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的小说创作——老舍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考试(习题卷11)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考试(习题卷11)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82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太阳社,钱杏珮还有A)郭沫若B)鲁迅C)蒋光慈答案:C解析:2.[单选题]《梅雨之夕》《石秀》A)施蛰存B)刘呐鸥C)丰子恺答案:A解析:3.[单选题]《相隔一层纸》A)沈尹默B)胡适C)刘半农答案:C解析:4.[单选题]鲁迅前期的杂文贯穿始终的灵魂A)追求自由个性解放B)追求爱情C)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答案:C解析:5.[单选题]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小说潮流A)伤痕小说B)反思小说C)实验小说答案:A解析:6.[单选题]郭全海A)《邪不压正》B)《暴风骤雨》C)《荷花淀》答案:B解析:C)王蒙答案:B解析:8.[单选题]“五四”《鸽子》A)刘半农B)徐志摩C)胡适答案:C解析:9.[单选题]臧克家诗歌的成名作是A)《罪恶的黑手》B)《烙印》C)《运河》D)《自己的写照》答案:B解析:10.[单选题]叶紫中篇小说《星》的大背景是A)广东农民运动B)大革命前后C)湖南农民运动D)江西农民运动答案:C解析:11.[单选题]散文名篇《长江三日》的作者是()A)秦牧B)杨朔C)余光中D)刘白羽答案:D解析:无12.[单选题]倪吾诚这个一事无成的知识分子典型出自王蒙的A)《活动变人形》B)《布礼》C)《蝴蝶》D)《春之声》答案:A解析:13.[单选题]展示了上海普通弄堂房屋的横断面,五户人家灰色、压抑而充满矛盾痛苦的生活()A)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B)夏衍的《上海屋檐下》C)陈白尘《征婚》14.[单选题]【题干】丁玲塑造的负着时代苦闷的叛逆女性的代表人物是( )。
A)贞贞B)陆萍C)萧涧秋D)莎菲答案:D解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是一个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的新女性,她在爱情中的两种不完满结局正表现了当时追求个性解放的女青年在婚姻问题上的苦闷。
【考点】30 年代文学--小说创作15.[单选题]多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塑造小说人物的作家是( )A)郁达夫B)艾 芜C)鲁 迅D)庐 隐答案:C解析:16.[单选题]【题干】下列散文集中,为新时期文学树立了“说真话”榜样的作品是( )。
现当代重点整理完美版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二)第一节老舍的小说创作1.老舍在英国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
2.《老张的哲学》以恶棍、高利贷者张明德残酷地拆散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中心线索,广泛地反映了20年代前后北京普通市民生命遭迫害、人性受摧残的悲剧命运。
3.《赵子曰》描绘一群青年学生浑浑噩噩、荒废学业的生活。
小说以赵子曰为主线,以王女士为枢纽。
4.《二马》描绘了老马(马则仁)和小马(马威)父子俩在生意、爱情上的精神遭遇。
5.老舍于1929 年离英返国途中,在经新加坡逗留数月的时间里,写出了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6.1930 年回国后,老舍先后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到抗战爆发前,创作了 6 部长篇,即《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骆驼祥子》(1936)、《文博士》(1936 —1937),另有写于1930 —1931年间的《大明湖》(被战火所焚,未能出版)3个短篇小说集《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
7.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鼓书艺人》(1949 ),中篇《我这一辈子》(1947)8.《四世同堂》分《惶惑》(1944)、《偷生》(1945)、《饥荒》(1947 —1948)三部。
9.?老舍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浓郁的京味儿。
二、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
三、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
四、小说文体的创新。
五、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具体自己展开)第二节骆驼祥子10.?造成祥子悲剧的客观方面的重要原因。
一是军阀的混战,社会的动乱,大兵、特务的抢劫给祥子带来的灾难。
二是以刘四为代表的车厂主的敲骨吸髓;除了刘四的剥削,还有杨先生、杨太太的侮辱,夏太太的引诱,陈二奶奶的迷信愚弄,都给祥子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损害了祥子的身心。
30年代的小说创作——老舍

30年代的小说创作——老舍20112431 35 李铃风内容摘要: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进入了成熟、繁荣的时期。
原因:一、社会、历史的巨变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为小说文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丰富的中外文学资源为作家创作提供了借鉴方法;三、作家们的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
成熟与繁荣的标志:一、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二、长篇小说的成熟;三、小说流派的涌现。
30年代,长篇小说的质和量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长篇小说名家名作纷纷出现,如矛盾的《蚀》、《子夜》,巴金的《家》,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等。
30年代的小说家们的长篇小说叙事博采古今、融汇中西,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小说流派有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新感觉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说创作的一员,他在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占据这重要地位,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
