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浅论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与儒家思想.docx

最新整理浅论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与儒家思想

浅论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与儒家思想

太平天国宗教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学界涉猎无多,主要是学界存在这样一在种思维——太平天国运动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与宗教这种被经典作家斥之为“精神鸦片”之类的东西不应有过多联系,多数人是怀着讥笑和咒骂的心情对它不予置评,或许也是有所顾虑不敢提及也未可知。简又文察觉到大陆学界的这种倾向,语重心长地指出:“(太平基督教)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之源头及性质,亦即其建国创制之主要原则,举凡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全部制度,包括其思想、书籍、命令、理想、甚至每个人之日常行为、生活,无不受宗教之透彻的支配;非彻底了解其宗教方面之真实内容,简直不能了解及诠释这革命大运动之真相及意义,甚且很容易流于误会及错解焉。”①简氏对太平天国宗教研究虽有开创之功但也无力改变整个学界的偏向。据笔者粗略的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前,论及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和宗教关系的文章有6篇②。而专门涉及太平天国宗教的文章更是寥寥,就笔者所见大约有5篇③。在浩如烟海的太平天国著作中,每每遇到这个问题学者们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1978年以后,这个现象发生了较大改观。比较多的学者对太平天国宗教的产生、教义演变及其与各方关系的演进迹象进行了细致、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一、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关系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教思想与儒家思想关系,在“文革”时几乎所有相关文章都是对洪秀全怎样破坏偶像、打倒神权、捣毁孔子牌位的颂扬,仿佛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麾下的子民真的是对孔子恨之入骨,跟儒家作毫不留情的决裂。事实上,太平天国的上述举动,本是从废止偶像崇拜这一教义出发的宗教行为,它绝少任何政治象征意义。而在“文革”那个混乱的年代里,这个问题的

跟学术也无关。

“文革”结束后学界才得以平心静气地对待太平天国的宗教和儒家思想的关系。而注意点是从《天条书》、《太平诏书》、《百正歌》、“三原道”等书的不同版本间对待儒家典训名言运用程度不同引起的。学者们奇怪地发现,在早期版本中,洪秀全塞进了大量儒学教条,毫不吝啬地搬来儒家经典作为论据,并且将很多儒家思想和基督教的某些原始教义杂糅在一起,他的新宗教理论正是这样开始的。

胡思庸在《太平天国与儒家思想》里肯定地指出,洪秀全的早期思想充满儒家气味,对孔子怀着温和的敬意,只是到了天京之后,这温和的敬意变成了大胆的藐视和嘲弄。这也就解释了不同版本的《太平诏书》、《天条书》对儒家典籍名训为何前后反差巨大。因此,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对于儒家思想就形成了又反对、又吸收,有时猛烈斗争、有时又力求适应的复杂矛盾关系。

太平天国宗教信仰与传统儒学的关系,若从表层和里层、外在和内涵,分不同时段、不同侧面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合考察,并从社会思想文化这个整体上把握,则更有利于研究的深入。

二、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态度的演变

王庆成就太平天国对儒家态度的演变作了一番详细阐述:在xxxx3年前后的几年中,洪秀全努力追寻的救世方案和理想的社会,儒家经典和中国传统文化曾是他重要的思想资料和。对于xxxx3年洪秀全砸烂孔子牌位的故事,王庆成的解释是,在接受拜上帝信仰后,洪秀全必然不会完全赞同儒学,至少他会不同意孔子怀疑鬼神即怀疑灵界的观点。从他的著作看,他认为可以同意、接受或利用的孔孟学说、语句,并不是个别的,甚至偶尔仍称孔孟为“圣人”。所以,王庆成认为,在xxxx3年前,太平天国并没有否定和打倒孔子,对孔子和儒学在相当

程度上是尊重的。但是定都天京后,洪秀全转而否定儒学,排斥古人,进行一种形式上而非内容上的反孔,这可能与他个人的心理经验有关,意在造成独尊上帝的旗帜下前无古人的局面;在遭到杨秀清反对后,洪秀全被迫下令停止焚禁古书,规定四书五经待删改后仍准民间阅读;杨秀清死后,洪秀全禁绝儒学的态度虽有小的松动,但基本上仍坚持到底④。

程歗在《晚清乡土社会》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太平天国以反孔著称,然而意味深长的事实是,在一定程度上讲,儒家那种注重敬天法祖、远于鬼魂神灵、力劈佛道虚妄的传统,恰好在客观上为拜上帝会的传播创造了某种有利的精神环境。而下层劳动者的功利性信仰取向,特别是与之相联系的某种菲薄鬼神的素朴意识,则是促使他们在动乱时期暂时从偶像转向上帝的内在动力。洪秀全为促使这种信仰的转折,做了相当出色的理论工作。”洪秀全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在仔细考量了两广社会的信仰民俗和群众心理状态之后,抓住了其中的薄弱环节,并且将自己的宗教信仰以一种狂飙突起式的风暴席卷了整个乡土社会,将原本就杂乱无章的乡民信仰世界越搅越浑,让群众唯他马首是瞻。

