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初探生命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课题。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一、以教材为基点,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

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

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和自己对生命的认识、体验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感知生命的存在。

认识到在现实中,不管是日月星辰还是花草树木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

所以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去认识自然、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生命个体。

如通过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一文中在险境里垂死挣扎的小飞蛾、墙角砖缝中生长的香瓜子小苗、听诊器里传来的心脏跳动声,让学生感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下的生命的涌动。

通过解读《敬畏自然》,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以至宇宙都是有生命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质却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引导学生要爱自己也应爱大自然中一切有生命的个体,通过《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母亲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的甘苦,了解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了解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

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学生对生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了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而且生命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来之不易的,从而也会更加珍惜生命。

知道了人活着,就意味着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不仅仅为自己,也为亲人、他人和社会。

因此,任何不负责任的轻生念头和行为都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

二、以阅读教学为阶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珍爱生命,同时也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崇高人格的中学生。

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要引领学生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真情触摸文章中那些人物的心灵,使学生的生命不断得到滋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现状及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现状及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现状及策略【摘要】现代社会对小学生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渗透生命教育。

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并提出了三项策略:注重情感教育、注重价值观培养、注重实践教育。

结论部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生命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命教育、渗透、情感教育、价值观培养、实践教育、学生影响、发展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关注话题。

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健康心理的责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逐渐被融入到各种学科教学中。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现状及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实践经验,可以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大多以古诗文、古文学为主,缺乏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相关的内容,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

2. 考试导向过重: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问题,学生只关注应试技巧和考试成绩,忽视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现状及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现状及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现状及策略语文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高度关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生命教育的渗透和引导。

生命教育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本文将从现状和策略两个方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发展策略。

一、现状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情况并不乐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材的局限性传统的语文教材中,往往更多着重于文字的词义、修辞、篇章结构等语文知识,忽略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的渗透。

教材内容普遍缺乏对生命的关怀,对于珍爱生命、尊重他人的主题,很少有主动的引导。

2. 老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大多以讲解、习题训练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引导。

老师往往缺乏对生命教育的意识和引导,难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元素。

3. 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生命的认知往往停留在生物知识的层面,缺乏对生命的深层理解和尊重。

在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所需的责任感、感恩之心等情感品质的培养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问题是十分突出的。

如何优化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策略探讨1. 优化教材内容,注入生命元素针对教材内容的局限性,教育部门应加大力度,优化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注入更多关于生命的文本、课文和阅读材料。

教材中的选文,可以有意识地引入有关生命的主题和情感,例如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关爱动物等。

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到有关生命的积极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情感。

2. 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生命教育针对老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和引导,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生命教育的渗透。

教师可以通过课文点评、生活案例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和珍贵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践方法:
1. 阅读生命教育相关的文学作品: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的生命教育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生命的宝贵和意义。

2. 开展生命主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生命主题的讨论,如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如何关爱生命等,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生命的问题。

3.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带领学生观察自然,让他们感受生命的多样性和神奇,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4.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生命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生命,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

5. 生命故事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故事,从中体会生命的脆弱和坚韧,以及生命的宝贵。

6.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关爱生命的实践活动,如植树、爱护小动物、关爱老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关爱生命的意义。

通过以上生命教育的实践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关爱生命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生命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生存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保护生命的过程。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和语言技能,更是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感。

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生命教育与文学欣赏相结合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哲理和道德情感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领略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获得对生命的感悟,以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在《红楼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宝玉对黛玉的情感,营造对生命珍贵的思考氛围;在《荷塘月色》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欣赏,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对于生命的关怀和敬畏有更深刻的认识。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写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引导学生表达对于生命的感悟和情感。

在语文写作中,可以设置一些关于生命教育的主题,比如写一篇对生命的感悟,写一篇对于环境保护的呼吁等等。

通过这些写作任务,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话语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怀,让生命教育与语文写作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在语文阅读中也可以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

可以选择一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或者纪实文学让学生阅读,比如《格林童话》中的一些寓言故事,或者一些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故事,通过这些阅读,让学生获得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启发,培养出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在语文阅读中也可以设置一些关于生态环境和生命保护的内容,通过这些阅读,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增强对于生命的保护意识。

语文教学中也包含了口头表达和语言交际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也可以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首先介绍了生命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定义目的,接着探讨了生命教育如何融入语文教学,并通过文学作品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提升学生的情感与情绪管理能力。

