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发现之旅 多维视角展示生物科学史

合集下载

导览:生命从远古走来——中国古生物化石珍品展

导览:生命从远古走来——中国古生物化石珍品展

导览:生命从远古走来——中国古生物化石珍品展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期刊名称】《化石》【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13页(P56-68)【作者】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汇集全国17家研究所、大学和博物馆的化石精品所举办的展览,它充分显示了中国古生物学近年来的高速发展。

160余块化石,块块堪称珍品,既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又具观赏价值。

但受展览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一定有无数的古生物爱好者无法亲临现场,亲自观察古老生命在中国大地上留下的踪迹。

在此我们将展览的框架和部分珍品简要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幅员辽阔,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

近二十年来,新的材料不断发现。

中国的古生物工作者在重要生物门类的起源、重大地史时期生物的演替与灭绝、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人类的起源与进化等方面为世界古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为推动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知识的宣传,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和中国地质博物馆共同发起举办“生命从远古走来——中国古生物化石珍品展”,期望以此来开展科学普及与教育,提高国民的科学与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生活的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可能出现于36亿年前,从35亿-34亿年前的原核生物、25亿年前的真核生物,直到5亿年前的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形形色色的无脊椎动物门类和最原始的鱼类出现在地球上;在3.6亿年前的泥盆纪,两栖动物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开始了登陆的艰难历程;大约在3亿年前的石炭纪,爬行动物出现了,它们在中生代成为地球陆地的第一代主宰,同时开始向海洋和天空的进军;大约在2亿年前的三叠纪,哺乳动物出现在地球上,在中生代的霸主——恐龙面前,它们是如此的弱小。

只是在白垩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之后,哺乳动物才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

在600万年前我们人类的始祖在非洲产生了。

浅析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浅析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对知识体系加 以归纳和总结 , 一反三 , 举 帮助学生掌握
本 质 和 规律 性 。
般来说 , 对于纸笔训练, 应该在练习结束后立 即

34 ・
生物 学教 学 21 年( 5 第 1 0 0 第3 卷) 期
分裂 成碱基 片段 , 而且 还可 以定 量分 析。5 0年 代初 , 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 ( Wi is1 1 ) M. l n ,9 6~ k 等人 用 x 射线衍 射技术对 D A结构潜心研究了 3 , N 年 发现 D A N
Ci ,9 6~ ) r k 1 1 根据 各方 面对 D A研究 的信息和深 c N
奇心 、 好胜心 、 求知 欲和创造欲 , 提高学生 的理解 能力 、
表达 能 力和创 造 能力 。孟 德 尔 ( . . n e,8 2~ G J Medl12 14 ) 84 的豌豆杂交实验 , 开创性地把数学方法 引入生物 学研究 , 发现了遗传 学三大定律 , 奠定了现代遗 传学基
15 ) 95 在研究细菌时发现 , 在只接种 了葡 萄球 菌的培养 基上 , 竟长 出了青 霉。当他正 在为培 养基受 到霉 菌 的 污染而懊恼时 , 一个偶然 的现象引起 了他 的注意 : 培养
方法 的珠联璧合的过程。
再如 , 光合作 用释放 0 是来 自于 H 0还 是 C 2 2 2 O7 通过研究紫硫细菌 的光 合作用 发现 : 它是 利用 C ,和 O Hs 2 做原料 , 产生 的是 s而不是 O 。由此联 想到绿 色 2 植物光合作用 的 0 应 来 自于 H 0 9 1年鲁宾 ( . 2 2 。14 S
生涯 , 些 内 容 的学 习 , 使 学 生 更 深 刻 理 解 生 物 学 知 这 将

国家海洋博物馆发现之旅介绍

国家海洋博物馆发现之旅介绍

国家海洋博物馆发现之旅介绍
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发现之旅展厅是一个常设展览,它以航海探险和科学发现为线索,展现了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兴起,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这个展厅通过丰富的展品和详细的解说,让观众能够跟随勇敢的探险家的脚步,一起探索各大洲,感受波澜壮阔的航海时代。

