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4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 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要保护文化遗产。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7、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4、5、6组合)

8、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9、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3)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10、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1、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文化的继承性

(1)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 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6、

7、8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

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3)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略)。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什么的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爱国主义

(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1、什么是大众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必须做到:

(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减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礼会的进步。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哲学)教材分析

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 作者:佚名资料来源:不详点击数:773 更新时间:2009-5-1 22:52:53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讨论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在较为宏观的层面上,讨论新编的《生活与哲学》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教材,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本教材;第二,在较为微观的层面上,讨论教材中的一些具体内容,主要是就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我们在编写这本教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下面我们先来讨论第一方面的内容。 一、如何理解和看待《生活与哲学》这门课和这本教材 (一)如何定位《生活与哲学》 《生活与哲学》这门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这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在这门课和这本书中,我们要告诉学生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课程的基本性质就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门课要讲的不是一般的哲学,不能把它讲成哲学概论,也不能用其他哲学派别来冲击和淡化这门课的主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这门课程的主题和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当然,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讲马克思主

义哲学,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整个人类哲学发展的长河中予以考察,让学生在与中西哲学的对比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现实力量。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了以往哲学思想的优秀成果,这不是一句空话。应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教材力图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建构,通过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所未有的科学真理性和指导人民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比如说,哲学是怎样起源的,这原本是一个哲学味道颇浓的话题。我们把这一问题放到了“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框中。通过对案例、情境和问题的思考,引出结论:哲学源于人们的实践和在实践中对世界的思考。只要是正常的人,他就有生活和实践,就会思考,因而就会不自觉地与哲学发生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家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我们在专家点评栏目中,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供给了学生。这师徒二人认为哲学起源于“惊讶”、“惊异”、“迷惑”,这对不对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谁更高明呢?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惊讶”、“惊异”、“迷惑”等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怎样产生的?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可见,柏拉图师徒对哲学起源问题的追问停留在半路上,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问题追到了根子上。 教材既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又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导向。这种导向不是生硬地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逐步引导自然而然地完成的。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然科学、语言、文字等都是文化)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实践的产物。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资载体。(如从艺术作品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5、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6、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如西方的见面礼节是拥抱,中国则是握手);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的影响a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如乡音难改。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文化塑造人生:a丰富精神世界;b增强精神力量;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主要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如我国传统节日:春节。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如长城。 2、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尊重文化多样性。正确的态度: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原因: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b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5、文化在交流在传播。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a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如丝绸之路);b人口迁徙是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的人口流动);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孔子学院); 大众传媒(最大程度超越时空的局限)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电视、网络、报刊等);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传播(唐僧取经)。

高中政治必修4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必修四《文化生活》知识点

《文化生活》一二单元知识体系图表 第一单元 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狭义与广义 定义(非政治、非经济、非纯“自然”的东西) 文化与文明 文 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化 组成部分 非意识形态 的 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内 特点 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涵 是一种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的作用具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有双重性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起决定作用;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文化与经济▲ 相互交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 相互影响(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文化与政治▲ 相互交融(文化与民主政治交融;与国际政治交融) 文 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 重要源泉和 因素 文化与综合 作用 对于发展中国家,是 重要精神武器 化 国力▲ 国力 如何 把 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 应对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 的 根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作 表现▲ 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潜移默化(过程):要求(参加 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接受 ) 用 特点 ▲ 深远持久(效果):要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主流 优秀文化 塑造人生 因何能增强 ▲ 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党代表的先进文化给人以无穷的力量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表现 对 社 会 的 影 响 对 个 人 的 影 响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一、对社会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中华民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3、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促进人们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提高政治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和平。 4、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二、对人的作用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有利于营造氛围,提高修养,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荣辱观。 2、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对文化建设或文化传承的作用 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发展本民族文化,促进派世界文化的繁荣。 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有利于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3、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4、文化在创新中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民族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 四、特定文化或文化建设的特定作用。 1、中华文化的作用:A、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B、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C、是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2、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和作用: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具有凝聚、激励、支撑的作用。 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社会思潮,培育文明风尚,在文化生活中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弘扬传统美德,提高修养,培育“四有”新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育良好社会风尚。 5、大众文化建设:有利于繁荣文化市场,丰富挖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多种多样的文化需求; 6、文化事业的建设:有利于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4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 1 - 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5 - 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 9 - 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文化的内涵 (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3)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与经济、政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2)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辨析] 有人认为,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提示: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但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不同文化的作用是不同的。先进的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落后的文化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3.文化与文明 (1)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2)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3)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4.文化的载体 (1)内涵: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2)作用: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3)表现: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

