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规划师一年全国的牛人笔记(原理)

注册规划师一年全国的牛人笔记(原理)
注册规划师一年全国的牛人笔记(原理)

一年四门全过,一个牛人的复习笔记,规划原理全,回报大家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 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 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梅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5)经济全球化理论 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城市不断增长)、相当集中(城市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相当分散(郊区增长超过城市)、绝对分散(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占10%或65岁以上占7%)、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英:费希尔、克拉克 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 2)美:贝尔 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 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 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分析一个城市的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能、地位、作用)规模(人口、用地)的区域论证 10、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1)城镇体系的概念与特征在一个国家或相当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特征: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6个。(动开关整群层) 2)城乡整体发展动力:农村向城镇的向心集聚,城镇向周围地区的离心辐射手段:规划、引导和调控城镇体系目的: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效益的统一。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共9个知识点 1、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1)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历史约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3500年。规划思想最早形成:周代规划思想多元化: 东周儒家-礼制-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管子、老子-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唐长安城:中轴对称、东西两市、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元大都: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明清北京城: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突出8km中轴线。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皇城南形成商肆。 3)明南京城依山傍水,布局灵活,自然观理念占主导的典型城市格局。 2、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1)奴隶制社会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经历奴隶制民主政体,形成城邦国家-民主、平等的城邦精神。代表:米立都城。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了宫殿,市民机会场所形成了城市的核心。古罗马: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城市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记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2)封建社会的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众多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城堡的出现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10世纪以后,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不少城市(佛罗伦萨)突破封闭的城堡,不断想外扩张。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意大利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建立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巴黎-轴线放射街道、宏伟宫殿、公共广场成为当时典范。 3、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背景及当时存在的问题 18世纪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病-城市中住房短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严重匮乏,导致传染病流行(19世纪三四十年代蔓延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霍乱)。 2)针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于莫尔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

欧文、傅立叶。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 。傅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的实践。(法律基础)英国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英国公园运动-西谛。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4、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1)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设,环形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雅典宪章》1933年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300万人口的城市。中部为中心区,处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人居住在板式住宅。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价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3)霍华德、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比较共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不同点: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柯布西埃-城市集中发展,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4)索里亚.玛塔-线形城市理论:1882年提出西班牙工程师基本原则-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城市形态-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实践-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1948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轴线延伸。 5)戈涅-工业城市法国 1904展出,1917出版《工业城市》基本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雅典宪章》功能分区的原则。 6)西谛-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7)格迪斯的学说 1915出版《进化中的城市》将城市和乡村规划纳入到统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经美国芒福德等发扬,形成了对区域德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工组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5、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1)《雅典宪章》1933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将城市看成了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3)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终极状态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6、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性认识是不适宜的,要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科学的预测城市得未来发展,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理论涉及内容:功能理论-城市形态和结构。决策理论-系统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方法论、科学决策。规范理论-规划价值目标及其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分化为两种形式: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形不成城市群;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蔓延。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1924年,阿姆斯特丹 提出建设卫星城概念。卫星城市

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同时从属于一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问题-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建设的新城市) 形成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有机疏散理论 1942年沙里能《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提出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有机疏散理论。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即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相联系。将城市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做有机疏散。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理论基础:经济活动的聚集;城市的集中发展-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5个特征。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世界城市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和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城市聚集区:被一群密集地、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地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的是多核心地城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是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 3)城市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每个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的区域组合形成城市的等级体系。城镇之间交通、通信所组成网络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赋予了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相当地位(引力模型)。城市体系: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格迪斯、芒福德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德国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贝利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等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城市体系内容:职能、规模、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城市内部各类土地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城市的经济地租密切相关。同心圆理论:伯吉斯1923年提出,城市划分为5个同心圆。居中是中央商务区(CBD),第二环是过渡区,是衰败了的居住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有内向外扩展,并继续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7、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式 1)可持续发展 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1992年,联合国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变革现行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2)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底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知识经济四个特点: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信息技术-使知识以有限知识传播;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人力因素-空前重要。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体系水平结构。知识经济时代-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的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众多的制造与装配基地)、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少量的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垂直结构。 4)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空间结构变化知识传播的信息化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应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亲近大自然、家庭内工作、中心区娱乐等。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共11个知识点 1、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现代社会组织工业生产、服务和消费,实施社会管理的最有效的场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是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手段,是落实国家宏观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证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合理利用和城市各项建设合理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及国家经济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管理的依据。城市规划的目的-既是为了保障城市社会的安全、卫生、公平和效率,也是为国家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

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三种属性,即城市规划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政府职能,又是一项社会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和城市化时代的来临,城市在未来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规划作用既承担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一部分,也承担促进并引导中国城市化巨变的重要作用,城市规划的法律严肃性要通过编制合法性、决策合法性及实施过程的合法性来体现。 2、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 1)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城市是一个由众多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各个子系统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城市规划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正确处理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城市规划工作者针对城市与区域、城市经济结构与用地结构、城市建设与保护等诸多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对策。 2)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城市规划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求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一系列关系,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正确与否,高层次、高水平的编制规划是城市规划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的基础条件。 3)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抓紧修改《城市规划法》;建立各级人大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以及广大群众对规划执行的监督机制。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地方法规;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问题;国家和地方要进一步抓好技术法规、规范的制定工作。 4)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依法行政,严格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任务:严格执法,处理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违法行为;从严治政,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是保证城市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 5)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队伍建设不断充实、健全各级规划管理机构,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深化规划设计单位的体制改革,完善资质管理、市场管理、人才激励机制。 3、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组成完整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分为法律法规、技术法规。 4、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 3个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全国、省自治区、跨行政区域、市域、县域5个类型;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成果;分区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控制性、修建性详规。 5、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国发2002 13号文:设区城市的市辖区原则上不设区级规划管理机构,如却有必要,可由市级规划部门在市辖区设置派出机构。 6、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相互关系共同点: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不同点:两个规划的地域范围、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有所不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和面的关系。区域与城市规划要相互配合、协调进行,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内容的深入落实与具体化。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要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7、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互为依据-中长期“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城市规划也是年度计划及中期计划的依据。城市规划是“计划”的空间部署。由于规划期限不同,城市规划要做成更长远的预测与布局。 8、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二者目标一致--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规划范围、控制层面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宏观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两者相互协调和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城市有关研究(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空间布局等)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总量应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一致。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范围内的用地布局应主要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安排。

9、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规范环境保护行动的筹划,是实现环境目标的手段,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城市生态规划-讲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使城市规划生态化,同时关注城市的社会生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三者层次不同--城市生态规划层次最高,城市规划居中,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最低。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编制 共18个知识点 1、制定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2)协调城镇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的提高。 4)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 5)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6)正确引导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7)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8)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在管理,位于规划区内的要纳入总规。 9)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10)增强城市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 2、城市规划中的调查内容和方法调查-分析-规划是规划的基本方法。 1)调查内容区域环境、历史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市政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2)调查方法现场踏勘或观察;抽样、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会;文献资料的运用。 3、城市规划的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两种:因果分析法、比较法(难以定量分析而需要量化的问题,如用地指标的确定。) 2)定量分析:频数和频率分析、集中量数分析、离散程度分析、一元线形回归分析。 3)空间模型分析实体模型:投影法;透视法概念模型:几何图形法(用于功能结构分析);等值线法(交通可达性分析);方格网法(用于环境、人口的空间分布);图表法(用于经济、社会各种因素的比较分析)。 4、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和规划的具体要求而确定。 5、

