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东川区铅锌矿床(点)分布规律

云南省东川区铅锌矿床(点)分布规律
云南省东川区铅锌矿床(点)分布规律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一)、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方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里具体描述一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带、赤道雨林带。除上述植被的纬度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而且北部的温带及暖温带地区较南部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 2.经度地带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

云南植被多样性区域地理研究

云南植被多样性区域地理研究 ——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分析云南特有植物繁多的原因 摘要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9′~29°15′和东经97°31′~106°12′之间。全省总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八位。云南素以“植物王国”著称于世。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有高等植物426科,2592属,17 000多种,其科、属、种数量分别占全国的88.4%、68.7%和48.8%。全省植被大体可分为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亚高山针叶林区三种类型。地域面积广大、地貌特殊以及气候复杂多样等因素共同作用造就云南特有植物繁多的现状。 关键词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 一、云南自然地理概况 (一)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全省土地面积84%是山地。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米。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94%多的面积是山地,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之类。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 总体而言是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的地势特别高耸,江河切割深邃,呈高山峡谷地貌,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巨大山脉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巨大水系相间排列,呈南北走向,为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著名的世界遗产地—三江并流区,就在这里。从高山峡谷区向东南方向,山脉的高度逐渐降低,江河山系间距也逐渐呈帚状散开,直到呈低山丘陵宽谷地形。全省最高点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海拔高达6740m。最低点是滇东南红河哈尼族自治州河口县境内的南溪河口,海拔76.4m。 (二)云南复杂多样的气候 云南地处北回归线两侧,属于热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一年四季的太阳光热能较多。云南气候大致与地形相对应。西北部的高山深谷区为山地立体气候区,从海拔几百米上升至几千米的陡坡上真可谓是“十里不同天”,著名的滇金丝猴就出没于此。而北回归线以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南部等地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即全年高温如夏,雨季主要集中在夏秋。东北部的曲靖北部和昭通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冷,雨热同季。全省其他大部分地域属于低纬高原气候,“四季如春”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影响云南的季风来自孟加拉湾,叫做孟湾季风。这是一股带着大量水汽的气流,全国大部分季风气候区的降水也来自于这股季风。旱季盛行干燥的大陆季风,雨季为湿润的海洋季风所控制,形成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气候特点。但因境内地形复杂,山峦起伏较大,海拔高差悬殊,由河谷到山顶因高度上升产生的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表明云南省“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7~23.7℃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19~22℃,最冷月平均气温6~8℃,年温差一般为10~15℃,日温差可达12~20℃。自北向南,全省各地区的活动积温为644.7~8687℃。各地霜期长短不一致,南部海拔1000m以下地带,全年无霜;北部的昭通市和迪庆州的高海拔地区无霜期210~220天。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平均1100mm;80%~90%的雨量集中在每年5~10月,但各地的降雨量差异明显。

小坝铅锌矿成矿规律初探

小坝铅锌矿成矿规律初探 铅、锌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应用非常广泛。本文结合小坝铅锌矿区及渝东南地区铅锌矿分布的实际情况,对该矿区的矿石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总结了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为渝东南地区乃至重庆市铅锌矿找矿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标签:渝东南铅锌矿矿床特征成因规律 0前言 为支持酉阳县经济发展,科学合理开发酉阳县小坝铅锌矿区的资源,在以往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开展重庆市酉阳县小坝铅锌矿区补作了地质工作。在这次地质工作中工作人员研究了矿区铅锌矿面上的分布规律,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区属层控型铅锌矿化带,矿体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认为该区铅锌矿矿床属沉积~改造成因。 1概况 酉阳县小坝铅锌矿区位于酉阳县城西北325°方向、直线距离约5km,隶属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小坝乡复建村、清沙村等所辖。矿体断续顺层延伸,以似层状、透镜状为主,脉状及囊状次之,延长一般为几十~几百余米,厚度一般为1.1~14.25m,矿体结构单一,一般不含夹层。矿石以氧化矿为主,少量混合矿及硫化矿,矿石品位Pb0.048~44.66%、Zn0.05~18.29%。 2矿石特征分析 2.1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目前矿区矿石类型为氧化矿和硫化矿两种类型,现对两类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描述如下: 2.1.1氧化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有块状、蜂窝状、网脉状、条带状、骨架状等5种类型。 块状氧化矿石:褐红、桔红、深黄、红褐及褐黄等色,泥状细粒结构、泥晶结构、砂状结构,微孔隙~块状构造、致密块状构造。其原岩多为泥晶白云岩、微晶白云岩、褐铁矿化白云岩等,随矿化程度的增强,原岩无法分辨。由交代作用、浸染作用成矿。矿石含Zn为主,含量一般为3.69~35.33%,部分含Pb,0.15~0.97%,含Fe较高。矿石常位于矿体中间层位,品位较高而稳定,比重较大。 蜂窝状氧化矿石:与块状矿石接近,呈红褐、深褐色,细孔隙发育,具细粒