展厅的展品包括达尔文的环球考察、南美洲大陆的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和鬣蜥等生物的演化模式、南方大陆和南极的探索历程、北极圈的冰盖之下到底是海洋还是陆地的探索等。

这些展品展示了人类在航海探险过程中的勇敢和智慧,也揭示了地球上生物演化和地理发现的科学知识。

此外,展厅还通过高端合作展览、“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海洋活体展区等形式,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海洋文化和历史。

其中,“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是为了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国家海洋博物馆、中国文物报社联合海上丝路沿线省市相关博物馆共同推出的。

总的来说,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发现之旅展厅是一个集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展览,它不仅展示了人类的航海探险历程和科学发现,还通过各种形式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洋文化和历史。

生物科学史在生物课堂中的案例教学

生物科学史在生物课堂中的案例教学

生物科学史在生物课堂中的案例教学【摘要】生物科学史在生物课堂中的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方法。

本文通过对该教学方法的介绍和分析,探讨了其教学设计、实施、效果评估以及优势和局限性。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本文也分析了案例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价值,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生物科学史案例教学的推广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生物科学教育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Case teaching of the history of biological science in biology classroom is an important teaching method.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eaching design, implementation, effect evaluation,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case teaching in biology classroom. Through case teaching, students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in practice. In addition, the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value of case teaching in the biology classroom and looks forward to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The promotion of case teaching in the history of biological science will help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ultivate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and provide new ideasand approaches for the innovation of biological science education.【关键词】生物科学史、案例教学、生物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实施、效果评估、优势、局限性、价值、研究展望。

《生物进化的历程》PPT课件 (公开课获奖)2022年苏科版 (15)

《生物进化的历程》PPT课件 (公开课获奖)2022年苏科版 (15)

1.下列各类植物中,最早出现在原始海洋中的是( A)
A:原始的藻类植物 B:原始的苔藓植物 C:原始的裸子植物 D:原始的蕨类植物
2.从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角度来看,下列哪项是正确的排列顺序( A)
A: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B: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种子植物
C: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种子植物
• 1.积极治疗传染源。常用的药物主要有 羟基喹哌、乙胺嘧啶、磷酸咯啶等。另外 常山、青蒿、柴胡等中药治疟的效果也很 好。以上这些药物要根据疟原虫的种类和 病情的轻重由医生来对症使用,剂量和用 法一般人不易掌握,千万不要自己乱吃。 除此之外,还要对患者进行休止期治疗, 即对上一年患过疟疾的人,再用伯氨喹啉 治疗,给予8天剂,以防止复发。
始 祖 鸟 化 石
恐龙的足迹化石
分析始祖鸟的化石
目前,世界上 只发现5例原始鸟 类的化石。这5例 原始鸟类化石都是 在德国的巴伐利亚 州的石灰岩层中发 现的,距现在已有 亿年了。
牙齿,前肢指端有爪,胸 骨不发达
没有龙骨突,尾部有许多 尾椎骨
爬行动物 的特征
全身覆盖羽毛,前肢像翼, 足有四趾,三趾向前,一 趾向后
心灵驿站 让 我 们 撑 起一 把 青 春 伞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 “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
从出生到12岁。 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
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发芽 滋长,以致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 它们已经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
心灵驿站 孩子: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我已经长大了, 不用你操心
食物
既可以无性生殖迅速扩大种族, 又可以有性生殖改进种族质量
绿眼虫
生活环境
• 在郊外的许多水沟、池沼或缓流中, 水很清,几乎透明,颜色却是绿色 的。原来,这些地方的水中含有丰 富的有机质,温暖季节可以大量繁 殖,其中最为丰富的物种就是长 “眼睛”的原生动物棗绿眼虫。

生物学科学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运用——以《人体的激素调节》为例

生物学科学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运用——以《人体的激素调节》为例

生物学科学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运用——以《人体的激素调节》为例摘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利用生物学科学史素材进行精心设计,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以《人体的激素调节》为例,浅谈生物学科学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运用。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生物学科学史;核心素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具有高度复杂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生物界。

