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叙事中画外音的声音塑造与功能_984
浅谈影视创作中的声音运用论文

浅谈影视创作中的声音运用论文影视作品中的声音丰富多彩,声音在影视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影视创作中的声音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影视创作中的声音论文篇1:《浅谈声音在影视创作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摘要:电影和电视发展到现在,影视作品中的声音丰富多彩。
创作者已经越来越注重声音在电影电视的运用,在人们的印象里,那些优秀的配音,悠扬的音乐一直萦绕在脑海中,每每提及总是激动不已,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创作已经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关键词:影视创作;声音声音,是听觉艺术的物质构成材料,是寓有艺术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物质媒介。
影视作品中的声音是影视“声画艺术”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区别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影视作品中的声音丰富多彩,但目前对声音的分类方法并不统一。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的孙欣在其《影视同期声录音》一书中按照《电影艺术词典》与《现代影视技术辞典》中对声音的分类方法,认为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分为语言、音乐、音响三大类。
我认为这种分类应是比较清楚和全面的。
音效在电影、电视中主要起到增强画面形象的真实感、丰富生活信息、烘托气氛、扩大视野和加强画面表现力等作用。
电影走过了百年的历史,经历了“戏剧的电影”、“文学的电影”、“画面的艺术”,终于走向了“视听艺术”的阶段。
我们可以看到个有趣的现象,是当初曾激烈反对过声音的电影,如今高度重视声音的运用。
八九十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电影业借高科技的威力,以炫人耳目的视听效果再度复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环绕声的使用,它以无以伦比的感染力彻底征服了观众。
实际上,声音是一种有效的可以在人脑中形成空间形象的手段。
在影视制作中,我们可以用它来表达和揭示影视主题。
一、在影视艺术中,人声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审美价值的创造。
在影视制作中,我们可以用它来表达和揭示影视主题。
就声音而言,当我们一提到电影《大话西游》周星驰那段经典对白“曾经有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后来才后悔,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讲三个字:我爱你!如果一定要在这份爱加上个日期,我希望是一万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且被人们频频用作互侃的玩笑。
许鞍华电影《半生缘》中画外音的叙事功能

许鞍华电影《半生缘》中画外音的叙事功能董讳(复旦大学上海200433)【摘要】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
画外音的大量运用作为影片一大特色,既很好地把握并传达了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还对剧情进行了画面外的解释和补充,实现了对剧情的建构。
同时通过对叙事时间 的调整,丰富了电影的叙事话语。
画外音在影片中的叙事功能,对于影片风格的定位、叙事节奏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描摹 和情感的渲染等方面都意义重大。
【关键词】电影;《半生缘》;画外音;叙事功能新闻传播©@@©N e w s D is s e m in a tio n年是张爱玲诞辰100周年。
许鞍华执导的张爱玲小 1说《第一炉香》的同名电影还未正式上映,就已经吸引了很多关注。
许鞍华对张爱玲的小说可谓情有独钟, 先后拍摄过《倾城之恋> (1984年)、(半生缘〉(1997 年)。
其中,《半生缘》是张爱玲的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 说,原名《十八春》。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苍凉笔致讲述了 顾曼桢和沈世钧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最早 于1950年3月到1951年2月在《亦报》连载。
后来张爱玲在 上世纪六十年代旅美期间又进行改写,并改名为《半生 缘〉。
■(半生缘》从诞生起就一直受到影视界的喜爱,先后出 现过电影、电视版。
由于张爱玲常把电影表现手法熟稔地应 用于小说创作中,因此她的小说一向有"纸上电影"之美 誉。
这种融电影技巧于小说中的独特性为张爱玲小说到影视 作品的改编,无疑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为小说和电影、电视 剧这些不同的表达媒介无形中架起了一座转化的桥梁。
1997年许鞍华执导的电影《半生缘》,以女性导演特 有的细腻敏感的解读,对小说改编为电影的转换做出了成 功的探索,其中画外音的大量运用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特 色。