我国各种工业类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

我国各种工业类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 一、碳酸盐岩型-云南会泽 会泽县位于云南省的东北部、金沙江东岸、曲靖市西北部,地处东京103度、北纬25度之间。其东临宣威市、贵州省威宁县,南与寻甸县毗邻。 云南会泽的铅锌矿区是我国著名的铅锌矿产地之一。矿区地表层由于震旦系组成,构成矿场的基地,其包含的上震旦与古生界组成了“两层式结构”。其主要由灰色、红色、米黄色的白云岩及块状的硅灰岩构成。有代表意义的断层有麒麟长等。会泽矿床主要位于小江断裂带上,为矿产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会泽矿产成矿的地质特征:会泽矿床产生的矿产不仅受到地层、岩石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地质因素的影响。(1)地层因素在地域上,矿产的分布同地层有着密切的关系。“透视状”的矿体主要为下层的炭资源形成碳酸盐.从而形成矿产提供了前提条件。硫化矿石的产生原因也同其沉积作用有一定联系。(2)岩性因素会泽铅锌矿床的下层一般为白云灰岩。中上层为灰白粗晶的白云灰岩,并伴有白云质灰岩的残留体,成过度关系。白云灰岩有着重要的物理性质,从而影响着矿床的形成。粗晶的白云灰岩比较厚,孔隙也相对较大,再加上其对岩石的遮挡作用,就容易形成脉状的矿床。因此,岩性因素也是控制矿床形成的重要决定条件。(3)构造因素。受压扭作用产生的断流带式矿体形成的有地地区,矿体在其剖面多为梯状结构。 二、泥岩-碎屑岩-内蒙古东升庙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三贵口铅锌矿是东升庙矿区铅锌多金属矿体的北东向延伸地段。自2005年8月以来紫金矿业集团在该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通过对40~88线区域钻探施工,发现了以铅锌为主的隐伏工业矿体,该矿体主要分布在三贵口南矿段。内蒙紫金矿业设立三贵口南矿段铅锌勘探项目是想利用实测剖面、取样进行化学测试等技术手段进步对该区地层、岩石、构造、矿体、矿床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圈出矿体计算出储量并展开下一轮找矿预测。实现铅锌矿资源持续稳定的供应,为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解决重大问题。 矿区地层:研究区地层包括中元古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其中中元古代地层占研究区的41%,中生代地层占48%,新生代地层占11%,其中中元古代地层为含矿地层。研究区内地层分布相对集中,且有一定规律,中元古代地层分布于研究区中部,中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而东南部仅零星分布,新生代地层主要分布于东南部。 矿区构造:区内构造复杂纷呈,颇具特色。不同时代、不同期次、不同规模的褶皱、断裂都有发育,褶皱和断裂的有机配置,构成了不同构造旋回各自的构造群落,控制了区内的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和成矿作用。东升庙矿区位于北部F5和南部Fl两条区域性北东向断裂之间,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本区褶皱和断裂构造格局。 岩浆岩:区内分布着不同时代、不同期次和不类型的岩浆岩。形成时代从中元古代到燕山期。其中华力西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其次为印支期和燕山期。从深成侵入岩、浅成岩到喷出岩均有出露。岩性可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产状类型也较多,有岩基、岩株、岩墙等。以华力西期岩浆岩为例,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二云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及伟晶岩等。 矿区变质岩:依据区内各种变质岩的地质产状、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含量特征,在充分考虑原岩建造的基础上,将狼山群的岩石划分为大理岩类、片岩类、石英岩类、变粒岩类、角闪岩类、混合岩六大类。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

