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社会心理学》7秋平时作业

兰大《社会心理学》7秋平时作业
兰大《社会心理学》7秋平时作业

兰州兰大《社会心理学》16秋平时作业2

一、单选(共 15 道,共 30 分。)

1. 下列哪一项不是人际关系的特点

题1. 情感性

题2. 直接性

题3. 定向性

题4. 个体性

标准解:

2.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原因的解释是武断的不合实际的偏见,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归因偏差。下列归因偏差的类型中,属于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的是

题1. 题1.忽视一致性信息

题2. 题2.过高估计内在因素

题3. 题3.自我防御性归因

题4. 题4.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标准解:

3. 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诞生的著作是

题1. 题1.《梦的释义》

题2. 题2.《性学三论》

题3. 题3.《精神分析引论》

题4. 题4.《图腾与禁忌》

标准解:

4. 爱情的基本倾向是

题1. 精神之恋

题2. 互惠

题3. 制度化

题4. 奉献

标准解:

5. 社会心理学家戴恩(K. Dion)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被试通过外表上魅力大大不同的人物照片来评定每个人其他方面的特性。结果发现,在几乎所有的特性方面(如人格的社会合意性、婚姻能力、职业状况、幸福等),有魅力的人得到的评价最高,而缺乏魅力的人得到的评价最低。这反映了社会心理学中的

题1. 题1.首因效应

题2. 题2.相似假定作用

题3. 题3.类化原则

题4. 题4.光环效应

标准解:

6. 个体在遭受无数次挫折之后,会出现一种比自己的年龄阶段要幼稚许多,像孩子般未分化的行为方式,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之为

题1. 题1.补偿

题2. 题2.退化

题3. 题3.反向

题4. 题4.压抑

标准解:

7. 下列哪项不是自我结构的层面

题1. 物质自我

题2. 理想自我

题3. 镜像自我

题4. 反思自我

标准解:

8. 心理学观点认为,人际沟通

题1. A.无规律可言

题2. B.只要有人就可以进行

题3. C.有时也可以借助报刊来实现

题4. D.不一定有目的

标准解:

9. 主从—竞争型人际关系是指

题1. 双方相处中,有时是主从型、有时是竞争型的人际关系

题2. 一种互补与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双方在其中能合谐共处

题3. 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从属地位

题4. 双方有共同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彼此能配合和容忍对方

标准解:

10.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沟通是

题1. A.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

题2. B.人们面对面的交流

题3. C.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

题4. D.双向沟通

标准解:

11. 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指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类之所以发动战争,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存的方式,人们相互杀戮其实是为了不让死亡的愿望指向自身。请问这位学者是

题1. 题1.伯克威茨(L.Berkwitz)

题2. 题2.威廉?詹姆斯(W.James)

题3. 题3.弗洛伊德(S.Freud)

题4. 题4.康拉德?洛伦兹(K.Lorenz)

标准解:

12. 态度的成分不包括

题1. 环境成分

题2. 认知成分

题3. 情感成分

题4. 行为倾向成分

标准解:

13. 下列哪一项情景因素不能影响态度转变

题1. 预先警告

题2. 灯光强弱

题3. 分心

题4. 重复

标准解:

14. 人际沟通有许多方式,根据蒂博特对人际沟通的分类,人与人之间的吵架属于

题1. A.假相倚沟通

题2. B.非对称性相倚沟通

题3. C.反应性相倚

题4. D.彼此相倚

标准解:

15. 印度的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经常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最有可能是由下列哪种原因造成的

题1. A.他们之间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异

题2. B.他们之间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地位障碍

题3. C.他们个性有缺陷

题4. D.结构组织障碍导致沟通不畅

标准解:

《社会心理学》16秋平时作业2

二、多选(共 20 道,共 40 分。)

1. 影响人们利他行为的个人因素有

题1. 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题2. 人格因素

题3. 利他者的性别差异

题4. 利他者心境的作用

E. 旁观者的数量

标准解:

2.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题1. 客观性原则

题2. 系统性原则

题3. 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题4. 伦理原则

标准解:

3. 现场实验法的缺点包括

题1. 不能广泛地观察被试

题2. 对自变量的控制程度较低

题3. 难以保护被试者的权利和安全

题4. 被试的报告效率较高

E. 无关因素影响的可能性较大

标准解:

4. 下列哪些不属于精神分析的主要观点

题1. 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题2. 紧张与冲突

题3. 意识与无意识

题4. 心理生活原则

标准解:

5. 人际沟通的基本特点

题1. 沟通双方均为主体

题2. 人际沟通能够调整双方的关系

题3. 人际沟通需要沟通双方具备统一的或大体相近的符号系统

题4. 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完全特殊的沟通障碍。

标准解:

6. 生物进化学对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凯瑞斯(Cairns)指出,生物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细致地论证了

题1. 侵犯的能力是人类固有的

题2. 侵犯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在青春期中表现得最明显

题3. 侵犯行为的再现与保持取决于侵犯者是否获得了外部环境的直接奖赏

题4. 与男性相比,女性在青春期时的身体侵犯只扮演着不太重要的角色

E. 在青春期和成人早期中,与男孩相比,女孩更多地使用人际支配和人际惩罚的等替代性方式

标准解:

7.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的体系划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题1. 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题2. 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题3. 群体心理

题4. 人格心理学

E. 应用社会心理学

标准解:

8. .下列行为中属于“被认可的侵犯行为”的有

题1. 公检法人员抓强盗、调查贪污、惩治罪犯

题2. 父母使用体罚的方式教育不听话的孩子

题3. 某人为了正当防卫而击伤歹徒

题4. 使用讽刺、诽谤、谩骂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E. 一个蓄意杀害他人的人,在仓皇中未能将刀子扎在谋害对象的身上

F.