影片中主人公曼桢和世钧的画外音几乎贯穿电影始 终,人物内心独白和旁白相结合的画外音形式有力地把控 并凸显了电影的叙事节奏。
电影画外音的美学特征-最新年文档

电影画外音的美学特征-最新年文档电影画外音的美学特征20世纪40年代中期,继用字幕解说和补充画面到活生生的人的语言直接表达影片情节,语言与画面相互作用又开始了第三个阶段――电影接受了文学的经验,吸收作者叙述和人物自我分析的手法,电影银幕上出现了语言的独特表现形式画外音。
在这样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中,前苏联电影理论家弗雷里赫在他的《银幕的剧作》中这样评价:“我们看到在银幕上运用语言的性质在不断地改变着,在同画面的相互作用之下,语言便改变了镜头内部结构和蒙太奇的原则。
反过来,画面则使语言从属于电影的特性……我们可以有充分根据地说,只有在现在,语言和画面才达到了最后的和解。
”这充分肯定了电影画外音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含义或社会含义的画外音,是传达信息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人物旁白、人物独白、音乐等是影片中极其积极、活跃的因素,它除了具有表达逻辑思维的功能外,还因其音调、音色、力度和节奏等因素,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在现代电影中,导演可以说是一个全能的创作者,他懂得运用一切手段来使影视作品达到他心中所认定的完美值,从而实现其个人风格、情感、思想的表现。
而在诸多手段中,画外音便是非常重要的一种。
影片《雏菊》中导演用大段大段的画外音作为影片的主要叙事手段,能够准确地渲染人物内心和环境气氛,充分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感受,与观众的内心情绪形成了共鸣,成功表现了画外音的以下三个方面的美学特征。
一、增强作品艺术构思和艺术形像的感染力电影作为一种综合叙事艺术,其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影片的真实感,因此在电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增强影片艺术构思和艺术形像的感染力以使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就成了电影创作者不断探索的目标之一。
画外音的出现使电影空间感的塑造有了一个飞跃,内心独白是电影画外音的一种,是人物内心思想、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所要传达的不是外部世界所看得见和听得见的东西,而是人物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心理体验。
浅析声音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

浅析声音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摘要】影视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的结合,声音的创作在现在愈加被艺术创作者们所重视。
声音的介入,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性,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扩大了电影的空间,取代了无声字幕的解说,使得“无声”本身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表现形式。
影视当中的声音成为与画面同等重要有时又更为突出的一个主要元素。
本文将结合《辛德勒的名单》和《我的父亲母亲》这两部影视作品加以阐释,使人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影视艺术中声音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言,音响,音乐,电影,作用【正文】一、语言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影视作品中的语言是指影片里以人物对话、独白或画外音的方式出现的,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有声语言的总称,包括对白、旁白、解说、独白等。
影视语言可以深化和升华主题,抽象概括画面,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态,衔接画面,省略多余画面等。
在《我的父亲母亲中》中,影片开始利用“我”的叙述介绍了“我”回家的原因,“我”家乡的名字,父亲的职业;父亲第一次见到母亲时她扶着门框站着;母亲告诉“我”她特别喜欢听父亲念课文一听就是四十年等等。
叙述者并不是这故事的主要主人公,他站在了第三者的立场上将故事客观公正的叙述出来,或者其中掺加了别人告诉我的部分,但是这样的叙述更显真实亲切。
又比如,在《辛德勒的名单》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声画蒙太奇。
辛德勒与妻子谈论她是否应该留下的问题,妻子说当门房不再误会她是别的什么人时就留下,而下一个镜头是妻子在火车上,辛德勒与妻子告别。
再次省略多余画面,同时从侧面刻画辛德勒好色的商人形象。
二、音响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影视作品中的音响又称为效果音,是除了有声语言和音乐之外影视作品中所有声音的统称。
包括动作音响、自然音响、背景音响、器械音响特殊音响等。
音响是画面的扩张与补充,能增加画面的真实性。
《辛德勒的名单》影片一开始是犹太人作祈祷时唱赞歌的音响,渐渐才出现了火柴点燃蜡烛的画面,交代了为什么要点蜡烛,同时也暗示了蜡烛是犹太人生命的象征。
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

