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系列讲座心房颤动详解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房颤的心电图诊断ppt课件

18
伴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 心室率规则,70-130次/分。 QRS波群呈室上性 与房颤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均为洋地黄毒性反 应时较常见的心律失常。
19
房颤伴交界性心动过 速
20
房颤伴交界性心动过速
21
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
Βιβλιοθήκη QRS波群可显著畸形、增宽,起始有δ波,δ波 可呈大小不一(手风琴现象)。 且心室率常增快达200次/min以上且室律不齐。 血流动力学改变较明显 易诱发室颤而危及生命 。当心房颤动消除后预 激仍然存在即可确诊。 禁用洋地黄及异搏定。
15
房颤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表现为R-R缓慢规则。
如心室搏动由房室交界区控制,则QRS 波群正常, 频率在40~60次/分之间; 如心室波宽大,频率在40次/分以下,表明心室搏 动由源自心室的起搏点控制
16
房颤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室 性逸搏心律
17
房颤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逸搏心律
22
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
23
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
24
25
6
7
纤细型房颤伴室早
8
房颤合并其他心律失常
9
房颤合并室性早搏与室内差异传导的鉴 别
鉴别项目 与心室率的关系 联律间期 前一个R-R长短 室内差异传导 多见于心室率较快时 不一定有 相对较长 室性早搏 多见于心室率较慢时 多有固定的联律间期 不定
类代偿间歇
联律 QRS波群形态
房颤的心电图诊 断
1
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
伴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 心室率规则,70-130次/分。 QRS波群呈室上性 与房颤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均为洋地黄毒性反 应时较常见的心律失常。
19
房颤伴交界性心动过 速
20
房颤伴交界性心动过速
21
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
Βιβλιοθήκη QRS波群可显著畸形、增宽,起始有δ波,δ波 可呈大小不一(手风琴现象)。 且心室率常增快达200次/min以上且室律不齐。 血流动力学改变较明显 易诱发室颤而危及生命 。当心房颤动消除后预 激仍然存在即可确诊。 禁用洋地黄及异搏定。
15
房颤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表现为R-R缓慢规则。
如心室搏动由房室交界区控制,则QRS 波群正常, 频率在40~60次/分之间; 如心室波宽大,频率在40次/分以下,表明心室搏 动由源自心室的起搏点控制
16
房颤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室 性逸搏心律
17
房颤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逸搏心律
22
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
23
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
24
25
6
7
纤细型房颤伴室早
8
房颤合并其他心律失常
9
房颤合并室性早搏与室内差异传导的鉴 别
鉴别项目 与心室率的关系 联律间期 前一个R-R长短 室内差异传导 多见于心室率较快时 不一定有 相对较长 室性早搏 多见于心室率较慢时 多有固定的联律间期 不定
类代偿间歇
联律 QRS波群形态
房颤的心电图诊 断
1
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
心脏房颤 PPT课件

二 临床表现
房颤症状的轻重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心室率超过每 分钟150次,病人可发生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 室率慢时,病人甚至不觉察其存在。房颤时心房收缩 消失,心排血量减少达25%或以上。