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点

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四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知识点 是什么 1、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 2、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为什么/意义/影响/作用 1、总述:①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当代价值 (1)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

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2)对中华民族的意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3)对今天解决问题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4)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怎么做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6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6课第三框《价值的创 造和实现》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6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第二单元讲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其中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价值与价值观,如何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人活着的意义何在?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怎样实现这些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了解价值观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把握价值实现的正确途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六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三框,主要讲解价值的创造和实现。通过教学,让学生把握价值实现的正确途径,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2.2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如何创造和实现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

考。包括“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三目内容。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2.理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3.理解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相信学习本课关于价值和价值观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学精神】 探究如何实现和创造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公共参与】 根据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设计人生规划,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如何创造和实现价值。 2.教学难点:理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五、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刚刚接触人生观、价值观知识,对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4课后习题:文化的内涵与功能(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课后篇巩固提升 1.延安时期,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陕甘宁边区在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社会道德风尚上都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边区新思想新风尚蔚然成风,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这说明() A.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C.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D.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延安精神”,是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形成的,说明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与经济、政治发展不完全同步,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不体现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B项与题意不符;文化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与经济、政治发展也不完全同步,有时落后于经济、政治发展水平,有时超前于经济、政治发展水平,C、D两项错误。 2.艺术让城市更有文化温度。经济社会越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维度就越丰富,不只是电影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运动等在内的文化生活形式,都是营造城市活力空间、点燃城市发展激情、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由此可见() ①城市文化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强弱②城市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③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④丰富的文化生活形式促进了市民全面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以点燃城市发展激情,满足市民文化需求,②③符合题意;城市文化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强弱,①说法错误;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说法错误。 3.下面漫画告诉我们要() A.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 化创新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内涵 (1)广义的文化: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狭义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与经济、政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4)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3、文化与文明 区别:(1)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2)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 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联系:(1)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

(2)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4、文化载体 (1)含义: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2)文化与文化载体的关系: 文化要通过载体来呈现。 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 (二)文化的功能 1、文化的四项功能: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1)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2)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4)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2、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3、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主要介绍了哲学和文化的相关内容,包括: 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及人类 对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同时,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系、发展、矛盾和创新等方 面。通过学习辩证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 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还介绍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包括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 基本特征和优秀传统等方面。同时,还介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内涵和时代价值,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5.文化传承与创新: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文化传承的方式、影响和意义,以及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和途 径。通过学习文化传承与创新,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规律,培养创新意识和文化交流能力。 6.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是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强调中华文化的独 特魅力和时代价值,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7.哲学与文化综合探究:这部分内容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和实践探究,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可 以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 总之,《哲学与文化》是高中政治必修4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哲学与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和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政治必修四文化知识点

政治必修四文化知识点 政治必修四的文化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文化概念:文化是特定群体所共有的思想观念、信仰价值、行为规范、艺术风格等的总和。文化的核心特征包括独特性、学习性和传承性。 2. 文化的构成要素: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指人们创造的物质产品,如建筑、艺术品等;精神文化 则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艺术创作等。 3. 文化传播与交流:文化传播是指文化信息的传递、交流和接受的过程。文化交流则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文化传播与交流对 于促进不同文化的互鉴、推动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4.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冲突:文化多样性指世界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文 化形式和传统。文化冲突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而产生的 冲突现象。文化多样性既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宝贵财富,也是文化冲突 的主要根源。 5. 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指一个国家自身文化传统的自信。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通过其文化产业和文化影响力来增强自身国际 地位和竞争力。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增强国家文化竞争 力具有重要作用。 6. 文化产业与创意经济: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为核心,以文化创意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形态。创意经济指以创意产品、创意产 业和创意人才为支撑的经济形态。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发展对于促

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7. 孔子与儒家文化: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领域的杰出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文化则是孔子及其弟子传承的思想体系。儒家文化对于中国社会 的发展、道德伦理的建设以及教育理念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政治必修四的文化知识点涵盖了文化的概念、构成要素、传播 与交流、多样性与冲突、自信与软实力、产业与创意经济,以及中国 儒家文化的重要性等内容。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 之间的关系,提升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四单元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四单元 政治文化生活是高中政治必修三的内容,你都掌握了第四单元的知识点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四单元,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知识点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③大众传媒和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 2、怎样看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 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 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因此,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带来的问题,从国家和公民角度看应该如何应对? 国家: ①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依法打击文化市场的违法行为,规范文化市场,以保证文化市场

