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208(两个学期)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学分: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古代史是一门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时间为序,内容丰富,并且有文史哲与自然科学知识兼融渗透特点的历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基本了解与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中国古代史是全日制历史本科专业第一个学期的主干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相关课程有“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专题课。
本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做好相互之间的分工配合,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
该课程的后续课程是“中国近代史”,为了做好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全面讲授课程内容并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完成全部教学任务,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按时间线索全面完整地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使学生全面完整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和基本规律,并熟练地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
2、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3、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在具体教学中,采用讲授、讨论、作业、论文、参观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重点:氏族社会的繁荣,仰韶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龙山时代的文明;夏朝奴隶国家的确立,商朝的政权和阶级结构;西周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大国争霸,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战国变法运动;诸子百家思想;秦朝制度,秦始皇,文景之治,汉武帝,董仲舒思想,秦汉农民战争;门阀士族和门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南方的经济开发,北魏冯太后、孝文章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1、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的繁荣,民族关系,隋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的政治制度,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代后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周世宗的改革,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经济重心南移,宋金关系,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宋代的科学技术;成吉思汗的主要活动及评价,忽必烈推行汉法,元的统治机构与统治政策;明朝前期君主集权的强化,明初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张居正改革,资本主义萌芽;清朝中枢机构的演变,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中国现代史》(一)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史》(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2109800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4学时:72主讲教师:刘建国使用教材:《中国现代史》(上册),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参考教材:《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试。
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作业、讲历史故事和期中考试)占30%,期终考试(闭卷)成绩占70%。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基本教学目的与任务:(1)掌握中国现代史的有关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中国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其发展规律,使学生具备深入学生、研究中国现代史的能力。
(2)总结中国现代史的经验教训,服务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左"、右倾错误问题;党风问题等)。
(3)通过学习,正确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
(4)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品质,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课程定位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中国通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更是紧密相联,循序发展。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四年制历史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学生只有学好《中国现代史》,才能更好地掌握中国历史的全貌,打下较好的专业基础,并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由于《中国现代史》内容较多,课时较紧,学生在中学时代又专门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内容,因此如果按部就班地来系统讲述《中国现代史》,就会变得蜻蜓点水,既讲不精也讲不深,还会不断重复中学教材的内容。
为了有效克服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国现代史》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措施是采取专题式讲授,每章选几个内容重要的专题来讲,这样既可讲精又可讲深,效果较好。
其他内容采取略讲或提供相关的教学参考用书与网站,辅导学生自学来解决。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1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以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是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
主要内容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和元明清文学史以及近代文学史几个部分。
古代文学史1即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工具,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探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文学史各阶段前后发展脉络之间的关系;各阶段文学现象的深度分析与正确评价;每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客观评价与准确定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艺术解读与审美鉴赏。
(二)教学难点不同时代思想文化背景下作家的共性与独特性,以及对作家的客观评价和准确定位;文学史各个阶段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脉络。
四、学时分配计划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教材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二)教学参考书1.《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出版社19782.《先秦文学史》,褚斌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4.《屈原集校注》,金开诚,中华书局19965.《诗经注析》,程俊英,中华书局19966.《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7.《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588.《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19839.《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610.《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11.《乐府诗集》,郭茂倩,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2.《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13.《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中华书局196214.《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5.《全汉赋》,费振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6.《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中华书局198317.《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199618.《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9.《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20.《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21.《八代诗史》,葛晓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22.《魏晋文学史》,徐公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23.《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4.《中古文学理论范畴》,詹福瑞,河北大学199725.《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鲁迅全集》本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考核类型】√考试☐考查【考核方式】☐开卷(Open-Book)√闭卷(Close-Book)☐项目报告/论文☐其它:(填写具体考核方式)【成绩评定】闭卷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其中试卷成绩为70%,平时成绩为30%。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思想史2、课程类别:限选3、适用专业:历史学4、课程地位:一般5、总学时:36学时6、总学分:2学分7、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二、课程目标选取每一个时代影响范围较广、影响程度较深的思想,作为学习的内容。
