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汤显祖牡丹亭赏析

【精品】汤显祖牡丹亭赏析

汤显祖《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反礼教、反理学的主题,主要是通过塑造杜丽娘的形象来表达和体现的。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显然,汤显祖是把杜丽娘作为“有情人”,并且是达到了“情之至”的“有情人”来塑造的,十分明确地与礼教、理学的排斥、否定“情”即所谓“去人欲”针锋相对的。成功地塑造了反封建的战斗光辉的杜丽娘形象,这是《牡丹亭》突出的重大成就。

杜丽娘的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有一个成长过程,并包含着一定的复杂性。汤显祖一方面通过人物关系提供杜丽娘的生活环境,一方面通过剧情发展揭示杜丽娘的内心活动,从而表现了杜丽娘叛逆性格的成长过程及其复杂性。

杜丽娘是个封建官僚的女儿。她的父亲杜宝任南安太守,自称“西蜀名儒”,是以儒学传家的。封建社会讲究门第家声、光宗耀祖,要求儿子尽孝道,而最大的孝道则是飞黄腾达之后“扬名声,显父母”。杜宝因膝下无儿,就对杜丽娘格外看重,竭力把她培养成标准的“淑女”,在家是个敬父母的温顺女儿,出嫁是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杜宝一心指望杜丽娘“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因此,杜丽娘从小受着严格的封建教育,男女《四书》都可以背诵,她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自由思想,绝不允许有个人的意志和感情。她被严密地关在家庭里,同外界社会是完全隔绝的;她同时被严密地关在闺房里,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绝的。按照封建时代对妇女的要求,她只能做一具行尸走肉。实际上,杜宝的家庭里本来就充满着腐烂霉臭的气味,在理学思想的统治之下,一切都丧失了自由,丧失了活力,丧失了生命。生长在这样家庭里的杜丽娘,礼法、家规、女诫、妇道等等

像一重又一重的枷锁,紧紧地套在她的身上。她因为疲乏,白天稍为睡一会儿,都被认为是行为放纵,有失检点,就连她在裙子上面绣了成双成对的花鸟,也要引起封建家长的大惊小怪,被看作是了不得的邪思妄念。就这样,杜丽娘确乎驯良得像一头羔羊。她的丫环春香说她:“名为国色,实守家声。嫩脸娇羞,老成尊重。”但杜宝还不满足,他与杜丽娘的母亲商量决定,专门请了一位塾师陈最良来教杜丽娘念书,目的倒不在乎要杜丽娘学文化、长知识,而在于用儒家圣贤书籍使杜丽娘“拘束身心”。“拘束身心”,就是不准自由行动,也不准自由思想,一切都服从于“理”。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通过描写杜宝、杜母、陈最良这样的人物,向读者和观众展示了杜丽娘所面对的现实环境。杜宝这些人代表封建势力,代表礼教观念,代表理学思想的统治。杜宝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正派的官僚,他忠君爱国,也还注意民生疾苦。但他实际上除了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古板面孔以外,什么才能都没有,显得极为平庸。他奉命防御敌军,临阵对敌却是束手无策,只好使用贿赂方式、欺骗手段来解除围困。而对自己亲生女儿却是那样的严厉、冷酷,女儿病重垂危,他丝毫不放在心上,以为不过是伤风感冒,连医生都不请。他只盼着女儿将来为他这个“名儒”增添光彩。对于妻子,他也是居高临下的态度,呼来唤去,督促妻子对女儿严加管教。杜母虽然比杜宝懂得疼爱女儿,她说过“宛转随儿女,辛勤做老娘”的话,但她还是标榜自己娘家“世出贤德”,要给女儿做个“贤德”的楷模,凡事由杜宝做主,说是“但凭尊意”,一切照您的意见办。她要把杜丽娘关在闺房里,认为“凡少年女子,最不宜艳妆游戏空无人之处”。她被封建礼教毒害了,又拿封建礼教去毒害自己的女儿。陈最良作为“腐儒”,也是被封建礼教毒害了的。汤显祖对他有批判,又有同情。他从小攻读儒家经典,但乡试考了十五次,整整耗费了四十五年,仍然没有功名,最后连廪生的膳食都给取消了,教书糊口也