标准解:

9. 社会感染的特点有

题1. 双向性

题2. 爆发性

题3. 接受的迅速性

题4. 全面性

标准解:

10. 图式的作用有

题1.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题2. 影响对表象对象的选择

题3. 影响记忆

题4. 影响自我知觉

标准解:

11. 社会化的历程根据人的发展周期社会化分为

题1. 基本社会化

题2. 预期社会化

题3. 发展社会化

题4. 再社会化

标准解:

12. 根据莱维特(K.Levitt)对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效率的比较研究,与双向沟通相比,单向沟通的特点有

题1. 速度快

题2. 准确

题3. 可以增强接收者的自信心

题4. 使信息源常感到有心理压力

E. 不易受干扰,有条理性

标准解:

13. 时尚产生的三个基本前提条件

题1. 物质生活的丰富

题2. 闲暇

题3. 大众传媒的发达程度

题4. 社会促进

标准解:

14. 人际关系的特点有

题1. 情感性

题2. 个体性

题3. 直接性

题4. 主观性

标准解:

15. 下列哪些是引发从众行为的原因

题1. 寻求行为参照

题2. 群体凝聚力强

题3. 避免对偏离的恐惧

题4. 选择参与

E. 扬长避短

标准解:

16. J.多拉德和N.E.米勒认为,各种学习应包括以下四种基本因素

题1. 内驱力

题2. 情感

题3. 线索

题4. 反应

E. 奖赏

标准解:

17. 时尚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分为

题1. 阵热

题2. 流行

题3. 时狂

题4. 时髦

标准解:

18. 角色扮演过程包括()

题1. 角色失调

题2. 角色领悟

题3. 角色实践

题4. 角色期待

标准解:

19. 课堂上,历史老师正义愤填膺地讲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忽然发现一个学生趴在桌上睡着了,就提问这个学生:“李晓明,圆明园是谁烧的啊?”这个学生迷迷糊糊地答道:“反正不是我烧的。”在这个小幽默里存在着

题1. 单项沟通

题2. 双向沟通

题3. 语言沟通

题4. 非语言沟通

E. 假相倚

标准解:

20. 经验表明,在旁观者认为情况紧急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对当事人施予帮助。一般而言,“紧急事件”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题1. 事件突然或出乎意料地发生

题2. 当事人可能要受到伤害或已经受到伤害

题3. 随着时间的延续,情况越来越严重和危险

题4. 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助当事人

E. 旁观者有能力给予当事人帮助

标准解:

《社会心理学》16秋平时作业2

三、判断题(共 15 道,共 30 分。)

1. 相似假定(similarity assumption)是认知偏见的一种,指的是认知者总是按一定的标准将他人分类,把他人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范畴之中。()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2. 某人由于另外一个人的阻碍而遭受挫折和烦恼,但又不能还击他,因为那个人有地位、有权威或其他缘故。在这种情况下,他通常会通过侵犯那些与制造挫折者相似的人来发泄自己的愤怒与不满。这种现象称为“寻找‘替罪羊’”。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3. 在人际关系中,如“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4. 从社会测量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团体成员做出选择所持的动机。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5. 米德(M. Mead)认为,儿童早期养成的同情心很可能是成年以后利他行为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6. 书面沟通中信息明确,可视性强,比口头沟通效率要高些。()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7. 口试时教师对学生的追问属于非对称性相倚沟通。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8. 漂亮的外貌能给人带来很多的机会,对个体能否成功总是起着关键的作用。()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9. 伯克威茨(L. Berkwitz)指出,如果挫折引起的唤起强度达到一定水平,也可以直接引发实际的侵犯行为。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10.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舒兹(W.题 3.Schuts)对人际关系的分类,大多数人喜欢与人交往,去关心别人、同情别人是出于感情的需要。()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11.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有的行为动机都能被个体本身所了解和洞察。()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12. 人际沟通可以通过动作、空间距离来实现,所以不一定要借助符号系统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13. 只有经过直接的交往和接触才可能产生人际关系。()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14.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斯滕伯格(R.J.Sternberg)的爱情的基本三角形原理,只有激情的爱情不是爱情。()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15. 亲密的关系只存在于恋爱的双方之间。()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兰州兰大《社会心理学》16秋平时作业2

一、单选(共 15 道,共 30 分。)

1. 下列哪一项不是人际关系的特点

题1. 情感性

题2. 直接性

题3. 定向性

题4. 个体性

标准解:

2.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原因的解释是武断的不合实际的偏见,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归因偏差。下列归因偏差的类型中,属于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的是

题1. 题1.忽视一致性信息

题2. 题2.过高估计内在因素

题3. 题3.自我防御性归因

题4. 题4.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标准解:

3. 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诞生的著作是

题1. 题1.《梦的释义》

题2. 题2.《性学三论》

题3. 题3.《精神分析引论》

题4. 题4.《图腾与禁忌》

标准解:

4. 爱情的基本倾向是

题1. 精神之恋

题2. 互惠

题3. 制度化

题4. 奉献

标准解:

5. 社会心理学家戴恩(K. Dion)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被试通过外表上魅力大大不同的人物照片来评定每个人其他方面的特性。结果发现,在几乎所有的特性方面(如人格的社会合意性、婚姻能力、职业状况、幸福等),有魅力的人得到的评价最高,而缺乏魅力的人得到的评价最低。这反映了社会心理学中的

题1. 题1.首因效应

题2. 题2.相似假定作用

题3. 题3.类化原则

题4. 题4.光环效应

标准解:

6. 个体在遭受无数次挫折之后,会出现一种比自己的年龄阶段要幼稚许多,像孩子般未分化的行为方式,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之为

题1. 题1.补偿

题2. 题2.退化

题3. 题3.反向

题4. 题4.压抑

标准解:

7. 下列哪项不是自我结构的层面

题1. 物质自我

题2. 理想自我

题3. 镜像自我

题4. 反思自我

标准解:

8. 心理学观点认为,人际沟通

题1. A.无规律可言

题2. B.只要有人就可以进行

题3. C.有时也可以借助报刊来实现

题4. D.不一定有目的

标准解:

9. 主从—竞争型人际关系是指

题1. 双方相处中,有时是主从型、有时是竞争型的人际关系

题2. 一种互补与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双方在其中能合谐共处

题3. 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从属地位

题4. 双方有共同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彼此能配合和容忍对方

标准解:

10.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沟通是

题1. A.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

题2. B.人们面对面的交流

题3. C.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

题4. D.双向沟通

标准解:

11. 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指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类之所以发动战争,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存的方式,人们相互杀戮其实是为了不让死亡的愿望指向自身。请问这位学者是

题1. 题1.伯克威茨(L.Berkwitz)

题2. 题2.威廉?詹姆斯(W.James)

题3. 题3.弗洛伊德(S.Freud)

题4. 题4.康拉德?洛伦兹(K.Lorenz)

标准解:

12. 态度的成分不包括

题1. 环境成分

题2. 认知成分

题3. 情感成分

题4. 行为倾向成分

标准解:

13. 下列哪一项情景因素不能影响态度转变

题1. 预先警告

题2. 灯光强弱

题3. 分心

题4. 重复

标准解:

14. 人际沟通有许多方式,根据蒂博特对人际沟通的分类,人与人之间的吵架属于

题1. A.假相倚沟通

题2. B.非对称性相倚沟通

题3. C.反应性相倚

题4. D.彼此相倚

标准解:

15. 印度的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经常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最有可能是由下列哪种原因造成的

题1. A.他们之间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异

题2. B.他们之间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地位障碍

题3. C.他们个性有缺陷

题4. D.结构组织障碍导致沟通不畅

标准解:

《社会心理学》16秋平时作业2

二、多选(共 20 道,共 40 分。)

1. 影响人们利他行为的个人因素有

题1. 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题2. 人格因素

题3. 利他者的性别差异

题4. 利他者心境的作用

E. 旁观者的数量

标准解:

2.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题1. 客观性原则

题2. 系统性原则

题3. 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题4. 伦理原则

标准解:

3. 现场实验法的缺点包括

题1. 不能广泛地观察被试

题2. 对自变量的控制程度较低

题3. 难以保护被试者的权利和安全

题4. 被试的报告效率较高

E. 无关因素影响的可能性较大

标准解:

4. 下列哪些不属于精神分析的主要观点

题1. 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题2. 紧张与冲突

题3. 意识与无意识

题4. 心理生活原则

标准解:

5. 人际沟通的基本特点

题1. 沟通双方均为主体

题2. 人际沟通能够调整双方的关系

题3. 人际沟通需要沟通双方具备统一的或大体相近的符号系统

题4. 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完全特殊的沟通障碍。

标准解:

6. 生物进化学对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凯瑞斯(Cairns)指出,生物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细致地论证了

题1. 侵犯的能力是人类固有的

题2. 侵犯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在青春期中表现得最明显

题3. 侵犯行为的再现与保持取决于侵犯者是否获得了外部环境的直接奖赏

题4. 与男性相比,女性在青春期时的身体侵犯只扮演着不太重要的角色

E. 在青春期和成人早期中,与男孩相比,女孩更多地使用人际支配和人际惩罚的等替代性方式

标准解:

7.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的体系划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题1. 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题2. 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题3. 群体心理

题4. 人格心理学

E. 应用社会心理学

标准解:

8. .下列行为中属于“被认可的侵犯行为”的有

题1. 公检法人员抓强盗、调查贪污、惩治罪犯

题2. 父母使用体罚的方式教育不听话的孩子

题3. 某人为了正当防卫而击伤歹徒

题4. 使用讽刺、诽谤、谩骂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E. 一个蓄意杀害他人的人,在仓皇中未能将刀子扎在谋害对象的身上

F.

