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股骨粗隆间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股骨粗隆间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股骨粗隆间骨折(修订)

草案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股骨粗隆间骨折(又名股骨转子间骨折,下同)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康复。

本指南适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 fracture of femur

凡发生于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部位的骨折均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

3 诊断[1]

3.1病史

有明确的外伤史。

3.2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为患侧髋部疼痛、肿胀,功能受限,有移位的骨折可出现外旋短缩畸形,有广泛的皮下瘀斑。无移位骨折可仅有髋部疼痛。

3.3影像检查

X线片可见骨折线及移位情况,必要时进行CT、MRI检查。

3.4 分型

3.4.1 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和骨折端的位置分型: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3.4.2 Evans-Jensen 分型[2]

Ⅰ型: 2 部分骨折,骨折无移位。

Ⅱ型: 2 部分骨折,骨折有移位。

Ⅲ型: 3 部分骨折,由于大转子骨折块移位而缺乏后外侧支持。

Ⅳ型: 3 部分骨折,由于小转子或股骨矩骨折缺乏内侧支持。

Ⅴ型: 4 骨折片段,缺乏内侧和外侧的支持, 为Ⅲ型和Ⅳ型的结合。

3.5 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髋部病理性骨折相鉴别。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鉴别。

4、辨证

本辨证分型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在《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5]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的文献整理进一步完善和形成。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辨证以三期辨证为主,需结合患者年龄、体质等因素,综合辨证。就骨折而言,分型如下:

4.1早期

伤后1-2周,主证为血瘀气滞、瘀血内阻。

主症:骨折,疼痛,肿胀,瘀斑等。

次症:口渴,尿赤,便秘,舌质红或有瘀斑,苔黄,脉浮数或脉浮紧。

4.2中期

伤后3-4周,主证为营卫不和、筋骨未续。

主症:骨折未连或骨连未坚,痛减,肿消未尽等。

次症: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

4.3后期

受伤4周后,主证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

主症:骨折未连或骨连未坚,可伴有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腰膝酸痛,肢体萎软等。

次症:神疲乏力,或少气懒言,舌淡,苔薄,脉细。

5、治疗

5.1治疗原则[1]

5.1.1遵循复位、固定、药物治疗、功能锻炼的方法。

5.1.2无移位骨折,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非手术或手术治疗;有移位的骨折,宜行手术治疗。

5.1.3在无手术禁忌症的条件下,优先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时机:如患者内科条件允许,应尽早手术(入院当天或第2天手术),早期手术可减轻患者疼痛,早期功能锻炼,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6]

5.2治疗方法

5.2.1非手术治疗(推荐级别:B)[7-10]

适用于无移位骨折或有手术禁忌症者。方法包括持续牵引或者支具固定等。

5.2.2手术治疗(推荐级别:A)[11-26]

5.2.2.1 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 )适用于各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适用于粉碎性骨折。(推荐级别:A)[11-20]

5.2.2.2 动力髋螺钉(DHS)适用于各类型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推荐级别:B)[21-22]

5.2.2.3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 适用于稳定性骨折并股骨髓腔狭小、肥胖的病人(推荐级别:B)。[23-26]

5.2.2.4 外固定支架适用于不耐受常规手术治疗或不宜长期卧床的病人(推荐级别:D)。[23]

5.2.3预防深静脉血栓

5.2.3.1西药应用(推荐级别:A)我国2012年《中国骨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专家共识》针对髋部骨折手术血栓的预防制定了具体方案(以下药物选择一种使用):(1)X a因子抑制剂:间接Xa因子抑制剂(磺达肝癸钠)术后6~24 h后(对于延迟拔除硬膜外腔导管的患者,应在拔管2—4 h后)应用;口服直接X 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斑术后6~10 h后(对于延迟拔除硬膜外腔导管的患者,应在拔管6~10 h后)应用。(2)低分子肝素:住院后开始应用常规剂量至手术前12 h停用,术后12 h后(对于延迟拔除硬膜外腔导管的患者,应在拔管2~4 h后)继续应用。(3)维生素K拮抗剂:硬膜外麻醉手术前不