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

植物群落样地调查规范化整理lu入与标准

植物群落样地调查的规范化整理 录入与标准 1 总体目标 通过本标准的实施,提出植被、保护植物、特有植物和资源植物的调查、评估的技术规范。 提出植被、保护植物、特有植物和资源植物的数据集成标准。 2 项目的科学依据、意义、特色和创新性 某一地区的植被是各种不同的植物与当地的各种自然条件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植被 是当地气候、土壤、热量、温度、水分诸生态因子,以及生态系统、景观,甚至地质历史 的最好的反映。植被提供了微生物、动物的直接的食物源,又构成了一切动物的生境。一 定的植被总是与一定的物种相联系,因此植被可以指示生境、指示动植物。植被的变化必 然引起生境、物种的变化。而植被又是最直观和最便于监测的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子。植 被是各种生境因子的综合体现,是一切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基础;植被类型及其动态与动物、 真菌、昆虫以及其它植物资源密切相关;因此,植被是资源植物、珍稀濒危植物、动物、 真菌、昆虫等调查和评估的基础。植被的调查是最基础和最基本的工作。 然而,目前信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不利于信息共享,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缺乏统一的 数据标准。所以,在目前的技术和方法体系的支持下,按照科学合理的标准,建立植被调 查体系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进行植被、保护植物、特有植物和资源植物研究。 创新性 (1)该标准明确界定了灌木、草本和层间植物的界线,在以往的文献中对灌木、草本和层 间植物的界定不明确,造成不同的调查者和文献之间对同一类植物调查的差异,例如,我 国南方森林中常见的悬钩子Rubus spp.、拔契Smilax spp.在不同的群落调查中或者被划入 灌木层或者被划入层间植物,再如,草质藤本中绞股蓝Gynostemma spp.或者被当作草本层

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

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 论文结合笔者实际的工作研究经验,以某处铅锌矿床的成因、流体包裹体与成矿规律等为研究内容,以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性的建议,论文中的观点为笔者研究所得,其中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批评指正。 标签:铅锌矿床地质成矿规律 1引言 铅锌矿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对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而随着资源开采的速度加快,资源稀缺导致的发展成本不断上升,而更加深入的研究铅锌矿床的成因、流体包裹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从而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并且更好的保护自然环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性的保障。 2铅锌矿矿床的地质特征 (1)地层:本文研究的铅锌矿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北缘,该地区的出露地层的分布为下元古界达肯大板群、上奥陶统滩间山群、上泥盆统阿木尼克组、下石灰统城墙沟组,其中下元古界达肯大板群的岩性为斜长片麻岩、白云石英片岩、二云片岩等深变质岩系;上奥陶统滩间山群为浅海相基性-酸性火山喷发熔岩,有少量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夹沉积;上泥盆统阿木尼克组为断续式的分布,岩性为细砾岩夹砂岩透镜体和紫红色复成份砂岩;下石灰统城墙沟组为黄色、红色粉砂岩,细砂岩夹泥质灰岩。 (2)矿床地质特征:铅锌矿床位于柴北缘构造带的三级盆地内,在盆地的下部发育一系列同生断裂,滩涧山群包括火山岩沉积组和紫红色砂岩组,其中上部和下部都为火山岩沉积组,而中部为紫红色砂岩组,而岩性的组成与变质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分别成型与岛弧火山环境和弧后盆地环境,火山岩的构造环境也有较大的差异,铅锌矿为一套富含碳质、石英绢云母片岩等,总体是以层状赋存于下部火山岩组的大理石中,大理石以厚层状为主。 (3)矿体特征:矿体的走向为连续型的。其总体的趋势由北西向东南,规模是由大至小,探明的矿体超过了120个,参加储量计算的接近90个。这些铅锌矿主要存在于大理岩边部或大理岩中,按照矿体的分布和结构形状等特点,可以将硫化矿体分为层状矿体和非层状矿体,其中层状矿体具有过渡性质,且随着矿体和大理岩等地质体的方向呈明显的分带状;而非层状矿体分布在深部,与层状矿体的郏县大体在29线附近,产于厚层大理岩中,与层状矿体有明显的不用矿床地质特征。 (4)铅锌矿石的组成和类型特征:铅锌矿石的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白铁矿、金银矿等形式,其中矿物的主要载体是方解

