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华师大版)教案

七年级科学上(华师大版)教案
七年级科学上(华师大版)教案

第一章星空巡礼

第一节观天认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测及讨论,能说出星星的运动特点;

2)学会辨别恒星和行星;

3)学会借助星图辨认出有名的星座和亮星;

4)了解天文台与天文望远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天认星,培养学生学习天文知识的情趣和探究意识;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积极探索;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相互交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星空的变化特点;借助星图辨认著名的星座和亮星

教学难点:星空的变化规律与空间想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雨后的彩虹,外星人,飞蝶,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漫步者,每当我们想起这些词,不禁会注意起我们头顶无边无际的天空。在美丽的夜晚,群星璀璨,更是令人浮想联翩,虽然太空离我们很遥远,我们也很少在意它,可是它又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也从未停止过。

远古时代,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徙需要辨认方向;农业民族按时令播种需要确定季节,这需要研究太空。现在我们的全球通手机,天气预报,地球资源的匮乏等等因素,更加需要我们积极去探索太空,开发太空。对于我们来说,探索太空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观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

(二)、星空的变化

教师展示一幅星空图片。(利用“星光后院”软件展示)

设疑一:我们晚上观测到的星空是静止不变的呢?还是不断变化的呢?

学生回答。(由于学生对星空一般了解很少,也没有长时间仔细观察,学生的回答为猜测性的。)

师:要正确的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我们亲身去长时间的观察。在课堂上,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星空图片。

师问: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你对刚才的回答要改变吗?为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

师:其实,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证明,我们晚上看到的星空是随着时间在变化的。

教师利用“星光后院”软件演示,星空随时间变化的现象。

设疑二:星空又是怎样运动的呢,有什么规律吗?

其实,我们观测到星空在变化,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活动一:在地球仪上中国位置帖一白纸,标上东南西北,中间画一卡通人代表自己。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把教室想象成宇宙,周围的同学和顶上的电灯、电风扇等想象成星星。自己想象成是站在纸上的卡通人,以卡通人的视野观察周围的星星。

学生想象观测,并进行讨论后回答。

师:观测后我们会发现,星空是自东向西地旋转着,西边的星辰渐渐没入地平线下,而东边的地平线上不断地升起新的星星。(教师配合“星光后院”软件演示,并演示人在面向东南西北不同方位时星空的运动情况)

我们观测到的星空,在春夏秋冬有着明显的区别,人们通常按春夏秋冬四季把星空分为四季星空。

(三)、恒星和行星

美丽的星空,无数的星星闪烁不停,就像许多神秘的眼睛,尽管星空在不断地变换着它的图样,但星空中绝大多数星星之间的相对位置似乎总是保持不变,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通过观察夜空,发现天空中的星星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位置相对固定的,把它们叫做“恒星”。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另一类是不停地在改变位置的,把它们叫做“行星”,行星就像行动迟缓的老人,在夜空中闲庭信步。如我们熟悉的“金星、木星、水星、土星”。其实,所谓的恒星,它们的相对位置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是由于它们离地球太遥远,如果不借助特殊天文仪器,人们很难发现它们在星空中位置的变化。

教师展示十万年前,现在,十万年后的北斗七星图。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后回答:恒星是否也在运动。

另外,恒星和行星,除了在位置变化上的区别外,恒星都是气体球,没有固态的表面,气体依靠自身的引力,聚集成球体。恒星是本身会发光发热的星体,如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而行星不会,如“火星,木星”等。我们用肉眼能观测到的星星全天大约有6000多颗,除了太阳系内的五大行星和流星、彗星之外,都是恒星。除了太阳以外,离开我们最近的恒星,与太阳相比,距离也要远27万倍,因为离开我们非常非常遥远,所以看上去才只是一个闪烁的亮点。至于行星,它们和恒星大不相同,绝大多数都不能自己发光。它们大都由固体的砂土、岩石构成。除了恒星和行星,还有没有其它星星呢?有的,那就是卫星,“卫”有护卫、守卫的意思,所以,卫星总是绕着行星转。每个行星和它的卫星就组成了天空中的一个家庭,行星是父亲,卫星便是它的儿女。比如,地球就只有月亮这么一个“独生女”,而木星,却有二十多个“儿女”,组成一个大家庭哩!

问:你能说出一些著名的恒星和行星的名字吗?

学生思考与讨论后回答

教师补充解释。

(四)、星图和星座

茫茫星海,常常使很多人望而生叹,不知该怎样认识它们,其实和星星交朋友也不难,这首先要了解星星是怎样划分的,就像了解你的朋友一样,你应该知道他家的住址,他家周围的环境特征。

古今中外的天文学家,通过长期的观测,根据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绘制了许多星图。发给大家的四幅图,就是分别按我国北京地区的春夏秋冬星空绘制的四季星图。

另外,古人为了方便认星,就把位置比较靠近的星星划分成一群,并在每一群星中用想象的线条把较亮的星联结起来,形成各种图案,这些星群我们就把它们称为“星座”。人们还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把星座和神话故事挂上钩,因此最古老的星座名称通常源自古老的神话传说,现在世界通用的星座体系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28年最终确定的,它是以传统的星座为基础,将整个天空统一划分为88个区域,每个区域就是一个星座,它们都有确定的边界,内部有许多星星,正如地球上大大小小的国家都有确定的国界,国家中有许多城市和村镇一般。

活动二:仔细观察秋季星图,并根据名称想象一下。

(结合课本要求学生自学32页“活动与讨论”、33页“阅读-北斗七星和北极星”、“活动-寻找北极星”部分内容。)

学生可适当讨论。

找一找:你能在秋季星图上找到著名的大熊座(北斗七星),天鹅座,天琴座(织女星),天鹰座(牛郎星),小熊座(北极星)吗?找到后用笔把它们画出来。

(五)、天文台和天文望远镜

如果想看到更多的星星,如果想更深入的了解太空,那么我们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仪器。望远镜是天文学家的眼睛,也是探索星空的好工具。天文学家为了把星星看得更清楚,除了把望远镜越造越大外,还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望远镜,既可以直接看到星星,又可以接收星星发出的电波,通过电波了解星星的秘密。更为神奇的是,人们还想到把望远镜放到太空飞船上,避开了大气层的干扰,看到了更多更美的星星。

(教师边图片展示:传统光学望远镜、射电天文望远镜、哈勃空间望远镜、小型天文望远镜)天文台,是天文学家工作的地方,我国著名的有五大天文台,它们是: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陕西天文台。

要求学生课后讨论、思考:为什么天文台的观察室大多数为圆顶结构?

第二节银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银河系的构成、大小与形状;了解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地位。

了解银河系以及河外星系在宇宙中的地位;认识宇宙的无限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勇于探索宇宙的兴趣,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对迷信,培养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银河系的组成、大小及形状

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视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有条件,查找有关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资料。若没有条件,教师可准备有关的资料,提供给学生选取。制作必要的课件。

(二)新课设计

1、引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暑假里你们看到过星星吗?那看到过一条淡淡的光带吗?它是从东北向南横贯天空的。

学生回答。

教师:这条淡淡的光带,看过去象天空中银色的河,其实就是我们常听说的银河。(可看课件上或书本中图1.2.1美丽的银河)那谁知道有关银河的故事和传说?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学生回答。

2、有关银河系的组成、形状内容较简单,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补充来完成。如下:

教师:同学们《科学》书上为我们介绍了有关银河系的组成和形状,结合有关银河系这份资料,你们要掌握书上能理解的内容(强调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以免学生误要把资料中的内容也记住),有不能理解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记录下来,自学完后讨论。要求每个学生要掌握,自学完后要检查,看哪一组既快又好,咱们来比赛一下。

约不到十分钟,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3、银河系的大小

有关光年,天文单位,秒差距等天文学上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很抽象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为主。

教师:你们知道30万千米,到底有多长吗?地球的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七圈半约等于30万千米。你相信吗,光一秒钟可以绕地球转动七圈半。即光每秒可以走30万千米。我们要描述银河系的大小要建立一个比千米更大的单位,那就是光年,1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走的距离,我们一起来算一下