城市用地的分类 10大类,46中类,73小类。总规:大类为主,中类为辅;分区:中类为主,小类为辅;详规:达到小类深度。用地标准: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分四级(60.1-75 75.1-90 90.1-105 105.1-120 );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居住18-28;工业10-25;道路广场7-15;绿化大于等于9;建设用地结构:居住20-32,工业15-25,道路广场8-15;绿地8-15。 6、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1)工程地质条件: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地形条件;冲沟;滑坡与崩塌;岩溶;地震(有活动断裂带地区,慎重),强震区不宜建设城市,地震断裂带上可设置绿化带,不得进行建设。城市上游不宜建设水库。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对待地面水,存在两方面问题,水对城市的影响-防洪标准、措施的合理制定,保证城市建设的安全。城市建设可能对原有水系的破坏-过量取水、污水的大量排放、改变水道与断面等。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后两者可为城市水源,承压水可为城市主要水源,地下水过量开采,会形成漏斗。对地下水有污染的建设项目不应布置在地下水的上游方向。 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气温降水与湿度

7、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1)用地布局结构方面

是否合理(城市功能分区与结构协调);能否适应发展需要;是否体现城市性质要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潜力。

2)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3)社会、经济构成方面

8、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1)城市土地的基本性质

承载性是最基本的自然属性;区位的极端重要性(与几何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地租与地价。

2)主要影响因素

分三个层次:(1)基本因素层:土地区位、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其他因素;(2)派生因素层:繁华度、交通通达度,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城市规划。(3)因子层:更小的侧面。

9、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城镇体系

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2)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是对城镇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合理的进行城镇布局,优化区域环境,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并明确不同层次城镇的地位、性质和作用,综合协调相互的关系,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3)层次

全国、省域、市(县)域及跨行政区域等。

4)主要内容:9个方面可分4部分。

(1)调查分析预测

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

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2)规划布局(三大结构)

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3)区域发展支撑条件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4)实施保障

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0、如何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条件

历史背景、区域基础、经济基础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4)确定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5)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6)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7)确定保护区域生态、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8)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9)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1、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的要求

1)文件

文本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附件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2)图纸

现状图

规划图

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等专项规划图

图纸比例:1:50万~1:10万;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1:5万~1:1万。

1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1)任务:研究确定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作为编制总规的依据。

2)内容:4个方面

(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4)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3)成果

(1)文字说明

简述城市自然、历史、现状特点。分析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初步划出城市规划区范围;原则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初步预测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提出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的初步方案;对城市能源、水源、交通、防灾、环境保护、重点建设等提出意见。提出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重要措施的意见。

(2)图纸

区域城镇关系示意图:1:5万~1:20万,标明相邻城镇位置、行政区划、重要交通设施、重要工矿和风景名胜区。

城市现状示意图:1:1万~1:2.5万,标明城市主要建设用地范围、主要干道以及重要的基础设施。

城市规划示意图:1:1万~1:2.5万,标注各类主要建设用地、主要干道、河湖水面、重要的对外交通设施等;

其他必要的分析图纸。

13、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1)主要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建设和合理发展。

2)主要内容:14方面,7个部分

(1)体系规划

编制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规划布局

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提出人口、用地规模,确定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中心区位置。

(3)基础设施支撑

确定城市内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及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

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4)治理与保护

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止污染措施。

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保护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对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5)安全保障

提出人防建设、消防、防洪、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6)建设安排

确定旧区改建及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协调市区与近郊村镇的各项建设,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

(7)有关建议

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14、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1)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条条调查——城市各有关部门的资料调查。

块块调查——调查各类用地的分布与面积。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综合各项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评价。

评价因素——地基承载力、地形坡度、地下水位、洪水淹没深度、工程地质。

一类用地——适于建设用地,地形坡度在10%以下,地基承载力能够满足要求,地下水位低,没有百年一遇洪水淹没危险,地质条件良好。

二类用地——采取工程措施后适于建设用地,土质较差,地下水位较浅,洪水淹没深度不超过1-1.5m,地形坡度较大,地质条件需要采取工程准备措施。

三类用地——不适于建设用地。地形坡度超过20%,洪水淹没深度超过1.5m,有严重的不良地质现象,

2)确定经济技术指标

3)确定城市性质

概念: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决定。

依据和方法:宏观分析、城市自身发展因素分析、方法——定型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应注意的问题:不照搬现状,也不脱离现状;定位要有依据,不能人为拔高;既要避免空洞的共性,又要避免不分主次、将各种可能一一罗列。表述要准确,简明扼要(一般不超过3句话)。

4)城市规模:人口规模

城市人口的内涵:地域性(实体概念)、时间性(阶段性)、类别性(非农业人口、城区内农业人口、一年以上流动人口)。

构成情况:年龄、性别、家庭、劳动、职业构成。

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的意义:是规划的基本参数,影响规划布局结构、配套设施数量和标准。

人口预测的依据和方法

人口预测应注意的问题

城市用地规模预测

5)城市总体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功能协调,安全和运转高速。

依托旧城,紧凑发展。

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6)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模式:集中式(网格、环状、环状放射、混合、带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分散式。

7)城市用地布局的艺术性

15、城市总体规划成果要求

1)文件:文本和附件

2)图纸:大、中城市1:1万~1:2.5万;小城市1:5000~1:1万;建制镇1:5000。

16、城市分区规划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1)主要任务

2)主要内容

3)成果

文件:文本和附件

17、城市详细规划的类型和任务

1) 任务

2)类型:控制和修建

18、控制性详规内容和编制办法

1)任务

2)内容

3)控制指标

规定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红线后退距离、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指导性指标——人口容量及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环境要求。

19、控制性详规成果要求

1)成果

文本(包括规划范围内土地使用与建设管理细则并附地块控制图则)

和附件

2)内容要求

3)图纸内容:现状、规划、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工程管网。1:1000~1:2000。

20、修建性详规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1)主要任务:对于要进行建设的地区。

2)内容:

21、修建性详规的成果要求

规划说明书和图纸。

1:500~1:2000。

第五章 主要专项 17个知识点

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

a: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对外(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城市交通(道路、轨道和水上)

b:城市交通系统:

3个系统组成:交通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道路系统(通道);交通管理系统(管理与控制)。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是与城市用地布局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规划工作

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a:影响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

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城市外部交通联系和自然地理条件。

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城市骨架关系。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市内交通联系。

b:基本要求

(1)满足组织城市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

分界线;通道;骨架景观

(2)满足交通运输的要求

道路的功能必须同相邻道路的用地性质相协调(交通性不能安排可产生大量人流的生活性用地如居住、商业中心、大型公建)

