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阿城

合集下载

散文化小说

散文化小说
• 【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 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 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 “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 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 4.突出情调。“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 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的情感、情绪的 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 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 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 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 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散文化小说
2、人物性格的淡化
在传统的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被放在非常突 即强调塑造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散 故意淡化人物 的性格特征描摹与多社会人的撮合, 的单一原貌,其小说 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亦 物特性。
也正有此特点,2008年考汪曾祺的 《侯银匠》这 第 15题是这样命制的:小说题为 “侯银匠”,但写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 小说题为 “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 的理由。
•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 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 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 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 •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
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散文化小说
3、特定的环境情韵
在散文化 的小说 中,环境的描摹总具备一定的情韵 氛之 中。所 谓“气氛 ”,既包 括 作者的情感 、情绪的 括自然风光 、民情风俗 、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关于老街的名家美文-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关于老街的名家美文-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关于老街的名家美文-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老街,总是让人不禁陷入对往昔时光的遥远回忆。

它是城市历史的见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艺术家们心灵的寄托。

在这个主题中,我们将探索一些名家对老街的描写和赞美,带领读者领略他们笔下的老街之美。

第一篇文章的名家是鲁迅。

他的《故都的秋》描绘了北京的秋天,其中一段关于老街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一条老街,两边不过都是些平房和琉璃瓦顶的门屋,飞檐落水,低窗籠簾,狹巷弯弯曲曲,黑暗中可以听到远处的车声、钟声、号声。

”通过对细节的刻画,鲁迅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老街之中,感受到了其古朴和独特的氛围。

第二篇文章的名家是巴金。

他的《神秘的老街》描述了一条位于上海的老街,他笔下的老街充满了繁华与神秘:“走在这条长长的街上,你会看到一些仍保留着古老风貌的建筑,如水果铺、药铺、绸缎铺、鼠药铺等等……雾气浓郁,各式人物熙来攘往。

”巴金将老街与热闹的场景结合,展示出了老街街景的多样性和活力。

第三篇文章的名家是钱钟书。

他在《围城》中也有对老街的描写:“街道很邋遢,段深巷长,却总有一个街角是空府首的。

有时有个喇叭会站在这儿从头提到脚吹一遍洪涛大悲,脸上就似乎挂了皇帝;或者也可能听他津津有味地讲三字经,刹那间我身上如被彩灯灿得通明。

”钱钟书通过对老街的细致刻画,表达了人们在街头热闹场景与文化氛围相互交融中的享受和快乐。

这些名家们的美文描写展现了老街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鲁迅的古朴和静谧,巴金的繁华和神秘,还是钱钟书的热闹和文化氛围,都让人对老街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老街不仅仅是一条街道,更是一个充满故事和生活气息的场所。

这些名家们的精彩描写,将老街的美丽与人文融为一体,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了老街的魅力。

示例2:老街的名家美文老街是指那些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并以其独特的建筑、文化和风景而闻名的街道。

在许多人眼中,老街不仅仅是一条街道,更是一个承载着岁月沉淀的文化瑰宝和感官的极致享受之地。

软性表达

 软性表达

软性表达•审慎追问•母题思索作者:蒋兴超来源:《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年第05期【编者按】传统小说大多以旁观者的视角冷峻察人,鲜有作者自我情感的深度参与。

而散文化小说不同,其往往自成一格,不仅有“我”的热情融入,更有情的浓郁抒发,让读者误以为文中的“我”即作者。

小说的散文化表达,显然有“越轨”的笔致,这给一线教师带来三大课题:如何辨识文体?深入文本的理想路径是什么?课堂教学该有怎样的价值追求?本期,特邀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蒋兴超老师,以《台阶》为例,畅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散文化小说的教学理解与思考。

其《软性表达·审慎追问·母题思索——统编教材视域下的散文化小说及教学思考》一文深入分析了散文化小说的文本特征、解读路径、课堂教学的价值。

文章视角新颖,剖析透彻,让人读后有醍醐灌顶之感。

而《台阶》课堂实录则再现了其对散文化小说思考的教学实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汲安庆教授对蒋兴超老师的这堂实践课进行了点评。

