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城
论阿城世俗小说的独特价值

论阿城世俗小说的独特价值阿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其小说风格独特,以世俗为主题。
阿城的世俗小说不同于其他小说家,更多的是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和真实面貌,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阿城世俗小说的独特价值。
一、揭示生活本质阿城的小说中描绘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苦难、疾苦、幸福和快乐,是平凡和卑微的。
但是,阿城用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并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
例如,在小说《石头记》中,他用平淡的语言表达了人类生命的无常和短暂,让人深受触动。
又如在《我与地坛》中,阿城通过对地坛文化和人民生活的细腻叙述,赋予了人们深厚的文化情感和生命智慧,让读者对生活有了新的感受。
二、描绘人性的复杂阿城的小说中,不仅仅是描写人物的表面,更多的是探讨人性的复杂性。
他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留给读者很多思考的空间。
换句话说,阿城把读者放在“故事”里,那个角色的“内心事件”和“心理状况”就会慢慢被呈现出来。
比如在《芙蓉镇》中,他用一个又一个极富现实感的场景,呈现了小城镇的居民习性及其与情感的关系,反映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三、体现对生命的尊重阿城的小说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
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喜或悲,都有阿城的情感投入,书写的态度尊重人物的个体差异,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
比如在《青铜镇》中,阿城通过一个探望病人的故事,提出了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并对人生的尊严进行了表达。
四、揭示现实问题阿城的小说中是有深刻批判意义的,每个故事都给读者带来共鸣。
他通过对现实问题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在小说中揭示出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古宅》,是一个关于家庭暴力的故事,让人们认识到家庭暴力的危害和妇女权益的重要性。
总之,阿城的世俗小说具有独特的价值,它呈现了生活的本质、人性的复杂性、对生命的尊重和现实问题的揭示,对我们了解社会、提升人文素养和思考人生意义都有巨大的帮助。
阿城的小说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手法,以及对人性的深刻认识,摆脱了小说内容的单调琐碎,描绘出生动的人性图像,引导起读者的思考,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文化产品。
关于《阿城》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关于《阿城》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关于《阿城》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的关于《阿城》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写这篇读后感自觉没有底气,总怕没有写到点子上面,没有过瘾。
王朔这句话是说到点上的,阿城的《棋王》埋了很多的东西在里面,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挖掘宝藏的盗墓贼,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的老鼠掉入了五谷丰收的米仓,我想通过这两分,挖出这十分,但可能也挖出三、四分,在这其中诚惶诚恐却又欣喜异常,每每捞到一处就是一处收获。
以一个相当的冷峻的视角来写这篇故事,似是不显山露水,但是读完之后读者都会有种荡气回肠、古道热血的的感觉,有在读金庸、古龙武侠小说的错觉。
有几处细节,比方有一处是他遇到拾荒老人讨教,总觉是令狐冲向风清扬在思过崖请教;一处是农场里面倪斌、我、画家和王一生萍水相逢却有了深厚的友谊,颇有些江湖的意味在其中;一处是一个比拟小的细节,是“我”送王一生迎战各高手,我竟然读出了高渐离送别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豪情。
读完后总觉得我在理想和现实中徘徊、碰撞,通过这一个个细节,以管窥豹,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是精神世界却是无比丰富。
在小说人物和情节契合方面的功力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文笔亦是,没有一个角色多余,没有一个字是冗赘,全篇极其简练畅快,当然这可能也是我之前提到的有种像是读武侠小说的感觉。
这篇文章很多地方提到了道家的思想,比方老人授他的棋路和棋道,最后冠军出面点评王一生的棋路,盛那么折,弱那么泄。
诚然,在用道禅的思想讲述王一生,他的名字,道生一一生二和他最后境界的完全;在说每一个人;在叙说这个时代,大乱后必将有大治,迎来美好。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实那么在用儒家的思想在讲叙整片,深刻的普世思想。