学生计算:1小时=?秒,一天=?秒,1年=?秒(若一年等于366天)

1光年=?千米。

教师:科学家们也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的平均值作为长度单位,称为天文单位(A.U.),1天文单位=1.496×108千米。

问:1天文单位和1光年哪个表示的长度更长呢?学生一起回答。

又问:那天文单位和光年哪个单位更大呢?学生回答,(若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用千米和米来提示)。

学生计算:1光年=?天文单位。

教师: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估测出银河系直径大约有8万光年,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经验,真是无法想象它到底有多大啊。太阳位于距银河系中心2.6万光年,请找出太阳在银河系的位置,从正面和侧面图中找出。

银河系非常非常大,有几千亿颗星星组成,它的质量也大得惊人,银河系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可以用一粒芝麻和地球之间关系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得印象)

人类出现几百万年,即使在地球上最早的单细胞生命出现才35亿年,而银河系的的年龄已达100亿年了,在这么多年时间里银河系的天体在一刻不停地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动着(展示动画银河系运动),而太阳带着她的家族也围绕着银河系中心高速运转着,

每秒钟可达250千米,但要旋转一周也得花两亿五千万年。

银河系给我们的感觉是大得不得了,那我们说的宇宙是不是指的就是银河系呢?那宇宙除了银河系还有什么呢?它到底有多大呢?

视具体的情况而定,如时间有多的,可按协作小组学习河外星系,请小组成员来描述浩瀚的宇宙,若时间不多教师可以介绍一下银河系只是宇宙中的普通一员,象银河系一样的星系知道的还有约十亿个(用图片展示一下各种形状的河外星系)。最后让同学们畅想一下宇宙,可以提一些疑问、设想、向往等。

课结束前评价一下各组的表现,增强组内疑聚力,为以后开展组内协作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节最近的恒星——太阳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的大小、温度、能量和表面活动。

2.了解太阳与地球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3.了解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变革和发展。

教学重点:太阳的大小、温度、能量、表面活动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太阳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先请同学么欣赏几幅自然美景。

问:在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因为有太阳)

太阳为什么能使白天变亮?(因为太阳能发光)

为什么白天比黑夜热?(因为太阳能发热)

太阳为什么是恒星?请说出证据。(因为太阳能发光和发热)

那么多的恒星都能发光、发热,为什么我们只能感受到太阳发出的光和热?

引入:太阳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恒星。

新课教学: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我们已经知道太阳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恒星,那么它有多大,离我们多远呢?请快速阅读课本中的内容,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谈一谈。

大:质量: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

如果太阳是一只5千克重的铅球,那么地球只是一粒芝麻。

体积: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

如果太阳是一只足球,那么地球只是一粒芝麻。

远:日地之间的平均距离有1.496×108千米。

如果一个人以每秒10米的速度从地球跑向太阳,那么需要多少年?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太阳的确是又大又远。那么太阳为什么会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呢?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知识及自己的了解探究一下。

太阳不断地向外发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太阳能。每秒的太阳发出的总能量高达3.86×1026焦耳。这些能量相当于把全世界的海水升温120℃以上。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6000℃。这么多的能量和这么高的温度,为什么我们感到还是很温暖。因为太阳离我们地球很远,所以对人类来说,这些能量已经足够了。(可结合后裔射日这个神话故事来讲。)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通过各种手段拍摄到的太阳的图案。请大家注意观察一下太阳表面的活动。

请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内容几小资料了解一下几点:

1.太阳表面是很不稳定的气体,太阳表面大气层处在激烈的活动中,日珥和黑子是太阳活动最明显的标志。

2.太阳表面上出现的一些小黑点,被称为太阳黑子。出现太阳黑子的时候,太阳活动就激烈。太阳黑子出现的周期为11年。

3.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有太阳黑子观测记录,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记录。太阳黑子周期与一系列的地球物理、气象、水文等现象又密切的关系。如会对气球周围环境、磁场、气候和通讯等产生干扰,从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从上述可见太阳对我们人类是多么重要!要是失去了太阳,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其中可以渗透一些关于太阳能的知识。如:植物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等能量都来源于太阳能。)

太阳是不是宇宙的中心呢?

简单介绍地心说和日心说。要求课后同学们通过调查和收集有关哥白尼和日心说的资料。使学生了解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变革就是一个真理和谬误斗争的过程,努力学习哥白尼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为科学真理献身的精神。

课堂小结:(请学生进行小结)

练习:1.太阳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倍,它的表面温度是℃。

2.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是千米,等于天文单位。

3.请你说出太阳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几个例子。

第四节行星与卫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太阳系的总体构成。

2、了解九大行星及其卫星的概况和运动特征。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通过探究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关注与天文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教学重点:九大行星及其卫星的概况和运动特征。

教学难点:课前指导学生制作太阳系示意模型、收集各行星资料。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同时播放有关天体的图片)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那么太阳是不是一颗孤零零存在于太阳系的天体呢?

生:不是的,还有火星、木星等。

师:那么在太阳系中还有哪些天体呢?

二、提出问题,实施探究

1、观察描述。

(多媒体展示太阳系中各天体的图片)

生1:太阳系中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五星、冥王星、彗星。生2:还有太阳、月亮、流星。

…………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太阳系的组成)

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太阳系是由太阳连同绕它旋转的九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以及万千小天体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今天我们将阔别自己的故乡—地球,驾着我们心爱的宇宙飞船,踏上长达几十亿公里的漫长征途,拜访那些已沉睡了亿万年的地球的“兄弟姐妹”们。出发之前,我们要先对即将访问“兄弟姐妹”们做一个大致的了解,正如我们要去拜访多年未见的远方亲戚,先得知道他家在何处?家中有些什么人?

2、实施探究。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制的太阳系示意模型,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模型在展板上按体积大小、质量大小以及与太阳距离的远近摆出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学生活动:全班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制太阳系示意模型排列九大行星的顺序。【比一比】

师:现在我们请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同学来进行一次比赛,一组作为提问方,另一组为回答方,比一比。其他同学做裁判,评判哪一组按要求排列得又快又好,哪一组能够正确地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请派代表提问。

第一组:请对方按体积由大到小摆出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第三组:请对方按体积由小到大摆出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两组学生开始在展板上按要求排列,第三组同学首先排好并上台展示。两组同学排列均正确)

师:哪一组获胜了?

生:第三组。

师:下面请他们继续比赛,开始互相提问。

第一组:根据九大行星质量、大小和结构特征可分为哪几类?

第三组: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师:对吗?

生:对。

第三组:所有大行星的形状如何?

第一组:接近于球形。

生:正确。

第一组:所有大行星怎样运动?

第三组:在自西向东地绕太阳做公转。

生:还有它们在不停地自转。

第三组:各大行星的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的?

第一组:除水星和冥王星公转轨道比较扁以外,其他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都是近似圆形的椭圆。生:正确,这次是第一组获胜了。

师:通过他们两组的竞赛,现在我们对太阳系的主要成员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我们就要驾着我们的宇宙飞船去漫游太阳系。现在我们先分小组分别去拜访九大行星。然后,请各小组派一位同学做导游,带我们去你们拜访的行星参观,要将你们在旅途中欣赏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现在请各小组驾着飞船向最向往的行星出发吧。

(各小组同学互相讨论,并拿出各自收集的课外图文资料互相交流)

师:现在我们按与太阳距离的远近,由近到远,分别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当导游,带我们去参观。首先,我们请去水星拜访的同学带我们去参观第一站—水星。

第二组: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它常和太阳同时出没,我国古代称之为辰星。水星表面没有水,水星的南极附近有大的陨石坑,水星表面有环形山,水星没有卫星。水手10号探测器扫描到过水星表面被太阳照亮的一面。

(多媒体展示水星的图片)

师:离别了水星,我们要请金星的导游带我们去拜访第二个大行星—金星。

第四组:金星是天空中除日月外最亮的,也是与地球最接近的行星,人们经常可以在黎明或黄昏看到它,我们也把它叫做启明星,又把它比做爱神维纳斯。金星是一个终年高温的恐怖世界。金星上有火山还有闪电。先驱者2号金星探测器曾在金星上空绘图。

(多媒体展示金星的图片)

师:参观了两个行星我们该回我们的故乡—地球歇歇脚,补充补充燃料,仔细观察我们的地球是怎么样的一颗行星。

第五组: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是我们美丽而富饶的家园。地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在月球上可以看到地球从月球的北面升起,是一个蓝色的大水球。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

师:下面,我们要去行星中人类最向往的星球,是哪一个呢?

