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训练题(含参考答案)

诗词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训练题(含参考答案)
诗词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训练题(含参考答案)

诗词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训练题(含参考答案) 2012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14讲诗词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训练题 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雪晴晚望贾岛①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注】①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⑴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⑵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野水孤舟梁栋①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注】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⑵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⑴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⑵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 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累:无罪被迫而死。③杜若:一种芳草。⑴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⑵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e

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⑵有人说“夜阑风静?e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作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即情景相融。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超然

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刘长卿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注】①吴公台,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②摇落:零落。⑴作者登临远眺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⑵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景的?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9、(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12届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耶溪泛舟孟浩然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注】①此诗为诗人在长安求仕未成,离开长安,在江浙一带漫游时所作。②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相传西施曾在溪畔浣纱。③落景:落日。④轻桡:轻舟。桡,船桨。⑤水物:指水中生物。⑥容与:谓自得也。”⑦脉脉:相对而视的样子。(1)作者通过写耶溪泛舟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2)简析“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两句诗所表现的生活情景。(4分)

参考答案 1.解析: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以及内容与题目的关系。这要紧扣题目中的“晚”和“望”字,并结合全诗来进行作答。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指出这两句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并指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不要忽视诗歌所给的注解。答案:⑴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⑵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的局面。2.解析:⑴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写景诗,融情于景。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寓意。关于寓意,要结合注解中“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来回答。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颈联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再结合注解,不难看出诗人的无奈与愤激。答案: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意思对即可,一、二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⑵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是“报国无门”亦可3.解析:⑴抓住描写月、桐、人声、鸿等事物时使用的缺、疏、断、孤等词语,就能较容易把握作者营造的氛围。⑵“无人省”“不肯栖”是作者心绪和人生态度的体现。答案:⑴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⑵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

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4.解析:⑴本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可抓住上阕中“湖海”“日落”“君山云气”“草木”“缺月”等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摹景色。⑵本题侧重考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应根据题目要求,联系全词分析,依托上下阕中一些关键的词和句,如“湖海倦游客”“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吊沉累”“哀此写离

忧”“回首叫虞舜”等,进行分析归纳。答案:⑴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夜幕降临,一弯残月高挂天际。⑵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和怀才见弃的幽怨情思,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5.解析:⑴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一般而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通过意象景物或借助关键词

例如能够直抒胸臆的字词来品味。在作答本题时,考生可结合“恨”字,写出作者“恨”什么,想要“忘却”的又是什么。因为苏轼是考生熟知的诗人,虽然题目没有给出必要的注解,但在回答作者心境时,考生还是要结合作者的相关经历作答。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要求考生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进行鉴赏,在答题时考生可以按照情景交融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先结合景物特征,再现诗句内容,然后点明景物下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作答。答案:⑴此句着眼于一个“恨”字,抒发了词人历尽宦海浮沉之后对世事纷扰的怀疑、厌倦以及无法解脱而又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⑵这一句描写的是深夜江上风平浪静的情景,此时的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所陶醉。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世事困扰,寄情自然,实现精神解放

心灵自由的遐想。眼前之景其实象征着作者所追求的那个宁静、安谧、自由的理想境界(意思相近即可)。 6.解析: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水国指的是蔡州。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况,颈

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尾联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伸冤无望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情。答案: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

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7.解析:上阕写登上超然台所见到的城中的景色。头两句点明季节特色,三四两句直叙登台远眺所见。最后一句以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结。这五句全是写景,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阕作者因景生情。先是点明了作者登超然台的具体时间,那就是寒食清明时节。作者从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思乡之愁,尤其是在清明节前后这样的日子。但他无法回家乡,于是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叹息一番,无奈地说. “休对”“且将”,这是无奈的,但也是最好的、最实际的一种解脱办法。最后诗人发出了“诗酒趁年华”的呼声,认为还是抓紧时间,借诗酒来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这里“年华”与前文的“春未老”又相呼应。作者政治上屡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骜不驯,所以只好用旷达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以排遣自己的苦闷!这首词上阕写作者登上超然台所见台下“春未老”之景,下阕因景生情,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乡思之情,情景交融为一体。答案: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8.答案:⑴秋景秋意,勾起了作者怀乡思归的感情;凭吊零落萧条的南朝古迹,触景生情,抒发了对朝代兴亡变化,江山依旧,人、物不同的感叹之情。或凭吊零落萧条的南朝古迹,不禁感伤不已,生发昔盛今衰的惆怅之情。或凭吊零落萧条的南朝古迹,抒发了对物换星移,江山依旧,人事无常、人世沧桑的悲伤之情。⑵①颔联通过对山高水深、游人罕至的描写,侧面烘托出环境的荒凉,古迹的零落。②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景,暮色中,只有夕阳依旧照着旧台,空疏的林中回荡着钟声,更加突出了环境的萧索、僻静。或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亦可。 9.(1)表达作者从大自然中汲取生活欢乐的愉悦心情。(2)白首老翁在夕阳中悠然自得垂钓,表现了江南生活的恬静安谧;

梳妆整齐、淡雅的村姑少女在耶溪水边洗衣、谈笑更衬托出山村的幽静安宁。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得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得景象(限60字) 2.诗中得“妇姑”就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得意义。 3、、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就是指。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得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得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得思想感情?