建议使用;术后使用时应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目标为2.5,范围控制在2.0~3.0。(4)阿司匹林:应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的作用尚有争议,不建议单独应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推荐药物预防的时间为10~35d。对于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术前不建议使用磺达肝癸钠,因其会引起椎管内血肿。不推荐术后单独应用肝素预防血栓(推荐级别:D)。如患者有抗凝禁忌证,应采取物理预防(足底泵,梯度加压弹力袜)。[6]

5.2.3.2 中药内服[27]

治法: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医林改错》)(推荐级别:D)

桃仁15g 红花10g 当归10g 赤芍15g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一、概述: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质疏松的主要部位,骨折强度降低,很容易发生骨折。 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2、临床表现: (1)、伤后患部疼痛、活动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内侧或膝部,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髋疼痛及轻度肿胀,患肢呈内收、外旋和短缩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转子处压痛,纵轴冲击痛(+)。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尿、大便检查、生化全套、心电图及胸片,需手术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统、梅毒血清、爱滋病抗体等。 (2)、患肢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了解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 (3)、高龄患者,需增加检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心脏彩超。 (二)证候分类 1、Evans根据骨折线方向分为2种主要类型。其中I型又进一步分4个亚型。I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la型:骨折无移位,小粗隆无骨折,骨折稳定;I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I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Id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块,骨折不稳定。Ⅱ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稳定。 2、按骨折线部位分类: (1)、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上方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下方斜向小粗隆。 (3)、粗隆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成横形,斜形骨折。 3、中医辨证分型: (1)早期:气血瘀阻型 临床证候:伤后1~2周内,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股骨粗隆骨折围手术期诊疗方案

汉阴县中医院骨伤科 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进行诊断。 1.有外伤史。 2.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3.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DR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二)西医诊断: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CT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三)疾病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 早期:伤后2周内。症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则

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症属血瘀气滞。 2. 中期:伤后2—4周。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症属营血不调。 3. 后期:伤后4周以上。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墩 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症属肝肾气血亏虚。 (四)疾病分型 1.按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至大小粗隆部。 1.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畸形,骨折线子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至大小粗隆的上方。 1.3粗隆下型: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2.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 Evans分型法 Ⅰ型 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性骨折。 Ⅱ型 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ⅢA型 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ⅢB型 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Ⅳ型 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Ⅴ型 反粗隆骨折,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二、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 期诊疗方案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013年 一、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执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褔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受伤史 (2)髋部疼痛、肿胀,不敢直立和行走,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叩击痛,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缩短,呈外旋、内收、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 (3)髋关节正侧位X片可明确骨折病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明显受伤史 (2)髋部疼痛、肿胀,不敢直立和行走,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叩击痛,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缩短,呈外旋、内收、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 (3)髋关节正侧位X片可明确骨折病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三)、症候诊断(疾病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早期:伤后2周内。症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症属血瘀气滞。

2.中期:伤后2-4周。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虽续而未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症属营血不调。 3.后期:伤后4周以上。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症属肝肾气血亏虚。 (四)骨折分型 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Evans分型法) Ⅰ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性骨折 Ⅱ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Ⅲ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ⅢB型:粗隆间骨折+ 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Ⅳ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Ⅴ型:反粗隆骨折,即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二、治疗方案 (一)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1、术前牵引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肤牵引、踝套牵引、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牵引;一般高龄患者皮肤条件较差,应以骨牵引为主。骨折近端受髂腰肌牵引而出现近端先前,远端向后移位者,应在维持屈髋、屈膝的体位下给予足够大的牵引重量。对于髋内翻同时合并有明显成角,股骨颈前倾角消失或变为负角者,可将

