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见朱栋霖本p159)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三,小说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1 “左联”准备期(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
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
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
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
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
《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
《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
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
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
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
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
《二月》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
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前的碰壁,大时代下知识者徘徊、倒退的思想面貌。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见朱栋霖本p159)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三,小说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1 “左联”准备期(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
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
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
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
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
《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
《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
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
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
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
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
《二月》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
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前的碰壁,大时代下知识者徘徊、倒退的思想面貌。
现当代重点整理完美版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二)第一节老舍的小说创作1.老舍在英国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
2.《老张的哲学》以恶棍、高利贷者张明德残酷地拆散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中心线索,广泛地反映了20年代前后北京普通市民生命遭迫害、人性受摧残的悲剧命运。
3.《赵子曰》描绘一群青年学生浑浑噩噩、荒废学业的生活。
小说以赵子曰为主线,以王女士为枢纽。
4.《二马》描绘了老马(马则仁)和小马(马威)父子俩在生意、爱情上的精神遭遇。
5.老舍于1929 年离英返国途中,在经新加坡逗留数月的时间里,写出了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6.1930 年回国后,老舍先后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到抗战爆发前,创作了 6 部长篇,即《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骆驼祥子》(1936)、《文博士》(1936 —1937),另有写于1930 —1931年间的《大明湖》(被战火所焚,未能出版)3个短篇小说集《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
7.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鼓书艺人》(1949 ),中篇《我这一辈子》(1947)8.《四世同堂》分《惶惑》(1944)、《偷生》(1945)、《饥荒》(1947 —1948)三部。
9.?老舍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浓郁的京味儿。
二、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
三、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
四、小说文体的创新。
五、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具体自己展开)第二节骆驼祥子10.?造成祥子悲剧的客观方面的重要原因。
一是军阀的混战,社会的动乱,大兵、特务的抢劫给祥子带来的灾难。
二是以刘四为代表的车厂主的敲骨吸髓;除了刘四的剥削,还有杨先生、杨太太的侮辱,夏太太的引诱,陈二奶奶的迷信愚弄,都给祥子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损害了祥子的身心。
第09章30年代小说(一)

海派小说
一、深受日本新感觉流派的影响,又被称为“新感觉派”。注重表 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 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二、文学特点: 1、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2、以都市题材为主。 3、性爱描写成为小说风尚。 4、注重小说形式的猎奇和创新。
海派作家
1、早期海派小说家: 张资平写三角或多角恋爱,追求市场效应,追求商业利益 。较值 得一看的是《最后的幸福》《长途》和《上帝的儿女们》。 叶灵凤小说不同于张资平,多了幻美的色调,并且尝试用弗洛伊 德的心理分析。小说集有《菊子夫人》《鸠绿媚》《红的天使》 《紫丁香》 2、“新感觉派”代表性作家 刘呐欧《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代表性小说《公墓》和《上海的狐 步舞》。施蛰存的小说主要收在《将军的头》和《梅雨之夕》《善 女人行品》等集子中。其中《梅雨之夕》是作者的得意之作,也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是一篇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 3、新感觉派后续作家:黑婴、禾金
京派小说
1、京派 在文化观及审美观上具有明显的传统意识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 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抒情风格。代表作家有沈从 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 2、京派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1)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2)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3)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又超离时代变革的主流。 3、京派小说的不同世界。京派小说流派虽有共同的文学风格,但他们在各自 的文学世界里又构筑起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 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 等,都显示了作者在都市生活中所创造出的故乡世界。
作家本时期的长篇小说《母亲》和延安时期创
30年代的小说3

1927年出版短篇小说《短裤党》 1927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集《鸭 绿江上》 1927年创作《丽莎的哀怨》 1930年《冲出云围的月亮》 1923年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风 格开始转变
《哀中国》节选
我的悲哀的中国,
我的悲哀的中国,
你怀拥着无限美丽的天然,
你的形象如何浩大而磅礴!