道路系统完整(各级道路级配合理),交通均衡分布(减少多余的出行距离及不必要的往返运输和迂回运输,减少跨越分区或组团的远距离交通)

适当的路网密度和道路面积率。

要有利于交通分流。为交通组织和管理创造条件(不越级衔接、尽量正交;交叉口道路不超过5条,交叉角不小于60不大于120。

与对外交通衔接得当。

(3)满足环境和管线布置的要求

道路最好能避免正东西方向,应有利于夏季通风、冬季抗御寒风。避免过境交通穿越市区、交通性道路穿越生活居住区。道路规划为工程管线的敷设留有足够的空间。

c: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

现状调查,资料准备及图纸;道路系统初步规划方案(功能、骨架要求);交通规划初步方案(交通

量预测及分配,道路面积密度的预测);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深入研究道路红线、断面、交叉口);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含平面图、横断面图);说明书。

d:城市道路分类

按城市骨架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按道路功能分类:交通性、生活性道路。

e:城市干道网类型

方格网式道路系统:地形平坦,利于布置,对角联系不便,非直线系数大,穿越中心区。

环行放射式道路系统:以广场组织城市,利于联系外围,环形干道利于中心外的市区和郊区联系。放射形干道易把外围交通引入市中心,环行干道使城市呈同心圆扩张。

自由式道路:非直线系数较大,较易形成活泼、丰富的景观效果。

混合式道路系统:方格网+环形放射式的大城市发展后期效果较好。

链式道路网,由一两条主干道作纽带,串联较小范围的道路网,兰州。

f:城市各级道路的衔接

原则: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让交通,适当分离(公路与城市道路)。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不得直接与城市生活性道路、交通性次干道相连。对于特大城市,可直接引到城市中心地区边缘,连接城市外围高速公路环路,再由此环路与城市快速路相连。对于较大城市,通过立体交叉引出联络交通干道,与城市快速路网连接,对于小城镇,通过立交引出交通干道,与主干道连接。

公路与城市道路 的衔接:可 直接与城市外围干道相连,要避免直通城市中心,把公路与城市交通分离开来,有两种方式-立交、公路绕城改道。

g:城市交通枢纽布局

包括:货运、客运、设施性三类

货运:包括仓库;市级物流中心通常布置在城市外围环路与通往其他城市的高速公路相交 的地方。在中心,可结合商业和工业用地的布置,安排若干次一级的流通中心。

设施性:人行天桥、地道和停车场,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按人口0.8-1.0平方米。

h:城市道路系统技术空间布局

a:交叉口间距:快速路:1500-2500米,主干道:700-1200米,次干道350-500米,支路150-250米。

b:道路网密度:(1)城市干道网密度=干道(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规范:大城市2.4-3km/km2;中等城市2.2-2.6km/km2。建议:大城市3-5,中小城市2.5-4;(2)城市道路网密度:规范:大城市5-7;中等城市5-6;建议6-8;

c:道路红线宽度:(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分割带);红线宽度不应是一条直线;快速路60-100,主干路40-70,次干路30-50,支路20-30。(各地城市一律暂停批准红线宽度超过80米(含80米)城市道路项目;城市主要干道包括绿化带的红线宽度,小城市和镇不得超过40米,中等城市不得超过55米,大城市不得超过70米;城市人口在2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城市主要干道确需超过70米的,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专项说明。要改进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管理,针对城市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规划路网布局,加大路网密度,改善交通组织管理。)

d:道路横断面类型:一块板:适合机非交通量一方较大,另一方较小,或两方都不大的状况,“钟摆式”交通流,占地小,投资省,通过交叉口时间短,交叉口通行效率高的优点。两块板:解决了对向快速车流干扰,车速大于50时设置,具有景观绿化要求,有高差的分割带,机非分离,可在量大的一侧设辅路。三块板:机非分道行使,保障交通安全;景观好;对向机动影响;适合机动车量不十分大而又有车速、畅通要求,自行车量较大的生活性道路或交通性客运干道;不适合机动和自行车量都大的交通性干道,城市快速路,占地大,投资高,交叉口通行受限。四块板:解决对向影响,交叉口问题多,占地投资大,不宜采用。

3、城市交通调查与分析

a:基础资料调查与分析:社会经济类资料(人口、就业、收入、消费、产值);运输现状类资料(公交客运总量、货运总量、对外总量);交通设施资料(各类车辆保有量、出行率、交通枢纽及停车设施);道路环境污染与治理资料;分析、预测车辆、客货运量的增长。

b:城市道路交通调查与分析:现状交通量(机非人)在路的时空分布;过境交通对路网的影响;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c:交通出行od调查:

目的:出行的起终点调查,以得到现状交通的流动特性。

交通区划分

居民出行调查:对象:6岁以上城市居民及暂住、流动人口。内容:社会经济属性、出行特征。方式:抽样调查4-20%,专业调查人员家庭访问法。

货运出行调查:方法:抽样发调查表或深入单位访问。了解不同货物运输量、货运车辆的时空分布规律。货运与城市土地使用特征、经济条件之间关系。

4、城市交通规划

a:任务:

确定交通发展目标,设计达到该目标的策略,制定和实施计划,包括确定城市交通政策、城市客货交通组织、道路交通流量分配等。

b:作用:建立完善的交通系统,协调各种运输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使交通系统获得最佳效益。

c:内容:

现状交通问题分析:矛盾——交通,肇事,环境污染,景观被破坏。原因——交通需求增长(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规划目标:提高城市经济效率,建立相对完善的交通设施,有效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交通需求预测三种方法:顺序、直接、个体行为。方案制定:方案评价原则:效率、有效性原则。方案实施:20年,5年一期评价修订。 5、城市交通政策的概念及其制定原则 a:概念:一定发展战略控制下,政府对涉及交通的决策。 b:内容:政策目标、背景;区域范围;政策种类;执行机构;城市交通法规。 c:特征:针对性与目标效用;多相关性与整体性;稳定性与可变性;向法规延伸。 d:我国概况;不成体系,缺乏交通供需关系的政策和内容。 6、对外交通的主要设施及规划要求 a:城市对外交通运输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b:铁路:铁路设施两类。客运站、综合性货运站及货场;编组站、客车整备场、迂回线(尽可能在外围)。客运站:中小城市在市区边缘,大城市必须深入市中心区边缘(距市中心2-3km)。数量:大城市分设几个。联系:与城市主干道连接,直接通达市中心及其他联运点。大城市可将地铁引进客运站,或将客运站深入市中心地下。布局:通过式、净端式、混合式。会让站、越行站:正线的分解点,间距8-12km。布置形式:横列式、纵列式、半纵列式,长度1-2.7km。中间站:客货合一,中小城市,横列式,间距20-40km。区位站:用地较大,按照横列式与纵列式布局,长度2-3.5km,宽度250m-700m。货运站:专业行的应接近供应的工业区、仓储区。危险品货站在郊区有一定安全隔离地带。编组站:郊区布置;占地大;对城市、交通分割严重,对环境污染干扰严重;要有发展余地,一般设在铁路干线汇合处。c:公路分类分级:按照性质作用分国道、省道、市道(县道)。按照功能交通量分:高速公路及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布局:公路等级越高,经过的城镇规模越小,则入境的比重越小,公路越要离开城区。大城市可布置高速公路环线,联系各条高速公路,并与城市快速路相衔接。中小城市,高速公路应远离城市中心,采用互通立体交叉,以专用的入城道路与城市联系。在大城市,宜与城市交通密集的地区相切而过,不宜深入区内。特大城市利用中心区外围环路,不必穿越市中心区。公路与城市道路各成系统、互不干扰。长途汽车站类型:客运、货运、技术、混合站。 d:港口 e:机场分类:等级分枢纽、干线、支线机场。布局:宜沿主导风两侧,(最小距离5-7km)。若跑道轴线方向通过城市,则一端与城市边缘距离至少15km。距城市距离10-30公里。避免通讯干扰,与铁路编组站、电气化铁路、高压线、变电站、电讯台、广播站、有高频设备或x光设备的单位保持适当距离。交通联系应在30分钟以内。 7、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知识 a:类型与特征 b:考核服务质量的四个方面:迅速、准点、方便、舒适。 c:规划要求:大中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控制私人交通工具过度发展,小城市完善市区至郊区的公共交通线路网。公交车大城市800-1000人/辆标准车;中小城市1200-1500人/辆标准车。公交线路网密度达到市中心区3-4km/km2,边缘地区2-2.5km/km2。市区公共汽车线路长度8-12km,快速轨道不宜大于40分钟行程。平均换成系数大城市不大于1.5,中小城市不大于1.3。非直线系数不大于1.4。人口200万以上(GDP超过200亿元)控制并预留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的路线和用地。单向客运能力:公交8-12千人次/h,无轨电车8-10千人次/h,有轨电车10-15千人次/h,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15-30千人次/h,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30-60千人次/h。 d:公共交通线路系统规划小城镇可不设。中等城市形成以公共汽车(相邻组团及市级大型人流集散点)为主体的系统,带状设置快速公交汽车线路。大城市以快速大运量轨道公共交通(组团间、组团与市中心、联系市级大型人流集散点客运)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网。三套线路网:正常线路网+高峰线路+通宵线路。类型有:棋盘、中心放射、环线、混合、主辅线型五种。线路规划原则:公交线路规划:原有不作大调整,确定新区系统类型。根据客运枢纽、大型人流集散点分布,确定线路网。逐条开线路,不断修正。公交站场规划:公交车场、公交枢纽站(客运换乘枢纽“三条以上线路汇合点,占地1-2公顷”首末站“一条线路占地1000平方米,三条线路占地3000平方米”和到发站“占地规模不超过1000平方米)和公交停靠站(站距:公共汽车和电车500-800米,公共汽车大站快车1500-2000米,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800-1200米,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1000-2000米。同向换乘距离不大于50米,异向换乘距离不大于100米,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方向迎面错开30米,在道路平面立交或立体交叉设置的,

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米并不得大于200米)。快速路、主干路上的停靠站采用港湾式布置。 8、城市给水工程 a:构成:取水、净水、输配水工程。 b:规划:任务:内容: 9、城市排水工程 a:构成:雨水排放、污水处理与排放工程。 b:内容: 10、城市供热工程 a:构成:热源工程、供热管网。 b:内容: 11、城市供电工程 a:构成:电源工程、输配电网络 b:内容 12、城市燃气工程 a:构成:气源、储气、输配气管网。 b:内容: 13、城市环境卫生工程 a:包括:垃圾处理厂、填埋场、收集站、转用站、车辆清洗场、环卫车辆场、公共厕所以及环卫管理设施。 b:内容 14、城市通信工程 a:构成:邮政、电信、广播、电视。 b:内容 15、城市防灾工程 a:构成:消防、防洪、抗震、人防、救灾生命系统。 b:内容:防洪规划、消防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人防规划。 16、城市工程管线种类与特点六种: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热力、燃气。按输送方式分:压力管线(给水、煤气、灰渣);重力自流管线(污水、雨水)。按工程管线敷设方式分类:架空线(电力线、电话线);地铺管线(雨水沟渠、地面轨道);地埋管线(深埋:给水、排水、湿煤气;浅埋:热力、电信、电力)按弯曲程度:可弯曲(电力、电信、自来水管道);易弯曲(电力、电信、污水管道)。 1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原则 a:基本原则:与铁路、道路正交困难时交叉角不小于45度。 b:避让原则:新让旧;小让大;压力让自流;易弯曲让不易弯曲;临时让永久;工程量小让大的。检修少方便的让检修多不方便的。 c:共沟原则:热力不与电力、通讯电缆及压力管道共沟;排水在沟底(在腐蚀之上)可能影响的(易燃、毒、腐蚀)不共沟,并严禁与消防水管同沟。 d:共杆原则:同一性质合杆,电信与供电不合(特殊电信加皮线),高压输电与电信平行时,考虑干扰问题。

18、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目的和工作内容目的:工程合理,造价经济,景观美好。总规阶段:图纸应标明:城市用地组成及城市干道网。干道交叉点的控制标高,干道 的控制纵坡度,其他控制点(铁路立交、防洪堤、桥梁)控制标高。分析地面坡向、分水岭、汇水沟、地面排水走向。详规阶段:方法:设计等高线法、高程箭头法(地形变化简单的)、纵横断面法(地形比较复杂的)。 19、城市防灾措施:政策性、工程性。 20、防灾标准与对策 a:城市防洪防涝标准:

b:抗震标准:分类:按发生原因分陷落、火山、构造、人为;按震源距地表深度分浅源、中源、深源;按所在地距震中分地方性、近、远、很远地震。两种指标分类法:按地震烈度分12个等级,6度为设防分界,地震震级划分。 c:城市消防标准: (1)道路消防要求:建筑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超过220米,设消防通道。沿街建筑连接街道与内院的通道间距不大于80米,消防道路宽度大于3.5米,净空不小于4米,尽端式回车场不小于15乘15米。(2)建筑消防间距:多层之间:6米;多层与高层:9米;高层之间:13米。

2)建筑消防间距:多层之间:6米;多层与高层:9米;高层之间:13米。

(3)建筑设计要求:高层建筑主体有不小于四分之一周长的防火面。

d:城市人防标准:战时留城人口占30%-40%,按人均1-1.5平方米建设工事。成片居住区按总建筑面积2%或建筑总投资6%设人防工程。

21、防灾工程设施的布局

1)防洪防涝工程设施:堤墙、排洪沟渠、防洪闸和排涝设施组成。

当堤顶设放浪墙时,提顶标高应高于洪水位0.5米以上。排洪沟的弯道半径不得小于5倍的设计水面宽度,安全超高为0.5米。

2)城市抗震设施

避震和震时疏散:就地、中程(1-2公里半径内)、远程。

疏散通道:宽度不小于15米,为城市干道。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应有2条不经过市区的过境公里,间距大于20公里。