房颤有较高的发生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栓子来自左心 房或心耳部,因血流淤滞、心房失去收缩力所致,无 心瓣膜病者合并房颤,发生中风的机会较无房颤者高 5~7倍。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脱垂合并心房颤动时, 脑栓塞的发生率更高。
目前已有用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颤成功的报告。
4、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持续时间大于12个月者称为 持续性房颤。一般不再复律,而用药物治疗。
对于快速房颤,地高辛是相当有较的常用口服药物。 地高辛用药过量对心脏有毒性作用,病人自己和家庭 中的成员一定要学会用听诊器听心室率(注意不是数 脉搏),根据心率调整用药量,心率快则增加药量, 心率慢则减少药量,使心率维持在70-90次/分。地高 辛要长期应用。曾经发生过地高辛中毒者,在中毒完 全恢复后,只要病情需要,仍然可继续应用。
2014年7月
心脏房颤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一 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心房内产生每分钟 达350-600次不规则的冲动,心房内各部分肌纤 维极不协调的乱颤,从而丧失了有效的收缩。绝 大多数发生于有心脏病的患者如风心病、冠心病 和高血压病等。
。
对于发作频繁、心室率很快、药物治疗无效者,可施行房 室结希斯束消蚀术,同时置入频率适应性心室按需起搏器。
西医治疗方法
心室率不快而又无心衰,症状不明显者,勿需特殊治疗,仅需针对 病因治疗。
阵发性房颤发作时室率快,症状明显,或诱发肺水肿、或心衰者可 选①西地兰0.1-心衰者。②异搏停5-10mg加50%葡萄糖20毫升静脉注射,有效后, 改口服维持2周左右(上药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者禁用)。③心律平 70mg加50%葡萄糖20毫升缓慢静注,亦可用140mg加入5%葡萄 糖液200毫升中静滴。
房颤的心电图诊疗优质PPT课件

成倍型:长R-R周期大致为短R-R周期的倍数,见
于不纯性房颤。
类文氏周期型: R-R周期长短不一,呈逐渐缩短
之后有突然延长,此型多见。
不定型: R-R周期长短不一,变化无一定规律。
混合型:同一心电图上可见到以上4种类型互相
转变。
纤细型房颤伴室早
房颤合并其他心律失常
房颤合并室性早搏与室内差异传导的鉴 别
由源自心室的起搏点控制
房颤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室 性逸搏心律
房颤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逸搏心律
伴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 心室率规则,70-130次/分。 QRS波群呈室上性 与房颤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均为洋地黄毒性反
应时较常见的心律失常。
房颤的心电图诊疗
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
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
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f波的振幅多在 0.1~0.5毫伏之间,远较F波为小,通常把大于0.1毫 伏者称粗颤,把小于0.1毫伏者称细颤。
②心房频率在350~600次/分之间,f波越纤细频
率越快,f波粗大则频率较慢。故可以低于350次/分
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
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
二、按心室率的快慢分为
慢速型:心室率≤100次/分,一般在60~100 次/分之间。
快速型:心室率在100~180次/分之间。
极速型:心室率在180次/分以上。
三、根据心室节律的变化特点分为:
规则倾向型:相邻R-R周期基本相等或略有差别,
一般不超过30ms,多见与快速型房颤。
鉴别项目 与心室率的关系
心房颤动PPT

时),能自行终止 3. 持续性:持续时间大于7天,非自限性 4.长期持续性:持续时间大/等于一年,患者有转复 愿望 5. 永久性:持续时间大于一年,不能终止/终止后 又复发,无转复愿望
病理生理
心室律紊乱 心功能受损 心房附壁血栓形成
预后
• 风湿性房颤年卒中的发生率是无房颤者 的17倍,是非风湿性房颤的5倍
WPW伴房颤的治疗: 血流动力学稳定者,首选静注普鲁卡因酰胺。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体外直流电转复。
五--1 、恢复窦性心律-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优点: 简便易行, 一次性费用少, 患者易接受。
应作为当前较实际的一线转复治疗手段。
五--1 、恢复窦性心律-体外电转复
一项安全和有效的传统治疗方法。
成功率:65%~90%。
150J体外电复律
