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苯胺的化学氧化聚合法
聚苯胺综述

聚苯胺综述1、引言导电高分子材料也称导电聚合物,其分子是由许多小的、重复出现的结构单元组成,即具有明显聚合物特征;若在材料两端加上一定电压,在材料中有电流通过,即具有导电的性质。
同时具备上述两条性质的材料,称为导电聚合物。
虽然都是导电体,但导电聚合物和常规金属导电体不同。
前者属于分子导电物质,后者是金属晶体导电物质。
因此,其结构和导电方式都不同。
高分子导电材料包括结构型高分子导电材料和复合型高分子导电材料两大类。
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又称本征导电高分子,是指聚合物获得导电性能不是通过加入导电性物质,而是由其本身结构带来的。
如掺杂后的导电高分子聚合物:聚乙炔(PAc)、聚吡咯(PPy)、聚噻吩(PTh)、聚苯胺(PAn)、聚苯乙烯撑(PPV)等,这类聚合物大多是具有共轭π键结构的结晶聚合物,共轭双键可以通过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变成高分子离子。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是将各种导电性物质(高效导电粒子或导电纤维)通过分散、层合、涂敷等工艺填充到聚合物基体中。
2、聚苯胺由于导电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电学、光学以及氧化还原特性在近20年里一直备受关注,在能源、电磁屏蔽和电致变色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
自从1984年MacDiarmid在酸性条件下由苯胺单体获得具有导电性聚合物,聚苯胺已成为现在研究进展最快的导电聚合物之一。
原因在于聚苯胺具有以下诱人的独特优势:a)原料易得,合成简单;b)具有优良的电磁微波吸收性能、电化学性能、化学稳定性及光学性能;c)独特的掺杂现象;d)高的电导率;e)拥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1,2]。
聚苯胺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导电高分子材料。
以导电聚苯胺为基础材料,目前正在开发许多新技术,例如电磁屏蔽技术、抗静电技术、船舶防污技术、隐身技术、全塑金属防腐技术、太阳能电池、电致变色、传感器元件、二次电池材料、催化材料和防腐材料[3~11]。
3、聚苯胺的结构聚苯胺有多种结构,这是由反应条件决定的,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12,13]:其中,聚苯胺最重要的存在形式是翠绿苯胺(EM,emeraldine),它具有导电性,通常可以在酸性条件下(如盐酸)通过化学氧化法制得,如果氧化剂过量,翠绿苯胺就被氧化成全氧化态聚苯胺(PNB,blue protonated pernigraniline),这种形态的聚苯胺可能具有导电性。
导电高分子聚苯胺简介

参考文献
• [1] 旷英姿. 导电高分子聚苯胺的合成及应用. 精细化工中 间体. 2004年8月,第34卷第4 期 • [2] 景遐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利祥,王献红,耿延候,王佛松. 导电聚苯胺的合 成、结构、性能和应用. 高分子学报. 2005年10月, 第5期 • [3] 张连明,司慧涵,谢英男,詹自力,蒋登高. 聚苯胺的合成与 应用研究现状. 广西轻工业. 2007年2月,第2期 • [4] 曹丰,李东旭,管自生. 导电高分子聚苯胺研究进展. 材料 导报. 2007年8月,第21卷第8期 • [5] 王杨勇,强军锋,井新利,姚胜. 导电高分子聚苯胺及其应 用. 化工新型材料. 2003年3月, 第31 卷第3期 • [6] 周媛媛,余旻,李松,李蕾. 导电高分子材料聚苯胺的研究 进展.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2007年,第5卷,第6期
• 据上述模型推断聚苯胺的掺杂反应如下:
b.
氧化还原掺杂
• 事实上,除了质子酸掺杂外,我们还发现,聚苯胺也象其 它的导电高分子一样,能够进行氧化还原掺杂,这就是 “碘掺杂”、“光助氧化掺杂”以及“离子注入掺 杂” .