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蒙亚啊铅锌矿床地处西藏自治区嘉黎县绒多乡南东18km处,构造上隶属于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一级构造单元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中部隆格尔-念青唐古拉中生代岛链带东段,是本区较为重要和典型的一个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文章主要分析了矿区岩体及主要岩矿石稀土元素特征,结果显示所选取的岩矿石样品均呈现向右缓倾、负Ce异常的分布特征,与岩体一致,存在一定的同源性;其矽卡岩期矽卡岩及磁铁矿石稀土元素均出现正Eu异常,指示矽卡岩阶段为高温氧化环境;而铅锌矿石的负Eu异常与矽卡岩及磁铁矿的正Eu异常相对,暗示成矿过程从矽卡岩期到石英硫化物期成矿 1 矿区地质简述 矿区主要出露晚古生界地层,包括第四系(Q)、中二叠统洛巴堆组(P2l)、上石炭-下二叠统来姑组(C2P1l)。其中来姑组(C2P1l)为主要含矿地层,其分布于整个矿区,上部岩性段以灰黑色板岩为主,夹石英、长石石英晶屑凝灰岩及泥灰岩,下部岩性段以砂岩为主,夹板岩、少量砾岩、凝灰岩、灰岩。 矿区范围内目前共有20个大小不等的铅锌矿(化)体,沿矿区主断层带及其两侧展布,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以Pb-14 矿体规模最大,其次为Pb-12、Pb-13、Pb-20及Pb-21矿体,本次主要研究对象为Pb-21矿体。Pb-21矿体位于整个矿区西部,爬格西坡地段,矿体在平面上呈近南北向展布,形态上呈“蛇”形。矿体整体走向186°,倾向西,倾角54°~68°。矿体平均品位:Zn6.95×10-2、Ag19.78×10-6、Pb0.32×10-2。 矿区矿物组成主要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少量黄锡矿、辉钼矿、孔雀石;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石英、石榴石、透辉石、硅灰石、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绿泥石、黑云母、绢云母等。矿石组构:矿石的结构主要见它形粒状结构,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乳浊状结构,残余结构,浸蚀结构。矿石的构造主要见块状构造,稠密浸染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斑点状构造,网脉状构造。 2 分析测试方法 选取18件样品送至西南冶金地质测试所进行全岩分析测试。常量元素使用Axios X荧光仪通过X荧光法、重量法、滴定法、原子吸收法等方法进行检测,检测标准参照GB/T14506.28-2010、DZG20-02、GB/T14353-2010,检测温度20℃,检测湿度60%;微量元素使用iCAP6300全谱仪、802W摄谱仪、NexION300xICP-MS质谱仪、AFS2202E原子荧光仪、Axios X荧光仪通过发射光谱法、质谱法、原子荧光法、X荧光法等方法进行检测,检测标准参照DZG20-05、DZG20-06,检测温度20℃,检测湿度60%。测试结果列于表1、表2中。

铅锌矿的矿床类型

铅锌矿的矿床类型 1959年郭文魁等将中国铅锌矿床按成因划分为内生与外生两大类。内生矿床按其生成的温度下降顺序分为8个建造。其中,建造1~3为高温矿床,建造4~7为中温矿床,建造8为低温矿床;外生矿床只有一种建造,即菱锌矿-白铅矿-铅矾建造。 1979年涂光炽对我国铅锌矿床作了成因分类:①与侵入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②与海相、陆相火山活动有关的矿床;③与沉积作用、沉积改造作用及后成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 ④与区域变质、混合岩化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⑤砂铅矿床。 1983年王育民将我国铅锌矿床类型分为“四系十二型十九式”。 1989年涂光炽等在《中国矿床》专著中对中国铅锌矿床进行综合因素的分类,这个分类方案是根据中国地质条件,在全面考虑铅锌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含矿岩系、物质组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基础上,以含矿岩系和主导成矿作用命名的方式,划分出了8个类型,即花岗岩型、夕卡岩型、斑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陆相火山岩型、碳酸盐岩型、泥岩-细碎屑岩型、砂砾岩型。该分类的优点在于含矿岩系集中地反映了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和形成方式等,是对过去以矿床围岩命名的发展,也有利于找矿,具有特色。 上述8类铅锌矿床的基本特征如下: 花岗岩型、夕卡岩型、斑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因成矿物质来自花岗岩类,故通常称之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铅锌矿床。它们可能是花岗岩类结晶分异的气液产物,但也可能是成岩后在另一次地质事件或地壳运动中受到地下热水(大气降水成因为主)的活化淋滤,使花岗岩类