适用于: 持续性房颤伴血流动力 恶化者(一线治疗)。 药物转复失败者。
化验:甲状腺功能检查
临床评价
附加评价
运动试验:
——心室率是否满意控制 ——运动诱发房颤 ——选择Ⅰc类药物时除外心肌缺血 Holter: ——诊断未明确的心律失常 ——评价心室率控制情况 食管超声:
——检测有无左房血栓 ——指导转复 电生理检查:
——了解宽QRS心动过速的机制 ——了解起始心律失常 ——是否可进行消融治疗
五 治疗—策略
当前心律失常治疗中最薄弱的环节。 三个主要策略:
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控制房颤的心室率
预防血栓栓塞
五--1、恢复窦性心律
是理想的治疗终点之一。
攀登终点:窦性心律
选择的对象:
持续性(非自行终止)阵发性房颤。 经选择的慢性房颤。
五—1、恢复窦性心律-药物治疗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的常用药物:
病理生理
心室律紊乱 心功能受损 心房附壁血栓形成
预后
• 风湿性房颤年卒中的发生率是无房颤者 的17倍,是非风湿性房颤的5倍
WPW伴房颤的治疗: 血流动力学稳定者,首选静注普鲁卡因酰胺。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体外直流电转复。
五--1 、恢复窦性心律-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优点: 简便易行, 一次性费用少, 患者易接受。
应作为当前较实际的一线转复治疗手段。
五--1 、恢复窦性心律-体外电转复
一项安全和有效的传统治疗方法。
成功率:65%~90%。
150J体外电复律
适用于: 持续性房颤伴血流动力 恶化者(一线治疗)。 药物转复失败者。
化验:甲状腺功能检查
临床评价
附加评价
运动试验:
——心室率是否满意控制 ——运动诱发房颤 ——选择Ⅰc类药物时除外心肌缺血 Holter: ——诊断未明确的心律失常 ——评价心室率控制情况 食管超声:
——检测有无左房血栓 ——指导转复 电生理检查:
——了解宽QRS心动过速的机制 ——了解起始心律失常 ——是否可进行消融治疗
五 治疗—策略
当前心律失常治疗中最薄弱的环节。 三个主要策略:
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控制房颤的心室率
预防血栓栓塞
五--1、恢复窦性心律
是理想的治疗终点之一。
攀登终点:窦性心律
选择的对象:
持续性(非自行终止)阵发性房颤。 经选择的慢性房颤。
五—1、恢复窦性心律-药物治疗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的常用药物:
房颤ppt演示课件

九.护理措施。
5、及时正确处理严重心律失常,卧床休息(同时注意安全和自理问 题);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抢救物品,准医嘱使用抗心 律失常药物,配合抢救,密切观察病情,及时作好记录。 6、做好心理护理,做好病情解释,消除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教会患者 自我放松的方法 7、射频消融术前准备: (1)术前检查:一般化验常规包括血、尿、便、肝、肾、电解质、凝血; 特殊检查包括甲亢全套、食管超声检查心房内有无血栓形成;其他检查还 有X线、B超等。 (2)向患者介绍射频消融手术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疑虑心理; (3)常规清洁备皮,备皮范围:上颌以下至两乳头连线两侧至腋中线 (包括侧腋窝)脐以下至大腿上1/3(包括腹股沟及会阴部); (4)做PG(血浆葡萄糖浓度)、碘试验;
舒适的改变与心悸不适有关知识缺乏与缺乏心律失常的疾病相关知识焦虑与心律失常的恐惧担心预后有关潜在并发血栓形成脑卒中心力衰竭13一一般护理1心律失常患者应上氧进行心电监护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心率变化和心律类型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有无心悸心慌乏力胸闷头晕的
房颤病人的护理
.
1
一.概述
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一种 仅次于早搏的最常见的心律失 常。特点是心脏丧失了规律的电活动,代 之以规律无序的颤动波。心房因失去有效 的规律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消失,并 导致心室极不规律的反应。.5. Nhomakorabea6
五.心电图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间隔不均的颤动波,称f波,频率350~600次\分。 2、RR间隔极不规则,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分。 3、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当心室率过快,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增宽变形。
1
.