生物学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1]。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提出:“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究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利用生物学科学史素材进行精心设计,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以《人体的激素调节》为例,浅谈生物学科学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运用。

《人体的激素调节》是苏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2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一节。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的是内分泌系统与激素调节的知识,教材以甲状腺激素等几种主要激素的调节作用为例,着重说明激素对生长、发育、生殖、新陈代谢等基本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而显著的调节效能。

而纵观激素的发现研究之旅,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史教育素材,如果能将这些素材精心挑选,用心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更能在过程中促进生命观念的形成,提升科学思维,发展探究实践能力,培养态度责任,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利用科学史素材促进生命观念的形成“生命观念”是从生物学视角,对生命的物质和结构基础、生命活动的过程和规律、生物界的组成和发展变化、生物与环境关系等方面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是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的提炼和升华,是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现象、分析和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思想方法。

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科学史

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科学史

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科学史选择性必修2科学史问题: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教材中,具体有哪些科学史?011.种群的研究史(1)生态位的研究1910年,美国学者R.H.约翰逊第一次在生态学论述中使用生态位一词。

H.A.格利森于1917年提出生态位的概念。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

一般说来,当主要食物缺乏时,动物会扩大取食种类,食性趋向泛化,生态位加宽;当食物丰富时,取食种类又可能缩小,食性趋向特化,生态位变窄。

(2)种群的竞争关系1935年,俄罗斯生态学家G.F.高斯研究了捕食者和被食者的相互联系种间的竞争关系。

高斯做了经典的实验研究三个不同种的草履虫的竞争问题。

实验一:开始都单独培养在管中,捕食细菌和酵母菌,另外还有后者的食物燕麦片,也悬浮在管中。

实验二:双小核草履虫(a u r e l i a)和大草履虫(c a u d a t u m)放在一个培养管中,发现前者生长速度是后者的6倍,更加有利于利用有限的资源,后者总是倾向于消失。

解释:如果两个物种竞争有限的资源,利用资源更有利的物种将会排斥另一个,没有两个物种当资源有限时在相同的生态位能共存。

实验三:c a u d a t u m和b u r s a r i a放在一起,提供有限的细菌食物,都活下来了。

解释:草履虫们发现了一个方法分割食物资源。

怎么做的呢?培养管的上层氧气浓度和细菌的密度都很高,c a u d a t u m占据了这个位置,因为它更加有能力捕食细菌;然而,在底层,氧气浓度低适合酵母菌的生活,b u r s a r i a更有能力捕食酵母菌。

由于这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的不是太多,因此都活了下来。

2.群落的研究史(1)植物群落的概念早在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在其植物地理学著作中已经提出类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第一章: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1.感性认识阶段或经验时期(----十七世纪中叶Antony van leeuvwenhock发明显微镜)2.形态描述阶段或形态学发展阶段(十七世纪中叶---十九世纪中叶)微生物学的开山祖—吕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 ,荷兰人,自制显微镜400多架,放大倍数达200—300倍,观察过雨水、污水、血液、精液、牙垢、酒、黄油等,发现了杆菌、球菌、螺旋菌和原生动物。

3.微生物学的奠基阶段或生理学发展阶段(十九世纪中叶---二十世纪初)巴斯德Pasteur(1822--1895)—微生物学之奠基人巴斯德主要贡献(1)解决欧州一些国家葡萄酒变质的问题及养蚕业发生蚕病的问题,创立了“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利用热力杀死物品中的病原菌或一般杂菌,同时又不致严重损害其质量。

常用于消毒牛奶和酒类等。

加温61.1-62.8 ℃30分钟或71.1 ℃15-30钟可将其中的非芽孢病原菌杀死。

(2)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学说”,证实微生物的活动——著名的曲颈瓶实验(3)研究了多种发酵(乳酸、醋酸、丁酸),认为发酵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发酵由不同的微生物引起。