生:火星。

师:人类制造了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探究火星,如美国的“勇气号”、“机遇号”等,同学们可上网搜集有关信息资料。现在我们请导游介绍一下火星的迷人风光。

第六组:火星上有白色的极冠和纵横交叉的“运河”,有人还说火星上还有火星人。火星上的风光非常漂亮,火星有两个卫星。

(多媒体展示火星的图片)

师:有没有火星人至今还是一个谜。在火星上大致游览后,我们可以坐下来“赏月”,我们可以看到几个“月亮”呢?

生:两个。

师:“火星赏月”可能是最吸引旅游者的一个奇景,当然这个“月”并不是地球上看到月亮,而是火星自己的卫星。

师:游览了火星之后,我们就要跟着导游去拜访更引人注目的木星了。

第七组:木星是最大的行星,它是仅次于金星的第二亮星,木星的南半球有一个红红的“大红斑”,它是木星的重要标志。木星比太阳系所有行星的总质量还重。木星有16个卫星,木星还有光环。

(多媒体展示木星的图片)

师:木星有光环,但是它的光环没有另一颗行星的光环来得漂亮,大家知道是哪一颗行星吗?生:土星

师:非常正确。现在我们就跟着导游去最美丽的土星参观旅游。

第八组:土星是天空中最美丽的天体它有精妙绝伦的光环,比其他行星的光环要明亮得多。土星在九大行星中体积排列第二,比地球大得多。土星的卫星是最多的,有23颗。

(多媒体展示土星的图片)

师:我们的下一站是哪里?

生:天王星。

师:那就让我们去天王星看看吗。

第九组:天王星比较奇特,它是躺在公转轨道上,边滚动边绕转的。它的家庭也比较庞大,有15个卫星。天王星也有光环,但是没有土星的亮,它的光环是由无数岩石和冰块组成的。(多媒体展示天王星的图片)

师:木星、土星、天王星都有光环,还有哪一个行星有光环呢?

生:海王星。

师:好,请导游带我们去参观海王星的风光吧。

第十组:海王星是大行星中的老三,是由两个年轻的天文学家首先计算出它是星空中的位置,而后才在天上找到的。人们称之为“笔尖上的行星”。海王星也有光环,它有8个卫星。(多媒体展示海王星的图片)

师:我们的旅游快要接近尾声了我们的最后一站是……

生:冥王星。

师:那么请冥王星的导游带我们去参观冥王星吧。

第十一组:冥王星是离太阳最遥远的最小的大行星。冥王星有一个卫星。执行“冥王星快车“的探测器将于2010年到达冥王星。

(多媒体展示冥王星的图片)

三、课堂总结

师:至此,我们在太阳系方圆几十亿公里的范围内做了“超长途“的放行,饱览了九大行星及其卫星的绚丽风光,冥王星之外还有没有第十个大行星呢?现在科学家正在努力寻找中。但是,太阳系的大家族中,还有其他的小天体,我们将在下节课去拜访它们。

四、课外探索

以“漫游太阳系“为题目编写一张科学报。

第五节太阳系小天体

教学目标:⒈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及其性质(形状、大小、组成和命名)。

⒉了解彗星的构成和特征,认识哈雷慧星。

⒊了解流星和陨星,知道小行星和陨星对地球的撞击。

教学重点:小行星、彗星的结构与特征

教学难点:小行星与流星的区别

教学设计:

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太阳系全图的图片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与卫星,请对照图片,说出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的排列顺序。

师:除了前面已学过的天体外,还有没有其他天体存在?它们是哪些天体?

学生看图、思考、回答后,引出。

㈡小行星

看一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太阳系全图、小行星的图片[补]以及课本P51两副图片。

读一读:结合四副图片,请同学们细细阅读课文P51—53,多媒体展示任务。

小行星和大行星有什么相同点?

小行星和大行星有什么不同点?

小行星是如何命名的?

第一颗小行星和“中华”小行星的发现情况?

中国科学家在小行星研究中有哪些贡献?我们应该向科学家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议一议:分组讨论。看哪个小组归纳的好。

第①②④这三个问题书上有答案,但要能很好归纳出来却不容易。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作一定的引导和补充。参考答案:①轨道,是否发光等方面;②大小,形状,成分等方面[补①];④要能知道小行星的名称和发现者。

第③可根据学生所查资料和回答,适当补充有关“宁波星”的资料。[补②]

师:大家说的好。还有其他补充的吗?

(因为课前要求学生下去查有关小行星的资料的,学生可能会补充其他方面的知识。如:小行星是怎样产生的?[补③])

㈢彗星

师:彗星好像是位形象怪异的不速之客,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这个尾巴模糊糊的,像一个扫帚,因此它也被称为扫帚星。在历史上,由于彗星形状怪异,行踪不定,人们常把它的出现看成是某种不祥之兆,往往把彗星的出现和人间的战争、饥荒等灾难联系到一起。所以每逢扫帚星出现,皇帝就会大赦天下或发救济粮,希望能消灾!彗星真的是颗灾星吗?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对。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特异的天象还是有规律的。

彗星的轨道:沿椭圆轨道绕太阳旋转,且轨道扁长。观察太阳系全图,与行星比较。

成分:岩石颗粒和冰块结合而成。

结构:慧核、慧发、慧尾

多媒体展示彗星图片,介绍其结构

彗星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大小和形态是随其离太阳的距离而变化的,不象其它天体那样有着固定的大小。

慧核:是由冰物质形成的大冰球;

慧发:靠近太阳时,慧核的冰物质受热而部分汽化所致;

慧尾:受太阳风的吹拂,慧发中的部分被吹成背对太阳的慧尾。

教师可以通过板画的形式或多媒体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慧尾的朝向和长短变化。即慧尾的

朝向始终背对着太阳,离太阳越近,慧尾越长。

4、哈雷慧星:

介绍我国是最早记录和观测彗星的国家。请学生阅读哈雷慧星小资料和视图,并提问:①哈雷慧星多长时间回归一次?②下一次回归大概是什么时间?

㈣流星

师:大家见过流星吗?当流星划破夜空时,是否预示着有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对着流星许的愿会成为事实吗?

师:对。流星和彗星一样都是普通的天文现象。

多媒体展示流星和流星雨。(或通过板画的形式让学生直观了解“什么是流星体?”“什么是流星?”“什么是陨星?”)

流星体:在太阳引力束缚下绕日运动的微小星体。

流星:有些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时摩擦生热,产生一划而过的发光现象。

陨星:较大的流星体未燃烧完而落到地面的部分。

陨石和陨铁:陨星中,主要由石质构成的叫陨石;主要由铁质构成的叫陨铁。

学生阅读小资料:陨石和陨石坑。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

第一节昼夜的成因

教学目标:1.了解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了解昼夜的成因

3.了解“日”的定义,以及它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关系

4.知道中国古代的记时仪器和著名的天文学家

教学重点:昼夜的成因、地球自转

教学难点:杆影测量

教学过程:

二、知识目标

1、地球的自转

①地球自转的中心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包括从北极俯视)

③地球自转的周期

④地球自转产生的星空现象

2、昼夜交替的成因

①产生昼夜的原因

②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③白天中日影的变化

3、计时工具

①日的定义

②古代计时工具

③现代计时工具

4、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生平与杰出贡献)

①张衡

②祖冲之

③一行

④郭守敬

第一节四季与节气

四季与节气

教学方法

....问题提出、学生讨论、媒体播放、阅读总结

二、知识要点

1、地球的公转

...①地球公转的中心

...②地球公转的轨道

...③地球公转的周期

...④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2、四季的形成

...①地球自转(日影长度的变化)

...②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度不变)

...③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

...④黄赤交角造成的结果

......午间日影变化、光照时间变化、光线直射点变化、温度变化

...⑤四个重要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⑥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3、二十四节气

...①地球公转与节气

...②节气与农业生产

第三节月球与月相(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础情况

2.了解月球的公转和自转

3.了解日、地、月的相间距离和相对运动,以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4.了解农历与月相的关系和朔望月。

5.了解月相的成因并进行月相观测,掌握月相变化规律。

6.知道人类飞向宇宙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和行星的探测。

教学重点:月相的定义,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教学难点:月相的成因和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具使用:教学用球两个,照明光源一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找一位同学读下列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殊月似弓。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引导学生找出三首诗的共同特点,并提问学生:你还能说出与月有关的诗句、歌词或神话故事吗?