中的分散成矿物质富集起来形成的矿床。 这类矿床可与中性、中酸性、酸性或碱性侵入岩有关。岩体可大可小。一般的情况,如果铅锌矿床是地下热水淋滤成因,它们常赋存于面积较大的岩基中;如果是岩浆气液成因,则常与小岩株、岩瘤有关。矿床多产于岩体内,或内外接触带,或距岩体一定距离。矿床围岩蚀变通常较为强烈。 这类矿床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除铅锌外,还共伴生钨锡钼铋铜等元素。从赋矿岩石类型来看,与铅锌钨锡矿床有关的花岗岩,属壳源花岗岩类;与铅锌铜矿床有关的花岗岩,属壳幔源花岗岩类。地下热水成因的铅锌矿床常伴生金、银等元素。 这类矿床国内典型实例:花岗岩型铅锌矿床有广西新华铅锌银矿床、广东锯板坑钨锡铅锌多金属矿床、湖南东坡钨锡铅锌多金属矿床等;夕卡岩型铅锌矿床有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床、黄沙坪铅锌矿床和辽宁桓仁铜锌矿床等;斑岩型铅锌矿床有江西冷水坑铅锌银矿床、云南姚安铅矿床、山东香夼铅锌矿床。 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的含矿岩系中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很发育,特别是下盘岩石常是火山熔岩和凝灰岩。成矿物质来源与海底火山岩系有关。国外称这类矿床为块状硫化物铅锌矿床或黄铁矿型铅锌矿床。矿床物质成分复杂,常与铜矿共生或伴生大量的金、银和稀散元素,综合利用价值巨大。我国产于海相火山岩中的铅锌矿床,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如甘肃白银厂铜铅锌矿床等,有的还受到混合岩化作用,如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等。属于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典型实例有白银厂小铁山矿床、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等。 陆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常分布在火山断陷盆地边缘,受断裂控制。含矿岩系多

铅锌矿矿床分类概况及我国铅锌矿时空分布

国内外铅锌矿矿床分类概况及我国铅锌矿 时空分布与区域大矿简介 国内外铅锌矿矿床类型的划分不尽统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选择支撑自己分类方案的依据各有所依,另外铅锌矿时空分布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国内外各大型铅锌矿矿床的成因类型也不明确。为了使这些问题更加明朗化,笔者将收集的资料予以整理、总结出各种分类方案以及各种方案所涉及的不同依据,得出了各种方案具有对应性的结论;同时将我国铅锌矿的时空分布的不同意见进行简单的梳理对比,同样也得出了有对应性关系的结论。在这些基础上,对国内各种具有不同成因的大型铅锌矿进行了成因类型及时空分布的简单描述,给后来地质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铅锌矿矿床分类历史及分类依据 早些时期铅锌矿矿床分类方案是由林格伦(W.Lindgren 1933)尼格里(P. Paul Niggli)、贝特曼(M.Bateman1950)、德赫姆(K.C.Dunham)、马加基扬()、施奈德曼()等相继提出的,这些方案都是从岩浆分异观点出发,把铅锌矿作为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以成矿温度和深度作为分类原则。1959年,我国地质学者郭文魁等将中国铅锌矿床分为内生和外生两大类,共9个建造,其中以铅锌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为主。由于铅锌成矿作用复杂性给矿床普查勘探应用带来了困难,克列特尔()首先提出铅锌矿床工业类型分类方案。其后,阿米拉斯拉诺夫()、斯米尔诺夫(,1974)等原苏联矿床学家提出了类似的分类方案,他们是以围岩性质、矿体形态和矿石矿物成分为基础进行分类。 后来随着对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同生论、层控和时控观点以及热泉、热卤水和环流地下热水成矿学说这些新的成矿理论得到迅速的发展,从而打破了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占统治地位的局面,铅锌矿床的分类取得较大进展,这一时期以含矿岩系为依据的成因分类占主导地位。 1973年,布罗布斯特和普拉特(D.A.Brobst and W.P.Pratt)在铅锌矿床成因类型中首次提出层控型矿床。近年来,层控理论、海相火山作用、多成因观点、岩浆成矿和变质成矿等成为划分铅锌矿床类型的主要准则,同时大地构造单元(朱上庆等,1988)、洋底成矿作用、同位素组成、成矿实验、微量元素含量和包裹体特征等也成为铅锌矿床分类的新依据。 二、铅锌矿矿床分类方案 总的来看,随着人们对铅锌矿成矿作用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大量铅锌矿床地质资料测试数据的积累,不同时期的国内外铅锌矿地质工作者在吸收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之欧阳光明创编