对于洪秀全的排儒运动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简单抛弃的粗暴做法,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有利有弊。太平天国对于传统文化的粗暴态度,带来的政治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如此就把本来可以争取到革命队伍中的众多士子文人,杜绝于天国大门之外。这也给了曾国藩等人利用太平天国文化政策失误的机会⑤。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文化专题讲义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文化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重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作用,但对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却不够注意。有学者甚至认为,太平天国将拜上帝教与其封建政权相结台,形成了类似“西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够客观的。实际上,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对于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拜上帝教与封建文化的危机 太平天国1851年起义于广西,短短儿年间横扫南方各省,建立了雄踞东南的农民起义政权,并曾长期控制着号称人文渊蔽的江浙地区。太平军所到之处,用拜上帝教取代儒、道、佛,无情地对封建文化进行武器的批判。它对封建文化的冲击,居历代农民战争之首。自汉代“独尊儒术”始,孔孟之道就成为封建社会中的指导思想。在统治者看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月倒置”。“时代愈向前发展,统治者对它的依赖程度也愈大”。而孔子在历史上也逐渐成为封建文化的代表与象征,被奉为“至圣先师”,具有同儒家学说一样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中国古代虽曾有少教人,对孔子和儒学的绝对权威表示怀疑,如稽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李蛰认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否认六经的神圣性。但这类微弱的非孔言论,远不能动摇孔子和儒学的统治地位。 而发生于近代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却以惊人的勇气,从一开始就向孔孟之道发起了攻击。早在1843年洪秀全最初在家乡劝人“拜上帝”时,就勇敢地撤去了村塾中的孔子牌位。这固然是为了不敬邪神、独尊上帝的需要,但客观上却是“对孔子权威的一个公开打击”。这惊世骇俗之举,“的确是一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情”。 在发动起义过程中,洪秀全等进一步认识到孔孟之道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作用。所以,在1848年编写的《太平天日》一书中,洪秀全明确指出“推勘妖魔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并精心编造了一个孔子在天堂遭受鞭挞的故事,借“皇上帝”之口,斥责“孔丘所遗传之书,……甚多差谬”。故事嘲弄了孔圣人,也揭露了孔孟之道助封为虐的一面。 金田起义后,太平天国开始通过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实现自己推翻阎罗妖,建立地上天国的理想。对封建文化的冲击,也随之在更大范围内,以更激烈的方式进一步展开。太平军所到之处,拆孔庙、毁学宫。在天京著名的江宁学宫变成了“椎牛屠狗”的“宰夫衙”;孔庙被拆毁,孔子牌位也被扔进马粪堆中。杭洲城内学宫成了太平军制硝、铸钱之所。太平军在苏州“毁学校,废至圣先师像”,将常熟“文庙大成殿拆为平地”。湖南著名的岳麓、城南等书院,也都在太平军进玫长沙时倾纪毁坏…… 太平天国“敢将孔孟横称妖”。公开宣布儒家典籍为“妖书”;明令规定“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如有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甚至连幼天王也不得违犯禁令,习读“妖书”。于是,在太平天国控制地区,出现了“不读圣贤书,但奉耶稣教”和大规模毁禁“妖书”的局面。据当时人描述,太平军“搜得藏书论担担,行过厕涸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沿江各郡邑藏书之家”,也大都遭焚毁。太平天国对古代书籍采取简单销毁的方式,固然是不可取的,一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而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这对封建文化来说,更是创巨痛深的。 在早期的焚毁禁绝之后,“大约就在1853年内,太平天国开始了对儒经的删改工作”。当年,天王颁布了《删改词韵诏》,把“五经”之首的《诗经》改称《诗韵》要求“将其中一切鬼话、妖怪话、妖语、邪语,一概删除净尽,只留真语、正话”。后又“令何震川、曾钊扬、卢贤拔等设书局删书”,并广出布告,“云侯删定颁行,方准诵习”。在《钦定士阶条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 导言: 内容摘要: 太平天国,满清统治时期,最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终被清朝联合列强镇压下去,但是其余部仍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太平天国前期所到之处都都实现了男女平等,废除裹脚等恶习,女子的地位得以和男子同等,是近代中国民主的开端。据西方的一些见闻记中,都称当时中国最为俊美及威武的男子只有在太平天国之中才能看到。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 关键词: 太平天国、清朝统治阶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国近代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与基本定型的历史。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结束,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可将其分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时期。 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1860年天京变乱,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引发的天京事变大伤了太平天国的元气;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时代农民战争的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勇敢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 清朝后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从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没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浅谈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内容摘要】 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运动之一。太平天国运动既是对以往的农民起义的继承,又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区别。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太平天国运动是以引入西方基督教教义的拜上帝为基础,其矛头直指向封建的满清王朝及中国传承了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文化。从表面看,太平天国似乎与传统文化势不两立,将传统文化彻底的抛弃了。其实不然,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至结束,我们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的影响。在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显现有传统文化的踪迹,太平天国运动始终挣脱不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太平天国儒学思想经济政策变革思维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最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运动之一。其影响远远的超过了以前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引进西方基督教教义,以教会的形式发展起来的,以推翻封建的清王朝统治为目标,全盘否定和摧毁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一场农民起义运动。太平天国势力所到之处,庙宇、祠堂被毁,传统文化遭到极大的打击。但是,从太平天国的开始到失败,传统文化的影子始终都伴随着太平天国的沉浮,对其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出现政策冲突 (一)政策上的自相矛盾和前后抵牾 以拜上帝教为指导思想的太平天国力求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几乎是“有传必反”,但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成长的太平天国看似与传统文化决裂的政策中却产生了很多抵牾,政策上的自相矛盾和前后抵牾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层面上的冲突。比如太平天国它一方面要实行有无相恤、有福同享的政策,另一方面又是极力宣扬什么贫富天排定,叫人们要知命安贫,各守本分。一方面要建立人人不受私的圣库制度,“有衣同穿,有饭同食”。另一方面则又坚持“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等级制。一方面提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另一方面则要“着佃起征田赋”,“按亩输钱米”;一方面是“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解归圣库”,另一方面又是“士农工商各力其业”等等。

