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各期形态图
疟原虫ppt课件

2、裂殖体期
2.1 未成熟裂殖体 经40小时晚期滋养 体发育成熟,虫体变 圆,核开始分裂(2 个以上),但胞质未 分裂 疟色素比较集中 RBC变大、色淡,有 时可见红色的薛氏点
2.2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
核分裂数增多 胞质也分裂成许多小团,分别包绕每一个细胞 核,形成裂殖子,常为12-24个,排列不规则 疟色素集中成堆,虫体占满胀大了的红细胞
从RBC释出裂殖子 的全过程约需1分钟 在血液中的裂殖子, 一部分被巨噬细胞吞 噬,一部分侵入正常 的RBC,重复裂体增 殖过程
3、配子体期
疟原虫在RBC内经过数次裂体增殖,部分裂殖子 在RBC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为雌配子体 (大)或雄配子体(小)
雌: 虫体较大,占满整个红细胞 胞质致密,深蓝色 核小致密,深红色,常位于 虫体的一侧 疟色素分散
1、滋养体期 1.1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胞核 虫体胞质少,淡蓝色,环 空泡 状,中间为一空泡,直径 约占红细胞的1/3 核小、点状红色,形似红 宝石戒指,故称环状体 胞质 被寄生的红细胞正常大小
1.2
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疟色素 虫体增大,并伸出不规则 的伪足 胞质增多、变大,胞质中 出现疟色素(消化Hb后的终 产物,出现于环状体以后各 期) 胞核增大 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颜 色变浅,并出现能染成淡红 色的小点-薛氏点
一、在蚊体内的发育 二、在人体内的发育 1、在肝细胞内的发育(红外期) 2、在红细胞内的发育(红内期) 在外周血RBC内发现疟原虫是确诊的重要 依据 疟原虫基本结构:胞膜、胞质、核 瑞氏或姬氏染色:疟原虫核染成红色,胞 质为蓝色,代谢产物疟色素为棕黄色
以间日疟原虫为例
三期六种形态 1、滋养体期:大、小滋养体 2、裂殖体期:未成熟、成熟裂殖体 3、配子体期:雌、雄配子体
疟原虫生活史

血红蛋白 分解为
珠蛋白 血红素
氨基酸
血红素不能 被原虫利用
合成原虫蛋白
存于原虫细 胞内 疟色素
配子生殖—有性生殖
♀按蚊刺吸疟疾患者血液,疟原虫随血入蚊胃,仅♀♂配子体 存活并继续进行配子生殖,而其它各期疟原虫均被消化。
雄配子形成
♂配子体几分钟内核分裂为4-8块, 胞质亦向外伸出4-8条细丝,核分 别进入细丝内,称出丝现象,即♂ 配子形成。配子细丝脱离母体,在 蚊胃腔中游动,即♂配子(male gamete 或小配子(microgamete)
蚊体内发育阶段
配子生殖 雄配子体 (胃腔内)
雌配子体
雄配子 雌配子
合子
红外期 裂殖体
休眠子
红外期 裂殖子
目前认为间日疟和卵形疟原虫子孢子具有遗传学不 同的两种类,即TS和BS子孢子。当速发型子孢子 浸入肝细胞后,很快发育并完成红外期裂体增殖; 而迟发型子孢子视虫株的不同,经过一段或长或短 的休眠期,然后被激活,才完成红外期裂体增殖。 休眠期的子孢子被称为休眠子。而迟发型子孢子在 肝细胞内有数月至年余的休眠期。
疟疾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各国。在我国华南、华中, 特别是云南和海南省病例较。
疟原虫
虫种:
1、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P.v] 2、三日疟原虫[P.Malariae,P.m] 3、恶性疟原虫 [P.Falciparum,P.f] 4、卵形疟原虫[P.Ovale,P.o] 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另二种少见,近年 国外输入病例。
合子
孢子生殖 (胃壁上)
动合子
囊合子 子孢子 (卵囊) (唾腺)
疟原虫

