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脊索瘤
骶尾部脊索瘤

向后生长可触及巨大肿块,向前生长可 出现直肠、膀胱刺激症状,如尿失禁、 便秘和坐骨神经痛等。
影像
CT:骶椎下部和尾椎多见,骶尾骨膨胀性破坏, 多位于中线,肿瘤较大时也可偏于一侧,破坏 区边界清楚,内有点片状钙化及残留骨,部分 边缘可伴硬化。肿瘤穿破皮质后形成分叶状软 组织肿块,骶尾部较大的软组织肿块与骨质破 坏不成比例,通常肿块较大密度不均,突向盆 腔,向前推移直肠和膀胱,向后累及盆壁肌肉。 增强后轻中度不均匀强化或边缘强化。
P027418 男 61岁 323599
脊索瘤(骶尾部)
是一种起源于胚胎脊索残留组织的低度 恶性肿瘤。好发于骶尾椎及颅底蝶枕软 骨结合处,少部分在其他椎体,是位于 躯干骨中线的肿瘤。
脊索一般出现在人胚胎发育早期,到胚 胎发育后期逐渐被脊柱所取代,而位于 颅底蝶枕部和骶尾椎的部分脊索组织在 胚胎后期和出生后期仍不能完全消退而 残留下来,故这两个位置为脊索瘤的好 发部位。
面下、发生于骶骨上半部分较多,膨胀 性生长,可见粗大骨嵴,典型呈皂泡样 改变,瘤内无钙化、无硬化边、血供丰 富。
2、软骨肉瘤
好发于髂骨,在骨质破坏区和软组织 肿块内见大量新生骨和环状弧形的软骨 样基质钙化,骨破坏边缘呈花边状或扇 贝样,多无硬化边。
3、神经源性肿瘤
多通过骶孔与骶管相通,偏心性轻度 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清晰,有硬化边, 一般不发生钙化,典型呈哑铃状,邻近 骶孔、骶管扩大。
液,动态增强呈缓慢持续性强化
MR:T1呈不均匀等低信号,T2呈明显高信号, 其内并见低信号的纤维分隔,肿瘤内的残留骨、 钙化和血管流空可表现为不规则低信号,瘤内 出血时T1、T2均为高信号,合并坏死囊变时见 更长T1更长T2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轻中度强 化,部分病例呈显著强化,动态增强呈缓慢持 续性强化。
脊索瘤

脊索瘤脊索瘤是局部的侵袭性或恶性肿瘤,是累及斜坡与骶尾部常见的硬膜外肿瘤,由胚胎残留或异位脊索形成。
主要好发于50~60岁的中老年,亦发生于其他年龄。
这些肿瘤可以发生于沿脊柱中轴的任何部位,但以颅底蝶枕和骶尾部最常见,其生长缓慢,在出现症状前,往往已患病5年以上。
脊索瘤的生长虽然缓慢,且很少发生远处转移(晚期可转移),但其局部破坏性很强,因肿瘤继续生长而危害人体,且手术后极易复发,故仍属于恶性肿瘤。
1、病因脊索瘤是由胚胎残留的脊索组织发展而成,是一种先天性肿瘤。
脊索是胚胎期位于背中央的中胚层组织,以后成长为部分颅底和脊柱,其残余的脊索组织即为脊索瘤的来源。
脊索瘤好发于脊柱的两端中线。
呈溶骨性膨胀性破坏。
早期肿瘤表面呈分叶状或结节状,肿瘤大小一,有不完整的包膜,色灰白或灰红。
瘤组织中可残留碎骨性或骨小粱间隔,软组织钙化,晚期易出血、坏死和囊性变,以单发病灶者多见。
脊索瘤具有向硬脊膜内外、蛛网膜下腔和神经周围蔓延的特点,可引起难以抑制的疼痛。
很少恶化转移,即使有,也多在肿瘤发现后多年才转移。
一般转移仅见于骶尾部的脊索瘤。
曾接受放射治疗者转移发生的机会较大。
2、临床表现病程长,平均在3年以上,头痛为最常见症状,头痛性质是持续性钝痛,常为全头痛,也可向枕部或颈部扩展,因肿瘤部位,肿瘤的发展方向不同其临床表现各有所不同。
1.鞍部脊索瘤垂体功能低下,主要表现为阳痿、闭经、身体发胖等;视神经受压产生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视力减退以及双颞偏盲等。
2.鞍旁部脊索瘤主要表现动眼、滑车、外展神经麻痹,以外展神经受累较为常见。
