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合集下载

分析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情结

分析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情结

分析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情结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中写作风格独具特色的作家,纵览其三十余年的写作历史,深厚的乡土情结是贯穿其文学写作中极为重要的精神脉络。

一、贾平凹作品写作与乡土情结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当中为数不多的大家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位极具反叛特性的作家。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首次发表著作至今,他的著作版本业已达三百余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他首次登上向往已久的文坛,那个时期的文学爱好者可以说是风华正茂,写作的小说大多以展现当时环境变革与实际变化为主要内容,例如《水》《清河上的婚事》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贾平凹创作的《满月儿》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荣誉,他也借此于我国文学界初露锋芒。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写作的《商州初录》代表其在写作当中跨上更高一级台阶,之后写作的“商州系列”更是在我国文学界带动了一股寻根文学的潮流。

随后的《鸡窝洼人家》与《腊月正月》数本著作中将农村经济体制之下的商州展现于人们面前,同时令其确定了自己要于现实主义写作这条路上继续前行。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其创作的著作展现了极为浓烈的神秘主义气氛,这是源自其对人生、命运与现状的思索与重视。

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城市与农村间的距离逐渐扩大,浓郁风俗的农村文化吸引了他这样一位乡土作家的重视。

这个期间他写成《白夜》这部作品,描绘了一名乡下青年来到城里找寻精神家园之经历,表现了城乡间的冲突状态。

在之后其创作的《土门》则展现了于城市文明的笼罩之下,传统风俗坚定的守护自己的位置,同时也在不断地予以让步,直到最终消亡的历程。

作者对生长自己的土地的热爱和家乡人民的密切关注,以及在文学艺术道路上的持续追求都融汇于他创作的小说当中。

传统的乡土文学是作家凭借初生的记忆来描绘乡村的生活,作品里具有深厚的乡土氛围与当地的特色。

贾平凹就是凭借自身故乡来作为重要的写作背景,且将农民当作其描述的重要对象,从而为我们带来丰富而天然的乡土之美的享受。

二、作品当中乡土情结源自作者对家乡的怀念贾平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于陕西省的丹凤县金盆乡,这样一个青山绿水包围的小村庄,由于其地理环境特殊,古代就一直为秦楚文化的交织区域。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浓郁的乡土情结,
这种情结表现在小说中的多个层面,如地域性特征、家庭生活、社会风俗等。

首先,地域性特征是贾平凹小说的明显特征,他的作品基本都以四川民间社会为背景,探讨着这个土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如《废都》、《猪猪侠》等作品,都表现出丰
富的地域特色。

其次,贾平凹小说中对家庭生活的描写也十分生动,例如《废都》中,虽然家里已经
十分贫困,但是父母依然在孩子们心中是最亲近、最可靠的。

贾平凹在小说中,也经常通
过家庭的亲情、爱情来反映乡土生活的变化和传统的破裂。

最后,贾平凹的小说还反映了当地的社会文化与风俗,一些小说中,如《牛》就详细
描述了四川民间祭祀的特点和意义;《黄金时代》则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
人们的思想状态。

总之,贾平凹的小说中,弥漫着一种浓郁的乡土情结,其对乡土生活的关怀和反思,
对当地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的表现都极具深度和广度,这也为贾平凹小说中的世界观和文
化认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以乡土文化流失为主题,通过叙述一个秦腔艺人的故事,反思了中国乡土文化的变迁和流失。

小说中,贾平凹尝试通过描绘人物的挣扎与坚守,表达了对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小说反映出中国乡土文化的深层次问题。

秦腔是中国戏剧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乡村逐渐沦为城市的附庸,传统文化也逐渐面临被遗忘的命运。

小说中的秦腔艺人老佛爷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和热爱,但却始终无法在现代社会中立足。

他的艺术被认为是过时的,被人看不起。

这反映出乡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边缘化和 marginalized,并引发了对乡土文化的思考。

小说呈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矛盾。

小说中城市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生活方式,但也带来了破坏和消解乡土文化的因素。

在小说中,贾平凹通过描写庙会逐渐萎缩和现代化的剧变,强调了乡土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的现代文化渗透进乡村,使人们对传统文化渐渐淡漠。

