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致橡树》诗歌鉴赏
《致橡树》赏析 5篇

《致橡树》赏析 5篇《致橡树》赏析 5篇本文简介:《致橡树》赏析李橙爱,该当如何?舒婷的《致橡树》就给了我们答案。
她把心爱之人比作了橡树,那么她觉得自己不应该像凌霄花和险峰一样,互相之间依附借高枝炫耀自己或像险峰一样衬君之威;也不应该像痴情之鸟卑相思,重复单调的情歌;更不应该像泉源一样无私奉献送去清凉,甚至日光一样不断给与、宠溺对方,甚至春雨一样滋《致橡树》赏析 5篇本文内容:《致橡树》赏析李橙爱,该当如何?舒婷的《致橡树》就给了我们答案。
她把心爱之人比作了橡树,那么她觉得自己不应该像凌霄花和险峰一样,互相之间依附借高枝炫耀自己或像险峰一样衬君之威;也不应该像痴情之鸟卑相思,重复单调的情歌;更不应该像泉源一样无私奉献送去清凉,甚至日光一样不断给与、宠溺对方,甚至春雨一样滋润对方。
不,不是一切爱情,都像这样一样!她要爱,就必须成为木棉,成为一棵树,这样伴侣就可以立于一起,平等且互相尊重,做真实的自己。
树树相依,不仅在“根,紧握在地下”,成为连理枝,心有灵犀,也不仅在那“叶,相触在云里“,行为上支持,枝叶交错复杂,更表现在风过的致意中,他人不懂、只为伴侣两人可懂之言谈中,这就是二人世界之蜜处,两人可以相敬如宾,可以度过别人不懂得爱情时光,一切都是因为爱呀!之后又写橡树桐枝铁干如刀剑戟,可以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带领整个家庭前进,有自己的才华与个性。
可是看下一句: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说明这种爱情在当时很难让人接受啊!妇女们还持有封建爱情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啊!舒婷是新女性的代表,她带上英勇的火炬去寻找自由的爱情。
同时,她也为橡树分担,让他前进无忧,同样也让他前路光明。
伴侣可以共同分担寒潮、云霞、虹霓这邪恶人生道路上所见的美好风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这样,“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同舟共济,家在向前。
这真是伟大的爱情,坚贞不屈,忠贞不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致橡树》是一首现代诗歌,但是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舒婷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和表达。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致橡树》中的女性意识。
一、爱情观舒婷在《致橡树》中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的特定态度。
在这首诗中,她将爱情比喻为对橡树的爱,认为爱情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这种爱情不是恋爱的轻浮,而是她对爱的一种坚定信仰。
她用“你若不来,我不嫁,人生残又何妨?”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甚至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反叛。
舒婷认为,爱情是互相追求,一旦找到了就要相守到永远。
二、身份意识《致橡树》中也有舒婷对自身身份的反思和认知。
首先,她在《致橡树》中表达了她是一个女性的身份。
诗中她认为,女性应该有自我追求和表达的权利,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女性角色。
同时,舒婷也表达了对爱情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和反思。
她不再认为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附庸,而是主动地去寻找真爱,追求自己的幸福。
三、自我意识在《致橡树》中,舒婷表现出了对自身身份的巨大自信。
她不但要在爱情中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且要在生活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在舒婷看来,爱情不是女性全方位的追求,而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
因此,舒婷对爱情的坚持和追求,也包含了对自己成功的自信和奋斗。
四、婚姻观总之,舒婷的《致橡树》并不是一首关于恋爱的诗歌,而是她对现代女性自我追求和实现的一种表达。
在这首诗中,舒婷勇敢地挑战了传统观念,表达了对自己的认识和自信,并呼吁女性应该追求自身价值和精神追求,并以此来达到幸福和自由的生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舒婷被誉为“女性诗人之典范”。
她的诗作中融入了大量的女性意识,探讨了女性在家庭、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困惑和挣扎。
她的《致橡树》被誉为“中国现代女性诗歌的经典之作”,在其中她对女性的思考和感受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本文将对《致橡树》中的女性意识进行解读,探讨舒婷如何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女性处境的认识和思考。
我们需要了解《致橡树》的整体内容和背景。
这首诗是舒婷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写的一首抒情诗,首次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
舒婷以橡树作为自己的化身,表达了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和感受。
在这首诗中,她将女性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困扰表达得深刻而真实,从而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舒婷在《致橡树》中还揭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和束缚。
她写道:“你的泪水,未必值得/ 你的生长,有何结果”。
这句话反映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束缚和限制,她们在婚姻中往往需要忍耐和承受,而最终却未必能得到相应的收获和回报。
在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婚姻往往是父母包办的,女性没有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象的权利。