3.斜坡部脊索瘤主要表现为脑干受压症状,即步行障碍,锥体束征,外展、面神经功能损害。
由于肿瘤发生于颅底,可引起交通性脑积水,如:肿瘤向桥小脑角发展,出现听觉障碍,耳鸣、眩晕,若起源于鼻咽壁远处,常突到鼻咽引起鼻不通气、疼痛,可见脓性或血性分泌物。
3、检查1.X线检查X线平片显示肿瘤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不见钙化及骨化,可见骶骨局部破坏及其钙化斑块,位于骶,尾椎的肿瘤自骶椎中央或偏一侧产生局限性骨质破坏,可使骨质扩张,变薄,消失,位于胸,腰椎椎体者椎体破坏压陷,但椎间隙保持完整。
脊索瘤

脊索瘤一、脊索瘤的发病原因和症状脊索瘤是一种先天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残留的脊索组织。
在胚胎期间,脊索上端分布于颅底的蝶骨和枕骨,部分达到颅内面,并与蝶鞍上方的硬脑膜相衔接,在枕骨部分可达该骨之下面(即舌咽面),一部分亦可位于颅底骨和咽壁之间。
脊索的下端分布于骶尾部的中央及中央旁等部位。
当胎儿发育至3个月的时候脊索开始退化和消失,仅在椎间盘内残留,即所谓的髓核。
如果脊索的胚胎残留在上述部位滞留到出生后,可逐渐演变成肿瘤。
因此脊索瘤好发于这些部位,尤以颅底蝶枕部和骶尾部为最多见,脊柱型者次之。
也可能与感染后脊髓炎和疫苗接种后脊髓炎,遗传等因素有关。
疼痛为最早症状,多系由肿瘤扩大侵犯或压迫邻近重要组织或器官所引起。
位于骶尾部的肿瘤常引起尾部疼痛,随后局部出现肿块,并逐渐长大,从皮下隆起,也可向盆腔内发展,压迫膀胱和直肠,引起尿失禁,便秘,坐骨神经痛等症状。
位于蝶枕部的肿瘤可压迫视神经及其他脑神经,脑垂体、脑干等,在后期并可引起颅内高压。
在椎管周围有脊髓受压者,可引起根性疼痛、截瘫、大小便失禁等。
二、脊索瘤的生物学及病理特征肉眼观察,肿瘤质地软,呈胶冻状,可有或无纤维包膜,早期与周围脑组织的界限尚比较清楚,晚期则界限不清,浸润破坏邻近骨质和神经组织,引起颅底骨质的破坏。
肿瘤切面呈半透明,含有黏液样物质,为肿瘤变性的产物,故其含量的多寡可以提示肿瘤的良恶与否。
肿瘤中间有由包膜相连而形成的白色坚韧的间隔,将肿瘤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多叶状。
半数瘤内有结节状钙化。
肿瘤内可有出血和囊变。
典型的脊索瘤镜下可见肿瘤为上皮样细胞所组成,细胞胞体大,多边形,因胞质内含有大量空泡,可呈黏液染色,故称囊泡细胞或空泡细胞。
细胞核小,分裂相少见,胞质内空泡有时合并后将细胞核推至一旁,故又称为“印戒细胞”。
有些地方细胞的界限消失,形成黏液状合体。
大量空泡细胞和黏液形成是本病的病理形态特点。
近10%脊索瘤细胞增殖活跃,黏液显著减少,并有核分裂现象,细胞排列成条或岛状,埋于疏松的黏液组织之间,可含有软骨组织、钙化斑及小片骨组织。
骶骨脊索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17
1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
• 发现病灶。 • 溶骨性骨质破坏,稍膨胀。 • 软组织肿块。
脊索瘤是一d到付种罕见的低度恶性骨肿瘤,发生率为8/10
脊索瘤是一d到付种罕见的低度恶性骨肿瘤,发生率为8/10
• 20-50岁。 • 骶孔、骶管扩大,骨皮质变薄、吸收。 • 软组织肿块;周围肌肉可萎缩。 • T1WI呈等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多囊变(中央、大);少钙
化。 • 增强:渐进性强化。
脊索瘤是一d到付种罕见的低度恶性骨肿瘤,发生率为8/10