疏散场地:6度设防区,人均1平方米;9度,人均2.5平方米;(远离火灾,地势较高,无崩塌、地裂、滑坡危险,易于供水供电的区域。

3)城市消防设施

指挥调度中心、消防站、消火栓、水池、望塔。

消防站:一级:6-7辆车,占地3000平方米。

二级:4-5辆车,占地2500平方米。

三级:3辆车,占地2000平方米。

微型:3辆车,占地200平方米。

布局:责任区4-7平方公里,接警5分钟到达。港口城市设水上消防站,大企业设专业消防站。消防车要进出方便,与医院、学校及人流集中建筑保持50米以上距离。确保自身安全-与危险品、易燃易爆品生产储运点间距200米以上,且位于上风向或侧风向。

消防栓设置:沿路设置,靠近路口,间距不大于200米,道路宽度大于60米时,双侧设置,消防栓距离建筑大于50厘米,保证消防车通道的建设。

4)人防工程:避开重要军事目标,距离危险品设施50-100米,距离生活地点小于100米,布局要面上分散,点上集中,有重点的组成群体,便于开发利用。主要工程:指挥所、医疗救护专业队、后勤保障、人员掩蔽工事、疏散干道。

5)城市生命线系统

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

保证设施建设的高标准、地下化、设施节点的防灾处理、设施的备用率。

22、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活动性冲沟、滑坡、岩溶、地震断裂带等地质灾害易发生地区不适于进行修建活动。特殊需要时,要严格、可靠措施。

23、城市绿化系统的组成: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24、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内容

25、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及规划原则

1)概念:包括自然、人文社会诸要素,指通过视觉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

2)内容

3)原则:舒适性、审美、生态环境、因借、历史文化保护、整体性原则。

26、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概念:泛指地上地下有形遗存无形文化积累,三个层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

2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基本内容

1)概念:保护文物特别丰富(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市区或郊区),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2)分类:

故都型: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沈阳、大同、荆州、咸阳、邯郸、福州、重庆。

传统风貌型:平遥、韩城、榆林、镇远、阆中、荆州、临海、商丘、祁县、歙县、赣州、大理、丽江、苏州、泉州、绍兴、建水、潮州、梅州、同仁。

风景名胜型:承德、桂林、扬州、苏州、绍兴、镇江、常熟、敦煌、曲阜、都江堰、乐山、天水、邹城、昆明、肇庆、吉林、杭州、西安、北京、南京、大理、丽江、建水、青岛、洛阳、岳阳地方及民族特色型:拉萨、日喀则、大理、丽江、喀什、江孜、银川、呼和浩特、建水、潮州、梅州、巍山、同仁、福州、吉林、集安、柳州、琼山。

近现代史迹型: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重庆、哈尔滨、青岛、长汀、南昌、延安、遵义、济南、沈阳、南京。

特殊职能型:泉州、宁波、景德镇、自贡、寿县、亳州、大同、武威、张掖、佛山、广州、榆林、阆中、武汉。

一般古迹型:徐州、济南、长沙、成都、沈阳、郑州、淮安、保定、襄樊、宜宾、正定、漳州、临淄、衢州、聊城、泸州、南阳、咸阳、钟祥、岳阳、雷州、新绛、代县、汉中、浚县、随州、柳州、琼山、集安。

可分四种情况:

古城格局风貌比较完整,可全面保护(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古城风貌犹存,格局、空间关系有值得保护之处(北京中轴线,苏州宋以来的水路并行格局、西安明城格局)。

古城格局已经不存在,还有若干体现传统风貌的街区。

少数名城已经无历史街区,全力保护好文物古迹周围环境。

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内容:文物保护单位: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保存历史原貌和真迹。历史文化保护区: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保护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还要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历史风貌。

编制原则:

基础资料收集:

成果要求:

28、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的基本内容

1)概念;

历史文化保护区:1986年提出,指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较完整的保存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

民族特色的街区、建筑群、村落等区域。

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且传统风貌完整的生活地域,是文化保护区的一类。

2)基本特征:风貌完整性、历史真实性、生活延续性。

3)内容:现状调查:

保护规划:

第六章:城市规划的实施 10个知识点

1、城市规划实施的基本概念

政府实施城市规划:直接行为、控制和引导行为。

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的行为:

2、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与作用

1)目的:

对城市空间资源加以合理配置,使城市经济、社会和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持续的按照规划进行。

2)作用:为了使城市的功能与物质性设施及空间组织之间不断趋于平衡。

3、城市规划实施与公共政策及政府行政职能的关系

1)与公共政策:要有公共政策来干预市场的自发过程,克服其缺陷,保障社会公众利益。

2)与行政权力:

4、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与其他公共行政行为的关系:相互配合和衔接。

5、行政区划的有关知识

1)概念

2)基本要素

3)合理的行政区划

6、城市规划实施机制

1)法律机制

2)行政机制

3)财政机制

4)经济机制

5)社会机制

7、城市规划实施原则:5大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法无授权不得行,法有授权必须行”

行政合理行原则:自由裁量权;

行政效率原则:

行政统一原则:

行政公开原则:

2017注册城市规划师管理与法规真题回忆版+答案

2017 年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真题 一、单选题 1、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把()放在突出的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A、全面深化改革 B、促进社会和谐 C、城乡统筹发展 D、生态文明建设 2、构成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是() A、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和客体 B、行政法律关系内容 C、行政法律关系的形式 D、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失的原因 3、当同一机关按照相同程序就同一领域问题制定了两个以上的法律规范时,在实施的过程中, 其等级效力是() A、同具有法律效力 B、指导性规定优先 C、后法优于前法 D、特殊优于一般 4、“凡属宪法、法律规定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必须在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行政机关才 有权在其制定的行政规范中做出规定”,在行政法学中属于() A、法律优位 B、行政合理性 C、行政应急性 D、法律保留 5.在下列的连线中,不符合法律规范构成要素的是() A.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假定 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处理 C.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无效——制裁 D.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登记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有上级人民政府 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制裁 6、以行政法调整的对象的范围来分类,《城乡规划法》属于() A、一般行政法 B、特别行政法 C、行政行为法 D、行政程序法 7、根据行政立法程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从效力等级区分,属于() A、行政法规 B、单行条例 C、部门规章 D、地方政府规章 8、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制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不属于行政合理性原则的是() A、平等对待 B、比例原则 C、特事特办 D、没有偏私 9、公共行政的核心原则是() A、廉洁政府 B、越权无效 C、综合调控 D、公民第一 10、下列有关公共行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立法机关的管理活动不属于公共行政 B、公共行政客体既包括企业和事业单位,也包括个人 C、公共行政是指政府除了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D、政府是一种组织的职能11、划分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标准是() A、行政行为的主体不同 B、行政行为的客体不同 C、行政行为的方式和作用不同 D、行政行为的结果不同 12、下列行政行为,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是() A、制定城乡规划 B、核发规划许可证 C、对违法建设作出处罚决定 D、对违法行政人员进行处分 13、根据《城乡规划法》,下列规划体系中,不正确的是() A、城镇体系规划——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镇域城镇体系规划 B、城市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C、镇规划——镇总体规划、镇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D、乡村规划——乡规划(包括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村庄规划 14、下列规划的审批中,不属于国务院审批的是() A、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B、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的总体规划 C、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 D、直辖市城市总体规划 15、根据《城乡规划法》及部门规章,下列不属于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是() A、城市人口规模 B、城市防护绿地 C、城市湿地 D、历史建筑的风貌协调区 16、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不包括() A、规划区范围 B、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C、城市性质 D、基本农田 17、根据《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办法》,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自批准之日起()个工作日内,通过政府信息网站以及当地主要新闻媒体等方式公布 A、15 B、20 C、30 D、45 18、下列对于城市规划绿线、黄线、蓝线、紫线的划定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城市绿线在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时划定 B、城市黄线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时划定 C、城市蓝线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划定 D、城市紫线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划定 19、某市总体规划图标示的风玫瑰图上叠加绘制了虚线玫瑰,按照《城市规划制图标准》规定,虚线玫瑰是() A、污染系数玫瑰 B、污染频率玫瑰 C、冬季风玫瑰 D、夏季风玫瑰 21、根据《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近期建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不包括() A、城市近期发展规模 B、城市近期建设重点 C、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措施 D、对城市名胜区系、城市绿化、城市广场的治理和建设意见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制度规定