你身上排列着许多蜿蜒的江河,
30年代的小说(三) 左翼小说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
东北作家群小说
左翼小说
一、“左联”早期小说
(一)普罗小说,通常指无产阶级革 命小说,代表人物蒋光慈、华汉、洪 灵菲等人。
1.蒋光慈
又名蒋光赤,安徽六安人,极力倡导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国著名的诗人
英俊帅气的蒋光慈
和革命家。比较有名的两本诗集《新 梦》,最早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 诗集。《哀中国》注重关于中国的社 会,现实性强。蒋光慈属于政治抒情 诗人,继其后又出现诗人殷夫。 1925年出版第一部中篇小说《少 年漂泊者》
美丽而又苦难的萧红
《王阿嫂的死》(节选)
“等到村妇挤进王阿嫂屋门的时 候,王阿嫂自己在炕上发出她最 后沉重的嚎声,她的身子是被自 己的血浸染着,同时在血泊里也 有一个小的、新的动物在挣扎。 王阿嫂的眼睛象一个大块的亮珠, 虽然闪光而不能活动。她的嘴张 的怕人,像猿猴一样,牙齿拼命 地向外突出。”
1.1927年发表处女作《梦珂》
1928年发表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小说集《在黑暗中》
《自杀日记》(1929)
《一个女人》(1930)
作家丁玲
丁玲小说创作的第二个时期
“左联”成立之后,创作了中篇小说 《韦护》(革命+恋爱模式) 1931年发表于《北斗》之上的小说 《水》标志着丁玲小说风格的转变, 开始逐步转向农村题材。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30年代小说概述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有下列重要标志:一是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
二是长篇小说的成熟。
李劼人。
三个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三是小说流派的涌现。
本时期主要有左翼作家、京派作家和新感觉派作家等。
早期的革命文学,即普罗小说,“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
蒋光慈(1901-1931),五卅运动后,写出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
中篇小说《短裤党》,迅速反映了刚刚过去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平复),“左联”五烈士之一。
分析中篇小说代表作《二月》,萧涧秋,陶岚,文嫂。
分析短篇小说代表作《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秀才,皮商,秀才大老婆。
艾芜的《南行记》,南国风情。
代表作《山峡中》。
叶紫,代表作《丰收》,“丰收成灾”为主题,老农民云普叔,儿子立秋。
社会剖析小说吴组缃(1908-1994)《箓竹山房》,二姑姑《一千八百担》,宋氏大家族,农民抢谷。
沙汀京派作家废名(1901-1967),《竹林的故事》,三姑娘。
萧乾(1910-1999),长篇小说《梦之谷》,爱情小说,自传色彩。
芦焚(1910-1988),又名师陀。
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东北沦陷,一部分青年作家由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带着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憎恨和浓烈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怀,创作小说,开了我国抗日文学的先河。
其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等。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第二节丁玲等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临Array澧县修梅乡高桥村黑胡子冲。
1927年,丁玲开始创作小说。
她的处女作《梦珂》、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日记》相继发表此后,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和《一个女人》,中篇小说《韦护》。
之后,又发表了《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之二)、《某夜》、《田家冲》、《水》、《法网》、《消息》、《夜会》、《奔》、《诗人亚洛夫》、《给孩子们》等中、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母亲》。
第12讲:30年代小说(一)

二、左翼新人小说
(一)柔石
《二月》塑造了一个徘徊 二月》 于大时代革命潮流岸边的 苦闷矛盾的知识青年的典 型。 《为奴隶的母亲》写的是 为奴隶的母亲》 典妻”的故事, “典妻”的故事 既写出 了重血缘承续的宗法社会 的丑陋习俗, 的丑陋习俗,也呈现了一 位普通女性的心灵痛苦。 位普通女性的心灵痛苦。
《山峡中》 山峡中》 “野猫子”——强 野猫子” 强 悍不羁、机灵泼辣、 悍不羁、机灵泼辣、 正直。 正直。 “小黑牛”——由 小黑牛” 由 懦弱走向死亡。 懦弱走向死亡。 用“我”的叙述推 动故事情节的进展。 动故事情节的进展。
2、早期小说的特色: 、早期小说的特色: 用异域和边地人民的特异的传奇生活为题材, ①用异域和边地人民的特异的传奇生活为题材, 开拓了现代文学反映现实的新领域。 开拓了现代文学反映现实的新领域。 忧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创造了抒情,写景, ②忧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创造了抒情,写景 , 叙事为一体的现代抒情小说的新范型。 叙事为一体的现代抒情小说的新范型。
(三)张天翼(1906年---1985年) 张天翼( 年 年
擅长用讽刺的笔法 触及三十年代社会 的各种畸形病态现 象,塑造了一系列 独特的讽刺形象。 独特的讽刺形象。 贯穿着反虚伪、 贯穿着反虚伪、反 庸俗、 庸俗、反彷徨的讽 刺主题。 刺主题。
1、塑造了一系列独特的讽刺形象 、
①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如: 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 里的九爷。 《笑》里的九爷。 蛇太爷的故事》里的蛇太爷。 《蛇太爷的故事》里的蛇太爷。 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小市民, ②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小市民,如: 包氏父子》里的老包、小包。 《包氏父子》里的老包、小包。 愚昧不幸的城乡劳动人民, ③愚昧不幸的城乡劳动人民,如: 同乡们》里的长丰大叔,《善女人》 ,《善女人 《同乡们》里的长丰大叔,《善女人》里的长生 奶奶。 奶奶。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三)

.
