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艺术造型特点

合集下载

民间剪纸艺术造型特点

民间剪纸艺术造型特点

2000年,我从晋南独自驾车去旬邑县拜访我慕名已久的“传奇”人物——剪贴画艺术大师库淑兰。 旬邑县是陕西省咸阳地区最北部的一个沟壑川道的山区县,正好是黄土高原的腹地,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但它却是炎黄文化的摇篮,随着考古工作的新发现,这一带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的彩陶,那描绘山川风物的几何形图案,早就折射出黄土地上的古人类艺术创造的审美智慧。

而库淑兰已在那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和浓郁民俗传统的土地上艰难地走过了80个春秋。

赤道乡王村(现改为“富村”),坐落在旬邑县城南40华里的塬上。库淑兰和老伴住在一间村公所的原杂物房里,早先居住的窑洞己在十多年前就坍塌了,是“公家人”(称在政府里做事的人)给她老俩口安排了这临时住所。

穿过一个院子,顺着两边是土坯墙的巷道,拐进了挂有半截布帘的门(黄土高原人家都有挂门帘的习惯),一间昏暗陈旧的长方形房屋映入眼帘,在不到九平方米的通间房子里,一半是土炕,一半是厨房,靠中间墙边有一像小床一样的案板(做面食用的)。

库淑兰正在土炕上剪花花,她的留着山羊胡的老伴盘腿坐在一旁。见有客人来,库显得很兴奋,忙起身问:“是哪达来的(方言:达,意“里”,显然库对陌生人并不拘束)。我这才看清眼前站着的是位身高不足1.60米,精瘦却有神采的小脚老太,虽然满脸皱纹,但她却有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和一头青丝(奇怪她并没有多少白头发)。这与我在很多刊物上见到过的库淑兰照片没有什么两样。但她的生活现状却给我极大的震动,难道这就是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授予“剪纸艺术大师”的库淑兰?在我没来之前,她的名字和她独创的作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蜚声海内外艺术界,我听到的和我现在看到的、感受到的似乎无法调和。

我将带来的糕点放在了土炕上,库拉着我的手仰头笑着问:“你知道我叫啥?”我大声说:“你叫库淑兰!”老人哈哈大笑,“同志们可好着哩,还给我买好吃的,下次来,你再给我买些豆奶粉、脸盆子(要求很低)。我给你持(拿)花(似乎老人已明白我的来意,但凡来此的客人可能无一例外地都会看‘花’,即剪纸作品)。”她爬上了炕头,可又转了回来,“我对你说,下次你来给我买上随(小)剪子,还有红纸、绿纸、毛蓝纸。”作为看花的条件,我答应了她。她这才从炕头上翻出压在最底下的一个纸箱,拿出一大卷卡纸,当她要展开时又说:“拍照要给钱哩!二百元。一张‘花’四百元。”我突然感到诧异,一个乡下老婆婆,居然被现代市场经济浸染得如此透彻,那种农民的直接与单纯的狡猾,在短短初识的几分钟里给我的感觉全都是“交易”,似乎是老人有过某种被骗的经历,而早已准备好了对付所有外来人的“台词”,又像是别人授教指使的结果。这使我顿生困惑,仿佛眼前不是我要拜访的大师级库淑兰。在已看到过的所有对库的报导中,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库淑兰是位“庄周梦蝶”式的神奇人物,高尚得如美玉一般,没有任何瑕疵。但我眼前所见和我接下来的访问,使我的思绪一波三折,库淑兰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当库淑兰在这昏暗破旧的房内突然打开她那绚丽的创作时,我的眼前一亮,她的画作与环境形成强烈对比,我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在这样偏乡僻壤的山村里,竟会产生如此具有震撼力的经典艺术创造。

明清时期的剪纸艺术

明清时期的剪纸艺术

明清时期的剪纸艺术剪纸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朝,那时候的剪纸主要用于祭祀和婚嫁仪式上的装饰品。

到了明清时期,剪纸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普及的民间手工艺品。

这个时期的剪纸艺术既吸收了前代剪纸的精华,又自成一派,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首先,明清时期的剪纸舞动着富有地方特色的色彩和图案。

