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小说《棋王》赏析
阿城小说棋王赏析

阿城小说棋王赏析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阿城小说《棋王》赏析作为寻根小说的一个代表作家,阿城及其作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史上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处女作《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发表虽早,但文字简劲,结构精巧,气度超逸,为后出作品所不及,又有超迈于流派之外的内涵与趣味。
它取材于作家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但在主旨表达上却没有如通常的“知青小说”那样去大肆渲染、描绘一种悲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而是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自觉认同。
下面我们来深入分析小说《棋王》以及其体现的“寻根文学”的特点。
一.王一生的形象特点“寻根”所体现的对于传统社会文化结构的分析是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根”的内在动因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状况的质疑,同时也是对“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的文化原因的尝试性追溯。
“文革”犹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在这生与死,美与恶,真理与荒谬交织的乱世中,我们看见了那个真正超脱世俗的“庄子”。
下面我从两方面分析主人公王一生的形象特点。
(1)从吃的方面看王一生所处的是一个政治动乱、物资匮乏的社会时代,他对物质追求的第一要求就是“吃”。
小说写他饥不择食,只要是能充饥的食物,不论干湿,都能享用,而且吃相极恶。
“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的一个渣儿不剩,真是惨无人道”,其“惨无人道”的吃相实质上揭示出了主人公贫寒、饥饿的生存困境。
小说中王一生与“我”在火车上大谈“吃经”,通过王一生对“馋”与“饿”的辩解,表现出他对“吃”的重视,因“吃”是生之根本,但他对“吃”的要求并不高,是“比较实在的”,“半饥半饱的日子长”足矣,而对其它的事物更是无欲无求,可见他重视生命,轻视利禄。
(2)从下棋的方面看王一生的精神追求是下棋,这个棋呆子一旦迷上下棋,便不问世事,不论场合,车厢里、路灯下、垃圾堆旁,他都乐于与人对弈,“何以解不痛快惟有下象棋”。
阿城文学作品棋王-赏析

阿城文学作品棋王-赏析《棋王》是中国当代作家阿城的小说,讲述了一个苦难的少年在棋艺上的成长与追求。
小说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功利主义治下的社会现实背景,以及对人性的探索,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
小说中,男孩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他通过一些意外的机会,进入了棋界,开始了他的走红之路。
他在棋艺上取得了大量的胜利,并且成为了许多年轻人心目中的棋王。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离开了棋界,进入了社会,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
但是,他始终无法忘记自己在棋界的经历,也无法忘记自己的根。
小说也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做了一定的批判,小说中的男孩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但是在棋界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是现实中很少有可能发生的,但这也反映了中国这个具有高度功利主义性质的社会。
在当代中国,我们也会看到,只有成功者才有地位和尊重,而贫困和失败者则缺乏社会的关注和尊重,这种现象也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阿城的小说也在深入探讨人性,人性的本性刻画得非常生动,在这个个性和情感的时代里,阿城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一个灵魂深处最深层的哀伤和内心最真实的苦闷。