最新整理浅论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与儒家思想.docx

最新整理浅论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与儒家思想 浅论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与儒家思想 太平天国宗教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学界涉猎无多,主要是学界存在这样一在种思维——太平天国运动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与宗教这种被经典作家斥之为“精神鸦片”之类的东西不应有过多联系,多数人是怀着讥笑和咒骂的心情对它不予置评,或许也是有所顾虑不敢提及也未可知。简又文察觉到大陆学界的这种倾向,语重心长地指出:“(太平基督教)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之源头及性质,亦即其建国创制之主要原则,举凡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全部制度,包括其思想、书籍、命令、理想、甚至每个人之日常行为、生活,无不受宗教之透彻的支配;非彻底了解其宗教方面之真实内容,简直不能了解及诠释这革命大运动之真相及意义,甚且很容易流于误会及错解焉。”①简氏对太平天国宗教研究虽有开创之功但也无力改变整个学界的偏向。据笔者粗略的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前,论及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和宗教关系的文章有6篇②。而专门涉及太平天国宗教的文章更是寥寥,就笔者所见大约有5篇③。在浩如烟海的太平天国著作中,每每遇到这个问题学者们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1978年以后,这个现象发生了较大改观。比较多的学者对太平天国宗教的产生、教义演变及其与各方关系的演进迹象进行了细致、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一、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关系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教思想与儒家思想关系,在“文革”时几乎所有相关文章都是对洪秀全怎样破坏偶像、打倒神权、捣毁孔子牌位的颂扬,仿佛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麾下的子民真的是对孔子恨之入骨,跟儒家作毫不留情的决裂。事实上,太平天国的上述举动,本是从废止偶像崇拜这一教义出发的宗教行为,它绝少任何政治象征意义。而在“文革”那个混乱的年代里,这个问题的

第十二章 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 1、太平天国的法制指导思想内容? 答:既有农民阶级朴素的平等、民主思想,具鲜明进步性;但也包含着明显的落后内容,如封建、宗教思想与被压迫者情绪化的偏激思想等,这些思想元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太平天国立法的指导思想。 一、平等、民主的思想:它就是太平天国法律指导思想的重要源泉与主流思想,表现在许多 方面:如立法上强调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等。二、宗教思想:实行政教合一,在法律处处打上了上帝的烙印,大量的宗教术语当成了法律语 言,宗教戒条变成法律内容,并称之为“天法”。宗教思想浓 郁构成了太平天国法律制度的一大特色。 三、封建思想:立法上强调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讲尊卑。强调平等的同时又坚持等级制 度,法定禁止官兵与臣下谈论宫内后妃的名字、位次,违者处死。还强调 男女授受不亲,法定如有官兵雇请民妇洗衣缝纫者斩。 四、偏激思想:由于它就是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农民阶级所制定,而充满了情绪化 的内容与气质,如刑罚方面,刑罚不但严酷打击面也宽,只要犯罪就斩。 2、简述太平天国的纳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答:一、制定:1853年冬制定与颁布的,它就是在洪秀全的领导下按照自己的政见与主张创建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政治与法律制度的天国最为重要的纳领性文件,在太平 天国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其 指导思想就是“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二、基本内容: (1)政治制度:A 政治上仍采用中央集权的群主专制制度,并政教合一。天王就是国 家一切权力的最高代表,也就是国家的最高教主,集政治、行 政、军事、司法、宗教等一切大权于一身,下设王、侯、军师 等朝内官员辅佐管理朝政。 B 地方政权分为省、郡、县三级。驻地军事长官兼任省级官员, 郡设总制,县设监军。它的政治制度人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与战 时特征。 C 重视各级职官选拔与任用,创建了基层官员的保举、群众公举 与保升奏贬等制度。 保举制度——就是太平天国时一种遴选补充各级乡官的制 度。 (2)农业经济制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就是一个以土地公有、平均分配给农民进 行耕种的土地改革方案;就是一个军政合一,兵农全一的社会 组织改革方案。 (3)意义与不足: A 积极意义:它所坚持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包含有朴素的民主成分与平 等要求,如平均土地与保举官员等,并把历史上农民起义所 提出的纳领发展到前所末有的新高度,就是旧式农民阶级 反封建思想的结晶。 B 消极意义: 它所追求的通过平均一切社会财富,消灭私有的手段实行人 类平等的想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同时它所主张的废除一切封建土地制度,势必剥夺农民与

浅淡宗教在太平天国起义中的作用

浅淡宗教在太平天国起义中的作用 【摘要】拜上帝教这一宗教组织形式及其教义在太平天国运动发起及上升时期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伏下了祸根。当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由盛转衰时,其消极作用逐渐占了上风,并且是导致太平天国的“天京之变”和最后彻底失败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拜上帝教;太平天国;作用 太平天国自从1851年1 月11 日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到1864年天京沦陷,直到1868年遵王赖文光的最后失败,共历时18年,席卷了半个中国。起义军全盛时期拥有雄兵百万,占据了清帝国的东南半壁,极大地动摇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 学术界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政体、政权的性质,以及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所起的推动作用已有许多的论述。本文只就宗教在这次起义中的独特作用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的根本性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农民革命运动。尽管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但决不是一次宗教革命。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旨、路线、方针、政策及其领导集团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都远远超过了历代的农民起义。因此,他的革命性与宗教性相比,前者远远高于后者的。可以这样说,是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利用了宗教这种形式,导演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威武悲壮的人间话剧。