这一时期,剪纸艺术家们开始将自己的创意带入其中,将独特的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到剪纸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独具特色的剪纸风格。

例如,江南地区特色窗花的图案和精美细致的剪纸,还有西南地区千手观音、大肚子佛等一系列独特造型的剪纸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地方文化的特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生活。

其次,明清时期的剪纸刀法更加精湛熟练。

传统的剪纸要靠手工绘制图案,然后用剪刀一点点地剪出来。

明清时期,剪纸工匠们对于剪刀的要求越来越高。

他们要求剪刀必须锋利,手感好,工艺精湛,才能剪出更加精美的剪纸艺术品。

此外,他们还开发了更多的剪刀类型,例如弯刀、直刀、剪头、剪身等等,以便更好地完成各种不同的剪纸图案。

再次,明清时期的剪纸也已经普及到了广大农村地区。

传统的剪纸通常被认为是城市文化,只有城市精英们才会学习和欣赏。

但随着交通的发展和市场的壮大,剪纸也开始普及到了农村地区。

当时一些耕种一线的农民也在空闲时间里学习了剪纸技术,创造了自己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风格虽然简单朴素,但却别具一格,反映了农民对于生活的感悟以及美好的愿景。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剪纸艺术在传统基础上有了不少创新,成为了一种同时具有艺术性、实用性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手工艺术。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历史、社会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传统艺术,继承和发扬下去。

贵州民间剪纸简介,贵州剪纸欣赏

贵州民间剪纸简介,贵州剪纸欣赏

贵州民间剪纸简介,贵州剪纸欣赏话题:居家生活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贵州民间谁都知晓贵州苗族的衣衫上有五彩溢香的美丽贵州民间《苗族古歌》“迁徒”一段中唱道:“姑姑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

”可见剪花刺绣对于苗人贵州苗族贵州剪纸由于各地刺绣方法的不同而呈现出各种有特点。

施洞型的剪纸确定外轮廊之后,在形体的内部破刀剪出随势而走的涡状线或齿状线。

而台拱型的剪纸则以镇扎眼成虚线状。

造型特征施洞剪纸为粗犷,而台拱剪纸更趋秀丽。

与西北剪纸造型一样,贵州苗族贵州侗族剪纸贵州侗族剪纸,一种剪纸文化,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贵州以台江为中心的侗族剪纸,主要用于刺绣花样,如鞋花、衣袖花、背带花、帽花等。

题材以花卉、鸟虫较常见,表现形式较侧重纹样轮廓,内部针刺,很少剪镂,给绣花者留下再创造的余地。

贵州以台江为中心的侗族剪纸,主要用于刺绣花样,如鞋花、衣袖花、背带花、帽花等。

题材以花卉、鸟虫较常见,表现形式较侧重纹样轮廓,内部针刺,很少剪镂,给绣花者留下再创造的余地。

贵州侗族剪纸操作流程1.印染纸张—传统中国剪纸艺人会使用刷子将纸张染成传统的中国红。

2.烫印—在染色后的宣纸干了后通常会出现皱折的情况。

用一个温热的熨斗将皱纸的纸张熨平。

3.制作模板—下面这个蝴蝶的形象就非常的简单,使用铅笔将蝴蝶的轮廓勾勒出来。

4.烟熏模板—将刚才染色准备好的一张纸张取来,将其弄湿润,然后在下面压上模板。

使得模板一面朝向煤油灯。

模板和没有覆上模板的地方都会被煤油灯的烟所熏黑。

当纸张完全干燥了之后,将模板取下,然后就会留下煤油灯烟熏过的地方和没有熏到的被模板盖住的空白。

这就是剪纸的样板。

5.堆垛—将剪纸的样板放在一小摞染好色的纸的上面,大约可以有20张左右,然后将他们封在一起。

6.剪纸—中国的剪纸艺人通常会选择那种长柄短韧的锋利剪刀。

用其剪具有可见图形的那一张,这样其它的纸张都能同时剪好。

首先是剪里面的花纹,其次是剪外面的边线。

陕西民间剪纸造型艺术研究

陕西民间剪纸造型艺术研究

陕西民间剪纸造型艺术研究作者:朱彦丽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年第11期陕西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民间剪纸的造型丰富多样,涵盖了动物、植物、神话传说、农耕生活、节日庆典等多种主题。