【摘要】散文化小说,既蕴藏着散文盎然的感情,又包含小说厚重的思索,以其独特的魅力自成一派。

研究者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五篇散文化小说为范本,探究散文化小说的文本特点、解读路径和教学价值追求。

【关键词】散文化小说;统编教材;软性表达;审慎追问;母题思索【作者简介】蒋兴超,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南京市德育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与写作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2020年度“333”工程科研资助课题“基于思维品质提升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研究”(BRA2020099)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郑振铎的《猫》(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李森祥的《台阶》(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鲁迅的《社戏》(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故乡》(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阿城的《溜索》(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常常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困惑——它们是散文还是小说?文本指向一个人,还是一类人?作者是言说自我情感,还是表现集体人格?传统小说大多以旁观者的视角冷峻察人,鲜有作者自我情感的深度参与。

思乡与蛋白酶

思乡与蛋白酶

思乡与蛋白酶 作者:阿城 来源:《新晨》2021年第09期

中国独特的“吃”文化 我们都有一个胃,即使成为植物人后,也还有一个胃,否则连植物人也是做不成的。 有人开玩笑说中国文化只剩下了个“吃”。如里你认为这个“吃”是为了胃,那可就错了。 这个“吃”是为了眼睛、鼻子和嘴巴的,所谓“色、香、味”。嘴巴这一项里,除了“味觉”,也就是“甜、咸、酸、辣、辛、苦、膻、腥、麻、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口感”,所谓“滑、脆、粘、软、嫩、凉、烫”。

我当然没有忘掉“臭”,臭豆腐,臭咸鱼,臭冬瓜,臭蚕豆,之所以没有写到“臭”,是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其“臭”才去吃,而是为了品其“鲜”。

说到“鲜”,食遍全世界,我觉得最鲜的还是中国云南的鸡枞菌。用这种菌做汤,其实极危险,因为你会贪鲜,喝到胀死。我怀疑这种菌里含有什么物质,能完全麻痹我们脑里面下视丘中的拒食中枢,所以才会喝到胀死还想喝。

河豚也很鲜美,可是有毒,能置人死命。如果你有机会去日本,不妨找间餐馆,里面做河豚的厨师一定要有执照。 中国的“鲜”字,是“鱼”和“羊”,一种是腥,一种是膻。我猜“鲜”的意义是渔猎时期定下来的,之后的农业文明,再找到怎样鲜的食物,例如鸡枞菌,都晚了,都不够“鲜”了,位置已经被鱼和羊占住了。

鱼中最鲜的,我个人觉得是廣东人说的“龙利”。清蒸,加一点葱丝姜丝,葱姜丝最好顺丝切,否则料味微重,淋清酱油少许,蒸好即食,入口即化,滑、嫩、烫,耳根会“嗡”的一声,薄泪洇濡,不要即刻用眼睛觅知音,容易被人误会为含情脉脉,心下感激就是了。

羊肉为畜肉中最鲜。猪肉浊腻,即使是白切肉。牛肉粗重,即使是轻微生烤的牛排。 羊肉乃肉中之健朗君子,吐雅言,脏话里带不上羊,可是我们动不动就说蠢猪笨牛。羊肉有好襟怀,少许盐煮也好,红烧也好,煎、炒、爆、炖、涮,都能淋漓尽致。我最喜欢爆和涮,尤其是涮。涮时选北京人称的“后脑”,也就是脖子上的肉,肥瘦相间,好像有沁色的羊脂玉,用筷子夹入微滚的水中(滚水会致肉滞),一顿,再一涮,挂血丝,夹出蘸料,入口即化,嚼是为了肉和料混合,其实不嚼也是可以的。

苏童: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上)

苏童: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上)

苏童: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上)作者:来源:《北广人物》2017年第26期苏童,原名童忠贵,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代表怍有《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河岸》、《碧奴》和《黄雀记》等。