其次,宗教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既起到了巨大的进步作用,又带来了不少消极因素。在太平天国胜利进军直到全盛时期,他起的作用基本上是积极的,消极因素是潜伏的,处于次要矛盾的地位,暂不为人注意,后一时期(从1856年杨韦事变之后)宗教的消极因素逐占上风,最终成为 瓦解太平军斗志的毒素。因此它是导致太平天国的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次,关于太平天国宗教的性质,太平天国的宗教起源于拜上帝会, 因此又叫拜上帝教。它借鉴了儒、释、道,又不同于儒、释、道,借鉴了外国的基督教、天主教,又带着浓厚的中国色彩。是一种中西合璧、士洋结合的东西。对于这个教,既不能简单地把它归好于革命的信仰,又不能把它简单的归于邪教。它宣扬上帝,天父天兄,用封建迷信来愚弄、欺骗人民,肯定是反动的;但它又宣传人人平等,打倒贪官污吏、反抗侵略、反抗压迫,这又是进步的。因此它具有迷信色彩和革命精神这两重性。 下面,就从拜上帝教的兴起、主要特点、基本内容、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几方面进行探讨,就教于方家。 一拜上帝教的兴起 拜上帝教的创始人是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他1814年1月出生在广 东省花县的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年幼时聪明过人,但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失败,使他对腐败的封建科举制度产生了强烈的仇恨情绪。18 37年他从广州考试落选回来,偶然得到一本叫“劝世良言”的小册子。就是这本宣传基督教义的书,对年轻的洪秀全产生了终身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讲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的农民为什么会以宗教形式作为发动起义的武器?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发生联系,影响较大的有两次,一次是唐太宗时(公元七世纪),有传教士来中国,出现了景教,公元九世纪排佛运动中受到株连。明代(1581年)万历年,意大利利玛窦来中国,传播了数学,历法等科学知识,但清朝初年闭关政策后,实行禁教(康熙);直到鸦片战争战败,南京条约、黄埔条约允许传教士在五口通商地区建教堂,上帝第三次东来。 洪秀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受基督教的。 太平天国的农民为什么会会以宗教形式作为发动起义的武器? 1、因为宗教有人民性的一面,能够激发人的狂热情绪,而这正是发动农民战争所需要的。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生活中支配人的一种虚幻力量。它所以能够支配人,是因为它具有“抗议”现实苦难的宗教革命性,又有属于“被压迫生灵”的人民性。在“对现实苦难的抗议”这一点上,宗教与农民起义有共性,所以农民起义很容易用宗教作为反抗旗帜。 2、农民的局限性提不出科学理论。再从农民阶级来看,利用宗教,也有其必然性。如何把分散的、封闭的、落后的农民调动起来,必须有一种他们都能够信服的理论。因为封建社会的农民长期处于分散、闭塞、落后的状态,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奴役,他们不可能科学的认识世界。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使他们信天命,迷信偶像。农民领袖由于阶级和时代的限制,无力提出科学的理论。而没有一种适合农民思想的理论形式,是很难把农民从沉睡中唤醒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宗教就成为一种特殊的思想武器。 3、再从基督教看,其中有适合农民要求的成份——平等思想 恩格斯:基督教只承认一切人的一种平等,即原罪的平等。基督教教义中认为:上帝创造人类始祖亚当最初是正直的,并具有自由意志,但他滥用自己意志,和夏娃吃了伊甸园树上的禁果而得罪了上帝,从此有了原罪,并且遗罪于后代。它的引申,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只要信仰上帝,都是上帝的子女。 洪秀全对基督教的了解仅是《劝世良言》,了解并不全面,但他利用了基督教这种形式与内容,加以改造,创造了拜上帝教义。 4、拜上帝教的特点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教义体现在他写的《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中,(当时写了50多篇,大部分都已散失),洪秀全把他所了解的基督教教义进行了一番改造,提出一个具有战斗色彩的、中国化的拜上帝教,主要特点: (1)平等思想。拜上帝教以“皇上帝”来统摄人们的思想,“皇上帝天上凡间大共之父也,死生祸福由其主宰,服食器用皆其造成。”皇上帝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但洪秀全又强调,所有的人都有权敬拜上帝,“上帝当拜,人人所同,何得帝王私自专”,不是皇帝的特权。他强调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弟视之皆赤子”,所以应平等相助,“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天下多男人,都是兄弟;天下多女子,都是姐妹。 (2)提出建立“地上天国”的社会理想。基督教宣扬“天堂”,寄托了人对虚幻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太平天国教案最全版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创立和宣传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军的北伐、西征、东征和军事上的全盛;天京政变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重建;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原因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得失。 (2)组织学生讨论《天朝田亩制度》并作出评价。 (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在此过程中,无论是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胜利进军,还是定都天京,都具有鲜明的阶段性成果。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因为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教学难点] (1)《天朝田亩制度》既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学生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难度相当大。若能恰当的选择切入点,突破难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分析,理论难度较大,若能以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接受,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专题概述

