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

合集下载

解构主义视角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以林纾的译文为例

解构主义视角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以林纾的译文为例

140《名家名作》·翻译一、研究背景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比较显赫的后现代思想,它起源于对结构主义“不满意、失望甚至否定、反抗”的态度。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他把这种观点引入翻译理论中,并对传统进行了彻底颠覆,对传统的翻译理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

解构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对逻各斯中心论、作者的绝对权威和传统结构论提出了异议,主张先有明确的内部含义,然后才能用文字来表达,而文字只是其外在形式。

这就是对语义真实性和结构真实性的直接否定。

解构主义主张打破原有的体系,开放闭合的结构,排除中心与原点,消除二元对立。

德里达认为,二元结构是死板的,它的严格界限只是一种人为的假定,并不存在。

具体而言,德里达解构了结构主义的原始体系与结构,摒弃了“中心”与“本源”,让“本源”与“本源”自由地融合,形成了一个具有无穷可能性的“意义”网络。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长期以来,国内外对译者的主体性问题都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人们关注的重点一直都是语言层次,认为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因此译者一定要严格遵循原文。

字里行间的翻译,精确地传达了原作者创作的意图。

“媒婆”“仆人”“锁链舞女”“翻译机器”“文化搬运工”等,都为翻译赋予的不同的称号。

然而,解构主义的译学观点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译学理论,并为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但这并不是一种完美的理论。

本文试图对解构主义理论的进步性及其局限性做一简单的评述,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从辩证的观点出发,寻找到其与翻译理论的切入点,从而促进翻译理论向多视角、多层次发展。

三、解构主义翻译观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后现代主义思潮,其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罗兰·巴 特(Roland Barthes)和保罗·德·曼(Paul de Man)等。

翻译的主体性分析

翻译的主体性分析
翻译的主体性
小组成员: 杨荣 姜玉琴 李启梵 王诗艳 教授:赵军峰
1
2013年6月
目录
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
谁是翻译的主体?
结论与思考
2
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
1.翻译的主体性---谈翻译主体意识与翻译规范
意识 (曲文燕,2006)
2. 翻译、翻译主体性与翻译伦理 (刘世芝,
2010)
3.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孙艺风,2003)
以现代阐释学为理论指导,对翻译进行新的定位 是,理解、阐释与再创造遍构成了翻译活动的循 环,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译者、读者都是有着 其相对独立但又相互作用的地位,形成一个各种 因素起着相互制约作用的活跃活动场,而在这个 活动场中,从传统的原作者独自和无限度的读者 阐释,走向了作者、译者与读者直接的积极对话 ,而译者处于这个活动场最中心的位臵,相对于 作者主体、读者主体,译者主体起着最积极的作 用。 (许钧2003)
30
谢谢!
31
22
结论与思考:
译者主体是狭义的主体;而作者、译者和读者 是广义的翻译主体。(杨武能,1987)
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J].中国翻译.1987年第6期.
23
结论与思考: 无论是翻译的主体性还是译者的主体性的确立 ,都意味着译者地位的确立!(袁莉,2002)
袁莉.关于翻译主体研究的构想[A].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相关文献
9.袁莉.也谈文学翻译之主体意识. [J].中国翻译.1996年第3期. 10.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 ( 外国语文双月刊 ) , 2003年7月,第35卷第4期. 11.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向主体间性转向.[J].中国翻译.2005年3月,第26卷 第2期. 12.胡牧.主体性、主体间性抑或总体性---对现阶段翻译 主体性研究的思考.[J].外 国语.2006年第6期,总第166期.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引言翻译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它不仅涉及语言和文化的跨越,更关乎译者的个人能动性和主体性。

在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中,往往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译者主体性的培养。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尤其在当今全球化、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它对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并探讨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译者主体性。

一、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1. 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质量的影响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化特征。

而这些特征对于翻译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语言能力、文化素养、专业知识等因素进行翻译决策,而这些决策将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如果译者缺乏主体性,盲目奉行原文的字面意思,或者机械地替换词语而不顾及语境和文化背景,那么翻译的质量必然会大打折扣。

译者主体性对于提高翻译质量至关重要。

2. 译者主体性对跨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其作用愈发重要。

如果翻译只是机械地将原文译成目标文,而不注重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很难获得被翻译文本的真实意义和情感。