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制度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乡规划师队伍建设,保障规划工作质量,维护国家、社会和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对注册城乡规划师实行准入类职业资格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注册城乡规划师,是指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证书,并依法注册后,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及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 从事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研究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可以通过考试取得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证书。 第四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负责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制度的政策制定,并按职责分工对制度的实施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考试 第五条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考试制度。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考试。 第六条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拟定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考试科目、考试大纲,组织命审题工作,提出考试合格标准建议。 第七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专家审定考试科目和考试大纲,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考试合格标准,并对考试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八条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可申请参加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考试:(一)取得城乡规划专业大学专科学历,从事城乡规划业务工作满6年; (二)取得城乡规划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学位,或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专业学位),从事城乡规划业务工作满4年; (三)取得通过专业评估(认证)的城乡规划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学位,从事城乡规划业务工作满3年; (四)取得城乡规划专业硕士学位,或取得建筑学硕士学位(专业学位),从事城乡规划业务工作满2年;

注册城市规划师原理学习笔记 原创学习笔记

原理(一) 一、城市与城市发展 1、城市归根到底是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农民和农村:直接投资、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三种方式。 3、2006年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4、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二元结构;2)收入差距拉大1/6-1/7;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4)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失衡。 5、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6、城市人类最早历史公元前3000年左右。 7、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为生活生产支撑,文化趋于多元) 8、城市空间环境的演进规律:1)单中心到多中心,2)平面到立体,3)从生产性空间到生活性空间,4)从分离的物质空间到连续的多样空间。 9、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自然、社会文化、经济与技术、政策制度因素。 10、城镇化的基本阶段:1)集聚城镇化;2)郊区化,3)逆城市化,4)再城镇化, 11、城镇化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12、1957,戈特曼,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13、我国市治的特点,广域性,是城区型和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模式。 14、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企业;2)商品短缺时代的乡镇企业,3)市场经济早期的分散家庭工业,4)以外资及混和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15、中国城镇化的现状:1)从大起大落到持续发展;2)由西向东,东快于西,3)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以及都市带,4)部分城市进向国际化。 16、我国城镇化的新的发展趋势:1)东快于西,西部加速,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道路;3)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4)沿海,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的城市典型格局) 1、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建筑典籍。 2、中世纪以城堡和教堂为中心。 3、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风格广场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以及一些世俗建筑。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圣彼德大教堂。 4、君主专制时期放射状轴线艺术、宏伟状观的宫以工殿花园。 5、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莫尔,乌托邦,傅里叶,法朗吉。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法律实践——英国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法案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行政实践——巴黎改建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技术基础——城市美化(西弟)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理论) 6、霍华德,田园城市,城市人口限制在3万人,城区用地只占1/6,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58000人(中心城)1898年。第一座是由恩温,帕克设计的,莱彻沃斯位于伦敦东北56公里。 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四周是永久农业地带。土地归公众的有。 7、柯布希埃,1922年“明天城市,300万人,24栋60层住40万人。然后60万人住多层,最外围200万人住花园住宅。“1931年”光辉城市“方案,是其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最后形成了理性功能的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主持写的《雅典宪章》中。 8、玛塔,西班牙,线形城市,500米宽,要多长有多长;戈,,的工业城市,最早提出功能分区思想。西帝(城市设计之父),1889年《城市建设艺术》,生物学家格迪斯的学说,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进化中的城市》:最后得出调查——分析——规划。

注册城市规划师管理与法规真题回忆版答案

2010年《城市规划经管与法规》(回忆版) 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改革开放 D.统筹兼顾 2、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协调发展”。 A.大城市和中、小城市 B.大、中城市和小城市 C.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D. 大、中、小城市和乡村 3、下列关于行政法律效力等级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B.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C.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 D. 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4、下列对“规范权力、保障权利”的解释,符合行政法原则的是()。 A.规范公民权力的行使,保障依法行政的权利 B.规范依法行政权力的行使,保障公民合法权利 C.规范公民权力的行使,保障公共合法权利 D.规范公共权力的行使,保障公民合法权利 5、公共行政的主要责任是提供公共产品。城乡规划属于()。 A.政治类公共产品 B.社会类公共产品 C.经济类公共产品 D. 科技、教育、文化类公共产品 6、根据《城乡规划法》,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之一是()。 A.科学评估 B.综合开发和利用 C.适用经济美观 D. 集约发展 7、转变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方式,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应当遵循()的要求。 A.政府牵头、专家领衔、部门配合、市场参与、科学决策 B.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配合、公众参与、民主决策 C.政府牵头、专家参与、部门合作、公众监督、科学决策 D.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 8、国家鼓励采用(),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城乡规划实施及监督经管的效能。 A.先进的科学技术 B.多学科的融合技术 C.部门间的联动措施 D.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9、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经管的依据,未经()不得修改。 A. 领导批准 B. 法定程序 C. 专家评审 D. 公众参与 10、依法行政的核心是()。 A.行政立法 B.行政执法 C.行政司法 D.行政监督 11、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于规划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具有行政调解、复议和仲裁的权力,这些权力在公共行政经管的分类上属于()。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2012年注册规划师原理真题及答案