1923年1月,在《南开季 刊》上发表第一篇小说 《小玲儿》; 1924年夏,老舍到英国伦 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华语 教师 期间创作了《老张的哲 学》、《赵子曰》和《二 马》三部长篇小说,奠定 了他幽默小说家的地位。
.
1929年老舍从英国启程 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做 了短暂停留,创作儿童 题材的长篇小说《小坡 的生日》,表达了作者 对种族问题的思考。 1930年代前半期,老舍 创作《猫城记》、《离 婚》、《牛天赐传》等 长篇作品。
.
《骆驼祥子》的经典性 以扎实、绵密的文笔,精心结撰了一 个车夫的悲惨一生,立体地呈现了当 时社会诸多阶层的黑幕,发人深省。 作者在作品中注入了浓厚的人道主义 感情,处处为祥子的命运感慨悲叹, 使作品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浓厚的“京味”:第一,老舍大量使 用北京方言;第二,老舍写了北京的 八旗子弟、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等等。 2010人艺版话 第三,通过市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 剧《骆驼祥子》剧照 老北京的风俗习惯和老北京人的性格 特征。
.
在1930年代中期,老舍的思想开始发 生变化,1934年发表的《黑白李》标 志着老舍思想开始向左翼文坛靠近。 同时,老舍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也进入 高峰期,《赶集》(1934年)、《樱 海集》(1935年)、《蛤藻集》 (1936年)三个短篇小说集陆续出版。 1936年9月,《骆驼祥子》在《宇宙 风》连载,标志着老舍登上了文学创 作的顶峰。 自1944年初开始,老舍动手创作史诗青岛:创作《骆驼祥子》时的照片 般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直到四 十年代后期旅美期间才最终完成。
.
1949年10月,老舍从美 国启程回国。 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投入 文学创作,写出了《茶 馆》、《龙须沟》这样 的话剧杰作和自传体长 篇小说《正红旗下》 (未完)。 1966年,老舍不堪凌辱, 含冤自沉太平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年代小说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见朱栋霖本p159)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三,小说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1 “左联”准备期(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
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
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
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
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
《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
《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
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
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
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
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
《二月》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
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前的碰壁,大时代下知识者徘徊、倒退的思想面貌。
细腻的心理笔触,抒情风格。
《为奴隶的母亲》对忍辱负重的农妇灵魂的如实表现。
朴素平易的内在笔力②胡也频早期多表现爱情、劳苦与不幸。
后期将爱情、革命与壮伟的历史图景结合。
《北风里》穷愁潦倒时愤懑的呼喊。
《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前面》由无政府主义到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思想历程。