而在现代社会,虽然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在婚姻和家庭中仍然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压力,需要付出更多的牺牲和忍耐。
舒婷通过《致橡树》展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无奈和被动,使人们对于女性的处境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舒婷在《致橡树》中还反映了女性对于自我解放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她写道:“你有你的硬,难捱的心痛/ 你只是在阴雨之后/ 撑起沾满濡泪的太阳”。
这里,“硬,难捱的心痛”表达了女性在婚姻中所承受的痛苦和压抑,而“撑起沾满濡泪的太阳”则暗示了女性对于自我解脱和追求自由的向往。
在现代社会,女性的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公平和歧视。
面对这样的压力和困难,女性需要勇于自我解放,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舒婷通过《致橡树》表达了对于自由和幸福的渴望,鼓舞了许多女性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充满女性意识的抒情诗歌,通过橡树这个形象,深刻而真实地展现了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迷茫和困惑。
致橡树诗歌鉴赏

致橡树诗歌鉴赏
《致橡树》是现代诗人舒婷的一首诗歌。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第一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表达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冷漠浓荫下。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致橡树》是中国作家舒婷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诗中表达了女性的柔弱和坚强,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首诗歌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于女性意识的深刻理解和表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首诗歌中透露的女性意识。
从诗中饱含的柔弱与坚强来看,舒婷在诗中用“橡树”作为女性的象征,表现了女性的柔弱和坚强。
在诗中,作者用“你瘦小的身躯”来形容橡树的柔弱,而“你坚硬的根”则表现了橡树的坚强。
这种柔弱与坚强的并存,正是女性的内心所具备的特质。
女性在面对外部困难和压力时,可能会显得柔弱和脆弱,在内心的世界里,却是坚强和不屈的。
这种柔弱与坚强的对立和统一,正是舒婷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也是女性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
诗中对爱情渴望和追求也是女性意识的体现。
舒婷在诗中通过对橡树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来表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在诗中,作者描绘了橡树在四季更迭中对恋人的思念,表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这种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正是女性内心深处的柔情和温柔,也是女性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诗中爱情的描绘和表现,舒婷深刻展现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表现了女性意识中的浪漫和纯真。
舒婷的《致橡树》通过对橡树的描绘与爱情的追求向往,展现了女性的柔弱与坚强、感性的渴望和执着,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追求。
这首诗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女性意识的理解和表达,也增添了对于女性内心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使得这首诗歌成为了女性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
舒婷通过这首诗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坚强、渴望爱情、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形象,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认识了女性内心世界的复杂和深刻。
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2022年文档资料

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2022年文档资料舒婷的代表诗作《致橡树》是一首在单纯的形式中有着丰富情感的诗作,诗歌以二元对立的艺术构思、新颖丰富的抒情意象、整饬自然的对偶句式,抒写诗人对于爱情的理想与追求,是一份发自肺腑的爱情宣言。
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传扬一种新的爱情观念,更在于诗人以“木棉”和“橡树”作为象征,表达了一个更广泛更深刻的主题。
一.二元对立的结构舒婷的《致橡树》以否定的爱情观与所追求的爱情理想的抒写构成了二元对立的艺术结构,诗歌的第一层次:“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批判了广大女性的自我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爱情观念:对男人的依附,做男人的附属,实则是缺乏自我、人格丧失。
诗的第二层次:“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批判了男人世界世俗社会的爱情观念:要求女人无私奉献,甘于牺牲自己,成全男人的事业。
这种观念实质还是“以男性为中心,女人只是陪衬物”的不平等社会世俗观念。
诗人在抒写了她所否定的爱情观后,就以生动的意象表达其独特的爱情观:“我必须是树,/你近旁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是诗人要求女性和男性平等的自我独立意识展露,木棉与橡树比肩而立,同在蓝天下谁也不依附于谁,谁都作为树的形象而屹立。
