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城

合集下载

论阿城世俗小说的独特价值

论阿城世俗小说的独特价值

论阿城世俗小说的独特价值阿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其小说风格独特,以世俗为主题。

阿城的世俗小说不同于其他小说家,更多的是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和真实面貌,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阿城世俗小说的独特价值。

一、揭示生活本质阿城的小说中描绘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苦难、疾苦、幸福和快乐,是平凡和卑微的。

但是,阿城用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并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

例如,在小说《石头记》中,他用平淡的语言表达了人类生命的无常和短暂,让人深受触动。

又如在《我与地坛》中,阿城通过对地坛文化和人民生活的细腻叙述,赋予了人们深厚的文化情感和生命智慧,让读者对生活有了新的感受。

二、描绘人性的复杂阿城的小说中,不仅仅是描写人物的表面,更多的是探讨人性的复杂性。

他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留给读者很多思考的空间。

换句话说,阿城把读者放在“故事”里,那个角色的“内心事件”和“心理状况”就会慢慢被呈现出来。

比如在《芙蓉镇》中,他用一个又一个极富现实感的场景,呈现了小城镇的居民习性及其与情感的关系,反映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三、体现对生命的尊重阿城的小说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

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喜或悲,都有阿城的情感投入,书写的态度尊重人物的个体差异,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

比如在《青铜镇》中,阿城通过一个探望病人的故事,提出了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并对人生的尊严进行了表达。

四、揭示现实问题阿城的小说中是有深刻批判意义的,每个故事都给读者带来共鸣。

他通过对现实问题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在小说中揭示出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古宅》,是一个关于家庭暴力的故事,让人们认识到家庭暴力的危害和妇女权益的重要性。

总之,阿城的世俗小说具有独特的价值,它呈现了生活的本质、人性的复杂性、对生命的尊重和现实问题的揭示,对我们了解社会、提升人文素养和思考人生意义都有巨大的帮助。

阿城的小说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手法,以及对人性的深刻认识,摆脱了小说内容的单调琐碎,描绘出生动的人性图像,引导起读者的思考,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文化产品。

关于《阿城》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关于《阿城》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关于《阿城》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关于《阿城》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的关于《阿城》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写这篇读后感自觉没有底气,总怕没有写到点子上面,没有过瘾。

王朔这句话是说到点上的,阿城的《棋王》埋了很多的东西在里面,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挖掘宝藏的盗墓贼,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的老鼠掉入了五谷丰收的米仓,我想通过这两分,挖出这十分,但可能也挖出三、四分,在这其中诚惶诚恐却又欣喜异常,每每捞到一处就是一处收获。

以一个相当的冷峻的视角来写这篇故事,似是不显山露水,但是读完之后读者都会有种荡气回肠、古道热血的的感觉,有在读金庸、古龙武侠小说的错觉。

有几处细节,比方有一处是他遇到拾荒老人讨教,总觉是令狐冲向风清扬在思过崖请教;一处是农场里面倪斌、我、画家和王一生萍水相逢却有了深厚的友谊,颇有些江湖的意味在其中;一处是一个比拟小的细节,是“我”送王一生迎战各高手,我竟然读出了高渐离送别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豪情。

读完后总觉得我在理想和现实中徘徊、碰撞,通过这一个个细节,以管窥豹,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是精神世界却是无比丰富。

在小说人物和情节契合方面的功力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文笔亦是,没有一个角色多余,没有一个字是冗赘,全篇极其简练畅快,当然这可能也是我之前提到的有种像是读武侠小说的感觉。

这篇文章很多地方提到了道家的思想,比方老人授他的棋路和棋道,最后冠军出面点评王一生的棋路,盛那么折,弱那么泄。

诚然,在用道禅的思想讲述王一生,他的名字,道生一一生二和他最后境界的完全;在说每一个人;在叙说这个时代,大乱后必将有大治,迎来美好。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实那么在用儒家的思想在讲叙整片,深刻的普世思想。

因为一部好的小说,不能全是在描写美好,而是剥去虚伪繁复的外衣,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真实的残酷性裸地展现的人的面前。

