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搭石》教学设计doc

小学语文《搭石》教学设计doc
小学语文《搭石》教学设计doc

21、《搭石》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设计本着使学生入情入境,透过文字触摸到语言的深层内涵的阅读理念,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课文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作者情感交融,在自主阅读中收获感悟,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调动阅读的兴趣,体会表达方法。

二、学习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三、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四、学习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出示大屏幕。

同学们: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出示:汛期平衡间隔懒惰平稳俗语联接

猛涨伏下谴责山洪暴发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理所当然人影绰绰脱鞋挽裤

指名读,齐读。

2、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读,师巡视)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们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回答。

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1)指名读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通过读体会没有搭石的麻烦、不便等。

(3)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脱鞋挽裤

人们收工就必须——

人们赶集就必须——

人们访友就必须——

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谈体会)

(4)回读体会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齐读)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说)(方便、美、难走)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一排排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那里的景美,人更美。景美在何处?人又美在哪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吧。同学们可以把找到的相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不但能自己认真读课文,画句子,而且能够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现在,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生:我找到的美是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呢?

生: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有理有据,说的不错。从这个场景中,你还看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

师:理由呢?

生: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师:“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

师: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读书认真,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谁能再读一读描写老人认真搭石的句子?(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一般。我觉得在读的时候,应该把那几个关联词语读得重一些。

师:哦?那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生读)

师:读得确实不错。

师: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师: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并感受到了美?

生:我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发现了美。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面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这句话中的“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说明人们走搭石时都想着后面的人,我觉得这也是家乡人的一种美。

师:对,心中有他人也是一种美。谁还愿意说一说你找到的美?

生:我找到的美也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一行人“走”石图。

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读通句子,正音。

“行”变红,多音字正音。

“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指名读正确

(2)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体会“走石图”的美。

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协调有序)

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生可字面上理解<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就有一些句子说这个词的意思)

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生合作读,先指一组读,再全班合作读)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3)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象一下。

大屏幕出示“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图片。(清波漾漾: 清色的水波在荡漾。人影绰绰表示当视线模糊时在视觉上感觉人一个接一个并没有直接看见人本身只看见人影,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个词,美美地读,读进画里去,让人身临其境。(指名读)(4)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引读。

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出示每当后面的

上工紧跟上去

下工踏踏的声音

一行人像轻快的音乐

走搭石的时候清波漾漾

动作人影绰绰

是那么协调有序给人

前面的画一般的美感

抬起脚来

(5)回应“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一道风景

2、面对面“让”石图

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谦让)男生齐读

3、背老人“过”石图

那么“年轻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生读。

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3)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伏”:分析字形,理解字意。

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左右结构(出示字理图)左边——一个人

右边——一条犬

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看它它对人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请学生上台做动作。

创设情境: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问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

问另一个学生: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生可能回答:尊敬老人)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生谈)

师: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生:一道风景

(5)齐读第3、4自然段

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________,_______总要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生发挥想像想)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生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师: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

六、总结。

人民作家刘章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小山村,到石家庄工作以后,当他看到熙攘的人流,便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那潺潺的溪流;看到人们没有秩序地挤抢公共汽车、无序地横穿马路,便想起了乡亲们走搭石时的协调有序和彼此的礼让;看到人们从不肯弯腰拾起马路中间的石头、树杈,便想起了乡亲们雨后主动摆搭石的情景。他忽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他写下了此文。

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搭石所承载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

七、作业:

小练笔: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美

是啊,就是因为家乡人具有了(指板书)善良,无私,尊老,谦让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有家乡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我想,这种美,不仅感动着搭石,也感动着你,感动着我。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

生:美是妈妈的微笑

生:美是乘公交车时人们按顺序排队上车

生:美是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

生:美是在汽车上给老人让座

生:美是献给老师的一杯热茶

生:美是和同学闹矛盾后彼此握手相视一笑的那一瞬间

生:美是老师的微笑

师:(笑)那你觉得老师现在美吗?

生:美。

师:是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象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板书:搭石

家乡的一道风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