分析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后期的宗教政治思想

分析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后期的宗教政治思想 关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杰出领袖洪秀全的思想,迄今为止论着颇多, 但专论他后期思想的文章还不多见。这可能是因为有关太平天国后期的历史资料比较缺乏,在研究这一问题时的确存在着困难;同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思想没有解放,亦影响了对这一重要问题的探索。但是,太平天国自1856年9月的天京事变以后,革命阵营内部发生了许多变化,情势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在此一时期中,天王洪秀全的宗教政治思想与前期相较究竟有什么变化和差异?这确 是一个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这里首先必须提出的是,洪秀全的宗教理论和信仰,实际包含了一定的 政治内容;他制定的政治制度和政策也受一定的宗教信仰的支配。洪秀全生长在苦难特别深重的两广地区,发动并领导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革命,他的思想 一方面有着强烈的革命意识;但同时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受过一定的封建教育,也接触过西方基督教教义的农村知识分子,他又兼有儒家的封建伦理思想和基督教的上帝观,并可能多少还有一些长期散在民间的秘密会社的思想。他的最高理想是要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但他提出的口号却是要“奉天诛妖”、“斩邪留正”、“行见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建立一个“爷哥带朕(暨幼)”主宰的“地上的天国”而非其它。同时他亦有一般农民革命领袖所有的帝王思想和等级观念,只不过他的帝王思想也有其独特之处,即是要作一个遵“天命下凡”的“天下万国太平真主”。因此,讨论和分析他的思想时,在某些问题上是不好把宗教和政治分开的。 一、有形上帝观的突出与强化 洪秀全的宗教思想,早期受梁发所着《劝世良言》一书的影响很大。《劝世良言》中称上帝为“创世天地之大主,管理全世界富贵尊荣之神”,“自然而然之神”,“全世界众人之大父,即称神天上帝”等等。但同时还指出:“创造天地万物万类,及管理之者,乃系无形无像,无始无终,自然而然,自永远至永远之真神,可称神天上帝而已矣。其永坐于天上,世界万国之人,该当日日敬畏奉拜之。”(引文中着重点为笔者所加,以下同)显而易见,梁发所宣传的上帝,正合乎基督教的 基本教义,即上帝是无形无像的。我们从瑞典牧师韩山文在1853年写的《太平天国起义记》中,可以知道洪秀全早在1837年即他24岁时,已经在上天的幻梦中,看到了“披金发,衣皇袍,巍然坐于最高之宝座上”的上帝,说明在洪秀全的心目中上帝是有形有像的,但在太平天国早期的官方文件中,并不特别强调这一点。如

太平天国的政治理念与实践

太平天国的政治理念与实践 太平天国是19世纪中国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农民起义。其间,太平天国领导人曾提出多种政治理念和实践,旨在推翻清朝政权,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平等的社会。 一、太平天国的政治理念 1. 天命思想 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的宗教观点对其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上帝在他的灵魂中呼唤他成为中国的救世主,并在圣经的启示下宣布了天命。太平天国领袖和士兵们相信自己是上帝选拔的骑士,他们代表正义和公正,与清朝政府作战,代表了神的力量。 2. 平等思想 太平天国领导人以平等和公正的原则来反对清朝的不平等和强制政策。在太平天国领土上,将废除世袭官职、土地私有制和税收,并鼓励男女平等。他们还提出要充分利用社区协作和互助,以使社区和人民走向全面的平等和自由。 3. 改革思想 太平天国倡导的政治改革是建立在宗教和平等原则的基础上的。他们对朝廷的贿选、征兵、移民政策、码头税等提出批评。他们认为,这些政策是不公平和不透明的,损害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太平天国还主张进行审判和惩罚腐败和不负责任的官员,并支持知识分子为新政府提供专业知识。 二、太平天国的政治实践 1. 内部政治

太平天国内部是一个极其有序的社区,遵循严格的规则和制度。其计划了立法 和法律的程序,设立三权分立,即行政、立法和司法权,以确保政治稳定和公正性。 2. 经济制度 太平天国推崇社区共有制的经济制度,以代替私有制。他们主张将耕地公有化,废除租赁制度,并支持种植稻谷、红薯和其他主食作物。太平天国还计划组织农民来进行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合作,以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3. 教育体制 太平天国推崇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主张普及教育,并为精英提供更高的教育。 太平天国教育体制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愿意为社会前进做出崇高贡献的人才。太平 天国设立了许多师范学校,帮助农民接受教育,并真正理解他们的天命。 4. 民间组织 太平天国建立了大量的民间组织,有信徒、斩头人组、兵工队、民间法庭等等。这些组织帮助维持社会的基本秩序,同时为太平天国新政府提供服务。 总之,太平天国的政治理念和实践虽然不尽彻底,但其代表了中国的农民革命 思潮,是中国民主思想历程中的信仰和积极探索。他们主张尊重人权和天命,以建立一种新的、更公正、更平等和更富有成效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被后人认为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简述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简述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被视为农民起义的代表。对于太平天国的评价,既有正面的观点也有负面的观点,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 太平天国的正面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表明了农民具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反抗能力。太平天国的兴起是中国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一次有力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平等和对统治者不满的普遍情绪。太平天国领导者洪秀全提出了平等分田、废除苛捐杂税等改革主张,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与。 太平天国在军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太平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打败了清朝的军队,占领了一些重要城市,并在中国南方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权。太平天国军队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肯定,这也体现了太平天国领导层的领导能力和军事策略。 太平天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些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方案,如平均分田、取消苛捐杂税、废除孔子儒家思想等。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在实际中并未完全实施成功,但太平天国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后来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影响。

然而,太平天国也存在一些负面的评价: 太平天国的领导层在实施改革和治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太平天国推行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并未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和认同,导致农民起义的动力逐渐下降。太平天国领导层在军事指挥和政治决策方面也存在一些失误,未能有效应对清朝政府的反攻,最终导致太平天国的失败。 太平天国在对待其他群体和宗教信仰方面存在一些偏执和极端行为。太平天国领导层对于回民、基督教徒等其他群体的态度不够包容,甚至采取了一些武力手段进行镇压。这种偏执和极端行为导致了太平天国与其他群体的矛盾和冲突,削弱了太平天国的统治基础。 太平天国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措施在实际中并未实施成功。太平天国虽然提出了一些现代化的改革方案,但由于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这些改革措施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太平天国在治理和经济发展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未能满足人民的期望,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解体。 太平天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治力量,既有正面的评价也有负面的评价。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农民的反抗精神和追求平等的愿望,但太平天国在实施改革和治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失败。太平天国的历史经验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学科历史考研太平天国的宗教性