• 以上还原态聚苯胺的氧化掺杂和氧化态聚苯胺的还原掺杂, 与聚苯胺的质子酸掺杂一起,构成了聚苯胺的掺杂行为的 全貌. 显然,究竟发生哪一种掺杂,决定于它的化学结构:
导电高分子聚苯胺简介
Polyaniline
聚苯胺(PANI)
一.前言 二.聚苯胺的结构与性质 三.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 四. 聚苯胺的掺杂 五. 聚苯胺的应用
一.前言
聚苯胺自从1984 年, 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化学家MacDiarmid 等重新开发以来, 以其良好的 热稳定性, 化学稳定性和电化学可逆性, 优良的电 磁微波吸收性能, 潜在的溶液和熔融加工性能, 原 料易得, 合成方法简便, 还有独特的掺杂现象等特 性, 成为现在研究进展最快的导电高分子材料之一, 以其为基础材料, 目前正在开发许多新技术, 例如 全塑金属防腐技术、船舶防污技术、太阳能电池、 电磁屏蔽技术、抗静电技术、电致变色、传感器 元件、催化材料和隐身技术等。
聚苯胺浅析

聚苯胺浅析作者:张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0期一、概述一百多年聚苯胺就已经被发现,但只用作颜料,被称为“苯胺黑”。
1987年,人们广泛接受AG.MacDiarmid提出的苯式和醌式结构共存的模型。
依据氧化程度的不同,聚苯胺可以分为还原态、氧化态及本征态,且不同状态下的聚苯胺可以相互转化。
其中还原态和氧化态聚苯胺均为绝缘体,本征态聚苯胺在适当的掺杂方式下还具有导电性。
依据电导率的大小不同可将物质分为绝缘体、半导体、导体和超导体。
在20世纪70年代前还没有“导电高分子”的概念,人们一直将有机聚合物当作是绝缘体来使用。
直到1984年,人们首次发现对聚乙炔进行P型掺杂获得类似金属的导电性,这一传统观念才逐渐打破,随后人们继续研究开发了一系列的导电聚合物。
作为一种典型高分子材料,聚苯胺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且合成工艺简单,它的发现打破了高分子是绝缘体的传统观念,推动了导电高聚物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聚苯胺以其良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电化学可逆性,优良的电磁微波吸收性能,潜在的溶液和熔融加工性能,原料易得,合成方法简便,还有独特的掺杂现象等特性,成为现在研究进展最快的导电高分子材料之一。
以其为基础材料,目前正在开发许多新技术,对聚苯胺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能、合成、掺杂、独特的光电磁性能、改性、用途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二、聚苯胺的基本性质1.可溶性因为聚苯胺具有刚性链且链间存在很强的作用力,故溶解性能很差,其应用也被极大的限制。
目前,科学家,主要通过化学复合、结构修饰、乳液聚合等方法获得水溶性或可溶性的导电聚苯胺。
2.导电性导电性是聚苯胺重要的特性之一。
本征态的聚苯胺具有很低的电导率,但通过质子酸掺杂或氧化可以实现绝缘体与导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提高导电性。
聚苯胺的导电性受很多条件的干扰,如分子链结构、温度、湿度等。
3.光电性质及非线性光学性质聚苯胺还具有较显著的光电转换性。
作为一种P型半导体,其分子主链上含有许多共轭π电子,比较容易极化,不仅呈现快速响应的性质还具有较高的三阶非线性系数]。
聚苯胺

三.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
• 1 • 2 化学氧化聚合法 电化学聚合法
四. 聚苯胺的掺杂
• “掺杂”一词来源于半导体化学,指在纯净的无机 半导体材料如硅、锗或镓中加入少量具有不同价 态的第二种物质,以改变半导体材料中空穴和自由 电子的分布状态。导电高分子领域的“掺杂”与 无机半导体的“掺杂”概念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无机半导体的掺杂是原子的替代, 掺杂量很低, 没 有脱掺杂过程。而导电高分子的掺杂是氧化还原 过程,其掺杂实质是电荷转移;掺杂量很大,可高达 50 %;导电高分子掺杂具有完全可逆的过程 。
5. 在抗静电方面的应用
• 聚苯胺电导率可在10-5~105S/m 范围内调节, 与 其它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大于金属和炭黑, 并且有 好的稳定性和耐腐蚀性等, 因此有望成为新的抗静 电材料。
6.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 在电致发光管应用方面, 聚苯胺是重要的新型显示材料之 一, 会大大降低发光二极管的工作电压, 在延长器件寿命方 面,IBM研究小组使用导电聚苯胺作电极的隔离层, 将发光 器件的寿命延长了1000 倍。利用聚苯胺的电致变色特性, 可以用它来做智能窗和各种电致变色薄膜器件, 在军事伪 装方面有着较大的应用前景。利用聚苯胺吸收微波的特性, 法国已研制出了隐形潜艇。 • 通过改变掺杂剂的种类和浓度调整材料的形态, 可精确控 制聚苯胺薄膜的离子透过率及气体透过率、分子尺寸的选 择性, 因此聚苯胺也可用来制作选择性透过膜。聚苯胺在 不同氧化态下体积有显著的不同, 对外加电压有体积响应, 可以用于制造人工肌肉。聚苯胺还可用作光学器件及非线 性光学器件。