各个主题的造型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剪裁,不仅线条流畅、细节考究,而且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

本文论述了陕西民间剪纸的主要形式,分析了陕西民间剪纸造型艺术,以让更多人了解陕西民间剪纸的内涵及文化精神。

陕西民间剪纸的主要形式陕西民间剪纸,顾名思义是指具有陕西区域特色并在陕西地区流传的一种剪纸艺术形式。

陕西是中国剪纸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其剪纸以强烈的区域色彩、独特的造型风格而闻名于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陕西民间剪纸的图案题材广泛,包括花卉、动物、人物、神话传说等,每个图案都有其独特的寓意。

作为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陕西剪纸形式多样、技艺精湛,包括单色剪纸、色纸拼贴剪纸、点彩剪纸、渗染剪纸、纸塑窗花、剪纸熏样等6种主要形式,每种剪纸形式都有其特色和独特的表现方式。

单色剪纸是最基本、最常见的陕西剪纸形式,这种剪纸通常采用黑色或红色纸张,通过剪裁出各种图案来表达不同的寓意。

由于单色剪纸的线条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因此,在民间喜庆活动中被广泛使用。

色纸拼贴剪纸是指使用不同颜色的纸张进行剪贴组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图案。

一般来讲,剪纸艺人会根据需求选择合适颜色的纸张,然后将它们剪下并拼贴在一起,创造出花鸟、山水等具体图案形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点彩剪纸是利用不同颜色的墨点在纸上绘制出细腻的线条和图案的艺术形式。

在图案中添加点彩,能够增强剪纸作品的生动性与细腻感,同时会增强剪纸作品的层次感及艺术性,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效果。

由于点彩剪纸对剪纸艺人的耐心及手工技艺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该剪纸形式被认为是陕西剪纸中最具挑战性的形式。

渗染剪纸是将彩色墨汁或水彩渗透到剪纸纸张上,使得图案呈现出渐变的色彩效果,使剪纸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两个四字词语概括广灵剪纸的特点

两个四字词语概括广灵剪纸的特点

两个四字词语概括广灵剪纸的特点广灵剪纸的特点精妙细腻•广灵剪纸作品精致细腻,每一刀每一线都经过精心雕琢,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生动多样•广灵剪纸作品主题多样化,可以创作各种人物形象、动物、花草等,生动展现了丰富的创作想象力。

寓意深远•广灵剪纸作品通常具有深刻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技艺独特•制作广灵剪纸需要使用特定的剪刀和刀具,并结合传统的剪纸技法,体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

色彩丰富•广灵剪纸作品运用丰富的色彩,通过对纸张的染色和涂饰,使作品更加鲜艳夺目。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广灵剪纸承载着传统剪纸文化的基因,但也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将传统与创新完美融合。

富有民俗特色•广灵剪纸作品常常以民俗文化为题材,展示了丰富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

古朴典雅•广灵剪纸作品追求简约的美学风格,古朴典雅的造型和线条让人沉浸其中。

精神寄托•广灵剪纸作品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承载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热爱。

民间艺术传统•广灵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传承了千百年来的剪纸文化,具有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意义。

以上是广灵剪纸的主要特点,每一项都展示了广灵剪纸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这种剪纸艺术形式,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体验到艺术的力量和美好。

广灵剪纸的特点(续)融合各地风貌•广灵剪纸作品不仅表现了广灵地区的风景和风俗,还融合了其他地方的文化元素,展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精益求精•广灵剪纸作品追求技艺的极致,创作者注重细节,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诉说故事•广灵剪纸通过独特的构图和表现手法,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纸上,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承载红白喜事•广灵剪纸在婚庆、生育、宴会等庆典场合中被广泛应用,为喜庆场合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赋予祝福和祈福的意义•广灵剪纸常用于制作祝福和祈福的作品,寄托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心愿。

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广灵剪纸传承了悠久的剪纸传统,同时也不断进行创新,使得作品更具时代气息和现代审美。