2 “左联”作家群(深化和变异)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的时代而向前迈进了。
左翼小说——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革命文学到“左联”文学:“新写实主义”(扫除概念化风气,力图把政治性与真实性结合。
丁玲《水》、张天翼《二十一个》、沙汀《法律外的航线》)主要成员:丁玲,张天翼,艾芜,沙汀,叶紫等。
①丁玲始终坚持女性立场的作家。
时代的鲜明印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五四”退潮后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
细腻大胆、感情饱满的人物心理刻画。
追求而无出路,伤感、自恋、颓唐的“时代病”,病态的反抗。
包含深刻的历史批判性。
《韦护》流行公式的独特观察,捕捉过渡性历史人物的特殊矛盾。
《一九三○年春上海》从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的知识分子。
《水》“普罗”文学重大突破。
农民觉醒、反抗的群像,放弃对个别典型的刻画。
《母亲》封建大家庭的崩溃没落,第一代新女性的坎坷路程。
丁玲创作的艺术特点:见辅导书②张天翼(另参考小说打印5)自发表兵士小说《二十一个》以后,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在三十年代中期的讽刺潮中,逐渐走向成熟。
到1938年,随着代表作《华威先生》的问世,张天翼为四十年代国统区的讽刺文学开了先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天翼曾几次率先打破左翼创作的僵化局面,使进步文学得以更加健康、成熟的发展,其功绩不可低估。
张天翼的讽刺小说,贯穿着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的讽刺主题,主要讽刺了三类人物: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小市民;愚昧不幸的城乡劳动人民。
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特点:●俯视讽刺对象,注重在人生一瞬中透视出丰厚的人物性格史,勾勒人物线条明净而不驳杂,善于狄更斯式地提炼人物的习惯动作与用语,抓住人物的灵魂廓大其细小特点,写出大的性格。
●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以动作、情绪作为叙述结构的内在依据,淡化故事情节,依靠戏剧性细节和矛盾来结构小说,形成横向结构的片断性、速写性很强的富有戏剧张力的小说形式。
●泼辣豪放的漫画式的夸张风格,意旨浮露的讽刺艺术。
●新鲜流动的口语。
③蒋牧良取材与张天翼接近。
抓住社会弊端中典型事件刻写讽刺性人物,偏于冷静,语言质朴。
《雷》《集成四公》④周文《雪地》川康边地风情和军阀的倾轧、丑恶的吏治。
讽刺中的喜剧因素。
《红丸》《烟苗季》《在白森镇》⑤艾芜艾芜的小说创作先以主观抒情和富有异国情调呈现出浪漫色彩,但到四十年代却由浪漫归于写实,因而在左翼小说中亦有自己一席位置。
总体上看,艾芜的小说多取材下层劳动者的生活,主人公也都是下层社会中一些被正常“世界抛弃”的人物,尽管他们身上存有许多缺点,有许多为人所鄙的行为:如迷信、走私、抽鸦片,甚至盗窃、抢劫,但作家都把他们作为朋友来描写,对他们倾注了全部同情和热爱,努力发掘他们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艾芜早期小说的特色:●用异域和边地人民的特异的传奇生活为题材,开拓了现代文学反映现实的新领域。
●忧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创造了抒情,写景,叙事为一体的现代抒情小说的新范型。
◆早期作品:开拓反映现实的新领域,明丽清新的浪漫主义色调,主观抒情性。
《南行记》集漂泊知识者对边疆异域下层生活的观察,刻画流民形象,不避畸形和污垢,又总能从怪戾的言行中挖掘出灵魂美。
《人生哲学的一课》走投无路的青年,困窘而不低沉,对生活依然执著。
《山峡中》铤而走险的流浪者,仍憧憬美好生活,爱憎分明。
◆战争期间浪漫色彩消退,转向暴露压迫和苦难。
《丰饶的原野》《春天》《落花时节》“以农立国”的探索,三种农民性格。
《山野》结构紧凑,反映抗日阵线的各类斗争,过分明晰的理念分析。
《故乡》战时腐败、病态心理,场面错综,笔调悲怆,冷峻的批判态度。
《一个女人的悲剧》《芭蕉谷》贫苦无告的农村妇女。
《石青嫂子》不幸中对生活仍有信心。
⑥沙汀◆早期作品《法律外的航线》《老人》《战后》较概念化《丁跛公》《代理县长》《凶手》《兽道》《在祠堂里》旧中国农村黑暗生活,沉闷、闭塞、阴暗。
以四川特殊的黑暗观照旧中国的普遍黑暗。
不露声色的凝重细密笔致:细节、气氛、场景。
刻画人物的深厚功力:白描,细节深化,回叙和点染。
浓厚的地方色彩:从人物、环境的复杂关联中,描摹四川世态人情。
◆暴露讽刺作品:现代讽刺小说民族化。
《防空》讽刺黄金季节的开端。
《在其香居茶馆里》喜剧性的紧张,丑闻中抽出谐趣。
《淘金记》为发国难财而掀起的内讧,个性化语言,客观、浓缩描写。
《困兽记》后方乡村教师的苦闷,对知识分子的暴露及严峻批判态度。