有时候翻译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导致误解和隔阂。

而具有译者主体性的翻译作品,往往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情感,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翻译市场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传统的翻译模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它往往是以“翻译不出来”的理由来解释许多跨文化问题,而事实上是因为译者缺乏主体性和创造性。

而具有译者主体性的翻译作品,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还能够为翻译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1. 强调语言知识与文化素养的培养译者主体性的培养需要建立在扎实的语言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之上。

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包括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也要培养学生对原文语言所处文化的了解和感悟,以及对目标语言文化的认知。

无限接近原著为前提的译者主体性--感悟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特点

无限接近原著为前提的译者主体性--感悟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特点

无限接近原著为前提的译者主体性--感悟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
义的特点
梁淑梅
【期刊名称】《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18)004
【摘要】结构主义在揭示语言内部客观规律的同时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解构主义在否定文本终极意义的同时夸大了译者的主体性.所以,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辩证地分析二者的显著特点,探索科学合理的建构理论.把"无限接近原著为前提的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梁淑梅
【作者单位】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译者: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能动性焦点 [J], 王长安
2.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J], 王丽霞
3."视域"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与客观性r——以《双城记》原著及英译本为例 [J], 梁心爱
4.解构主义译者主体性视角下陕南民歌英译研究 [J], 樊迪
5.基于德里达解构主义“延异”概念的译者主体性 [J], 贺玺;费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概论-译者的主体性

翻译概论-译者的主体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 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 标语的活动。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 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在这三个阶段 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译者一方面扮演读者的身份,在阅读理解原著 文本时对原著进行分解、填充和具体化;另一 方面译者又扮演创造者的身份,并考虑译文读 者的接受视野和程度,最终在新的文化环境里 赋予了文本新的形式。使之与译文读者进行文 化交流,在另一个文化氛围里延续了原作的生 命。
译者主体性及其翻译策略


不管采用何种翻译策略, 译者都积极地参与到了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 的角色都得到了彰显, 都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我们就从主 客观两个方面讨论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一 主观因素 1 翻译目的 由于翻译目的不同, 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会有所不同。中国古典 名著 《红楼梦》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英译本分别是杨宪益夫妇合 译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戴维 霍克斯 (David Hawkes)译的 The Story of the Stone。前者是以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文化为 目的。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尽量采用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 翻译策略。而英国学者 Hawkes的文本 ( 1973)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取悦本国读者, 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降低阅读难度, 所以, 采 用了以本国文化为归宿的归化翻译方法。
4、能动地表达 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同一原作的几个译 本, 在很多地方基本意思相同的情况下,表达却 各具特色。这就是译者有没有发挥在表达方面 的主体性, 以及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主体性的问 题。

译者主体性的其他表现方式

译者的主体性, 首先体现在接受原著过程中, 同时也体现在审美再创作过程中。上文已提 到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下面再从其他 三个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方式和特征。

译者主体性探析

译者主体性探析
译 者 主 体 性 的 表 现
我们肯定译者的翻译 主体 地位 ,同时也不能忽视翻译这一
交际过程 中其他主体的存 在 , 即原文作者和译文读 者 , 也 他们都 将成为翻译这一交际过程中的主体 性要素 ,只是三者各 自发挥 着不同的主体性作用。 各个平等主体之间是交互主体关系 , 体现
译 者主体性贯穿 于翻译活动 的全过程 。译 者主体性不仅体 现 在译 者对作 品的理解 、 阐释和语 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 , 也体 现在对 翻译文本 的选择 、 翻译 的文化 目的 、 翻译策 略和在译 本序
21 年 1 0 1 2期

. 高教
Sh aanxi aoyu・ a i Ji G oj ao
化艺 术
【 摘
要】 文从 当代翻译理论入 手 , 本 着重探 讨 了确立译 者
主 体 性 的理 论 基 础 , 者 主 体 性 的 内涵 及 其 表 现 , 译 以期 对 翻 译 中译 者 的 身份 有 一 个 明 确 的 定 位 。
—— —
21 0 1年 1 2期
蓑a Jioyu・高教 I放唷. oio Sani h x a Ga j a
乙 化 艺术 ; 【
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方向和 目的。故 此 , 哲学意义上 的主体性 , 是
能 动 性 、 动 性 和 为 我 性 的辩 证 统 一 。 受
事实上 ,无论传统翻译观和翻译标准对译 者主体性 进行 了
78 。 — )
所带来的语用限制而表现出来 的主观能动作 用 ;主动”主体性 “
则侧重于讨 论译 者的翻译 动机 ,特别是 翻译 已经成为译者实现 其“ 文化议程 ” 政治议程 ” 和“ 的有利 工具 , 如梁启超 、 国维 、 王 林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获奖科研报告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获奖科研报告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获奖科研报告近年来,随着翻译和翻译理论的发展,新的翻译方法和理论,尤其是那些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的翻译方法不断出现。