骨伤科股骨骨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股骨骨折 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为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由于老人股骨颈部骨质疏松,因此,在较轻 的外力下,如行走时碰撞、跌倒,即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诊断】 1.老人跌跤后,髅部疼痛剧烈,失去站立及行走能力。 2.患肢呈现外旋和短缩畸形。骨折延长线与股骨干纵轴的垂线所成的角度>50。者,属内收型,畸形明显,患肢短缩可达3cm左右,明显外旋。骨折延长线与股骨干纵轴的垂线所成的角度<30。者,属外展型,患肢仅有轻度外旋或短缩。 3.伤处瘀肿多不明显。 压痛以鼠蹊中部为明显。如骨折发生于股骨颈之基底部,则局部瘀肿较重,压痛明显。 4.股骨颈不完全性骨折,患肢稍能伸屈,畸形不明显。可作足跟叩击试验,如引起鼠蹊部明显疼痛,骨外展型内收型折的可能性较大。股骨颈骨折 5.X片可明确骨折的类 型及移位情况。无移位的骨折在X片上仅见微细的骨折线或仅有一侧骨皮质不连续。个别病员X片无明显的骨折征,但老人跌跤后璇部疼痛,功能障碍,足跟叩击痛明显者,宜按不完全骨折处理。 【治疗】 1.无移位的不完全性骨折,可作胶布皮肤牵引患肢,重量2~4kg,置患肢于轻度屈胸、屈膝和轻度外展位。合适的牵引可以缓解骨折部位的疼痛。 6.牵引过程中注意勿使扩展板抵及床栏或滑轮,否则失去牵引作用,甚至使断骨移位。如牵引后疼痛迅速减轻,则6~8周后可摄X片复查,如骨折线消失,可停止牵引,练习扶双拐行走。 7.对有移位的内收型骨折,可作手术治疗。较常用的为空心钉内固定术,术后无需牵引,可扶双拐进行患肢不负重行走练习。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因断骨愈合困

难,可作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全髅关节置换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骨折线位于股骨大粗隆与股骨小粗隆之间的骨折。由于这个部位的血液循环比较丰富,所以骨折后比较容易愈合。 【诊断】 1.多见于老年患者,有外伤史,如从高处坠跌或重物撞击等。受伤时患者常自己感觉有骨擦音。 2.患肢大粗隆周围瘀肿明显,触痛较重,患肢可有外旋及短缩畸形,或有轻度内收成角畸形 3.患肢功能障碍,部分病员可触及骨擦音。 4.局部肿胀严重者,说明内出血量较大,病员可有发热、口渴、纳呆、便秘等症,体质较弱者要防止发生休克。 【治疗】 1.对无移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作胶布皮股骨粗肤牵引,待患肢肿痛基本消失,6周以后停止牵隆间骨折 引,练习扶双拐行走,患肢不负重。3个月后X片呈骨性愈合,患肢方可逐步负重行走。 5.对有移位者,应在腰麻下整复,使患肢外展15°,并矫正至中立位。在两助手对抗拔伸下,术者用推提捺正手法,使断骨复位。复位后肌力强壮者,用骨牵引,重量4〜5kg。肌力一般者,用胶布牵引,重量3kg。2个月后X片复查,断骨初步愈合,可除去牵引,改用外展夹板固定。 6.外展夹板上起腋下,下至膝关节上,分作两块木板,于中点有活动轴连接。其上段固定于躯干,称躯干段板;其下段固定于大腿外侧,称肢段板。整个外展夹板有向外的弧度20°~30°,可以保持患肢于外展位。为使肢段板稳固,大腿应先用四块木板包扎于股骨四周,然后包外展夹板。 7.作骨牵引时,可同时使用外展夹板。嘱患者练习股四头肌收缩和踝关节伸屈活动。2〜3周后,疼痛减轻,可在床顶装吊环扶手,练习起坐,抬起臀部及躯干等动作。