艺人们失去了观众,传统技艺逐渐流失,导致了乡土文化的破碎。

贾平凹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矛盾,表达了对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小说中,艺人老佛爷虽然在现实中挣扎和受伤,但却始终无法抛弃对秦腔的热爱和执念。

他坚守着自己的梦想,一直在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向往。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有类似的情感表达。

他们对乡土文化流失的痛苦和无奈,使人们反思和思考乡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论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情结张瑞雪(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461000)[摘要]在当代中国文坛中,贾平凹被认为是最坦诚、最具探索精神的乡土作家,他以农民身份、民间立场为出发点揭示了乡村生活的变化和乡村文化的嬗变,作品中展现出浓重的乡土情结。

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与秦文化的熏陶、乡下人意识、边缘人身份等密切相关,表现为对商州自然风光的赞美、对乡村世俗心理的批判、对乡土文化的反思等。

[关键词]贾平凹;乡土情结;乡土文学[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4)9-0195-02乡土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题材之一,乡土文学的核心内蕴是深藏于作家内心深处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影响着乡土作家的文学观念形成、创作方法选择、艺术境界追求。

在当代中国文坛中,贾平凹被认为是最具叛逆性、最有探索精神、最坦诚的乡土作家,他始终以农民身份、民间立场为出发点,坚定而执著地描绘着乡村的隐秘变化,其作品展现出浓重的乡土文化意识。

一、贾平凹作品乡土情结的呈现状态(一)对地域景观的歌赞商州是一片“相当偏僻的贫困山地,但异常美丽”,山岩峭崖、河道航路、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以及谨慎、节俭、达观的山地人,构成了丰富而独特的神秘天地,在这里“仰观可以无其不大,俯察可以无其不盛”。

作为山地的儿子,贾平凹深爱着充满神奇色彩的商州山水,这方养育过他的山水牵动着他无尽的情思,充满情致、包含灵韵的山地景物成了贾平凹作品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美学意象。

贾平凹笔下的山地景观有苍茫沉重、历史陵墓成群的黄土地,有闭塞保守、混沌初开的山坳,也有粗陋的栈道遗痕、山寨古堡和石洞地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形成了这里独特的文化氛围,奇特的山水大地形成神秘莫测、色彩拙朴的奇特风尚。

贾平凹将古木峭壁、坚硬的山石、疏朗的明月、奇特的白浪街、俊美的棣花镇等远离城市文明的原始景观写入作品之中,增添了作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艺术魅力。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秦腔》是贾平凹的小说作品,通过描绘中国乡村的生活和秦腔这一特殊艺术形式的逐渐衰落,呈现了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与关注。

本文将从小说中贾平凹对乡土文化的思考和观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秦腔》这部小说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情节的展开,展示了中国乡土文化的衰落和生活的困境。

小说中的主人公杨典印是一位秦腔表演艺人,他忠诚于乡村的土壤与人民,一直坚持传统文化的表演形式,并希望能够将秦腔传承下去。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杨典印所在的乡村逐渐失去了传统艺术的需求和支持,导致他的生活日益艰难和无望。

小说中描述了乡村几乎所有人转行或外出务工的情景,乡土文化也因此遭受了重大的破坏和流失。

小说中的描写使人感到心酸和惋惜,同时也引发了对于乡土文化流失的深思。

贾平凹通过对杨典印等人物的思考和故事的叙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乡土文化流失的原因和影响。

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面临各种困境和诱惑,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乡土文化的衰落。

在小说中,杨典印的儿子阿生一直对秦腔不感兴趣,而是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在乡村的现实环境中,村长等相关人物也不重视和支持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

这些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设置,引发了对现实社会对乡土文化冷眼旁观的思考。

贾平凹希望通过《秦腔》这部小说,唤起人们对中国乡土文化的关注和珍惜。

通过小说中深情的描写和思考,贾平凹表达了对秦腔这一乡土艺术形式的热爱和对乡土文化流失的担忧。

他通过杨典印等人物的坚守和努力,展现了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

小说中的背景设定和人物刻画也呼唤人们对乡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

贾平凹的写作用心良苦,希望能够引起读者对乡土文化的重视和思考,进而积极参与到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去。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秦腔》是贾平凹的一部小说,通过描写中国农村的变迁,展现了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现象。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