小说中的男孩在他的成功与挫折中都面临心灵的独自寻找,他在棋海和社会中看待事物的角度都在不断变化,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并非一个容易被成功样板所定义的人物,而是一个拥有独特个性的个体。
总的来说,《棋王》是阿城的一部代表作,它既描写了人性的深刻内涵,又批判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阿城透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人类的深思熟虑、深挖内心的想象力,以及难以抑制的欲望和冲动,都在阿城的小说中找到了发泄和表达的渠道。
作者描写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动真实,流畅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读者享受到了文学带来的美好感受。
阿城---《棋王》研究分析

阿城---《棋王》分析————————————————————————————————作者:————————————————————————————————日期: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著有中篇小说《棋王》、《孩子王》、《树王》集道与儒于一体,阿城的故事被视为文化寻根的上乘之作。
现居美国。
阿城的小说以传统文化哲学观为基础,努力于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续接”,着力表现的是传统中国的儒道文化思想。
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张扬了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道统思想。
一、论述题、简答题二、参考答案1.分析王一生的形象及意义王一生是《棋王》的主人公,“文革”期间的农场知识青年,外号“棋呆子”。
他出身清贫,对象棋爱好到痴迷的程度,又受到一位捡废纸的老者的指点,具有高超的棋艺。
他由呆所体现出一种特别的处世之道,他说:“一天不吃饭,棋路都乱”,他不同意别人说“人一迷上什么,吃饭倒是不重要的事”。
表现知道衣食是本。
但对物质生活不奢求,不囿于其中,养成一种崇尚实际、淡泊无争的性情。
王一生认为邦斯故事是馋的故事,很不赞成。
体现了他对物质生活不奢求的思想。
小说细微地描写了王一生的吃。
火车上简陋的饭食,他吃得虔诚而精细,饭被他吃的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些“惨无人道”。
在精神生活方面,耽迷象棋,“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
”他还从棋道当中悟出了为人之道,即所谓“生不可太胜”;又进一步悟到:“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他为人正直,珍视人间至情,“为棋不为生”,有人品和棋品。
他母亲给她用牙刷柄磨成的无字棋,他一直性命一样保存着王一生虽然耽迷象棋,但他说:“一天不吃饭,棋路都乱”,他不同意别人说“人一迷上什么,吃饭倒是不重要的事”。
表现了衣食是本的思想,但他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认为“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
小说写到两个吃的故事。
一个是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书中的主人公因为在荒无人烟的野地里曾极度饥饿到垂危状态,被人救起后精神还处于怕失去食物的饥饿状态中,而把许多饼干藏于褥子底下。
阿城的《棋王》

阿城的《棋王》2012-4-18 16:56阅读(20)一、作家简介阿城(1949一),原名钟阿城,父亲为我国著名电影理论泉钟惦。
幼年即遍览中外文学名著。
中学未读完,“文化大革命”开始,去山西农村插队,此时开始习画。
为到单原写生,转往内蒙,而后去云南建设兵团农场落户.在云南时,与著名画家范曾结识,两人超过“代沟”面咸莫逆之交。
“文革”后,经范曾推荐,《世界图书》编辑部破格录用阿城,作者重返北京。
1979年,阿城曾协助父亲撰写《电影美学》。
在与父亲的切磋研讨、耳濡目染中,博古通今,为其此后创作风格的形成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阿城于1984年开始创作。
处女作《棋王》震惊文坛。
此后又有作品接连问世,并写有杂论《文化制约着人类》。
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为“文学新星丛书”第一辑推出,共包括三个中篇(《棋王》,《树王》,《孩子王》)和六个短篇(《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和《迷路》)。