五. 聚苯胺的应用
• • • • • • 1. 2. 3. 4. 5. 6. 防腐涂料 二次电池 在金属防腐领域的应用 在电磁屏蔽材料方面的应用 在抗静电方面的应用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化学氧化法制备掺杂态聚苯胺及其表征

W ANG n ,GUAN n fn ,Z Xig Ro ge g HANG o,YANG i,Z Ha Je HAO e qn W n ig
(n t ueo ae il ce c n gn eig He a ltc ncUnv r i ,Ja z o4 4 0 ) Isi t fM trasS in ea dEn ie r , n nPoy e h i ie st t n y io u 5 0 3
Absr c ta t
Th o e oy nl ei rp rdb h mia xd t n wh na ed p dp la in sp e ae y c e c 1 iai e mmo im es laei u e ste i o o n u p ruft s sd a h
c u e t e y ed i c e s s wi i n e p r n . h l r r t fa a s h il n r a e t t h me i x e i me t As t e mo a a i o mmo i m e s l h t o h d o h o i cd i o n u p r u p a e t y r c l r a i S c o e h l y n l e ye d i i h Th ir s r e u e o o e o y n l e i b n h n t a c d so v o s n ,t e p o a i n il h g . em e o t u t r fd p d p l a i n u c y a d i c s a e i b i u . i s i s s
Th il ce s sfo 5 t 6 wh nt etmp rt r f h e cini ce sdfo O t 5 ,b tteyed eyedi ra e rm 3 n o6 e e eau eo erato si r ae r m ℃ o2 ℃ h t n u il h wi ec n ftetmp r t r n rae u t el. r ln ig t ea t n t a n ra et ep la in il e ld se di h e e au ei ice sd f rh ry P oo gn h ci i cn ice s h oy nl eyed b — l s o me i
聚苯胺_制备实验报告

1. 了解聚苯胺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2. 掌握聚苯胺的合成原理和实验步骤。
3. 学习并掌握电化学合成聚苯胺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聚苯胺(Polyaniline,PANI)是一种导电聚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物理和电化学性质。
其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氧化法和电化学合成法。
本实验采用电化学合成法,通过在导电聚合物溶液中施加电压,使单体苯胺在电极上发生氧化聚合反应,形成聚苯胺。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 三电极体系:工作电极(铂电极)、参比电极(银/氯化银电极)、辅助电极(铂电极)- 伏安仪- 磁力搅拌器- 真空干燥箱- 电子天平- 移液器- 烧杯- 离心机2. 试剂:- 苯胺(分析纯)- 硼砂(分析纯)- 硫酸(分析纯)- 蒸馏水1. 准备工作:(1)将苯胺、硼砂和硫酸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成单体溶液。
(2)将单体溶液置于三电极体系中,调整电极间距,确保工作电极与参比电极、辅助电极之间距离适宜。
2. 电化学合成:(1)打开伏安仪,设置合适的扫描速度和电位范围。
(2)在单体溶液中施加电压,进行电化学聚合反应。
(3)观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当溶液颜色变为深蓝色时,停止反应。
3. 沉淀分离:(1)将反应后的溶液离心分离,收集沉淀物。
(2)用蒸馏水洗涤沉淀物,去除杂质。
4. 干燥与表征:(1)将洗涤后的沉淀物置于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
(2)对干燥后的聚苯胺进行表征,如红外光谱(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变化:反应开始时,溶液颜色为浅黄色,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颜色逐渐变为深蓝色。