扬州剪纸的特点

扬州剪纸的特点

扬州剪纸的特点扬州剪纸是我国南方剪纸的杰出代表,其以清秀雅致、玲珑剔透的风格著称。

下面是网站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扬州剪纸技艺特点扬州剪纸使用的纸张以安徽手宣为主,一般不用机宣。

要求质地平整,厚薄适中,柔韧性好,纸里没有草棒和砂子。

颜色为白色,不用色染,剪好的作品可选有色纸来衬托,以便观赏和收藏。

扬州剪纸是一门艺术,技艺十分精细,且富有神韵。

具体操作程序如下:1.明确意象不少艺人在剪花样时,总要现在纸上画样稿,然后再开剪,这个画稿的过程便是明确意象。

张金盛和张永寿却不是这样,他们剪的花样名目虽然繁多,但从来不打“底子”。

他们并非没有“底子”,而是长期积累,画稿已经娴熟于胸,正如“胸中千般菊,剪下出奇花”。

张永寿曾总结其经验为“八个字”:“写实求其真、变化求其美、概括求其活、夸张求其神。

”他的艺术创造力源于对事物的潜察默记,认真地“选形”、“取势”,“善于观察,取其特征”,方能“闭目如在眼前,出手如在剪下”。

2.确立形式剪纸花样大致可分为三类:刺绣花样形最早的剪纸是作为花样提供给妇女绣花用的,其中有鞋花、枕花、肚兜花、门帘花等。

这类花样大部分以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题材为主,随意性较大,可通过变形、夸张、对称、抽象等手段来表现。

团花图案形团花是装饰性剪纸。

剪制团花时,一般将纸对叠折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来剪。

二分之一的作品有二龙戏珠、喜鹊登梅、蝴蝶、双喜等。

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的构图大体相同,多以圆形图案为主,有八龙、八凤、八鹤等,其他还有以花鸟鱼虫为题材的图案。

团花图案形剪纸的外边框一般是圆形,边框上剪出表示吉祥的云头、如意、灵芝等形状的花边,构成一幅完整的团花作品。

折枝花卉形经过若干年的演变,扬州剪纸从最初的实用艺术过渡为目前的欣赏艺术。

在刺绣花样花卉类图案的基础上,去芜存精,简约洗练,形成了折枝花卉形构图。

比如剪菊花,只需要一两朵花和几片叶子,既写实又不繁琐,与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简论阜阳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

简论阜阳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

简论阜阳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作者:薛彭飞叶澜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08期摘要:阜阳剪纸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底蕴,其朴实优美而不失大气,灵动飘逸而不失稳重。

在艺术上融合了南秀北犷的特点,而且,阜阳剪纸的审美与实用于一体,种类多样,题材丰富,内涵多样,艺术特色鲜明,民俗应用广泛。

关键词:阜阳剪纸;艺术特征;民俗应用[本文为安徽大学精品课程“民间美术”(项目号J10118540025)研究成果之一]阜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南端,属于黄淮文化区,深受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流域文化圈的影响,又因阜阳地处黄河与淮河之间,交通便利,地接南北。

在文化方面,吸引黄河流域文化的同时,又吸引了南方文化加之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为阜阳剪纸打下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底蕴。

阜阳剪纸以其精湛技艺、融合南北方剪纸为一体的风格成为了淮河流域剪纸文化的重要代表。

他以熟练的刀法、小巧玲珑的剪纸语言和古朴粗放的造型。

其朴实优美而不失大气、灵动飘逸而不失稳重的艺术特征,兼具阳刚与阴柔的审美特点,使得阜阳剪纸的声名远播,由此也使得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阜阳剪纸在国内剪纸中风格特点突出。

一、阜阳剪纸的文化底蕴厚重剪纸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美术样式之一,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本原艺术,发源于黄河流域。

有专家考证,纸的出现才会有真正的剪纸。

尽管阜阳剪纸产生的确切年代无法考证,但由于它地处黄淮流域,是早期文明的繁盛的地方。

阜阳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歌颂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木兰辞》(北朝乐府民歌)中就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花黄”即是头贴剪纸,据考证,花木兰是阜阳一带的女英雄,所以,可以推断至少在南北朝时期阜阳地区就出现了剪纸。