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
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
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
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30年代老舍小说创作正文:老舍,北京人,满族(正红旗),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他出身寒苦,在贫民窟里长大,熟悉城市贫民生活,这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从他的作品就可以看出。
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参考答案题目已按字母A~Z排序一、单项选择题1. 1912年出版的《玉梨魂》曾风靡一时,是鸳鸯蝴蝶派最为畅销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其作者是(徐枕亚)。
2. 1921年7月,西谛在《评论之评论》第1卷第4期发表《文学与革命》,这是革命文学主张的最初萌芽。
西谛即(郑振铎)。
3. 1926—1929年,在《小说月报》上连续发表了三个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的作者,是当时尚在英国的(老舍)。
4. 1930年,丁玲以瞿秋白和王剑虹(丁玲的好友)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了中篇小说(《韦护》)。
5. 1944年到抗战胜利期间,老舍创作了一生中规模最宏大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组成,近一百万字。
这部小说是(《四世同堂》)。
6. 艾芜的第一部小说集与散文集《漂泊杂记》一起,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范围。
艾芜的第一部小说集是(《南行记》)。
7. 巴金的第一部小说是1929年问世的(《灭亡》)。
8. 被卞之琳誉为“抗战以来所出版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沙汀的(《淘金记》)。
9. 被称为“鬼才”的新感觉派后起之秀是(穆时英)。
10. 冰心的第一篇小说就是谈女子教育问题的(《两个家庭》)。
11. 冰心于1919年8月在《晨报》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两个家庭》)。
12. 《财主底儿女们》是作为七月派作家贡献给新文学的重大收获。
其作者是(路翎)。
13. 奠定凌叔华文坛地位的成名作是1925年1月10日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五期)上发表的(《酒后》)。
14. 丁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
15. 短篇小说《法律外的航线》表现作者在一艘外国商船上的见闻,船上趾高气扬的洋人和贫困国人的鲜明对比,对偷搭轮船的穷人的残酷惩处,以及峡岸。
30年代文学

(三)采用多种手段来写人: 其一,心理描写:这是茅盾常用的艺术手法, 也是我国现代小说受到西方文学影响的重要表征。 例如,第一章基本上就是写老通宝坐在塘路上的 内心活动,时而对他进行心理剖析,既交待了老 通宝的败家史和今不如昔的生活境况,同时又表 现出他勤劳善良、经验丰收的性格特征。第二章 写四大娘“窝种”时那种又惊又喜的心情,比喻 也十分形象生动;第四章写老通宝与阿四侍候 “宝宝”上山时那种焦急而又充满希望的矛盾心 情,都相当逼真而又能展示人物性格。
二、简析《边城》 (一)题解:本文写于1934年4月,原载于1934 年《国闻周报》第11期,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 店出版单行本,后经过多次修改。这篇小说一发表即引起 人们的广泛注意,后来一直被理论界看作是作者的代表作, 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风格独特的优秀中篇。 “边城”,实指湘西边境的小山城――茶峒,这是真实 的地名,但在小说中已被作者艺术化。峒,本是苗、侗、 壮、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泛称。茶峒与作者的家乡 镇筸一样,都是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居的山城,如今属 于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在这里,“边城”显然另有寓意: 中国现代社会现代文化的边远之城,世外之城。作品中所 提到的地名几乎都是真实的,如辰州、沅陵、桃源、酉水、 沅水、白河等。据考证,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即是 取材于这一带。
虎妞:在小说中兼有双重身份:车厂主刘四的女 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但主导方面看,她是 个丑陋泼辣的女车主,而且精于算计,刘四办的 人和车厂主要就是靠她维持下来的。她也是旧社 会旧家庭的受害者,但更多地是她害人。她爱祥 子,同时又奴役祥子。
虎妞不仅继承了剥削者的许多恶习,还继承了他 父亲的许多流氓气。她善于骂人,还善于骗人, 利用人。祥子就是被她诱骗上勾的。她给小福子 帮忙生意,并不是出于同情心,而是想利用小福 子趁机捞好处,还要小福子感她恩。 作者对虎妞的批判较尖刻,给她副“老而丑”的 外貌,更把丑恶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她被父亲 赶走,最后因为好吃懒做和迷信夺去了生命,也 有可同情的地方,但更多是的可恶。
大学近现代文学史重点内容笔记整理

近现代文学史重点内容三十年代的小说(一)新感觉派:定义: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的重要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
特征:1.快速的节奏,频繁描写都市生活现代派方法描写现代都市。
2.追求感觉印象3.心理描写,潜证描写(强化人物内心世界,弱化现实存在),重视心理情绪。
4.在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冲突中着力刻画人物两重人格,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理智与情感相冲突。
三十年代的小说(二)老舍:1.老舍的知识结构:①赴英留学期间系统通读中国古代小说与古典诗赋;②在英国留学期间大量阅读古希腊作品,拓宽了艺术视野,使小说具有一种气魄;③阅读了狄更斯、康拉德等西方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