在《秦腔》中,贾平凹通过描述中国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命运,展现了中国乡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流失。

小说中的人物身世交错,生活在一个被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社会中。

在这个社会中,传统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逐渐被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所取代,农村的传统文化渐渐淡化。

贾平凹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表达了对乡土文化流失的忧虑和思考。

他通过小说中的语言和情节,揭示了乡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呼吁人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乡土文化,而不是随波逐流、盲目追求现代化。

通过阅读《秦腔》,我们可以感受到贾平凹对乡土文化流失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呈现了乡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他对乡土文化的思考并不仅仅停留在对其流失的忧虑,更多的是对其内涵和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因此应该得到尊重和传承。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乡土文化的流失现象愈发严重。

传统的农村社会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传统乡土文化在这一变革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我们有必要从《秦腔》中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通过阅读《秦腔》,我们可以感悟到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

他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呼吁人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乡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希望每个人都能认识到乡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2000字】。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2009-12-17 14:16:35(摘要)乡土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贾平凹作为当代颇具影响的乡土小说作家,作为一个蛰居现代都市的乡村知识分子,浓厚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全部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

贾平凹小说乡土情结是发展变化的,由单纯走向成熟,经历了一个欢乐—忧郁—困惑—绝望—超越的过程。

(关键词)贾平凹乡土情结文明冲突绪言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们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的象征——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拆散的精神联系。

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故乡与家园。

一个遥远而又亲近的梦,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乡村生活的揣摹;维尔加对故土西西里岛乡村底层生活的叙述;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体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

在中国,从现代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到茅盾、沈从文、废名、汪曾祺、孙犁、刘绍棠、贾平凹,那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始终被他们痴情地关注着。

作为山地的儿子,贾平凹尽管寓居都市多年,仍时常称自己是个“乡下人”,都市的喧嚣与堕落使他厌倦,令他痛苦。

在都市中,他只能深情地关注、回望着故乡,感受着乡土的亲切与温馨,对乡土无限眷恋的情结使作家在小说中深情歌赞着故乡山地,无情地揭示身处都市的病态与堕落。

纵观贾平凹近30年的小说创作,从其所描写、表现的地域看,我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他魂牵梦绕的家乡商州山地为表现对象的乡土小说,如《浮躁》、《商州》、《远山野情》、《天狗》、《鸡窝洼的人家》、《腊月< 正月>》;一类是以西京这一代表现代文明的大都市为中心,表现对象的所谓都市小说。

如《废都》、《白夜》、《土门》,此外还有《高老庄》,如此粗略一看,乡土小说与都市小说似乎构成了贾平凹小说世界的二元对立。

其实,这是一种误读,贾平凹乡土小说,诚然写的是作家对乡土爱与恨交织中的深深眷恋,贾平凹的都市小说,写城市的病态文明,写城市文化对乡村文明的侵袭,渗透其中的仍是作家“剪不断,理还乱”的乡土意识与乡土情结。

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与审美情趣

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与审美情趣

贾平凹是当代文坛上一位极其活跃且有着突出贡献的作家,他的小说倾吐着人民的欣慰和积郁、希望和忧伤。

贾平凹在自己的第一本小说集《山地笔记》中就毫无讳饰地宣告:“我是山里人”“山养活了我,我也懂得了山。

”针对那些不关心人民生存状况、百姓的疾苦的作品,他曾说:“这世界的芸芸众生如蚂蚁一样多,为衣食住行忙碌着,争斗着,死去一批,新生一批,生命力繁殖之强,世所罕见。

作为他们的作家,应该是他们中的一个,同他们一样。

”这就是贾平凹挥之不去的永远的乡土情结。

贾平凹热爱自己所处的社会,重视自己的时代,亲近自己的民族,怀恋自己的故乡,钟爱自己的父母,在精神上他是与自己周围的世界融为一体的。

即使在他开始抨击社会中的丑恶现象、揭示社会的阴暗面的时候,他仍然是怀着对社会、民族、人民、故乡的热爱之情。

也许他早期对社会的认识有些幼稚,但这都是他从想象中的纯美世界中走出来、更真切的感受人生、认识社会,是他作为一个作家走向真正成熟的开始。

在美与丑的交织中、在人性善和人性恶的双重关系中,他努力表现这个世界的一切,尽管世界的面貌并不像他初期作品所写得那样美好、纯洁,但他始终爱着他的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民。