而在唐代,阜阳地区出产过著名的“亳绢”唐代以绢为纸。

在明清时期,阜阳地区就出现了很多用剪刀铰“花”。

阜阳人民自古以来逢年过节、祝寿送礼,常用剪纸装饰,点缀门窗。

中国特色剪纸艺术

中国特色剪纸艺术

南方派剪纸——佛山剪纸


二.江浙派
江苏扬州剪纸 浙江民间剪纸

江浙派剪纸——扬州剪纸《四季花》
江浙派剪纸——浙江剪纸
平阳太平钿剪纸点染刻纸作品
三.北方派 山西剪纸 河北蔚县剪纸 陕西民间剪纸 山东民间剪纸

锯齿式剪纸
陕西民间剪纸
传统剪纸需要准备的工具


剪纸的鉴赏
折叠剪法:就是将一张方纸折叠三四 折后,在上面画上图样,剪好图样展开后, 一个后几个图样重复出现围成一圈,并呈 圆形。这种形式称为团花。这样的方法也 称为折叠剪纸。 对称剪纸:就是将一张正方形纸中间 对折,在上面画出图样,剪好的图样,左 右(或上下)两半图样完全吻合。这样的 剪纸图样叫做对称剪纸。
制作:何思敏,毕伟嫦 王凯林,波波
中国剪纸艺术 的简介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 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 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 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 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 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 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 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 剪纸的形式
技法运用:剪、刻、撕、
烙 艺术形式:单色、套色、 染色、填色、折叠、分色 表现手法:阴刻、阳刻、 阴阳结合
■ 剪纸的运用
古代:窗花、门笺、灯花、
喜花、礼花、鞋花、龙船花 等
现代:刊头、尾花、连环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2000年,我从晋南独自驾车去旬邑县拜访我慕名已久的“传奇”人物——剪贴画艺术大师库淑兰。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旬邑县是陕西省咸阳地区最北部的一个沟壑川道的山区县,正好是黄土高原的腹地,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但它却是炎黄文化的摇篮,随着考古工作的新发现,这一带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的彩陶,那描绘山川风物的几何形图案,早就折射出黄土地上的古人类艺术创造的审美智慧。

而库淑兰已在那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和浓郁民俗传统的土地上艰难地走过了80个春秋。

赤道乡王村(现改为“富村”),坐落在旬邑县城南40华里的塬上。库淑兰和老伴住在一间村公所的原杂物房里,早先居住的窑洞己在十多年前就坍塌了,是“公家人”(称在政府里做事的人)给她老俩口安排了这临时住所。

穿过一个院子,顺着两边是土坯墙的巷道,拐进了挂有半截布帘的门(黄土高原人家都有挂门帘的习惯),一间昏暗陈旧的长方形房屋映入眼帘,在不到九平方米的通间房子里,一半是土炕,一半是厨房,靠中间墙边有一像小床一样的案板(做面食用的)。

库淑兰正在土炕上剪花花,她的留着山羊胡的老伴盘腿坐在一旁。见有客人来,库显得很兴奋,忙起身问:“是哪达来的(方言:达,意“里”,显然库对陌生人并不拘束)。我这才看清眼前站着的是位身高不足1.60米,精瘦却有神采的小脚老太,虽然满脸皱纹,但她却有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和一头青丝(奇怪她并没有多少白头发)。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这与我在很多刊物上见到过的库淑兰照片没有什么两样。但她的生活现状却给我极大的震动,难道这就是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授予“剪纸艺术大师”的库淑兰?在我没来之前,她的名字和她独创的作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蜚声海内外艺术界,我听到的和我现在看到的、感受到的似乎无法调和。