本文的作者朱伟是一名资深媒体人,推出过刘索拉、阿城、莫言、余华、苏童、格非等一大批作家。

是1987年在南京才认识苏童的。

那时,他在《钟山》当编辑,住在集体宿舍里。

我那次去南京,是受《钟山》编辑部主任范小天的邀请,苏童是他的小师弟。

当时,小天在南京有个文学圈子,叶兆言和苏童虽然那时还不是专业作家,但已经是这圈子的核心成员了。

兆言当时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当编辑,为天天要去上班叫苦不迭。

一天,兆言请我到他家吃饭,作陪的有小天、苏童和黄小初。

兆言好吃,而且厨艺高超,记得主菜是菜花甲鱼,甲鱼是他自己上菜市场挑的,大家吃了,都连声赞鲜美。

苏童年纪最小,不善言谈,我注意到他走路会晃肩膀。

他对西方各种流派的作家都很熟,特别是美国作家。

苏童的第一篇与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同名的小说《第八个是铜像》发表在1983年的《青春》上。

那是他在北师大读书时的习作。

没当过知青的他,写了一个知青回城后,使一个老厂起死回生的故事。

但他认为《桑园留念》才是他创作的起步。

这个写于1984年的短篇最早刊登在一本叫《他们》的民间刊物上,1987年才正式在《北京文学》发表。

《桑园留念》写了一个15岁少年的性萌醒,在当代中国作家里,苏童是最会写性的。

那一年,苏童还分别在《上海文学》和《收获》上发了《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和《1934年的逃亡》。

《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是苏童的第一个中篇。

在这个中篇里,他第一次写到“枫杨树”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应该是苏童意象里的家乡——他的父母都是扬中人,好像他10岁才回过一次老家,而他笔下的“枫杨树”却是开满了如“翻滚的红波浪”一样的罂粟花,肯定不是扬中。

《飞》是一篇具有很强象征意义的小说。

“我”是“从祖父被回忆放大了的瞳孔里”,看到幺叔的。

中国当代作家

中国当代作家

中国当代作家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篇一:中国近现代作家排行榜前100名中国近现代作家排行榜前100名 1.鲁迅 2.老舍 3.朱自清 4.冰心 5.曹禺6.矛盾7.巴金8.叶圣陶9.郭沫若10.舒婷11.林语堂12.光未然13.李大钊14.王蒙15.余秋雨16.余光中17.三毛18.金庸19.魏巍20.钱钟书21.席慕容22.丰子恺23.臧克家24.海子25.冯骥才26.沈石溪27.牛汉28.高维生29.林海音30.曹汉文31.曲波32.郭小川33.王小波34.碧野35.田汉36.周而复37.赵树理38.陈残云39.柳青40.汪曾祺41.贾平凹42.梁晓声43.史铁生44.沈从文45.梁羽生46.刘心武47.余华48.秦牧49.白桦50.沙汀51.夏衍52.丁玲53.杨沫54.周扬55.贺敬之56.周作人57.杨朔58.柯岩59.李季60.周立波61.孙犁62.萧军63.萧红64.吴晗65.刘流66.路遥67.陈忠实68.王安忆69.胡适70.张爱玲71.梁实秋72.王国维73.张天翼74.吕叔湘75.吴伯箫76.顾颉刚77.冯铿78.胡也频79.鲁彦80.许地山81.丁西林82.莫应丰83.艾芜84.冯雪峰85.李健吾86.古龙87.姚雪垠88.萧乾89.吴强90.马南邨91.唐弢92.杨骚93.叶君健94.严文井95.刘白羽96.袁珂97.查良铮98.田间99.王力100.古华篇二:中国近现代作家综合实力排行榜中国近现代作家综合实力排行榜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以下排名,仅供参考。

【第50名】张炜张炜(1956—),山东龙口人,原籍山东栖霞。

代表作品:《你在高原》(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古船》《九月寓言》等。

【第49名】铁凝女铁凝(1957—),河北赵县人。

代表作品:《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哦,香雪》等。

阿城新作洛书河图

阿城新作洛书河图

从阿城新作洛书河图聊起2014-07-31 17:38:49文/黄毅鸿阿城新作《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今年四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算是圈内值得一聊的事儿。

我想阿城大概属于那种人人都该喜欢的作家,虽然他并不愿以作家自居。

当然,他的确更像是一个杂家,创作大名鼎鼎的“三王”之外,阿城也写了一些文化味儿强的杂文,编成集子,读着有趣,也长见识。

当然,这还没跳出作家的范畴。

再此外,阿城当年还一块儿操办过“星星美展”,又当过编剧,据说木匠活儿也能干,不列举了。

新作由系列讲座整理而成,有他平时清谈的劲儿。

阿城聊的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论点论据都有,但体例并不遵循学术规范,没有注释,没有参考书目。