学科历史考研太平天国的宗教性 太平天国从始至终和宗教密不可分。早期的太平天国在宗教的 作用下做到百战百胜。 那太平天国是如何用宗教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呢? 第一、太平天国对军队进行宗教灌输 洪秀全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是《太平天国奉天讨胡檄》,里面不仅仅充满着民族意识,更多的充满着宗教思想。第一为“天父天兄,命我真圣主天王降凡御世”,第二为曰“尔等官民人等,亦皆是天父之子女”,可见太平军都是以宗教信仰为号召,宗教作为军队的信条。 在拜上帝教里,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关注、安排世间所有的人与事,“万事皆有天父主张,天兄担当。”所以树立起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所以世间一切意志都是上帝的意志。 所以,比起白莲教及会党来说,拜上帝教的宗教纪律多了一丝 严谨和肃杀,原来不懂纪律的乌合之众变成真正的战士。 作为天父,上帝的慈悲给了农民们以安慰;作为至高无上的神,上帝的独裁约束了农民们的散漫。 此时的太平军纪律严明、士气高昂, 当洪秀全从金田村出发以后,每战辄胜,所向无敌,清军一败 再败。这是太平军用宗教精神来训练军队的效果。 太平军营中所定的军纪处处充满宗教意义,如军营纪律中的第 一条便是“要恪遵天令”,第二条“要熟识天条赞美,朝晚礼拜,悠谢规矩及所颁行诏谕”等类,基本都是从基督教里面学来的。太平天

国的天条其实和基督教的十条诫命和相似:第一、崇拜皇上帝;第二、不好拜邪神;第三、不好妄题皇上帝之名;第四、七日礼拜, 颂赞皇上帝恩德;第五、孝顺父母;第六、不好杀人害人;第七、 不好奸邪淫乱;第八、不好偷窃劫抢;第九、不好讲谎话;第十、 不好起贪心。 洪秀全又在每条天条后面附上一首打油诗,第一条天条上就附 上了这么一首诗:“皇天上帝是真神,朝夕礼拜自超升,天条十款当遵守,切莫鬼迷昧性真。”其余各条天条后面都有一首通俗易懂的诗,其实这些诗的原型应该是基督教里面的赞美诗吧。这十条天条及后 面的诗句必须背诵,这其实已经是中国现代军队的政治思想课的原型。 第二、太平天国注意文化宣传 太平天国所用的宗教典籍,都是很通俗易懂的内容,在当时的 官方文学被贵族文学把持的时候,太平天国的这些大众文学出现, 虽然在那些学习古代典籍和难懂的文言文的士大夫眼里看是一种极 俚鄙的东西,但是从民众的角度来看,太平天国的这些典籍小册子 却是一种快速普及太平天国宗教思想与政治思想的大利器。这些典 籍包括《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新遗诏圣书》、《旧遗诏圣书》等等。 当时太平军要攻打城池的时候,就会先派间谍去城内张贴布告,宣传自己革命的目的,说到太平军是禀承天父的旨意,来驱除清妖、拯救天父的儿女们的,凡欢迎太平军的就可以出迷途而登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思想和信仰教案介绍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独特的民族运动,主要表现为针对清王朝的反抗,并以“天朝上国”为理念,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个新的天朝王朝。这场运动中,有着深刻的思想和信仰内涵,这些思想和信仰,贯穿了整个运动过程,使这场运动更加具有独特性和划时代的意义。 一、太平天国的基本思想 太平天国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对于原有社会秩序和儒家经典的批判和反思,试图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平等、和谐的新社会秩序。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重要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以及宏观社会观念都被逐渐改革更改。 1、对于封建社会制度的批判 太平天国异于中国历史上其他的反政府运动,主要体现在其对于宫廷贵族以及已经破产的大地主的冲击。太平天国的创始人洪秀全,将太平天国运动定位为“拯救世界”,认为旧有的封建政治和社会制度已经混乱不堪,必须要进行全面的改革。他提出了三分财产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取消富人和贫穷人之间的阶层界限,实现全社会的共享,达成贫富均衡的目标。 2、对于家世门第的反对 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和其后继者忠王李秀成都是普通人出身,不满当时的家世门第,他们认为门第制度互相排挤、一心利己的丑陋,阻碍了人才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提出了“各凭本事”,并进行了一系列打破家世门第壁垒的措施。 3、对于儒家经典的重新解读 在太平天国的思想体系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儒家经典的批判,以及对于儒家经典的重新解读。太平天国思想中有着“扫除腐朽”的理念,将目光定在了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上,强调了“农耕民族本色”的价值观,也因此反对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体系,认为这种道德规范为污染社会的原罪之一。 以上,太平天国基本思想的三个方面被吸取进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理念之中。这些思想认同可以被看作是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伦理道德体系发展的补充,同样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路线的一种拓展。 二、太平天国的信仰 太平天国的信仰是建立在基督教信仰基础上的。在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之前,洪秀全曾在广西南宁渴望接受洗礼,这使他跟随基督教徒的跟踪并加入了基督教教派。太平天国管理者们开始热衷于拜拜祷告,通晓圣经,启动大规模“主教布道活动”,经常宣布天启降临和基督来去。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与宗教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与宗教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农民起义。这场起义不仅带给中国社会巨大的变革与动荡,同时也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本文将以此为视角,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与宗教的关系,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与历史 太平天国运动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的中国南方,是湖南农民洪秀全所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这场起义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因为其核心思想来自基督教教义的解读与融合。洪秀全在接受基督教传教士的教育影响下,开始传扬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并将其与中国传统宗教进行融合。 二、太平天国运动与基督教的关联 太平天国运动的核心信仰是基督教神学的一种变异,认为上帝是洪秀全的父亲,担任着领导抗清斗争的角色。运动中的领袖被视为上帝的代表,拥有神圣的使命。这种宗教色彩的特征使得太平天国运动与传统农民起义有明显的不同。 三、宗教信仰引发的社会动荡 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教色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与变革。首先,在运动中,太平天国领导人借助基督教的名义,呼唤农民革命与救世救人的任务,为农民阶级树立了一个强大的信念系统。其次,运动中的宗教特征使得太平天国士兵更有战斗力,他们相信只要忠于上