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谈影视作品中声音的重要性- -热爱电影的人们曾经说会说去掉声音的电影是无声电影是一种艺术,但今天的我们要说没有画面的电影也同样是艺术的,那是来自声音的艺术!电影艺术语言的发展,随着电影技术与艺术手段、方式以及电影传播手段、方式的不断丰富而丰富。
在卓别林的时代里电影是无声的,穿插在幕间的字幕是那时唯一的语言;录音技术的发明,导致了有声电影的出现。
有声电影的成功,让无声片时代的字幕被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的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的脚步、呻吟、哭泣,动物的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
如今电影中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已经有着和画面同等重要的地位了,有时甚至还会超过画面的重要性成为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
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
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画面占主要地位,声音烘托画面。
2声音占主要地位,画面烘托声音(音乐电视、音乐题材的影片)。
3声音与画面同样重要,谁也离不开谁。
影视艺术作品制作时赋予画面与声音的关系大致也分三种:1声画同步。
2声画对位。
3声画分立。
曾经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画面要表达的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的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的情绪、情调也与画面要展示的情绪、情调如出一辙。
声画同步的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的处理手段之一。
声音在其中产生的效果多半是一种烘托的效果。
在故事性较强的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
如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王志文饰演的老师给小春上最后一刻的片断和影片最后的车站相遇片断。
其中在最后一课片断中,衣着整洁的老师坐在琴旁为小春伴奏,两个人沉浸在乐曲中。
配合着音乐,观众看到了两人即将分离的不舍、老师对小春的爱和小春在音乐道路上的潜力和希望。
电影特性总结

电影特性: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殊规定性。
具体表现为:1.综合性:电影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综合体,电影像时间艺术那样,在时间的流逝中,展示画面,延续形象;电影又像空间艺术那样,在空间的呈现面上展开形象,一身兼有叙事和造型的双重表现力。
电影吸收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合成一个具有崭新特质的艺术整体;2.视象性:电影是诉诸视觉为主的视听艺术,它主要以画面塑造形象叙述故事,抒发感情,阐述哲理。
它的镜头、色彩和光影等外在因素直接构成形象的感性形式,镜头的画面美是整部影片审美价值的重要条件,影片内容是通过可见的人物造型、环境造型在银幕上展现出来的;3.逼真性:由于电影以活动摄影为自己的基本表现手段,所以它能逼真地纪录现实生活中人和物的空间状貌及其流动演变形态,同时又能再现事物的声音和色彩,具有其他艺术难以达到的真实直观的效果;4.运动性:由于电影是在延续时间中变换画面完成其叙事功能的,电影又通过每个画面内部的运动再现现实世界中人和事物的流动演变形态,电影还通过摄影机的运动产生多变的景别、角度、场面和空间层次,达到多变的视象效果;5.群众性:电影拥有最广大的观众。
电影作为直观的艺术,十分通俗,使不同文化水平甚至不同国籍的人都能看懂;从技术上看,一部电影制作出以后可供成千上万名观众观看。
此外,电影的商品属性要求通过票房收回成本,获得盈利,所以影片应该适应广大群众的审美水平和欣赏趣味;6.技术性:电影是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创造形象的,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技术上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对电影艺术有重大的影响,电影艺术的特性往往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这是电影与其他艺术相区别的时代标志。
电影综合性:电影的基本特性之一。
电影具有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特点,它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元素。
它们相互融合,形成电影自身新的特性。
电影从文学中吸取它通过事物的一切表象和联系来反映生活的能力,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的文学的特点都能融化在电影中。
课题研究论文:电视电影论文 电影叙事中画外音的声音塑造与功能

电视电影论文电影叙事中画外音的声音塑造与功能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再也没有一种艺术形式能像电影这样真切的再现客观现实。