我将带来的糕点放在了土炕上,库拉着我的手仰头笑着问:“你知道我叫啥?”我大声说:“你叫库淑兰!”老人哈哈大笑,“同志们可好着哩,还给我买好吃的,下次来,你再给我买些豆奶粉、脸盆子(要求很低)。我给你持(拿)花(似乎老人已明白我的来意,但凡来此的客人可能无一例外地都会看‘花’,即剪纸作品)。”她爬上了炕头,可又转了回来,“我对你说,下次你来给我买上随(小)剪子,还有红纸、绿纸、毛蓝纸。”作为看花的条件,我答应了她。她这才从炕头上翻出压在最底下的一个纸箱,拿出一大卷卡纸,当她要展开时又说:“拍照要给钱哩!二百元。一张‘花’四百元。”我突然感到诧异,一个乡下老婆婆,居然被现代市场经济浸染得如此透彻,那种农民的直接与单纯的狡猾,在短短初识的几分钟里给我的感觉全都是“交易”,似乎是老人有过某种被骗的经历,而早已准备好了对付所有外来人的“台词”,又像是别人授教指使的结果。这使我顿生困惑,仿佛眼前不是我要拜访的大师级库淑兰。在已看到过的所有对库的报导中,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库淑兰是位“庄周梦蝶”式的神奇人物,高尚得如美玉一般,没有任何瑕疵。但我眼前所见和我接下来的访问,使我的思绪一波三折,库淑兰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当库淑兰在这昏暗破旧的房内突然打开她那绚丽的创作时,我的眼前一亮,她的画作与环境形成强烈对比,我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在这样偏乡僻壤的山村里,竟会产生如此具有震撼力的经典艺术创造。

库淑兰代表作:剪花娘子 2000年征集

作为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贤淑良家农妇,其中的必然和奥秘来自何处?全中国植根于民俗土壤中的民间剪纸艺术家数不胜数,为何只有库淑兰一人独创这种剪贴画形式?不仅如此,她的作品与环境又有着天然的对立与统一,就像一朵扎根于土壤中盛开的艳丽山花,一点都不感到刺眼。《空空树》、《灶爷灶婆》、《太阳神》、《剪花姑娘》、《连花生子》……库的作品印刷品我过去也见过不少,台湾汉声出版社就专门为她出版过精美的《剪花娘子———库淑兰》上、下册,可原作的魅力远远超出印刷品,而非同一般,有种慑人心魂的魔力。难怪有很多学油画的画家做梦都想去卢浮宫瞻仰大师的真迹,原来是寻求原作对心灵的直接冲击。

库淑兰拿着一张张出神入化、色彩斑斓的剪贴画,神采飞扬地把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民谣、传说、剪花娘子的精魂,一一手舞足蹈地说唱出来,她的那种忘我的如痴欢悦的神情,就像见到老朋友,没有陌生,没有厌烦,一下使我忘记了她刚才和我“交易”的尴尬。“来,到我跟前来!我唱给你听”,库一边拉着我的手,一边唱道:

“剪花娘子把言传,没有厅院真难堪;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热哩来了树档下钻,冷哩来了烤暖暖; 进了剪花娘子屋里边,清清闲闲也乐观; 好似庙院把景观,叫来童子把花剪; 人家会的是琴棋书画、八宝如意; 我剪花娘子铰的是红纸绿团团。” 而她手中的这幅《剪花娘子》的形象恰好与歌词形成鲜明对比。也许这就是作为一代大师所体现的过人之处,她所表现的剪贴画是诗外有画、画中有歌、歌中有舞、相互辉映的立体艺术,这与文人绘画所追求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相互共存的意境截然不同。所以读赏库淑兰的艺术,不听她演唱的诗歌和感受她的生存环境,单看她纯真可爱、充满灿烂阳光和美好幸福的视觉艺术,我们只感受到它全部情趣意味的一半。

