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程设计《雪》

教案课程设计《雪》
教案课程设计《雪》

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标中两处提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容不作为考试容。” 由此可见,初中生学习文言文,重点在于背诵文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基本容,评价也以此为主。 (二)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处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写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使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山水之美,提高欣赏和领悟文言山水美文的能力,冶热爱自然和祖国的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在培养学生欣赏和领悟写景美文上,《湖心亭看雪》上承《三峡》《答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相较于它之前的三篇文章,有以下特点:1、叙事与写景充分融合,更加情景交融,2、写景文中融入人的因素,情景人三者融合。 《湖心亭看雪》下启八年级下册的更加复杂的情景人交融的《小石潭记》《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相较于这三篇文章,它显得短小精悍,浅显易懂。《湖心亭看雪》的存在,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情景人三者充分融合的文章,更加容易学习八下这三篇文章的情感容和写作手法。 (三)学生分析 我班学生文言文基础比较薄弱,在文言文积累上存在不足,对于独立理解文言文有一定难度,所以学习文言文以教师讲解为主,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容的讲解上,应以理解文章大意和掌握基本文言知识为主,不要涉及过多过深的知识。 (四)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准确翻译文章。 2、熟读文章,了解白描的手法,感悟西湖雪景的美。 2、反复品读课文,能理解岱的“痴”,能感悟到他的雅情雅趣和故国之思。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准确翻译文章。 2、反复诵读课文,能理解岱的“痴”,能感悟到他的雅情雅趣和故国之思。 (六)教学用具 常规教具和多媒体等 二、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一段时间我们游过了郦道元的三峡之水,赏过了弘景的人间天堂,看过了东坡的月夜小景,观过了周密的钱塘江的潮,今天我们就随着岱,走进西湖的湖心亭,看看湖心亭的雪。 (二)明确学习目标 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准确翻译文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 雪》课文教学研讨 内容预览: 29 湖心亭看雪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

雪鲁迅优秀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巧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蕴美。 (2)在比较中,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玩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 2.搜集回顾鲁迅先生生平。 3.结合课文,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①磬口()②塑罗汉()③脂粉奁()④灼灼()⑤朔方()⑥凛冽()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博识②美艳③灼灼④蓬勃 ⑤凛冽⑥天宇⑦精魂⑧升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正课 (一)文学常识了解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二)文体知识简介散文诗(借助多媒体字幕)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读。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展现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特点(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读一遍)。 2.展示听读收获。 ①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生自由谈)。 明确:滋润美艳生机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的朔方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洪塘中学郑静素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9课 湖心亭看雪 教案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与学重点: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回顾小学已学的柳宗元《江雪》内容和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指名学生谈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教师准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简介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

鲁迅雪教学设计

篇一:雪鲁迅优秀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巧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蕴美。 (2)在比较中,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玩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 2.搜集回顾鲁迅先生生平。 3.结合课文,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①磬口()②塑罗汉()③脂粉奁()④灼灼()⑤朔方()⑥凛冽()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博识②美艳③灼灼④蓬勃 ⑤凛冽⑥天宇⑦精魂⑧升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

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正课 (一)文学常识了解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二)文体知识简介散文诗(借助多媒体字幕)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读。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展现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特点(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读一遍)。 2.展示听读收获。 ①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生自由谈)。 明确:滋润美艳生机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的朔方雪…… ②听读中感受到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清丽流畅,扑实真切,洒脱灵活,又不失严谨…… 3.感读。 感读是一种文字与心灵初撞的过程,需视之以目,感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于口,请同学们在刚才听读感悟的基础上,直面课文,通过直观的文字去查找学生初读感知的画面,同时注意预习时了解的字词在文中的运用。 (四)层次疏理内容概括 1.根据听读和感读到的画面,给文章分层,并简括层意。 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写江南的雪,第二部分(4~6)段,写朔方的雪。 2.合作探究:同桌交流概括两幅图的特点。 明确:江南雪,滋润美艳,生机盎然。朔方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 (五)美读品味 精力专注,走入散文诗的意境,体悟诗中良好的情韵,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微课_让语文阅读教学更高效