和大众传媒的健康有序发展。 ②加强法制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经营者素质,使其依法诚信经营。 公民: ①既要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②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什么是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怎样发展? 是什么: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原因: 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②当前我国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③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怎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怎样才能创作出富有更大活力和竞争力的“主旋律作品”?) (1)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3单元-第7课-第1节-文化的内涵与功能-讲义知识梳理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时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课标要求]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素养目标] 1.科学精神: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功能。2.公共参与:参与健康、先进文化发展的活动。 探究点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内涵 (1)文化的含义 ①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②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文化的产生: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请思考: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楚江、碧水属于文化吗? 提示不属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试判断:文化对社会的发展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提示×。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起阻碍作用。

(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试判断: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 提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3.文化与文明 (1)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 (2)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4.文化的载体 (1)含义: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2)形式: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 议题:体会什么是文化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作为中国首枚空间运载火箭,“长征一号”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回首中国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历程,几代航天人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征程中,孕育形成了航天“三大”精神——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深厚博大的航天“三大”精神反映着不同时期中国航天事业的特征,体现着一脉相承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全体航天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航天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1)航天精神属于文化吗?为什么? (2)航天“三大”精神是如何产生的?反映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答案(1)①航天精神属于文化。②航天精神是航天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 (2)①几代航天人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征程中,孕育形成了航天“三大”精神,说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②航天“三大”精神反映着不同时期中国航天事业的特征,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的。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内涵 (1)广义的文化: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狭义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与经济、政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4)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3、文化与文明 区别:(1)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2)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 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联系:(1)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 (2)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4、文化载体 (1)含义: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2)文化与文化载体的关系: 文化要通过载体来呈现。 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 (二)文化的功能 1、文化的四项功能: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1)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2)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4)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2、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3、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22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 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题目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2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高中学业 水平合格考试题目汇编 由于该书知识点关联性较强,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按课单独的题目并不多,导致此部分按年份,节选与本书相关知识点题目。因为该书占学考分值较高,故以试卷的格式出现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1夏,T17)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哲学智慧。下列古语中体现唯物主义思想的是 ①万物皆备于我②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③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2021夏,T18)右图是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会标。会标 以不同元素组成一滴“水滴”,也是一粒“种子”的形状。“水 滴”中包含身着民族服装的小女孩、大熊猫、孔雀等元素,以 甲骨文为背景,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契合大会主 题。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①客观物质性②能动创造性 ③自觉选择性④直接现实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2021夏,T19)全国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哲学上看,这坚持了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立足整体、着眼全局 ③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④系统优化的方法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2021夏,T20)困境之中往往会萌发新生事物。疫情之下,许多传统的经济产业受到严重影响,但也催生出一些新兴经济业态。这表明 A.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B.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C.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D.事物发展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5.(2021夏,T21)“出了苦海走平阳,眼前日子甜又香;旧时农民矮三寸,如今农民高万丈”“天天传捷报,日日有创新,制造变创造,敢把拇指伸”……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大量的民谣展示着神州大地波澜壮阔的沧桑巨变。这表明,社会意识 A.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C.规定着社会发展的规律D.都能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6.(2021夏,T22)从麦浪滚滚的田野,到机器轰鸣的工厂,再到灯火通明的实验室……在这片广袤的热土上,无数人正播种着希望,收获着信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践行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文化创新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文化创新知识点 1.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 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 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 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文化知识点1 1.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4.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5.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6.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7.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8.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9.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10. 优秀的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11.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

必修四政治哲学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重点总结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追求智慧的学问 一、哲学的起源 1.哲学的特点: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2.哲学的含义: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 3.哲学的产生: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4.哲学的作用: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1.哲学的实质: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 3.哲学的差异 (1)面对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哲学家可以反映它的这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它的那一方面; (2)可能正确或比较正确地反映,也可能不那么正确乃至歪曲、错误地反映。 (3)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 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2.哲学与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哲学家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3.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教材5“相关链接” 1.世界观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2.世界观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 (1)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不同表达: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哲学。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 教材P8“相关链接” 1.在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哲学基本问题有不同的理论表述。 2.在同一哲学传统中,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表述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