2012年注册规划师原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中国的市制实行的是哪种行政区划建制模式()。 A.广域型B.集聚型C.市带县型D.城乡混合型 2 农业社会的主要职能是()。 A.经济中心B.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C.手工业和商业中心D.技术革新中心 3 下列关于中心城市与所在区域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A.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B.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C.区域一体化制约中心城市的聚集作用D.大都市区是区域与城市共同构成的空间单元类型 4 下列关于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田园城市倡导低密度的城市建设B.田园城市中每户都有花园 C.田园城市中联系各城市的铁路从城市中心通过D.中心城市与各田园城市组成一个城市群 5 勒·柯布西埃于1922年提出了“明天城市”的设想,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A.城市中心区的摩天大楼群中,除安排商业、办公和公共服务外,还可居住将近40万人 B.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干路由地下、地面和高架快速路三层组成 C.在城市外围的花园住宅区中可居住200万人D.城市最外围是由铁路相连接的工业区 6 影响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的主要因素一般不包括()。 A.与城市中心的距离B.城市主导风向 C.交通的便捷程度D.与周边用地的竞争与依赖关系 7 列列关于“公共交通引导开发”(TOD)模式的表述,错误的是()。A.围绕公共交通站点布置公共设施和公共活动中心 B.公共交通站点周边应当进行较高密度的开发 C.公共交通站点周边应加强步行友好的环境设计 D.该模式主要应用于城市新区的建设 8 下列关于邻里单位理论的表述,错误的是()。 A.邻里单位的规模要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规模 B.邻里单位的道路设计应避免外部汽车的穿越 C.为邻里单位内居民服务的商业设施应布置在邻里的中心 D.邻罩单位中应有满足居民使用需要的小型公同等开放空问

注册规划师考试真题-法规

2014年法规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A.主攻方向 B.重要支撑 C.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D.重要着力点 ()2.下列法律法规的效力不等式中,不正确的是? A.法律>行政法规 B.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C.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 D.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 ()3.下列规范中不属于社会规范的是? A.法律规范 B.道德规范 C.技术规范 D.社会团体规范 ()4.行政法制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可以概括为? A.依法行政 B.积极行政 C.廉洁行政 D.为民行政 ()5.普通行政责任不包括? A.政治责任 B.法律责任 C.社会责任 D.道德责任 ()6.根据行政法学知识,下列对《城乡规划法》立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属于行政立法范畴 B.属于从属性立法 C.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D.有权进行法律解释的机关是国务院 ()7.根据《行政许可法》,行政法规可以在()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 A.法律 B.地方性法规 C.部门规章 D.规范性文件 ()8.下列关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属于依职权的行政行为 B.属于外部行政行为 C.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D.属于准予行政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的行政行为 ()9.行政许可过宽过乱会引起很多消极作用,下列不属于行政许可消极作用的是? A.可能会使贪污受贿现象日益增多 B.可能会使社会发展减少动力,丧失活力 C.可能使被许可人失去积极进取和竞争的动力 D.可能严重影响法律法规效力 ()10.根据《立法法》,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可以指定(),报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A.行政法规 B.地方性法规 C.地方政府规章 D.部门规章 ()11.下列对城市规划图件的定位叙述中,符合《城市规划制图标准》的是? A.单点定位应采用城市独立坐标系定位 B.单点定位应采用西安坐标系或北京坐标系定位 C.竖向定位宜单独使用相对高差进行竖向定位 D.竖向定位应采用东海高程系海拔数值定位()12.在城乡规划管理中,当()就属于“法律关系产生”。 A.报建单位拟定申请报建文件后 B.报建申请得到受理后 C.修建性详细规划得到批准后 D.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 ()13.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进行城市总体规划评估,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B.规划评估成果由评估报告和附件组成 C.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的总体规划评估成果,由城市人民政府直接报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D.规划评估成果报备案后,应该向社会公告 ()14.根据《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 A.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B.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C.城市总体规划 D.城市详细规划()15.根据《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编制完成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施行的行政行为应当是? A.审定 B.许可 C.评估 D.裁决 ()16.根据《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划拨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B.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实施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 C.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D.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17.根据城乡规划管理需要,城市中心区、旧城改造区、拟进行土地储备或者土地出让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产生: 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 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 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 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乡村的基本特征: 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 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 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 4、社会结构较单一 5、能源使用多样 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聚集规模差异 2、生产效率差异 3、生产力结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

2019年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共7页word资料

单选题: 1、城市的理解是最理想的聚居地? 人类创造理想生活的场所 2、大都市区功能地域概念: 法国都市国情调查区 加拿大的国情调查大都市区 英国的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和大都市经济劳动区 澳大利亚的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 瑞典的劳动—市场区。 3、城镇发展应避免那个阶段: 空间分异等阶段 城市更新与再城市化 4、40个车位停车场最合理布局:C A 55×14 B 45×14 C 55×18 D 45×18 5、错误:城市规划的组织和实施有各地人民政府承担 34城市规划实施错误的:B个人房地产开发对规划产生负面影响 6、不是城市实施内容: A拟定规划设计条件 B产业优惠政策 C行政许可 编制专项规划,以保证工程设计与具体建设行动开展 7、省域体系规划原则错误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基本农田方针与国民经济计划和计划 8、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错误的:生产力布局的依据 9、社会调查不包括:城市居民收入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10、矿产城市不容易形成类型:星座型 11、城市职能定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职能 12、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形成原因错误的: 龙山农耕社会 赵国意识形态 汉长安地形原因 13、错误的:总体规划应考虑居住区级配套设施

14、城市交通(规划?)作用:完善子系统等 15、城市公共停车场用地总面积按规划人口人均0.8-1.0平米 16、紫线定义: A保护范围线 B控制范围线 17、污水错误的: 18、不用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居住小区内绿地林地等 19、下面错误的(B) A、1929年南京“首都计划”采用功能分区 B、1929年南京“首都计划”采用方格网路网 C、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采用有机疏散理论 D、1949年《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代表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 20、城市“四线”不需要划定的:首末站(好象) 21、与全球化(?)正确的:担当管理/控制职能必须在大城市CBD 担当研究/开发职能,在……小城镇发展制造向第三国家转移,在(?)无法生存 22、不属于法律规划:村庄控规 23、预测城镇化水平关联最小的: 综合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 24、交通战略方面的(忘了,请记的给回忆出来) 25、交通需求与关联最小的:城市人口结构 26、:防洪标准错误: A防洪标准与城市经济地位有关 B山洪比河洪标准高 C校核标准比设计标准高 D频率为0.5/百年,200年重现期 27、错误:地下空间各层次规划审批机关方面的内容 28、公共设施错误: 规模由城市人口决定 可以有政府,团体和私人投资开发

2021年注册城乡规划师《管理法规》章节练习题库

2021年注册城乡规划师《管理法规》备考-章节练习题库 1、行政复议的行为必须是( )。 A、抽象行政行为 B、具体行政行为 C、羁束行政行为 D、作为行政行为 2、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 )违法行为。 A、中止 B、检讨 C、消除 D、改正 3、下列关于行政合理性原则要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行政行为的内容和范围合理 B、行政的主体和对象合理 C、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合理 D、行政的目的和动机合理 4、下列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 A、《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B、《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C、《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