7
六.房颤的危害
心房颤动课件PPT

四. 临床表现
心绞痛与心力衰竭 栓塞 查体1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2心律极不规则; 3脉搏短泏;
预 后
风湿性房颤年卒中的发生率是无房颤者的 17倍,是非风湿性房颤的5倍 非风湿性房颤的年卒中发生率为5%,是无 房颤者的2~7倍 卒中的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 ——50~59岁:1.5%, >80岁:23.5% 房颤的死亡率是窦律者的2倍,但与基础心 脏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胸片:肺实质和血管影是否提示异常
临床评价
基本评价
超声心动图: ——瓣膜情况 ——左右心房大小 ——左室大小和功能 ——右室峰压 ——左室肥厚 ——左房血栓 ——心包疾病 化验:甲状腺功能检查
临床评价
附加评价
运动试验: ——心室率是否满意控制 ——运动诱发房颤 ——选择Ⅰc类药物时除外心肌缺血 Holter: ——诊断未明确的心律失常 ——评价心室率控制情况 食管超声: ——检测有无左房血栓 ——指导转复 电生理检查: ——了解宽QRS心动过速的机制 ——了解起始心律失常 ——是否可进行消融治疗
三、发病机制
发生房颤的条件: 心房(如同蓝子)扩大, 能同时容纳3个以上的折返环。 折返环(如同苹果)小, 正常的心房能容纳3个以上的小折返环。
三、发病机制-折返环的大小
折返环(波长)的大小: 波长=不应期传导速度。 长期房颤 心房电重构(不应期缩短)。 折返环(苹果)变小, 心房(蓝子)能容纳多个微折返环。
心房颤动
一、背景-危害性
常伴随的临床症状: 心悸、胸闷、气短、头晕和疲乏等。使生活质量下降。 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长期房颤伴快速心室反应。 增加血栓栓塞的发生率,若产生心房附壁血栓,可引起缺血 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从而增加病死率,尤其 是老年人。 一些针对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产生副作用,对患者造成危害。 成倍增加死亡率。
心房颤动心电图及治疗策略PPT课件

由迷走介导的房颤:用双异丙吡胺或氟卡尼
由交感介导的房颤:用β阻滞剂或索他洛尔
有器质性心脏病者 有心力衰竭者:用胺碘酮、多非利特维持窦性心律 有冠心病者:首选索他洛尔(β阻滞+K+通道阻滞) 除非有心衰;次选胺碘酮、多非利特;根据个体情况 再选双异丙吡胺、普鲁卡因胺或奎尼丁
有高血压而左心室不大者:首选氟卡尼、普罗帕酮。 如有副作用,次选胺碘酮、多非利特或索他洛尔; 双异丙吡胺、普鲁卡因胺和奎尼丁为三线药。
房颤伴高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表现为快慢综合征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 颤停止后出现窦性停搏
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发作前心率减慢,有长 R-R间隙,并为短间隙的房性早搏所诱发(晚餐 后、夜间、运动或情绪激动后的恢复期、恶心呕 吐、应用腺苷等诱发)
交感神经介导的房颤:发作前心率增快,由连 续房性早搏所诱发(日间尤其在早晨、运动或情 绪激动中、应用异丙肾上腺素等诱发,见于甲亢、 嗜铬细胞瘤等)
有脑卒中高危险因素者,需长期抗凝治疗
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持续<7日,能自行终止)
症状轻微或无者:抗凝治疗和心室率控制
症状严重者:按需先采取抗凝和心室率控制治疗, 然后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
无或有轻基础心脏病者 用氟卡尼、普罗帕酮或索他洛尔(一线) 如无效或有副作用,用胺碘酮、多非利特、双异丙 吡胺、普鲁卡因胺、奎尼丁(二、三线) 可考虑肺静脉隔离或左心房基质消融
心律转复首选药物,其次介入治疗。年轻病人 症状明显者多年药物治疗后,可选介入治疗。
心脏手术前有房颤者,术中(冠脉或瓣膜手术) 可行消融或迷宫手术转复。 心脏手术中常切除左心耳。
不同临床类别的治疗建议
初发房颤
发作自限,症状轻微或无者不需治疗
症状严重如致低血压、心肌缺血或心力衰竭,则需 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心房颤动PPT课件