4、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得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6、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得原因就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您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10、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您同意她得意见吗?请简述您得见解。 、 11、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得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从全诗瞧,诗人得“夏意”就是什么?

。 13、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得作用。 2、第三句中得“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得传神之处。 22、山中问答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瞧全诗,诗人陶醉得“碧山”就是怎样得世界?从中瞧出诗人崇尚得就是什么? 二、赠友别离诗 ? 25、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就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指表亲,卢纶就是司空曙得表弟。 这首诗写“喜”,运用了反衬得手法;前人评论也认为,悲喜之情,正反相生。请结合全诗就此作 28 谢亭送别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第二句得“水急流”与上下句哪两处相关联?有何作用? 2.古人写景常用“虚实”结合得方法,请联系此诗作简要解说。三、四句得写法与宋代送别诗歌中哪一句极为相似。 三、思乡怀人诗 亲情、爱情、友情就是文学作品永恒得主题,古代男青年因求学、干名,或戍边、经商而羁旅她乡就是常事,这样就出现了大量得思亲怀人得作品。其艺术手法大体与离别诗相近。

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咏史(其二)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②。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 ①金张,指金日和张汤两家族,是汉代两大权贵。②七叶,七代。珥,插。汉貂,汉代侍中官冠旁插貂尾为饰。③冯公,即冯唐,汉宣帝时人,才能卓越而不被重用。 1、这首诗其十二句,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为一层。请简要分析诗中三个层次之间的内 在联系。 2、这首诗名为“咏史”,实为“感事”,批判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请加以简析。 [赏析及答案] 左思,字太冲,西晋人。曾作《三都赋》,时有“洛阳纸贵”之誉。其诗感情激烈,用语朴质,在当时文学中别具一格,被称为“左思风力”。左思曾作《咏史》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借“咏史”之名,对当时的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用人上的“九品中正制”提出了批判和抨击。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了对比、比兴手法,把百尺苍松和径寸之苗作了比较,一高一低,一贵一贱,这样对比,为下文评说积蓄了充分的声势。接着,揭露了处于寒门、贵族之分如此严峻的“地势”之下,无才者因门阀之高而异常显赫,有才者因地位之低而终身坎坷的社会现实。总的说来,这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无情地鞭挞和抨击,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强烈愤慨和不满。 1、第一层以比兴起笔,用“松”和“苗”来比喻因“地势”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状况,第二层直接揭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第三层则通过“金张”和“冯公”两个相反的事例,具体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由来非一朝”。三个层次的中心是第二层。 2、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写一段文字,简要评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 2、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征?试作简要分析。 [赏析及答案]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这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孟浩然于唐玄忠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曾由湖北襄阳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宰相张九龄。此诗是他赠给张九龄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望得到张人推荐而做官从政的心情,诗的前四句既描绘了洞庭湖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用以象征太平富强、兴旺发达的开元盛势。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和希望得到张丞相推荐援引的期望。孟浩然的诗虽以孤寂悠闲、冲淡清远著称,但此诗却写得雄浑壮逸,曾被人称为“唐五律之冠”。 1、这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参考答案 一、田园山水诗 1.《江村即事》一是描绘恬美宁静的自然风光,表明江村是个富饶美丽的地;二是通过夜晚“不系船”的细节暗示江村淳朴的民风。 2.《雨过山村》1.一、二两句写雨村的优美景色:弯弯的小溪边是一片葱郁滴翠的竹林,沿着竹林旁的小路走过横在溪流上的木板桥,听到几声鸡叫,循声望去,朦朦细雨中的山崖间隐约露出几间农舍。2.姑,婆婆(唐代习称)妇,儿媳妇3.反衬。用“闲”字反衬出农民劳动繁忙。又用香溢十里的栀子花映衬出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欢乐的 农村生活情趣,抒发了诗人恬淡而喜悦的心情。 3.《四时田园杂兴》1.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 2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 3. 童学种瓜有两点意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很明显,作品中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向往之情。 4.《社日》这两个细节分别是:春社延续的时间很长,到傍晚才散;其二是农民们兴高采烈,开怀畅饮,大醉而归。 5.《宿甘露寺》1.一是渲染了甘露寺的环境气氛,暗示有大风,为下句写浪作铺垫。二是点明自己投宿的地点在山顶。2.江中的层层巨浪,或“拍天浪”。3.先从视听角度,进行侧面渲染,再从正面描写窗外壮丽景象:大风中,江水汹涌澎湃,巨浪排空,惊天动地。画面壮阔,极富气势。诗人以豪放的笔法描绘了甘露寺的恢弘壮丽的景色,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满怀激情。 6.《春山夜月》1.春山多胜事;是全诗的总领,以下各句都意在表现春山夜月美和自己乐而“忘归”的兴致。2.第二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句,诗人赋水、月、花以人情,人迷景而融入景,景依人又牵动人,形象逼真,情趣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古典诗词诗句鉴赏训练题