标准解:

9. 社会感染的特点有

题1. 双向性

题2. 爆发性

题3. 接受的迅速性

题4. 全面性

标准解:

10. 图式的作用有

题1.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题2. 影响对表象对象的选择

题3. 影响记忆

题4. 影响自我知觉

标准解:

11. 社会化的历程根据人的发展周期社会化分为

题1. 基本社会化

题2. 预期社会化

题3. 发展社会化

题4. 再社会化

标准解:

12. 根据莱维特(K.Levitt)对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效率的比较研究,与双向沟通相比,单向沟通的特点有

题1. 速度快

题2. 准确

题3. 可以增强接收者的自信心

题4. 使信息源常感到有心理压力

E. 不易受干扰,有条理性

标准解:

13. 时尚产生的三个基本前提条件

题1. 物质生活的丰富

题2. 闲暇

题3. 大众传媒的发达程度

社会心理学第一课上课讲义

心理学导论 灰姑娘的故事-----情境对人的影响力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力量的科学,更确切的说,是 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相互关联的 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2,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问题 个人:我们的社会行为不仅取决于客观环境,也取决于我们的 主观态度。 看待彼此:情侣之间刻薄的言辞幸福—外部因素不幸福— 主观因素,品性问题 影响彼此:腼腆—不友善—冷落—对你横加指摘—证实确有敌 意 社会:希特勒的大屠杀运钞车散落现金(美国)无一例外,大部分被人捡走 什么情境—乐于助人/贪婪因素:文化背景/大中小城市3,新兴起源于二战期间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观点 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 人们喜欢归因,解释他们的行为,使一切处于一个自己可理解,可接受的世界 三体—科学家自杀 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时是危险的 心理学揭露的,正是我们意识背后的无意识状态 思维不是在舞台上进行的,而是一个幕后工作者 思维,记忆与态度同时是在两个方面进行的,即有意识与目的 和无意图和自动的。 我们知道自己知道的远远少于我们实际上知道的。 思维不可见—强大 同时存在危险:911——飞机危险——长途汽车旅行(飞机的安 全度为汽车的三倍) 经常犯错: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拒绝承认收到某些事物的 影响(确实影响) 错误地预测自己的感觉——失恋,失业,买彩票 错误地估计自己的未来——中年喜欢买紧身衣——体重上涨(不客观) 直觉有利有弊,需要用批判性的思维来抑制直觉冲动——准确

度要求 社会影响塑造行为 我们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我们渴望被关心,被理解,渴 望归属感 德克萨斯大学实验:除了睡眠时间,每隔十二分钟记三十秒30%在与人交谈 我们对环境做出反应:纳粹分子的屠杀,汶川地震的资助 我们的文化定义我们的情景:我们的审美标准唐(丰满)现代 (骨感) 活泼开朗/沉默寡言——种族,文化 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 内在依然重要,并非是墙头草 吸烟态度——接受/拒绝性格——监禁(报复/一笑泯恩仇)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性行为 生物性与生活经验早就了我们 进化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遗传影响行为,做出有利于我们繁 衍的行为寻找异性 基因为我们写下了脚本,但我们有学习与适应能力——敏感且 反应灵敏 心与身融为一体看到美女心态加速,考试失败血压升高,社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假设与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一)如何提出问题

(二)如何阅读文献 (三)研究方法选择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五)角色理论 第三章自我概念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 三、自我偏差 (一)焦点效应

2021《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观后感心得700字

2021《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观后感心得700字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

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心理健康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妥善处理同学、师生间关系,积极融入集体,热爱并勤奋学习,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学中仍需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题目知识讲解

Chapter6 Conformity and Obedience 3#409 名词解释 1、Conformity: 2、Obedience: 3、Autokinetic phenomenon 4、Informational influence 答案:1 conformity: a change in behavior or belief as the result of real or imagined grop pressure. 2 obedience:acting in accord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and. 3 aotokinetic phenomenon: the apparent movement of a sationary point of light in the dark. 4 informational influence: conformaity occurring when people accept evidence about reality provided by other people. 填空题 1、( ) is acting in according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end. Answer:Obedience 2、( ) is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both acting and believing in accord with social pressure. Answer:acceptance 3、( ) is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publicly acting in accord with an implied or explicit request while privately disagreeing. Answer:compliance 4、( ) experiment refers to autokinetic phenomenon. Answer:Sherif’s studies of norm formation 5、( ) occurs when people accept evidence about reality provided by other people. Answer:informational influence. 单选题

社会心理学作业答案(1)

第1套 您已经通过该套作业,请参看正确答案 1、下列哪些内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A.社会互动 B.社会化 C.人际关系 D.社会变迁 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D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几个层次: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E.五个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C 3、一般说社会角色的知觉正确与否的程度,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对角色的社会期待的明确程度; B.与知觉的主观性有关 C.角色学习和经验的程度 D.与个性倾向性有关 E.环境及时代的变化 参考答案:A, C, E 您的答案:A, C, E

4、下列哪一项不是知觉他人的依据: A.外表 B.言语活动 C.直接知觉 D.体态动作 E.社会印象 参考答案:C, E 您的答案:C, E 5、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很多,属于客观因素的内容是: A.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区别 B.知识经验、目的任务 C.对象的活动性与新颖性 D.知觉者的需要、兴趣 E.刺激物的强度 参考答案:A, C, E 您的答案:A, C, E 6、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 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A.光环效应 B.首因效应 C.定势 D.社会刻板效应 E.近因效应 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A