1992年获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成就奖。
1984年小说《棋王》获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
1995年《威尼斯日记》获台湾“最佳图书奖”。
改编或原创的电影剧本有《孩子王》、《月月》、《芙蓉镇》(获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书剑恩仇录》、《人在纽约》(获台湾金马奖“最佳编剧奖”)、《郑成功》、《孔子》、《小城之春》。
参与制作的电影有《中国日记》(旁白撰写及编辑)、《海上花》(艺术顾问)《DAVIDL.Wolper》(获1989年国际纪录片协会纪录片成就奖)。
二、情节概述“我”是一名知青,坐火车下乡插队,也没人来送,很是凄凉。
在“我”对面有一个精瘦的学生孤坐着,也没人来送,火车开动后,他想和“我”下棋,后来从同学那里得知此人就是棋呆子王一生。
一路上,王一生谈的都是吃和下棋,他的吃相虔诚又精细,谈到棋,他说,何以解忧,惟有下棋。
他告诉我,他的棋道是从一个捡烂纸的老头那儿学来的,老头教他下棋要造势,需无为而无不为,井且要为棋不为生。
阿城小说《棋王》赏析

阿城小说《棋王》赏析作为寻根小说的一个代表作家,阿城及其作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史上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处女作《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发表虽早,但文字简劲,结构精巧,气度超逸,为后出作品所不及,又有超迈于流派之外的内涵与趣味。
它取材于作家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但在主旨表达上却没有如通常的“知青小说”那样去大肆渲染、描绘一种悲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而是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自觉认同。
下面我们来深入分析小说《棋王》以及其体现的“寻根文学”的特点。
一.王一生的形象特点“寻根”所体现的对于传统社会文化结构的分析是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根”的内在动因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状况的质疑,同时也是对“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的文化原因的尝试性追溯。
“文革”犹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在这生与死,美与恶,真理与荒谬交织的乱世中,我们看见了那个真正超脱世俗的“庄子”。
下面我从两方面分析主人公王一生的形象特点。
(1)从吃的方面看王一生所处的是一个政治动乱、物资匮乏的社会时代,他对物质追求的第一要求就是“吃”。
小说写他饥不择食,只要是能充饥的食物,不论干湿,都能享用,而且吃相极恶。
“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的一个渣儿不剩,真是惨无人道”,其“惨无人道”的吃相实质上揭示出了主人公贫寒、饥饿的生存困境。
小说中王一生与“我”在火车上大谈“吃经”,通过王一生对“馋”与“饿”的辩解,表现出他对“吃”的重视,因“吃”是生之根本,但他对“吃”的要求并不高,是“比较实在的”,“半饥半饱的日子长”足矣,而对其它的事物更是无欲无求,可见他重视生命,轻视利禄。
(2)从下棋的方面看王一生的精神追求是下棋,这个棋呆子一旦迷上下棋,便不问世事,不论场合,车厢里、路灯下、垃圾堆旁,他都乐于与人对弈,“何以解不痛快?惟有下象棋”。
他借助下棋来淡忘生活的苦难,在对弈中实现生命的自由、自我的超脱。
棋王赏析文档

棋王赏析引言《棋王》是由韩国作家闵学佳所著的一部小说,是一部以围棋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作品围绕着围棋棋手申旭日的一生展开,描绘了申旭日从少年时期开始学习围棋,经历各种困境和挑战,最终成为世界顶级围棋棋手的故事。
本文将对《棋王》进行赏析,通过对小说的主题、情节、角色塑造和文体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小说中所传达的深刻意义。
主题探索围棋的智慧与艺术《棋王》以围棋为主题,围绕着围棋这个古老的棋类游戏展开。
围棋作为一种策略游戏,融合了智慧和艺术的元素。
在小说中,围棋不仅仅是一种竞技活动,更是一门艺术,一种哲学的表达方式。
通过围棋的对弈和讲解,作者展示了围棋的魅力,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美感。