讲述:从古至今,月球一直是人类向往的地方,一说月亮,总会跟一些神话相联,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等等。那么月亮上究竟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一至三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板书:

一、月球的概况:

1.表面形态:布满环形山

2.无大气和水,昼夜温差大,无任何生物生存。

3.月球半径1738千米,体积小,质量轻。

多媒体:播放月球概况的电影片段并出示相关图片

讲述: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真实的月球与神话中的月球完全不同,揭开月球神秘面纱的科学家是谁呢,是四百多年前的伽俐略,正是他开创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究,使得更多的人想了解月球。那么大家知道不知道

提问:月球是永恒不动的呢还是在不停地在运动?若运动,它在作什么运动?

引导学生讨论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作出回答,教师再组织学生对这种运动作一次现场模拟。

学生活动:在教室空地以一个点画一较大的椭圆,同学甲(头较大,可看作地球)站在中心,同学乙(头较小,可看作月球)站在圆弧上,并沿着弧线作逆时针运动,让地球上的人(同学甲)观察月球(同学乙的头)的运动并描述。

板书:

二、月球的运动

1.公转:月球绕着地球沿椭圆轨道自西向东(北半球向下看逆时针)运动。

2.自转:月球绕自身的轴也是自西向东运动。

3.运动周期:公转和自转周期相等,都是27.3日。

讲述:因此在地球上我们始终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结合刚才的演示,让同学甲(地球上的人)观察月球(同学乙的头),只能看到它的一个面(即只能看到乙的一只耳朵)。直到1959年,前苏联的“月球1号”火箭作环月飞行,人类才看到第一张月球背面的照片。

4.公历:以月球绕地球公转为基础计时,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讲述:月的长度可分为28日、29日、30日、31日四种,因此有月大月小之分。不仅一年之中有月大月小之分,我们在不同的夜晚看月亮时,月亮的大小和形状也是不同的,难道月亮真的也有大小之分吗。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脑海中的印象,画出几种月亮的形状。并且想一想月亮的相貌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注】让同学们出示所画的图,并将几种有代表性的形状在黑板上画出来。

板书:

三、月相

1.定义:月球相貌的变化叫月相。

讲述:月球之所以有不同的相貌,这与月球的运动和自身特点有关。大家都知道月球自身并不发光,它能反射太阳的光,我们夜晚所能看到的就是它反射太阳光的那一部分,又由于月亮是在绕地球运动,所以看上去形状会有所不同。不信,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实验:教室空地上以一个点画一较大的椭圆,同学甲站在中心(相当于地球上的人),同学乙手托一只排球(相当于月球)站在圆弧上,并在墙壁上与实验者相当的高度上固定一

个点光源(相当于太阳,可用灯泡),拉上窗帘,关上门,将教室变成一个暗室,关掉所有的灯,只留下点光源,让同学乙托着排球沿着弧线慢慢地作逆时针运动,让地球上的人(同学甲)观察月球(排球)上被太阳(点光源)照亮部分的形状变化(月相的变化),并选几个特殊位置要求同学甲画出照亮部分的形状(月相)。也可让其它同学站在中心位置进行观察记录,并将他们所画的月相与前面同学们画在黑板的印象中的月相对比。

注:对比后引导同学们看书上图2.3.6和相关内容,

然后出示月相成因的幻灯片,并对照幻灯片或图

2.3.6再次进行实验,实验时针对有代表性的位置进

行讲解。

讲述:农历初一时,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对照

“月相成因图”,它的暗面完全对着地球,而被太阳

照亮的一面正对着太阳,我们看不到月亮,这时被

称为“新月”。又称为“朔”。

【注】实验者在相应位置,让站在中心的同学观察。

讲述:过了新月,月亮被照亮的部分慢慢地转向地

球。当它从太阳的光辉中出现时,便出现了一丝蛾

眉的弯月,此时为农历的初三、初四,因其形似蛾

眉,被称为“蛾眉月”。此后,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越来越多地转向地球,当有一半亮面和一半暗面都对着地球时,明亮部分和黑暗部分的界线似乎像一张弓中没有拉动的弦。此时是夏历初七、初八,称为“上弦月”。这时月亮很明亮,有时在白天也能看见。

【注】进行对应的实验,并观察。

讲述:在往后,月亮明亮部分越来越增大,当它转到与新月正好相反时,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全都对着地球,看起来月亮就似一轮圆月,此时正是农历十五、十六、十七,称为“满月”,又称为“望”。

【注】进行对应的实验,并观察。

讲述:满月之后,月亮的圆缺又开始了。此时的月相同月盈期正好相反。圆月开始变小,直到只能看到半个月亮时,称为“下弦月”,此时正是夏历二十二三日。半圆继续亏缺时,又成为蛾眉形。此时它凸边向东。再以后,月亮变成另一个新月。这就形成了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的月相周期性更迭。月相变化周期为29.53天。

【注】进行对应的实验,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得出月相的成因并回答。

板书:

2.月相的成因

a、月球本身并不发光,但能反射太阳光

b、月球有自转和公转,且月、地、日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

3.月相变化规律是: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周期性的更迭。一个周期为29.53天。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对月球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月球表面的环境、月球的运动、月相的变化。但要想进一步的了解月球,我们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深造,去更好的研究月球,利用月球,为人类服务。

【课堂练习】

1.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_。

2.由于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一致(即同步自转),为______日,因此我们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3.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随着月球绕地球自______向______运行而变化,形成

了新月——上弦月——满月______月——新月的月相周期性更迭。月相变化的周期为______日。

4.月球的朔日,一般在农历每月的,而望日,一般在农历每月的。

【课后思考】

1.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殊月似弓。

2.唐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你能否从诗中描写的月景推出月相是什么,诗人写这首诗的大致时间?

【注】课后让学生讨论,教师可以先将诗的意思解释给学生听,并稍作提示:如第一首诗中的“九月初三夜”第二首诗中的“月落”和“夜半”等关键字。

【点评】课后思考题又回到上课时的两首诗上,形成首尾呼应,且将科学与文学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思维。

第三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二节地球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上的地轴及两极。

2、了解地球仪上的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划分。

3、了解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划分。

4、了解经线、纬线表示的方向,经纬网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1、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从而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和探究。教学重点与难点:1、东西半球的划分和东经西经的划分。

2、经纬网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从宇宙飞船上拍摄到的地球的图片)

师:通过刚才的图片,发现地球如此之大,如此之美,我们能够在宇宙飞船上将地球“尽收眼底”。现实生活中我们怎么样来展示地球的“面貌”呢?

生:可以通过地球仪来展示。

师:对,地球仪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制成的地球模型,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仪器。

二、提出问题、实施探究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地球仪,仔细观察地球仪,作出大胆的猜想,然后分组讨论、总结出从地球仪上可以帮我们了解多少信息?

(教师有意识地将他们回答的信息按书本中地球的模型、经纬网及其他的知识点在黑板上分写开来)

师:大家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获取了许许多多信息。这些信息大致可以分为地球的模型、经纬网及其他三大块,今天我们针对地球的模型和经纬网来系统地学习一下。

板书:地球的模型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地轴——地球自转时,旋转围绕的轴(地轴是否真的存在?)