感觉更像是茶余饭后,大家围拢在一起,各自点上烟,听阿城聊天。

于是,探洛书河图,讲先秦哲学,猜东亚文明。

这些都是能展开成无数个博士论文的题目,阿城拢共写了十万字。

论证不足是铁定的,翻十倍,一百万字估计也还是不足。

毕竟牵扯到的问题太庞杂,随便拎出一项,都不得不说来话长,那是所谓专家学者们要做的事情了。

之前读历史系的时候,跟导师聊论文,学到一句终身受益的话——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你想写的是什么?现在也舔着脸试着一句话概括这本书:以苗族服饰证明,洛书表现方位,河图表现中央,顺便更正,中国古代并非崇日,而是崇极星。

当然阿城也参考了张光直、李零、冯时等先生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另作推衍,并附“天极与先秦哲学”、“东亚文明的猜测”两章,算是辅助说明。

作品的好处不必多聊,这是只有阿城才能写出的东西。

我想这部作品在所谓学术界,也应该有它的位置,至少让大家知道了,洛书河图这事儿还有往下聊的余地。

书里大量使用苗族服饰中的造型图案作为依据,以图证史的路子,在史学界也还算是比较新鲜。

触碰的领域又是先秦,甚至初民时期,材料依赖于考古,且有限的材料难以解读、互证。

总之,上古史挺玄乎的,有人说那是中华文明的根儿,也有古史辨派,觉得根本不值一提,全靠一茬一茬的后人吹牛逼。

黑龙江经典的导游词9篇

黑龙江经典的导游词9篇

黑龙江经典的导游词9篇黑龙江经典的导游词 1漠河,又称墨河,据说是因河水黑如墨而得名。

漠河位于我国最北端,隶属于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东临塔河,西南接内蒙古额尔古东临塔河,西南接内蒙古额尔古纳左、右两旗,北至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与俄罗斯阿穆尔州、赤塔州隔江相望。

由于地理位置独特,资源丰富,天象奇特,有“金鸡冠上之璀灿明珠”的美誉。

到漠河是傍晚,落日的余辉占据着这个边陲小城的建筑与人流,使人看上去有种静谥的感觉。

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紧蹬着自行车,行色匆匆。

街道两旁新栽下的桦树还没有长成材,有几处过火林木还完整保存着,为的是让人们不要忘记那段难忘的经历。

小城漠河是在1987年那场特大森林火灾中毁于一旦的,那时我每晚守着电视看新闻联播。

那时的漠河是神秘的。

后来,一位曾参加过那次灭火的朋友告诉我:有位级别很高的矿长路过有火情的林区,吉普车被指挥部就地征用,矿长和秘书也被编入扑火队伍。

事后才知道该矿长是“三八式”的老干部,还是省人大代表,但他一点怨言也没有,他理解“救火如救命”的林区规矩。

还有一次,朋友所在的灭火部队迷路了,偏离了大部队几百里路远。

这时来了一架军用直升飞机,人们手拉手排成一队“一”字型,飞机就设法指路。

如果是需要救援物资,可以手拉手围成一个“0”型,飞机就会空投干粮、水壶、军大衣和简易帐蓬,以解燃眉之急。

后来知道,那次的大火,把漠河烧得只剩下一片瓦砾。

此刻,我站在宽阔平坦的停车场,蓦地感觉要对这座新兴小城重新评估一番,至少它和我想象中的漠河完全两样。

透过街道两旁高大林立的建筑,让人感到这座小城愈来愈新潮了。

走近市场,可以听到嘈嘈杂杂的叫卖声。

店铺里、地摊上,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于商品的森林中。

抑扬的吆喝声和商品本身的魅力,使得游客流连忘返。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神色专注的老人在路旁下棋,全然不顾身边的繁荣景象。

窈然清纯的姑娘和潇洒文雅的小伙双双对对在你眼前闪过,大概急着去卡拉OK亮亮歌喉,展示一下青春风采……在这里,你已经看不出南北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