7、动机对行为具有的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A.始动功能 B.指向性功能 C.强化功能 D.动机的清晰度 E.自我报偿功能 参考答案:A, B, C 您的答案:A, B, C 8、下列哪种情况是态度的一致性改变: A.由比较支持变为强烈支持改革开放 B.由喜欢某人变为厌恶某人 C.由反对土地承包转变为支持土地承包 D.由支持干部选举制度转变为反对干部选举制度 E.由稍稍喜欢踢足球转变到极度热爱足球运动 参考答案:A, E 您的答案:A, E 9、下列那些行为是利他行为:() A.主动无偿地帮他人带路 B.路见不平,制止犯罪行为救助受害者 C.克制自己,为使他人免受烟雾中有害物质的侵害而戒烟 D.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 E.为获得较多的利息,把钱借给他人 参考答案:A, B, C, D 您的答案:A, B, C, D 10、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家庭对于社会化的重要性在于: A.童年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B.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儿童传授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

心理诊断学复习资料.doc

心理诊断学(全) 心理诊断是一门科学,与迷信巫术活动具冇天壤Z别。心理诊断学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的方法学基础上。 第一课心理诊断学的涵义 1、心理诊断的定义:以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为主,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偏移或障碍进行描述、分类、鉴别与 评估的过程。广义的心理诊断:包括心理学中的对各类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判断,也包括临床精神病学的辅助诊断、疗效和预后评定问题。狭义的心理诊断:主要指临床心理学中对各类心理紊乱的定性区分与评估。 2、心理诊断研究内容 (1)主要针对■非健康人的心理和行为;;;(2)研究心理障碍的诊断规律和发病规律;;(3)特别强调对心理诊断的方法、具体技能和病因的讨论 3、心理诊断的研究对象 一种观点以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悖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主要支持这种取向 另一种观点以非健康人为研究对彖:精神分析学派是以畸形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为研究的对彖。 4、服务对象的分类(根据严重程度,将服务对象分为三大类) ?心理问题:主要特征是近期发住、内容诡未泛化、反应不其强烈、心境和情绪产牛波动、思维保持逻辑、人格完整等;?心理障碍:其主要特征是初始反应剧烈、持续久、内容充分泛化、自身难以克服、悄绪波动较大、思维逻辑错误、可能具有人格缺陷等 ?心理疾病边缘:其主要特征是有不甚典型的界常梢神现象、注意力涣散、好幻想、意志力减弱、自我评价过分偏离常态、人格改变等等。 5、心理诊断的特点 ?以从没冇任何心理紊乱到患冇精神疾病Z间连续带的人群为对彖 ?心理诊断对象的模糊性较高,推断难度较大 ?心理诊断与粕神病学存在紧密的关系 ?心理测量是心理诊断的重要手段 ?心理诊断要求对症状进行定性或定最研究并归类 ?目的是对心理紊乱的性质、类别、程度作出判断,并探索其原因 6、心理诊断与心理评估的区别与联系 ?共同点——a.研究对象;;;b.手段方法 ?不同点---- &侧重点;;;b.研究对象;;;c.目的 7、心理诊断的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判明心理问题的性质。。。包括三个方面: ?界常精神活动的排除诊断 (1)一致性原则——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2)统一性原则---- 匚、理活动之间个性心理特征或倾向性 (3)个性相对稳定性原则——个性在一定时期内是和対稳定的 ?对心理问题的分类诊断----- 11、理诊断的第二项任务 在进行心理诊断时,除了把心理问题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初步分类外,首耍的是需确定心理问题的具体类别。 ■ 探索心理紊乱的原因 在探索心理紊乱的原因时,要注意——a.原因的综合分析:临床上儿乎看不到单因素致病的案例b.不是各类原因同等地发生作用。 ?心理诊断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2、由定性向定量发展原则;3、经济性原则;4、客观性原则;5、综合性原则?心理诊断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心理诊断7与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基础,是理论來源。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屮的基础学科;而心理诊断学是心理学应用学科。 2、心理诊断与精神病?--- 匚、理诊断发展的历史深深蕴涵在精神病V的发展历史之屮,直到近100年,心理诊断才从 精神病学中分离出来。 3、心理诊断与心理测最了---- 匚、理测验是心理诊断的主要理论来源,也是心理诊断定最化的唯-方式。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 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 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 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 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 纶,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 是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幸福课_哈佛公开课第一课中文字幕

