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阿城 完整版
【课外阅读】阿城小说《棋王》赏析

【课外阅读】阿城小说《棋王》赏析作为寻根小说的一个代表作家,阿城及其作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史上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处女作《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发表虽早,但文字简劲,结构精巧,气度超逸,为后出作品所不及,又有超迈于流派之外的内涵与趣味。
它取材于作家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但在主旨表达上却没有如通常的“知青小说”那样去大肆渲染、描绘一种悲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而是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自觉认同。
下面我们来深入分析小说《棋王》以及其体现的“寻根文学”的特点。
一.王一生的形象特点“寻根”所体现的对于传统社会文化结构的分析是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根”的内在动因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状况的质疑,同时也是对“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的文化原因的尝试性追溯。
“文革”犹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在这生与死,美与恶,真理与荒谬交织的乱世中,我们看见了那个真正超脱世俗的“庄子”。
下面我从两方面分析主人公王一生的形象特点。
(1)从吃的方面看王一生所处的是一个政治动乱、物资匮乏的社会时代,他对物质追求的第一要求就是“吃”。
小说写他饥不择食,只要是能充饥的食物,不论干湿,都能享用,而且吃相极恶。
“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的一个渣儿不剩,真是惨无人道”,其“惨无人道”的吃相实质上揭示出了主人公贫寒、饥饿的生存困境。
小说中王一生与“我”在火车上大谈“吃经”,通过王一生对“馋”与“饿”的辩解,表现出他对“吃”的重视,因“吃”是生之根本,但他对“吃”的要求并不高,是“比较实在的”,“半饥半饱的日子长”足矣,而对其它的事物更是无欲无求,可见他重视生命,轻视利禄。
(2)从下棋的方面看王一生的精神追求是下棋,这个棋呆子一旦迷上下棋,便不问世事,不论场合,车厢里、路灯下、垃圾堆旁,他都乐于与人对弈,“何以解不痛快?惟有下象棋”。
他借助下棋来淡忘生活的苦难,在对弈中实现生命的自由、自我的超脱。
阿城《棋王》阅读理解

阿城《棋王》阅读理解
哎,说起阿城的《棋王》,那可真是一本让人看了就停不下来,心里头还直痒痒的好书!这本书啊,就像是老朋友跟你聊天,聊着聊着,就把你拉进了那个既真实又带点奇幻色彩的世界里。
故事里头的主角,王一生,那可是个地道的“棋痴”。
你说他痴吧,他还真不只是对下棋着迷那么简单,简直是把棋当成了命根子。
书里有一段,写王一生在火车上跟人对弈,那场面,啧啧,简直就是一场无声的战役,紧张得你都能听见自己心跳。
他下棋时的眼神,专注得能吓死人,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只剩下棋盘上的黑白子儿在跳舞。
阿城写人物,那是一绝!王一生这个角色,被他刻画得活灵活现,就像是咱们身边某个爱下棋的老大哥,平时话不多,但一提到棋,立马精神百倍,眼睛里都闪着光。
而且啊,王一生不仅仅是个棋艺高超的高手,他还有着一股子坚韧不拔的劲儿,对生活,对下棋,都有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热爱。
最让我感动的是,王一生虽然生活清贫,但他从不抱怨,反而能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找到乐趣。
就像书里写的,他能在食堂里用饭粒摆棋局,那份乐观和豁达,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种精神头儿,现在咱们这些天天忙忙碌碌的人,还真得学学。
《棋王》这本书,不仅仅是讲下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真谛。
看完之后,你会觉得,哎呀,原来生活里处处都是学问,哪怕是一盘小小的棋局,也能折射出人生的大道理。
总之,《棋王》这本书,读来既过瘾又引人深思。
它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不平凡的故事,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感动。
如果你还没看过,那可真是得赶紧找来看看,保证你看完之后,也会像我一样,对王一生这个“棋王”念念不忘!。
阿城文学作品棋王-赏析

阿城文学作品棋王-赏析《棋王》是中国当代作家阿城的小说,讲述了一个苦难的少年在棋艺上的成长与追求。