辅助检查:①甲状腺功能检测:甲状腺功能亢进是房颤的重要原 因之一。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患者,尤其是房颤心室率快、药 物不易控制者,应疑及甲状腺功能异常。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 其代谢异常的表现可能不明显,部分病人房颤是重要的临床表现。 ②动态心电图检查:不仅可明确房颤诊断,对制定治疗方案(室 率控制的用药方法的时间)、评价治疗效果(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均有重要意义。③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是否并存心脏结构和 功能异常,可确定左心房大小、是否有附壁血栓等,对房颤的远 期预后评估、卒中危险度判断、指导复律治疗和疗效评估具有重 要的意义。④多排CT心房成像:可进一步明确左房大小、容积、 与肺静脉的解剖关系等,对指导房颤的消融治疗有重要意义。
长期持续发作
永久性心房颤动
持续时间>1年,不能 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
无转复愿望
长期持续发作
预防复发,控制心室率及 必要时抗凝和导管消融治
疗
控制心室率,必要时抗凝 和或转复和预防性抗心律 失常药物治疗或选择导管
消融治疗
拟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电复律、导管消融或外科
手术转复为窦律
控制心室率,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的临床分类
II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需进 一步研究,该治疗措施或操作可以考虑应用。
II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治疗措施或操作无用和(或)无效, 并对某些病例可能有害,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分级表述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大规模非随机
心房颤动的并发症及预后
外周血管栓塞: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于预测房颤抗凝治疗期间的血栓栓 塞事件和心血管事件。
长期持续发作
永久性心房颤动
持续时间>1年,不能 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
无转复愿望
长期持续发作
预防复发,控制心室率及 必要时抗凝和导管消融治
疗
控制心室率,必要时抗凝 和或转复和预防性抗心律 失常药物治疗或选择导管
消融治疗
拟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电复律、导管消融或外科
手术转复为窦律
控制心室率,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的临床分类
II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需进 一步研究,该治疗措施或操作可以考虑应用。
II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治疗措施或操作无用和(或)无效, 并对某些病例可能有害,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分级表述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大规模非随机
心房颤动的并发症及预后
外周血管栓塞: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于预测房颤抗凝治疗期间的血栓栓 塞事件和心血管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影响心室率主要有三点
1、植物神经的功能状态,由于迷走神经主要通过窦房结起作
用,房颤时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控制减弱,交感神经控制相对 增强,房颤时轻微运动及情绪激动均易导致室率加快。
2、治疗的情况,如:洋地黄制剂抑制房室传导使心室率减慢。
3、传导系统的病变程度,晚期心脏病患者,由于房室传导系统 多受到累及,经常存在一定程度的房室传导障碍,可使心室 率变慢。
永久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时间较长而未被转复的房颤, 时间大于一年。