3、两极——地轴通过地心并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端叫北极(N),

另一端叫南极(S),合称两极

板书:经纬网

1、经线和纬线

(1)、在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称子午线.(经线是否真的存在?)

(2)、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纬线是否真的存在?)

(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线,认识他们的形状。总结出它们的特点。)

2、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1)、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0经线,向东、西各分为1800。00经线以东(右)为东经(E),以西(左)为西经(W)。

(2)、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为00纬线,向南北各划分900。赤道以南(下)为南纬,以北(上)为北纬。

(重点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熟悉各经度和纬度具体所在的位置,总结出它们的规律。)

3、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1)、东西半球的划分:习惯上以西经200,东经1600为界,分为东西半球。(如果以00和

1800经线来划分东西半球,会产生什么问题?)

(2)、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分为南北半球。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00~300 300~600 600~900

当堂训练:

师:请同学们拿出白纸、圆规和三角板,在白纸上画下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生:(画)

师:请同学们亮出你们本小组的最佳作品,我们来比一比!

师:结合刚才所掌握的知识,我们具体来练习一下。

1、甲地位于东经1400、北纬600,乙地位于东经200、南纬600,则乙地位于甲地的()

A、西南

B、东北

C、西北

D、东南

2、下面四副经纬网中,哪一点同时符合①在北半球②在东半球③在低纬度④在热带这四个

条件()

生:(答略)

师:今天,你们很好地探究了地球仪,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地球仪的使用。相信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收益非浅。

课后评价:

1、练习:完成相应的作业本

2、探究:制作小地球仪

第三节地图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地图的“语言”;介绍常用的图例。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在地图上识别方向、量算距离;

初步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亲自绘制平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方位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在地球仪上可以寻找地理事物和确定地理位置。但它携带不方便,所以,我们要用到地图。何为地图呢?

1、地图:以各种不同的图示符号(如符号、文字、颜色等),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

按一定比例缩小后,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师:地球表面是个球面,而地图却是个平面,如何把球面上的信息准确地体现到平面上去?

实验观察:经纬网地球仪在平面墙上的投影。

2、画学校平面图:

师:小明的爸爸要到学校去开家长会,爸爸问小明:“班主任老师的办公室在哪里?家长会在哪里开?”又有一次,小明碰到其他学校的同学问他:“校长室在哪里?”小明想,如果在校门口传达室对面的墙上有一幅学校平面示意图就方便了。现在请大家画一幅学校平面图草图。

学生活动、绘图。

师:大家的草图画好了,现在同学们组成四人一组,把自己绘制的草图向组内其他同学展示,并思考两问题:①找一找同学之间绘制的草图有没有不同这处,有哪些不同之处?②为什么会绘出不同的地图?

学生活动、回答。

师:同学们已经发现了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小明的爸爸看这些地图一定会感到很吃力。那么,怎样才能画出一幅比较规范的地图,让他更容易看懂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概括起来就是,平面图上应标明比例尺、图例和方位,这些内容被称为地图的“语言”。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提供几个关于地图“语言”的小知识。3、地图“语言”。

展示有关地图“语言”的小知识,要求学生根据小知识中的内容,开展小组竞赛,完成竞赛题。

小知识一:比例尺

人们把地图上的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又叫“缩尺”。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

①线段式:| 0 | 100 | 200千米

②数字式:1:10000000或1/10000000

③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竞赛题:

1、小明家到学校的实地距离是1000米,在地图上表示为1厘米。①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②可以用哪几种方式来表示此比例尺?如何表示?

小结: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因此,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师:校园中有各种地形物——教学楼、体育场、道路……等等,如何在平面图上表示?

小知识二: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中用图例说明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或数字叫注记。

竞赛题:从书中的地图上找出有哪些常见的图例?

课件:“常用地图图例”。让学生识别。

师:如何正确表示校园内各种地形物的方位呢?

小知识三地图上的方位

述:地图上的方位包括方向和位置。

常用的三种定向方法:

①经纬网定向法:以经纬线划定方向,用经纬网定位置。(最精确)

②指向标定向法:用方向标指示北方(看箭头指的方向)。

③一般定向法: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

竞赛题:下列哪幅图中A点在B点正北方向。

师:同学们现在能不能运用上面学到的知识,把学校平面图重新画一张,使之更规范,更易读懂。假如学校长440米,宽300米。教学楼、住宿楼、行政楼等图例可选用不同方框来表示。先画学校大门和围墙,大门朝南的。学生完成后,请各小组挑选出最满意的平面图向全班展示。

学生自学:现代技术与地图测绘、形形色色的地图。

4、思维训练:读北京动物园平面图(课后练习)。

第四章变化的地形

第一节火山与地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记住火山和地震的分布情况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科学自然观──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着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教学准备:可乐、毛巾、豆腐、竹片、报纸。地震和火山发生的有关录象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分布着高低起伏,多种多样的地形:有高原、山脉、平原、丘陵和盆地。

提问:那么这么多复杂的地形,是不是随着时间在变化呢?如果有?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有关地形变化的例子呢?

根据学生回答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种非常剧烈的地形变化。

板书:火山与地震

(二)、火山教学:

1、引入火山:观看关于火山喷发的录象。

陈述火山喷发时的景象:灼热的岩浆从火山口喷向天空,或者者沿着山坡往下流动,形成一片火海。火山口喷出浓浓的火山灰和水汽烟雾,弥漫在空中。

2、根据火山喷发的景象回答下列问题(培养学生想象和推理能力)。

1)、火山喷发前会有哪些预兆?

2)、火山的喷发说明了我们生活的地球内部存在着什么?

3)、火山喷发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4)、火山的喷发给我们人类会带来些什么?

3、对于火山大家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根据众多的学生问题,对学生们可能提出来的重点问题:“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进行教学,其余的较复杂的问题要求学生回家查阅资料。

4、设问:哪么火山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实验。

实验演示:拿一罐可乐,摇晃后打开。看到可乐从开口处喷出来。

提问:根据经验为什么摇晃以后的可乐会喷出来,而没有摇晃的可乐不会喷出来呢?

给予以适当的提示,,如果还是不能回答出来,老师予以解答:由于被摇晃的可乐自身内部较大的压力,当打开瓶盖以后在这个压力的作用下,可乐就随之喷射出来.

陈述:其实火山的喷发也与它类似,在我们的地球内部运动着高温高压的岩浆,平时,这些高压岩浆被地壳所包围着,但是,当地壳在运动中出现裂隙或者地壳中的某一部分变得比较脆弱时以至承受不住岩浆的压力时,这些岩浆就喷出地面,形成了火山喷发。

请学生自行阅读课本103页小资料:火山的类型。

(三)、地震教学:

1、引入地震:接下来,我们要来学习另外一种剧烈的地形变化:地震。地震对于同学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因为同学们都听说过地震,但是却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的。

2、提问:那么对于地震同学们了解多少呢?(初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3、设问:对于地震大家又有哪些感兴趣问题呢?

针对众多问题,对涉及课本的几个问题:地震的形成、地震的预报及地震的应急措施等进行展开教学,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要求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

4、地震的发生原因

1)、活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采用毛巾、竹条、豆腐、报纸等模拟地壳中岩层的运动情况。组长汇报实验情况。

2)、讨论: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及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要求学生组内讨论地震的发生原因。

3)、请同学们大胆推想地壳运动的动力。

2、阅读小资料:请学生自行阅读(下面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

3、地震能否预报:

地震既然有这么大的危害,那么如果能够预先知道地震的发生,就显得非常重要。

提问:同学们你们目前知道多少有关于地震发生前的一些预兆呢?