2. 聚苯胺的表征:(1)红外光谱(IR)分析:聚苯胺在红外光谱中显示出明显的特征峰,如苯环、苯胺基团等。
(2)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聚苯胺呈现出明显的层状结构,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采用电化学合成法成功制备了聚苯胺。
实验结果表明,聚苯胺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聚苯胺的合成工艺优化及其性能表征

聚苯胺的合成工艺优化及其性能表征盖新璐;洪晓斌;高宏景【摘要】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在苯胺/过硫酸铵/HCl的水溶液体系中合成聚苯胺,并对其聚合条件([ S2 O2-8]/[ An]比、 HCl浓度变化等)进行了优化,以提高PAn 的电导率和产率。
通过四探针、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 FTIR)、 XRD、 CV等测试方法对聚苯胺电导率及掺杂前后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当[ S2 O2-8]/[ An]=1:1、[ HCl]=0.8 mol/L时电导率达到最大值2.13 S/cm,产率为94.37%。
聚合物具有一定的结晶性,通过CV曲线可以分析出PAn具有掺杂/脱掺杂的电化学活性。
%Polyaniline was prepared by chemical oxidative polymerization during an aqueous system of aniline/ammonium persulfate/HCl/H2O, and the synthesis condition was optimized (changes in [S2O2-8 ]/[An] ratio and HCl concent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nductivity and yield of PAn. The conductivity and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polyaniline were analyzed by four-probe, FTIR, XRD, CV method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ductivity reached a maximum of 2. 13 S/cm with [S2O2-8 ]/[An]=1:1, [HCl]=0. 8 mol/L, and the yield was 94. 37%. The Polymer had a certain crystalline properties, and it could be confirmed that PAn had an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 of doping/dedoping by CV curve.【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6(044)014【总页数】4页(P95-98)【关键词】聚苯胺;化学氧化聚合;工艺优化【作者】盖新璐;洪晓斌;高宏景【作者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湖南长沙 410073;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湖南长沙410073;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湖南长沙41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1导电聚苯胺和其他聚合物相比,成本低,工艺简单,耐高温且抗氧化性能良好,有较高的电导率、可熔融加工,易成膜且膜柔软、坚韧等优点和具有优良的电致变色性,在日用商品及高科技等方面前景广阔。
聚苯胺的制备实验报告

聚苯胺的制备实验报告姓名:吉武良院系:化院20系学号:PB13206270摘要:本实验利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聚苯胺,旨在了解一种新型的功能聚合物---导电聚合物,探讨电子导电聚合物的结构与机理,并掌握聚苯胺的合成方法。