第4卷第30期2015年12月教育观察 SurveyofEducation Vol.4No.30Dec.2015 一 微课?让语文阅读教学更高效 以?湖心亭看雪?教学为例 王永著 (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福建长乐?350200) [摘一要]让语文阅读教学更高效?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微课以其视频化二碎片化二简洁 化二即时反馈二交互性等特点?成为语文教师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又一有力手段?在引导学生预习?整合课堂教学环节?实现知识巩固与拓展等方面?微课发挥了改善阅读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关键词]微课?语文教学?阅读教学?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3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091-02一一让语文阅读教学更高效?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高效教学这一目标?一些新技术二新手段不断被尝试二被应用?微课?在微博二微信等社交软件迅速蹿红互联网之后?在教育领域掀起转变学习方式的热潮?备受关注?许多学校二教师热情参与微课设计制作?优质的微课资源大量出现?成为教师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又一有力手段? 微课?是一种基于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重点或难点)设计而成的?注重即时反馈的微型化在线视频课件?它具有诸多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特点?如视频化二碎片化二简洁化二即时反馈二交互性等?促使教学变得更加高效?基于此?笔者尝试着在语文阅读教学环节中引入一些微课?改善阅读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一些效果?现在?就以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利用微课?实现语文阅读教学高效益? 一二利用微课引导学生预习 ?礼记 中庸?中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习?为学生学习语文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是学习的第一环节?也是降低课堂学习难度?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益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语文课文预习是最容易被学生轻视的环节??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预习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通读课文?包括原文二注释二课文前的提示二课后的思考练习?梳理字句?初步翻译?标出难点?思考文章内容?记录心得体会?记录疑问等?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针对文言文的预习只是标注生字词的读音?读一两遍原文?仅此而已?至于翻译二思考二记录疑难皆被忽 略?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反正教师在课堂上会分析?到时注意听就行?这样?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发生变化?课堂教学又有可能形成教师 满堂灌 ?学生 被动学 的不良局面?效益低下可想而知?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注意力差?兴趣容易转移?学习肤浅?满足于一知半解?二是厌倦情绪浓?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三是没有掌握文言文预习的方法?四是缺少必要的学习压力等?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针对?湖心亭看雪?的预习制作了一个微课?微课的内容包括课文学习的目标二重点和难点二朗读视频二重点字句解释翻译等?关键是展现文言文预习的过程与方法?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这节预习微课首先解决了他们缺少直观方法指导的窘境?让他们懂得了文言文预习的过程与方法?为日后文言文预习打下了基础?其次?不超过10分钟的教学视频?短小精悍?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更易于注意力的集中?效率很高?再次?微课视频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主动性?最后?学习进度自由掌控?可快可慢?可重复?实现了一对一的学习方式?知识点也容易掌握等?学生愿意预习?也认真预习了? 当然?学生没有掌握预习方法?教师可以设计制作预习微课?如果学生已经掌握预习方法?教师还可以将课文重点和难点部分单独制作成微课?使课堂教学内容前移?让学生在预习时提前学习?思考设疑?然后带着问题回到课堂学习环节?寻找答案? 二二利用微课整合课堂教学环节 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包括 言 与 文 的内容? 1 9[作者简介]王永著(1977 )?男?本科?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DOI :10.16070/https://www.360docs.net/doc/912058887.html,45-1388/g4zx.2015.30.043 网络出版时间:2016-01-06 14:49:42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912058887.html,/kcms/detail/45.1388.G4.20160106.1449.086.html

12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设计)

12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风格。把握文章的白描手法。 3.感受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的使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资料查阅法、类文对比法。 课前准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的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小品》等。预习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大家一定听说过,杭州西湖美景扬名天下,历代诗人写了大量诗词盛赞西湖景色。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而清代文人张岱就是这样一位领略山水之绝的人。下面让我们欣赏他用清新淡雅的笔触写出的雪后西湖的奇景。 二、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年),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官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晚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张岱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又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淡泊功名。但他却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抚今追昔,颇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之感。于是他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的见闻,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记录明代史事的《石匮书》,以寄托故国之思。 三、文本链接: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四、整体感知课文: 1.请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请学生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4.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五、课文精读: 1.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执教:严沁雯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力求当堂背诵; 2、品位雪后西湖的美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感受作者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的美。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那么,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感受张岱的一片痴心。(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作品 指明学生介绍书中注释一: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三、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由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3、小组汇报,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4、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四、再读课文,解读痴人 1、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评价张岱。 2、指名读第一段。你发现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在文中找出句子。 (1)“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 明确:天寒地冻,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字一词多义拓展。 课本附录了柳宗元的诗《江雪》,看一看哪个句子和课文的意境相似?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独往湖心亭看雪”(翻译),“独”字表现出他的遗世独立;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明确:舟子只是撑船的随从,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表现出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雪鲁迅教案