第一课 各位,早上好。很高兴能回到这里。 高兴见到你们。 我教授这门课是因为在我读本科阶段时非常希望能学习这样一门课程。 可能这门课并不是你希望的那样也可能并不适合你。 但希望几堂课后,你能有个大概印象让你决定这门课程是否适合你。 我1992年来到哈佛求学,一开始主修计算机科学。 大二期间,突然顿悟了。 我意识到我身处让人神往大学校园周围都是出色的同学,优秀的导师。 我成绩优异。擅长体育运动。那时壁垒打的不错。社交也游刃有余。 一切都很顺利除了一点我不快乐。而且我不明白为什么。 也就是在那时我决定要找出原因变得快乐。 于是我将研究方向从计算机科学转向了哲学及心理学。 目标只有一个:怎么让自己开心起来。 渐渐的,我的确变得更快乐了主要是因为我接触了一个新的领域,那时并未正式命名。 但本质上属于积极心理学畴。 研究积极心理学把其理念应用到生活中让我无比快乐。 而且这种快乐继续着。 于是我决定将其与更多的人分享。 选择教授这门学科。 这就是积极心理学,1504号心理学课程。 我们将一起探索这一全新相对新兴令人倾倒的领域。 希望同时还能探索我们自己。 我第一次开设这门课程是在2002年。 是以讨论会的形式,只有8名学生。两名退出了只剩我和其他六个人。一年后学生稍微多了点。有300多人参加。到了第三年,也就是上一次开课。 有850名参加是当时哈佛大学人数最多的课程。 这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因为他们想知道为什么。 他们对这一奇特现象非常好奇竟然有比经济学导论更热门的课程。怎么可能呢? 于是我被请去参加各类媒体采访,报纸,广播,电视。 在这些采访中,我发现了一种有趣的模式。 我前去参加采访。进行采访。 结束后,制片人或主持人会送我出来。说些诸如Tal多你抽空参加采访。 不过你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的话。 我漫不经心的问。 我无所谓,不过总得回应“有何不同?” 他们会说“这个嘛,我们会以为你很外向”。 下一次采访结束时仍是如此“多接受采访”。 不过Tal,你跟我想象得不太一样。

社会心理学-作业-03(答案)教案资料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的体系划分为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四个层面 4.社会化对个体未来发展的影响?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射虎一致且有自己的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社会化具有双重意义:其一,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化方式获得独立参与社会活动的资本;其二,社会通过社会化获得合格的社会成员实现自身存在的延续。而在此,我们仅讨论关于社会化对社会成员中的个体有哪些影响。 1、家庭是首要的、基本的社会化场所。社会个体在家庭中所受到的血缘继承、婚姻状况、收养关系等的牵连,尤其是父母的态度对于社会个体的成长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专断的家长风气,对于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性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内向、怯懦或是严重的心理畸形,造成犯罪,危害社会安全。家庭气氛也是影响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专制的家庭会使孩子创造性下降,产生怯懦、逃避等心理特征;而民主家庭则会使孩子有较强的创造力,敢于创新,勇于开拓进取。而自由度和亲密度也会影响着孩子的心理特征,自由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自由、开放,代际之间亲密无间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充分享受在家庭的温馨之中。除此之外,过度的宠爱也会形成溺爱。 2、学校的社会化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个体学习着各种为人处世之道,为将来个体在更大的环境中能够有更好的角色扮演。同学的帮助和友好,老师的鼓励和认可,会使个体心理产生满足感和优越感,以及挫败感。就如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很好的证明了学校环境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具体而深刻的。在学校这个拥有很好的鼓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的集体中,对既有利于对个体的正确性培养,但一些管理性培养也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发挥与创造力的培养。

普通心理学考研讲义

2017级应用心理课程第一课内容简介 时间:2017年10月28日 老师:汪新建 开场白 1、我们的学位是学术学位,含金量高,难度大。 2、要做全局规划,特别要提前设计论文方向,否则来不及,引用的文献要高级别。 3、考试只要努力,问题不大。 授课内容:《普通心理学》即所谓的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学科,即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 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知 (2)情绪情感过程 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或精神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包含喜怒哀乐等,一般来说,需求满足,情绪情感积极肯定,反之,情绪情感消极否定。——情 (3)意志过程 指人自觉制定目的,克服内外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这是人意识能动性的体现,表现为发动与制止两方面。——意 3、个性(也可称为人格) 定义:个性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1)个性倾向性 即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如动机、兴趣、世界观价值观等。它伴随人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变化。 (2)个性心理特征 即人在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并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 注: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是彼此联系的整体,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心理活动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其实质的理解有两大根本对立的观点,即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中国则推崇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1)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核心观点: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 只讲心理学的分类 心理学分两大类,基础理论领域心理学和应用领域心理学。 (1)基础理论领域: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2)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心理咨询学、法律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注:应用心理学的分类之间有重叠部分; 不能混淆心理咨询学和临床心理学。前者是正常人的心理问题,后者是心理变态行为。 第四节:没讲 第五节:心理学的发展(即心理学发展史)