关键词:导电聚合物聚苯胺Abstract:In this experiment, the chemical oxidative polymerization preparing polyaniline, aimed at understanding a novel functional polymer --- conductive polymer ,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electronically conductive polymer and grasp the polyaniline synthesis method .Keywords:Polyaniline Conducting polymer一、引言导电聚合物(conducting polymer):又称导电高分子,是指通过掺杂等手段,能使得电导率在半导体和导体范围内的聚合物。
通常指本征导电聚合物(intrinsic conducting polymer),这一类聚合物主链上含有交替的单键和双键,从而形成了大的共轭π体系。
π电子的流动产生了导电的可能性。
1977年A. J. Heeger、A. G. MacDiarmid 和白川英树(H. Shirakawa) 发现,聚乙炔薄膜经电子受体(I,AsF5等) 掺杂后电导率增加了9个数量级,(他们为此共同获得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
这一发现打破了有机聚合物都是绝缘体的传统观念,开创了导电聚合物的研究领域,诱发了世界范围内导电聚合物的研究热潮。
大量的研究表明,各种共轭聚合物经掺杂后都能变为具有不同导电性能的导电聚合物,具有代表性的共轭聚合物有聚乙炔、聚吡咯、聚苯胺、聚噻吩、聚对苯撑乙烯、聚对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苯胺的化学氧化聚合法,是在酸性水溶液中用氧化剂使苯胺单体氧化聚合。化学氧化法能够制备大批量
的聚苯胺,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制备聚苯胺的方法。化学氧化法合成聚苯胺主要受反应介质酸的种类及浓度、
氧化剂的种类及浓度、单体浓度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质子酸是影响苯胺氧化聚合的重要
因素,它主要起两方面的作用:提供反应介质所需要的pH值和以掺杂剂的形式进入聚苯胺骨架赋予其一
定的导电性。苯胺化学氧化聚合常用的氧化剂有:过氧化氢、重铬酸盐、过硫酸盐、氯化铁等,所得聚苯
胺性质基本相同。也有用过硫酸铵和碳酸酯类过氧化物组成复合氧化剂制备聚苯胺的相关报道[4]。以Fe2+
为催化剂和H2O2为氧化剂可合成高溶解性的聚苯胺[5]。过硫酸铵不含金属离子,后处理简便,氧化能力
强,是最常用的氧化剂。苯胺聚合是放热反应,且聚合过程有一个自加速过程。如果单体浓度过高,则会
发生暴聚,一般单体浓度在0.25~0.5mol/L为宜。在一定的酸浓度范围内,聚合温度与聚苯胺的电导率无
关,但与聚苯胺的分子质量有关。随着聚合温度的降低,聚苯胺的分子质量升高,并且结晶度增加[6]。聚
合反应在装有搅拌器的三口瓶中进行,首先在经氮气置换且保护的三口瓶中,依次加入水、盐酸、苯胺,
然后在搅拌下滴加过硫酸铵的盐酸水溶液。在一定温度下聚合,将得到的产物过滤,用1mol/L的盐酸反复
洗涤,然后水洗至滤液基本无色为止。产物在60℃下,真空干燥48h,得到墨绿色掺杂态聚苯胺。
2.2 电化学聚合法
电化学法制备聚苯胺是在含苯胺的电解质溶液中,选择适当的电化学条件,使苯胺在阳极上发生氧化聚合
反应,生成粘附于电极表面的聚苯胺薄膜或是沉积在电极表面的聚苯胺粉末。操作过程如下:氨与氢氟酸
反应制得电解质溶液,以铂丝为对电极,铂微盘电极为工作电极,Cu/CuF2为参比电极,在含电解质和苯
胺的电解池中,以动电位扫描法进行电化学聚合,反应一段时间后,聚苯胺便牢固地吸附在电极上,形成
坚硬的聚苯胺薄膜。电化学方法合成的聚苯胺纯度高,反应条件简单且易于控制。但电化学法只适宜于合
成小批量的聚苯胺。主要的电化学聚合法有:动电位扫描法、恒电位法、恒电流法和脉冲极化法。最普遍
采用的是动电位扫描法,其特点是成膜较为均匀,膜与电极粘着较好。恒电流聚合也能达到这一目的,其
特点是成膜快,操作方便。用脉冲极化法可以得到较厚的膜。影响聚苯胺的电化学法合成的因素有:电解
质溶液的酸度、溶液中阴离子种类、苯胺单体的浓度、电极材料、电极电位、聚合反应温度等[7]。电解质
溶液酸度对苯胺的电化学聚合影响最大,当溶液pH<1.8时,聚合可得到具有氧化还原活性并有多种可逆颜
色变化的聚苯胺膜;当溶液pH>1.8时,聚合则得到无电活性的惰性膜。反应过程中,电极电位控制氧化程
度,聚合电位和聚合电流都不宜过大,聚合电流高于0.18V时,则引起膜本身不可逆的氧化反应,使其活
性下降。
2.3 乳液聚合法
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胺有以下优点:以水作热载体,产物不需沉析分离以除去溶剂;采用大分子有机磺酸
作表面活性剂,可一步完成质子酸的掺杂从而提高聚苯胺的导电性;通过将聚苯胺制备成可直接使用的乳
状液,可在后加工过程中,避免再使用一些昂贵(如NMP)或有强腐蚀性(如浓硫酸)的溶剂。具体操作步骤
如下:在反应器中加入苯胺与十二烷基苯磺酸,混合均匀后依次加入水、二甲苯,充分搅拌,得到透明乳
液。然后向乳液中滴加过硫酸铵水溶液,体系颜色很快变深,保持体系温度0~20℃,继续搅拌,然后加
入丙酮破乳,过滤,依次用水、十二烷基苯磺酸溶液洗涤至滤液基本无色,干燥,得到掺杂的聚苯胺粉末
[8]。用这种方法生产聚苯胺,其聚合产率大于80%,聚苯胺的电导率大于1S/cm;并且在有机溶剂中的溶
解性与用化学氧化合成的聚苯胺相比有显著的提高。