《还乡记》初次闪出反抗者的光彩,贫农形象冯大生。
《堪察加小景》(《一个秋天晚上》)丑和美一并揭示,阴暗中的亮色。
《呼嚎》《医生》揭露国民党覆灭前的每一件丑行。
《范老老师》中争民主、反内战的新主题。
⑦叶紫多真实表现大革命失败前后洞庭农民的生活和斗争。
火和血的事实,农民的性格及成长。
“黑白分明的铅画”,时代、战斗的产物。
《丰收》在无情的现实前觉醒的老农。
《星》妇女在农民运动中的成长。
《山村一夜》受小生产者眼界束缚,麻木愚昧的汉生爹。
父子思想矛盾。
吴组湘?注:社会剖析派小说与东北作家群都可列入左翼文学中的一部分(广泛意义上)。
但在这里将它们单独列出。
(二)社会剖析派小说——(茅盾一节有讲述—钱本资料)辅导书87讲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见笔记本整理(代表人物。
)茅盾的《子夜》是其中的代表作沙汀,艾芜已在上面讲过。
吴组湘:《西柳集》冷静的农村社会分析,高度集中、深入开掘平凡的人和事。
人物个性化,地方色彩,精密而流动的叙事风格。
《樊家铺》农村的残破,母女关系的变态。
《一千八百担》争夺宗祠积谷的丑恶表演,反映农村经济的崩溃。
《菉竹山房》守寡的二姑,内心仍藏有爱火。
诡秘的行为,阴森的气氛。
(三)东北作家群——具有地域性的作家群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罗烽,白朗等。
①萧红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
明丽、凄婉而纯净。
《生死场》 9.18前后的东北北部农村市镇生活,坚韧挣扎的农村妇女,北中国农村的沉滞、闭塞,对民族活力的窒息。
《呼兰河传》北方小城镇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深刻的生命体验。
②萧军《八月的乡村》抗日游击队的成长,短篇连缀式结构,尖锐、雄浑、遒劲。
《羊》《江上》东北下层人民的质朴坚韧。
《过去的年代》从农村自发反抗到城市有组织斗争,对东北地区“民魂”的深入开掘。
③端木蕻良《鴜鹭湖的忧郁》悲愤郁怒潜藏于平静的叙述。
《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大地的海》抗日题材和东北风情。
《科尔沁旗草原》史诗性的宏篇巨制。
(四)京派小说及其他独立作家(自由主义作家群)1 京派概说执意拉开与现实政治的距离,显现了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意蕴深厚的文化小说。
城市的描写,作为与乡村世界对立的人生被纳入到京派宏大的叙述总体之中。
①文化保守主义立场。
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呼唤。
②远避政治斗争和商业势力的态度。
文化批评的自由立场。
③乡村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发现平民世界,对平凡人生的审美。
④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追寻逝去的美。
⑤抒情体、讽刺体小说样式。
2 代表作家:①沈从文(见专题)③废名③萧乾④芦焚——师陀是其40年代的重要笔名⑤杨振声,李健吾(刘西渭),林徽因→见小说打印7⑥京派到了40年代:汪曾祺(五)李劼人(“人生派”的延续,不参与任何文学团体)以四川为背景《编辑室的风波》收入《大系》(《暴风雨前》《大波》“大河小说”《死水微澜》)——写于1935—1937年史诗性质与世态描写的高度结合。
罗歪嘴、顾天成、蔡大嫂。
(六)海派小说1 初期海派小说:接续鸳鸯蝴蝶派的文学商业性传统⑴主要特点: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
表现市民生活,迎合大众口味。
过渡性都市描写。
沉醉于物质享受而又有负罪感。
“都市男女”主题。
性爱小说风尚,表现现代人性的“新式肉欲小说”。
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上海追新猎奇的风貌。
⑵主要代表:张资平,叶灵凤。
其他:曾虚白,林微因,章克标,曾今可,徐蔚南①张资平经济和性的双重压抑主题,彻底的媚俗化。
“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显示出海派的驳杂。
创作《苔莉》后与创造社闹翻。
《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②叶灵凤以感伤恋情小说为起点,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最早的推行者之一。
31年后转向对都会女性的动态刻画。
最现代的文体,狂放颓丧背后潜藏着旧式的温婉。
《朱古律的回忆》《七颗心的人》还创作过通俗长篇小说。
2 新感觉派(——)→见笔记本整理现代人的眼光,新异的现代形式,文化根源和外来影响。
主要作家: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
还有:黑婴,徐霞村,禾金——见小说打印7其余见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