小说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功利主义治下的社会现实背景,以及对人性的探索,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
小说中,男孩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他通过一些意外的机会,进入了棋界,开始了他的走红之路。
他在棋艺上取得了大量的胜利,并且成为了许多年轻人心目中的棋王。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离开了棋界,进入了社会,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
但是,他始终无法忘记自己在棋界的经历,也无法忘记自己的根。
小说也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做了一定的批判,小说中的男孩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但是在棋界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是现实中很少有可能发生的,但这也反映了中国这个具有高度功利主义性质的社会。
在当代中国,我们也会看到,只有成功者才有地位和尊重,而贫困和失败者则缺乏社会的关注和尊重,这种现象也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阿城的小说也在深入探讨人性,人性的本性刻画得非常生动,在这个个性和情感的时代里,阿城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一个灵魂深处最深层的哀伤和内心最真实的苦闷。
小说中的男孩在他的成功与挫折中都面临心灵的独自寻找,他在棋海和社会中看待事物的角度都在不断变化,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并非一个容易被成功样板所定义的人物,而是一个拥有独特个性的个体。
总的来说,《棋王》是阿城的一部代表作,它既描写了人性的深刻内涵,又批判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阿城透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人类的深思熟虑、深挖内心的想象力,以及难以抑制的欲望和冲动,都在阿城的小说中找到了发泄和表达的渠道。
作者描写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动真实,流畅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读者享受到了文学带来的美好感受。
【赏析】《棋王》阿城 文学考研

《棋王》阿城简析《棋王》的主题思想:《棋王》是讲一个擅长下象棋的知识青年的故事。
作者写棋呆子王一生的呆,写由这呆所体现的一种特殊别的处世之道。
王一生出生清贫,又受到一位老者的指点,知道衣食是本。
但对物质生活不奢求,不囿于其中,养成一种崇尚实际、淡泊无争的性情。
在精神生活方面,耽迷象棋,“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
他还从棋道当中悟出了为人之道,即所谓“生不可太胜”;又进一步悟到:“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深刻提示了民族文化的心理,下棋是他厌世的表现。
如果简单地按题著划分,《棋王》无疑属于“知青”小说。
然而它角度新颖、与众不同。
作品没有写知青在农村严酷现实中理想的破灭,没有在寂寞空虚中的男女爱情纠葛,也没有写知青回后的迷茫和失落。
它只写了棋呆子王一生生活中的两件事---吃饭和下棋。
然而,在这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里,都有着丰厚的思想文化内蕴。
其一,从王一生的棋道和人生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老庄哲学的超然风范。
王一生下棋讲究造势,讲究含而化之,无为而不为,这正是道家哲学的精神。
王一生为人也是这样,他的外号“棋呆子”,无论是洗劫中的武斗烽火串连的狂热,还是上山下乡前的离情别意,都不曾搅动他内心的平静,他成天游神驰于棋盘上的咫尺方寸之间,忘掉尘世的烦恼,空心寥廓,复返宁谧。
他的这种洁身自好,不愿合污的人生态度,折射出历史风貌和世态人情。
其二,在王一生身上也是体现着儒家文化的“衣食为本”、不甘沉沦的向上精神。
作品中用了不少篇幅描写王一生极“恶”的吃相,他在困窘的生活环境中长大,他对饥饿有着切身的体验,因此他才会那样激烈地批评杰克。
伦敦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但是他决不过分地追求食物的质量,“半饥半饱”是他最大的满足。
他不沉溺于吃中,吃饱之后他有着一种向上的人生追求。
车轮大战之后,他哭着说:“人还是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
其三,作品体现鲜明的“智在民间”的思想倾向,反映出作者肯定“亚文化”层次的价值取向。