阿城棋王原文

阿城棋王原文

阿城棋王原文《阿城棋王》原文阿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界的“棋王”。

这部小说于1988年出版,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社会底层的敏锐触觉而闻名。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的下层社会,以象棋作为主要情节线索。

小说的主人公是乡土的象棋高手陈景涛,一个生活在这个小城市角落里的无名之辈。

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困境和坎坷,但他却从未放弃追求象棋的梦想。

陈景涛的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他的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母亲卖菜为生。

他小时候就显示出了过人的象棋天赋,与老者打赌一直居住在心底的理想。

陈景涛进入小学后,他的天赋得到了更好的展示。

他在操场上与同学比赛,几乎始终不败。

棋艺上升的陈景涛开始参加城市范围的象棋比赛,并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引起了城市棋界的注意。

然而,陈景涛的成功并没有让他获得温暖和尊重。

相反,他成了城市棋界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就在毕业时的比赛上,陈景涛的对手用卑鄙的手段将他赶下了象棋的巅峰。

陈景涛沮丧地离开了比赛场地,对象棋世界的未来失去了信心。

但是,这段沮丧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陈景涛重新振作起来,决定继续追求他的理想。

经过努力,他逐渐恢复了棋艺,重新获得了城市范围内的尊重和赞赏。

在小说的结尾,陈景涛赢得了一场重要的象棋比赛,重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才华。

他的胜利不仅是对个人价值的认可,也代表着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阿城以此来探讨了个人意志力与激情的力量,以及对困境和挫折的坚持。

《阿城棋王》虽然以象棋为背景,但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与生存的揭示。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而真实,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面对着各种困境和挫折。

通过陈景涛的故事,阿城向读者展现了生存的艰辛和对抗困境的决心。

无论是象棋还是生活,都需要情感和智慧。

小说将象征性地以象棋作为悬念,让读者与主人公一起经历起伏和高潮。

阿城的写作风格独特而深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他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而动人的世界。

小说中的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紧凑,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棋王阿城读后感

棋王阿城读后感

棋王阿城读后感《棋王》是台湾作家阿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围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少年围棋天才从小到大的成长故事。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在阅读完《棋王》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作者阿城的文学功底和创作思路有了更多的认识。

《棋王》以围棋为主题,通过讲述主人公小光从小到大在围棋界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围棋的魅力和人生的哲理。

小光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围棋天赋,但他的成长之路却并不平坦。

在围棋界,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成为了一位真正的棋王。

小说通过小光的成长故事,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成长之路是充满坎坷和挑战的,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小光的塑造,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

小光的性格坚韧不拔,他在围棋界的竞争中从不轻言放弃,始终保持着对围棋的热爱和执着。

他在与对手的对弈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决心,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围棋的敬畏和热爱。

小光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成长历程也让人们感到由衷的敬佩和钦佩。

除了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小说中还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作者通过对围棋的描写和对围棋比赛的叙述,表达了对围棋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围棋在小说中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棋艺,更是一种智慧和人生哲学的体现。

在围棋比赛中,人们能够看到对手的一举一动,从中领悟到人生的道理和智慧。

作者通过对围棋的描写,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在阅读完《棋王》后,我对阿城的文学功底和创作思路有了更多的认识。

阿城在小说中巧妙地融入了对围棋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主人公小光的塑造和对围棋比赛的描写,展现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小说的叙事手法也非常独特,通过对主人公成长历程的描写,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了更多的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棋王》是一部富有思想深度和文学价值的作品,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围棋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生的哲学著作。

阿城小说研究述评

阿城小说研究述评

2013.09徐静在中国当代文学中,阿城是一位创作数量不多,然而质量很高,影响很深的作家。

从1984年处女作《棋王》发表以来,曾引起广泛关注,一时间掀起了一股“阿城热”的研究热潮。

在阿城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中,评论界对其小说创作的研究及批评也主要集中于其代表作“三王”和六部短篇小说《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和《迷路》。

尤其是“三王”系列,一直是评论界乐此不疲的话题。

对于阿城小说的评论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的。

一.传统文化角度1984年,阿城携《棋王》初登文坛,便以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探寻与思考,赢得了“文化小说”的美称,并被称为寻根小说的“发轫之作”。