一. 形态
★ 薄血膜上 pv的形态 ⑴环状体(ring form) ⑵大滋养体(big trophozoite) ⑶裂殖体(schizont) ⑷配子体(gametocyte)
●pv所寄生的红细胞的变化 ⑴细胞胀大 ⑵细胞色变浅 ⑶胞质中出现鲜红色的薛氏点
二.生活史(life cycle)
环状体
雄配子体 被吞噬
★ 2. 特点
(一)在人体内
1 感染阶段——子孢子、红内期各个阶段 2 感染方式——按蚊叮咬、输血
3 寄生(表)
红外期 部位 肝细胞内
红内期 红细胞内
配子体期 红细胞内
阶段 裂殖体、裂殖子 环状体、滋养体、雌、雄配子 裂殖体、裂殖子 体 休眠体
营养 肝细胞质 增殖 裂体增殖 发育 速发型6~8天 时间 迟发型6~8个月 血红蛋白 裂体增殖 48小时 血红蛋白 配子体形成 48小时
人体寄生疟原虫
PV环状体
核
细胞质
环占红细胞直径的1/3,核小,位于一侧, 红细胞无反应
PV大滋养体(big trophozoite)
薛氏点 细胞质 核 疟色素
胞核增大但不分裂,胞质中出现疟色素颗粒, 红细胞内出现薛氏点
PV裂殖体(schizont)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 核
核进行分裂,胞质未分裂
疟原虫
Plasmodium, malaria parasite
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称为疟疾。 流行特点: 1、分布广: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90多 个国家和地区。
2、危害严重
世界
年代 病人数 1950 2.5亿 2005 5.0亿 年代 病人数 1950 3000万 2005 4.2319万
疟原虫图片优秀课件

卵形疟环状体、大滋养体
被寄生红细胞稍胀大,早期 出现粗大薛氏点。 (×1250 )
被寄生红细胞稍胀大,有粗 大薛氏点及伞状边缘;虫体 小于正常红细胞,不呈阿米 巴状。( ×800 )
卵形疟雌、雄配子体
雌配子体:寄生虫细胞稍胀 大,有粗大薛氏点;虫体小 于正常红细胞,核1个,致密; 色素颗粒状,散在虫体内。 (×800 )
雄配子体:寄生虫细胞稍胀 大,薛氏点粗大明显;虫体 小于正常红细胞,核大,疏 松,位于虫体中部;色素粗 大、粒状、散在(×1250 )
间日疟大滋养体、裂殖体前期、裂殖体
1.被寄生的红细胞明显胀大,有薛氏点;滋养体胞浆有明显阿米巴样伪足。 (×1250) 2.核已分裂成7块,黄褐色色素渐趋集中;被寄生的红细胞明显胀大。 (×800) 3.核已分裂成18块,色素颗粒聚集成块状,位于虫体中部左下方,另一色素团块 呈斜条状,位于虫体左上部;被寄生的红细胞明显胀大,有薛氏点。其左上方为 一大滋养体。(×1250)
虫体大小已超过被寄生红细 胞直径的1/2,空泡大,无 阿米巴样伪足,红细胞形态 正常,不胀大,未见茂氏点。 (×1250 )
恶性疟裂殖体前期、裂殖体
被寄生的红细胞不胀大,无 茂氏点;虫体小于正常红细 胞,核已分裂成7块,色素 团块黑褐色。(×900)
被寄生的红细胞不胀大,虫 体小于正常红细胞,内含20 个裂殖子,色素团块位于左 侧。 (×900 厚血膜)
疟原虫镜下形态(二)
镜检示教
Pf,环状体:双核多见,幼稚环状体常贴 于红细胞边缘
Pf,环状体:一个红细胞寄生多个环状体
Pf,雌配子体
Pv,环状体3个,左侧为裂殖体
Pv,2个环状体寄生同一红细胞,极少见; 中部2个大滋养体
Pv,左上为未成熟裂殖体,右下为大滋 养体
寄生虫学第十二章 孢子虫——第一节疟原虫