帝,就能取得战斗的胜利。最后,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社会中引发了 宗教信仰的激增和对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冲击,使得社会结构发生巨大 动荡。 四、农民起义与社会变革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首先,太平天国运动打破了封建社会对于农民身份的 桎梏,使得大量农民摆脱了原有的农奴制度,转变为太平天国军队的 一员。其次,太平天国军队在起义中,形成了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军事 制度,从而为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奠定了基础。最后,太平天国运动 中农民的自我解放意识与大规模的阶级斗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政治 上的震荡和经济上的变革。 五、太平天国运动对后续社会发展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却是深远的。首先,运动的失败使得清朝政府对民族意识与社会改革有了更为深刻 的认识,因而在后来的改革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次,太平天国运 动使得农民阶级对于自身权益和社会地位的争取得到了更大的关注, 奠定了农民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最后,太平天国运动中的 军事制度和组织结构的创新对于后来中国军队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借 鉴与影响。 六、结语

拜上帝教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拜上帝教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摘要: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并以拜上帝教作为宣传、组织的形式,团结广大群众入教,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拜上帝教的教义严重阻碍了太平天国的发展、腐蚀了太平军的斗志,拜上帝教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思想根源。 关键词:拜上帝教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失败的思想根源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农民革命战争发展到最高潮的一次农民大起义。斗争的规模,战争的经历,政权的建设。政策的实施都比历代农民大起义更为广泛、更加完备。这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如何发生、发展,又是如何失败的呢?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我们看出,宗教思想一直贯穿着他的始终,本文试就宗教的因素来探讨太平天国运动成败的原因。 一、拜上帝教的产生和发展 早在明代,西方天主教开始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前,全国各地都建立教堂。洪秀全因参加科举屡试不中,在广州得到一本传教的书《劝世良言》,读后深受感染即按书中之言,自行施行洗礼,成为基督教徒,并创立“拜上帝教”,宣传说服其亲友、邻人入教。冯云山、洪仁轩等都加入“拜上帝教”。为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写了《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书作为教义。 1844年,洪秀全、冯云山到广西贵县传教,农民百余人受洗。冯云山又到紫荆山传教,将“拜上帝教”改名为“拜上帝会”,吸收众多教徒入会,这些人成为起义的生力军。1847年洪秀全等带领会众到象州古乐村捣毁甘王庙,冯云山到蒙冲捣毁三圣宫。这一行动引

起地方士绅不满,地方士绅认为“拜上帝会”谋叛,起团练擒冯云山等送桂平县狱,会众等筹集数百串钱营救云山出狱,宗教斗争转成政治斗争(范文谰.中国近代史)。随着地方团练与拜上帝会的斗争日益尖锐,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即将爆发。 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会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作为组织形式,以拜上帝教教义作为宣传鼓动形式,掀起了起义风潮。“各教徒已感觉有联合一体共御公敌之必要,彼等已将田产屋宇变卖,易为现金,而将一切所有交纳于公库”。(太平天国起义记) 二、洪秀全的建国理论 拜上帝教的传教书是《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洪秀全从这三本传教书中发展了建国理论。《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在这一制度中,所体现的均田思想是从教义中来的。“天下总一家,凡间皆兄弟”(原道觉世训)。太平天国并建立了“圣库”制度,全体会员私产一律充公,太平天国的建国理论不仅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而且几乎是以宗教教条来指导和代替其理论思想。这就使这次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成为政教合一的“天王君主制”。“盖天下皆是天父皇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此乃天父皇帝上主皇上帝特命太平真主救世旨意也”(天朝田亩制度)。这种平均主义思想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曾经鼓舞人民反压迫的斗争精神。但《天朝田亩制度》中各项条例大多超出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太平天国自建立起,就一直陷入战争中,使“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成为虚幻的理想。到后来,

