑制缩血管区
传入神经 孤束核 接受压力感受器传入 接替站
心抑 迷走背核 心迷走中枢 心迷走紧张
心迷走中枢 紧张性↑
心迷走神经(+)
阻力血管舒张 容量血管舒张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静脉回流量↓
血压 ↓
(3)生理意义
1)负反馈调节(减压反射)使AP保持相对稳定
2)经常起作用(减压神经放电) 3)当AP 在100mmHg左右变动时,压力感受性反射
效能最大
4)对AP进行快速调节 (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血量突然变化),减少AP波动
收缩压
+++
+++
血压 舒张压
+,0,-
++
平均动脉压 +
++
生理意义
强心药
升压药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近球细胞 肾素(蛋白水解酶)
血管紧张素 原(肝)
NEP AngⅢ
AngⅠ(10肽)
ACE(肺)
AngⅡ (8肽)
NEP AngⅣ ACE 氨基酸
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
促进微动脉微静脉收缩 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A 中枢交感缩血管紧张性
一、神经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 右:窦房结 左:房室交界、心 室肌
心脏自身调节的意义

(2) 血管的神经支配(血管运动神经纤维) ① 缩血管纤维(交感缩血管纤维) 来源: T, L椎旁椎前神经节 分布: 皮肤 > 骨骼肌, 内脏 > 冠脉和脑
效应: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上 、2 受体结合后产生舒缩血管效应。 与 结合-血管收缩, 与 2 结合-血管舒张; 去甲肾上腺素与 的亲和力 > 交感缩血管纤维的紧张性活动(vasomotor tone) : 1~3次 /秒可变动于1至 8~10次/秒
1.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
(抑制If,促进复极时钾外流)
2.房室传导速度减慢负性变传导作用(钙内流减少)
3.心肌收缩力减弱负性变力作用(抑制)
◆ 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 神经肽Y, 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阿片肽等。
心交感紧张紧张 (tonus)。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某些自主神经元内血管活性肠肽(VIP) 与Ach共存,具有功能协同作用,如颌下 腺地分泌。
2.心血管中枢 (cardiovascular center)
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1) 延髓的心血管中枢 -- 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 指位于延髓内的心迷走神经元和控制心交感神经和交 感缩血管神经元活动的神经元。具有紧张性活动。
心脏自身调节的意义: 对心搏出量的精细调节,搏出量与充盈量达到平衡。
(2) 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心室肌后负荷: 大动脉血压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动脉血压 等容收缩期 射血期 射血速度 射血量 心室剩余血量 通过自身调节机制,血量恢复 (3)等长自身调节。 心肌收缩能力改变对心搏出量的调节。 心肌不依赖于负荷而能改变其收缩强度和速度的特性,称 为心肌收缩能力(myocardial contractility),也称为 心肌的变力状态(inotropic stat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九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班级:2011级儿科七年制
组员:王宇豪 2011210294(执笔);汪 倩 2011210289
汪迪飞 2011210287; 万燕南 2011210285
【实验目的】
观察和验证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了解和掌握哺乳动物急性实验技术以及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结果】
图1、牵拉左侧颈总动脉残端后血压变化 图2、夹闭右侧颈总动脉后血压变化
图3、静脉注射1:10000 NA后血压变化 图4、静脉注射1:10000 Adr后血压变化
图5、静脉注射1:100000 Ach后血压变化 图6、结扎并刺激右颈迷走神经外周端
【讨论与分析】
由图1可知,牵拉左侧颈总动脉残端后,血压下降。这是因为,
该项目模拟的是血压忽然升高,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通过减压
反射,由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增加,进入延髓孤束核,使心
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降低,造成心率减慢,
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回降。
由图2可知,夹闭右侧颈总动脉后,血压升高。这是因为,该项
目模拟的是血压忽然下降,由于实验中左、右颈总动脉同时被阻断,
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降低,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
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由图3可知,静脉注射NA后,血压升高。因为NA与心肌β1
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与血管平滑肌α1受
体结合,引起血管广泛收缩,PR↑↑。故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动脉血压增高,而心率减慢。
由图4可知,静脉注射Adr后,血压升高。由于Adr与心肌β1
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在血管,与皮肤、肾
脏、胃肠道血管α1受体结合,血管收缩;与骨骼肌和肝脏血管β2
受体结合,血管舒张。故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动脉血压增高,每搏量
增加。
由图5可知,静脉注射Ach后,血压降低。由于Ach与心肌M
受体结合,产生负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与血管平滑肌的M
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故静脉注射乙酰胆碱,血
压降低。
由图6可知,结扎剪断颈迷走神经,再刺激迷走神经的外周端,
心率下降,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迷走神经受刺激后会释放Ach,
Ach与心肌M受体结合,产生负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与血
管平滑肌的M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故血压降
低。
【结论】
体内许多因素,如牵拉刺激作用压力感受器,NA、Adr、Ach等
结合相应受体,通过神经和体液途径调节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致使
血压发生改变,从而调节心血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