15
ü 原发肿瘤病史。 ü 偏心性、溶骨性、虫蚀样骨质破坏。 ü 软组织肿块可明显或不明显。 ü 多位于上位骶椎,TIWI呈低信号,T2WI呈中等偏高信号。 ü 椎间盘不受累(椎间盘回避现象),多椎体受累(跳跃式)。
• 病程较长。 • 可无症状。 • 下腰部、骶尾部疼痛,可放射至臀部、下肢。 • 下肢无力、便秘、排尿困难。 • 骶尾部肿块;皮肤破溃、瘘管、窦道。
n 脊索瘤:起源于脊索的胚胎残留物。 n 脊索:是人类脊柱的原基,发育过程中逐渐被椎体软骨基
质包绕,当软骨骨化时,脊索突入椎间区,逐渐被水、Ⅱ
型胶原、软骨聚集蛋白聚糖所替代,发展为椎间盘的髓核。
骶部脊索瘤的护理查房ppt课件

治疗
• 根治性手术切除 在治疗脊索瘤过程中起主 要作用。肿瘤部位决定手术入路。骶管脊索瘤, 主要通过后方入路。由于盆腔结构复杂,血供 丰富,肿瘤呈浸润性,难以全切除。骶3以下 肿瘤切除时,可保留骶3神经,术后可保留排 尿功能。侵及骶1者,可行全骶骨切除,人工 骨盆置换。术中对盆腔大血管一定要仔细保护, 并防止术中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
• 3、 术前准备治疗 • (1)、神经功能评估 • 术前详细记录患者双下肢感觉及运动并注意各肌肉肌 力情况,为术后神经功能评估做对比,术前检查患者的神 经功能有无损害状态,并做好详细记录,并进行肌电图检 查,以确定自身各肌肉神经功能。 • (2)、 呼吸功能训练 • 针对病人的情况我们对患者肺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主 要是:吹气球,发放一些气球,指导用力吹气球,并反复 进行,同时吹水泡训练,并指导进行有效咳嗽、排痰,通 过练习以达到改善肺活量[3],以避免手术期间出现呼吸功 能的障碍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 在脊索瘤切除后,尽早进行CT或MRI检查, 以证实肿瘤切除程度与是否有肿瘤残余,对于 拟定术后辅以放疗与否或定期随访有重要指导 价值。 • 对于分块切除肿瘤或非根治性切除者,绝大多 数术后需辅以放疗。
护理诊断
16
护理诊断
• 疼痛 与肿瘤压迫神经和术后创伤有关 • 焦虑和恐惧 与肢体功能障碍及担心疾病 预后有关 • 躯体活动障碍 与疼痛及肢体功能受损 有关 • 潜在并发症 术后出血
辅助检查 CT检查显示 骶骨脊索瘤后骶骨形态不整,骶 尾骨远段骨质结构显示不清,骶骨近段局部骨质密度 不均匀性减低,局部可见不规则团块状结节状软组织 密度影,部分病灶向臀部皮下软组织内延伸。 初步诊断:骶尾部脊索瘤术后复发
骶部脊索瘤
相关知识
脊索瘤ppt课件

编辑版ppt
18
MR I 表 现
• MRI是术前诊断和术后评价脊索瘤的最佳影像检查手段。MRI软组织分辨率高,避免了
cT上的颅骨伪影,在颅底肿瘤的诊断中具有独到之处, 能明显示肿瘤的部位、范围及 肿瘤对海绵窦、脑神经等重要结构的侵犯情况。肿瘤主要发生于斜坡、蝶鞍,可自斜 坡向下至寰椎导致颅内外联合受累,MRI可以清楚显示肿瘤对邻近结构如海绵窦、 斜 坡、蝶窦、 枕骨大孔、鼻咽等的侵犯。T1WI肿瘤信号不均,常低于或等于脑组织 的 信号强度, 在斜坡黄骨髓的高信号衬托下易被发现 。 T2WI肿瘤表现为高信号, 79% 的病例呈不均匀高信号,可能是含丰富液体 成 分的空泡蜂窝状结构的表现。 T2WI显 著高信号是脊索瘤有别于鼻咽癌、垂体瘤等需鉴别诊断肿瘤的特征征象,也反I映了脊 索瘤的组织学特性,其肿瘤组织主要由长T2弛豫时间的黏液间质和分泌黏液的液滴状 瘤细胞构成。肿瘤内钙化和血管常表现 为不规则的低信号区,两者有时不易鉴别。静 脉注入对比剂后,呈中等到显著不均质“ 蜂房样” 、 “ 颗粒样” 强化。