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案大纲课程编号:043130290课程名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时:36学分:2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科学开课学期:第六学期开课部门: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先修课程: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生态学考核要求:考查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奚旦立主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何强井文涌王翊亭编著《环境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叶文虎著《可持续发展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姚志勇等编者《环境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自主学习的选修课,该课程讲授涉及环境的一些基本问题,普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实践途径,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掌握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
二、教案目的与要求教案中要向学生介绍全球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尤其是中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施应重点掌握,了解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掌握清洁生产的原理及实施途径。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备注第一章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1第二章生态系统 1第三章人口与资源 2第四章资源短缺 1第五章环境污染 2第六章生态破坏 2第七章全球环境问题 2第八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2第九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2第十章环境伦理观 2第十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 2第十二章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 2第十三章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2第十四章环境污染防治 4第十五章生态环境保护 2第十六章国际环境公约 1第十七章清洁生产的原理和评估方法 2第十八章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2第十九章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估 2四、教案中应注意的问题教案这门课应注意以下几个特点:1、它融合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2、它涉及了思想意识和科学知识;3、它既揭露了问题,又阐明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4、它将会与其他课程发生密切的联系并产生一定的影响。
0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被称为“天人关系”, 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一系 列有关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思想 ,这些思想尽管带有某种朴素的直 观或顿悟的性质,其中道、儒、佛 三家是主要代表,它们的环境保护 思想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启 蒙。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 要流派之一。以老庄为代表, 道家哲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 天人关系,提出“天”与 “人”合而为一,肯定人是 自然界的一部分,高扬了宇 宙生命统一论。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 涵与特征
一、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 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 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 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包含2个含义: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 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不能损害自 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同时也包含不侵犯国家主权,可持续 发展涉及国际合作和国际间的公平, 创造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以 实现各国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还 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加强自然资 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持者生态环境良 性循环和经济增长。
• 环境破坏是受上述趋势多种因素作 用的结果,增长速度将超过人口和 工业的增长。由于地球的有限,这 五种趋势的增长是有限的,如超出 这个极限,后果很可能是人类社会 突然无可挽救的瓦解。 • 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社会经济无限 增长是不现实的,而等待自然极限 来迫使增长停滞又是难以接受的。 人类社会应该走最可取的道路—人 类自我限制增长。
• 3、取用有节,物尽其用 儒家注重经世 治国,他们所倡导的“礼义”政治是一 种有节制的政治,要求统治者要节制自 己的行为,克制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 把节约人、财、物上升到国策的高度。 儒家提出“政在节财”的主张,主要是 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 它客观上具有自然保护的意义,因为, 节财就包括要节制利用自然资源,节制 利用自然资源就会避免对自然的掠夺和 浪费。
绿色建筑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绿色建筑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3)第2章绿色建筑基本理论 (4)2.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特征 (4)2.2 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4)2.3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5)第3章可持续发展理论 (5)3.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5)3.1.1 内涵 (5)3.1.2 原则 (5)3.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6)3.3 可持续发展策略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6)3.3.1 设计阶段 (6)3.3.2 施工阶段 (6)3.3.3 运营阶段 (6)3.3.4 拆除与回收阶段 (7)第4章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7)4.1 生态选址与规划 (7)4.1.1 保护自然生态 (7)4.1.2 提高土地利用率 (7)4.1.3 创造绿色景观 (7)4.1.4 节能与环保 (7)4.2 建筑形态与结构优化 (7)4.2.1 合理利用空间 (7)4.2.2 选用高效结构体系 (7)4.2.3 采光与通风优化 (7)4.2.4 节能措施 (8)4.3 绿色建筑材料选择与应用 (8)4.3.1 选用环保型材料 (8)4.3.2 节材与循环利用 (8)4.3.3 节能减排 (8)4.3.4 生态修复功能 (8)4.4 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优化 (8)4.4.1 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8)4.4.2 温湿度调控 (8)4.4.3 噪音与振动控制 (8)4.4.4 照明优化 (8)第5章绿色建筑能源策略 (8)5.1 能源需求分析与评估 (8)5.2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9)5.3 高效能源系统设计 (9)5.4 能源监测与优化 (9)第6章绿色建筑水资源策略 (9)6.1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9)6.1.1 水资源利用原则 (9)6.1.2 水资源保护措施 (10)6.2 雨水收集与利用 (10)6.2.1 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10)6.2.2 雨水利用途径 (10)6.3 废水处理与回用 (10)6.3.1 废水处理技术 (10)6.3.2 废水回用途径 (10)6.4 绿色景观水系统设计 (10)6.4.1 景观水体设计 (11)6.4.2 景观水系优化 (11)第7章绿色建筑生态环境策略 (11)7.1 生态景观设计 (11)7.1.1 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11)7.1.2 生态景观设计方法 (11)7.2 生物多样性保护 (11)7.2.1 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 (11)7.