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物理 《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微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一物理 2.5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

2019-2020年高一物理 2.5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

2019-2020年高一物理 2.5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知道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加速度的实例的分析,进一步体会变化率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3、理解匀变速运动的意义,能用v-t图象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通过图象确定加速度。

过程与方法: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象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二、教学内容剖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较难懂的概念。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

为此,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材还展示飞机的起飞过程,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含义不同,又在旁批中指出“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

在此基础上再说明平均加速度的意义,进而说明瞬时加速度。

对重要的v—t图象,教材又设置一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通过v—t图象加深对加速度的认识和对图象的理解。

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 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 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课程教学设计
2,倾斜的直线可以找出△v和△t,求出a
对比倾斜程度不同的两条直线,有两种方法:
A,我们可以选取相同的时间,速度变化量大的,就是速度变化快,加速度大;
B,可以选取相同的速度变化量,所用的是时间短,就是速度变化快,加速度大;
斜率可以表示出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倾斜程度大的,加速度大。斜率大于0,则加速度大于0,方向为正方向。
3,利用图像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教学资源
教师拍摄的运动视频,汽车启动过程拍摄的数据,学生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做出的 图,斜面,小车,纸带,打点计时器等。
教学方法与学生学法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可分成两个阶段:
1,体现从“生活到物理”:实例展示--学生主观感受--猜想与假设--定性分析--定量研究--提供物理模型--得到加速度的概念。
过渡
选取两组,由同学上台来总结自己的实验结论,将实验结果由投影展示。
教学片段5
两位同学都做的非常好,我们将两位同学所做的图像对比,有相同的地方:
1,他们所选取的单位刻度是相同的。
2,得到的图像都是过原点倾斜的直线。
不同的地方在于两条直线的倾斜程度不同。
在v-t图中,倾斜程度代表什么呢?
1,水平线代表时间变化,但是速度没有发生变化。加速度为0
使用教师亲自拍摄的录像,真实性强,有助学生体会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较新颖。
加速度概念的学习
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概念、定义式、单位、标矢性
提问、讲解、板书加速度的
①物理意义②概念
③定义式④单位
⑤标矢性
回答
黑板
幻灯片
通过具体设问,引发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浅层次的思考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五篇模版)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五篇模版)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五篇模版)第一篇: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四、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起动的车辆初始时刻的速度(m/s)可以达到的速度(m/s)起动所用的时间(s)小轿车03020 火车050600 摩托车02010 教师引导学生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比较发现:三种车辆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

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提问: 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速度由经一段时间后变为,那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

用表示。

)提问: 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

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3)单位:米/秒2(m/s2)(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

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 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

高中物理《科学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科学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教学设计

《科学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高一年级【教学内容】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比较重要的基础实验之一,通过上一节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了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当运动的时间极短,就可以近似认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就是瞬时速度。

并能通过V-T图像来判定物体是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并会通过直线的斜率求解加速度。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极限思想,对瞬时速度的由深入的理解,本节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探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测量小车的瞬时速度。

2.会用v-t图像来判断沿斜面下滑的小车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3.学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科学思维:通过瞬时速度的测量和数据的处理,把理论和实践通过实验相结合,有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的思维方法。

科学探究:能发现并提出物理问题,能根据实验方案,使用打点计时器等器材收集数据,会妥善保存原始信息,能分析纸带记录信息。

形成初步结论,能分析实验误差。

能参考教材内容撰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注意提升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小组合作,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教学重点】会打点计时器的使用,能获取数据以及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误差分析。

【教学准备】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纸带,电源,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教学过程】导入:实验室中小车的运动是物理学中最简单的物体运动。

我们如何测量小车各时刻的瞬时速度呢?可直接用直尺和秒表测量位移和时间,但误差较大,用什么方法可减小测量误差呢?学习:一、运动时间和位移的记录两种常见打点计时器1、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磁打点计时器(1)原理(2)构造(3)工作电压:4-6v2、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1)构造:如下图(2)原理:脉冲电流经放电针、墨粉纸盘放电(3)工作电压:220V0.02s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计时仪器,并且能记录物体的相对位置。

高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通用8篇)高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认速度与速率。

2.过程与方法(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锻炼使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分辨,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积极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

(2)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学情分析: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够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分.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物理《加速度》教案12篇

物理《加速度》教案12篇

物理《加速度》教案12篇物理《加速度》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的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

3、指导学生定量的探究加速度和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4、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课时。

高中力学部分是由牛顿定律为基础所构建的体系,在牛顿三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为核心内容,本节是一节实验探究课,通过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得到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为第二课时提出牛顿第二定律做铺垫。