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云南省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而植被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和土壤,所以云南省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可以说它是气候和土壤的综合反映。云南植被的复杂多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山地植被类型及各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多样性所致。而且,由于全省的地势状况,各类植被的交错和过渡现象普遍,特别是对各类常见的植被分布影响巨大。 1.云南省的气候特点 云南省所处纬度较低,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的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其气候深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季节交替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南亚季风气候的特色:干、湿季分明,而年温差较小。但东部也兼受东亚季风的一些影响,并且具有高原气候的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等特点。由于气候类型多样,形成了云南植被发育的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2.云南省得地形地貌 2.1云南省的地形特点

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m,高山气候比较寒冷终年积雪。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m。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84%多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10%,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之类。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 2.2云南省的地貌特点 云南省地貌,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2000m左右。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其中以三江并流最为壮观。一般来说,云南西北部平均海拔在3000~4000m;云南西南部平均海拔在1500~2200m;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逐渐和缓,平均海拔只在800~1000m,个别地区下降至500m以下,是云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所在。 3. 云南省的植被分布规律 云南省就其整体而言是一个雄伟的高原,其内部山岳高耸,河谷深嵌,地貌结构十分复杂。因此,给予了不同的植物以不同的,适宜的生长环境。植物、植被、植物群落、土壤的类型以及它们的三度空间分布,都与气候因素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云南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植物品种。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已经发现了274科,2076属,1.7万种。主要特色物

湘西北铅锌矿成矿规律及研究

湘西北铅锌矿成矿规律及研究 李梅铅锌矿集区为湘西北最具找矿潜力的铅锌成矿区,因此本为以李梅铅锌矿区为例进行剖析,总结湘西北铅锌矿成矿规律。湘西北铅锌矿主要赋存于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厚大的碳酸盐岩中。矿体具多层性,呈缓倾斜以整合层带状产出。矿石以锌为主,铅锌共生,具有一定分带现象。矿石为微晶状、细晶状及胶状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及碳酸盐泥对Pb2+、Zn2+离子的吸取。稳定同位素资料表明,本区铅具有以幔源为主,壳幔混合的特点,硫源主要来自碳酸盐岩系的硫酸盐。矿床成因属于沉积型矿床,兼有后期热液改造型矿床的性质。 标签:湘西铅锌矿富矿矿规规律 0前言 李梅铅锌矿集区为湘西北最具找矿潜力的铅锌成矿区,赋存于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厚大的碳酸盐岩中。矿化带延伸与藻礁浅滩相带一致。矿体具多层性,呈缓倾斜以整合层带状产出。矿石以锌为主铅锌共生,具有一定分带现象。矿石为微晶状、细晶状及胶状等结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及碳酸盐泥对Pb2+、Zn2+离子的吸取。稳定同位素资料表明,本区铅具有以幔源为主,壳幔混合的特点,硫源主要来自碳酸盐岩系的硫酸盐。 1湘西北铅锌矿富矿规律 湘西北铅锌矿的富矿有着自身的规律,这主要是通过地质特征、组成特征、结构构造、形成原因等环节得以体现。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湘西铅锌矿富矿规律进行了分析。 1.1矿床地质特征 铅锌的富矿体通常是受到次级背斜以及容矿层层内的裂隙系统的控制。除此之外,对于规模较大的富矿体来说,一般情况下大致的顺层分布总是具有较为明显的方向性。举例来说湘西北铅锌矿的富矿体主要包括了似层状、透镜状、囊状、巢状、脉状等不同的形态,并且在地质特征上以似层状和透镜状较为常见。例如透镜状的铅锌矿富矿体长会达到300-1300m左右,宽度会达到150-200m,厚度会达到2~10m。 湘西北花垣李梅铅锌矿集区为湘黔铅锌矿带北延部分。矿带长达120km,宽10~20km,已发现矿床(点)30余处,探明铅锌储量大于350万吨,潜在储量1120万吨以上。这些矿床(点)主要呈NNE向集中分布于贵州铜仁卜口场、松桃、嗅脑和湖南花垣李梅3个矿化集中区。 1.1.1初步查明湘西北铅锌矿存在三个赋矿层位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