王一生棋道精深,但不是就学于那些所谓的“国内名手”,而是得益于一个捡烂纸的老头。
阿城《棋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城《棋王》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20 分)棋王(节选)阿城(王一生因故延误了区象棋比赛的报名,等他到了,比赛已近尾声。
于是,有人提出和比赛的前三名进行一场友谊赛,后来又有好几人报名,连王一生在内,共十人。
)①到了棋场,竟有数千人围住,土扬在半空,许久落不下来。
出来一个人,半天才明白是借场子用,急忙打开门,共进去了九个人。
冠军总不见来,有人来报,既是下盲棋,冠军只在家里,命人传棋。
②人是越来越多,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
③王一生坐在场当中一个靠背椅上,把手放在两条腿上,眼睛虚望着,一头一脸都是土,像是被传讯的歹人。
我不禁笑起来,过去给他拍一拍土。
他按住我的手,我觉出他有些抖。
王一生低低地说:“事情闹大了,一有动静,一起跑。
”我说:“不会。
只要你赢了,什么都好办。
怎么样?有把握吗?九个人哪!头三名都在这里!”王一生沉吟了一下,说:“参加过比赛的棋路我都看了,就不知道其他六个人会不会冒出冤家。
书包你拿着,不管怎么样,书包不能丢。
书包里有……”王一生看了看我,“我妈的无字棋。
”他的瘦脸上又干又脏,鼻沟也黑了,头发立着,喉咙一动一动的,两眼黑得吓人。
我离开后,他一个人空空地在场中央,谁也不看,静静的像一块铁。
④棋开始了。
上千人不再出声儿。
风吹得九张大纸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
太阳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
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
⑤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
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的远了,模糊了。
平时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
一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
⑥我不由伸手到王一生书包里去掏摸,捏到一个小布包儿,拽出来一看,是个旧蓝斜纹布的小口袋,上面绣了一只蝙蝠,布的四边儿都用线做了圈口,针脚很是细密。
阿城棋王原文

阿城棋王原文《阿城棋王》原文阿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界的“棋王”。
这部小说于1988年出版,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社会底层的敏锐触觉而闻名。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的下层社会,以象棋作为主要情节线索。
小说的主人公是乡土的象棋高手陈景涛,一个生活在这个小城市角落里的无名之辈。
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困境和坎坷,但他却从未放弃追求象棋的梦想。
陈景涛的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他的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母亲卖菜为生。
他小时候就显示出了过人的象棋天赋,与老者打赌一直居住在心底的理想。
陈景涛进入小学后,他的天赋得到了更好的展示。
他在操场上与同学比赛,几乎始终不败。
棋艺上升的陈景涛开始参加城市范围的象棋比赛,并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引起了城市棋界的注意。
然而,陈景涛的成功并没有让他获得温暖和尊重。
相反,他成了城市棋界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就在毕业时的比赛上,陈景涛的对手用卑鄙的手段将他赶下了象棋的巅峰。
陈景涛沮丧地离开了比赛场地,对象棋世界的未来失去了信心。
但是,这段沮丧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陈景涛重新振作起来,决定继续追求他的理想。
经过努力,他逐渐恢复了棋艺,重新获得了城市范围内的尊重和赞赏。
在小说的结尾,陈景涛赢得了一场重要的象棋比赛,重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才华。
他的胜利不仅是对个人价值的认可,也代表着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阿城以此来探讨了个人意志力与激情的力量,以及对困境和挫折的坚持。
《阿城棋王》虽然以象棋为背景,但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与生存的揭示。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而真实,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面对着各种困境和挫折。