因为一部好的小说,不能全是在描写美好,而是剥去虚伪繁复的外衣,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真实的残酷性裸地展现的人的面前。
阿城棋王原文

阿城棋王原文《阿城棋王》原文阿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界的“棋王”。
这部小说于1988年出版,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社会底层的敏锐触觉而闻名。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的下层社会,以象棋作为主要情节线索。
小说的主人公是乡土的象棋高手陈景涛,一个生活在这个小城市角落里的无名之辈。
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困境和坎坷,但他却从未放弃追求象棋的梦想。
陈景涛的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他的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母亲卖菜为生。
他小时候就显示出了过人的象棋天赋,与老者打赌一直居住在心底的理想。
陈景涛进入小学后,他的天赋得到了更好的展示。
他在操场上与同学比赛,几乎始终不败。
棋艺上升的陈景涛开始参加城市范围的象棋比赛,并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引起了城市棋界的注意。
然而,陈景涛的成功并没有让他获得温暖和尊重。
相反,他成了城市棋界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就在毕业时的比赛上,陈景涛的对手用卑鄙的手段将他赶下了象棋的巅峰。
陈景涛沮丧地离开了比赛场地,对象棋世界的未来失去了信心。
但是,这段沮丧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陈景涛重新振作起来,决定继续追求他的理想。
经过努力,他逐渐恢复了棋艺,重新获得了城市范围内的尊重和赞赏。
在小说的结尾,陈景涛赢得了一场重要的象棋比赛,重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才华。
他的胜利不仅是对个人价值的认可,也代表着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阿城以此来探讨了个人意志力与激情的力量,以及对困境和挫折的坚持。
《阿城棋王》虽然以象棋为背景,但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与生存的揭示。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而真实,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面对着各种困境和挫折。
通过陈景涛的故事,阿城向读者展现了生存的艰辛和对抗困境的决心。
无论是象棋还是生活,都需要情感和智慧。
小说将象征性地以象棋作为悬念,让读者与主人公一起经历起伏和高潮。
阿城的写作风格独特而深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他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而动人的世界。
小说中的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紧凑,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棋王阿城读后感

棋王阿城读后感《棋王》是台湾作家阿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围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少年围棋天才从小到大的成长故事。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在阅读完《棋王》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作者阿城的文学功底和创作思路有了更多的认识。
《棋王》以围棋为主题,通过讲述主人公小光从小到大在围棋界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围棋的魅力和人生的哲理。
小光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围棋天赋,但他的成长之路却并不平坦。
在围棋界,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成为了一位真正的棋王。
小说通过小光的成长故事,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成长之路是充满坎坷和挑战的,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小光的塑造,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
小光的性格坚韧不拔,他在围棋界的竞争中从不轻言放弃,始终保持着对围棋的热爱和执着。
他在与对手的对弈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决心,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围棋的敬畏和热爱。
小光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成长历程也让人们感到由衷的敬佩和钦佩。