第⼗⼆章 孢⼦⾍ 孢⼦⾍⾪属于顶复门(Phylum Apicomplex)的孢⼦纲(Class Sporozoa)。
全为寄⽣性。
细胞内寄⽣阶段⼀般⽆运动细胞器,如有伪⾜则是摄⾷作⽤。
⽣殖⽅式包括⽆性和有性两类。
⽆性⽣殖有裂体增殖(schizogony)产⽣裂殖⼦,以及孢⼦增殖(sporogony)产⽣具感染性的⼦孢⼦(sporozoite);有性⽣殖是通过雌雄配⼦结合进⾏的配⼦⽣殖(gametogony)。
以上两种⽣殖⽅式或可在⼀个宿主或分别在两个宿主体内完成,有或⽆宿主更换。
第⼀节 疟原⾍ 疟原⾍(malaria parasite)寄⽣于⼈及多种哺乳动物,少数寄⽣于鸟类和爬⾏类动物,⽬前已知有130余种。
疟原⾍有严格的宿主选择性,仅极少数的种类可寄⽣在亲缘相近的宿主。
疟原⾍是⼈体疟疾的病原体。
远在公元前10~11世纪的商殷时代,甲⾻刻辞中就有了象形“疟”的⽂字,表明3千多年前,我国已认识疟疾的症状。
在隋代《诸病源候论》所述,及以后国内外某些医学家均认为疟疾是由于遇到⼀种恶浊的⽓体,称之为“瘴⽓”所引起的。
直⾄1880年法国⼈Laveran才在疟疾病⼈⾎液中发现疟原⾍⽽认为是其病原体。
疟疾是⼀种严重危害⼈体健康的寄⽣⾍病,全世界约⼆分之⼀⼈⼝受威胁。
我国建国前疟疾流⾏狼狈猖獗,建国初期称为五⼤寄⽣⾍病之⼀。
⽬前⼤部分地区疫情被控制或明显下降,但消灭疟疾的任务仍很艰巨。
寄⽣于⼈体的疟原⾍共有四种,即间⽇疟原⾍[Plasmodium vivax (Grassi and Feletti,1890 Labb‘e,1899)],三⽇疟原⾍[P.malariae(Laveran,1881 Grassi and Fetti,1890],恶性疟原⾍[P.falciparum(Welch,1897)Schaudinn,1902]和卵形疟原⾍[P.Ovale(Graig,1900)Stephens,1922].在我国主要是间⽇疟原⾍和恶性疟原⾍;其他⼆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的⼀些病例。
最强3D动画演示疟原虫的一生

最强3D动画演示疟原虫的一生片子是英文配音,有中文字幕,还有音效,时长8分多钟,下面就是视频。
(视频源于网络)最后附上疟原虫生活史的详细说明。
四种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形态示意图寄生于人体的4种疟原虫生活史基本相同,需要人和按蚊二个宿主。
在人体内先后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
在红细胞内,除进行裂体增殖外,部分裂殖子形成配子体,开始有性生殖的初期发育。
在蚊体内,完成配子生殖,继而进行孢子增殖。
检验医学网一、在人体内的发育分为红细胞外(肝细胞内)和红细胞内发育二个阶段。
检验医学网(1)红细胞外期:当唾腺中带有成熟子孢子的雌性按蚊刺吸人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随血流侵入肝细胞,形成红细胞外期裂殖体。
成熟的红细胞外期裂殖体内含数以万计的裂殖子。
裂殖子胀破肝细胞后释出,一部分裂殖子被巨噬细胞吞噬,其余部分侵入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期的发育。
(2)红细胞内期:红细胞外期的裂殖子从肝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流后很快侵入红细胞。
侵入的裂殖子先形成环状体,摄取营养,生长发育,经大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最后形成含有一定数量裂殖子的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破裂后,裂殖子释出,其中一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其余再侵入其他正常红细胞,重复其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过程。
疟原虫红细胞内期的发育过程示意图疟原虫经几代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是发育成雌、雄配子体。
检验医学网2、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发育当雌性按蚊刺吸病人或带虫者血液时,在红细胞内发育的各期原虫随血液入蚊胃,仅雌、雄配子体能在蚊胃内继续发育,在蚊胃内,雄配子体形成雄配子。
雄配子钻进雌配子体内,受精形成合子。
合子变长,能动,成为动合子。
动合子穿过胃壁上皮细胞或其间隙,在蚊胃基底膜下形成圆球形的卵囊。
卵囊长大,从成孢子细胞表面芽生子孢子,子孢子随卵囊破裂释出或由囊壁钻出,经血淋巴集中于按蚊的涎腺,发育为成熟子孢子。
当受染蚊再吸血时,子孢子即可随唾液进入人体,又开始在人体内的发育。
疟原虫图谱