靠不住,被人称为“陈绝粮”。他生活没有着落,还迂腐得近于愚昧,陷于不能自拔的境地。他教杜丽娘念书,就只知道“孟夫子说的好,圣人

千言万语,则要人收其放心”。这跟杜宝说的“拘束身心”是同样的意思。汤显祖通过杜宝、杜母、陈最良等人物写出杜丽娘的客观处境,一个使人窒息的客观处境。杜丽娘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循规蹈矩,唯父母之命是从。在新春时节,她跪着给父母敬酒祝寿,表示她的孝心。杜宝要她在刺绣女工之外,应该“知书知礼”,她就说:“从今后茶余饭饱破工夫,玉镜台前插架书。”她在梳妆台前摆上书册,要认真读古圣先贤的典籍了。拜见塾师陈最良之前,她曾自夸“儒门旧家教”,“女为君子儒”,她甚至要求丫环春香跟她一同学习古代贤达妇女的榜样。她对春香说:“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意思是春香略为读点书,就会懂得尊卑长幼的关系,好侍候主子,当个忠实的奴仆。这些情况都表明能背诵男女《四书》的杜丽娘,的确像春香说的那样“老成尊重”。

但是,在“老成尊重”的表象下面,杜丽娘的内心深处却积压着长期的郁闷。她作为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的小姐,养尊处优,并没有什么生活的负担和痛苦,更不存在饥寒的威胁,而切身感受最突出的就是对封建阶级内部身心不自由的不满,对个人青春、美丽的无端辜负的担忧,对将来婚配归宿的严重关注。这是杜丽娘性格中稳重、文静、温良、柔顺一面之外的抑郁愁烦、焦虑不安的另一面。杜丽娘表面上“老成尊重”,实际上在内心中对自己的处境有着反感,对自己的未来存在着深深的忧虑。但是这一面杜丽娘是竭力克制的,被她深深地掩藏在心底。她对于春天并非无动于衷。她在准备游玩花园时,春香曾说:“恁今春关情似去年。”剧作家通过春香之口披露了她的内心。可是她给自己父母敬酒祝寿,本来由于春光明媚才这么做的,但她却淡淡地说了两句“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一点也不流露她对春天的愉悦和忧伤的感情。在〔闹塾〕这出戏中,调皮的春香十分不满意读那些枯燥乏味的儒家经典,故意跟陈最良捣乱,杜丽娘与春香本来有同感,但她照样装

着很认真、很严肃的样子,要处罚放肆的春香。杜丽娘的庄重、矜持恰恰反映着她排解不开的内心矛盾。《牡丹亭》表现“情”与“理”的冲突,在这出戏中反映得相当具体、生动。同时也就在“情”与“理”的冲突中,通过春香的“闹学”,揭示了杜丽娘的内心矛盾与性格发展。

〔惊梦〕这出戏分“游园”和“惊梦”两个部分。这出戏中,表现杜丽娘读了《关雎》诗以后,把长期压抑在心底的郁闷忧愁引发了出来。但是禁闭在深闺里的杜丽娘除了越发苦恼悲哀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她在春香的提议下,到府衙后面的花园里去游玩消遣。游玩花园本来算不了什么,而对杜丽娘来讲,却是一种大胆的行为,使她长期被压抑的郁闷忧愁逐渐转化为反抗的因素。她身子挪出了闺房,思想上也就开始越出了礼教的限制;她脚步踏进了花园,行动上也就开始走向了叛逆的道路。在“游园”之前,杜丽娘为游园精心打扮。在“游园”过程中,先被一片绚烂的景色所吸引,可举目一望,花园中的建筑却破败不堪,可谓“断井颓垣”,根本无人料理,也无人到这里来,岂不辜负了烂漫的春光,杜丽娘把自己比作没有赶上春天开放的牡丹而十分忧伤,再也没有游园的兴致了,于是心情颓丧地回到闺房。以下就转入了“惊梦”部分,杜丽娘梦见在花园里会到了一位互相倾心爱慕的少年书生。杜丽娘“游园”时的哀怨,跟鸟语花香的春天景色很不协调,然而跟她的处境身分却是十分吻合的。她由“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联系到自己年轻貌美而面临着一个暗淡的未来,落得一个可悲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她没有出路,她既享受不到《西厢记》中崔莺莺游玩佛殿那样的一点自由,也绝对碰不上崔莺莺遇见张生那样的偶然机会。她没有勇气和可能挣脱封建家庭的羁绊,而又不肯放弃对爱情、幸福的向往、追求,结果,她所盼望的也就在虚幻的梦境中出现了。

