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小说流派

合集下载

30年代小说流派概述

30年代小说流派概述
丁玲《梦珂》
张天翼《大林和小林》
艾芜《丰饶的原野》
鲁迅《狂人日记》
3
社会剖析小说
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继承并发展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再创作方法上建立起了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茅盾《子夜》、《春蚕》、《林家铺子》
吴组缃《西柳集》、《饭余集》、《箓竹山房》沙汀《兽道》、《在祠堂里》、《代理县长》
沈从文《边城》
废名《桥》
萧乾《篱下》、《雨夕》、《梦之谷》
芦焚《谷》
6
东北作家群
怀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日本侵略者的巨大仇恨创作小说,以粗犷的风格把这片黑土地上的生生死死和不屈灵魂移到了纸上,开了现代抗日文学的先河,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绪和鲜明的东北地方色彩。
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
萧军《八月的乡村》
序号
流派
特点
代表作家作品
1
普罗小说
他们高举“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旗帜,标明革命立场,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地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并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摄入了创作视野。
华汉《暗夜》
洪灵菲《大海》
黛平万《陆阿六》
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
2
左联青年作家群
叶紫《丰收》
4
新感觉派
在西方现代主义和都市商业文化影响下,更多地关注着人的感官、直觉、潜意识、性等非理性的方面。
施蛰存《鸠摩罗什》、《将军底头》
刘呐鸥《都市Leabharlann 景线》戴望舒《债》、《卖艺童子》、《母爱》
5
京派
坚守五四人文精神,认同人与自我的价值、个性主义等理念,所持的乃是五四时期的自然人性观、人道主义与启蒙精神。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见朱栋霖本p159)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三,小说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1 “左联”准备期(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

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

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

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

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

《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

《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

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

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

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

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

《二月》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

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前的碰壁,大时代下知识者徘徊、倒退的思想面貌。

三节30年代小说流派

三节30年代小说流派

这一时期艾芜的代表作是 他的短篇小说集《南行记》。 这部小说集主要描写的是中国 西南边陲及周遍一些国家的生 活、民情风俗。最能代表这部 小说集在取材、人物塑造和风 格方面特点是小说,是《山峡 中》。
《山峡中》分析
(1)独特的取材 《山峡中》描写了不为人们所熟悉 的“山贼”的生活。展示的是20世纪 20年代就中国社会一隅的一幅畸形的 社会图画。这类题材,在当时是别出 一格的,没有第二个人涉笔过这一领 域。取材的独特性,也是这篇小说的 独特价值之所在。

他们既有面对敌人屠刀的勇气,更有 坚定的信仰和完美的情操,如刘翁妈。 他们虽然也常常陷入困境,但却能自 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如梅春姐。他们 都是我们民族在那个苦难、黑暗的年 代里最需要的英雄,也是中国现代文 学画廊中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时代 主角”。
另一类形象是时代的普通人物。

这类人物形象的思想起点往往较低, 当他们刚刚出现在作品中时,身上都 或多或少地带着明显的缺陷,如云普 叔,在刚出现时,他身上就明显带着 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所形成的精神 创伤:对什么都不相信,不赞成儿子 造反,只信安份劳动能改变自己的处 境。
这里,丁玲可谓是将一个最尖锐的
问题提出来了,且答案是肯定的— —他对韦护这一形象的肯定就说明 了这一点。丁玲所提出和作出了回 答的问题,可谓是“空谷足音”, 意义极大。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 文学的发展,恰恰说明了丁玲的正 确与了不起。
3、艾芜的小说创作
艾芜,原
名:汤道 耕。四川 新都县人。
缺憾:有些人物的塑造较粗糙。

2、丁玲的小说创作

丁玲,是20 世纪30年代最有 思想与才华的青 年女作家。她的 小说创作在小说 新人的创作中也 是思想之力最强 劲的。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见朱栋霖本p159)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三,小说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1 “左联”准备期(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

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

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

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

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

《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

《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

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

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

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

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

《二月》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

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前的碰壁,大时代下知识者徘徊、倒退的思想面貌。

30年代小说流派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30年代小说流派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普罗小说: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

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2.左联青年作家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

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

‚左联‛的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培养革命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6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

3.社会剖析派:21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说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矛盾、吴组湘、沙汀等。

他们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

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4.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见朱栋霖本p159)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三,小说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1 “左联”准备期(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