约占寄生红细胞的1/3,很少见到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体和一个环状体有2个核。
恶性疟环状体: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6,RBC不胀大核1个,但2个常见,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虫体不规则,较大;阿米巴样空泡明显;疟色素细小,黄褐色。
恶性疟大滋养体:虫体较小,蓝色,圆形,坚实,体积小。
较细的黑褐色颗粒,常集成块。
间日疟成熟裂殖体:红细胞:胀大,褪色,可见薛氏小点。
大小:个体较大。
胞浆和核:裂殖子12~24个,通常为16~18个,排列不规则,核红色,胞浆浅蓝色。
疟色素:黄褐色,常集于疟原虫的一边。
恶性疟成熟裂殖体: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见茂氏小点。
大小:虫体较小。
裂殖子8~32个,通常8~18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集中成团块状;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2/3至3/4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形状大小:圆形或椭圆形,较大。
胞浆:深蓝色。
核:一个,较小,深红色,常偏于一边,核周可见明显不染色带。
疟色素:黄褐色,均匀散在,数目较多。
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形状大小:圆形,虫体较大。
胞浆:浅蓝色。
核:一个,较大,疏松,位于中央,浅红色,周围有明显不着色带。
疟色素:黄褐色,散在分布。
恶性疟雌配子体:形状:新月形,两端稍尖。
胞浆:深蓝色。
核:一个,较小,致密,深红色,位于中央,核周可见透明不染色带。
疟色素:黑褐色,密布于核的周围。
恶性疟雄配子体:形状: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浆:浅蓝色或淡紫红色。
核:一个,较大,疏松,位于中央,浅红色,核周可见不染色带。
疟色素:黑褐色,松散分布于核周围。
1.红细胞通常胀大;2.薛氏点明显;3.成熟环状体粗大;4.滋养体有阿米巴样伪足;5.可见不同发育期的原虫恶性疟鉴定要点:1.环状体钎细, 红细胞不涨大;2.一个红细胞内可有几个环状体;3.环状体内可有2个核;4.环状体可贴在红细胞边缘;5.血片中没有其他发育期滋养体6.配子体呈新月形或腊肠形;7.可出现茂氏点1.环状体可呈方形;2.带状形大滋养体是其特点;3.成熟裂殖体呈菊花状,内含6~12个裂殖子;4.红细胞不胀大,略缩小5.有时有西门氏点卵形疟鉴定要点:1.红细胞略胀大或不变大;2.红细胞边缘呈车轮状;3.环状体有时呈现鱼眼状;4.薛氏点明显;5.成熟裂殖体呈菊花状,类似三日疟原虫,但更粗大;6.原虫呈卵圆形。
疟原虫PPT课件

2、典型发作: 寒颤→高热→出汗 发作机制:与红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周期有
关。
疟疾热型与红内期发育的关系
3、再燃与复发
再燃:未经正规治疗,残存于 红细胞内疟原虫重新大量繁殖, 再次引起临床症状。一般在初 发后2个月以内。
复发
PV经正规治疗,血中疟原虫完全消失 以后,来自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重新侵 入血液,再次引起临床症状。一般在初发 后3个月-1年以内。
疟疾疫苗的研制
虫种 寄生 感染阶段 方式 途径
疟原虫 红C 弓形虫 各种
有核C 肺孢子虫 肺
子孢子 包囊卵囊
滋养体 包囊
蚊叮咬 皮肤 误食 经口
伤口 空气 呼吸道
隐孢子虫 肠 卵囊
污染
经口
虫种 危害 诊断
疟原虫 规律发热 贫血脾大
弓形虫 器官炎症 肺孢子虫 肺炎 隐孢子虫 严重腹泻
血检
免疫 查痰 粪检
(机械性阻塞、DIC)
凶险型疟疾
脑 型:头痛、昏迷、抽搐等 超高热型:发热高达42℃ 厥冷型:皮肤湿冷,体温下降,血
压下降
胃肠型:呕吐、腹泻等
7、疟疾肾病
Ш型超敏反映。 表现:水肿、腹水、蛋白尿、高血压
诊断
病原学检查: 厚、薄血膜法:取末梢血涂片、固定、 染色、镜
检。
采血时间:P.v发作后数h-10余h,P.f发作开始时。 免疫学检查
雌配子体
雌配子
合子
出丝现象
雄配子体
雄配子
动合子
卵囊
2、孢子增殖:(无性) 胃壁
卵囊
成孢子细胞
子孢子
(月牙形)
蚊唾腺内的子孢子
人体内阶段
红外期
速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