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11)7.3 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融合 (12)7.3.1 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的关系 (12)7.3.2 城市生态融合策略 (12)7.4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12)7.4.1 生态环境监测内容 (12)7.4.2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12)第8章绿色建筑经济性分析 (12)8.1 绿色建筑投资与成本 (12)8.1.1 投资结构分析 (12)8.1.2 成本分析 (13)8.2 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估 (13)8.2.1 评估方法 (13)8.2.2 评估指标 (13)8.3 绿色建筑市场与政策分析 (14)8.3.1 市场现状 (14)8.3.2 政策环境 (14)8.4 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措施 (14)8.4.1 层面 (14)8.4.2 企业层面 (14)8.4.3 社会层面 (15)9.1 国内绿色建筑案例 (15)9.1.1 案例一:上海世博园区绿色建筑群 (15)9.1.2 案例二:深圳建科大厦 (15)9.2 国外绿色建筑案例 (15)9.2.1 案例一:美国纽约市的One World Trade Center (15)9.2.2 案例二:英国伦敦的The Shard (15)9.3 案例对比与启示 (15)9.4 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16)第10章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展望 (16)10.1 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建议 (16)10.2 绿色建筑技术创新与发展方向 (16)10.3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绿色建筑教育 (16)10.4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未来挑战与机遇 (17)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问题日益严重,绿色建筑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学历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及其重要性,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未来参与可持续发展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及基本原则,了解全球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其参与可持续发展事业的热情。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原则的理解程度。
2. 实践能力评价: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况。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评价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情况及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及基本原则,全球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和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实施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就某一地区或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讨论内容,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问答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原则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如撰写一篇关于某一地区或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报告,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实践案例分析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实践案例分析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4)第2章绿色财务管理的理论概述 (5)2.1 绿色财务管理的定义与内涵 (5)2.2 绿色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5)2.3 绿色财务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5)第3章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6)3.1 我国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发展历程 (6)3.2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6)3.3 影响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发展的因素 (7)第4章绿色财务管理实践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 (7)4.1 案例选取标准与范围 (7)4.2 案例分析方法 (8)4.3 案例企业简介 (8)第5章绿色财务管理战略与政策制定 (8)5.1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战略 (8)5.1.1 绿色投资战略 (8)5.1.2 绿色融资战略 (9)5.1.3 绿色成本控制战略 (9)5.1.4 绿色收入提升战略 (9)5.2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政策制定 (9)5.2.1 绿色财务管理目标 (9)5.2.2 绿色财务管理原则 (9)5.2.3 绿色财务管理组织架构 (9)5.2.4 绿色财务管理流程 (9)5.2.5 绿色财务管理激励机制 (9)5.3 案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战略与政策分析 (9)5.3.1 绿色投资战略 (10)5.3.2 绿色融资战略 (10)5.3.3 绿色成本控制战略 (10)5.3.4 绿色收入提升战略 (10)5.3.5 绿色财务管理政策分析 (10)第6章绿色财务管理组织结构与职责 (10)6.1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10)6.1.1 绿色财务管理决策层 (10)6.1.2 绿色财务管理执行层 (10)6.1.3 绿色财务管理监督层 (10)6.2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职责分配 (11)6.2.1 绿色财务管理决策层职责 (11)6.2.3 绿色财务管理监督层职责 (11)6.3 案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组织结构与职责分析 (11)第7章绿色财务管理流程与制度 (12)7.1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流程设计 (12)7.1.1 环境风险评估 (12)7.1.2 绿色投资决策 (12)7.1.3 绿色融资管理 (12)7.1.4 成本控制与内部审计 (12)7.1.5 环境信息披露 (12)7.2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关键制度 (12)7.2.1 绿色财务管理制度 (12)7.2.2 绿色投资决策制度 (12)7.2.3 绿色融资管理制度 (13)7.2.4 绿色成本控制制度 (13)7.2.5 环境绩效考核制度 (13)7.3 案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流程与制度分析 (13)7.3.1 环境风险评估 (13)7.3.2 绿色投资决策 (13)7.3.3 绿色融资管理 (13)7.3.4 成本控制与内部审计 (13)7.3.5 环境信息披露 (13)第8章绿色财务管理关键环节分析 (13)8.1 绿色投资决策与管理 (13)8.1.1 投资项目筛选与评估 (13)8.1.2 投资决策机制 (14)8.1.3 投资风险管理 (14)8.2 绿色融资策略与实施 (14)8.2.1 融资渠道拓展 (14)8.2.2 融资策略制定 (14)8.2.3 融资结构优化 (14)8.3 绿色成本控制与优化 (14)8.3.1 成本核算与控制 (14)8.3.2 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14)8.3.3 成本优化策略 (15)8.4 绿色风险管理 (15)8.4.1 环境风险评估 (15)8.4.2 风险防范与应对 (15)8.4.3 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15)第9章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效益评价 (15)9.1 绿色财务管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5)9.1.1 财务效益指标 (15)9.1.2 环境效益指标 (15)9.1.3 社会效益指标 (15)9.2.1 定性评价方法 (16)9.2.2 定量评价方法 (16)9.2.3 综合评价方法 (16)9.3 案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效益评价与分析 (16)9.3.1 财务效益评价 (16)9.3.2 环境效益评价 (16)9.3.3 社会效益评价 (16)第10章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启示与建议 (17)10.1 绿色财务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 (17)10.1.1 高层领导支持与绿色理念融入 (17)10.1.2 完善的绿色财务管理体制与政策 (17)10.1.3 财务与环保部门的协同合作 (17)10.1.4 绿色技术创新与财务投入 (17)10.1.5 绿色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与激励 (17)10.2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17)10.2.1 问题一:绿色财务管理意识不足 (17)10.2.1.1 建议一:加强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宣传与培训 (17)10.2.1.2 建议二:建立健全绿色财务管理激励机制 (17)10.2.2 问题二:绿色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17)10.2.2.1 建议一:优化绿色财务管理组织结构 (17)10.2.2.2 建议二:制定绿色财务管理相关政策与制度 (17)10.2.3 问题三:绿色财务管理手段单一 (17)10.2.3.1 建议一:运用多元化绿色财务管理工具 (17)10.2.3.2 建议二:加强绿色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17)10.2.4 问题四:绿色财务管理与环保政策脱节 (17)10.2.4.1 建议一:关注环保政策动态,提高绿色财务管理适应性 (17)10.2.4.2 建议二:加强企业与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17)10.3 对其他企业的借鉴与推广意义 (17)10.3.1 企业类型与行业差异的绿色财务管理实践 (17)10.3.2 绿色财务管理经验总结与推广 (17)10.3.3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17)10.4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7)10.4.1 绿色财务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 (17)10.4.2 财务管理领域绿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18)10.4.3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国际化的挑战与机遇 (18)10.4.4 绿色财务管理在新兴行业的发展前景 (18)10.4.5 绿色财务管理在政策引导下的市场潜力分析 (18)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全球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的日益严重,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其绿色可持续发展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六章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
A.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B.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C.降低运费和劳动力的成本
D.实现粉尘和酸性气体的零排放
解析:第 5 题,读图可知,电解铝厂发展的区位优势是原
料丰富。第 6 题,循环经济主要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综合
利用,但仍会有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5.A 6.B
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回答 7~ 8 题。
是“创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揭示了全国 和各省的资源环境绩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 的动态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探究] 我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提示:我国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应对着人均资源不足 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挑战。
[在归纳中理清]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在目前以经济发展为重要 任务的阶段,而临更多的压力, 更有必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分析如下: 1.庞大的人口基数
二、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差异
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 化,集约化利用
资源利用 一次利用,利用率低 多次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 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 效益相结合
[在训练中用活] 读某农业生态园生产链循环模式图,完成 1~3 题。
7.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 B.沼渣、粪肥、塘泥 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 D.菌渣、沼渣、塘泥
()
8.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完整word版)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
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
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一、政府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二、企业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三、公众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
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案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的定义、分类和环境问题的产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目标,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运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的定义、分类和环境问题的产生2. 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和方法3.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目标4. 我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策5. 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环境的定义、分类和环境问题的产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目标,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和方法,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2. 教学难点: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政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介绍环境的定义、分类和环境问题的产生,讲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目标。
3.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 讲解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和方法:介绍环保的政策、法规和技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保护环境。
5. 讲解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践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6.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7.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