最后总结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启示和生命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通过这些实践与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成长,拓展他们的人生视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生命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方式,能够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生命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困难与挫折、情感管理、成长、思考、启示、意义1. 引言1.1 生命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生命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和思考他人的生活经历和处境,学生可以更加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理解,培养出一颗关心他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灵。

生命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和挑战是常有的事情,通过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生命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与情绪管理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念。

生命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生命教育的定义和目的生命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关爱和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激发其人性的光辉,塑造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向善的品格,使其具备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能够勇于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坚强,做一个健康、快乐、有益社会的人。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生命教育的内涵、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

它以个体的生命为教育基点,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二是引导学生欣赏生命,热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现象,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人格;三是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和权利,关注个体的成长和生命的价值。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形成正确生命观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学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命质量。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具体来说,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

初中语文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文学作品,也有科技文章;既有古代诗词曲赋,也有现代小说散文。

这些文章中蕴含着许多关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如生命的珍贵、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尊严等。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

其次,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而生命教育正是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指导方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尤其是语文教育更是如此。

作为语文教师,应把生命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把它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一、语文教学应重视生命教育多年来,我们的传统教育,多是对不畏强暴、见义勇为的宣传,少有避险技能、自救知识的传授。

不辞辛劳陪护孩子赶往各种补习学校、特长班的家长,却匀不出时间给孩子一点点应急防范的忠告。

亲人去世,面对孩子关于生命与死亡的追问,在国外,父母会把孩子领到太平间,感受生之可贵。

我们呢?往往捂住孩子的眼睛,搪塞一句:“他们出远门了。

”正常的生死观,被模糊和恐惧代替……这是因为几千年来我国教育受儒家思想影响,而我们的语文教育又是如此的帮忙帮凶。

有这样一则消息:一个学生以跳楼威胁一个仅仅批评了他几句的教师当众下跪。

在这个教师为了挽回他的生命而委屈自尊跪下之后,他竟然跑到班级里当着全班同学之面对该教师极尽污辱与蔑视之能事。

这是多么可怕的心灵!不难想象,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将来会形成怎样的人格。

无独有偶,有一所学校出现过这样的一件事:有一个学生在放假回校途中遭遇车祸身亡,一个年轻而且熟悉的生命转眼之间消失了,而他的两个同班同学竟然在作文中写下了这样的话:××死了,我没有什么感觉,我想以后应注意一下交通规则。

没有对生命无常的感叹,没有对熟悉生命的惜怜与追思,没有由此而感悟到要给予自己给予周围的生命以爱和珍视,对生命与生活纯然处于一种麻木冷淡状态。

不难想像,这样的生命长大以后,会以一种什么姿态去做人做事!与之相反,有这样一则材料: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叫“月亮”的红杉树,在没有任何他人与集体鼓励的情况下,作为一种纯然个人的行为,她竟然在这棵18层楼高的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达到保护该树的目的!看到这则材料后,我“不能不为一位普通少女的心灵细腻和巨大关怀力而震颤,不能不为这样一件小人物事迹所包含的朴素信仰和生命行为的日常意义而惊叹!”同时,我也不由喟然长叹!我们的课堂走不出这样的美丽心灵,我们的课堂只能看到那种麻木无知甚而冷漠到极致残忍到极致的心灵!他们既不知道什么是感动、温情与关怀,也不知道珍惜与爱是何物,更遑论具有这些既应诉诸自己也应诉诸他人的能力!我想,我们的课堂里走出的孩子其实不是真正的人的生命,其实不可能拥有真正的人的生活!我们天天在讲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是以生命为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内容摘要:
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是人的天职。

中学语文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教材。

但是,有些内容如果教师不去强调,学生有可能一生都不会意识到。

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落实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如何认识生命,如何珍惜生命,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欣赏生命.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

一、生命教育的历史过程与基本内涵
生命作为世界存在的基础,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最高目的。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人类实践活动,自其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使命。

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负面作用也日益体现:个体的人日益至上的物质利益的追求,某种程度上来讲,科技已成为人们满足自身欲望的工具。

正如台湾学者张春兴等人所说:“我们虽不能认定物质文明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但却可以断言单凭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能保证获得美好的生活;甚至科学技术愈进步,反而会增加人们对于未来的恐惧。

”科技理性思想影响范围之广以至于教育领域也概莫能外,如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师心目中有教书而无育人,有知识而无生命。

学生也被当成待加工的原材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存在性以及独立性和
创造性。

与此同时,作为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也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为的压抑了,其自身生命价值也被蒙蔽。