太平天国运动中基于功利主义的儒家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中基于功利主义的儒家文 化 摘要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儒家文化被粗暴对待与简单利用。简单与粗暴背后 的隐藏着深层的原因。后期,洪秀全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新的取舍,杨秀清对过激 儒家文化政策进行了调整,但是缺乏创新。对待儒家文化,应批判继承与创新, 跳出功利主义,赋予新的时代价值,使之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太平天国,儒家文化,功利主义创新 寻绎太平天国相关史实,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儒家文化铸就了前期的顺利进军,利用反儒凝聚力量,建立了与清廷对峙政权。但在后期,洪秀全实行了“溶儒政策”,把封建仁义道德、等级观念、君权神授等思想搬到制度内,有大量继承但 缺乏创新。我们不难发现其以功利主义对待儒家文化,最终走向失败。 一、儒家文化的粗暴对待与简单利用 (一)粗暴对待儒家文化 早期的太平天国起义者,为了独尊“拜上帝”的教义,砸孔庙、毁孔学、焚 儒书,对儒教,可谓集摧残之能事。1847年,洪氏在《太平天日》中否定儒家文化,指斥孔丘“教人之书多错”,是妖魔作怪的根由,并编造皇帝“捆绑”和 “鞭挞”孔丘的荒唐情节,使万世师表的孔子在皇上帝面前威风扫地。金田起事 胜利之后,太平天国对儒家文化的批判迅速升级。1853年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 国公开与清王朝分庭抗礼,因而对儒家文化的态度也更加严厉。洪秀全进一步把 儒家经书宣布为妖书,严禁军民习诵和收藏,发出严令:“凡一切妖书如有敢念 诵教习者,一概皆斩。”就这样,太平天国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排儒”运动 一度在其辖区变成了“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的局面。 (二)简单利用儒家文化

在粗暴对待儒学时,洪秀全又利用儒家思想来宣扬其“拜上帝教”之义。如三篇《原道》一开始就塞进了大量的儒学教条。为证明上帝之道是真道,他不惜搬用大量儒家经典作为论证的依据。在《礼运篇》写道:“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原道醒世训》中,洪秀全对此大加赞赏:“遐想唐虞三代之世,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选上德。”由此观之,洪秀全求助的儒家文化,不再是其心灵的寄托,而只是其宣传教义的工具而已。儒家文化一方面遭到残酷的摧残,另一方面又作为手段被简单地利用,导致其尴尬。 (三)简单与粗暴背后的原因探析 儒家文化之所以在太平天国前期遭到了残酷的摧残,甚至反儒成为太平天国的主题之一,笔者觉得好理解,那就是,洪秀全想根绝儒学的影响,否定旧的意识形态,反抗现存社会秩序,确立拜上帝教的权威,推动运动的发展。首先,洪秀全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当他决心皈依上帝之时,只能求助于儒家文化来宣传他的“拜上帝教”。其次,洪秀全并不熟悉基督教,所获传教的蓝本《劝世良言》也缺乏宗教理论,也与中国国情不符。洪秀全只能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巨大影响力为己所用,使皇上帝中国化,取代旧的偶像,使传教活动获得合法的空间来弥补拜上帝教理论肤浅和贫乏的弱点。再次,运动发动时,中国正受到外国欺凌,爱国主义情绪正炽,宣扬西方的文化可能引起国人的不满,借用儒家思想来武装教义,能够转移视线。 二、两条儒家文化的路线辨正 定都天京前后,领导者们曾对儒家传统文化采取了全盘否定,致使太平天国陷入了困境。曾国藩乘机对太平天国的举动大加指控,煽惑知识分子投入反对太平天国的斗争。 (一)洪秀全对儒家文化新的取舍 洪秀全对儒家的政治、伦理学说进行了一番新的取舍。1854年2月,洪秀全下诏删改儒学经书。如洪秀全把“上帝”改为“皇上帝”,把“孔子”改为“孔

太平天国政治思想探析

太平天国政治思想探析 作者:张帅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5期 【摘要】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具有標志性的一次农民起义运动,作为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加速了封建君主制的瓦解。与中国古代其他农民运动相比,太平天国政治思想显得独树一帜,它的思想中包含着浓重的宗教色彩。洪秀全等人将西方基督教的思想同中国儒家思想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拜上帝教教义,并通过它指导太平天国的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政教一体化的国家观。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主要有三点:一是反清复汉,二是奉天博爱,三是平等尚贤。在中国政治思想式微的时期它的出现深刻影响了近代政治史,改变了国家历史发展的进程,为后来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诞生于中国封建王朝的末期,伴随着鸦片战争打开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局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作为中国首先开放的关口,两广地区涌入了大批西方传教士并由此带来了基督教思想,这成为拜上帝教的启蒙思想。同时该地区是天地会的主要活动区域,太平天国运动准备时期吸收了大批的天地会会员,吸收借鉴了天地会的斗争思想并将其与拜上帝教的教义结合这便是太平天国政治思想的雏形。此外洪秀全等人曾读书屡试不第但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于是在拜上帝教教义中便出现了一种矛盾的局面,既反对孔子,抨击儒学,又吸纳和融会儒家纲常伦理的部分内容,试图将基督教与儒、佛、道等中国传统思想融合在一起[1]。因此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是中西杂糅的多元思想。 一.反清复汉 太平天国反清复汉的政治思想产生有其深厚的历史条件基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得白银大量外流,也使百姓背上了沉重的生活负担。国门大开先进的机器工业冲击了传统的小农经济使得国内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民富者安得不贫,贫者安得守法”,洪秀全等人睹于民众生境凄惨产生了反满的思想,他把清廷视为一切灾祸和苦难的根源,认为要想改变现状,争取美好生活就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再加上屡次科举皆铩羽而归,激化了洪秀全的反清思想。 此外反清复汉的政治思想的另外一个渊源是天地会的“反清复明”思想,天地会原先是清初明朝遗民所组织,主要目的是反清复明。鸦片战争后,天地会在两广、湖南等地发动了多次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势力,也使得洪秀全认识到了民众力量的强大。洪秀全从中得到深刻启示:清王朝扶贫积弱内外衰微,群众一旦群起反抗就有可能推翻这个朝廷。他籍此自称是弘光帝七世,希望由此动员起农民的力量。他将清朝统治者称为“胡虏”,欲“光复神州”,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积蓄力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