脊索 瘤患者 的动态增强研究显示颅底脊索瘤呈持续缓慢强化,其 时间一 信号强度曲线分上升期 、 平台期和消退期, 2 4 0 s内无峰值 ,平均 27min 达到高峰,在未治肿瘤与术后 残 留 肿瘤间无差异 。 脊索瘤的强化特点直观地反映了肿瘤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 缓慢强化 说明其血供并不丰富;持续强化可能是肿瘤细胞或黏蛋白有吸附积聚 Gd — DTPA的作 用所致。颅底脊索瘤在临床上表现为多对脑神经渐进性损害,以Ⅱ、Ⅲ、Ⅵ对最多见 研究显示 ,多平面重建( MP R) 在显示颅底肿瘤与脑神经的空问位置关系方面也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MP R结合了常规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和容积扫描三维 重建 的优势,能 明确地从软组织中辨认出相关的脑神经,并根据其走向,选用平面重建或曲面重建, 完整地显示脑神经的形态、走向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骶骨脊索瘤临床特征与治疗干预

床 的 治 疗 。 目前 治 疗 已经 取 得 了很 大 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 , 别 是 在 分 子 靶 特 向治 疗 方 面 , 综 述 如 下 。 现
度, 或等、 低密度。病灶边界多清晰。肿瘤向后方相应的肌群浸
润 。增强 扫描 轻 度 强 化 , 无 强 化 。病 灶 内 见 破 坏 残 瘤 骨 及 或 钙化。
张晋煜 ,许 建波 ,马 翔
【 关键词 】 骶骨 ; 脊索瘤 ; 临床特征 ; 治 疗 干 预
中 图分 类 号 : 7 8 1 R 3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4 0 20 ) 7— 6 6— 4 10 0 6 (0 8 0 0 6 0
骶骨脊索瘤是 低度恶性 肿瘤 , 于胚胎脊 索残 余形成 , 源 有向上皮与问叶双向分化潜 能, 发病率 为 1 1 , / 0万 占脊索瘤 4 %左右 , 5 恶性 占 13 发病 中位年龄 6 /, 0岁。19 84年 由 Rb i—
1 骶骨 脊索瘤 的 临床 表现
早期常无症状 , 一般生长发展缓慢 。脊索瘤 如 向后方生
长 , 局 部 可 见 肿 块 , 向前 生 长 , 直 肠 指 检 可 扪 及 肿 块 , 则 如 则 质硬 固定 于 骶 骨 不 易 推 动 , 面 光 滑 。 由 于肿 瘤 细 胞 侵 犯 静 表 脉壁 , 可转 移 到肝 和 肺 , 时 到 淋 巴结 , 般 不 发 生 血 液 系 统 有 一 转 移 。骶 尾 部 易 成 巨 大 肿 瘤 。肿 瘤 长 大 压 迫 和 浸 润 周 围组 织 , 期常 见症 状 是 骶 尾 部 疼 痛 , 于 疼 痛 是 渐 进性 , 明 显 初 由 无 特征 , 常 误诊 , 延 误 几 个 月 到 几 年 。在 肿 瘤 相 当 大 时 因 故 常 为骶 尾 部 隆 起 压 迫 直 肠 , 出现 便 秘 。侵 犯 骶 神 经 可 发 生 下 可
脊索瘤中医治疗

脊索瘤中医治疗关于《脊索瘤中医治疗》,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假如人体的某一位置长了肿瘤,是十分让人担心的。
由于肿瘤通常是癌症的征兆,假如发展趋势到中后期,就无可救药了。
脊索瘤是在脊柱周边生长发育的肿瘤,这类肿瘤会比较严重影响脊柱的生长发育。