本节中应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和用图像处理数据,这两种方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十分重要。

本节不论是从知识还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都很重要。

重点难点1、控制变量法的使用2、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3、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引入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状态或_____状态,直到有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物体保持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_____,与_____有关,与物体的运动情况或受力情况_____.活动2【活动】实验探究情景:用电吹风吹乒乓球实验1:用两个相同电吹风分别调节在不同的风力档上吹两个相同的乒乓球(在轨道上),现象为_____ 。

实验2:用一个电吹风,通过装置得到两股相同风力的风,吹两个质量不一样的乒乓球,现象为_____。

问题1:想想看,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数有关?问题2: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猜一猜加速度与力、质量有什么关系?问题3:能否就以上关系,从数学的角度做出函数关系的假设呢?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a∝F,a∝F2,a∝F3?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a∝,a∝,a∝?活动3【活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问题1:研究一个量与多个量之间关系时,采用什么方法研究?问题2: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步骤?问题3:在实验中需要测哪些物理量?需要用到什么器材?问题4:你能想出那些方案来进行实验?实验装置:问题1:实验对象是?问题1:如何得出小车的加速度?问题2:如何改变并测出小车的质量?问题3:如何提供并测出小车所受的外力?实验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当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时,钩码的重力近似等于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即小车所受的合外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教案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即位置变化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来描述。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在描述运动快慢方面的区别和联系4.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

5.理解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及其加速或减速运动之间的联系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在建立瞬时速度概念时的作用,了解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区别物理概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果能抓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也就把握了本节的要领。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容易接受相对形象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而对相对抽象的加速度普遍感到困惑。

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它们的区别;教学的难点是: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说教法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物体的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物体的匀速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作为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知道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体验它们的区别,利用类比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法、类比法、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简要复习位移的概念后,为了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引入新的物理量(速度),再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指导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速度的变化的快慢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体验类比的方法,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物理中的运用。

高中物理《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论知识: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方法。

2. 技能要求: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卷尺)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能够计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1. 理论知识:掌握计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方法,理解速度的概念。

2. 技能要求:掌握测量工具(卷尺)的使用方法,准确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熟练进行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1. 计算瞬时速度。

2. 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深入理解速度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1. 上课讲解结合实例,重点讲解计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方法。

2. 在实验中让学生自己操作,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加强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引入一张飞机在天空中的运动图,提问学生了解图中表达了什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如何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2. 理论讲解(20分钟)先讲解速度的概念,再分别讲解如何计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 实验操作(30分钟)让学生分组自由实验和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4. 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让每个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通过相互交流分析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实验数据的差异,最后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5. 总结与展望(5分钟)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 学生能否正确计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 学生是否理解了速度的概念和应用场景。

七、教学资源:实验工具:测量纸带、卷尺。

课件: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60秒
第二节内容:从v-t图象观察平均加速度的由来,类比平均速度。
画面:第4至4张PPT
时间:60秒
第三节内容:利用v-t图象结合极限思想,当t→0时得到瞬时加速度的概念。理解瞬时加速度是表示某个时刻或位置物体由速度变化的趋势。
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得到实验数据,加深对瞬时加速度的理解。
画面:第5至9张PPT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加速度定义式的理解
难点:瞬时加速度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片头(20s以内)
内容:同学你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概念。我是人大附中深圳学校,高一物理教师,蒋招杰。
画面:第0至2张PPT
时间:15秒
二、正文(6-8 min)
第一节内容: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加速度的定义式。
画面:第3至3张PPT
时间:220秒
第四节内容:总结归纳,总结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并用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画面:第5至9张PPT
时间:40秒
三、结尾(12s以内)
内容:感谢大家能认真的听完这个微课。
画面:第10至10张PPT
时间:20秒
硬件准备:
完成以下准备可以提高微课的效果:
1、麦克风音量控制90%左右,既可避免音量过小,又可避免系统杂音;
一段过程和时间。利用极限思想并结合瞬时速度概念,学生理解瞬
时加速度的意义,并初步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决定式不同,某一
时刻或某一位置的加速度表示的是物体速度有变化的趋势。
并利用传感器实验得到实验数据,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设计
内比值定义法类比平均速度去理解
平均加速度,并用极限思想去理解瞬时加速度。
2、微课PPT主色调在3种以内;
3、要适当留空,文字不宜太多,要有适量的图片。
《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微课名称
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知识点来源
□学科:物理□年级:高一□教材版本:人教版
□所属章节:第一章第五节
录制工具和方法
超级录屏——PPT讲授方式
设计思路
这个微课利用v-t图象结合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理解,
从图象中去理解平均加速度,确定计算平均加速度需要确定研究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