成长与坚持《棋王》以主人公申旭日的成长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普通少年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执着追求,最终成为世界顶级围棋棋手的故事。
申旭日从小没有什么天赋,但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他逐渐走上了成功之路。
小说通过表达申旭日的成长过程,传达了人们只要坚持不懈,任何事情都可以取得成功的积极信息。
情节分析少年时期的梦想小说以申旭日的少年时期为起点,描绘了他对围棋的热爱以及他对成为棋手的梦想。
申旭日小时候遇到了困境和挫折,但他通过围棋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以此为动力不断努力。
这一情节展示了成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对梦想的坚持的重要性。
对弈与竞争小说中的对弈场景十分精彩,作者将围棋的对弈过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描述申旭日与其他职业棋手的对决,读者可以感受到紧张刺激的竞争氛围。
每一场对弈都是思维的较量,是智慧和技术的展示,通过这些对弈场景,作者不仅向读者展示了围棋的魅力,也传达了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具备的机智和决断力。
成为棋王的艰辛道路申旭日成为世界级棋手的道路并不平坦,他经历了许多困境和挫折。
从最初的失败到逐步积累经验并赢得荣誉,申旭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小说通过描写这一过程,向读者展示了成功的背后所需要的努力和坚持,以及自信和信心的重要性。
《棋王》分析

《棋王》一共是四节,每一节都有一个鲜明的叙事侧重点。
这一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叙事的,用“我”来展开的这样一个故事,“我”与王一生之间不仅仅是“看与被看”这样一种关系,他更大程度上还参与了王一生如何从一开始被人看作精神病最后变成“棋王”的这样一个过程,他是一个参与者。
所以在这个小说中间,一方面可以看到小说的重点是在讲王一生的故事,但你也不妨把视野稍微荡出去看一看,“我”在王一生的故事中间是否也完成了一个心理上的变化,或者说是心理上的一种升华?事实上,对王一生的这样一个故事比较理性的完整的总结,不是王一生做出来的,而是“我”做出来的。
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我”和王一生这样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在这个小说中间也是比较值得关注的一点。
小说的第一节是讲“我”和王一生是如何认识的,他们的认识是在一个非常动乱的大时代。
一开头非常有意思:“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
谁也不会去注意那条临时挂起来的大红布标语,这条标语大约挂了不少次,字纸都折得有些坏。
喇叭里放着一首又一首的语录歌儿,唱得大家心更慌。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一个送别的场景,这一场景作为典型的细节作支撑,有大条幅的标语,有一行行的语录,有成千上万的人共同组成了这样一个动荡的大时代。
在文革期间,对于这样的场景的叙事,我们都知道往往是把它搁置在一个豪情装置的状况下来进行书写。
而在这个地方,作者通过“我”的叙事视角看到的一个景观,有非常明显的疏离效果。
恰恰可以看到这个大时代所不能够遮蔽的一些所谓人的普遍状态的东西。
他只注意到字纸折得有些坏,而不会看字的内容,他会注意到这些歌儿唱得不是让人觉得群情激愤而是让人心慌。
这样的一种体验,很明显是告别了一个文革中间的所谓集体性的一种情感体验,而体现出某种个人的色彩在里面。
这是一点。
描写大时代的第二点,是通过“我”对生活的回忆来展开的。
“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虽无父无母,孤身一人,却算不得独子,不在留城政策之内。
【当代文学赏析】《棋王》阿城

【当代文学赏析】《棋王》阿城《棋王》阿城简析《棋王》的主题思想:《棋王》是讲一个擅长下象棋的知识青年的故事。
作者写棋呆子王一生的呆,写由这呆所体现的一种特殊别的处世之道。
王一生出生清贫,又受到一位老者的指点,知道衣食是本。
但对物质生活不奢求,不囿于其中,养成一种崇尚实际、淡泊无争的性情。
在精神生活方面,耽迷象棋,“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
他还从棋道当中悟出了为人之道,即所谓“生不可太胜”;又进一步悟到:“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深刻提示了民族文化的心理,下棋是他厌世的表现。