并且这类症状常产生在中老年人的身上,可以用中药治疗,可是全过程非常复杂,大量的要留意让脊柱充足歇息。
1、脊索瘤是部分的侵蚀性或恶变肿瘤,关键多见于于50~60岁的中老年人,亦产生于别的年纪。
这种肿瘤能够产生于沿脊柱后轴的一切位置,但以颅底蝶枕和骶尾部最普遍,其生长发育迟缓,在出現病症前,通常已生病5年以上。
脊索瘤的生长发育尽管迟缓,且非常少产生远方迁移(末期可迁移),但其部分毁灭性很强,因肿瘤再次生长发育而伤害身体,且术后非常容易发作,故仍归属于恶变肿瘤。
2、脊索瘤始于试管胚胎残余的脊索组织,属轻度恶变肿瘤,占原发性恶变骨肿瘤的1%~4%,男士多见。
该肿瘤多见于于脊柱的两边,以骶骨脊索瘤居多。
脊索瘤常见于中老年,临床表现决策于肿瘤的实际病发位置。
在其中骶骨肿瘤被压迫病症比较晚,典型性主要表现为漫性腰腿疼痛,呈持续性,晚间加剧,病历一般较长,达到6月以上,因此临床医学上常常被错诊为腰间盘突显或坐骨神经痛而遗漏医治。
当硬块向正前方生长发育可被压迫骨盆内脏器官,造成梗塞及上厕所阻碍等病症;而硬块向后才生长发育挤压成型腰部肌肉,可较早碰触硬块。
较多患者可因十二指肠刺激性病症,如大便习惯性,肛门下坠等主要表现。
依据临床症状皮损特性的异型性及其影像诊断查验,一般能够作出确诊。
病人多见成年人,主要表现为部分渐增的疼痛和功能问题,在骶尾椎的肿瘤造成各种各样被压迫病症骶前肿瘤比向背侧生长发育者显著。
X线片由此可见局限骨毁坏,向一侧突出肿瘤中看不到骨化和增厚肛门指诊经常在骶骨正前方碰触硬块。
需与骨巨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相辨别。
外科摘除是骶骨脊索瘤的关键治疗方法,但非常容易发作,手术后放化疗对消灭残留瘤体细胞和降低发作很有协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分期
病灶转移率不高,但其分期及手术能否完全切除与肿 瘤复发和生存率关系密切[2]。 分期 标准 Ⅰ期:肿瘤局限于原发部位,无邻近结构侵犯; Ⅱ期:肿瘤向周围间隙或组织侵犯,仅至椎弓根部; Ⅲ期:肿块累及至整节椎骨。 IV期:累及椎旁软组织或向椎管内侵犯,复发或伴有 转移。
[2]王冬梅,等.脊索瘤的影像诊断及分期,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21(12):863-866.
影像学特点
X线:骶尾骨溶骨性破坏,部分边缘硬化并可见散在 斑片状钙化或残存骨影。 CT:骶尾部较大软组织肿块与骨质破坏不成比例, 肿块与正常骨分界不清,内可见囊变、钙化或碎骨片 影;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分隔、分房、包膜样强化明 显。
MRI:能更清楚显示肿块部位、范围及周围侵犯情 况;前半常呈半圆形膨胀生长、后半常不超出骶尾骨。 平扫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多显著高信号; 动态增强可呈缓慢持续强化。
(10%)、胸腰椎(5%),极少见于中轴骨以外部位[1]。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包括儿童和青少年,以30-50岁之间多见,
男女之比约为2:1。
临床症状不一,与病变部位及侵犯程度密切相关。骶尾部常 以会阴区麻木及疼痛进行性加重为主,直肠、膀胱及相应马 尾神经受压可引起大小便异常,肛周感觉衰退,表皮和直肠 溃疡。
和尾椎;骨破坏内常见分隔,边缘硬化较清楚,钙化
多呈小点片状或条索状;软组织肿块较大常与骨破坏
不成比例;动态增强持续、缓慢强化为其特异表现。
当临床症状及影像特征表现不典型时,我们应多方面 综合考虑并结合病理检查!