这便是贾平凹情感与审美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不论贾平凹生活的世界怎么变化,但在写作的时候,他都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一个美的世界去。

他想象着一个美的世界,也便把这个世界视为现实的世界,因为它是浑然一体地存在在贾平凹的观念世界中的,任谁也不能剔除主观的想象而剥离出一个纯客观的世界来。

他也写丑的事物,坏的人,不正当的行为和庸俗的势力,但所有这些都只是他的作品的点缀,是构造一个美的世界所不可或缺的模梁橡柱。

在他的作品里,美的总能战胜丑的,善的总能战胜恶的,爱总能战胜人与人之间的憎恨、嫉妒和猜忌,整个世界都充满朝气蓬勃的气息,正义是这个世界的惟一有力量的东西。

这个时候,贾平凹所写的这样的世界也就是整个社会都期待着他写出的世界。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贾平凹的乡土小说是对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农民出身以及童年的深刻记忆使他自觉地将目光投向了生他养他的商州大地,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乡亲们的生活和未来。

本文以“情结”为介入点,通过对以“乡土”为主题的小说的研究,体现贾平凹的“乡土情结”,以及对“乡土”表达方式的定位、改变与创新。

同时借助比较文学的分析方法,通过与路遥、陈忠实等乡土小说作家的对比,总结概括贾氏乡土小说的风格和贾氏情结。

标签:贾平凹乡土情结文学价值
山地之子贾平凹具有乡村出生的文化人较为明显的内心情结,那就是对故乡割舍不了的依恋。

贾平凹在商州长到十九岁后进城读书、工作和生活,虽然在城市生活了三十余年,但他的绝大部分作品是以农村为题材,表现农村的风物人情、人物命运以及社会变迁,这一切基于他的故乡是山区农村。

一、贾平凹离不开的家园情结
1.情系商州
一座商山,一条丹水,使贾平凹度过了他的整个童年和少年。

在贾平凹离开去求学之前,他在那里生活近二十年,可以说商洛文化已经根植在他的心间。

第一篇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就是作家对商山丹水的眷恋之情。

2.贾平凹乡土小说中浓郁“乡情”
2.1贾平凹的“乡恋”情结
“乡恋情结”是文学创作的丰富源泉,乡土小说必然是作家对故乡深切怀念的真情流露。

这种对于故乡的眷恋,对故土的执着,在乡土文学作品中表现得特别强烈。

在《商州》中,作家塑造了这样一个人:他出身农家,长大后终于在城市中显示他的才能,但长年的城市生活使他感到身心疲惫,当他离开城市重返自然山水的怀抱时,顿觉如“羁鸟恋旧林”,好像找到了失落已久的灵魂。

2.2贾平凹文本世界的“商州情结”
贾平凹在中篇小说《腊月正月》塑造了一个与时代相悖逆的人物韩旋子,他是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的商州地区的代表者,集传统道德的优长和懒惰于一身。

他与王才之间的斗争,就是对作者心目中曾经传统的商州地区的一次次冲击。

2.3贾平凹的复杂“乡情”
在贾平凹的眼里,无论是莽岭的一条沟,还是无名的山野,都寄托着他复杂
的乡情。

主体人格的分裂性反映在其乡土小说中就造成了他的乡土小说的分裂性。

理性和情感之间的紧张和背离就成了所谓的二元的文本世界[1]。

在作家身上,譬如深厚的农民情怀做作的文人趣味,忧患精神与欲念难抑等等,这些矛盾与对立贯穿了贾平凹从小说到散文的多种文体。

3.贾平凹乡土小说中的“土气”
乡土小说最主要、最特殊、最宝贵的价值特点在于“土气”。

“商州小说”的“土气”体现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在这里:有淳朴的民风,有美好的人性……正如作者在《商州初录·棣花》中写的那样:商州“山美,水美,人更美”。