房颤对心脏功能 的影响
心房停止有效的收缩而代之以无效的颤动。当心室率缓慢时,心 房收缩射入心室内的血液量仅占心室充盈血量的5%,而心室率快 时,对心房收缩的依赖度提高占25%,使心室兖盈度显著降低, 而减低心排出量导致心衰。
房颤时由于室律极不规则,很多收缩过早出现,心室充盈不全, 心排出量减少,表现脉搏短绌,形成无效收缩,这些无效收缩不 仅无血液排出至动脉维持正常血循环,并且消耗了心肌的能量, 所以短绌脉越多,越易导致心衰,相反,心室率慢的患者,虽然 房颤长期限存在,却很少有症状。房颤病人在不能有效转复的情 况下,控制心室率尤重要。
房颤伴多源性室早,低血钾
上条为房颤伴心室内差异传导,下条为用洋地黄药物后记录。差异传导消失。
房颤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主诉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疲劳、 头晕。房颤患者的症状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 心脏的基本状态,及房颤持续的时间。阵发性 房颤室率快者,症状类似阵发性心动过速,而 慢性房颤时,主要表现为心衰的症状,部分慢 性房颤病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可无临床症状。
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
1、P波消失。 2、心室搏动 QRS波 频率完全不规整 3、在各导联中基线为不规则的,低振幅的快
心电图系列讲座心房颤 动详解演示文稿
(优选)心电图系列讲 座心房颤动
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是风心病心瓣膜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冠 状动脉疾病和高血压,特别是合并左室肥厚时。房颤还可多见于 肥厚性心肌病、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和老年性心房肌纤维 化。也常发生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
另外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可因感染、精神刺激、胸腔 手术等引起一过性房颤,有少数病例病因难以确定,称为特 发性房颤或孤立性房颤。房颤的诱因很多如:过劳,情绪激 动、感染、咳嗽、呕吐、头部创伤、酗酒(假日心脏综合征) 低温、缺氧、低血钾、低血糖以及药物中毒。
P波消失,可见房颤波,R_R间距规整,房颤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
心房颤动“粗颤”波一例。
不纯性心房扑动一例:
房颤 (细颤波)
心室内差异传导。
心室内差异传导也称为迷走性室内传导。可出现在窦性心律、房性或 交界性心律的情况下,较常见于房性早搏、房速、及房颤。心室内差 异分传导的发生机理是:当激动传至心室时,如心室正处于前一次激 动引起的相对不应期内,由激动不能按通常的传导途径在心室内传导, 而只能沿着已从不应期中恢复过来的那一部分心肌传导,使心室的除 极过程发生改变,以致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
如果在洋地黄应用过程中,病情加重,心率较缓慢,应 考虑洋地黄中毒,室性早搏的可能性较大,尤其以联律 形式出现时。若看家期未用洋地黄类药物,病情加重, 心率常较快,考虑洋地黄不足,室内差异传导可能性大。
心房扑动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房颤伴心室内差异传导
房颤伴室早二联律,联律间期相等
房颤伴差异传导
差异传导与室性早搏的鉴别
房颤合并室性早搏
*
联律间期
固定
*
QRS波形态
常固定,多单相或双相 *
左束支阻滞型略
*
QRS波起始
常与室上性不同
*
畸形QRS波
之前R-R波的间距 长短不定
*
类代偿间歇
常有
联律形式
常见
*
平均心室率
多较慢
临床意义
常为洋地黄过量
*
房颤伴室内差异传导
不固定常不固定,右束支阻滞 型 Nhomakorabea见差异传导必须在下述的两个前提下才能出现,1、双侧束支的生理性 不应期限长短不同。2、室上性激动提前传入心室。
一般情况下,正常的除极顺序是左束支较右束支提前约0.01秒,然后, 双侧束支同时激动,当双侧束支生理性不应期不一致时,当提前出现 的室上性激动传至房室束时,左束支已完全恢复了传导性,激动沿已 恢复了应激功能的左束支下传至心室,但右束支仍处于相对不应期, 动作电位相对较小,除极的速度减慢,传导延迟,从而形成一个右束 支传导阻滞的QRS图形。