除了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小说中还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作者通过对围棋的描写和对围棋比赛的叙述,表达了对围棋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围棋在小说中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棋艺,更是一种智慧和人生哲学的体现。
在围棋比赛中,人们能够看到对手的一举一动,从中领悟到人生的道理和智慧。
作者通过对围棋的描写,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在阅读完《棋王》后,我对阿城的文学功底和创作思路有了更多的认识。
阿城在小说中巧妙地融入了对围棋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主人公小光的塑造和对围棋比赛的描写,展现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小说的叙事手法也非常独特,通过对主人公成长历程的描写,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了更多的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棋王》是一部富有思想深度和文学价值的作品,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围棋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生的哲学著作。
阿城小说研究述评

2013.09徐静在中国当代文学中,阿城是一位创作数量不多,然而质量很高,影响很深的作家。
从1984年处女作《棋王》发表以来,曾引起广泛关注,一时间掀起了一股“阿城热”的研究热潮。
在阿城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中,评论界对其小说创作的研究及批评也主要集中于其代表作“三王”和六部短篇小说《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和《迷路》。
尤其是“三王”系列,一直是评论界乐此不疲的话题。
对于阿城小说的评论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的。
一.传统文化角度1984年,阿城携《棋王》初登文坛,便以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探寻与思考,赢得了“文化小说”的美称,并被称为寻根小说的“发轫之作”。
阿城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浓厚的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精神,历来是评论界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从传统文化角度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而展开:阿城小说体现的是儒家还是道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是糟粕?《棋王》刚刚发表,纵多批评家就认为《棋王》体现了道家风范,认定阿城所揭示的是道家学说的精神内涵。
最先从道学角度对阿城小说进行评价是苏丁和仲呈祥,他们认为:“讲究造势,讲究弱而化之、无为而无不为,这是王一生的棋道,也正是道家哲学的精义。
”从此以后,围绕着阿城小说的道学文化精神,很多批评家各自展开了自己的分析。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罗强烈的《关于阿城小说的三点思考》、蔡翔的《早熟的挑战》、袁文杰的《论“寻根文学”的审美特征》等。
他们充分肯定了阿城小说所体现的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超脱世俗、恬淡无为的道家神韵、道家风范,并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阿城小说对寻根文学所作出的贡献及其影响,认为阿城小说是对传统儒道精神的探寻,对民族传统文化持一种肯定态度,并且努力发掘和张扬其所认为的传统文化中好的一面,是文化寻根的创作实践。
然而,也有不少批评家对此是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
比如陈炎在《弱者的哲学———由阿城小说引起的文化反思》一文中认为,阿城所标榜的,其实就是一个“忍”字,阿城小说所体现的只是“弱者的哲学”。
千年古城话沧桑

千年古城话沧桑----04c04be4-6eac-11ec-a3fa-7cb59b590d7d――东阿历代县城城址位置的变迁探源一、东阿县地理位置的变化东阿从春秋置邑到秦置县,至南北朝后魏(北魏),县城均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3公里处,为治千余年,后因黄河冲淤而废弃。
据文物考古工作者调查了解,现存遗址南北城墙相距1500米,东西约2000米。
城墙均系土筑,层层夯实。
仰韶、龙山及汉代文化层厚约2.5米,多次有陶、铜、铁器及其他文物出土。
486年,魏朝(北魏太和十年)后,县城变更。
根据顾炎武的山东考古记录,“晚魏恢复了东阿县,东阿县位于古城以东20英里处,现在东阿县(平阴东阿镇)位于西边”。
根据叶桂寿的《山东续志》,自唐代以来,东阿一直没有搬迁。
宋朝开封二年南下,历时483年。
《东阿县志》说:城址现在在哪里仍然是个谜。
