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文本,生命的样本——读熊芳芳生命语文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文本,生命的样本——读熊芳芳生命语文课堂

文本,生命的样本

——读熊芳芳生命语文课堂

张洁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张洁老师,两个班可爱天使的老师,两个宝贝儿子的母亲,一个“跪在泥土里寻找春天”的人。跪,不是疲累,而是一种态度,一种信仰。膝盖是温暖的,是敏感的,它忠实地记录地每一寸感受与气息,刻下心灵的印记。二十三年来,她在细碎的生活里躬耕,执著地寻找春天,坚持耕耘个人公众号“妈妈老师的细碎生活”,从2016年至今,写了近180篇教育随笔,30多万字。偶有论文发表。参加过市里和学校的征文比赛和课堂教学竞赛,有获奖,也有展示,每一次都是成长。系向琴名师工作室成员,参与了广东省教育规划课题《基于情感素养培育的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研究》的主要研究工作。】(一)

熊芳芳老师生命语文课堂的特点,用两个字概括,一为博;二为深。

博,体现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关于作者的书信、年表、人物传记的引用,不同时期的作品、文章的分析,以及相关主题的经典文章的对比联读;

深,体现在对于人性的挖掘和阐释上。在她的课堂里,活着,死亡,存在,意义,自由,价值,美丑……是频繁出现和思考的词语,生命不断地接受着最终极的拷问,所有的问题都直指人性的最深处。

这种风格是由她的教学观决定的:

“我的生命有内涵了,我的教学就会有内涵;我的生命有高度了,我的教学就会有高度,所以教学永远只是一个枝节的问题,而不是根本问题。”

芳芳老师的教学忠于的是自己的生命,而她是这样的人——“从哲学修养到学术资源,在当今的中国实在不同凡响!”(孙绍振教授语)

学术资源决定了课堂的博,而哲学修养则决定了课堂的深,生命语文是她的课堂,独一无二。

在这样的博而深的课堂里,我们时常有课本沦为配角的错觉,这是她的课引起争议的原因,也恰恰是熊芳芳老师的标识:在生命语文的课堂里,文本是生命的样本。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生命的片段,其背后必然藏着一个具体鲜活完整的生命,在对文章里生命不断地追问里,师生们一起寻找个体生命背后的美学意义:

在《项脊轩志》里,是一个能屈能伸重情重义亦刚亦柔拳拳赤子的韧性与真纯的生命;

在《窦娥冤》里,是一个无生无爱的悲哀的生命

在《囚绿记》里,是一个寂寞的会想像的生命

在《论语》十则里,是用最平凡的日常态度来揭示人性奥秘的生命。

……

如果我们愿意细数,在熊芳芳老师的每一个课堂里,每一篇课文背后立起的永远是一个有着审美意义的生命。

(二)

一篇文章即是作者生命的样本,是作者的气血凝结而成,秉着对生命样本忠实和尊重的原则,芳芳老师着手的是还原生命语境的工作,试图在一个完整的人生里去考察生命片段样本。

她娴熟地大量运用课外资料:人物的年表,在生命的眼光的审视下,成了作者成长的外

部足迹,而作者的文章,则是内部心灵成熟的轨迹,还有各种书信,传记,论文资料则是他者眼中的生命样式,所有的资料合在一起,就能忠实地还原一个生命样本所处的生命语境,让学生清楚地看见文本背后的站立的立体饱满真实的生命。

然而,课外文本大量涌入,必然会挤占课文主体文本地位,这冒的是舍本逐末的风险,钱钟书曾经有个对于作家和作品的比喻,他说,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言下之意,大家关注作品就好,何必在意作者,说的似乎有道理,可是我们现在语文课面临的是学生并不觉得“鸡蛋”好吃而又必须要吃的困境。

阅读,是带上“她”的眼睛看世界的过程,可是,在大多的语文课堂里“她”是不存在,课文只是待宰割的一堆文字符号而已。所以,在生命语文的课堂里,不厌其烦地引用的背景资料,学术资源实际上建构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作者,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恢复学生对文本背后生命的感觉,既然对鸡蛋冷漠毫无感觉,那么还原母鸡,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的母鸡,看着它在何时何地怎样下的蛋,学生便再也不会把鸡蛋看成石头,便能看见她的温热;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便是带着情感认知的,就比较容易走进作品的语境里,

这样看来,在生命语文里,我们看见的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教学方法,而这个曲线,是培养学生生命体验感的必经之路,熊芳芳老师常说,情感就是语感。这种体验感是读懂文本的动力也是一种助力。

(三)

“在阅读中,既要有从文本到生命的过程,即从语言层面进入精神世界的过程,也应该有一个从生命到作品的过程,即从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精神状态进入语言层面的过程,”(著名特级教师余党绪语)

大多时候,作者生命与文本是可以相互阐释的,在互相阐释的过程中不断地生发新的意义。在研读课文的过程,学生就会遇见另一个生命——作者通过文本塑造的属于审美世界的生命,这个生命没有具体的人生,它只活在文本里,是文本主人公。有时候,这个主人公是审美化的作者,有时候,这个主人公是文本里的角色。

“文本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态。阅读,就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之间的跨越时空的对话,阅读教学,

就是教师以第三者的身份对这种对话的理性介入。”(同上)

芳芳老师的课堂理性介入的方式一是—“追问“,在矛盾中,在质疑里,面对着文本主人公的行动,困境,选择,追求,追问——为什么?

《窦娥冤》里,既然窦娥选择了为婆婆顶罪,为什么还要喊冤呢?

《一个文官的死》里,为什么一个喷嚏就可以导致死亡?

《背影》里朱自清为什么要在晚上出去,为什么偏偏选择荷塘呢?

《最后一片藤叶》里,苏艾对琼珊的爱一点也不比贝尔曼对琼珊的爱少,为什么为琼珊画藤叶的是贝尔曼而不是苏艾?

《囚绿记》里,为什么作者由最初对绿的爱恋渐渐变得自私?

《捕蝶者》中,和《捕蛇者说》比,为什么同样是面对自然界的生命被人类捕捉,我们同情的对象竟然完全颠倒,我们的立场被完全颠覆?

……

这些问题将对生命的理解引向纵深,从表面的生命形态走到了心灵的深处,从感性走向了理性。

第二种介入方式是——联想。

芳芳老师课堂的联想的生命意象是纷至沓来的,古今中外,现实,艺术,文学,戏剧,电影,儒家,佛家,道家,基督,所取范围是整个人类文明,这是她所有课堂的共同特点。

现举《窦娥冤》的课堂设计为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