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I)卷(模拟)

人教版2019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I)卷(模拟)
人教版2019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I)卷(模拟)

人教版2019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现代文阅读

自渡彼岸

雪小禅

(1)那年,他17岁。

(2)家贫。过年吃饺子,只有爷爷奶奶可以吃到白面饺子。母亲把榆树皮磨成粉,再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这样可以把馅儿裹住,不散―单用玉米面包饺子包不成,那种榆树皮饺子难以下咽。记忆中,可以分得两个白面饺子,小心翼冀吞咽,生怕遗漏了什么,但到底遗漏了什么―还未知是何滋味,已经咽下肚去了。

(3)衣裳更是因陋就简。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裤子上常常有补丁,有好多年只穿一两件衣服,撑到上班,仍然穿补丁衣裳,照相的时候去借人家衣服……

(4)记忆最深的是他17岁那年的冬天,同村邻居有个18岁少年,有亲戚在东北林场,说可以上山拉木头,一天能挣30多块。他听了心动,于是两人约了去运木头,那时尚不知东北有多冷。他至今记得当时多兴奋,亦铭印一样记得那地名―额尔古纳左旗,牛耳河畔,中苏边境,零下49摄氏度,滴水成冰。

(5)每日早上5点起床,步行20多公里上山。冰天雪地,雪一米多厚。拉着一辆空车上山,一步一滑。哪里有秋衣、秋裤?只有母亲做的棉衣棉裤,风雪灌进去,冷得连骨头缝里都在响。眉毛是白的,眼睫毛也是白的,哈出的气变成霜,衣服里鼓鼓的是两个窝窝头。怕窝窝头冻成硬块,于是用白布缠了,紧紧贴在肚皮上,身体的温度暖着它们,它们不至于被冻成硬块咬不动。

(6)不能走慢了,真的会冻死人。拉着车一路小跑,上山要4个多小时。前胸、后背全是汗时,山顶到了。坐下吃饭,那饭便是两个贴在身上的窝窝头,就着雪。到处是雪,一把把吞到肚子里去。才17岁,那雪的滋味永生难忘。

(7)然后装上一车木头,往山下走。下山容易些,只需控制车的平衡。上山4个小时,下山 2个小时,回来时

天黑了。

(8)那是他少年时的林海雪原。

(9)进了屋用雪搓手、搓脚、搓耳朵,怕冻僵的手脚突然一遇热坏死掉。脱掉被汗浸透的棉衣,放在火墙边烤,换另一套前天穿过的棉衣。晚餐依然是窝窝头。第二天早上照样5点起,周而复始。

(10)一个月之后离开时,怀揣1000元钱。1000元钱在20世纪70年代是天文数字,那时的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加几块。

(11)回家后,母亲看着他后背上被勒出的一道道紫红的伤痕,号响大哭。

(12)那1000元钱,给家里盖了5间大瓦房。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听者潸然泪下。

(13)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已自渡。那零下49摄氏度的牛耳河,霸占着他17岁的青春,直至老去,不可泯灭。

1 . “他”上山拉木头苦在何处?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 . 第((2)段中“小心翼翼吞咽”中的“小心翼翼”和“吞咽”矛盾吗?为什么?

3 .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 . “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己自渡。”这句话是作者对“苦难”的体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提示:

(1)本文共724个字,建议阅读2分钟左右。

(2)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注意文中两类不同人物的区别。

琐记(节选)

于是毫无问题,去考矿路学堂去了,也许是矿路学堂,已经有些记不真,文凭又不在手头,更无从查考。试验并不难,录取的。

这回不是It is a cat了,是Der Mann,Die Weib,Das kind。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但外加《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小有不同,譬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是先前没有做过的。

此外还有所谓格致、地学、金石学、……都非常新鲜。但是还得声明:后两项,就是现在之所谓地质学和矿物学,并非讲舆地和钟鼎碑版的。只是画铁轨横断面图却有些麻烦,平行线尤其讨厌。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花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辈严肃地对我说,而且递过一张报纸来。接来看时,“臣许应骙跪奏……”,那文章现在是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为变法的,也不记得可曾抄了没有。

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5 .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体现出他主张教育的革新。

B.总办出了个《华盛领论》的文题,汉文教员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反映出当时学校教育整体上的头脑古旧、思想老化。

C.一位本家的老辈觉得“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反映出当时老一辈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

D.“我”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可见“我”学习不够认真,关心吃喝。

6 . 本文选自七上语文教材名著阅读书目中的()

A.《湘行散记》B.《白洋淀纪事》C.《镜花缘》D.《朝花夕拾》当学荷叶会自洁

祁云枝

①你凝望过雨中的荷叶吗?无论多么猛烈的暴雨,打落在荷叶身上,只会“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旦“玉盘”稍稍倾斜,便不见了雨水的影子。用手摸一下荷叶,除过低凹的中心,叶子表面竟然是干燥的,仿佛倾盆大雨根本

就不曾降落在它的身上。

②即使没有下雨,荷叶表面也永远纤尘不染。有人做过实验:在荷叶上滴几滴黏度很强的胶水,胶水也不能粘在叶面上,而是滚落下去且不留痕迹。能够拥有如此“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只因为荷叶能够“自洁”!