2.4 微乳液聚合法
乳液聚合得到的乳胶粒径分布要窄得多,而且所得聚合物分子质量很高,一般在l06以上。与传统乳液聚
合法相比,微乳液聚合法可大大缩短聚合时间(3h),并且所得产物的电导率和产率均优于采用传统乳液聚
合法合成的聚苯胺。用微乳液聚合法制得的聚苯胺链结构规整性好、结晶度高,而且可以合成出具有纳米
尺寸的聚苯胺颗粒,具有较好的溶解性[9]。
近年来,报道了聚苯胺的反向(油包水)微乳液聚合法。用超声波辅助反向微乳液聚合法合成聚苯胺。苯胺
的聚合发生在分散且狭窄的水相池中,超声波起到加速聚合速率的作用,并且将很容易聚集在一起的聚苯
胺纳米颗粒进行分散,能够较好地控制聚苯胺颗粒的形态和尺寸。用这种方法可制得尺寸在10~50nm之
间的聚苯胺球形颗粒,颗粒尺寸的减小有利于掺杂以提高电导率[10]。
3 聚苯胺的溶解性
由于聚苯胺链的强刚性和链间的强的相互作用使得它的溶解性极差,相应地可加工性也差,限制了它在技
术上的广泛应用。当今,改善聚苯胺的可溶性和可加工性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者们非常关注的课题。本征态
聚苯胺只能溶于少数几种溶剂,如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丙烯脲、间甲酚、浓硫酸[11]等,严重限制了聚
苯胺的可加工性。如何提高聚苯胺在溶剂中的溶解性成为解决其可加工性的关键。聚苯胺溶液即使在很低
的浓度(<5%w/w)下也有较强的凝胶化倾向,在纺丝溶液所需要的高浓度(>20%w/w)下,凝胶化倾向变得更
加明显。文献报道,以N-甲基吡咯烷酮为溶剂溶解高分子质量的聚苯胺,并加入二甲基氮丙啶作为凝胶抑
制剂,可获得稳定的、高浓度(>20%w/w)的溶液,这是因为二甲基氮丙啶破坏了分子链间的氢键,阻碍了
凝胶作用[12]。
当前,制备水溶性的聚苯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苯环或氮原子上引入酸基,被广泛地用于制备水溶性的
聚苯胺[13]。采用大尺寸的功能酸,如樟脑磺酸、十二烷基苯磺酸、磺基水杨酸[14],作掺杂剂可制得溶解
性较好的掺杂态聚苯胺。文献报道,用包含亲水的氧化乙烯低聚体的质子酸作为掺杂剂,可方便地制得水
溶性的导电聚苯胺,其电导率在10-3~10-2S/cm之间[15]。采用水-油二相乳液聚合方法,以十二烷基苯磺
酸为乳化剂和掺杂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可制备出可溶性聚苯胺[16]。利用聚乙烯醇作稳定剂和成膜剂,
可制备稳定的聚苯胺水基胶体分散液[17]。采用以有机溶剂、水混合或双相体系为溶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可
制备高溶解性的不同分子量的聚苯胺[18]。通过苯胺与一些带有极性和可溶性基团的苯胺衍生物,如:邻
氨基苯磺酸、邻氨基苯甲醇、N-(4-磺苯基)苯胺、邻胺基苯甲酸、邻甲氧基苯胺等发生共聚,得到溶解性和
可加工性较好的共聚态聚苯胺。
金属腐蚀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由腐蚀引起的破坏事例遍及所有使用金属的场合。据统计,每年
由于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金属年产量的1/3,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19]。1985年,DeBerry
发现,在酸性介质中用电化学法合成的聚苯胺膜能使不锈钢表面活性钝化而防腐,这一特点引起了人们的
关注,从此人们在腐蚀防护领域开始了导电高分子膜的应用研究[20]。其防腐机理为: 聚苯胺使金属和聚苯
胺膜界面处形成一层金属氧化膜,该金属的电极电位处于钝化区,从而得到保护。聚苯胺的氧化还原电位
比铁高,当两者相互接触时,在水和氧的参与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界面处形成一层致密的金属氧化膜。
聚苯胺作为一种优良的防腐材料逐渐被引起重视,并且有可能成为聚苯胺最有希望的应用领域。研究结果
显示,聚苯胺在环境pH值≥7时具有完全氧化态(LEB)和半氧化态(EB)结构,这两种结构的聚苯胺在金属的
防护过程中,只起到一种机械隔离作用,它类似于金属表面的非金属涂装保护这种形式,当金属表面的聚
苯胺有缺损时,它对该部位不能起到保护作用;而当聚苯胺在环境pH值<7时,聚苯胺结构发生变化,形
成聚苯胺盐(ES)形态,此时聚苯胺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电化学活性。当金属表面的聚苯胺有缺损时,它对
恢复表面钝化层[21]。聚苯胺对氧气的渗透起到了屏障作用,使之无法直接渗透到金属表面,从而吸氧腐
蚀无法发生。同时在铁被氧化过程中产生H+,可以进一步掺杂本征态聚苯胺。通过在聚苯胺上引入磺酸基
团等方法制备可溶性聚苯胺,人们采用机械涂膜的方法在金属表面形成均匀完整的聚苯胺防腐膜,取得了
很好的效果。作为防腐涂料,无论从试验室结果还是实际检测结果来看,聚苯胺都是较为理想的,尤其是其
特有的抗腐蚀、抗划伤能力更是单纯环氧涂层不可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