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5)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

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

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 摘要:云南省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而植被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和土壤,所以云南省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可以说它是气候和土壤的综合反映。云南植被的复杂多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山地植被类型及各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多样性所致。而且,由于全省的地势状况,各类植被的交错和过渡现象普遍,特别是对各类常见的植被分布影响巨大。 1.云南省的气候特点 云南省所处纬度较低,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的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其气候深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季节交替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南亚季风气候的特色:干、湿季分明,而年温差较小。但东部也兼受东亚季风的一些影响,并且具有高原气候的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等特点。由于气候类型多样,形成了云南植被发育的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2.云南省得地形地貌 2.1云南省的地形特点 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m,高山气候比较寒冷终年积雪。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m。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84%多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10%,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之类。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 2.2云南省的地貌特点 云南省地貌,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2000m左右。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其中以三江并流最为壮观。一般来说,云南西北部平均海拔在3000~4000m;云南西南部平均海拔在1500~2200m;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逐渐和缓,平均海拔只在800~1000m,

铅锌矿的成矿类型及成因探讨

铅锌矿的成矿类型及成因探讨 摘要:我国铅锌矿资源比较丰富,现在正处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铅锌矿作为紧缺资源在应用方面相当广泛,在全国找矿突破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中,统一了思想,加大了找矿力度。铅锌矿床的分类较多, 各具理论依据、实际意义和优缺点。合理的铅锌矿床分类可以促进铅锌成矿理论的发展并更好的指导生产实践。文章分析了铅锌元素的地化性质, 探讨了世界铅锌矿床主要成矿类型的特征及成因。 关键词:铅锌矿;成矿类型;成因探讨 引言 铅锌矿的划分主要依据的是其成矿类型,划分依据也具有多样性,目前常用的划分主要是根据矿床的成因为基础的划分。从而将世界主要铅锌矿床划分为:沉积岩容矿的海底喷气沉积矿床;火山岩容矿的海底喷气沉积矿床;碳酸盐岩容矿的后生沉积矿床;砂页岩容矿的沉积或沉积——变质型矿床;与岩浆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热液交代型矿床和陆相火山岩型矿床;非硫化物锌矿床等。这种分类法的特别之处是可以集中反映出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成矿环境、成矿主岩和矿床成因等重要因素, 既有利于促进铅锌矿床成矿理论的研究, 又便于指导找矿, 是一种被大多数地质工作者普遍接受的分类方案。 一、我国铅锌矿的类型探究 我国铅锌矿床类型较全,并具特色,成矿作用多样、复杂,因而矿床分类一直是我国矿床地质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案。 1、花岗岩型、夕卡岩型、斑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因成矿物质来自花岗岩类,故通常称之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铅锌矿床。它们可能是花岗岩类结晶分异的气液产物,但也可能是成岩后在另一次地矿事件或地壳运动中受到地下热水的活化淋滤,使花岗岩类中的分散成矿物质富集起来形成的矿床。这类矿床可与中性、中酸性、酸性或碱性侵入岩有关。岩体可大可小。一般的情况,如果铅锌矿床是地下热水淋滤成因,它们常赋存于面积较大的岩基中;如果是岩浆气液成因,则常与小岩株、岩瘤有关。矿床多产于岩体内,或内外接触带,或距岩体一定距离。矿床围岩蚀变通常较为强烈。这类矿床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除铅锌外,还共伴生钨锡钼铋铜等元素。 2、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的含矿岩系中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很发育,特别是下盘岩石常是火山熔岩和凝灰岩。成矿物质来源与海底火山岩系有关。国外称这类矿床为块状硫化物铅锌矿床或黄铁矿型铅锌矿床。矿床物质成分复杂,常与铜矿共生或伴生大量的金、银和稀散元素,综合利用价值巨大。我国产于海相火山岩中的铅锌矿床,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有的还受到混合岩化作用。