③按说,荷叶是很容易吸附水分或沾染上污渍的,为什么荷叶能始终守身如玉?

④是荷叶表面太光滑了?光得让灰尘“站不住脚跟”吗?恰恰相反!荷叶自洁的原因,是因为它的表面是粗糙的。这可能会颠覆我们对于洁净的日常认识。

⑤在超高分辨率显微镜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荷叶的表面上布满了许多微小的蜡质“乳突”,每个乳突的直径是8~10微米,高低略有不同,乳突间距为10~12微米。而每个乳突是由许许多多直径约为200纳米的细小突起组成的。

⑥前面对于蜡质乳突的说法似乎有点枯燥,换个形象的说法就是:荷叶的表面上有一个个隆起的“小山包”,在每个“小山包”上,又布满了绒毛状的小小“碉堡”。虽说是“山包”和“碉堡”,但这种结构,我们用肉眼甚至借助普通显微镜,是根本看不到的。

⑦由于“小山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溢着空气,这样就在紧贴叶面的地方形成了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度的空气层。当外形尺寸相对超大的雨滴(直径通常为几毫米),降落在叶面上后,不仅与叶面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而且只能同叶面上“碉堡”处的凸顶形成点接触——此情此景,是不是有点类似于水珠站在了密密麻麻的针尖上?

⑧空气和为数众多的“碉堡”,共同组建了荷叶表面的疏水层。在“碉堡”顸上“悬空而立”的雨点,由于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了球形水珠,水珠在滚动的过程中会顺道儿吸附灰尘。因此,只要荷叶稍稍倾斜,水珠就会附带尘埃滚落。这,就是著名的“荷叶效应”——因为粗糙,所以干净——是不是颇具颠覆性?

⑨自洁,不仅令荷叶美观,而且有利于防止大气中的有害细菌和真菌对植物的侵害。对荷花而言,这种结构还提高了叶面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

⑩荷叶的自洁效应,给了人类无限的启发。基于此,科学家把透明、疏油、疏水的纳米材料运用到汽车烤漆、建筑物外墙或是玻璃上,不但随时可以保持物体表面的清洁,也减少了洗涤剂对环境的污染,安全又省力;把这种材料应用于织物,能让织物不沾液体(包括水、油、菜汁、果汁、墨水、酱油等),从而减轻洗衣负担,而且不会改变织物的纤维强度、透气性、皮肤亲和性等原有性能。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倘若能将荷叶的这种自洁本领置入人们的心灵,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啊。

(选自《科学画报> 2016年第10期)

7 . 下列对荷花的自洁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荷叶表面永远纤尘不染,是因为它的表面是粗糙的。

B.荷叶的自洁效应,不仅令荷叶美观,还提高了叶面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

C.荷叶的自洁有利于防止大气中的有害细菌和真菌对植物的侵害。

D.受到荷叶自洁效应的启发,人类改进了汽车烤漆、建筑物外墙、玻璃和织物的制造技术。

8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先介绍荷叶的自洁现象,接着深入分析其内在原因,然后介绍人类关于自洁效应的运用。

B.表面粗糙反而干净,这与人们一般的生活常识相违背,所以说“颇具颠覆性”。

C.第⑦段画线句子以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解释了荷叶表面一尘不染的原因。

D.最后一段中的“自洁”是个比喻的说法,含义不同于上文所讲的荷叶的自洁效应。

9 . 在挑选同一款式的两件衣服时妈妈有些拿不定主意:纳米材料制成的那件稍贵,普通材料的那件稍便宜。请结合选文知识给妈妈提出恰当的建议。

你说:“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

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0 . 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 .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

(3)负势竞上(4)不以疾也

12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3 . 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________、________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___________,《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三、句子默写

14 .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既表现诗人旷达胸襟又表明真正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阻隔。

(3)_______,________。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_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5)请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默写完整。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四、诗歌鉴赏

古诗词鉴赏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5 . 诗中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表现出诗人见到草木发芽时______的心情。

16 . 诗的第三、四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结合诗句,任选角度赏析。(可从修辞、炼字等角度作答)

五、作文

17 . 写作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总要求:

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

题一:请以“让我无比歉疚”为题,写一篇文章。先补充完整题目再作文。

题二:花季少年,正如人生的朝阳,只有怀揣梦想,才能凝聚力量,只有拥抱梦想,才有精彩人生。梦想既可以是滚滚奔流,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梦想也可以是涓涓细流,如每个人的人生愿望。你有自己的梦想吗?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好准备了吗?

请以“拥抱梦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

2、

3、

二、对比阅读

1、

三、句子默写

1、

四、诗歌鉴赏

1、

五、作文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