课堂教学从而走向荒漠化。

那么,生命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其所追求宗旨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人作为一个完整健全的人的角度来理解。

人之所以作为人,是应为它既有理智,还有情感,拥有人之为人之趣味,是一个健全完整的生命,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学习机器;从当前教育中人的失落,导致单面人现象出现的现状出发。

我们可以应用王北生教授的说法:“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趋向,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他注重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依据生命的特征来开展教育,来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以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为宗旨,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培植、完整精神的构建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种和谐丰满、蕴含人生大智慧的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出现,是对以往心理学研究中“无人”现象的超越。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生命教育理论主张教育教学的展开应该以“人”及“人的生命”为出发点,在关照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时,还要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认为学习动机是一切有效率学习的基础,把学生视为有待发展的个体,充分挖掘学
生发展的潜力,以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最高追求目标
三.在中学语文课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讲,由于中学生的自身的原因,他们还无法对生命的真谛做出一个准确的认识,也谈不上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他们的生理心理的发展条件决定了自身对未来发展的迷茫与困惑,这种无助的迷茫如果不能及时的加以引导,甚至还会延续到大学、成人。

而中学语文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是最能直接对学生思想进行启迪和教育的学校课程。

因此,通过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来贯彻生命的可贵,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和感悟,具有迫切现实的意义。

其次,作为语文这门学科本身而言,其作为母语的先天优势彰显欲尽,而其本身所担负的责任中就有“授业传道”,在学校教学中其与思想政治课一样担负着学校德育的工作,两者可谓比肩。

作为所有学科课程中唯一一门可以在思想、情感、理智、认知与兴趣皆可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交流的知识学科,语文这门课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之外,还包括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自立、自主、自强,可见,语文学科的自身学科性质也决定了其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

四. 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系统、深入的理解“生命教育”
中学语文课中生命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科任教师,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把学科知识内容与生命教育这一价
值理念有机融合,做到情理相随,只有这样,方可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润物于无声之中;要摈弃那种枯燥说理的教育模式。

其次,科任教师应具备生命教育的理念来进行教学。

就我个人了解,有部分教师对于生命教育的意义仅靠自身的理解和业余学习,存在以下几部分情况:
一种是并不知道具体的含义,而是泛泛而谈,认为是教导学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一种是将生命教育狭义的理解为是禁毒教育、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另外还有将生命教育理解为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生命。

由此可见,教师对于生命教育的含义,还停留在较浅层面。

因此,注重生命教育的前提是要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如此方可对症下药,对学生实施实实在在的思想启迪,唤醒其生命意识。

五.通过课外阅读,加强珍爱生命意识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当阅读主体的个性与作品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个性与个性的碰撞就会闪烁出耀眼的火花。

阅读教学就应鼓励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建构有个性特征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进行生与生的交流。

让其在感悟与交流中,对生命的内涵做出深层的诠释。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放眼课外,把生活引进课堂,进行大语文教学,在唤醒学生的生命
意识方面,亦然。

阅读之后,我们可采取实践体验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文章的领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多看一些相关课外书籍。

一些课外书籍和名人轶事也可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如中学生喜爱的台湾女作家三毛,教师在介绍他的作品时,可向学生介绍她的人生经历,如三毛曾因丈夫摩西不幸去世而悲痛欲绝,想自杀殉情,她的父母告诉她,如果她真的这样做了,他们会恨她,因为她杀死了他们最心爱的女儿。

后来,三毛就坚强的活了下来,因为她知道,除了丈夫,她还是父母的女儿。

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人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爱我们的所有人,随随便便抛弃生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如此,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是一种责任。

六.对话教学视角下,让学生懂得关怀生命
对话视角下,教师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滔滔不绝的演说者,“生与师”俱以完整的生命个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话、交流与合作。

在这里,不仅有知识与知识的传递,更有心与心的碰撞。

而语文教学是所有学科里最能完全做到这一点的理想途径,在这里,有知识的授受、情感的碰撞、兴趣的共鸣、思维的交集、智慧的火花。

所有这些,都可以在这门学科教学中呈现。

在对话教学的视角与模式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作为具备丰富情感资源与智慧资源的“双面人”,其内在意识与潜能也将被唤醒。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关怀并张扬人的这种生命冲动意识,
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现实规定中奋然兴起,大胆的去追求自我,最终实现自己的生命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就要有一颗灵动的心,引导学生在思考生命的价值中发现自己、理解她人、关怀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