铅锌矿矿床主要类型及其成因分布分析

铅锌矿矿床主要类型及其成因分布分析 我国铅锌矿资源比较丰富,现在正处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铅锌矿作为紧缺资源在应用方面相当广泛,在全国找矿突破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中,统一了思想,加大了找矿力度,所以进一步了解铅锌矿的成矿分布及类型,对野外找矿工作中有一定的指导。 标签:铅锌矿资源成因类型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18601 1 我国铅锌矿总体分布及形成 我国铅锌矿资源比较丰富,全国均有铅锌矿产出,重点分布在华南西部及华北北东部,据统计现有储量居世界第4位,国内铅锌五大主产区域。 (1)东北铅锌主产区:东北地区是比较早的开发基地,早在20世纪50年代,其铅锌矿总储量占全国80%,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重大作用。(2)湖南铅锌主产区:该区域产量丰富,而且都是富矿,大部分都利于开发利用。(3)两广铅锌主产区:广东以凡口铅锌矿,广东的东北部连平与韶关交接带有与花岗岩有关的花岗岩型,广西有泗顶铅锌矿、大新铅锌矿、河三铅锌矿。(4)滇川铅锌主产区:云南铅锌矿有很好的前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建超大型铅锌矿床金顶矿山。四川有会东铅锌矿、会理铅锌矿两个主要矿山以及一批中小型矿山,近年来铅锌精矿产量猛增。(5)西北铅锌主产区:目前,西北铅锌产量较少,但开发前景可观。 2 铅锌矿矿床的类型及成因 2.1 花岗岩型、夕卡岩型、铅锌矿床 因为成矿物质来自花岗岩故通常称之与花岗岩型铅锌矿床。花岗岩在结晶分异的时候产出的气体或者液体所形成,也可能是在地质构造活动中经过地下水的活化和淋滤从而让花岗岩中的成矿物质聚集起来形成花岗岩型的铅锌矿床。岩体可大可小。一般情况,如果铅锌矿床是地下热水淋滤成因,它们常赋存于面积较大的岩基中;如果是岩浆气液成因,则常与小岩株、岩瘤有关。矿床多产于岩体内,或内外接触带,或距岩体一定距离。矿床围岩蚀变通常较为强烈。这类矿床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除铅锌外,还共伴生钨锡钼铋铜等元素。从赋矿岩石类型来看,与铅锌钨锡矿床有关的花岗岩,属壳源花岗岩类;与铅锌铜矿床有关的花岗岩,属壳幔源花岗岩类。地下热水成因的铅锌矿床常伴生金、银等元素。

植被地带性分布

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 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 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无霜期长达240——300天,7110℃年积温为4500——7500℃,年平均气温为14——21℃,最热月七月均温为28——29℃,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集中在5——9月,但不像华北地区那样特别集中。在这样温湿的气候下,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竹林,在山地上部和石灰岩山地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本区域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亚区域,大致以松潘、泸定、水城、百色一线为界。东部亚区域西部亚区域 4.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这一区域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四省、区的南部以及西藏东南缘山地和南海诸岛。它是我国热量最充足的地区,全年积温为7500——9000℃或更高,年平均气温为21——25.5℃,一月平均气温为12——20℃,年降雨量为1200——2200毫米。这里的代表性植被是常绿阔叶雨林和季雨林。树木有老茎生花、板状根、气根、滴水叶尖等热带植物形态特征以及大量的藤本植物、纹杀植物、附生植物等热带热带植物生活型特征。按照热量条件和植被特点,本区域可分为两个植被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5.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V.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植被主要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茎禾本科草类为主。植物有明显的旱生形态,如叶子卷曲、细长,深根系,茎、叶上有茸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