通过学习,了解西周时期礼乐思想和文化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汉代经学的形成与思想特点、魏晋玄学与南北朝宗教思想、唐代儒家道统的建立与三教融合、宋代新学及理学思想的创新性、明代心学及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创新性、近代以后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等思想潮流。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原始思维与原始崇拜(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以考古资料为例,推断先民的原始思维与原始崇拜意识。
重点是占、筮、女神庙遗迹中反映出的古人的精神世界,难点是神徽中体现的原始思维。
一、占和筮二、神徽三、女神庙第二章周代礼乐思想(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周公制礼作乐的基本情况;、子思学派的礼治思想、礼与乐的关系;礼的分类及各类别的基本内容;礼法、礼义、礼器、等差等礼的基本要素;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礼乐思想的历史影响等等。
重点是子思学派的礼治思想、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
难点是礼与乐的关系,儒家学派有关音乐的理论。
第一节周公制礼乐是历史的进步一、周公对殷亡教训的总结二、周公制礼作乐第二节子思学派的礼治思想一礼的根据是“人性”二、因俗以制礼第三节礼与乐一、唯君子为能知乐二、声音之道与政通三、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第四节礼的要素一、礼法二、礼义三、礼器四、等差第五节礼的分类一、吉礼二、凶礼三、军礼四、宾礼五、嘉礼第六节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一、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二、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三、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四、礼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形态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目的与要求:诸子学兴起的地域文化背景;孔子对古代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墨子的思想;《老子》的理论思维;《孟子》的仁政说;《庄子》的“逍遥观”;荀子的思想;韩非及其集大成的法家思想。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下)》学分:4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周二34节,周四56节上课地点:理教313课程说明:本课是主要针对中文系留学生的本科生必修课,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大问题,积累有关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理解中国、研究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PPT授课;预习、复习;阅读、思考集体讨论:渐进与突变:8至18世纪的中国考核方式:开卷作业:共占总成绩的40%;1、阅读缩写:15分(一部专著或三篇论文。
期末交)2、代拟试卷:10分(期末交)3、集体讨论:15分(分组、全体积极参与)期末考试: 闭卷, 占总成绩60%。
参考资料目录:教材:《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参考书-通史部分:《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Jonathan D. Spence, New York & London : W.W. Norton & Company, 1999.参考书-断代部分隋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宋辽金:《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明清:《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韩儒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元代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参考书-专题部分:《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姜广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张国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刘浦江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明史研究备览》,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清史论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时:54使用教材:《史学概论》参考教材:姜义华、瞿林东《史学导论》;白寿彝《史学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历史专业必修课程。
须学生具有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基本知识,及在相关专业学科如文献学、目录学、史学史等课程的学习中打好良好的基础,由此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才能对史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具备更广阔的视野。
其教学目的为:1、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具体内容:史学概论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和联系,有关“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文字史料:目录学、版本学、辨伪学、校勘学、辑佚学、考据学、训诂学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当代史学如计量史学及其方法,比较史学及其方法;历史学与自然科学、文学、哲学等关系;历史认识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史学著作的内容和形式;史学著作的体裁及其演变史学著述的体例;历史认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历史学的功能,史学工作者的责任、使命和基本素养。
2、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梳理清楚各种理论的源流脉络,另一方面要注意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联系。
3、史学概论这门课程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史学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科起到补缺的作用。
二、课程定位史学概论则是历史学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课程。
但史学概论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起步晚;课程理论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大的较确定的体系,也较零散。
但也正因如此,有关这门年轻的学科本身的分歧很多,讨论也较热烈,逐渐趋向形成共识。
有人主张本学科可作为历史专业的入门课,应是历史系学生跨入研究领域的入门或向导。
但仅此是不够的,我们更多地应该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史学领域和未来目标,应以历史学为对象,着重研究历史和历史学中带有共同性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使学生从总的方面,对史学有一个概括了解,了解在史学内部曾经出现过什么重要的问题,已经解决的程度及应该继续工作的途径。
三、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1、突出历史学研究实践的“典型”与“前沿”。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通过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转型、变迁的完整进程,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涉及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科技文化、重大事件与杰出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较强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分析能力,从而具备较全面的历史文化知识素养与基本的历史认知能力。
2、教学要求(1)较全面地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趋势与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2)系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状况,主要包括重要的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文化成就以及民族关系等内容。