阿城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浓厚的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精神,历来是评论界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从传统文化角度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而展开:阿城小说体现的是儒家还是道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是糟粕?《棋王》刚刚发表,纵多批评家就认为《棋王》体现了道家风范,认定阿城所揭示的是道家学说的精神内涵。

最先从道学角度对阿城小说进行评价是苏丁和仲呈祥,他们认为:“讲究造势,讲究弱而化之、无为而无不为,这是王一生的棋道,也正是道家哲学的精义。

”从此以后,围绕着阿城小说的道学文化精神,很多批评家各自展开了自己的分析。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罗强烈的《关于阿城小说的三点思考》、蔡翔的《早熟的挑战》、袁文杰的《论“寻根文学”的审美特征》等。

他们充分肯定了阿城小说所体现的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超脱世俗、恬淡无为的道家神韵、道家风范,并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阿城小说对寻根文学所作出的贡献及其影响,认为阿城小说是对传统儒道精神的探寻,对民族传统文化持一种肯定态度,并且努力发掘和张扬其所认为的传统文化中好的一面,是文化寻根的创作实践。

然而,也有不少批评家对此是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

比如陈炎在《弱者的哲学———由阿城小说引起的文化反思》一文中认为,阿城所标榜的,其实就是一个“忍”字,阿城小说所体现的只是“弱者的哲学”。

千年古城话沧桑

千年古城话沧桑

千年古城话沧桑----04c04be4-6eac-11ec-a3fa-7cb59b590d7d――东阿历代县城城址位置的变迁探源一、东阿县地理位置的变化东阿从春秋置邑到秦置县,至南北朝后魏(北魏),县城均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3公里处,为治千余年,后因黄河冲淤而废弃。

据文物考古工作者调查了解,现存遗址南北城墙相距1500米,东西约2000米。

城墙均系土筑,层层夯实。

仰韶、龙山及汉代文化层厚约2.5米,多次有陶、铜、铁器及其他文物出土。

486年,魏朝(北魏太和十年)后,县城变更。

根据顾炎武的山东考古记录,“晚魏恢复了东阿县,东阿县位于古城以东20英里处,现在东阿县(平阴东阿镇)位于西边”。

根据叶桂寿的《山东续志》,自唐代以来,东阿一直没有搬迁。

宋朝开封二年南下,历时483年。

《东阿县志》说:城址现在在哪里仍然是个谜。

969年(宋开宝二年),因避黄河水患,县治由此县城的位置向南迁址南谷镇(今平阴县旧县)。

977年(宋太平兴国二年)因山洪冲坏城池,又迁至利仁镇(今平阴县大棘城),共历156年。

1133年(绍兴二年、金天汇十一年),县城被山洪冲毁,清县长耿居正将县城迁至河北省新桥镇(东阿县丹庄乡旧城)。

石新桥镇位于交通要道上,贸易和佛教繁荣。

又叫通都大邑!镇上有一座“建成禅院”,是宋朝作家苏东坡写的。

从金元到明朝洪武八年,新桥镇统治了242年。

由于黄河泛滥,这座城市陷落了。

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县朱真为躲避水患再次迁徙治于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历明清民国及抗日民主政府四个时期,至1947年迁治铜城,计572年。

1947年10月,桐城镇正式成立为东阿县。

它已成为历史上最大、人口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县。

二各时期县城城邑概况1.阿城古城阿城,今为阿城镇,是因镇政府驻地而得名。

春秋时期,这里被称为“柯”(现在是一个城镇的西部),最初属于魏国,后来属于齐国。

据《春秋》记载,“庄公十三年,齐盟诸侯于克”也就是说,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鲁庄公与齐桓公结盟。

阿城棋王知识点

阿城棋王知识点

阿城棋王知识点阿城是中国当代作家,以其深邃的文学思想和独特的创作风格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棋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关于棋局和人生的故事。

本文将介绍《棋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部作品。

1.棋艺与人生的对应关系《棋王》以围棋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阿水在棋局中的成长和奋斗。