古典诗词诗句鉴赏训练题 写作佳苑 2012-04-10 0901 古典诗词诗句鉴赏训练题 例析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 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问题1、赏析雍诗一、二两句所构成的意境。 答: 问题2、两首诗最后一句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具体分析。 答: 例析2、2010年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定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问题: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答: 例析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问题: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 例析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问:请简要分析“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 例析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二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二 古典诗文 2011-06-04 0459 5d56b7b401017jwk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二 三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重赠乐天① 元稹 休遣玲珑②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舟中读元九书③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释】①乐天,即白居易。②即商玲珑,中唐有名歌唱家。③元九,即元稹。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他被撵出长安,九月抵襄阳,然后浮汉水,入长江,东去九江。 (1)这两首诗是元稹与好友白居易互酬之作,两首诗都与离别怀人有关,元诗开头说“我诗多是别君词”,“多”暗示,而“休遣玲珑唱我诗”,是因为(2分) 【解析】答这两首诗是元稹与好友白居易互酬之作,两首诗都与离别怀人有关,元诗开头说“我诗多是别君词”,“多”暗示两人聚少离多,而“休遣玲珑唱我诗”,是因为诗人难以承受这种离愁。(2分) (2)两首诗都以景语作结,但同中有异。元诗最后一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月亮落下,晨光熹微,大江上潮水平岸,烟波浩渺,自己别友而去的情景,空阔迷茫之景,流露出诗人告别友人的无限怅惘和留恋之情。而白诗(3分) 【解析】白诗最后一句写自己黑夜里在船中独坐,听狂风卷着巨浪拍打船只的情景。狂风巨浪,既写征途险恶;也暗示仕途险恶,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同时,狂风巨浪,还烘托出诗人此时此刻汹涌澎湃的情感,表达诗人了悲愤难抑的心情。 三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8分)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①叶梦得②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③。 注释①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②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 ③桓筝谢安(号东山)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谢安闻之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开头三句写词人登高远眺所见之景,暗含故都风景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作者: ————————————————————————————————日期: ?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一、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念奴娇 黄庭坚①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③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落,为谁偏照醽醁④?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⑤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⑥。 [注释]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②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 ③桂影:相传月中有桂树,因称月中阴影为桂影。④醽醁(línglù):酒名。⑤老子:作者自指。⑥霜竹:指笛子。 (1)本词上阙先描写断虹高挂,秋空明净,山染新绿,后想象嫦娥驾月,这是采用了____表现手法。(2分) (2)《宋史》记载“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这首词正是他豪迈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5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2)读第二、三两联,任选一联,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 命题人:侯小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C.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 ..兮秋风(微风吹拂的样子)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 B.目眇眇兮愁予 ..(使我发愁)与佳期.兮夕张(日子) C.夕济.兮西澨(渡水)遗.余褋兮澧浦(遗弃) D.时不可兮骤.得(很快)登白兮骋望 ..(纵目远望)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映阶碧草自.春色三顾.频烦天下计 天生丽质难自.弃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尔.同销万古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但.愿长醉不愿醒但.见悲鸟号古木 C.主人何为.言少钱烹羊宰牛且为.乐 D.将进酒,杯莫.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下列各句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 / 黄河之水 / 天上 / 来,奔流到海 / 不复 / 回。 B.五更 / 鼓角 / 声 / 悲壮,三峡 / 星河 / 影 / 动摇。 C.与 / 君歌 / 一曲,请 / 君为我 / 倾耳 / 听。 D.家住 / 吴门,久作 / 长安旅。五月 / 渔郎 / 相忆否? 6、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斯。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7、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具艺术辨证法。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6.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10. 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 11.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3.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诗歌鉴赏练习题集附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枋得:宋末弋阳(今属)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5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乾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皂,人。②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登鹳雀楼 畅诸 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1)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若是,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筝,无限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古诗鉴赏练习题(含答案)11首