(3)熟悉并掌握唯物史观及其他相关理论,形成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诸问题的基本能力,如中华文明的起源、社会形态的演进、重大历史问题的争论、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
二、教学方法以课程讲授为主,辅以阅读讨论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大纲导言一、什么是历史二、学习中国历史的意义三、学习的方法第一章原始社会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1、人类的起源2、元谋人,蓝田人,和县人,北京人等猿人遗址与遗迹;猿人体质特征;打制石器的出现和火的使用;血缘家族的形成。
二、古人及古人创造的文化1、丁村人等古人遗迹的发现;工具的改进与人工取火的发明。
2、山顶洞人等新人的发现;现代人体质特征的形成;弓箭的发明;磨钻技术与骨针;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的萌芽;氏族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一、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创说和遗制1、母系氏族公社传说2、姓氏的产生二、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文化遗址。
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1、磨制石器和陶器与房屋建筑的发明2、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
四、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1、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2、图腾崇拜和女祖先崇拜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解体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1、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2、新时器时代后期诸文化遗址3、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历史专业实践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课程名称历史专业实践教学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2)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要事件;(3)熟悉相关历史文献和史料。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整理和运用能力;(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3)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2)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3)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课程内容1. 历史文献阅读与整理(1)介绍历史文献的种类、特点及阅读方法;(2)指导学生阅读《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历史文献;(3)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归纳和总结能力。
2. 历史史料研究(1)介绍历史史料的种类、特点及研究方法;(2)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史料;(3)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
3. 历史现场教学(1)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2)邀请历史学家、专家进行现场讲座;(3)培养学生的现场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4. 历史模拟教学(1)设计历史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2)指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5. 历史论文写作(1)介绍历史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格式;(2)指导学生选题、收集资料、撰写论文;(3)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和学术素养。
6. 历史竞赛与活动(1)组织学生参加历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2)鼓励学生参与历史研究、社会实践等;(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历史文献、史料研究、论文写作等基本知识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
课程号:02132750
新课号:无
课程名称:中国通史(古代部分)/ Ancient and Medieval Chinese History
开课学期:秋、春
周学时: 32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一、基本目的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作为全校通选课,授课对象是非历史系本科生。本课
以中国古代政治史演变的大势为主要线索,使同学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有一个比
较清晰的框架。同时关注中华民族形成、中国版图形成等重大问题的历史进程,
并努力把握各个历史阶段在古代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演变上的特色。在
讲授过程中,将历史学的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吸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希望
增强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并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共32学时)
导论(2学时)
一 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
二 中国的史学传统与史料
三 中国历史的童年
第一讲 夏·商·西周(2学时)
一 夏(前21世纪~前17世纪)
二 商(前17世纪~前11世纪)
三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第二讲 春秋·战国(2学时)
一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二 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过渡
三 经济的发展
四 诸子百家
第三讲 秦·西汉(2学时)
一 秦帝国的兴亡
二 西汉政治演变
三 西汉经济与文化
第四讲 东汉·三国(2学时)
一 王莽改制
二 东汉兴衰
三 三国鼎立
第五讲 两晋·十六国(2学时)
2
一 西晋
二 东晋
三 玄学与魏晋风度
四 十六国
第六讲 南北朝(2学时)
一 北朝一:北魏
二 南朝:宋齐梁陈
三 北朝二:北齐与北周
第七讲 隋·唐前期(2学时)
一 隋朝的兴亡
二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 隋唐制度
第八讲 唐后期·五代十国·辽(2学时)
一 唐朝后期政治
二 五代十国
三 辽
第九讲 北宋(2学时)
一 北宋统一及其与辽、夏的和战
二 北宋的内政
三 宋代经济与社会
第十讲 南宋·金(2学时)
一 南宋
二 金
三 宋学与理学
第十一讲 元(2学时)
一 大蒙古国
二 元王朝
第十二讲 明(2学时)
一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二 明朝中后期政治
三 明朝边防与对外关系
四 满族崛起与明朝的灭亡
第十三讲 清(2学时)
一 康乾盛世
二 盛世的危机
三 明清经济与文化
复习(2学时)
考试(2学时)
三、教学方式
讲授为主,助教辅导。
四、推荐教材
《中国古代简史》 张帆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五、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成绩评定分为两部分:
a) 平时成绩(作业)占40﹪,要求从“前四史”——《史记》、《汉书》、《后
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卷阅读,写读后感一篇。
b)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
六、作业要求
从“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卷阅
读,写读后感一篇。可自拟题目。满分40分。
注意事项:
1. 阅读范围为一卷(如是列传,通常包含数人传记)。选题时希望尽量避免知
名度高的历史人物(如项羽、诸葛亮之类)。选题是否有独到性,将是评分的一
条重要标准。
2. 史料与论述结合,避免空论。
3. 引述其他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要注明出处。严禁抄袭!一旦发现将以作弊论
处。
4. 字数要求在2 500字以上。用A4纸打印,正文用五号宋体,1.5倍行距。于作
业开端写明姓名、学号、院系。凡不符合上述规格者,将酌情扣分。
5. 交作业的截止日期为课程期末考试当天,过时不候。
七、参考书/参考资料: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91年。
张广达、王小甫:《天涯若比邻——中外文化交流史略》,中华书局,1988年。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三联书店,1994年。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童书业:《春秋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
杨宽:《战国史》(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
年。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田余庆:《拓跋史探》,三联书店,2003年。
4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年。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
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年。
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三联书店,2003年。
曾小萍:《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5年。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年。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岳麓书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