电影的发明也源于观众对于再现完整现实的幻觉心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声音的发明让客观世界的还原更加真实,从此以后,“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的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象的就是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1]。
如何才能还原现实?那就需要观众在看到影像的同时也需要听到相应的声音,这是一般观众对于电影声音的界定。
并且每个人的知觉让声音本能地从属于影像(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影像非常重要,而声音仅仅是客观世界的从属品)。
但随着技术的完善和电影人对于声音的探索让电影不仅仅还原真实,还在艺术的领域更进一步。
于是电影的声音也开始被区分为各种各样的信息单位,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声音元素中,最为重要的毫无疑问是语言,整部影片故事的进展、人物的交流绝大部分都是依靠语言。
而当语言首次出现在好莱坞的影片时,演员所遭遇到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字正腔圆地说话,于是开始出现规范演员说话的正音班。
随着电影人对声音的探索,电影的语言也不仅仅是人物的对白,不同的语言形式开始在电影中出现。
所谓电影的画外音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画外音指所有来自画外的声音,其中有语言,也有音乐和音响。
狭义的画外音则专指画外的人发出的声音,并且被限定在人的语言这一部分。
本文则以狭义的电影画外音为研究对象,更多的来谈电影演员对声音元素的塑造。
当狭义的电影画外音成为电影叙事的一个重要手段之后,对于画外音的要求就不仅是最基本的那样字正腔圆而已。
声音的个性、情绪和状态、音频的高低等因素也成为表情达意,塑造人物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这样的结果对演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演员的声音塑造和声音表演成为所有演员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成功的电影台词也离不开演员的再度创作,并且叙事的发展、剧情的进展和氛围的营造也离不开演员的声音塑造。
电影画外音的能指与叙事的关系电影画外音的能指可以区分为各种声音单位,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人声,作用于观众的心理中最直观的就是声音本身所具备的音色。
电影叙事中画外音的声音塑造与功能

电影叙事中画外音的声音塑造与功能【摘要】电影叙事中的画外音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元素,它通过声音的塑造,不仅能够揭示角色内心世界、传达情感,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加强角色建构。
画外音通过不同的声音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感受,引导观众对电影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在电影叙事中,画外音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影片整体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加强影片的感染力和张力,还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世界。
通过对画外音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叙事中声音的力量和作用,为电影创作和观影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电影叙事,画外音,声音塑造,功能,概念,特点,情感表达,情节推动,角色建构,重要性,观众情感,思考引导,整体体验,影片。
1. 引言1.1 电影叙事中画外音的声音塑造与功能在电影叙事中,画外音是一种重要的声音元素,它可以为电影情节提供背景信息,引导观众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可以强化影片整体的观赏体验。
画外音的声音塑造作用是通过声音的节奏、音调、音量等元素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从而增强角色的个性和深度。
画外音在叙事中还扮演着情感表达的功能,通过音乐、声效等手段来营造氛围,引导观众的情感共鸣。
画外音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为观众呈现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的剧情,增强影片的可看性和吸引力。
画外音也扮演着角色建构的功能,通过音响的处理和混音技术来打造不同角色的声音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画外音在电影叙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的声音塑造和功能不仅丰富了影片的表现形式,也丰富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2. 正文2.1 画外音的概念与特点画外音是指在电影叙事过程中,在画面发生的场景或角色之外,通过声音的方式来传达信息、引导观众情感或推动剧情发展的一种手法。
画外音有着以下几个特点:画外音是一种不显露在画面上的声音,它可以是旁白解说、角色内心的心理声音或者背景音效等。
这种声音通常不与画面进行同步,而是通过声音与画面的交融来呈现出电影的多重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叙事中画外音的声音塑造与功能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再也没有一种艺术形式能像电影这样真切的再现客观现实。