阿水在棋盘上不断挑战自己,面对胜利和失败,他逐渐理解到棋局与人生之间的共通之处。

在棋局中,阿水学会了坚持、决策和应变等技巧,这些经验也被他应用到了现实生活中。

作者通过棋局的变化,展现了人生的曲折和变化。

2.天才与努力的关系《棋王》中的角色阿水被认为是一个天才,他在棋局中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然而,阿水也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训练才取得了如此高的水平。

作品中揭示了天才并非凭空而来,成功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训练。

这一观点向读者传递了一个鼓舞人心的信息,即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棋王。

3.对弈中的智慧与策略在棋局中,阿水需要遵循规则,同时也需要应对对手的变化和挑战。

这要求他具备智慧和策略。

通过对弈过程的描写,作者展示了阿水如何通过观察、分析和判断来制定下棋的战略。

这种智慧和策略也适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决策和困境。

读者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和思考。

4.对人性的思考《棋王》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棋局和竞技的作品,它也深刻探讨了人性的问题。

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丰富而复杂,他们在棋局中展现出的品格和行为揭示了人类内心的欲望、傲慢和恐惧等情感。

通过对人性的思考,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

总结起来,《棋王》是一部通过描述棋局来探讨人生和人性的作品。

通过阿水的故事,读者可以体会到棋艺与人生的对应关系,思考天才与努力的关系,学习对弈中的智慧与策略,以及深入思考人性的问题。

这些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也可以启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成长。

《棋王》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希望读者们能够在阅读中获得启发和收获。

阿城威尼斯日记读后感

阿城威尼斯日记读后感

阿城威尼斯日记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感觉阿城的文字特别随性。

他不是那种规规矩矩地跟你讲威尼斯的风景名胜,就像导游拿着大喇叭喊着“这里是某某著名景点”的那种。

他写日记嘛,就像是跟你在唠家常,今天看到个什么小角落,遇见个什么有意思的人,然后就这么随性地记录下来。

我发现阿城是个很会观察细节的人。

他写威尼斯的水,不是简单说“啊,这水很清澈”或者“这水好多啊”,而是从水里的光影、水波动的节奏,还有水上那些小船划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来写。

我就好像跟着他的眼睛,看到了威尼斯的水是有生命的,每一道波纹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小故事。

比如说他写一只水鸟掠过水面,那瞬间就好像我也站在那水边,看着那只鸟,感受着风从水面吹过来。

还有威尼斯的建筑。

他不是干巴巴地说这个建筑是什么风格,有多么雄伟壮观。

他会写建筑上一块有点剥落的墙皮,墙皮的颜色和形状,然后从这个小细节扯到这个建筑背后的历史,感觉就像他在跟建筑对话,而我就在旁边偷听一样。

阿城在日记里提到的那些威尼斯人也很有趣。

有那种在小广场上晒太阳的老人,有在船上大声唱歌的船夫。

他把这些人的神态、动作和说话的语气都描写得活灵活现。

我看的时候就在想,威尼斯这个地方真是充满了烟火气啊,虽然它看起来像个水上的梦幻之城,但阿城笔下的威尼斯人就和咱们身边的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小脾气,有自己的小确幸。

这本书读起来特别轻松,就像我自己也在威尼斯闲逛,每天听阿城分享他看到的新鲜事儿。

而且阿城时不时还会在日记里夹杂一些自己的小感悟,关于艺术、文化或者生活的。

这些感悟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就像是朋友之间聊天的时候,突然有感而发,然后跟你分享一下他的想法。

这让我觉得看这本书不光是在了解威尼斯,还像是跟阿城一起探讨生活中的那些奇妙之处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阿城《峡谷》的细读阿城的小说适合细读。

80年代的文坛经历了文革的洗礼,浮夸风还未完全褪尽,汉语被污染,它自身所具有的表现能力也被扭曲了。

阿城则在语言上有回归质朴的特征,以《峡谷》为例,全文1300余字,简洁也简单,无关情节,写的也只是一种存在,一种状态。

题名是《峡谷》,作者便紧紧围绕峡谷来写,一点也不拐弯抹角。

不同的作家在面对同一个对象时有不同的写法,但所达到的效果都必须是清楚明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因而这要求对象必须生动形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家必须利用不同的语言手段来描写这个对象。