1)井水冒泡

2)天气闷热

3)仪器测量地形有微小变化

4)动物行为失常等

总结:目前地震能预报但是准确性,如何准确的预报每次地震,给人类减少伤害,要靠同学们的努力了。

4、发生地震时怎么办:

我们浙江也属于地震多发地段,当发生地震时,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应急措施、我们应该要冷静的做出反应:

1)、在家中关闭煤气,熄火灭炉,切断电源,迅速跑到屋外。如果来不及跑到室外,应到厨房、卫生间等狭小的空间,或者到牢固的桌下、床下躲避。

2)、在学校里切莫慌乱,应立即躲避在课桌椅或结实物体底下;在地震发生后用书包保护头部,迅速撤离到空旷地方。

3)、在街道上应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或广场躲避。在野外,要远离高压电线和陡坡、河谷地带、正在行驶的车辆要立即在空旷处停车。

总之,当地震发生时一定要冷静,此时生命比一切都重要。

5、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地震和火山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请同学们看书上P106的火山和地震分布图

总结: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在两个地带,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我国位于交界处,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五、课后课题研究:根据学生的兴趣自由选择以下课题:

1、植物能否预报火山爆发和地震?

2、近50年内世界上发生的6级以上的地震?

3、地震为什么大都发生在晚上?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大陆飘移说

海底扩张说

板块构造说

1、观察现象

2、寻找证据

3、提出假设

4、调查实验

5、形成结论

6、如果不能支持假设,再继续探究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1、了解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依据,体验科学家大胆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模拟科学家的辩论:

赞同一方的理由

反对一方的理由

魏格纳的“最后的发言”是如何表达一个科学家在遭到反对的情况下,是怎样体现出立志追求真理、不怕艰难险阻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

2、 20世纪50年代的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古地磁测定技术、岩层年龄测定技术、大地测量技术和深海钻探技术的发展应用,促进了“海底扩张学说”的形成。

教材中没有出现“海底扩张学说”的名称。但是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有一定的联系。

3、简要介绍板块学说: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岩石圈的板块是在软流圈上慢慢地移动的。

(2)板块中间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火山地震集中分布的地方。

(3)大洋中部的海底山岭的两侧的板块向大陆方向移动,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底下,使邻近大陆的海底形成海沟和岛屿,在大陆上形成高原和山地。

(4)板块学说还有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板块学说的意义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0-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0-2、什么是科学探究 1、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2、科学探究需要观察和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和处理数据,建立假设,检验假设,应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也可以总结为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发现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检验假设。 §0-3、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 1、健康信息档案基本包括身高、体重、体温、心率等内容。 2、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直尺、米尺、卷尺、皮尺等) (3)认识刻度尺:①观察零刻度线是否有磨损 ②量程:测量的最大范围 ③最小刻度值:每一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 度值决定的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倾斜造成读数偏大) ②看正确: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③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一定要估读) ④记正确:记录数值 = 准确值 + 估计值 + 单位(无单位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 ⑤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可以从尺的某一清晰刻线量起。但一定要注意读数时减去起点长度。 (5)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细的直径等。(注意:页数和张数的区别)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圈数。 3)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理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 (6)测量误差: ①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②可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由于估计不准确造成的误差。 3、温度的测量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用符号℃表示, 它的规定是: 把冰水混合物的 温度规定为0℃, 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规定为100℃, 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 2、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 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2)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 (3)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继续留在待测液体中(不能拿开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拄上表面相平. (4)记录读数时, 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 并注意是否漏写了单位.37℃读作:三十七摄氏度(不读成摄氏三十七度);—20℃读作:零下二十摄氏度或负二十摄氏度 4、体温计的量程:35℃— 42℃,最小刻度:0.1℃, 特点: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玻璃弯管,用前需甩,离开人体读数。 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 4、时间的测量: 1、心率是心脏或者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测量心率需要使用计时工具。 2、时间单位:秒(s). 常用的还有分、时、天、月、年等 换算关系是:1天=24小时,1小时=60分=3600秒 3、测量工具:钟、表 §0-4、几个主要的科学概念

-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期末评估卷-华师大版

2010-2011学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上期末评估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把一手指插入一杯水中,感觉不冷不热,则这杯水的温度最有可能是( ) A.5℃ B.35℃C.55℃ D.75℃ 2.有一棵参天大树,我们班三位同学手拉手,刚好能把树围起来,那么这棵大树的周长可能是下面哪一 个?( ) A.10厘米 B.42分米 C.36000毫米D.0.45米 3.隔壁王师傅家的玻璃窗坏了,要你给他配玻璃,你会一般选择下列测量工具中的() A.最小刻度是1毫米的刻度尺 B.最小刻度是1厘米的刻度尺 C.最小刻度是1分米的刻度尺 D.以上三种都 4.生物在地球上一般不会灭绝,是因为生物能() A.运动 B.生长 C.繁殖 D.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根据经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蛇、蛙有冬眠习性B.鸟类都有冬眠习性 C.许多昆虫有蜕皮现象 D.冬天的昆虫数量比夏天要少 6.在一个阴潮湿的山洼草丛中,有一棵长满苔藓的植树,那聚集着蚂蚁.蚯蚓.老鼠等动物,这里构成 了一个 ( ) 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 C.食物链 D.食物网 7.下列地形变化由于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A.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 B.大堡礁(珊瑚礁)的形成 C.风蚀蘑菇的形成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8.下列现象中,由风化作用直接形成的是() A.岩石崩裂 B.风蚀蘑菇 C.沙尘暴 D.黄土高原 9.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 A.大肠杆菌B.木耳 C.酵母菌D.青霉 10.市场上出售的黄瓜属于 ( )

A.营养器官B.营养组织 C.生殖器官 D.保护组织 11.对一盆正常生长的植物左侧单侧光照,一月后,它的生长情况是( ) A.向上生长B.向右弯曲 C.向左弯曲 D.螺旋向上 12.位于我国南部的珠江三角洲美丽富饶,这里海拔较低、地面平坦开阔、起伏不大。珠江三角洲属于下 列哪一种地形类型 ( ) A、平原 B、山地 C、丘陵 D、盆地 13.我国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东西距离约5000千米,在一张长度都为10厘米的约上绘制中国地图适 用的比例尺是( ) A、1∶5500 B、1∶11000 C、1∶60000000 D、1∶6000000 14.下列各项中与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无关的是( ) A.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非常相似,几乎可以拼合起来 B.大洋分隔的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 C.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生物都有亲缘关系 D.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古生物化石许多是同类,岩层也是连续的 15.当北京时间正午12:00时,位于中时区的伦敦时间是() A.4:00 B.8:00 C.16:00 D.20:00 16.下列属于一个群落的是( ) A?温州市所有的居民 B?雁荡山所有的植物 C?江心屿所有的生物 D?生活在楠溪江中的鱼 17.“天狗食月”(月食)现象可能发生在我国下列哪个传统节日?( ) A.春节 B.端午节C.重阳节 D.中秋节 18.右图所示的星座为()。 A.狮子座B.猎户座 C.天蝎座D.大熊座 19.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如果所使用的砝码已生锈了,那么测量的结果将会( ) A.偏小 B.偏大 C.不确定 D.没有影响 20.下面四幅平面图中,大树位于学校东北方向的是( ) 北 学校大树 北 学校大树 北 学校大树 北 学校大树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习题精选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习题精选 汽化和液化 1.(2018?抚顺)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冰瀑的形成B.露珠的形成 C.白霜的形成D.铁块变铁水 2.(2018?鄂尔多斯)某种浴室内的防雾镜内部装了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高于室温。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水蒸气在镜面() A.汽化B.液化C.升华D.凝华 3.(2018?天门)下列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放热的是()A.早春,河面上的冰熔化了 B.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变干了 C.秋天,树叶上的露珠出现了 D.冬天,结冰的衣服变干了 4.(2018?宁夏)下列关于厨房中发生的生活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烧水时,发现水温达不到100℃就沸腾了。是因为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B.打开锅盖看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取出存放在冰箱中的冰糕,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D.把食盐放进水里,一会儿水变成了盐水,这是熔化现象5.(2018?荆门)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6.(2018?邵阳)夏天天气热,许多同学喜欢吃冰棒。哟!刚买的冰棒周围还冒着“白烟”,这“白烟”是() A.冰棒升华所致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口里冒出的白烟 D.空气液化而成 7.(2018?威海)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8.(2018?滨州)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完整word版)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最新)