房颤可能造成的危害
由于心室搏动极不匀齐,给患者带来极大不适, 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房颤时心房丧失泵血作用,降低心排血量,可 使器质性心脏病人的心功能恶化,出现心力衰 竭。
潜在的血栓栓塞,血栓脱落引起的并发症比无 房颤者高5—10倍,可引起全身各器官的栓塞。
心室反反应快速的房颤,长时间会导致心动过 速性心肌病,偶乐蜕变为心室颤动。
不固定,多同室上性。
多较长 常无 少见 多较快 常为洋地黄用量不足
在进行室早与差异传导的鉴别时,畸形QRS波在一份心 电图中至少应有5个以上,否则各自特征无法显现,且 此偶发的畸形QRS 波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并非与洋 地黄应用有关),故无鉴别意义,在上术鉴别中,其联 律间期限及QRS波形态为最重要鉴别点,其他各条符合 越多鉴别正确率越高。总之,二者鉴别单从心电图表现 上有时较为困难时,应结合病史进一步分析。
房颤与房扑二者发病原理及治疗方法大体相同。
房颤分类:(2006美国心脏病协会《房颤治疗指南》分类)
阵发性房颤:首次发作为初发房颤,持续时间不定, 发作大于或等于2次为复发性房颤;如房颤自行终止, 复发房颤则称为阵发性房颤,该类房颤通常小于7天, 大多数小于24小时。
持续性房颤:房颤连续发作大于7天。此类可用药物 或电复律,恢复或保持窦性心律。
速摆动和颤动波,为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间 隔不匀均的“f”波,其频率为350—600次/分
房颤发生时,不规则的心房激动在交界区发生 前向性隐匿性传导并形成不应期,其后激动部 分落在不应期内无法下传,部分落在不应期之 外方可下传,由此造成心室律绝对不整。
各导联P波消失,心室率140次左右,QRS间距不整,提示快心室反应性房颤。
影响心室率主要有三点
1、植物神经的功能状态,由于迷走神经主要通过窦房结起作
用,房颤时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控制减弱,交感神经控制相对 增强,房颤时轻微运动及情绪激动均易导致室率加快。
2、治疗的情况,如:洋地黄制剂抑制房室传导使心室率减慢。
3、传导系统的病变程度,晚期心脏病患者,由于房室传导系统 多受到累及,经常存在一定程度的房室传导障碍,可使心室 率变慢。
永久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时间较长而未被转复的房颤, 时间大于一年。
房颤对心脏功能 的影响
心房停止有效的收缩而代之以无效的颤动。当心室率缓慢时,心 房收缩射入心室内的血液量仅占心室充盈血量的5%,而心室率快 时,对心房收缩的依赖度提高占25%,使心室兖盈度显著降低, 而减低心排出量导致心衰。
房颤时由于室律极不规则,很多收缩过早出现,心室充盈不全, 心排出量减少,表现脉搏短绌,形成无效收缩,这些无效收缩不 仅无血液排出至动脉维持正常血循环,并且消耗了心肌的能量, 所以短绌脉越多,越易导致心衰,相反,心室率慢的患者,虽然 房颤长期限存在,却很少有症状。房颤病人在不能有效转复的情 况下,控制心室率尤重要。
房颤伴多源性室早,低血钾
上条为房颤伴心室内差异传导,下条为用洋地黄药物后记录。差异传导消失。
房颤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主诉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疲劳、 头晕。房颤患者的症状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 心脏的基本状态,及房颤持续的时间。阵发性 房颤室率快者,症状类似阵发性心动过速,而 慢性房颤时,主要表现为心衰的症状,部分慢 性房颤病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可无临床症状。
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
1、P波消失。 2、心室搏动 QRS波 频率完全不规整 3、在各导联中基线为不规则的,低振幅的快
心电图系列讲座心房颤 动详解演示文稿
(优选)心电图系列讲 座心房颤动
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是风心病心瓣膜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冠 状动脉疾病和高血压,特别是合并左室肥厚时。房颤还可多见于 肥厚性心肌病、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和老年性心房肌纤维 化。也常发生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