D、《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5、下列不属于有权司法解释的是( )。 A、全国人大的立法解释 B、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 C、公安部的执法解释 D、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解释 6、下列不属于依法行政基本原则的是( )。 A、合法行政 B、合理行政 C、程序正当 D、自由裁量 7、根据行政法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实施的实际,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城乡规划法中规定的行政法律责任就是行政责任 B、城乡规划中的行政法律责任仅是指建设单位因客观上违法建设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C、城乡规划行政违法主体,既可能是规划管理部门,也可能是建设单位 D、城乡规划行政违法既有实体违法也有程序性违法

8、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规划许可证属于行政许可的( )许可类型。 A、普通 B、特许 C、核准 D、登记 9、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属于( )行政行为。 A、作为 B、不作为 C、依职权 D、依申请 10据行政法学原理,以下属于程序性违法行为的是( )。 A、建设单位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B、越权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C、擅自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内容 D、未经审核批准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 【正确答案】 B

2017年注册规划师4门全过注规法规笔记

第一章行政法学基础 1.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法律广义指国家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狭义指法律,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2.法律的外部特征:(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则,人们的行为规则在法学上统称为规范,规范分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社会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社会团体规范)(2)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3)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社会关系的(4)法律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规范,违反法律,就要受到国家的制裁,这是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和技术规范的重大区别, 3.完整的法律规范3 个要素:假定(适用条件)、处理(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和制裁(主体违反承担责任) 4.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利的授予、行使以及对行政权利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作用:行政法保障了行政政权的有效行使;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民主与法制的发展/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关系,调整对象: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救济关系;内部行政关系/法的渊源形式: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学说和法理/有权法律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行政法的作用: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监督行为法;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一般行政法(行政组织法、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特别行政法(经济行政法、军事行政法、教育行政法、民政行政法);行政规范的性质:实体法(地位、资格、权能)和程序法(权利和义务)

5.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调整的结果,行政关系是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构成行政主体的要件:依法成立的组织;具有法定的机构编制、职权与职责,同时必须在法律上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与职责;能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实施行政行为;能依法独立承担法律后果/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有恒定性,行政法律关系具有法定性/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特征:行政法律关系内容设定单方面性;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法定性;行政主体权利处分的有限性/法律事件天灾和法律行为人祸/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以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条件,以一定的法律事实的出现为直接原因 6.行政法的原则:政治原则和宪法原则:它规定行政法的发展方向、道路和根本性质;一般的行政法原则:即基本原则,位于政治原则和宪法原则之下,产生于行政法并指导所有的行政法律规范;行政法的特别原则:这类原则位于基本原则之下,产生于行政法并指导局部行政规范/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依法行政(核心:行政执法),依法治国由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监督组成,依法行政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也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行政法的作用:①行政法治原则可以指导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废止工作②行政法治原则有助于人们对行政法的学习、研究及解释③行政法治原则可以指导行政法的实施,发挥执法者的主观能动性,防止发生执法误差或执法偏差④行政法治原则可以弥补行政法规范的漏洞,直接作为行政法适用, 7.行政合法性原则是以法制、民主和人权原则为基础的/内容:行政主体合法:行政主体合法是依法行政的基础,也是依法行政必不可少的条件;行政权限合法;行政行为合法;行政程序合法: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公正的保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规原理试题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规原理试题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规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选项的表述中哪个是不确切的? ( ) A. 经济发展是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B.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是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D.城市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2.下列选项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 A.城市房地产开发具有外部效应 B.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将强化地缘性的社会交往 C.城市主导产业的多样化有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稳定 D.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 3.对城市化的提法,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 ) A.城市化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步发展的世界性现象 B.城市化必然引起居民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C.城市化是城市空间不断扩展的过程 D.发展村办企业不一定能实现城市化 4.下列哪项对城镇体系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 A.社会经济联系不密切的城镇群不属于城镇体系的范畴 B.城镇体系中城镇的等级和规模结构是会发生变化的 C.城镇体系发育和完善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D.城镇体系的空间范围取决于行政区域范围的大小 5.唐长安城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力的典型格局,其特征中不 包括( ). A.中轴线对称B.三套方城,宫城居中 C.规整的方格路网 D.居住区采用里坊制 6.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巴黎改建对城市结构进行了重组,这项重组是通过( )来实现的。A.工人住宅的建设B.道路系统的改造 C.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 D.市政建筑物的建设 7.《马丘比丘宪章》将下列哪项列视为城市规划基本任务的出发点? A.区域是城市存在的基础 B.城市活动划分为居住、工作、游和交通四大功能。 C.人的需要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D.城市规划应当包括城市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因素 8.下列有关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发展效应的描述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城市之间跨地区甚至跨国的横向联系更加密切

注册规划师门全过注规法规笔记完整版

注册规划师门全过注规 法规笔记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一章行政法学基础 1.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法律广义指国家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狭义指法律,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2.法律的外部特征:(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则,人们的行为规则在法学上统称为规范,规范分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社会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社会团体规范)(2)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3)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社会关系的(4)法律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规范,违反法律,就要受到国家的制裁,这是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和技术规范的重大区别, 3.完整的法律规范3个要素:假定(适用条件)、处理(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和制裁(主体违反承担责任) 4.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利的授予、行使以及对行政权利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作用:行政法保障了行政政权的有效行使;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民主与法制的发展/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关系,调整对象: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救济关系;内部行政关系/法的渊源形式: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学说和法理/有权法律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行政法的作用: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监督行为法;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一般行政法(行政组织法、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特别行政法(经济行政法、军事行政法、教育行政法、民政行政法);行政规范的性质:实体法(地位、资格、权能)和程序法(权利和义务) 5.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调整的结果,行政关系是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构成行政主体的要件:依法成立的组织;具有法定的机构编制、职权与职责,同时必须在法律上拥有独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 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 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包括: ⑴人口职能的转变; ⑵产业结构的转变; 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真题

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真题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2013年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建设五位一体。 A.民主法制 B.生态文明 C.城镇化 D.现代化 【答案】B〖〗 【解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面对资源约束趋紧、严重、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政治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 2.公共行政的核心原则是()。 A.行使权力 B.公民第一 C.讲究实效 D.勤政廉洁 【答案】B〖8.1.3〗

【解析】“公民第一”的原则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原则。公民在行政决策上享有知情权和顾问权,公共行政追求社会分配的公平与公正,公共行政应该增加透明度,有利于人民的监督与参与。 3.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不包括()。 A.宏观经济调控 B.微观政策制定 C.国有资产管理 D.个人财产保护 【答案】D〖〗 【解析】经济职能是现代国家公共行政的基本职能之一。政府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以积极手段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对政府经济职能内容的界定分歧较大,一般包括:宏观经济调控、区域性经济调节、国有资产管理、微观经济管制、组织协调全国的力量办大事(即规划并组织实施国家的大型经济建设项目)。 4.下列法律法规的效力不等式中,不正确的是()。 A.法律>行政法规 B.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C.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 D.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答案】D〖1.2.2〗 【解析】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法律的地位和效力次于宪法,但高于其他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的效力低于法律,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