电影的发明也源于观众对于再现完整现实的幻觉心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声音的发明让客观世界的还原更加真实,从此以后,“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的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象的就是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1]。
如何才能还原现实?那就需要观众在看到影像的同时也需要听到相应的声音,这是一般观众对于电影声音的界定。
并且每个人的知觉让声音本能地从属于影像(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影像非常重要,而声音仅仅是客观世界的从属品)。
但随着技术的完善和电影人对于声音的探索让电影不仅仅还原真实,还在艺术的领域更进一步。
于是电影的声音也开始被区分为各种各样的信息单位,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声音元素中,最为重要的毫无疑问是语言,整部影片故事的进展、人物的交流绝大部分都是依靠语言。
而当语言首次出现在好莱坞的影片时,演员所遭遇到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字正腔圆地说话,于是开始出现规范演员说话的正音班。
随着电影人对声音的探索,电影的语言也不仅仅是人物的对白,不同的语言形式开始在电影中出现。
所谓电影的画外音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画外音指所有来自画外的声音,其中有语言,也有音乐和音响。
狭义的画外音则专指画外的人发出的声音,并且被限定在人的语言这一部分。
本文则以狭义的电影画外音为研究对象,更多的来谈电影演员对声音元素的塑造。
当狭义的电影画外音成为电影叙事的一个重要手段之后,对于画外音的要求就不仅是最基本的那样字正腔圆而已。
声音的个性、情绪和状态、音频的高低等因素也成为表情达意,塑造人物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这样的结果对演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演员的声音塑造和声音表演成为所有演员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成功的电影台词也离不开演员的再度创作,并且叙事的发展、剧情的进展和氛围的营造也离不开演员的声音塑造。
电影画外音的能指与叙事的关系电影画外音的能指可以区分为各种声音单位,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人声,作用于观众的心理中最直观的就是声音本身所具备的音色。
它能揭示发声对象的基本特点,比如性别、年龄等。
因为性别的缘故,男人的声音低沉浑厚,而女人则高而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年龄不同的人物身上,可以说音色是区分某一人物声音的重要特征。
电影画外音的使用首先正是抓住了音色不同的特点用以呈现叙事、烘托氛围。
电影需要讲述故事,于是就需要有一个叙述者出现,一般来说电影故事讲述的角度有第一人称自述和第三人称两种,当电影出现画外音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个反应也是这个画外音来自于谁?首先是客观陈述性质的画外音,这种画外音一般都以客观的角度来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根据不同的影片风格,其画外音的声音塑造则有不同的特点,美国独立电影的代表导演科恩兄弟,其影片风格一直以荒诞的黑色幽默为主,在他的很多影片都有这种讲述故事的画外音存在,比如拍摄于1998年的《谋杀绿脚趾》,影片一开始,一个低沉而浑厚的男声开始了他的故事讲述:“在西部有一个家伙,我正要说的是他的故事,他叫杰弗里?里波斯基……”故事讲述者的音色就如同一个年老的西部牛仔,阅历丰富又饱经沧桑。
他不疾不徐地为观众讲述这个传奇的故事。
低沉的男声会为观众营造一个极其强烈的环境氛围,促使着观众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中。
第二种是剧中人物的画外音。
与客观陈述不同的是,这类画外音是剧中人物的自述,这时人物的音色就与故事的内容联系更加紧密,不同的故事内容决定了影片人物声音塑造的不同基调。
拍摄于1979年的《现代启示录》,影片整体由维拉德上尉的画外音贯穿全片。
影片刚一开始主人公就以一种厌恶的口吻说:“西贡,妈的,我又回到西贡了。
”在这里,第一人称视角的画外音开始试图向观众展示一个人性疯狂的例子。
维拉德上尉的声音并不高亢,但沙哑的音色和语言中充斥的无力感把上尉的心理情绪有力地表现出来。
画外音的语音语调还能更多地反映出发声的情绪和状态。
对情绪和状态作用明显的是语调的问题。
完整的语言行为可以分为言语和副言语两个部分,其中副言语就是附着在语言内容基础上的附加东西,因为副言语的不同会让相同的内容含义却有完全不同的表达。
而这个含义的不同更多是由语音语调的副言语带来的。
抛开内容问题,语音语调甚至能决定听众如何理解诵读者的情绪。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英国的一位著名演员在法国餐厅吃饭时被人认出,演员用英语当众朗诵了一段,观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但他其实只是朗诵了餐厅的菜单而已。
这个例子恰好证明了语调也同样具有感染人心的情绪起伏。
电影画外音的结构电影画外音的能指系统一旦形成后,与其所指含义一起形成了电影声音的一整套符号系统.这一整套系统具备了一种双重叠加的作用,能指的语音语调和所指的含义叠加在一起具有意指作用。