其中,译者的主体性,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成为研究的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译者主体性”的概念的出现,对中国与西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1970年代的“文化转向”阶段。

自那以后,翻译研究的范围扩展了很多。

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开始阶段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着重强调翻译的重要性。

1996年,袁莉写了一篇文章,指出文学翻译应该强调译者的主观感觉,“译者的角色和定位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最重要的主题研讨会”。

第二阶段始于2002年,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译者的主体性。

此阶段介绍了西方学者的最新发现,对译者主体性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如目标文化的角度来看、女性形象的角度来看和解构主义的视角。

一、关闭全屏阅读主体性,一个哲学术语,被人们定义为有能力的认识和实践。

对象,对立的主体,是可能被认为和练习的主体。

在哲学家的眼中,主体性具有其自身的属性,如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

主体性是一个用来描述工作的人的术语,指的是主体的创造性、自觉性、意图性和主动性。

王玉墚曾经说过,主体性是一门专业学科。

具体而言,主体性是指内在力量的外化。

主体性的主体计划是最重要的特征。

也就是说,主体性只能存在于主体的行动。

翻译的主体和客体是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翻译的对象是源语言文本,这个观点在翻译领域得到学者们的一致认可。

与此同时,我们会听到一些不同的定义“翻译”的主体的声音。

在总结国内学者的不同看法时,陈大亮是这样说的:“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作者是文学创作和读者接受的主体。

”鉴于翻译活动的复杂性,译者的主体性集中地显示在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

翻译主体性主要指的是译者的主体性。

查明建给出了译者主体性的定义: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的主体,以实现翻译为目的,译者在尊重源版本的前提下利用他的主观能动性来翻译作品。

译者的主体性及制约因素

译者的主体性及制约因素

译者的主体性及制约因素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实际上,译者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性。

一、译者的主体性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翻译的过程可分为理解、表达和校对三个阶段。

译者的主体性就是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理解原文、再现原文、校对译文的过程中。

1.理解原文过程中的主体性。

译者在翻译前要对原文进行细致阅读,读完后会对原文内容进行思考。

译者必须对出发语的语言符号系统、文体风格系统和语义概念系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达到与作者相同的想法和观念。

2.再现原文过程中的主体性。

译者解读和阐释文本的过程一旦完成,就转入到语言的转换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不是简单机械地复制原文的意义,而是积极地参与原文的再创作。

3.校对译文过程中的主体性。

校对过程是对原文内容进一步理解、表达、核实的过程,也是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使译作精益求精,被读者接受。

二、译者所受到的制约因素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转换,不仅是语码的转换过程,也是文化的转换活动,译者作为中介,在发挥能动作用的同时又受到各种主观或客观条件的限制。

1.时代背景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必然会受到不同历史时代的制约。

例( 1): 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 a maid, die maiden widowed.译 1 :他要借着你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阁的怨女而死去。

(朱生豪译)译2:他本要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可怜我这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

(方平译)由于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性忌讳”的影响,朱生豪把“to my bed ”译作“相思”,而方译符合20 世纪90 年代末中国改革开发的国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摘要: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主体性受到关注。

在这一过程中,解构主义作为一支理论力量异军突起,通过“延异”、“重组”、“改写”等概念,否定了意义的确定性,宣告了作者的死亡,从而赋予了译者绝对的阐释权,将译者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通过对翻译家朱纯深几首宋词译文的分析,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探讨其在翻译过程的主体性,旨在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揭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及其翻译主体的地位。

关键词:解构主义译者主体性宋词英译1.引言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bassnett(2004)指出“语际翻译过程必然有译者对原文创造性的解释”,从而译者主体性研究被纳入翻译研究范围。

venuti(2004)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一书中反对传统的通顺翻译,认为译文必须看得见译者。

其理论以解构主义的观点为理论基础,提倡译者就是创造者。

douglas robinson(2001)甚至直接将译者看为作者,充分肯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的积极和创造性角色。