第一章水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2.5L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 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17. 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水是良好的溶剂,在水中可以溶解各种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天然水是溶液。 18. 一般来说取用块状的固体药品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也可以用纸槽。 19.不同物 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19.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全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0-4章知识点汇总 第0章走近科学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2、学习科学的方法有观察、实验、思考。其中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收集和处理事实依据②提出问题③作出假设④实验, 调查,收集证据⑤检验假设⑥合作交流 4、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制单位为米,符号m ,常用的单位还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之间的换算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1mm=1000μm 1μm=1000nm 长度测量的步骤: (1)观察刻度尺:①零刻度线②最小刻度值③量程④单位 (2)选:选择适当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刻度尺。 (3)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 (4)读: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5)记: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法有:①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实验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然后让轮子沿着曲线滚

动,最后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则曲线长度=轮的周长×圈数。如:测操场周长,环形跑道周长 (3)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的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最后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理硬币的周长、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 5、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测量温度的常用工具温度计,测量 体温的温度计为体温计,两者的原理都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②测量时,玻璃泡充分接触被测液体 ③待温度稳定后读数,不得拿出读数。④读数不需估读。 ※体温计的构造特点:体温计最小刻度为0.1℃,测量范围为35℃-42℃ ①下端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 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玻璃管 6、心率:心脏或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常用的计时工具为秒表,时间的国际制单位 为秒,符号s ,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y),月,天(d),小时(h),分钟(min),毫秒(ms)。 单位换算:1天=24小时1小时=60分 1分=60秒1秒=100毫秒 7、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空间位置无关。质量的国际制单位为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 学生课桌的高度是70mm B. 成年人的正常体温是39℃ C. 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是4m/s D. 初中生的质量大约是50kg 2.在科学实验中,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用天文望远镜观测遥远的星体。你认为我们在这些科学研究中借助各种仪器是为了( ) A. 完成观察任务 B. 得到观察结果 C. 延长观察时间 D. 扩大观察范围 3.地震和火山的相同点为( ) A. 能量都来自地球的外部 B. 能量都来自地球的内部 C. 都对地形没有影响 D. 都分布在板块的内部 4.等高线地形图表示( ) A. 地形的类型 B. 地形的分布 C. 地形的起伏 D. 地形的地质构造 5.无脊椎动物中最能适应各种环境的是() A. 环节动物 B. 软体动物 C. 节肢动物 D. 线形动物 6.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绿叶海天牛”的动物在摄取藻类后,能够将藻类的某一细胞结构置于自己的细胞内,从而使自身也能进行光合作用。该细胞结构是()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液泡 D. 叶绿体 7.今年4月12日,浙江临安发生4.2级地震时,我市有轻微震感。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B. 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准确预报地震 C. 发生地震时赶快乘电梯逃离 D. 所有的地震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8.阅读世界地图你会发现,两岸轮廓能够遥相对应的大洋是(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9.当你在一个陌生城市旅游时,选择的导游图应当是( ) A. 比例尺尽可能小的地图 B. 世界地图 C. 中国地图 D. 比例尺尽可能大的地图 10.关于“万有引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量太小的物体之间不存在万有引力 B. 距离太远的物体之间不存在万有引力 C. 只有天体之间才存在万有引力 D. 任何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 11.“基因型身份证”主要是利用先进的DNA指纹技术,选取人体细胞中若干个固定的遗传基因作为人的身份信息,从而用以鉴定不同人的身份。这样的身份信息主要来自于人体细胞结构中的() A. 细胞膜 B. 细胞质 C. 细胞膜和细胞质 D. 细胞核 12.中医给病人诊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A. 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B. 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是×××病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5,8 章不考) 第0 章走近科学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2 、学习科学的方法有观察、实验、思考。其中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3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收集和处理事实依据②提出问题③作出假设④实验,调查,收集证据 ⑤检验假设⑥合作交流 4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制单位为米,符号m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 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之间的换算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1mm=1000 μm 1 μm=1000nm 长度测量的步骤: (1 )观察刻度尺:①零刻度线②最小刻度值③量程④单位 (2 )选:选择适当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刻度尺。 (3 )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 (4 )读: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5 )记: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减小误差的方 法有:①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实验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 )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2 )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然后让轮子沿着曲线滚动,最后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则曲线长度= 轮的周长×圈数。如:测操场周长,环形 跑道周长 (3 )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的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 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最后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理硬币的周长、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4 )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5、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测量温度的常用工具温度计,测量体温的温度计为体温计,两者的原理都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②测量时,玻璃泡充分接触被测液体 ③待温度稳定后读数,不得拿出读数。④读数不需估读。 ※体温计的构造特点:体温计最小刻度为0.1 ℃,测量范围为35 ℃ -42 ℃ ①下端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 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玻璃管 6 、心率:心脏或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常用的计时工具为秒表,时间的国际制单位为秒,符号 s ,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y) ,月,天(d) ,小时(h) ,分钟(min) ,毫秒(ms) 。单位换算:1 天=24 小时 1 小时=60 分 1 分=60 秒 1 秒=100 毫秒 7、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空间位置无关。质量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科学__第0章_走进科学优秀教案

走进科学 什么是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1)了解水银温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1)质量的概念; (2)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 第一节《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1,思考并讨论: ①为什么树上熟透的苹果会往下落,而天上的月亮既不落向地球,也不向外太空飞去?(拓展:牛顿的故事,瓦特等;总结:只要留心观察,从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就可以进入科学世界,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②什么原因使蝙蝠在黑暗中具有高超的飞翔本领? ③什么原因使鱼类、鸟类形成了迁徙的习性? ④为什么企鹅能够在冰雪世界环境生存? 引发思考:你对以上的现象有什么感想?大自然还有哪些奇妙的现象? 昆虫蜕皮;刮风下雨;日食月食;水的蒸发和凝固等 例题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 雨后出现的彩虹 B 神舟七号上天 C 流星划破夜空 D 大雁南飞 例题2:流星产生的原因? 解析:夜色中的天外来客陨石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并发光,高温陨石高速下落形成流星。 例题3:夏天,把冰块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观察一段时间。 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你可以提出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 总结:科学的本质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的答案,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不断探究与思考,科学是可以认识的。 观察和实验——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 二,课堂小结: 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时我们一定要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注意安全。 观察能使人们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的信息,实验可使自然现象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再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 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水量,如根尖、嫩梢、幼苗的含水量可达。 16)水母的含水量高达,人体中含水量约占体重的,但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含水量不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带※是老教材的内容 第一章水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易错题集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易错题集

第一章 1、关于温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凭手的感觉可以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 B、20℃的铁块比20℃的木头温度低些 C、用体温计可以测冰水或沸水的温度 D、体温计横截面近似于一个三角形,对液柱有放大作用,便于读数 选:D 2、教学楼过道的消防栓箱的玻璃经常被同学不小心损坏,所以同学们下课时请不要在走廊奔跑、打闹。那么在配破损的玻璃时,用下列哪种刻度尺比较好() A、最小刻度1毫米的2米长的钢卷尺 B、最小刻度1厘米的1.5米长的皮尺 C、最小刻度1毫米的学生用三角尺 D、最小刻度1厘米的30米长的皮尺 选:A 3、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五次数据是2.42厘米,2.43厘米,2.42厘米,2.44厘米,2.64厘米,其中有一次测量是错误的,则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该是()A、2.42厘米B、2.428厘米C、