杜丽娘在梦境中好像是自由自在的,但梦醒以后,周围还是礼教森严的冷酷现实。不过,读了《关雎》诗、游了后花园的杜丽娘,性格已经有了变化。她梦醒以

后,又去花园中“寻梦”。如果说“游园”里面的“惊梦”是由客观的春天景致所引动而起的,那么,梦醒以后再去“寻梦”就是杜丽娘个人内心情感的主动要求了。她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杜丽娘的性格确实变了。当然,“寻梦”并没有“寻”出

任何结果。就这样,杜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杜丽娘的死,是封建礼教的精神摧残所造成的。但是,死对杜丽娘来说,不是她爱情追求的终结,而是她爱情追求的开始。汤显祖让杜丽娘的鬼魂继续争取自己的未来。在幽冥世界的杜丽娘终于找到了她梦中相会过的情人,这就是柳梦梅;又由于柳梦梅,她居然复活了。柳梦梅的形象,不如《西厢记》的张生那么鲜明,他也不是和杜丽娘平分秋色的同等重要角色,但他在完成杜丽娘的性格发展上却起着不容忽视和必不可少的作用,表现了杜丽娘的坚持精神和执着态度。

《牡丹亭》是浪漫主义作品,杜丽娘是作家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杜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也就是从现实到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剧作家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他为了展示“情之所必有”的理想未来,怀着热烈的感情,通过虚幻离奇的情节,描写杜丽娘的斗争及其胜利。杜丽娘因伤春而入梦,因入梦而得病,因得病而死亡,因死亡而会合意中人,实际上不限于男女爱情,它包括一切合理的生活欲望与要求。这样的欲望与要求,在封建礼教严酷统治的现实社会中得不到满足,于是只好把理想寄托在人世以外。在剧作家看来,那超越现实境界中的美好幸福是正当的、合理的,所以杜丽娘在梦幻中得到花神的庇护,在幽冥中得到判官的支持;同时剧作家还径自认为那种美好幸福是真实的,他说:“梦中之情,何必非真。”而且剧作家又进一步把杜丽娘所经历的人鬼两途,结合处理为一个现实的人持续进行着的斗争,所谓“是人非人心不别”。以往一般带有浪漫主义幻想的爱情故事,在主人公死后往往双墓上长出连理树木或魂魄化为彩色蝴蝶结束,而汤显

祖则把主人公的死作为斗争的新转折,让在幽冥中的杜丽娘与柳梦梅自由结合。汤显祖又不满足在超现实的境界中写出应该如此,他继续把应该如此的理想描写引回到现实生活里来,这就是“鬼趣里姻缘,人间判贴”,幽冥中的自由结合在人间来获得圆满成功。这无疑是告诉读者和观众,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就可以打破一切精神枷锁,争取到自己应有的生活权利。浪漫主义也就是理想主义。为着追求一种理想而表现出强烈的激情,表现出对反抗斗争的坚持、对腐朽传统的叛逆,这是作为浪漫主义剧作的《牡丹亭》的主要创作特色。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也带有消极成分。汤显祖为了突出显示“情”的力量,便把主人公的斗争基本上限制在个人精神生活的领域,结果主观感情决定一切。他对“情”本身的理解,也陷入了不可知论,说是“情不知所起”,因而有关杜丽娘“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的描写,总象蒙上了一层烟雾,再加上曲词往往幽深隐晦,就更给人以迷离恍惚的感觉。汤显祖曾说过:“以若有若无为美。”这种审美观念的背后是他的浮生若梦的虚无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他晚年的剧作,如象《南柯记》、《邯郸记》就发挥为“情悟”,就是说“色即是空”,汤显祖后来就从宗教去寻求归宿和解脱了。