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社会心理学-A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 ) a 人际关系 b 社会变迁 c 社会互动 d 社会化 a 创新性 b 开放性 c 实用性d 独立性 a 抽样调查 b 个案调查 c 观察访谈 d 典型调查 a 玛格丽特·米德 b 本尼迪克特 c 卡丁纳 d 马林诺夫斯基 a 角色互动 b 角色规 c 角色丛 d 角色知觉 a 定势b 社会刻板效应 c 首因效应 d 光环效应 a 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 b 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 c 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 d 以交往为手段 a 环境压 力 b 角色不兼容 c 信息过多 d 个人差异 a 媒介性b 对象性c 统合性d 压迫性 2.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具有综合性、( )、层次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3.调查法是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行为研究中常用的收集、分析资料的方法,其中不属于调查法的是( )。 4.由于文化决定理论的片面性,到后期,林顿、( )等人将文化决定理论改造成文化相对理论。 5.一个角色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称为( )。 6.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 7.不属于人际关系的特点的一项是( )。 8.冲突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不属于冲突来源的是( )。 9.态度的基本特征有( )、在性、持久性三个方面。

a 经典条件反射 b 经验在参照 c 认知不协调理论 d 操作性条件反射 a 服从心理b 选择心理c 从众心理d 集群心理 a 观看效应 b 从众 c 竞争与协作 d 共做效应 a 人际冲突 b 目标冲突 c 认识冲突 d 情感冲突 a 正式群体 b 初级群体 c 非正式群体 d 次级群体 二 多项选择题 既有稳性又有外显性 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 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 以上都是 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相并存的趋势 社会心理学朝着深入研究个性、小群体和集体问题的方向发展 加强了同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一系列行为科学的联系 研究课题广泛地面向实际,从理论探索转向应用研究 摆脱了假说的验证,进入实证化阶段 间接性 标准化 匿名性 性 真实性 10. “当一个刺激有规律地出现在另一刺激之前,那么前一刺激的出现很快就会成为后一刺激出现的信号”,这属于( )。 11.群体心理包括三种形式,分别是社会群体心理、( )和民族心理。 12.在群体中的共同活动,由于成员间的相互激励作用,可能比一个人的单独活动更有效率。这属于( )。 13.不属于从冲突起因上来划分群体冲突的是( )。 14.学校、工厂、部队等群体属于( )。 1.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包括( )。 2.属于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的动向的论述是( )。 3.问卷法是一种被社会心理学研究普遍使用的调查技术或工具,其特点是( )。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第5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1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1.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的关系? 答:(1)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L.Freedman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②D.Myers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么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③国内学者沈德灿教授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常识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认识等。 (3)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常识的关系: ①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常识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识说明,但是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的。社会心理学之所以与常识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 ②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的不同还表现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上。由于心理学研究从来就离不开价值观,不论是在选题、干预社会行为以及推广应用方面,社会心理学家所具有的价值观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2.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谈谈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广泛影响。 答:(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社会心理学不仅关注个体本身的特性,还把个体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加以考虑,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

影响。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L.Freedman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②D.Myers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么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③国内学者沈德灿教授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习社会心理学会对个体的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其中包括: ①认识自己 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心理学家对自我的分类以及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 ②认识他人 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尽管不同的人的行为差异很大,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人手 a.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b.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社会心理学非常强调从这一方面去认识他人,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 ③认识社会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形态常常决定着个人的行为选择。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人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以及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可能反应,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④认识生活的价值

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演示教学

社会心理学-A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内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a 人际关系 b 社会变迁 c 社会互动 d 社会化 a 创新性 b 开放性 c 实用性 d 独立性 a 抽样调查 b 个案调查 c 观察访谈 d 典型调查 a 玛格丽特·米德 b 本尼迪克特 c 卡丁纳 d 马林诺夫斯基 a 角色互动 b 角色规范 c 角色丛 d 角色知觉 a 定势 b 社会刻板效应 c 首因效应 d 光环效应 a 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 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 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 b 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 c 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 d 以交往为手段 a 环境压 力 b 角色不兼容 c 信息过多 d 个人差异 a 媒介性 b 对象性 c 统合性 d 压迫性 2.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具有综合性、()、层次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3.调查法是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行为研究中常用的收集、分析资料的方法,其中不属于调查法的是()。 4.由于文化决定理论的片面性,到后期,林顿、()等人将文化决定理论改造成文化相对理论。 5.一个角色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称为()。 6.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7.不属于人际关系的特点的一项是()。 8.冲突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不属于冲突来源的是()。 9.态度的基本特征有()、内在性、持久性三个方面。

a 经典条件反射 b 经验内在参照 c 认知不协调理论 d 操作性条件反射 a 服从心理 b 选择心理 c 从众心理 d 集群心理 a 观看效应 b 从众 c 竞争与协作 d 共做效应 a 人际冲突 b 目标冲突 c 认识冲突 d 情感冲突 a 正式群体 b 初级群体 c 非正式群体 d 次级群体 二多项选择题 既有内稳性又有外显性 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 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 以上都是 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相并存的趋势 社会心理学朝着深入研究个性、小群体和集体问题的方向发展 加强了同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一系列行为科学的联系 研究课题广泛地面向实际,从理论探索转向应用研究 摆脱了假说的验证,进入实证化阶段 间接性 标准化 匿名性 保密性 真实性 10. “当一个刺激有规律地出现在另一刺激之前,那么前一刺激的出现很快就会成为后一刺激出现的信号”,这属于()。 11.群体心理包括三种形式,分别是社会群体心理、()和民族心理。 12.在群体中的共同活动,由于成员间的相互激励作用,可能比一个人的单独活动更有效率。这属于()。 13.不属于从冲突起因上来划分群体冲突的是()。 14.学校、工厂、部队等群体属于()。 1.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包括()。 2.属于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的动向的论述是()。 3.问卷法是一种被社会心理学研究普遍使用的调查技术或工具,其特点是()。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1.1复习笔记 心理学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理解自我的探求过程。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不仅关注个体本身的特性,还把个体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加以考虑,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心理学家对自我的分类以及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 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尽管不同的人的行为差异很大,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人手 1.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社会心理学非常强调从第二个方面去认识他人,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