2.43厘米D、2.47厘米 选C 4、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 1 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________m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_______mm。若在数匝数时少数了1匝,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有间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 5、测量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在,若是凹形液面,读数时视线要与相平。如右图,量筒的量程是mL,最小刻度为,小石块的体积为cm3。 6、判断下列测量数据:0.3260米,7.59米,759毫米,759分米,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A、分米、毫米、厘米、米 B、厘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5,8章不考) 第0章走近科学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2、学习科学的方法有观察、实验、思考。其中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收集和处理事实依据②提出问题③作出假设④实验, 调查,收集证据⑤检验假设⑥合作交流 4、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制单位为米,符号m ,常用的单位还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之间的换算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1mm=1000μm 1μm=1000nm 长度测量的步骤: (1)观察刻度尺:①零刻度线②最小刻度值③量程④单位 (2)选:选择适当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刻度尺。 (3)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 (4)读: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5)记: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法有:①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实验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然后让轮子沿着曲线滚动,最后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则曲线长度=轮的周长×圈数。如:测操场周长,环形跑道周长 (3)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的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最后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理硬币的周长、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 5、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测量温度的常用工具温度计,测量 体温的温度计为体温计,两者的原理都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②测量时,玻璃泡充分接触被测液体 ③待温度稳定后读数,不得拿出读数。④读数不需估读。 ※体温计的构造特点:体温计最小刻度为0.1℃,测量范围为35℃-42℃ ①下端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 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玻璃管 6、心率:心脏或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常用的计时工具为秒表,时间的国际制单位 为秒,符号s ,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y),月,天(d),小时(h),分钟(min),毫秒(ms)。 单位换算:1天=24小时1小时=60分

最新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水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水量,如根尖、嫩梢、幼苗的含水量可达。 16)水母的含水量高达,人体中含水量约占体重的,但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含水量不同,如肌肉中含水,血液中含水,骨中含水。一般成年人每天排尿约,通过呼吸和排汗散失水分约,我们每天至少应饮水。 17)人们曾发现埋藏在地下的1000多米的莲子始终没有发芽,后来人们把这种子播种在有水的泥土里,竟然发了芽,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水的三态变化 1.活动:冰的熔化过程:1、器材:; 2、在加热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冰熔化成水,就不时地用玻璃棒搅拌,使烧杯中。 3、冰在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到0C o时冰开始熔化,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吸热,温上升。画出冰的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 4. 物质从的现象叫熔化。熔化时的温度叫做这种固体的。 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物质熔化的条件:。 物质从的现象叫凝固。凝固时的温度叫做这种液体的。 凝固时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物质凝固的条件:。 冰变成水是冰的现象,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 5.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把一杯0C o的水放到有冰水混合物的的桶中,则。用质量相同的0C o冰和0C o水冷却食品用冰的效果好,这是应为。冬季的早晨,气温为-5C o,湖面上结了一层冰,则冰的下表面与水面交界处温度为。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 6.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1、2、。 7. 已知海波的熔点是48C o,则48C o的海波是什么状态。

2021华师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卷

2019秋华师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闻气体气味B.点燃酒精灯 C.滴加液体D.读取液体体积 2.以下描述中不属于减小误差方法的是() A.测量课本宽度时,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B.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时,选择测量50张纸的厚度,再除以50 C.测量人造卫星上的零件大小时,用螺旋测微器测量 D.测量作业本长度时,读数的时候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3.洲洲同学测得一支铅笔的长度是16. 34 cm。从这个数据分析,他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A.dm B.cm C.mm D.μm 4.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A.3. 6 km=3. 6 km×1 000 m=3 600 m B.3. 6 km=3. 6 km×1 000=3 600 cm C.3. 6 km=3. 6×1 000=3 600 m D.3. 6 km=3. 6×1 000 m=3 600 m 5.质量为70 kg的运动员进行跳伞练习,在下落阶段,他的质量() A.等于0 kg B.略小于70 kg C.等于70 kg D.略大于70 kg 6.小科在对动物进行分类时,将蚯蚓、河蚌、家蚕、蝗虫分为一类;将家兔、金鱼、蜥蜴、啄木鸟分为一类。他分类的依据是() A.水生还是陆生B.体内有无脊柱 C.体温是否恒定D.胎生还是卵生

7.显微镜是学习生物学需要用到的放大仪器。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在视野中看到草履虫逆时针游动,则玻片上草履虫实际游动方向为顺时针B.低倍物镜调换成高倍物镜应转动转换器,并微调粗准焦螺旋 C.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装片、人血涂片用于临时观察,都进行了染色步骤,这样观察效果更好 D.显微镜镜筒下降过程中,实验者应两眼睁开,从侧面注视物镜镜头,以防压破玻片8.近年玉林水果市场有大量沃柑上市,沃柑吃起来甘甜可口,这些甘甜的汁液来自果肉细胞中的() 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核D.液泡 9.为减少病人疼痛,手术前通常要给病人麻醉,有一种气体麻醉剂通过盖着口鼻的面罩传输给病人。下列哪个系统不参与麻醉过程() A.呼吸系统B.消化系统C.循环系统D.神经系统10.如图是一些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不同形状的细胞,这些细胞 A.都来自于同种生物 B.都能分裂、生长形成器官 C.都具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 D.虽然形状不同,但都属于同一组织 11.【最新】5月在丽水发现的丽水树蛙被确认为蛙类新种,它叫声似鸟鸣,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在陆地和水中均能生活。该树蛙在动物学的分类上属于() A.鱼类B.两栖类C.爬行类D.哺乳类12.【最新】9月28日,遂昌县苏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当遇到泥石流或山体滑坡时,下列逃生办法可行的是() A.从房屋里跑到空旷地带 B.向低洼方向跑 C.向泥石流的流动方向跑 D.带上家中物品逃生 13.小科同学暑假里跟随父母到新疆旅游,其中难忘的就是沙漠的风光,有一群群载着游人的骆驼和一起一伏的沙丘,而且沙丘还会缓慢地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沙丘流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易错题集

第一章 1、关于温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凭手的感觉可以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 B、20℃的铁块比20℃的木头温度低些 C、用体温计可以测冰水或沸水的温度 D、体温计横截面近似于一个三角形,对液柱有放大作用,便于读数 选:D 2、教学楼过道的消防栓箱的玻璃经常被同学不小心损坏,所以同学们下课时请不要在走廊奔跑、打闹。那么在配破损的玻璃时,用下列哪种刻度尺比较好() A、最小刻度1毫米的2米长的钢卷尺 B、最小刻度1厘米的1.5米长的皮尺 C、最小刻度1毫米的学生用三角尺 D、最小刻度1厘米的30米长的皮尺 选:A 3、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五次数据是2.42厘米,2.43厘米, 2.42厘米,2.44厘米,2.64厘米,其中有一次测量是错误的,则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该是() A、2.42厘米 B、2.428厘米 C、2.43厘米 D、2.47厘米 选C 4、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 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________m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_______mm。若在数匝数时少数了1匝,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有间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 5、测量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在,若是凹形液面,读数时视线要与相平。如右图,量筒的量程是 mL,最小刻度为,小石块的体积为 cm3。 6、判断下列测量数据:0.3260米,7.59米,759毫米,759分米,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A、分米、毫米、厘米、米 B、厘米、分米、毫米、米 C、毫米、厘米、分米、米 D、毫米、分米、厘米、米 选:D 7、如右图,小明同学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则测量的结果()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响 D、无法确定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水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 _________ 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 _____________ ,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 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___________ ;陆地水占总水量的 _________ ;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 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 内。 4)水一般以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 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____________ 。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和____________ 。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 _______________ 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 _________ 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 淡化的方法是______ 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____________ ,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 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 ___________ 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 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 _______ ,其中大约 _______ 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 泊中,如我国的______ ,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_____________ 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 _____________ ,它主要包括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 气中有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______________ ,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整理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整理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一章水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 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 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 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 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 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水量,如根尖、嫩梢、幼苗的含水量可达。 16)水母的含水量高达,人体中含水量约占体重的,但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含水量不同,如肌肉中含水,血液中含水,骨中含水。一般成年人每天排尿约,通过呼吸和排汗散失水分约,我们每天至少应饮水。 17)人们曾发现埋藏在地下的1000多米的莲子始终没有发芽,后来人们把这种子播种在有水的泥土里,竟然发了芽,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水的三态变化 1.活动:冰的熔化过程: 1、器材:; 2、在加热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冰熔化成水,就不时地用玻璃棒搅拌,使烧杯 中。 3、冰在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到0C o时冰开始熔化,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吸热,温上升。画出冰的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 4. 物质从的现象叫熔化。熔化时的温度叫做这种固体的。 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物质熔化的条件:。 物质从的现象叫凝固。凝固时的温度叫做这种液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