969年(宋开宝二年),因避黄河水患,县治由此县城的位置向南迁址南谷镇(今平阴县旧县)。
977年(宋太平兴国二年)因山洪冲坏城池,又迁至利仁镇(今平阴县大棘城),共历156年。
1133年(绍兴二年、金天汇十一年),县城被山洪冲毁,清县长耿居正将县城迁至河北省新桥镇(东阿县丹庄乡旧城)。
石新桥镇位于交通要道上,贸易和佛教繁荣。
又叫通都大邑!镇上有一座“建成禅院”,是宋朝作家苏东坡写的。
从金元到明朝洪武八年,新桥镇统治了242年。
由于黄河泛滥,这座城市陷落了。
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县朱真为躲避水患再次迁徙治于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历明清民国及抗日民主政府四个时期,至1947年迁治铜城,计572年。
1947年10月,桐城镇正式成立为东阿县。
它已成为历史上最大、人口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县。
二各时期县城城邑概况1.阿城古城阿城,今为阿城镇,是因镇政府驻地而得名。
春秋时期,这里被称为“柯”(现在是一个城镇的西部),最初属于魏国,后来属于齐国。
据《春秋》记载,“庄公十三年,齐盟诸侯于克”也就是说,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鲁庄公与齐桓公结盟。
阿城棋王知识点

阿城棋王知识点阿城是中国当代作家,以其深邃的文学思想和独特的创作风格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棋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关于棋局和人生的故事。
本文将介绍《棋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部作品。
1.棋艺与人生的对应关系《棋王》以围棋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阿水在棋局中的成长和奋斗。
阿水在棋盘上不断挑战自己,面对胜利和失败,他逐渐理解到棋局与人生之间的共通之处。
在棋局中,阿水学会了坚持、决策和应变等技巧,这些经验也被他应用到了现实生活中。
作者通过棋局的变化,展现了人生的曲折和变化。
2.天才与努力的关系《棋王》中的角色阿水被认为是一个天才,他在棋局中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然而,阿水也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训练才取得了如此高的水平。
作品中揭示了天才并非凭空而来,成功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训练。
这一观点向读者传递了一个鼓舞人心的信息,即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棋王。
3.对弈中的智慧与策略在棋局中,阿水需要遵循规则,同时也需要应对对手的变化和挑战。
这要求他具备智慧和策略。
通过对弈过程的描写,作者展示了阿水如何通过观察、分析和判断来制定下棋的战略。
这种智慧和策略也适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决策和困境。
读者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和思考。
4.对人性的思考《棋王》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棋局和竞技的作品,它也深刻探讨了人性的问题。
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丰富而复杂,他们在棋局中展现出的品格和行为揭示了人类内心的欲望、傲慢和恐惧等情感。
通过对人性的思考,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
总结起来,《棋王》是一部通过描述棋局来探讨人生和人性的作品。
通过阿水的故事,读者可以体会到棋艺与人生的对应关系,思考天才与努力的关系,学习对弈中的智慧与策略,以及深入思考人性的问题。
这些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也可以启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成长。
《棋王》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希望读者们能够在阅读中获得启发和收获。
阿城威尼斯日记读后感

阿城威尼斯日记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感觉阿城的文字特别随性。
他不是那种规规矩矩地跟你讲威尼斯的风景名胜,就像导游拿着大喇叭喊着“这里是某某著名景点”的那种。
他写日记嘛,就像是跟你在唠家常,今天看到个什么小角落,遇见个什么有意思的人,然后就这么随性地记录下来。
我发现阿城是个很会观察细节的人。
他写威尼斯的水,不是简单说“啊,这水很清澈”或者“这水好多啊”,而是从水里的光影、水波动的节奏,还有水上那些小船划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来写。
我就好像跟着他的眼睛,看到了威尼斯的水是有生命的,每一道波纹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小故事。
比如说他写一只水鸟掠过水面,那瞬间就好像我也站在那水边,看着那只鸟,感受着风从水面吹过来。
还有威尼斯的建筑。
他不是干巴巴地说这个建筑是什么风格,有多么雄伟壮观。
他会写建筑上一块有点剥落的墙皮,墙皮的颜色和形状,然后从这个小细节扯到这个建筑背后的历史,感觉就像他在跟建筑对话,而我就在旁边偷听一样。
阿城在日记里提到的那些威尼斯人也很有趣。