奠定了发酵理论。

Robert Koch(柯赫)主要贡献1881年创立了研究微生物的一系列方法(如培养基的制作、染色技术、细菌的分离和纯化技术)1882年发现并观察了多种病原菌如炭疽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等4.微生物学的全面发展时期(二十世纪初---七十年代)1917费里斯.修伯特.代列尔(Félix Hubert D'Herelle)噬菌体1928佛雷德里克.格里佛(Frederick Griffith)肺炎球菌的转化食品微生物学进展有益微生物的应用----可利用微生物的范围的扩大挖掘已知微生物的潜力发现微生物新资源创造微生物新品种微生物具体利用形式-----微生物发酵发酵工业的范围:医药、食品、化工、冶金等1.酒精生产及酿酒工业;2.发酵食品工业;3.抗生素发酵工业;4.有机酸发酵工业;5.氨基酸发酵工业;6.酶制剂工业;7.生理活性物质生产工业;8.核酸类物质生产工业;9.菌体生产;10.环境保护;11.其它:冶金、制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温发现之旅多维视角展示生物科学史
一、引言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有相当多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如“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注重的是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因此,在处理生物科学史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常常是由教师简单介绍这些生物科学史,然后给出结论,重在让学生理解结论并能加以应用。

不少学生觉得这些科学史学习起来枯燥,往往采取机械记忆的方式记住相关结论,在涉及相关知识应用时常常出现知识结构模糊不清的现象。

难道没有什么办法让这些经典的科学史不那么枯燥吗?这恐怕是每一个生物老师都曾想过并想解决的问题。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安排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有了不少变动。

二、案例描述
新课程体系下的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内容编排上有很大变化。

旧人教版教材采取直接展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磷脂的双分子层排布,以及直接表达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特点,学生也没有去细想为什么磷脂要排成双分子层?单分子层不行吗?更没有人深刻的体会到细胞膜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的功能特点。

然而新教材并没有直接展示这些知识点,而是通过一段生物史的介绍━━对生物膜的探索
历程,让学生重走了一遍科学家的探索之路,在考虑当时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下,逐步自己总结出生物膜的结构并完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本节内容授课要想达到好的效果,仅有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精心编排还不行,还依赖于教师的精心组织。

教师必须多花心思组织课堂,利用生物发展史中的实验对象、实施方案、观察统计对象、结论设定相关节点设置问题串实施探究性教学。

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过程中有章法、有目标、有适切性评价,而不是机械的记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这样才能从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也就不会觉得枯燥。

首先,融合生活情境元素,激发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热情
贴近生活引入问题:若给三种材料:普通布、塑料袋、弹力布,你会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的模型?为什么?体现了什么观点?学
生大都都会选择弹力布,认为弹力布有弹力可以让一部分物质通过,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也能答出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这时我借势追问:那么生物膜究竟是怎样的结构才使它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呢?将学生引入到本节课探究重点。

然后师生互动,从欧文顿试验中,学生都能捕获“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一结论,还有很多问题并没有理解,我在此有几个设问:①对“欧文顿实验”,最初实验得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②在推理分析得到结
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③为什么一
开始不对生物膜直接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④思考技术对科学发展起什么作用?学生将这几个问题思考清楚后,会理解当时只能得到这一推测的结论,因为还没办法提取到细胞膜直接分离鉴定。

其次,思维节点设疑引入巩固发展学生生成资源
根据欧文顿的推论,细胞膜除了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过渡到脂质和蛋白质怎样形成细胞膜呢?学生阅读课本,从这一实验:从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红细胞膜的2倍,可以得出细胞中脂质分子排列成连续的两层。

但学生并不知道如何排布以及为什么排成两层?这时我只提供磷脂结构示意图,简单介绍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请学生自己展开大胆想象,推测以下问题: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并画出如何分布的示意图。