2.老舍对人情世态与人物性格的深刻体验与把握:老舍从小生活与底层社会,十分了解底层人物的性格,熟悉当时的3.老舍早期创作小说的得与失:得:①老舍早期作品通过对“市民生活”全景式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关注;②他在写人性、人伦的时候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划分,而非阶级;③他的小说早期创作了四种市民人物:老派的市民、新派的市民、底层市民、理想市民。
老舍通过“老派市民”的刻画,揭示了市民的生活病态,批判了传统文化;老舍通过“新派市民”的刻画,揭示了市民的虚荣、浅薄、堕落,以及对西方文明以及五四新潮的反思与批判;老舍通过“底层市民”的刻画,展示了在特定文化环境下人物的命运,揭示了文化对人伦的影响,试图寻找市民“劣根性”的源头;老舍通过“理想市民”的刻画,展示了对传统道德观的向往。
④老舍的早期小说以他广阔的文化视野展示了古都时期新旧社会交替与共存的社会现状。
⑤老舍早期小说所描写的古都都是在他离京时所写,带有回忆性。
同时是在新的环境下对旧生活的重新认识,具有一种现代意识。
失:①他早期的小说时代感不强,背景大多是五四特定时期的冲动与激情,但并未写出新思想鼓动下青年人的精神面貌;②他的小说格调油滑,刻意追求笑料、诙谐,追求过分了就是一4.老舍小说的特点:①浓郁的京味儿;②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③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④小说文体的创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十一章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
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
1924 年之后五年旅居英国。
1926 年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部长篇《赵子曰》(1926 年)与《二马》 (1929 年), 1930 年回国。
30 年代中期,创作进入鼎盛时期。
此间最出色的作品是《骆驼祥子》(1936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长篇:《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短篇:《继魂枪》、《月牙儿》40 年代《四世同堂》五六十年代:话剧《茶馆》,小说《正红旗下》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1、关注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①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
②注重文化,铺写世态,真实而又有世俗的品位,表现形式适应并能提高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③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写作,老舍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的文化,甚至成为文化史的象征。
2、老舍、茅盾、巴金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3、独特的文体风格“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第一节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用文化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文化对于人伦关系的影响。
艺术上的成就:在文化批判视野中所展开的市民世界的图卷是富有独创性的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国民性的探讨也是独特的在他的那些最优秀的作品中,还格外注重为现代文明探索病源一、老派市民老派市民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
老舍的生平与创作

《老张的哲学》 (1928)
❖ 《老张的哲学》展示了北京 市民社会多方面的生活。作 品以老张为主人公,通过这 样一个卑劣的小人,居然从 “京师德胜汛公私立官商小 学堂”的教员兼小杂货铺老 板,一跃为南方某省的教育 厅长的荒诞故事,展示了当 时中国的政治腐败。
《老张的哲学》节选
❖ 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 文坛的注目。
老舍的生平及创作简介
❖ 1929年,老舍告别欧洲而东归。 途中在新加坡逗留近 5个月,边 工作,边动笔写第四部长篇小说 《小坡的生日》。
❖ 1930年初,老舍回到祖国,历 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在 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中 短篇小说。
❖ 吴太极:家里有个母老虎,一心想纳妾。 ❖ 邱先生:被家中大学毕业的老婆管着,很不自由。
《牛天赐传》
❖ 《牛天赐传》是继《离婚》 之后发表的一部长篇,讲述了 一个路边弃婴,被一个“老绝 户”家庭收养长大,一步步地 得到家庭、社会文化熏陶,终 于模塑出典型“国人”性格的 过程。作品在审视市民社会陈 旧文化心态的主题方面,在以 幽默格调写灰色人生故事方面, 都可看作是《离婚》的姊妹篇。
横草不动,竖草不拿的,一天
吃了睡,睡了吃;多迈一步,
都似乎与理不合。他的身量比
他的儿子还矮着一点,脸上可
比马威富泰多了。重重的眉毛,
圆圆的脸,上嘴唇上留着小月
牙儿似的黑胡子,在最近的一
二年来才有几根惨白的。眼睛
和马威的一样,又大,又亮,
又好看;永远戴着玳瑁边的大
眼镜。他既不近视,又不远视,
戴着大眼镜只是为叫人看着年
❖ 1、关注古国“老”民族的精神蜕变,是这些中短 篇小说的首要主题。
❖ 30年代前中期,是中国社会世道丧失运作章法的阶 段。老舍对世风的恶化倍感痛心,以多重视角,古 国“老”民族的精神蜕变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年代的小说创作——老舍
20112431 35 李铃风
内容摘要:
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进入了成熟、繁荣的时期。
原因:一、社会、历史的巨变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为小说文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丰富的中外文学资源为作家创作提供了借鉴方法;三、作家们的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
成熟与繁荣的标志:一、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二、长篇小说的成熟;三、小说流派的涌现。