【篇一】雪,鲁迅,教案《雪》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中几个重要的生字词 品析两地雪景的不同特点,学习文章运用对比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 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教师要多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悟文中两种雪景的美,从中感受作者不屈不挠的斗志和执着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1、品析两地雪景的不同特点。 2、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课文的范读音带、《我爱你,塞北的雪》的影像资料。制作课件。——学生准备 课前朗读几遍课文,准备知识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各位专家领导,节日快乐,我是--1--号选手,我的课题是《雪》)(利用课间,创设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播放歌曲,引入。课件(随着一首歌唱塞北的雪的名曲,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吟出的是伟人毛泽东胸中涌动的豪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唱出的是岑参看到的仿佛梨花盛开的惊喜。雪是洁白自然之物,是纯洁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先请同学展示交流收集的知识卡片。老师巡视-----同学们课前准备充分,这是老师为同学准备的资料。多媒体展示) (1)作者及背景 著名作品集有《孔乙己》、《阿Q正传》 (2)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是诗歌的一个部类。它是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内容。它不分行,也不押韵,不太讲究节奏,写法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鲁教版

《湖心亭看雪》教案两套 湖心亭看雪(教案1稿)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品味课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掌握白描写作手法。 3、能体味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字词积累,诵读课文,品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的想像力,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启发法 五、课时:1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课件:西湖十景欣赏)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吸引世人眼球的亮点之一就是西湖。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中有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张岱笔下的雪湖吧。因为有人说过,如果你没有去过西湖,只要你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也足矣!(出示课件:张岱的介绍。)

(二)预习检查: 1、西湖名诗大拼盘。交流你所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 2、字词障碍一扫清。 ①请一学生读课文,师生评价。 ②提出你不能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解决。 ③课件出示字词,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3、齐心协力疏文意。 全班齐读课文,疏通理解文意。 (三)赏读课文: 提问:①作者在文中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可以改吗?为什么?(“独往湖心亭”与后文出现的舟子。不能改。这里留一个悬念,后面解答。) ②文中有一个词能够概括出作者的形象,自由读课文,试找出来。(教师板书:痴) 1、作者的痴行 提问:①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张岱特别的痴或者说他的呆气?(更定、独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想象当时是一种怎样的环境?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天寒地冻、万籁俱寂……) ③ “人鸟声俱绝”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你能从其他的感官来说说吗? ④这个时候的你会在干什么呢? ⑤教师小结:张岱,居然在这样的时刻去湖上赏雪,这是他的痴,表现在什么方面的痴呢?(行为痴。教师板书:行痴) 2、眼中的痴景

雪——鲁迅优秀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好,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放松放松心情。(播放〈塞北的雪〉)写生字词 师:这一首歌曾经传唱过祖国的大江南北,打动了千千万万的音乐爱好者的心,因为洁白的飞雪,不仅孕育出秀美的春天,而且令人遐思万千。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对雪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洁白的,就像鹅毛,像棉花,像飞絮 生:纯洁的,像少女,像小孩 生:活泼的,可以推雪人,打雪仗,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小孩子们还可以到雪地里捕鸟,非常的有趣。读了之后,我好想看看真正的雪花。 师:同学们的想像非常丰富,形容也非常贴切。雪花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为雪花的纯洁与漂洒所陶醉,为它写下了名传千古的优美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再去感受一番雪世界的美妙与精彩。 二、作者介绍 师:“鲁迅”,一个对同学们而言并不陌生的名字,哪位同学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课前预习简要地介绍一下鲁迅先生? 生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想要补充介绍? 生2:鲁迅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还真不少。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用深刻的文字、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锋深深地感染着我们。1936年10月19日,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永远离开了我们,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地涌上街头,为他送行。先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呢?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赫然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这也许就是对他最好的诠释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走进鲁迅笔下雪的世界。 (板书课题、作者。) 三、朗读课文 我们来读课文,请女生读1至3小节,男生读4至6小节。(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板书错音字:模样 mú) 师:请大家想想看,老师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角色分配呢?生:因为1-3小节写的是南方的雪景,4-6小节写的是北方的雪景。

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名师教案

12* 湖心亭看雪教案 西湖很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一、新课导入 冬季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崇祯 ..(chóng zhēn) 是日更.定(gēng) 拏.一小舟(ná) 毳.衣炉火(cuì) 雾凇沆砀 ...(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 焉得更.有此人(gèng) 余强.饮三大白(qiǎng) 喃.喃(nán) 2.听老师朗读课文,用“/”划出课文朗读的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是: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②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 ②长堤一痕(数词) 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②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白:①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②上下一白(白色)