试看阿城的写法,峡谷被“直着劈开”,这里实际上用了一个比喻,但起初并不被我们注意,直到他说“大约是那刀有些弯”,这喻体才出现,不着痕迹,好像是自说自话。

整个第一小节并不是十分有力,但我们已经可以初初感觉到阿城的语言魅力。

接着,作者开始写峡谷四周,从峡口写到一株倒地的大树,到峡顶的一线蓝天,到空中一只移来移去的鹰,读者的视线随着作者的描写逐渐上移,空间的变换转移极其自然。

至于作者写树,也是极有意思,“似乎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本是死树,但作者活写,于是整个画面也活了起来,加上空中的那只鹰,本来一个静的峡谷,忽然多了些动的因素,可谓“静中有动”了。

从第二小节开始,特定的感知者的见、闻、感慢慢呈现出来,随着这
个观察者的移动,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作者都很清晰地表现出来。

第三小节,视线又下来,作者转写峭壁,石头是“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又是一个比喻和拟人,但作者并不刻意追求句式的工整与完善,他是极自然地写出。

石头是静的,于是他配之以两只吐着芯子的四脚蛇,人走过峡谷时落下的小石子,于是画面又动了起来,甚至还可以听见声响,是“左右荡着升上去的”。

路上一座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这比喻也新奇,将“门”比作“睡觉的人”,愈发死气沉沉起来。

是的,在骑手和马未出现之前,作者给我们展示的都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峡谷,连石头也是“呆”的,“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以“动”写“静”,这仍是特定观察者的所见、所感,这“感”不仅是感觉,也是感想。

作者在继续写环境的同时也暗中交代了骑手即将出现的环境,同时暗示了特定感知者也在向前、向上行走。

骑手出现,马“直腿走来”,正说明这个感知者是从高处向下看。

阿城的观察很细致、准确,包括马来时是从闷闷的土路到清脆的石阶,离开时是从石阶到土路的声响变化,他都能用最一般的词汇表达出来。

这文章里充满了细节,马是怎样走的、骑手是怎样的相貌、店内是怎样的陈设,甚至骑手是怎样吃东西的,他都一一交代。

但我们惊异如此短小的篇幅里竟能容纳这样多的细节,原因就是作者采用了大量的短句。

纵观全文,几乎没有长句,短短三两字便是一句,绝不废话。

比如写骑手,“直鼻紧嘴,
细眼高颧,眉睫似漆”,都是四字短语,但一个鲜活的骑手便展现在我们面前。

另外,他写吃,“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写喝,“将最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阿城对吃喝的热衷在《棋王》中也有体现,没有过多冗长的赘述,短短十来字,吃相、吃法都出来了,甚至我们也可以从这吃上看出骑手的性格来:豪迈、大气。

阿城的语言就是这样,短,但有力、有劲、有节奏,句短但义长,并不因为短小就失掉了内涵,反而可以营造一种更加生动的效果。

也许,他这样的语言是有点“做”的,故意地与众不同,在词语的选择和句型句式上都有他自己的思考,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与我们平时阅读的文章并不相同。

正如开头所说,阿城的语言回归质朴,在这点上,汪曾祺也有共见,但汪更多的是向汉语的民间传统回归。

阿城把汉语身上的政治油彩、感伤油彩全部洗尽,因而更加有力、准确,回到了文学表现最基本的要义上:有所表现,这是写实的回归。

由此可以看出阿城语言的另一个特色——非常控制主观情感的表达,追求客观写实,这点,在他的小说《溜索》中也有体现。

《峡谷》这篇短文固然是小说,但它只是小说的一种,就如同画家笔下的素描只是绘画的一种。

《峡谷》也是素描,抑或说整个《遍地风流》都是素描,寥寥数笔,神态尽出。

现在的文坛是80后当道,华丽唯美、无病呻吟、魔幻穿越大行其道,哪里再去寻找素描式的质朴文字呢?我们也只能期望再多出现两个阿城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