而这个意指作用则由几方面组成,社会文化,受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
在影片的创作中这是一个前期剧本创作与后期配音相互叠加的结果。
它的表意作用是一个持续向前的过程,既有在影片形成的过程中编剧和导演持续创作的结果,也有观众在接受过程中对其的解读。
按照索绪尔的理论来看,语言是由相互依赖的诸要素组成的,基本上,语言的符号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首先是语言在时间上的展现,它总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表现它的含义。
与影像相比,语言更像是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可以按下暂停键来分析画面的构图、灯光、色彩,但我们无法按下暂停键来听听语言,所以语言首先必须要在时间长度上给予观众以一定的反应。
不管故事结构如何,语言的结构属性一定是线性的,持续流动的,并且在一定时间长度上呈现含义,含义可能会根据表现手段的不同有所游移,但始终会带给观众一个大致方向的所指内容,而这个由观众感受到的所指内容,正是由语言的结构组成的。
在电影的语言中,画外音与人物和叙事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在影像持续流动的时候,画外音可以与画面内部的声音共同一起推进故事的发展,也可以及时消隐,让位给影像叙事。
姜文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有这么一段画外音的使用,在马小军和刘忆苦过生日的时候,由于米兰的关系双方起了争执,马小军大叫着要花了刘忆苦,然后他打碎酒瓶向刘忆苦肚子捅去,这时影像中马小军用力地用手捅着刘忆苦肚子,手中却什么都没有,刘忆苦也一脸愕然,对于影像中的内容来讲,骤然的超现实化肯定让观众措手不及,而画外音在这时及时出现:“哈哈哈,千万别相信我,我从来也没有这样勇敢过……”电影到这一刻为止已经进行了三分之二,但是画外音的内容却完全推翻了前面的故事.这时候画外音的作用要远远大过于影像,影像静止倒流,而画外音则在时间上继续着向观众揭示着导演主观的心理真实。
“我现在怀疑我和米兰的第一次相遇就是伪造的,其实我根本就没在马路上遇见过她,那天下午我和大蚂蚁受刘忆苦委派在院门口等米兰才是我们第一次相识。
”在这一刻,画外音完全占据了故事的主导地位.当故事主角面对记忆被改头换面之后会面对两种抉择,这两种抉择就是放弃或追求真相。
而画外音在这一时刻坚定而有力地说:“不能,决不能。
”不管是主人公自身还是观众都能直接感受到画外音声音中的坚定,接下来随着画外音的指引,故事开始转向另一方面。
“有时候,有一种声音或味道会把人带回真实的过去。
”到这为止,画外音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直接引领了(或者说左右了)叙事的发展。
而声画间的对位也进一步构成了叙事的张力,而影片的节奏和魅力也正在于此。
其次,语言除了在句子段落上的时间长度能表现内容外,还有着同时存在的联想关系。
不管是什么样的影片,故事都是其承载的重要载体。
但是叙事理论的演进让现代理论与传统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传统的叙事文本中对人物心理的研究成为一个重点,而结构主义理论家则更加强调人物的动作。
在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中,人物是以动作作为叙事前进的动力的,语言仅仅是作为动作的另一承载物而存在,至于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电影艺术就很难直接表现出来。
当画外音进入到电影叙事中,也就意味着电影的叙事多了一个非常有力的手段,它可以直接阐释剧中人物的内心状态。
绝大部分的叙事电影声画都是完整统一的,也就是说,当观众观看画面的内容时,声音加重了观影的快感和对影片内容的理解,这种理解是通过与画面间的联想达到的。
香港导演王家卫影片的一大特色就是他的画外音创作,他的绝大部分影片都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比如《重庆森林》中前后相继的两段故事,《堕落天使》中两段故事却被完全打散等,在王家卫的影片中一个恒定的主题就是表现都市孤独人的没落情感,那么多重人物的画外音有助于让观众更多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与状态。
上文提到电影的一个突出弱点就是很难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而王家卫的画外音首先直观地把人物的内心外化给观众。
比如《重庆森林》中的一场戏,金城武在酒吧中执意问林青霞是否喜欢吃凤梨,这时林青霞的画外音适时出现:“其实喜不喜欢吃凤梨并不重要,因为人是会变的,今天他可能喜欢吃凤梨,明天可能会吃别的。
”这句画外音首先在内容上直接评价了金城武询问其是否爱吃凤梨的行为,并且由此阐释了剧中人对这个行为的看法。
对于观众而言,则从简单的行为中联想到对爱情的态度、看法等。
除此之外,王家卫影片的画外音的探索也让它和剧作之间产生了更深的联系,《重庆森林》中金城武失恋后买了一大堆5月1号到期的凤梨罐头独自躲在家中吃,画面上的主人公除了吃凤梨外没有张嘴说话,按情理来说他应该是相当痛苦,但是他的画外音语调非常平静,却丝毫也没有显示出有悲伤的情感。
这种声画平行的手法,有趣地把人物的真实心理和情节的发展隐藏起来,从而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情绪氛围。
电影间的声画关系在叙事中一直是一种相互确认和相互限定的关系,作为声音元素之一的画外音,也成为观众理解故事、感受氛围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它一方面提供给观众一个幻想和想象的场所,另一方面又让其疏离开去,形成观众对电影的二次认同,从而形成社会意义上的主体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