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定义]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由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因血液供应好,骨折均能良好愈合,但若处理不当,极易发生髋内翻畸形。 [诊断依据] 一、病史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人,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部脆弱,即使轻微外伤如平地滑倒,大粗隆部着地,或患肢突然扭转,都可引起骨折。青壮年发病者较少,若发生本骨折,必因遭受强大暴力如车祸、高处跌下等。 二、症状和体征 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与行走。 患侧髋部肿胀明显,可有皮下瘀斑,移位型骨折肢体呈短缩、内收、外旋畸形,移动肢体时疼痛加剧,大粗隆上移,按压或叩击大粗隆时疼痛剧烈,有时可触及骨擦感,纵轴叩击痛阳性,髋关节功能障碍。 三、特殊检查(无)

四、辅助检查 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 五、别诊断 应注意与髋关节脱位、股骨粗隆间骨折相鉴别。 [证候分类] 根据骨折线的方向和位置,临床上可分为三型。(中医伤科学岑泽波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9) 一、粗隆间骨折: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依据暴力的情况不同,小粗隆或保持完整,或成为游离骨片。但股骨上端的骨支柱保持完整,骨的支撑作用还比较好,髋内翻不严重,移位较少。由于骨折线在关节囊和髂股韧带附着点的远侧,因而骨折远段处于外旋位。粉碎型则小粗隆变为游离骨块,大粗隆及其内侧骨支柱亦破碎,髋内翻严重,远端明显上移、外旋。 二、反粗隆间骨折: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上行走,达小粗隆的上方。骨折线的走向与转子间线或转子间嵴大致垂直。骨折近端因外展肌与外旋肌的收缩而外展、外旋,远端因内收肌与髂腰肌的牵拉而内、向上移位。 三、粗隆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股骨粗隆间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股骨粗隆间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股骨粗隆间骨折(修订) 草案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股骨粗隆间骨折(又名股骨转子间骨折,下同)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康复。 本指南适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 fracture of femur 凡发生于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部位的骨折均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 3 诊断[1] 3.1病史 有明确的外伤史。 3.2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为患侧髋部疼痛、肿胀,功能受限,有移位的骨折可出现外旋短缩畸形,有广泛的皮下瘀斑。无移位骨折可仅有髋部疼痛。 3.3影像检查 X线片可见骨折线及移位情况,必要时进行CT、MRI检查。 3.4 分型 3.4.1 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和骨折端的位置分型: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3.4.2 Evans-Jensen 分型[2]

Ⅰ型: 2 部分骨折,骨折无移位。 Ⅱ型: 2 部分骨折,骨折有移位。 Ⅲ型: 3 部分骨折,由于大转子骨折块移位而缺乏后外侧支持。 Ⅳ型: 3 部分骨折,由于小转子或股骨矩骨折缺乏内侧支持。 Ⅴ型: 4 骨折片段,缺乏内侧和外侧的支持, 为Ⅲ型和Ⅳ型的结合。 3.5 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髋部病理性骨折相鉴别。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鉴别。 4、辨证 本辨证分型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在《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5]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的文献整理进一步完善和形成。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辨证以三期辨证为主,需结合患者年龄、体质等因素,综合辨证。就骨折而言,分型如下: 4.1早期 伤后1-2周,主证为血瘀气滞、瘀血内阻。 主症:骨折,疼痛,肿胀,瘀斑等。 次症:口渴,尿赤,便秘,舌质红或有瘀斑,苔黄,脉浮数或脉浮紧。 4.2中期 伤后3-4周,主证为营卫不和、筋骨未续。 主症:骨折未连或骨连未坚,痛减,肿消未尽等。 次症: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 4.3后期 受伤4周后,主证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 主症:骨折未连或骨连未坚,可伴有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腰膝酸痛,肢体萎软等。 次症:神疲乏力,或少气懒言,舌淡,苔薄,脉细。 5、治疗 5.1治疗原则[1]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住院患者。 一、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TCD编码为:BGG04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ICD-10编码为:S72?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胥少汀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1)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和骨折端的位置分型: 顺粗隆间型 反粗隆间型 粗隆间粉碎型