伴随着这种趋势,解构主义翻译流派逐渐得以形成。

一方面,解构主义翻译流派认为原文取决于译文,没有译文原文将无法生存。

文本本身的意义是由译文而不是由原文决定的(李文革,2004:276)。

德里达等解构主义者甚至认为“翻译文本书写我们,而不是我们书写翻译文本”(gentzler,2004:146),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并且宣称作者和原文的死亡,认为译文是原文的来世,这样就否定了作者和原文的权威。

另一方面,解构主义提高了译者和译文的地位。

他们宣称译者是创造者,翻译文本是创造的新生语言;认为原文意义不可能固定不变,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

正因为原文意义的不确定性,译者便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掘出能使原文存活的因素,利用语言间的转换,使原文得以发展并走向成熟,这样译文便是原文的一种创造性的“延异”(廖七一,2000:73)。

不仅如此,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个人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会不同,因而对原文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原文被不断地改写、重组(廖七一,2000:82)。

从上论述可以看出,在解构主义视角下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作权威性的否认和译者自身地位的提升,而后者又包括译者对原作的“延异”和“改写”,下文将从这几方面对朱纯深宋词翻译体现的主体意识进行探讨。

2.解构主义视角下朱纯深及其几首宋词的英译2.1朱纯深朱纯深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英汉翻译的教学与研究,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现执教于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

曾在国际权威译学期刊发表多篇译学论文,而且译著颇丰,主要包括《短篇小说写作指南》、读者文摘《当代小说选粹》、王尔德《自深深处》、中国古诗词中英对照本《古意新声·品赏本》,以及中国现代散文和新加坡当代华语诗歌的中英对照译作等。

他的译文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在传达原文信息方面,可谓恰到好处。

在宋词翻译上,他讲究诗歌翻译的“诗心说”,认为诗歌的翻译是对诗心“新的放歌”(朱纯深,2002);不仅如此,在宋词的翻译过程中,他还会记录自己的翻译历程和心得,这也为本文对他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2.2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2.2.1对原作权威的否定对原作权威的否定,并不是指译者对原作者及其思想的否定,而是在翻译中将其进行“新的放歌”,从而使原作的生命得到更好的延续,即译者赋予译作新的生命。

“译者不仅能赋予原作以生命,他们还能决定赋予他们以何种生命,以及决定如何如何使他们融入到译入语文学中”(lefevere,1995),因此译者主体性决定了译作的审美独立品格和其在译入语的文化特征,译作和原作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互文关系,这就充分说明了译者的创造性。

这一点在朱先生的翻译观中颇能体现:在《心的放歌之一——假设诗歌翻译不难》中,他(2002)指出“要说‘作者死了’,那么在诗的境界里本来就不存在那个‘作者’”,对诗的每一次翻译,其根本意义在于“开拓了诗之国度的疆域”、“开启新的言说”和“张扬新的放歌”,因此诗的翻译要“随心”、“随意”、“不随形”;在《心的放歌之二——假设诗歌翻译很难》中,他(2002)指出诗的翻译就是“征引”,而且每一次征引都是一次“断章取义”:让文本作品脱离其原来的、历史的互文语境,进入一个陌生的互文语境,正是这样的语境迁徙标志着本雅明所说的作品“生命的延续”。

《雨霖铃》这首词译于1987-1988年间,当时朱先生孤身一人在英国留学,朋友很少,而且正是英格兰中部的冬天,阴多于晴,多有不适应,此时偶读该词便心有所感,翻译成英文聊以自遣,可见该词的翻译是为了抒发译者本身的情感,体现翻译过程的主观性;又如《水调歌头》的英译本初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朱先生同样身处异国,为了抒发人生漂泊无常的感慨而翻译此词,说明其动机是自身情感的抒发;其后该词译本(还包括《声声慢》)被用于新加坡大学的教材,这也说明正是因为朱先生的翻译,该词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传诵,为该词“生命的延续”和“进入享誉阶段”提供可能;《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选译首先是出于作者本人的喜好,而且新加坡出版机构的发行使该词在新的国度得到了流传,更为该词在新的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2.2.2对原作的“延异”传统翻译观下,译者必须寻求译文与原文意义的“忠实”,但在解构主义视角下,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差异,原文意义不可能固定不变,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译者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意义”进行解构,从而造成了译本的“延异”。

(1)无限“延异”当原作的“所指”本身不明确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有充分的自由性,将原作的意义进行无限的“延异”。