30年代,长篇小说的质和量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长篇小说名家名作纷纷出现,如矛盾的《蚀》、《子夜》,巴金的《家》,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等。
30年代的小说家们的长篇小说叙事博采古今、融汇中西,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小说流派有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新感觉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说创作的一员,他在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占据这重要地位,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
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
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
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
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30年代老舍小说创作
正文:
老舍,北京人,满族(正红旗),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他出身寒苦,在贫民窟里长大,熟悉城市贫民生活,这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从他的作品就可以看出。
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
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被称为“描绘市民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师”。
老舍的小说作品种类很丰富,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还有童话、寓言体作品。
这体现了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小说文体的创新。
在戏剧创作中,除了话剧,另有儿童剧、童话剧、歌剧、话剧歌舞混合剧等。
他写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机智的散文小品,还有一些新旧体诗歌。
和"五四"以后的绝大部分作家不同,他还利用多种传统形式,写下了大量体裁各异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传统剧种之间移植改编的戏曲。
老舍是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而且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绩。
老舍的短篇小说为数不多,却也不乏绰约多姿、意味深长的优秀之作,如《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等篇,都写得各有特色。
他的短篇,在艺术构思的精致和题材的宽广方面,往往胜过长篇作品。
他的短篇小说就文体而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等;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第一类小说大都采用情绪结构方式,较多的运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象征、暗示、梦幻、犀利分析等手法,写人叙事,布景状物,均呈现诗一般的境界,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
第二类的写实小说,其实也不是纯粹的客观的写实,内中含有浪漫、传奇成分。
他们除了注重人物刻画外,还比较精于故事的讲述和环境(背景)的描写。
老舍对市民社会的形形色色人物均作了艺术的描绘,像《抱孙》对王老太太的封建守旧思想的否定,《马裤先生》对庸俗、丑陋、卑污的市侩主义者的嘲讽,都能显示出老舍小说文化审视的深刻性和艺术技巧的精湛性,还体现了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的特点。
老舍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作者之一,为开拓这种体裁作出了贡献。
他的长篇小说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等。
印象最深的就是《骆驼祥子》了。
《骆驼祥子》是其早期创作的优秀之作。
它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悲剧人生,生动地展示了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人生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黑暗深渊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品描写了军阀混战、社会动乱的年代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更描绘了封建迷信和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残害和剥削。
祥子的人性美的毁灭暴露了旧社会旧制度的罪恶。
小说善用叙述的文字、精辟的议论、自我辩解和同情的笔墨以及心理剖白、景物衬托等多样细腻的艺术手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
作家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方法,写出了他从
自重自信到自甘堕落,也就是他为生活所毁灭的过程——祥子个人的不幸命运,是个意义深广的社会悲剧。
文中多处描绘了北京的风俗民情,比如北京古都的大杂院、狭窄的胡同、热闹的庙会洋车夫的门派、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等,以及平易、亲切、新颖、恰当的京味儿语言,使文章通俗易懂、生动而又风趣幽默,带上了浓郁的地方风味。
小说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
《骆驼祥子》是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
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
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
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
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