古诗鉴赏练习题(含答案)11首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22一23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l),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2),余响入霜钟(3)。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l)绿绮,古代著名的琴。(2)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这首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弹奏技巧和琴声,而是把重点放在描写______________,从_______面表现音乐的高妙。(4分) 2.颈联两处使用典故,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点明自已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传说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___________。(3分) 二、阅读下列宋词,读后填空(5分)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捲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蓼园词选》对这首词有以下评价:“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里“无数曲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词的意境,写出下列人物对话: 词人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捲帘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人又纠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后面的题目。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1)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1分) (2)古诗词的句子,或为适应格律,或为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常有倒置语序的现象。请你写出本诗颈联的原应顺序,并改写为散文化的句子。(2分) 原应顺序为:__________ 改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作者在流寓夔州期间写的一首诗。阅读全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3分) 意境(6个字内):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感(6个字内):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仔细揣摩词意,简要回答问题(6分)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 ?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 字) 2. 诗中的“妇姑”是指 3. 最后一句用了 ______ 3..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 学种瓜。 1 ?“儿女各当家”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限60 0 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4.社 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春山多胜事, 兴来无远近, 1 .诗中说“赏玩夜忘归” 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6.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 处,楼台深翠微。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首联在全诗结

10.江南 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南朝四百八十寺, 千 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 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 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 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 见解。 11.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 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 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水村山郭酒旗风。 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

诗歌鉴赏专题 最新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

最新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答题 序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头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题目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词中又是怎样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①。 怀旧空吟闻笛赋②,到乡翻似烂柯人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①二十三年,指刘禹锡被贬官前后二十三年。巴山楚水指贬谪之地。②闻笛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写了一篇《思旧赋》。③烂柯人相传晋人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到终局,王质发现手里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 问题A 、用诗中词语填空首联说自己谪居在____________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____________了。 B 、简答颔联说自己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掉念而已。接下去用王质烂柯的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

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二、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三、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 生。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 “浪淘沙”是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称《卖花声》。南唐李煜变为长短句,一般多用于中调,长调。后来由柳永、周邦彦等人演变为“浪淘沙慢”。 B. 诗歌中的“一年佳节“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一般有登高、赏秋、饮菊花茶、佩戴茱萸等习俗。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C. 西

2020年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附答案

2020年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附答案第一组(30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中所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气缭绕。诗人以山相衬,以天相映,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2)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①夸张,如万丈红泉落的万丈,突出了瀑布的气势不凡;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 诗歌鉴赏: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以天相映,描绘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和神采等。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颔联写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颈联写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突显;天气晴朗,闻其响却若风雨声。尾联以赞叹作结: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突出。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一)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1)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试以本诗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201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

201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写真寄外 薛媛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薛嫒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粱取琴书等物。“善书面,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嫒,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5分) 2.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痛苦,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应忠于爱情的提醒。 2.“泪眼”指代是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在矛盾对比中,刻画了怀念丈夫的深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诗人简介 李德裕(787—850),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穆宗时﹐因与牛僧孺﹑李宗闵政见不合﹐发展成为党争。武宗即位后﹐得到重用﹐拜太尉﹐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执政6年﹐内驭宦官﹐外败回纥﹐平泽潞节度使刘稹叛乱﹐朝廷一时呈中兴之势。后宣宗即位﹐牛党执政﹐一反前此政治措施﹐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参军﹐于贬所去世 【注】《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 1.清人沈德潜评第二联是“一语双关”,请对此简要说明。(4分) 2.“红槿花中越乌啼”一句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3.(2)诗人无罪被贬岭南,其情感异常复杂,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一方面写出贬谪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状,表明自然环境的恶劣。(2分),另一方面喻指自己仕途环境的恶劣,表明小人当道,志者难行的现实(2分)。(语意相近即可) 2.(4分)①化用典故。诗人被贬异地,听到越鸟在枝头啼叫,联想飞鸟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现自己的故园之恩(2分)。②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诗人描绘了“红槿花”开,“越鸟”啼呜的景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南方后的思乡之情(2分)。(答出一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3.①诗人面对贬谪途中的恶劣环境,内心对前途充满愁苦和畏惧之情;②诗人被贬谪岭南,见到异地风物,引发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③朝政昏暗,诗人遭受排斥贬谪,对此有着愤懑

2018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2018年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洗竹 王贞白① 道院竹繁教略洗②,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玕③节下书。 竹 罗隐 篱外清阴接药阑④,晓风交戛⑤碧琅玕。 子猷⑥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注]①王贞白(875-958):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②略洗:稍加砍除丛竹的繁枝。③琅玕:翠竹的美称。下文“霜筠”义同。④药阑: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⑤交戛:交错缠结。⑥子猷:王徽之(338-386),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1)两诗中“竹”的意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2)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①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②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③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诗内容。 (2)相同点:①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②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能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古诗歌仿真押题练(一)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独不见 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