这位自称“剪花娘子”的老人,1920年农历二月十二日出生于旬邑县赤道乡富村的一个世代为农的家庭。库淑兰从小生性活泼机敏,心灵手巧,聪明伶俐,人送外号———猴桃,4岁缠脚,六七岁时随母亲学剪纸作画,至今不止。曾读过几年书,后因婚姻失学。15岁嫁给本村贫苦农民孙宝嬴为妻,共生养13个子女,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眼巴巴地看着10个孩子相继死去,最后只拉扯大二男一女,现已儿孙满堂。但有着倔强性格的她,坚持自食其力,至今与老伴单住在土屋里,过着相依为命的清苦生活。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上世纪80年代初,旬邑县文化馆在组织民间美术艺人创作时发现了库淑兰不同凡响的剪纸天赋。从此,库淑兰的名字和她创作的独树一帜的作品,走出了背靠黄土面朝天的山沟沟,走出了国门,登上了大雅之堂,令国内外的业内专家、学者为之倾慕,她的作品被评为“能与毕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加索、马蒂斯的作品相媲美”。她曾迈动着一双摇摆的小脚,走进北京,出入香港。她终于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称号。然而,如何从农妇与艺术大师、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找出这位不平凡老人的生命价值取向和对艺术如醉如痴的颠狂境界所产生的根源呢?这是我用DV记录她晚年生活和创作的真实目的。

我来此已是第四天,每日我都赶在库淑兰起床之前,就守候在她家的门前,只要她家的门一打开,我的摄像机就开始工作了,除了换磁带、吃干粮、如厕、老人午睡,我几乎是一刻不停地记录库淑兰每天的起居生活、唱诗剪花、出门溜达……前一两天,老俩口还不习惯,而后,她们便不在意我的存在了,镜头中的人物渐渐变得自如起来。

这天清晨,库淑兰比我起得还要早,我来到时,她已双腿跪在灶前起火烧水,库没有梳理的头发和微驮的背影显得越加苍老,电动鼓风机“嗡嗡”地响个不停,炉堂内的炭火燃得正旺,映得她满脸火红,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她发现了我,并用眼瞄了我一下,没有作声,她知道我是不会“理睬”她的,这是从我来到第二天起就已经是这样了,我几次不答理她之后,她误以为我突然得了哑巴症(她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这情形),一开始,逢人便说:“这人牺惶的很(可怜),不会说话了,是个哑巴子。”因为我是记录而不是采访,“介入并不参与”,这是必须遵循的记录手法。

但今天的特殊情况,我却无法遵循这个规矩。当我全神贯注地拍摄时,镜头中的库淑兰在炉灶前一下起不来了。此时她老伴不在屋里,库淑兰将手伸向我求助,口中自语道:“昨黑来把我跌嘎子,腰不得动弹,哼!哼!把我吊嘎子(拉一把)!”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我右手把着摄像机,左手伸向她的手……库淑兰的腰明显活动受限,锅里的水已烧开,她要把一笼凉馍端进深深的锅里,可她端到锅沿,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又无法弯腰放下去,她的腰受伤了,库淑兰小心地慢慢走来,拉着我的手示意我帮她将摆着冷馍馍的竹笼箅放进锅里……

接着她拿来大葱,操起一尺来长的菜刀,慢慢跪在案板前开始一刀一刀地切葱丝,这姿势无疑既缓解了腰痛,又完成她不得不为之的家务活,她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时,并没有任何的不协调,显然,她经常使用这个姿势。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她的老伴从外面回来了,库淑兰已将早饭做好放在一个木制托盘里端上了土炕(有热腾腾的大馍、辣酱和一盘醋拌葱丝),像是招待客人一样伺侯老伴享用,这是库淑兰一辈子都在履行的妇道和规矩。她曾对我说:“我生下娃,在炕上坐三天,就下地给外(指老汉)做饭哩,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外脾气不好,一天把我打六回子。”即便现在上了80岁的高龄,她仍然一如既往。

随后,她没有吃饭就拿起了拐杖,迈动着小脚,东倒西歪地走出了家门,有几次险些摔倒在路上。她来到村医务室,一连吃下两粒止痛药,村民说:“耶(她)经常吃这药,不然就动不了,耶老汉(指老伴)就没饭吃了。”

吃完止痛药回到家里的库淑兰,显然是药效的作用,她的肢体活动自由了许多。爬上炕,拉开她创作过无数作品的小桌子,摆开剪刀、色纸、面浆,渐渐进入了制作剪贴画的状态,此时的她,似乎又变成了另一个人,周围的一切不复存在,那专注的神情,早已将生存的苦难抛到脑后,创作使她变得心醉神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