辽宁省开原五中八年级语文《第29课 湖心亭看雪》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辽宁省开原五中八年级语文《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案人 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中写景的名句。 过程与方法 1.互动探究: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读读、议议: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诵读课文,培养鉴赏美的能力和诵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字音:(多媒体投影) 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喃喃(nán)长堤(dī)毡(zhān)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雪》(鲁迅)教案及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雪》(鲁迅)教案及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雪》鲁迅 预习课教案 一、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谈自己学文章之后的感受及体会,积累课内外有关雪的佳句妙词,小写作——和“雪”话题有关的片断。 二、预习过程 1. 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章中优美的句子,然后查、写、记生字词,摘抄本上积累划出的句子。 2. 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并进一步读课文。① 写作背景:(略)让学生课前抄在黑板上。② 诵读课文,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下位。 3. 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教师可强调如下问题:① 句子赏析: a.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b.暖国的雨,从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

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c.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②课文结构(两部分)。③写作手法:对比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④比喻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 自由交流,解决疑难,多种艺术形式演绎文本。 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5. 小写作: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写和“雪”话题有关的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低于100字。 6. 展示感想。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你认为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学习目标是什么,你展示哪些内容,用什么形式来展示?让学生发言,谈一下展示设想。 课堂实录(展示课) 一、明确目标 师:……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赞过雪花,有多少称赞雪花的诗句名垂千古,谁能说出关于雪的诗句呢? 生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生2: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生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湖心亭看雪 微课教学设计

29 湖心亭看雪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了三峡的水,观过钱塘江的潮。今天,我们大家一起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阅读课文下注释①了解张岱 三、整体把握 1、学生听读课文,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4、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思考: ⑴、叙事是本文的线索,那么它记叙的是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分别是什么? ⑵、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⑶、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如何理解这个“痴”字?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⑴、事件——到湖心亭看雪,巧遇金陵二客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金陵二客,舟子,小童 第一段:总写看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亭中与人共饮 ⑵、本文的语言特点:自然,简练 表现手法:白描 白描: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简练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找出文中白描的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齐读):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齐读):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一点”、“一痕”、“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 总结:这两句把旷远莽苍与微弱渺小对比,渲染了孤独茫然的一种人生情绪。

⑶、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寄情山水、淡漠孤独的个性。(试着评价此个性,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指导。)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作者运用了白描、夸张、对比等手法来写景,并通过环境和景物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这些方法。 五、作业 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一个人或者事物。字数200字左右。 六、板书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事件——到湖心亭看雪,巧遇金陵二客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金陵二客,舟子,小童 第一段:总写看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亭中与人共饮 本文的语言特点:自然,简练 表现手法:白描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风格。 2.把握文章的白描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 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难点 了解白描手法的使用。 诵读法、资料查阅法、类文对比法。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的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小品》等。预习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1课时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大家一定听说过,杭州西湖美景扬名天下,历代诗人写了大量诗词盛赞西湖景色。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而清代文人张岱就是这样一位领略山水之绝的人。下面让我们欣赏他用清新淡雅的笔触写出的雪后西湖的奇景。 张岱(1597~1689年),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官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晚年穷

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着述。张岱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又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淡泊功名。但他却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抚今追昔,颇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之感。于是他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的见闻,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记录明代史事的《石匮书》,以寄托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1.请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请学生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4.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1.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3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https://www.360docs.net/doc/912058887.html, 第1页(共3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并复述课文梗概。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细细体会文中所描绘的西湖湖心亭周围的雪景的意境和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写景抓住了西湖雪景的特点和白描的手法。 教学准备 查古汉语字典,诵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查找有关张岱的作家、作品的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你听到过苏东坡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句,对西湖的晴雨天景色的赞美;你想了解西湖的下雪天的美景吗?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现在就让我们去尽情的感受吧!(多媒体显示雪景及西湖雪景)我们一起步入明末张岱的世界,去品味《湖心亭看雪》。(多媒体出示文章题目) 请一位学生介绍作者、作品。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其它作品还有《西湖梦寻》等书,在文章中时时透露他对故国的怀念和国破家亡的感伤之情。 二、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交流雪带给我们的感受。 ——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此处选学生谈感受)让我们了解情况。 三、齐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鲁迅《雪》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雪》(鲁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雪》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本文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江南与朔方不同雪景的对比烘托,表现了鲁迅对朔方雪的赞颂,寄托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和对冷酷现实不屈不挠抗争精神。本文构思精巧,意境深远,语言精辟含蓄。它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赞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积累重点生字词,识记作家作品。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 学习领会本文内容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4学习文章借景抒怀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欣赏文中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鲁迅为理想而战斗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难点: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重点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思路。 3、比较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会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一、诗词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一篇散文诗《雪》。对于雪,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描写过它,赞美过它。 同学们还记得学过哪些写雪的诗句呀?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国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