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0年代小说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idu Nhomakorabea
《红旗谱》:农民革命的壮丽史 诗
梁斌
梁斌(1914---1996):原名梁
维周。河北蠡县人。1930年考入 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参加过著名 的“二师学潮”。曾任《武汉日 报》社长、中央文学讲习所党支 部书记、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 国作协理事等职。后在天津从事 专业创作。1953年开始创作长篇 小说《红旗谱》,1957年出版, 影响广泛。被当时评论家称为概 括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史、斗争 史、革命史”。艺术上也有自己 的特色。第二部《播火记》 (1963)、第三部《烽烟图》 (1983)出版,但艺术高度都不 及《红旗谱》。
浪漫主义的革命英雄传奇:以《林 海雪原》为例
所谓“革命英雄传奇”,有《铁道游击队》、
《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钢》 等小说。此类小说更接近“通俗小说”的艺术 形式,比如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悬念的设置, 英雄的传奇行为和草莽气质,语言的通俗化和 大众化等等。以浓郁的民间审美趣味加入革命 历史叙事,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茹志娟小说的艺术风格(P161):
在选材上,一般不从正面描写时代的重大题材好曲折复杂的斗争,
而喜欢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通过描写大时代的一朵小浪花,以 小见大,折射时代的巨大波澜。 多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法,不仅使小说带上了个人化的叙事特征, 而且也带上了明显的女性色彩。同时也影响甚至决定了小说的叙 述视野和叙事内容。 一般不写高大完美、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常常关注普通群众 和小人物。写人时也不把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 而喜欢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表现人物,尤其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写 人物的内心世界。 不善唱高亢激昂、雄壮豪迈的音调,而依靠充满字里行间的委婉 优美的诗情,拨动读者的心弦。
吴强

吴强(1919---1990):原名汪大同。江苏 涟水人。1933年在上海参加左联。1935年 开始发表作品。1938年参加新四军,从事 文艺和宣传工作。建国后任华东军区政治 部文化部副部长。1952年转业到上海,任 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中 共上海市文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1957年 出版描写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的长篇小说 《红日》,是当时通过写战役歌颂毛泽东 军事思想胜利的战争小说之一种,影响很 大。文革中因《红日》受批判,一度入狱。 文革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副主席, 上海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等职。著 作另有中篇小说《他高高举起雪亮的小马 枪》,《养马的人》,小说集《灵魂的搏 斗》等
当代小说
1、50---70年代的小说 2、80年代小说 3、90年代小说
50-70年代小说
主流小说
非主流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
农村现实题材
一般革命历史题材
军事战争题材
革命历史小说
特指1950---1970年代出现的,
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 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 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义主义 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 及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 作品。
1、通过奇特新颖的题
材内容,一波三折惊心 动魄的情节故事,以及 奇异神秘的自然环境描 写,大大强化了革命战 争小说的传奇性,也极 大地提高了传奇小说的 艺术品味。
塑造了一批具有独特个
性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 物形象。尤其是孤胆英 雄杨子荣的形象成为我 国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 廊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典 型已。
(2)在不损害人物的
“阶级特征”的前提下, 在性格刻画上努力寻求 丰富性和深入性。既从 侧面描绘了我军英雄身 上也可能存在的弱点 (如连长石东根),对 敌军人物的塑造,也力 图避免漫画化(如张灵 甫)。
(3)战争与和平场景的相互
对照、转换。一方面,在叙 述上呈现了有张有弛、快慢 协调的适度节奏感,另一方 面,这些舒缓明朗的日常生 活场景和细腻感人的爱情画 面,本身就是对战争暴力的 一种反差、对和平生活和美 好人性的一种呼唤,无形中 偏离了当时流行的战争文学 观念。