如《水调歌头》中“照无眠”一句中,到底是谁睡不着呢?原词并没有明确指明,因此特指和泛指完全取决于译者的理解和想象力,这里朱先生处理为“my sleepless night”这一特指的个人感情,以期产生更强的共鸣;同样《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对于“笑”动作的主体一直都有不同的解释,到底是“应笑自己多情”还是“多情之人笑我”,这在原词中并不明确,因此该句的翻译也完全取决于译者,在此译者处理为“i must laugh at myself:letting sentiments grow into grey hairs,too soon.”就选用了第一种解释;《雨霖铃》第一句“寒蝉凄切”中,由于汉语语言“意合”的特征,对于到底有多少“寒蝉”在鸣叫并不明确,但是译入语——英语又为“形合”语言,数量的选择就完全取决于译者,在这里朱先生选择了单数“a cicada”,一方面是单纯提供事件背景,另一方面意在截取一个焦点意象。

又如《声声慢》“憔悴损”一句中到底是人还是花“憔悴”?如接上句“满地黄花堆积”则是花,而考虑伤心憔悴又为“人”,这样的场景取决于译者本人,在此朱先生处理为“languid and grief-worn”用来形容人。

(2)有限“延异”上述情况中,因语境和所指的缺失,文本意义不确定,译者主体性得到全面发挥。

但当文本中“所指”存在时,译者的主体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挥,而这主要依赖于译者的喜好和不同理解。

如《水调歌头》“把酒问青天”一句,朱先生将“酒杯”的意象处理为“goblet(高脚玻璃杯)”,暂且不论其翻译好坏,都就该意象的“延异”掺杂了多少译者的个人和时代元素;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句,“江山”一词已是套语,但到底是将其译为纤巧细腻的工笔山水还是恢宏壮阔的写意山水,就要取决于译者个人的理解,朱先生处理成“what a glorious sweep of land”明显属于后者。

与其他译者不同,译者将该词最后一句“一樽还酹江月”中“江月”以“江”和“月”作为两个意象分别译出“the river”和“the moon”,这就说明意义的理解译者是见仁见智,取决于其主体性。

另朱先生将《声声慢》词牌处理成“what a day—to the tune of shengshengman”,主要是得益于他对词牌文化背后的内涵和对该词的个人理解,充分体现了自我主体性。

2.2.3对原作的“改写”解构主义视角下,原文不再是译者的“中心”,相反他们看重文本和其他文本的“互文”关系,将文本放置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审视,因此每一次翻译都有特定目的和原因,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诸多因素限制,所以译者必须进行“改写”,包括意思的改变、意向的缺失、结构的重组和原文风格的变化等。

(1)意象改写意象是传达诗歌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译者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往往对其进行改写,这一点在朱先生的译本中屡见不鲜。

如在《水调歌头》译文中,他将“琼楼玉宇”只简单处理为“there”以回指上文而并不展开,又将“朱阁”和“绮户”直接改成“chamber”和“gate”的意象,这是他考虑到悉数译出会附加很浓厚的文化涵义,加重译文读者处理信息的负担,分散其注意力。

这一点在《雨霖铃》译文中多有体现,如“都门帐饮无绪”和“兰舟催发”两句,译者改变了“都城门外设帐摆酒饯行”和“兰舟”的意象,将其处理成a tavern by the city gate和the departing boat,担心过多细节在新的文化中会喧宾夺主,反而影响其对全文情绪的把握;又如译者将“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杨”的意象省略,将“残月”的意象改译为“setting moon”,这主要是“柳”字的谐音更能体现中文的联想意义,而天边的“落月”更能为词中的主人公提供凄美的画面;同样的改写在《声声慢》中也有体现,如翻译“雁过也”一句时,译者用“a hart-rending line”放在“wild geese”意象之前,意在暗指书信或诗的一行,并转为雁阵的“一”线,暗示雁过人去不见信的孤独伤悲。

(2)结构改写正如上文所说,为了特殊目的或限于语言表达习惯不同,译者会自觉进行结构的重组。

如《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朱先生将其处理为“this is,anyway,an eternal flaw——an uncertain world under an inconstant moon.”这不仅是为了保持译文的精辟,而且是为了适应英文表达习惯,将表示议论性的话语“this is,anyway,an eternal flaw”提前先说;有时译者为达到某种预想效果,同样会进行结构重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译者将“惊涛拍岸”两个意象进行叠合译出“shore-tearing”,并将其与“waves”进行跨行放置,达到那种“拍岸”的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