如果简单地按题著划分,《棋王》无疑属于“知青”小说。
然而它角度新颖、与众不同。
作品没有写知青在农村严酷现实中理想的破灭,没有在寂寞空虚中的男女爱情纠葛,也没有写知青回后的迷茫和失落。
它只写了棋呆子王一生生活中的两件事---吃饭和下棋。
然而,在这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里,都有着丰厚的思想文化内蕴。
其一,从王一生的棋道和人生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老庄哲学的超然风范。
王一生下棋讲究造势,讲究含而化之,无为而不为,这正是道家哲学的精神。
王一生为人也是这样,他的外号“棋呆子”,无论是洗劫中的武斗烽火串连的狂热,还是上山下乡前的离情别意,都不曾搅动他内心的平静,他成天游神驰于棋盘上的咫尺方寸之间,忘掉尘世的烦恼,空心寥廓,复返宁谧。
他的这种洁身自好,不愿合污的人生态度,折射出历史风貌和世态人情。
其二,在王一生身上也是体现着儒家文化的“衣食为本”、不甘沉沦的向上精神。
作品中用了不少篇幅描写王一生极“恶”的吃相,他在困窘的生活环境中长大,他对饥饿有着切身的体验,因此他才会那样激烈地批评杰克。
伦敦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但是他决不过分地追求食物的质量,“半饥半饱”是他最大的满足。
他不沉溺于吃中,吃饱之后他有着一种向上的人生追求。
车轮大战之后,他哭着说:“人还是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
其三,作品体现鲜明的“智在民间”的思想倾向,反映出作者肯定“亚文化”层次的价值取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城小说《棋王》赏析作为寻根小说的一个代表作家,阿城及其作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史上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处女作《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发表虽早,但文字简劲,结构精巧,气度超逸,为后出作品所不及,又有超迈于流派之外的内涵与趣味。
它取材于作家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但在主旨表达上却没有如通常的“知青小说”那样去大肆渲染、描绘一种悲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而是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自觉认同。
下面我们来深入分析小说《棋王》以及其体现的“寻根文学”的特点。
一.王一生的形象特点“寻根”所体现的对于传统社会文化结构的分析是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根”的内在动因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状况的质疑,同时也是对“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的文化原因的尝试性追溯。
“文革”犹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在这生与死,美与恶,真理与荒谬交织的乱世中,我们看见了那个真正超脱世俗的“庄子”。
下面我从两方面分析主人公王一生的形象特点。
(1)从吃的方面看王一生所处的是一个政治动乱、物资匮乏的社会时代,他对物质追求的第一要求就是“吃”。
小说写他饥不择食,只要是能充饥的食物,不论干湿,都能享用,而且吃相极恶。
“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的一个渣儿不剩,真是惨无人道”,其“惨无人道”的吃相实质上揭示出了主人公贫寒、饥饿的生存困境。
小说中王一生与“我”在火车上大谈“吃经”,通过王一生对“馋”与“饿”的辩解,表现出他对“吃”的重视,因“吃”是生之根本,但他对“吃”的要求并不高,是“比较实在的”,“半饥半饱的日子长”足矣,而对其它的事物更是无欲无求,可见他重视生命,轻视利禄。
(2)从下棋的方面看王一生的精神追求是下棋,这个棋呆子一旦迷上下棋,便不问世事,不论场合,车厢里、路灯下、垃圾堆旁,他都乐于与人对弈,“何以解不痛快?惟有下象棋”。
他借助下棋来淡忘生活的苦难,在对弈中实现生命的自由、自我的超脱。
小说写王一生有着很高的人品棋品,特别是对棋艺的追求,不含任何狭隘的世俗名利观念。
他与深暗棋道的捡破烂的老头儿成为忘年之交,谨遵他的祖训“为棋不为生“;主动放弃脚卵用祖传乌木棋为他换来的参赛资格,却在赛后同时与九人展开车轮战。