(2)根据《实用骨科学》第三版(胥少汀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采用Evans分型系统分型: Ⅰ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Ⅱ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Ⅲ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Ⅲ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Ⅳ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Ⅴ型:反粗隆骨折,即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常见证候: 早期:血瘀气滞证; 中期:瘀血凝滞证; 后期: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TCD编码:BGG040骨折病;ICD-10

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CT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二)疾病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 早期:伤后2周内。症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症属血瘀气滞。 2. 中期:伤后2—4周。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症属营血不调。 3. 后期:伤后4周以上。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症属肝肾气血亏虚。 (三)分型 1.按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大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畸形,骨折线子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大小粗隆的上方。 (3).粗隆下型: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2.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Evans分型法) Ⅰ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性骨折 Ⅱ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Ⅲ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Ⅲ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Ⅳ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Ⅴ型:反粗隆骨折,即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二、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 (一)整复和固定 1.整复 1.1对于无移位的骨折无须整复 1.2对于有移位的骨折可先行牵引,待3—4天肿胀消减、缩短畸形矫正后,再运用手法进行整复。 1.2.1牵引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肤牵引、踝套牵引、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牵引;一般高龄患者皮肤条件较差,应以骨牵引为主。骨折近端受髂腰肌牵引而出现近端先前,远端向后移位者,应在维持屈髋、屈膝的体位下给予足够大的牵引重量。对于髋内翻同时合并有明显成角,股骨颈前倾角消失或变为负角者,可将患肢置于布朗氏架上行骨牵引予以纠正。

股骨粗隆骨折诊疗常规指南骨科及治疗方案

股骨粗隆骨折诊疗常规指南骨科及治疗方案 【概述】股骨粗隆骨折是老年人常见损伤,由于粗隆部血运丰富,骨折后很少不愈合,但甚易发生髋内翻,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较多。老年人骨质疏松,肢体不灵活,当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或使大粗隆直接触地致伤,甚易造成骨折。由于粗隆部受到内翻及向前成角的复合应力,引起髋内翻畸形和以小粗隆为支点的嵌压性成小粗隆蝶形骨折。亦可由髂腰肌突然收缩造成小粗隆撕脱骨折。粗隆部骨质松脆,故骨折常为粉碎型。骨折类型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线的形状及方向、骨折块数目等情况,有多种分法。常用的Evans分型为: I 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性骨折。 II型在I型基础上骨折发生移位,合并小转子撕脱骨折,但股骨距完整。 III型合并小转子骨折,骨折累及股骨距,有移位。 IV型伴有大小转子粉碎骨折,可出现股骨颈和大转子冠状面骨折。 V型反转子间骨折,骨折线由内上斜向外下,可伴有

小转子骨折,股骨距破坏。 【诊断标准】 (1)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2)下肢畸形下肢短缩及外旋畸形明显,无移位的嵌插骨折或移位较少的稳定骨折,上述症状比较轻微。检查时可见患肢大粗隆升高,局部可见肿胀及瘀斑,局部压痛明显。叩击足跟部常引起患处剧烈疼痛。 (3)X线检查X线检查可确定诊断,并可根据X线片进行分型。 符合上述第(1)、(2)项拟诊,第(3)项确诊。 【治疗方案】患者多为高龄老人,治疗首先应注意全身情况,预防由于骨折后卧床不起而引起危机生命的各种并发症,如肺炎、褥疮和泌尿系感染等;骨折治疗目的是防止发生髋内翻畸形,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骨折类型、移位情况、患者年龄和全身情况等,分别采取不同方法。 1.牵引疗法 适应所有类型的粗隆间骨折。对无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并有较重内脏疾患不适宜手术者,骨折严重粉碎、不适宜内固定及病人要求用牵引治疗者均适用。对各型不稳定性骨折牵