有那种在小广场上晒太阳的老人,有在船上大声唱歌的船夫。
他把这些人的神态、动作和说话的语气都描写得活灵活现。
我看的时候就在想,威尼斯这个地方真是充满了烟火气啊,虽然它看起来像个水上的梦幻之城,但阿城笔下的威尼斯人就和咱们身边的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小脾气,有自己的小确幸。
这本书读起来特别轻松,就像我自己也在威尼斯闲逛,每天听阿城分享他看到的新鲜事儿。
而且阿城时不时还会在日记里夹杂一些自己的小感悟,关于艺术、文化或者生活的。
这些感悟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就像是朋友之间聊天的时候,突然有感而发,然后跟你分享一下他的想法。
这让我觉得看这本书不光是在了解威尼斯,还像是跟阿城一起探讨生活中的那些奇妙之处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阿城《峡谷》的细读阿城的小说适合细读。
80年代的文坛经历了文革的洗礼,浮夸风还未完全褪尽,汉语被污染,它自身所具有的表现能力也被扭曲了。
阿城则在语言上有回归质朴的特征,以《峡谷》为例,全文1300余字,简洁也简单,无关情节,写的也只是一种存在,一种状态。
题名是《峡谷》,作者便紧紧围绕峡谷来写,一点也不拐弯抹角。
不同的作家在面对同一个对象时有不同的写法,但所达到的效果都必须是清楚明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因而这要求对象必须生动形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家必须利用不同的语言手段来描写这个对象。
试看阿城的写法,峡谷被“直着劈开”,这里实际上用了一个比喻,但起初并不被我们注意,直到他说“大约是那刀有些弯”,这喻体才出现,不着痕迹,好像是自说自话。
整个第一小节并不是十分有力,但我们已经可以初初感觉到阿城的语言魅力。
接着,作者开始写峡谷四周,从峡口写到一株倒地的大树,到峡顶的一线蓝天,到空中一只移来移去的鹰,读者的视线随着作者的描写逐渐上移,空间的变换转移极其自然。
至于作者写树,也是极有意思,“似乎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本是死树,但作者活写,于是整个画面也活了起来,加上空中的那只鹰,本来一个静的峡谷,忽然多了些动的因素,可谓“静中有动”了。
从第二小节开始,特定的感知者的见、闻、感慢慢呈现出来,随着这
个观察者的移动,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作者都很清晰地表现出来。
第三小节,视线又下来,作者转写峭壁,石头是“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又是一个比喻和拟人,但作者并不刻意追求句式的工整与完善,他是极自然地写出。
石头是静的,于是他配之以两只吐着芯子的四脚蛇,人走过峡谷时落下的小石子,于是画面又动了起来,甚至还可以听见声响,是“左右荡着升上去的”。
路上一座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这比喻也新奇,将“门”比作“睡觉的人”,愈发死气沉沉起来。
是的,在骑手和马未出现之前,作者给我们展示的都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峡谷,连石头也是“呆”的,“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以“动”写“静”,这仍是特定观察者的所见、所感,这“感”不仅是感觉,也是感想。
作者在继续写环境的同时也暗中交代了骑手即将出现的环境,同时暗示了特定感知者也在向前、向上行走。
骑手出现,马“直腿走来”,正说明这个感知者是从高处向下看。
阿城的观察很细致、准确,包括马来时是从闷闷的土路到清脆的石阶,离开时是从石阶到土路的声响变化,他都能用最一般的词汇表达出来。
这文章里充满了细节,马是怎样走的、骑手是怎样的相貌、店内是怎样的陈设,甚至骑手是怎样吃东西的,他都一一交代。
但我们惊异如此短小的篇幅里竟能容纳这样多的细节,原因就是作者采用了大量的短句。
纵观全文,几乎没有长句,短短三两字便是一句,绝不废话。
比如写骑手,“直鼻紧嘴,
细眼高颧,眉睫似漆”,都是四字短语,但一个鲜活的骑手便展现在我们面前。
另外,他写吃,“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写喝,“将最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阿城对吃喝的热衷在《棋王》中也有体现,没有过多冗长的赘述,短短十来字,吃相、吃法都出来了,甚至我们也可以从这吃上看出骑手的性格来:豪迈、大气。
阿城的语言就是这样,短,但有力、有劲、有节奏,句短但义长,并不因为短小就失掉了内涵,反而可以营造一种更加生动的效果。
也许,他这样的语言是有点“做”的,故意地与众不同,在词语的选择和句型句式上都有他自己的思考,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与我们平时阅读的文章并不相同。
正如开头所说,阿城的语言回归质朴,在这点上,汪曾祺也有共见,但汪更多的是向汉语的民间传统回归。
阿城把汉语身上的政治油彩、感伤油彩全部洗尽,因而更加有力、准确,回到了文学表现最基本的要义上:有所表现,这是写实的回归。
由此可以看出阿城语言的另一个特色——非常控制主观情感的表达,追求客观写实,这点,在他的小说《溜索》中也有体现。
《峡谷》这篇短文固然是小说,但它只是小说的一种,就如同画家笔下的素描只是绘画的一种。
《峡谷》也是素描,抑或说整个《遍地风流》都是素描,寥寥数笔,神态尽出。
现在的文坛是80后当道,华丽唯美、无病呻吟、魔幻穿越大行其道,哪里再去寻找素描式的质朴文字呢?我们也只能期望再多出现两个阿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