王一生对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他那“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与超凡脱俗的无我境界也在“连环大战”的壮观场面中得到了完美展示。
通过对王一生下棋的描写,可见阿城笔下的主人公有着庄禅的淡薄、虚静、超脱、旷达,却也有困厄中不为世困的独立的人格意志,一种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
阿城在塑造王一生这个人物形象、写出他的无为的人生态度与有为的创造力时,力图表现古代道家文化思想。
贯穿在小说里的是有为与无为、阴柔和阳刚的相互转化,生命归于自然、得宇宙之大而获得无限自由的所谓“道理”,并进而把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人生联系起来,赋予其进取的现代意义。
但作家没有直接讲述这些“道理”,而是将其隐没于饶有风趣的故事和生动的艺术描写里而不彰。
这正是《棋王》作为“寻根文学”作品的独特的价值取向。
二.叙述者“我”的作用从文本的表层结构来讲,小说主要通过叙述者“我”的视角对“棋呆子”王一生在“文革”时期的人生经历的叙述,展现了王一生的人生见解和精神特质,因此小说中除了王一生的故事,还有一个叙述者“我”的故事。
尽管过去一直把这个“我”仅仅看做一个旁观者和记录人,王一生的陪衬,而忽视了其主体作用。
在解读“我”的同时,也不由钦佩阿城不动声色的简略文字背后所蕴涵的丰富空间。
1.我们可以看出,叙述者的思想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小说刚开始时,叙述者的观念不自觉地接近于流行的思想,但是他在与王一生的交往中则不断改变自己和否定自己,最后达到对“异人”的认同,这就是叙述者的“悟道”过程。
作者巧妙设计第一人称叙事情景,第一人称叙述者为小说设置一系列悬念,把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
作为一个目击者,主要人物和事物的观察与记录者,从“我”对棋王的一步步描述而进入到故事文本中探寻,作者运用“我”与棋王不同之处的逐渐消弥和价值趋同,展现出“我”从迷到悟这一过程的深层意义。
2.其实可以说,我”与王一生就是作者的自我的对应的两面。
通过王一生的追求来探讨作者认同的一种本真,朴素和自足的人生态度,而又通过“我”的感悟来凸显现代人的更高的价值和欲望在特殊年代受到压抑的无奈和悲哀,即作者的另一半的追求。
对王一生的铺叙大段而精微,“我”的思绪则在执著中若隐若现,两者对应的内在结构昭示了同一种境遇下的两种人生追求。
总的来说,阿城希望通过王一生的追求,来探讨一种被那个时代的阴影蒙蔽的,本真、朴素和自足的人生态度,而又通过“我”的感悟来凸显现代人的更高的价值和欲望在特殊年代受到压抑的无奈和悲哀,即作者的另一半的追求。
这体现阿城的“寻根文学”在描述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中,揭示那个时代人生的苦难。
三.“吃”与“下棋”的寓意和小说的思想主题整个小说中,反复突出和反复描写的是两种意象:饥饿和象棋。
吃是人生和社会的基本需要。
王一生一生只有两种基本欲求:一是吃饭,二是下棋。
乍看起来吃饭与下棋毫不相干,一个是纯物质需要,一个是纯精神活动。
其实,这蕴含了丰富的人生道理。
小说写了三次吃饭,三次下棋,可每次写都有不同的寓意。
1.写吃饭的故事第一次写吃饭是在火车上,“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的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
”王一生的吃相虽然有些恶心,但可以看出他对吃是十分重视的。
这是一种最纯粹的吃,接近某种仪式,赶尽杀绝,巨细无遗,吃着吃着,甚至“眼睛里有了泪花”。
在这仪式中,粮食的价值得到了彻底的尊重。
阿城是一个认识吃的意义、并且把吃当做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家,他对吃的态度是虔诚的。
”第二次写吃饭是王一生去找“我”,大家一起吃蛇,蛇是代表大自然的美味,“蛇肉碰不得铁,碰铁就腥,所以不切,用筷子撕着蘸料吃”可以看见,第二次吃饭讲究多了,吃饭像美味那样吃,材料自然,表明最好吃的美味在自然,遵循自然之道。
第三次写吃饭是生活,说明事业为了吃饭,而非吃饭为了事业“吃”的故事解决了生存的物质方面,王一生对“吃”因然重视,但又知足常乐,比较实在,他不苛求麦乳精、油多,只要顿顿饱就是福。
从“寻根”上讲,“吃”蕴含着一种人生态度,即中国普通老百姓对生计的基本追求:只有首先解决“吃”的问题,也就是最基本物质问题,才能言其他。
2.写下棋的故事第一次写下棋是在火车上,王一生被称为“棋呆子”,在江湖中学下棋出了名。
第二次是王一生与倪斌的棋艺对比,说明王一生是象棋高手。
第三次写王一生在一群高手中胜出,成为棋王,点明他下的是道家的棋。
“棋的故事”却解决了生存的精神方面,王一生下棋目的在解忧,所以下棋就仅为下棋,既不“为生”,亦不在乎参赛的名次,甚或也不在乎输赢,当冠军老者提出言和,他便毫不犹豫地就说“和了”。