文档:中医创伤骨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常因跌倒臂部外侧着地所致,因该部位血液供应丰富,很少发生骨不愈合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预后远较股骨颈骨折为佳。 1.诊断依据 1.1 外伤史:跌倒不能站立行走。 1.2 患肢呈缩短、外旋畸形、粗隆间肿胀,常有瘀斑。 1.3 体查:粗隆间处压痛明显,足跟纵轴叩未痛,患肢旋转时粗隆处疼痛。 1.4 X 线确诊骨折类型。 2.骨折分类 常分为顺粗隆间型、反粗隆间型、粗隆下型三种。 3.诊疗路线 4.诊疗方案 4.1 围手术期准备 4.1.1 入院检查项目:血液分析、尿组合、大便检查、生化21项、凝血四项、风 确诊入院 完善检查 牵引+药物常规 位置好 移位 出院 锻炼 手术 稳定骨折 不稳定 身体状况可 身体条件差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线路图

湿四项、感染八项,心电事件记录、胸片、心脏彩超等。 4.1.2入院后监测:血压、血糖水平。 4.2 复位与固定 4.2.1 无移位者:卧床休养,伤肢穿木板鞋中立位、适当外展,6周后可扶双拐下床活动。 4.2.2 移位不明显的稳定骨折:经拔伸内旋手法复位,用皮肤牵引置患肢外展位,6周后去皮牵扶双拐不负重下床活动。 4.2.3 移位明显又不稳定 4.2.3.1 如身体条件较差者,复位后用股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6周后去拐不负重下床活动,骨折愈合后才负重行走。 4.2.3.2 如身体条件可以者,可硬外麻下闭合复位行PFNA或其他类型的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 4.3 药物治疗:(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 4.3.1 中药方剂:早期——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肢伤一方 中期——肢伤二方 后期——肢伤三方、独活寄生汤 4.3.2 中成药:早期——理伤消肿口服液(本院制剂,10ml PO Tid), 痛舒胶囊(3# PO Tid) 中后期——补肾续骨口服液(本院制剂,10ml PO Tid), 仙灵骨葆胶囊(3# PO Bid) 4.4 功能锻炼 术后第一天锻炼舒缩股四头肌及屈伸踝关节,按骨折类型及治疗方案的不同制定个体化锻炼方案。 4.5 注意事项 4.5.1 防止褥疮、泌尿系及肺部感染。 4.5.2 注意固定器材、牵引装置的变动,使固定安全有效。 4.5.3在床上加强局部和全身的活动锻炼,增强体质和改善血运。 4.5.4 应加强接骨续筋及补益气血肝肾治法。 4.5.5 不宜过早负重,以防骨折移位,髋内翻及内固定失效。 5.出院指征 经复位后对位对线良,用外固定者,髋痛减轻,功能改善,无并发症;用内固定者拆线伤口愈合。 6.随访计划 出院后了解患肢的功能及肌力,分别于1周、2周、1月、3月、6月复查X片二月后了解骨痂生长决定,决定负重行走。 7.疗效标准: 优:形态和功能恢复正常,骨折愈合。 良:走路时有不同程度跛行,患肢缩短1厘米,有10度左右髋内翻畸形,骨折愈合。 中:跛行严重,走路时有疼痛,有10-20度髋内翻畸形,患肢缩短1-2cm,骨折畸形愈合。 差:患肢不能负重,骨折畸形愈合,有25度以上髋内翻畸形,患肢缩短2cm以上

骨伤科-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骨伤科-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LT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1)多见于老年患者。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4)拍摄x光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二)骨折分型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略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3.粗隆下型: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此外,尚有Evans分型,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实用骨科学》第三版中介绍的Evans分型系统进行分型。 I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II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III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III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IV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一、定义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由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以上的骨折。 二、诊断依据和诊断标准 〔一〕诊断依据 1、有明显或轻微外伤史。 2、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侧髋部肿胀明显,可有皮肤瘀斑,移位型骨折肢体呈短缩、收、外旋畸形,移动肢体时疼痛加剧,大粗隆上移,按压或叩击大粗隆时疼痛加剧,有时可触及骨擦感,纵轴叩击痛阳性,髋关节功能障碍。 4、*线摄片可明确诊断和骨折的类型。 〔二〕骨折分型 1、顺粗隆间骨折:伤肢呈短缩、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点开场,斜向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骨折:伤肢呈短缩、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上方,达小粗隆上方。 三、入院指征 〔一〕符合转子间骨折的诊断依据 〔二〕符合转子间骨折的骨折分型