(三)认识社会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形态常常决定着个人的行为选择。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人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以及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可能反应,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要想理解生活的意义,首先就必须知道人们最需要什么。Kennon M.Sheldon(2001)等人发现,自主(autonomy),能力(competence),关系(relatedness)和自尊(self-esteem)是人们最需要的品质。 二、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 1.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2.D.Myers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3.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吴江霖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4.沈德灿教授,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10.1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1)社会 答: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2)文化 答: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3)人格 答:人格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持久组织。它帮助个人决定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此行程包括内隐与外显过程在内的行为的一致性。 *2.简述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行为作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具有如下特征: (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2)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统”,即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内在的体验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的基础、潜在状态,或准备阶段。 (3)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即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行为;二是那类既由个体所体现同时又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行为;三是那类由各种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群体所表现的行为。 第二章 *1.列举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研究取向(学科)。

答:社会心理学三种研究取向的三大母学科是三种不同性质的学科,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而文化人类学则是完全的人文学科。 2.列举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拓展方法。 答:(1)一般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场研究法(包括访谈法和观察法)、文献研究法。 (2)拓展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电脑模拟研究法。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及文化,逐步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程。 *2.简述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 答:(1)家庭。家庭式个体早起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和起点,家庭环境之下的社会化的质量和效果将为个体以后的社会化奠定基础。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内部的教育和父母的思想以及家庭内部的关系特征都对儿童的性格特征和社会交往特点产生影响。学前期儿童的成长状况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器以后的社会化进程。次级社会化阶段中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仍会继续,个体将在自己独立的家庭中扮演丈夫、妻子等各种新的社会角色。总之,大部分个体终其一生都无法脱离家庭的影响。 (2)学校。学校是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体社会化影响最大的力量。在学校里个体将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价值和行为规范。学校中进行的社会化对个体的知识储量、技术水平、价值观和人格规范的塑造和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儿童在学校中有利于他们理解角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学校中的集体类活动尤其是竞赛类活动利于学生通过他人的评价来纠正自己的行为。 (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一群在年龄、兴趣爱好、地位、价值观等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个体组成的关系相对亲密的群体。这类群体往往是非正式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动性。同辈群体的特征一是有明显非主流性;二是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

2012社会心理学网上作业2答案

单选题 ()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人际吸引 D.爱情三角理论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看作是暂时的外因。 A.任务难度 B.机遇 C.能力 D.努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 A.宽大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 ()等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A.维纳 B.凯利 C.罗森塔

D.库利 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A.权威性 B.相似性 C.吸引力 D.可信赖性 心理学家雷维奇通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对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种类型。 A.5 B.6 C.7 D.8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A.任务难度 B.机遇 C.能力 D.努力 社会判断理论认为,当一种新观点处于个体的()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改变。 A.接受区 B.潜意识区

D.不明朗区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会影响社会认知。 A.经验 B.需要 C.价值观念 D.情感状态 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A.选择性 B.双向性 C.整体性 D.易出偏差性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看作是稳定的外因。 A.任务难度 B.机遇 C.能力 D.努力 爱情三角理论由()提出的。 A.伯克威茨 B.李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标准答案(亲自鉴定)

7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的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我的答案:× 8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我的答案:√ 9无论是实验室实验还是现场实验,都需要为着研究的目的控制一些条件。 我的答案:√ 10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我的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三) 1研究社会心理什么研究方法更好 ?A、观察法 ?B、档案研究法 ?C、调查法 ?D、多元化研究 我的答案:D 2我们想要了解历代皇帝和大臣人际互动的特点,一般选择什么研究方法??A、实验法 ?B、访谈 ?C、档案研究法 ?D、参与观察法 我的答案:C 3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法、访谈法和()。 ?A、档案研究法 ?B、资料分析法 ?C、历史研究法 ?D、文献法 我的答案:A 4米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为什么会遭到社会的批判? ?A、抄袭剽窃 ?B、不尊重被试 ?C、违背伦理 ?D、触犯法律 我的答案:B 5坐在教室后面对学生课堂活动进行观察的方式是() ?A、参与式观察 ?B、情景式观察

?C、一般观察 ?D、有目的式观察 我的答案:C 6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我的答案:× 7在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 我的答案:× 8被研究的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称为研究者倾向。() 我的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1霍布斯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狼和狼之间的关系。要想更好的活下去,就应该() ?A、订立契约 ?B、建立国家 ?C、杀戮 ?D、感化 我的答案:A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阶段包括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 ?A、成熟时期 ?B、完善时期 ?C、确立时期 ?D、独立时期 我的答案:C 3与社会心理学孕育时期相对应的是()阶段 ?A、社会经验论阶段 ?B、社会分析学阶段 ?C、社会哲学阶段 ?D、社会实证阶段 我的答案:C 4《爱弥儿》的作者是()。 ?A、裴斯泰洛奇 ?B、洛克 ?C、杜威 ?D、卢梭 我的答案:D 5按照古希腊先哲的观点,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改变人,最核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