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

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

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

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

《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

《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

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

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

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

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

《二月》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

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前的碰壁,大时代下知识者徘徊、倒退的思想面貌。

专题五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

专题五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

•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在同类“典妻〞题材中,比许杰的? 赌徒吉顺?和罗淑的?生人妻?都更深刻,也更具影响。
• 被国民党政府杀害的“左联五烈士〞是指李伟森、柔石、 胡也频、冯铿、殷夫。
• ?包氏父子?是张天翼小说的代表作,描写了具有不同特点 的两代奴才。
• 沙汀与艾芜不仅是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在 创作上同时起步,互相切磋,友谊终生,而且还同年生同 年死。
• “东北作家群〞名重一时的力作主要有萧军的?八 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舒群的?没有祖国
京派小说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这个概念的出现, 开场于30年代关于“京派〞和“海派〞的著名论 争,并与沈从文直接相关。
• 废名是在鲁迅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语丝派作家,虽 然未能得到鲁迅的赏识,却得到了周作人的偏爱。 是继俞平伯后另一位几乎每部作品集都得到周作 人赞赏的作家,对沈从文产生过很大影响。受古 典诗词和?红楼梦?等小说的影响,废名一直把小 说当作散文和诗来写。他的第一部长篇?桥?就具 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郁?和?科尔沁旗草原?等。
• C.?春蚕?是当时“丰收成灾〞题材作品的最具 普罗小说
(1)处女作?少年漂泊者?〔书信体形式〕——革命文学的自觉探索
代表性的作品。?子夜?更显示了“社会剖析小说 (2)代表作?短裤党?——1927年4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不到半个月,蒋光慈就完成了中篇小说?短裤党?。
• 1919年5月至8月,李大钊与胡适围绕着“问题与主义〞展 开论争。
• 1921年7月,西谛〔郑振铎〕在?评论之评论?中发表?文 学与革命?,这是革命文学主张的最初萌芽。
• 1924年,蒋光慈、沈泽民等组织春雷社,在上海?民国日 报?副刊?觉悟?上开办?春雷周刊?,是最早引起人们注意 的革命文学社团。

三四十年代小说

三四十年代小说


“我将来和清秋结了婚,难道也是这个样子 不成?无论如何,我想自己得先振作起来, 不要长了别人的威风……若是男子对他夫 人有很厚的爱情,却落了一个惧内的结果, 岂不让天下男人都不敢爱他妻?”
二、40年代小说—丁玲
2、丁玲(1904-1986)原名蒋冰之。 1928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凸显强烈的叛逆意识和鲜明的女 性主义色彩。 1936年赴陕北,创作《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太阳 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 《暴风骤雨》、贺敬之等《白毛女》 分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
(1)前线作家:纪实、通俗 (2)讽刺小说:张天翼、吴组缃、艾芜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3)文化分析小说: 巴金《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萧红《呼兰河传》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4)都市大众传奇小说 张爱玲 梅娘-“南张北梅”:水族系列小说《蚌》《鱼》《蟹》 苏青《结婚十年》 徐訏《风萧萧》““无名书”系列。
九由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于三十年代中期由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于三十年代中期形成一股创作潮流被称为形成一股创作潮流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创作大多取材于东北黑土地人民及其生活开抗创作大多取材于东北黑土地人民及其生活开抗日文学的先声体现出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日文学的先声体现出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
一、多取材于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态生活 。 二、十分注重心理分析 。 三、十分注重小说技巧的创新 。


杨雄一步向前,把尖刀只一旋,先拉出了一个舌头。鲜血从 两片薄薄的嘴唇间直洒出来,接着杨雄一边骂,一边将那妇人又 一刀从心窝里直割下去到小肚子。伸手进去取出了心肝五脏。石 秀一一的看着,每剜一刀,只觉得一阵爽快。只是看到杨雄破着 潘巧云的肚子倒反而觉得有些厌恶起来,蠢人,到底是刽子手出 身,会做出这种事来。随后看杨雄把潘巧云的四肢,和两个乳房 都割了下来,看着这些泛着最后的桃红色的肢体,石秀重又觉得 一阵满足的愉快了。真是个奇观啊,分析下来,每一个肢体都是 极美丽的。如果这些肢体合并拢来,能够再成为一个活着的女人, 我是会得不顾着杨雄而抱持着她的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年代小说流派
“新月派”(新月社与现代评论派)以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代表,新月书店、《新月月刊》、《诗刊》等。

“人性论”:以“健康”、“尊严”为标志、清除粗劣的、卑俗的成分,因而是一种贵族主义的人性。

——“以资产为文明的祖宗,指穷人为劣败的渣滓”(鲁迅)——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立。

鲁迅“但是‘都带’,而非‘只有’”阶级性——(潜在)不能否认人性的客观存在,与极左思潮的差异与分歧。

京派
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

其主要阵地是:《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等。

代表作家:沈从文、废名、萧乾、卢焚等。

【文学观念:由(王国维)、周作人、朱光潜:(1)文学不直接宣传(针对左翼与右翼),又植根于人生,“怡情养性”。

——文学本质论。

(2)发展:宽容、多元多向。

“多方面的调和的自由发展”(承传五四“幼稚的生发期”)。

】(PPT上的)。

书】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道”的浅陋,关注乡村世界,去寻找挖掘那里永恒不变的人性美。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的成立:1930年3月2日、上海。

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

党团/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

——政治性(组织)强化。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
战斗:“左联”五烈士
理论:(苏联的影响,不断的斗争与变化)“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批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

左联的活动: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译介工作,推动其传播。

(2)加强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

输入苏联等国作品
(3)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社会剖析派小说
继承并发扬了五四时期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自觉地将小说创作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全景地再现中国社会现实,同时侧重从经济角度对社会进行观察剖析。

艺术上注重宏大的结构、重大的题材。

茅盾是开创者,吴组缃等是主力。

新感觉派小说
活跃在30年代上海的一支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阵地有《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代表作家如施蛰存、刘纳鸥、穆时英、黑婴、徐霞村等。

新感觉派是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在上海的都市商业文明的孕育中成长起来的,更多关注人的潜意识的存在。

新感觉派承接了20年代张资平、叶灵凤的初期海派小说的余绪,下连以张爱玲、苏青为代表的40年代的市民小说,是海派文学的重要阶段和支流。

通俗之余,更多了先锋文学的性质
东北作家群
30年代初从东北流亡到北平上海等地的一批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形成了“东北作家群”。

他们的创作包含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情感和粗犷的地方特色,富于激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