正因为他在下棋的问题上淡泊名利,从来没有想到要比赛拿名次,最后却又大战群雄,杀败了十位高手而成为棋王。
从而导出“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的人生思想。
从“意念”上说,棋为解忧,吃亦为解忧,二者的追求目标是一致的,所以王一生才同样地执着而沉迷。
3.小说的思想主题小说通过棋呆子王一生的故事的描述,表现和肯定了王一生刻苦执著钻研棋艺的精神和他正直的人品、高尚的棋品,表现了王一生的特别的处世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表现和肯定了衣食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基础,和作为人要有一些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的生存哲学。
这也是“寻根文学”探讨文革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甚至全民族在乱世动荡中得以生存的要义。
四.小说营造紧张气氛的手法读过《棋王》,我们就可以看出阿城善于营造气氛的特点,通过仔细阅读我找出几处场面描写,分析每一处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1)“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
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
行人见了,纷纷问怎么回事,可是知青打架?待明白了,就都跟着走。
走过半条街,竟有上千人跟着跑来跑去。
商店里的店员和顾客也都站出来张望。
长途车路过这里开不过,乘客们纷纷探出头来,只见一街人头攒动,尘土飞起多高,轰轰的,乱纸踏得嚓嚓响。
一个傻子呆呆地在街中心,咿咿呀呀地唱,有人发了善心,把他拖开,傻子就依了墙根儿唱。
四五条狗窜来窜去,觉得是它们在引路打狼,汪汪叫着。
”一人单挑象棋大赛冠、亚、季军三人,这场闻所未闻的鏖战必然引起轰动,人们巴望着一睹这样的奇观。
作者通过这个场面营造出既紧张又热闹的氛围。
作者用浓墨叙写“众人都轰动了”,都“拥着往棋场走去”,写行人的惊讶,傻子的起哄,甚至狗的忙乱,层层蓄势将整个事件的氛围造得很浓,预示着这场车轮大战必是一场鏖战,其结局也必将惨烈。
(2)“人是越来越多。
后来的人拼命往前挤,挤不进去,就抓住人打听,以为是杀人的告示。
妇女们也抱着孩子们,远远围成一片。
又有许多人支了自行车,站在后架上伸脖子看,人群一挤,连着倒,喊成一团。
半大的孩子们钻来钻去,被大人们用腿拱出去。
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
”一场扣人心弦的与九人同时下盲棋的车轮大战的即将打响,交战的双方,一边是无名小子,一边是骄气炽盛的高手同盟。
开战前的紧张热闹气氛被这段描写烘托得淋漓尽致。
(3)“棋开始了。
上千人不再出声儿。
只有自愿服务的人一会儿紧一会儿慢地用话传出棋步,外边儿自愿服务的人就变动着棋子儿。
风吹得八张大纸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
太阳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
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
”鏖战已经开始,热闹不复存在,而换为安静肃杀的气氛。
当时棋局的剑拔弩张一窥便知。
综合上面几处场面描写的分析,可得知小说场面描写的作用,即烘托、蓄势、铺垫。
五.小说的艺术特色(1)独特的角度,深刻的主题。
“知青题材”小说很多,多写农村的严酷现实对天真烂漫的城市知识青年们的考验,或发出弱者的呻吟乃至血泪,或叹息农村之落后贫困,或描写绝望中的希望、黑暗中的光明,或赞美大地与人民、发忧国忧民之思,或归结为这种考验是有益的。
在这些小说里,城市青年上山下乡这个事件是绝对的主角,是一切人物命运、纠葛、悲欢离合的主宰力量。
但是《棋王》不同,“棋呆子”王一生的身世、性格、下棋故事是真正的主体,知青上山下乡事件是背景。
可以说,这篇小说突出了人是自己的主人,人不会仅仅是被历史的狂风吹来卷去的沙砾的思想,表现了一种新的活力。
(2)善于抓住场面、细节描写,细致刻化人物。
文中大量运用场面描写,尤其是在棋局对弈的过程中,通过场面描写,表现王一生的精湛棋艺。
周围人的不同的反应形象地展现了王一生的棋艺所拥有的影响。
文中还采用了人物外貌、心理活动描写。
如外貌描写从“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到“众人都不禁吸了一口气”这一段着重描写了王一生的眼、脸、头发,通过这些深刻的描写,深刻揭示了王一生心胸开阔,洞察世事,执着不服输的生命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