贾平凹就是想通过作品中的“土气”构建自己的美学观,商州的“自然”景观经过贾氏的美学移植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2]。

品读《商州》一书,你会深刻地体会贾平凹寄托在商州自然景观的民族性与文化性。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片土地上的“土气”也孕育着作家,使其流连眷恋。

二、贾平凹乡土小说的定位、发展和创新
1.贾平凹乡土小说的定位
贾平凹的写作是要“写关于人本身的事,写当代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力求传递本民族以及东方的味道”[3]。

他本人一再表示以陕西为叙述背景的乡土小说意在重申国族身份,以文学文本建立在中国国族身份可以看作是贾平凹小说的核心[4]。

我始终把贾平凹看作农民作家,认为好作家必须达到个性与文风之间的和谐,而其文风又必须与其作所在地的乡土风情和谐。

2.贾平凹乡土小说的发展
贾平凹的小说总体上展示的是社会和谐、文化和谐、心理和谐的一面。

早期的小说,恬适灵动的田园诗,融化在商州山川和民情民俗之中,清澈明净的青春气息,弥漫在人物的形态、心态之中。

到了《浮躁》和谐被打破了,它是从社会变革的实践层面被打破的。

到了《高老庄》这种执着的追寻,开始露出了希望,心灵寻求进入了具体人生实践,让人感觉到一种文化建构的端倪。

3.贾平凹乡情流露的创新之作—《秦腔》
贾平凹的《秦腔》以全景式的视角,俯瞰当代中国农村的现状,再现当下农村的生存图景,描绘了性格各异的典型人物,展示了当代农民在社会剧变中精神的复杂多变,是对乡土文学传统模式的突破,不仅对当代文学创作有重大启示,而且直接关乎“三农”建设。

从中表现了作家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乡土倾注的浓烈深厚的情感。

因此,用一种挽歌式的情绪描写了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

三、贾平凹与陈忠实、路遥乡土小说的比较
1.地域文化与乡土小说创作风格
我们都知道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位陕西作家分别关注着陕北、关中、陕南这三块情态各异的地域文化。

陕西这三位作家文学创作艺术的审美个性与风格也是风采各异的。

路遥艺术创作中的渴望雨雪“陕北高原情结”;陈忠实艺术创作中的痴情河蟹“关中平原情结”;贾平凹艺术创作中的珍爱山水的“陕南山地情结”的差异,恰恰由所生长的环境所影响。

2.小说创作对象选择与地域特色
路遥致力于城乡交叉地带现实生活与社会人生的开掘,但包括《平凡的世界》在内,仍算不上城市生活题材的创作,实为乡村现实生活的艺术叙事。

陈忠实的《信任》取材于他所生活工作过的灞河原。

农村不仅有着他生活积累,而且有着更为深切情感体验。

我认为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乡土叙事更能反映出他的艺术特色。

如果从文化精神角度看,贾平凹的精神归宿依然在商洛山地。

四、总论
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近”贾平凹,第一次较为全面地认知乡土小说,第一次尝试读懂贾平凹……我始终觉得贾平凹在用一颗赤诚之心,对待那山、那水、那人、那事,他可以冷峻尖锐地去讽刺,他可以去爱也可以去恨……商州是他文学的起点,但商州却始终未成为他文学之路的终点[6]。

随着对贾平凹和乡土小说了解的深入,我终于明白在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几乎席卷我国文坛的时候,为什么说贾平凹在唱着清新欢快的赞歌了。

他在抒发着对自己所注视到的一切的信赖、依恋,在乡土爱与恨交织中追寻和探索,这是基于生命的激情和感悟,是源于内心深处的那份爱与责任。

参考文献
[1]陈绍明.《中国乡土小说论稿》,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页。

[2]王一燕.《说家园乡情谈国族身份—试论贾平凹乡土小说》,贾平凹研究资料2006年版,第372页。

[3]贾平凹,穆涛.《平凹之路—贾平凹精神自传》,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5页。

[4]王一燕.《说家园乡情谈国族身份—试论贾平凹乡土小说》,贾平凹研究资料2006年版,第370页。

[5]贾平凹.《秦腔后记》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02页。

[6]刘建军.《贾平凹论》,贾平凹研究资料2006年版,第4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