通过陈景涛的故事,阿城向读者展现了生存的艰辛和对抗困境的决心。
无论是象棋还是生活,都需要情感和智慧。
小说将象征性地以象棋作为悬念,让读者与主人公一起经历起伏和高潮。
阿城的写作风格独特而深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他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而动人的世界。
小说中的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紧凑,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阿城《棋王》 ppt课件

文学与新闻学院 邓 芳 副教授
一、王一生形象分析:
1、王一生的生命态度:
对生命存在是一种敬虔的态度。表现了 王强烈的生命意志,拼命地想活着。苦难 不仅未摧毁他的生命意志,反而强化了他 的生命意志。王的生存境遇处于子华子所 说的生命境遇层次的最底层,王的那种生 命意志,动人心魄,也激起了我们生命里 生命意志的悲怆感。
一方面:是想展现传统的道家 文化的魅力。能实现对现实困境的 超越;能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为中国文学的尊严而找寻文化之根, 寻找传统文化精髓,试图创造出能 与世界文学对话的作品。
另一方面:具体的创作中,出 于对人尤其是困境中人的悲悯,试 图通过艺术形象的创造,融儒道文 化精髓于其中,塑造出中国式的存 在主义英雄:平民英雄,不但有存 在勇气,体现出生命力的强度,还 能在存在中获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化。很少勇铺排的方式,多用短句,且吸收了古
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常有别出心裁之处。阿城
的小说是用艺术性很强的语言构造起来的艺术世
界。
Page ▪ 10
10
阿城《棋王》
▪ 阿城1984年以其处女作《棋王》发 表并获全国优秀小说奖而一举成名 ,是“寻根文学”的首倡者之一,其 作品又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故成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 一。《棋王》与稍后发表的《树王 》、《孩子王》并称阿城的“三王” 系列。
▪ 在他看来,只要创作主体“浸入”中
国文化,无论是写什么题材,都可
以弥漫出中国文化气息。他要表达
的是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领
悟,用传统文化精神去看取世界。
他的创作推动了本时期许多作家对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新审视和领
悟。
Page ▪ 11
阿城文集之一:棋王树王孩子王

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的远了,模糊了。平时
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在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一
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忽然又仿佛见了呆子的母亲,用一双弱手一张一张地折书页。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
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
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目录分析
棋王
树王
孩子王
附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阿城(1949年-),男,原名钟阿城。原籍重庆江津,生于北京。1990年后移居美国。阿城高一逢“文革”
病退回北京,在水利部门做拍摄灾情的工作。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余华说:阅读文学作品确实没有什么用,因为它不会给你带来什么,跟你工作也没什么关系。 2013年第一
次接触到《棋王》,在当时的大学语文课本里。我就像《棋王》里的“我”,心里惦记着电影、书籍、音乐的刺
激,惦记着馋,但是没有一项足以成为我的精神支柱。
满嘴的宇宙、世界,口气还是虚矫。当时给一个叫俞康宁的朋友看,记得他看完后苦笑笑,随即避开小说,逼我
讨论莫扎特的第五号小提琴协奏曲的慢板乐章中提琴部分的分句,当时他已经将三个乐章的提琴部分全部练完,
总觉得第二乐章有不对劲的地方。我说第二乐章的提琴部分好像是小孩子,属于撒娇式抒情。这一瞬间,我倒明
白了《棋王》不对劲的地方。俞康宁后来患了肾炎,从云南坐火车回北京,到站后腿肿得裤子脱不下来,再后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 我心里有一种很古的东西[阿城《棋王》]