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青壮年,多位于骶髂关节面 下方,一般呈膨胀性、偏心性破坏,常见皂泡 征,无明显钙化。CT扫描见膨胀性骨质破坏, MRI扫描T1WI呈中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有 时见液-液平面,血供较丰富。T1WIFra bibliotekT2WI
T1WI
T1WI
T2WI
男,26岁,腰腿痛半月,骶骨巨细胞瘤,可见皂泡征。
平扫期
动脉期
静脉期
冠状
矢状
本院病例:脊索瘤复查
脊索瘤:骶尾部巨大肿块并骨质破坏,呈膨胀性改变,内可见片状钙化,病灶 边界清,有分叶。
T1WI T1WI
T1WI
T1WI
脊索瘤:尾部骨质破坏, 肿块较大,向前突入盆腔。
T2WI
T1WI
T1WI
T2WI
骶尾骨脊索瘤:骨质破坏, 肿块较大,向前压迫直肠。
[3]李胜奎,周菲, 蔡龙.骶椎神经源性肿瘤CT诊断[J].吉林医学, 2010,31 (7):975-976.
骶骨神经鞘瘤:偏心性囊状透亮影及骶孔扩大。
骶 骨
T1WI
神
经
鞘
瘤
T2WI
恶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偏心性右侧骶骨破坏,骶孔 扩大;不典型者难与脊索瘤鉴别。
骨转移瘤:常多发,有明确原发肿瘤史,患者多年 龄较大;症状明显,疼痛剧烈。虽有溶骨性破坏 及软组织肿块,但边界不清、形态不整,常呈虫 蚀状、筛孔状、融冰状,骨破坏区无膨胀感、包 膜、硬化边及钙化点等。
转移瘤:直肠癌病史,无包膜、钙化、硬化边等。
软骨肉瘤:具有大量新生骨和钙化性软骨的巨大肿
块, 呈扇贝分叶状,附近骨质通常有不同程度骨浸
润和破坏, 很少有清楚的硬化性边缘。MRI扫描 T2WI显著高信号内弓环状钙化低信号为其特异性。
软骨肉瘤:肿块内大量新生骨,部分环形钙化。
总结
骶尾部脊索瘤多位于骨中线,常侵及骶椎下部(S3-S5)
骶尾部脊索瘤影像诊断
脊索瘤是一种起源于残留或迷走脊索组
织的低度恶性骨肿瘤。
现一般被认为是脊索残留物恶变所致,由Luschka氏于 1856年首次描述,1894年Ribber氏将其命名为脊索瘤。
临床表现
病变多发生于躯干轴心骨,由颅底至骶尾部任何部位,以骶 尾部最为好发(50%~60%),其次颅底(25%~35%)、颈椎
诊断要点
1. 较大软组织肿块与骨质破坏不成比例,尤其椎体 前方肿块上缘与骶椎呈锐角时,应首先想到本病可 能。
2. 肿块呈分叶状改变,部分边缘硬化,内见分隔, 有时骨片或钙化较明显。 3. 病灶强化一般轻度不均匀,常呈蜂窝样;动态增 强扫描以持续缓慢强化为特征 。
鉴别诊断
发生于骶尾部的肿瘤类型很多,主要有: 骨巨细胞瘤 神经源性肿瘤 骨转移瘤 软骨肉瘤
骶骨神经源性肿瘤:主要发生于椎管内外神经根, 包括
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
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等,以前两者最为常见[3]。
病灶多通过骶孔与骶管相通,多为偏心性轻度膨胀的囊
状透亮区,有硬化缘,一般不钙化,以良性居多,部分
恶变者不易鉴别。典型者呈哑铃征,偏心性囊状透亮影
及骶孔扩大为其特征性表现。
McMaster ML,et al .Cancer CausesControl,2001,12(1) :1-11.
组织病理
肉眼观察:肿瘤呈膨胀性结节生长,绝大多数肿块 为2~5cm,包膜边界清楚,质软呈胶冻状,内可见 纤维分隔,有时见出血、囊变、钙化及骨组织。
组织分型:典型脊索瘤以液滴细胞巢为标志;软骨 样脊索瘤由结节样软骨结构组成;去分化型多见核 分裂象,侵袭性强,以骶尾部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