《红旗谱》 《红日》 《林海雪原》 《青春之歌》 《红岩》 《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革命历史小说研究专著推荐: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李杨《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蓝爱国《解构十七年》,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 董志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4年版 郭冰茹《“十七年”小说的叙事张力》,岳麓出版社,2007年版 郭冰茹《革命叙事与现代性:中国大陆“十七年”文学研究》, 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版
茹志娟
茹志娟(1925---1998):生于上海。1944年参加新四军,发表
小说《一个女学生的遭遇》。1955年转业到上海,任《文艺月报》 编辑。出版小说集《关大妈》,《黎明前的故事》。1958年发表 短篇小说《百合花》,以细腻的笔触、清新的文风受到茅盾的赞 赏,声誉鹊起。1960年起从事专业创作,出版小说集《静静的产 院》。“文革”中创作中断。1974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文艺组工 作。1977年发表小说《出山》,重新开始创作。对历史现实进行 反思,批判极左路线的作品《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 路》等是其“文革”后的代表作。文风柔美中见刚强。《剪辑错 了的故事》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历任《上海文学》副 主编、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协理事等职。另 有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百合花》等,长篇小说《她从那 条路上走来》。
通过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
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 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 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 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了“九一 八”-----“一二九”这一特定历史 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 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 风貌,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 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 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 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 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 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 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 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青春。
成功塑造了以林道静为
代表的一系列青年知识 分子形象。其中,林道 静的典型意义,就在于 它概括了一代革命知识 青年从不自觉的个人反 抗到自觉地参加革命运 动的历史道路和必然归 宿。
大规模军事战争的史诗:以《红日》 为例
史诗性的军事战争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
卫延安》、吴强的《红日》等。其“史诗性”, 主要表现为揭示历史“本质”的宏大叙事意图, 结构上的宏阔的时空跨度与规模,重大历史事 实对艺术虚构的加入,英雄形象的塑造,以及 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基调。此类历 史叙事,更多从19世纪法、俄国现实主义小说, 20世纪苏联描述革命运动和战争的小说中获得 艺术经验。
3、创造了富有民族气魄、民族风格的真正民族 化的艺术。
《青春之歌》:革命知识分子的精 神自传
杨沫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原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
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边区做妇女工作和报纸编辑工作。1952年 起先后担任中央电影局剧本创编室、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1963 年为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任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文联主席等 职。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苇塘纪事》、《芳菲之歌》、 《英华之歌》、《青春之歌》(续集)、《自白:我的日记》等。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写九一八事变至一 二九运动时期形形色色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革命道路, 但因以在当时被视为小资产阶级的人物为小说主人公,发表后引 起争论。后作者听从意见所做的趋时的修改再次引起评论界的分 歧。


(1)视野开阔而层次分明,
场面宏大而结构紧凑,以共 产党的“一支常胜英雄军” 与国民党的精锐74师之间展 开的一系列殊死战斗(涟水 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 役)为核心,将笔触从军、 师、团一直延伸到连、排、 班,从高级将领写到普通战 士,从部队写到地方,从前 线战场写到后方日常生活情 景,表现了对社会生活和斗 争的整体把握的趋向。
以史诗的彩笔,展现了一副绚丽多姿、壮阔雄浑 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
成功塑造了朱老忠这样一个独特的艺术典型。
朱老忠形象分析:
朱老忠是一个带有世代农民的反抗性和现实革命性走
进无产阶级的农民英雄。首先,他具有强烈鲜明的阶 级爱憎、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斗争意志。 其次,其性格的另一侧面就是慷慨无私、重团结、讲 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朱老忠走过的道路,是 旧时代农民自发反抗道路的一个终结,也是新时代中 国农民在党领导下自觉革命的一个起点。朱老忠是当 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第一个比较成功的民族英雄形象 。
曲波(1923--2002)山东黄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
1943年入胶东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开始文学创作。 1944年历任胶东军区《前线报》记者、团政治处主任、 团政治委员等职,曾参加东北剿匪斗争。1950年后转 入地方,历任机车车辆制造厂党委书记、设计院副院 长、铁道部工业总局副局长,当选全国作协理事。 1957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产生很大 影响。1959年至1962年又先后写出长篇小说《山呼海 啸》《桥隆飚》的初稿,直至文革后才得以出版。另 有长篇小说《戎萼碑》等。其创作受中国章回小说的 影响,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性强,善于塑造传奇性的 英雄。
《百合花》
1、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
不写重大事件。 2、“家务事,儿女情”,通过生活的侧面塑造伟大而 又平凡的普通人。小战士的形象,是本时期英雄形象 的一个突破。 3、结构细致严密,剪裁得当,一气呵成,而又首尾呼 应。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呈露,有层次感。 4、独具匠心的细节,对于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起 了很好的作用。比如,“被子”,“野菊花”等。
革命历史的另类记忆:以《百合花》 为例
有关革命历史的另一类记忆,是常常以个人化
的抒情语调来展开对革命历史的叙述。“回忆” 是其结构框架,也是其抒情基调。作家的现实 生存状态和感触,对于“记忆”的提取往往起 着确定性的作用。革命历史在这种情感化的叙 述中,被推移到边缘位置,紧紧充当着作家致 力表现的理想境界的生命形式和人际关系的背 景。代表性作品有《山地回忆》(孙犁)、 《百合花》(茹志鹃)、《英雄的乐章》(刘 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