发信站: 饮水思源(2011年09月25日22:26:36 星期天)
阿城的小说不多,知名的是三王。
《棋王》、《树王》、《孩子王》,棋王是最有名的一部。
读来《棋王》最简,简笔简单故事,用词造句也少刻意。
很奇怪读阿城的文字,很容易被感动。
故事没有什么波澜,最终也未有曲折离奇的感情纠葛,说的极端点,近似白描。
但每每读到有些段落,总容易鼻头一酸,泪涌上来。
王一生是个棋呆子,对吃极执着,而这执着不在于享受,按他的话说,在于饱。
对他来说,吃饱是要义,比一切其他的要求更直接也更有道理。
这点上他是不在意的,但“我”觉得人总要有点不一样的东西。
他和“我”对话时说,小说、电影、音乐那都是多余的东西,“我”隐隐不赞同,但讲不出为什么,只知道之余生活饱足之外的一定有一些是“我”
和“我们”该追求的。
我喜欢棋王里阿城的描述,尤其是最后的车轮大战时,对王一生的描述。
那里面有一种道不明近乎无形的道。
“王一生的姿势没有变,仍旧是双手扶膝,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极近的近处,瘦瘦的肩挑着宽大的衣服,土没拍干净。
”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
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嘿嘿的似俯视着大千世界,茫茫宇宙。
那生命象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散开来,灼得人脸热”。
还有一段描写王一生下棋时喝水的段落:“。
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声音大的可怕,眼里有了泪花。
”
阿城描写人物时有画面感,他用的词和句很明显带着传奇小说和话本小说的味道。
刚读来我一直找不出为什么,只觉得他看人很精准,眼睛毒又少机巧,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处庙堂之远的惬意和熨帖。
记得之前读《金瓶梅》,短短两回,世俗风情跃然纸上,而阿城的小说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
“灼得脸热”、“眼神凄凄的”,如此的描述还有很多处,我私下觉得阿城在《棋王》里
用词已经较之前有所收敛。
他早期的短篇小说,那种话本小说的语体和遣词造语极为明显,参照他在《八十年代随想录》里接受查建英的访问,也可知道,他的语言体系的故土是那些老书旧体书。
极喜欢那种味道。
很贴近平头老百姓,很乡土却又高拔出来,形成一种夹杂着侠气、草莽气与生活气息的独特韵味。
《棋王》里,阿城已经甚少过多描摹,比之前期短篇,更清减。
他没有说教,少意识流,最多也就是对环境和人物寥寥数笔的点缀,余下的都交给故事和人,而相比较寡淡消瘦没有波澜的故事,阿城最擅长的我觉得是对人物的刻画。
他的三王里,共通的,在我看来,是一种侠和古。
侠是说,主人翁骨子里有中国古代的侠士情结,并非是有意形成,而是贯穿在他们朴素世界观中、执行在他们简单行为里的一种侠气。
王一山不愿意参赛、肖疙瘩守护着大树、“我”对孩子们的守护,这些都是侠义精神的观照。
尤其重要的是,这种“侠”,不是士大夫、武士的侠,而是柴米油盐生活里摸爬滚打的最普通的人的侠。
古则是一种朴素的老庄精神的渗透。
我猜想,阿城其人,定是平和的、冲淡的,温良的、冷静的。
我喜欢这样的人,才会喜欢这样的人写出的文字。
阿城是生命里的一个观察者,稍稍远离,不似沈从文般遥远。
他是入世的,是热爱俗世生活的,但这种热爱并不影响他冷静的观察和体验周遭的一切生命经验。
阿城在《棋王》里,有一句话,我以为点到了他文字的题眼:“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的往上走。
”
他的古,他所尊崇且眷恋的这种自然主义和老庄超拔的人生价值,都化作他笔下的人物。
其实,说实在话,阿城所写的那些人,不够丰富,不过灵动,但他汲取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灵性,却是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的。
王一生执迷棋道,但又对吃怀有极简单直白的观念,他就是阿城骨子里在世俗中超脱却又不离不弃的观念的外化。
肖疙瘩、《孩子王》里的王七桶,都是这种很执着又单纯、朴素却笃定、不求不争但不怨不伤的代表人物。
早期的《树桩》也很喜欢,类似传奇故事,没什么难度,但很难找到那个韵味。
《周转》略简单苍白,《卧铺》明显是人物素描,大概是他初期的习作。
《傻子》的故事差了点火候,最后显得慌乱了点。
阿城的文字初看很简单,没什么技巧和花俏的各种流派,就是简简单单的平实的写人物。
看他的文字,像瞧一个古典美女,举手投足、坐卧行立之间,那种微微熏染出来的韵味,无一处不妥帖,无一处不得体,越看越耐看,仿佛眉宇间、脸庞里都辉耀一种叫人喜欢的光芒。
沈从文写人离的远,阿城写人离的近,相同的是他们都有一种无为而为的洒脱和善意。
不评判,不指责,永远对这个世界抱有淡淡的温暖和默默的爱意。
阿城的古掺杂着他的善,大概是他的文字如此动人的原因吧。
--
豆瓣:/people/kevindreamfly/
※来源:·饮水思源·[FROM: 58.196.1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