四、治疗常规 1、手法整复牵引固定: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一般行股骨髁上牵引。维持屈髋屈膝各15-30°,外展30°,足部旋中位牵引,牵引重量要足够大,复位后维持牵引量不得少于体重的1/10,如果牵引后复位欠佳,则可用股骨颈骨折整复方法〔顺粗隆间骨折〕或端提、挤按方法〔反粗隆间骨折〕整复,此后维持髁上牵引固定,直至骨折愈合,牵引一般维持8-10周。 2、手法整复固定器固定 主要适用于顺、逆粗隆间骨折,在电视*线机监控下,患者取平仰卧位,两助手分别把持腋窝及小腿行顺势拔伸牵引复位,保持患者肢外展,足部旋中位或稍旋位,常规皮肤消毒,铺巾局麻。按股骨胫骨骨折鳞纹钉固定方法分别将2板骨圆针,顺股骨颈纵轴,呈倒“V〞形,用锤击入至股骨头软骨板下0.5cm,针尾留于皮外3cm,此后以股骨髁上方100m 处与骨干垂直由外向打入第3板骨圆针及第4板骨圆针,不透过对侧皮肤,然后安装固定器,将打入的4板钢针分别套于固定夹上,固定于主体杆上,拧紧螺母,一般固定6—8周。 3、切开复位固定 适用于各种类型成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用股骨上段解剖型钢板,先用连硬外麻醉,外侧切口,钢板置于恰当位置,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一、概述: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质疏松的主要部位,骨折强度降低,很容易发生骨折。 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2、临床表现: (1)、伤后患部疼痛、活动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内侧或膝部,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髋疼痛及轻度肿胀,患肢呈内收、外旋和短缩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转子处压痛,纵轴冲击痛(+)。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尿、大便检查、生化全套、心电图及胸片,需手术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统、梅毒血清、爱滋病抗体等。 (2)、患肢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了解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 (3)、高龄患者,需增加检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心脏彩超。

(二)证候分类 1、Evans根据骨折线方向分为2种主要类型。其中I型又进一步分4个亚型。I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la型:骨折无移位,小粗隆无骨折,骨折稳定;I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Ic 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Id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块,骨折不稳定。Ⅱ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稳定。 2、按骨折线部位分类: (1)、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上方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下方斜向小粗隆。 (3)、粗隆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成横形,斜形骨折。 3、中医辨证分型: (1)早期:气血瘀阻型 临床证候:伤后1~2周内,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外伤跌仆初期,骨折筋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骨折后肢体不能支撑负重,故不能站立,患肢外旋短缩畸形。舌质紫暗,

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路径及表单

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路径 一、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ICD-10:S72.726);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包括钉板系统和髓内钉系统)。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髋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下肢短缩外旋畸形。 3.辅助检查:髋关节X线片显示股骨粗隆间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不稳定的新鲜(<3周)股骨粗隆间骨折。 2.无手术禁忌证; 3.根据骨折严重程度,可选用钉板系统或髓内钉系统。 (四)标准住院日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7 2.726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单纯闭合性新鲜股骨粗隆间骨折(<3周)。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为住院第1-5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生化(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 (3)凝血功能; (4)血型 (5)输血常规; (6)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7)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 (8)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必要时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或肺栓塞病史、肥胖、瘫痪、入院时骨折超过3天、有下肢深静脉形成的症状和体征者); (2)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呼吸科、心内科、介入科和麻醉科)会诊,并根据要求进行相关检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