通过这一问题,学生理解了磷脂的特点。

接着解决下一问题: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在细胞膜内外都是水环境条件下,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排成一层行不行?细胞膜的两层磷脂分子可能怎样排布呢?形成什么样的结构呢?
学生对这三种模式选择不一,最后意识到细胞膜内外都有水这一特点,而磷脂的头部是亲水的这一特性,学生能自己理解并记住应该选第一种模式图,整个排布可以用右图表示,这样也就理解了磷脂双分子层。

再次,问题串层递演进丰富延展学生思维视野
我接着带领学生思考:磷脂排布方式清楚了,那蛋白质如何排布呢?学生阅读课本能找到罗伯特森提出的“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的观点。

很多学生也许也接受了这个观点,这时我反问学生:能否用刚才的观点解释以下现象呢?例如细胞分裂、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成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裂与复原现象。

最后师生一起解决,学生也能理解若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结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

随着新的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的研究,科学家对蛋白质的位置也提出了准确的说法,指出蛋白质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紧接着问题递进: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不是静态的吗?假如做实验应该采用什么实验方法来判断?如果是同学们自己做这个实验,大家又会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呢?同学们经过仔细分析加上阅读课本,很自然就过渡到了下面这个实验。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从实验结果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学生根据我设计的问题串自然领悟了这个实验的实验方法: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不同膜蛋白,并且找到观测指标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观察不同荧光的分布情况得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

最后引申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最后,知识信息转换实践厚实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内化评价
学生经过对这一段科学史的自我探究,自己也能画出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示意图了,并且还能描述出成分主要包括磷脂和蛋白质以及它们各自的排布方式,这样排布的原因也能理解。

因为理解了,后面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就可以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而且不容易遗忘。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而言对这些知识点不是靠死记硬背而得来,都是通过自己重走科学家道路分析而来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获得了很高的成就感。

学完这节内容后,我还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生活中的素材自己制作一个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后学生分组采用泡沫盒,牙签,橡皮泥,萝卜等自己身边的材料,形象准确的制作出了符合生物膜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的物理模型。

三、案例反思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关生物学的重大科学发现也都是经过大量的探究实验而获得的。

新课程教学中更注重探究、操作及自我发展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因此,如何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是新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然,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不可能通过短时间的强化训练就能达到课程要求,而应该是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的。

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注重日常教学中有关实验探究内容的教学,抓住每次机会,重视实验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循序渐进地的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而课本中的生物科学史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的探究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师应该学会
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首先要给学生乐于探究的动力,而动力来源于兴趣。

因此,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

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自己对待课本中有关生物科学史的内容时,不能简单对待,引入时应该融合生活情境元素,激发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热情。

对待生物科学史中的探究思想和探究历程也要深一层次的进行
挖掘,多维视角展示生物科学史丰富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载体,教学生将这些看似枯燥的内容通过探究内化成自己生成的知识。

生物学上每一次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实验探究的过程,因此,课本中每个科学研究史都是学生探究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机会。

在处理这些内容的时候,教师如果能把传统教学方式中枯燥的科学史的讲解变成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探究,会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走科学家的探究之路,鼓励学生再现科学家的探究思想和探究过程,对科学家的实验进行评价、改进或重新设计,让学生会更有兴趣主动参与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再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价,让学生对实验设计思想有清楚的认识,同时纠正学生在实验设计中的遗漏和错误。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更多的获得成就感而提高生物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生物学科学史还蕴含着科学思维及方法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体现着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范例作用。


物学教师除了利用生物学科学的中“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应联系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等等史例,介绍有关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并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

另外生物学科学史也是生物学科学方法不断发展的历史,生物学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发现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与方法。

总之,看似枯燥的生物科学史内容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的积极热情的参与探究,再添上科学家们严谨的实验设计方案,学习起来也会很生动,有时会感叹经典确实是经典,有时候会发现科学家也会考虑不周,甚至会大胆的臆想:我能找出科学家的不足,莫非我也有成为科学家的潜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了超高的成就感,这将会是后面学习的动力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