接下来的树与树的告白:“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紧握在地下的根昭示了他们心心相印的深情,这是任何狂风暴雨都难以将他们分隔开的;相触在云里的叶表达出他们相濡以沫的真情,这是任何花言巧语都难以将情谊表达的。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就是两心相印的真情,这就是相互尊重的爱情。
在心心相印中,双方仍然保持各自独立的性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男性的橡树充满着阳刚之气,女性的木棉洋溢着阴柔之风,双方都不以消弭自我的个性而迎合对方,而是依然保持自己鲜明的特性。
作文-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
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
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做一株挺拔的木棉——舒婷《致橡树》赏析

●
做 一 棘 挺 拔 曲 辑
— —
舒婷《 致橡树 》 赏析
任 玲
舒 婷 的《 致橡 树 》 诞生 在一 个特 殊 的年代 。
爱情 的判定 。那 必须 是 彼此 屹 立 于天 地 之 间的平
那 独立 、 无所依 附也无所丧失 那个时代 , 政治是一切生活的命脉。 爱情作为 等 , 必须是一种各 自 的完 整 ,是 一 种精 神深 处 的相 知相 惜 ,是 彼此 尊 考验社 会宽 容度 和 自由度 的量 表 , 被 冻结 的 。在 是 生活 的词 典 里 , 只有 合 乎 条件 的 婚姻 , 见 超越 世 重 、 格 平 等 的心 灵 默契 , 彼 此欣 赏 、 放光 亮 、 难 人 是 互 是风雨同舟 、 甘苦与共的携 俗 的爱 情 , 治任 务 、 份 背景 , 对 可 以左 右 感 散发无限精彩的激励 , 政 身 绝 是 是毫 情的归属。 在那样的时代 , 爱情是奢侈 品。 事实上 , 手 同行 , 没有 羁 绊却 相 依 相 随 的永 恒 之旅 ,
炫耀 、 于旁人则艳羡不已的人 , 借着对方 的显赫填 落 , 活 于 这样 的 时代 , 立 自我 的价 值 , 寻 健 存 确 追 满 自己 的虚荣 ; 种 是完 全 丧 失 自我 , 厢情 愿 简 朗 的爱情 ,是 件相 当不易 的事情 ,这个 时候 读 舒 一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单付出, 痴迷沉溺不能 自拔。“ 绝不像” 语句铿锵 , 婷 , 一番 意 义 。 别有 态 度决 绝 , 示 出果敢 和叛 逆 。接 着 以“ 显 也不 止 ” 几 曾经轰动十九世纪文坛的经典传世之作《 ・ 简
句 评价 人 们深 以为然 的爱情 ,不管 是 泉 源般 的慰 爱 》 , 中 有这 样一 段话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婷《致橡树》诗歌鉴赏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脚下的土地。
正文:
《致橡树》是一首绝美的爱情诗,其作者舒婷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女诗人,她宣扬的且被人接受的对旧伦理、旧观点、旧婚姻的彻底否定也的确激励过整整一代人。
它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而深沉的爱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让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象攀缘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
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
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人我必须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气质的人,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平等地立于天地间。
所以诗人追求的是平等的爱情。
这种爱情既不意味着要凌逼和挤迫对方,也不意味着两者毫无区别,只是为了“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那怕是一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
他们心心相印,没有谁能听懂他们的话语。
这木棉用一种为橡树自豪、为自己骄傲的口吻说道:“你有铜皮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
”显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在这里,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和阳刚气概,豪壮挺拔,锋芒毕露,毫不掩饰地告诉人们她所追求的爱情。
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
排站立的木棉。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
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
另外,诗的写法上也独辟蹊径,不去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却用了一连串精妙的喻象从各个角度反衬出木棉的品格、特征、信念和抱负。
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
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
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
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
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
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告诉人们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
诗的最后,诗人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
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总而言之,诗人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
她用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笠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也由此早就了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