另外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可因感染、精神刺激、胸腔 手术等引起一过性房颤,有少数病例病因难以确定,称为特 发性房颤或孤立性房颤。房颤的诱因很多如:过劳,情绪激 动、感染、咳嗽、呕吐、头部创伤、酗酒(假日心脏综合征) 低温、缺氧、低血钾、低血糖以及药物中毒。
P波消失,可见房颤波,R_R间距规整,房颤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
心房颤动“粗颤”波一例。
不纯性心房扑动一例:
房颤 (细颤波)
心室内差异传导。
心室内差异传导也称为迷走性室内传导。可出现在窦性心律、房性或 交界性心律的情况下,较常见于房性早搏、房速、及房颤。心室内差 异分传导的发生机理是:当激动传至心室时,如心室正处于前一次激 动引起的相对不应期内,由激动不能按通常的传导途径在心室内传导, 而只能沿着已从不应期中恢复过来的那一部分心肌传导,使心室的除 极过程发生改变,以致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
如果在洋地黄应用过程中,病情加重,心率较缓慢,应 考虑洋地黄中毒,室性早搏的可能性较大,尤其以联律 形式出现时。若看家期未用洋地黄类药物,病情加重, 心率常较快,考虑洋地黄不足,室内差异传导可能性大。
心房扑动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房颤伴心室内差异传导
房颤伴室早二联律,联律间期相等
房颤伴差异传导
差异传导与室性早搏的鉴别
房颤合并室性早搏
*
联律间期
固定
*
QRS波形态
常固定,多单相或双相 *
左束支阻滞型略
*
QRS波起始
常与室上性不同
*
畸形QRS波
之前R-R波的间距 长短不定
*
类代偿间歇
常有
联律形式
常见
*
平均心室率
多较慢
临床意义
常为洋地黄过量
*
房颤伴室内差异传导
不固定常不固定,右束支阻滞 型 Nhomakorabea见差异传导必须在下述的两个前提下才能出现,1、双侧束支的生理性 不应期限长短不同。2、室上性激动提前传入心室。
一般情况下,正常的除极顺序是左束支较右束支提前约0.01秒,然后, 双侧束支同时激动,当双侧束支生理性不应期不一致时,当提前出现 的室上性激动传至房室束时,左束支已完全恢复了传导性,激动沿已 恢复了应激功能的左束支下传至心室,但右束支仍处于相对不应期, 动作电位相对较小,除极的速度减慢,传导延迟,从而形成一个右束 支传导阻滞的QRS图形。
房颤可能造成的危害
由于心室搏动极不匀齐,给患者带来极大不适, 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房颤时心房丧失泵血作用,降低心排血量,可 使器质性心脏病人的心功能恶化,出现心力衰 竭。
潜在的血栓栓塞,血栓脱落引起的并发症比无 房颤者高5—10倍,可引起全身各器官的栓塞。
心室反反应快速的房颤,长时间会导致心动过 速性心肌病,偶乐蜕变为心室颤动。
不固定,多同室上性。
多较长 常无 少见 多较快 常为洋地黄用量不足
在进行室早与差异传导的鉴别时,畸形QRS波在一份心 电图中至少应有5个以上,否则各自特征无法显现,且 此偶发的畸形QRS 波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并非与洋 地黄应用有关),故无鉴别意义,在上术鉴别中,其联 律间期限及QRS波形态为最重要鉴别点,其他各条符合 越多鉴别正确率越高。总之,二者鉴别单从心电图表现 上有时较为困难时,应结合病史进一步分析。
房颤与房扑二者发病原理及治疗方法大体相同。
房颤分类:(2006美国心脏病协会《房颤治疗指南》分类)
阵发性房颤:首次发作为初发房颤,持续时间不定, 发作大于或等于2次为复发性房颤;如房颤自行终止, 复发房颤则称为阵发性房颤,该类房颤通常小于7天, 大多数小于24小时。
持续性房颤:房颤连续发作大于7天。此类可用药物 或电复律,恢复或保持窦性心律。
速摆动和颤动波,为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间 隔不匀均的“f”波,其频率为350—600次/分
房颤发生时,不规则的心房激动在交界区发生 前向性隐匿性传导并形成不应期,其后激动部 分落在不应期内无法下传,部分落在不应期之 外方可下传,由此造成心室律绝对不整。
各导联P波消失,心室率140次左右,QRS间距不整,提示快心室反应性房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