【精品】汤显祖牡丹亭赏析

【精品】汤显祖牡丹亭赏析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牡丹亭》以“艳绝天下”的牡丹为主题,具有鲜明的爱情色彩,真切地反映出士人与百姓的风节文化,抒发出作者关于人生的哲思和对现实的慨叹。本文将对《牡丹亭》进行赏析。 一、艳绝天下的牡丹 《牡丹亭》最突出的特点当然是其以牡丹为主题,可谓是艳绝天下,引人入胜。全剧中一共有六个牡丹形象,分别是冯延巳家的牡丹、潘金莲家的牡丹、杜世忠家的牡丹、王宝钏家的牡丹、李瓶儿的牡丹和李师师的牡丹。这六个牡丹形象在情节中充当了不同的角色,有的象征着爱情,有的象征着荣华富贵,有的象征着死亡等等,都表现出牡丹的多面性和魅力。 二、细腻动人的爱情故事 《牡丹亭》以爱情为主线,展现了柳梦梅和潘金莲的爱情故事。柳梦梅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而潘金莲则是一个聪明美丽但却缺乏感情的女子。柳梦梅与潘金莲在抚州相遇,两人一见钟情,但却因为旁人的阻挠和命运的安排而无法在一起。柳梦梅后来因为思念潘金莲而患病,最终在她的梦境中与潘金莲相会,这种爱情的美妙和悲哀深深地触动了人心。 三、反映人性的深刻思考 除了表现牡丹和爱情之外,《牡丹亭》还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作者通过柳梦梅和潘金莲的爱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在

《牡丹亭》中,作者通过各种人物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传达了他对世道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憧憬。 四、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牡丹亭》在情节和人物刻画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全剧以柳梦梅和潘金莲的爱情为主线,以唐宋文化为主题,强调了文人风骨,也凸显出了民间文化的特点。以多义性、多解性为文学特点,贴近民间情感,将百姓文化融入到文学中。 综上所述,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经典之作,它的艳丽、动人的情节,深刻反映了人性的善恶和命运的不公,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的精品之作。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杜丽娘在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但是,好梦不长,从梦中醒来后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死掉了。她被埋在后花园中。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杜丽娘因柳梦梅又活了过来。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剧中的关键人物杜丽娘,勇于挣脱社会现实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加词)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优美的文字和唱词,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达了主人公

牡丹亭戏剧赏析

中国古典戏曲鉴赏 《牡丹亭》鉴赏 2010级热能与动力工程二班 徐畅 20100420222 昆剧《牡丹亭》鉴赏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主要描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杜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也就是从现实到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剧作家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为了展示“情之所必有”的理想未来,怀着热烈的感情,通过虚幻离奇的情节,描写杜丽娘的斗争及其胜利。杜丽娘因伤春而入梦,因入梦而得病,因得病而死亡,因死亡而会合意中人,实际上不限于男女爱情,它包括一切合理的生活欲望与要求。这样的欲望与要求,在封建礼教严酷统治的现实社会中得不到满足,于是只好把理想寄托在人世以外。 惊梦这出戏分“游园”和“惊梦”两个部分。这出戏中,表现杜丽娘读了《关雎》诗以后,把长期压抑在心底的郁闷忧愁引发了出来。但是禁闭在深闺里的杜丽娘除了越发苦恼悲哀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她在春香的提议下,到府衙后面的花园里去游玩消遣。游玩花园本来算不了什么,而对杜丽娘来讲,却是一种大胆的行为,使她长期被压抑的郁闷忧愁逐渐转化为反抗的因素。她身子挪出了闺房,思想上也就开始越出了礼教的限制;她脚步踏进了花园,行动上也就开始走向了叛逆的道路。在“游园”之前,杜丽娘为游园精心打扮。在“游园”过程中,先被一片绚烂的景色所吸引,可举目一望,花园中的建筑却破败不堪,可谓“断井颓垣”,根本无人料理,也无人到这里来,岂不辜负了烂漫的春光?杜丽娘把自己比作没有赶上春天开放的牡丹而十分忧伤,再也没有游园的兴致了,于是心情颓丧地回到闺房。以下就转入了“惊梦”部分,杜丽娘梦见在花园里会到了一位互相倾心爱慕的少年书生。 杜丽娘“游园”时的哀怨,跟鸟语花香的春天景色很不协调,然而跟她的处境身分却是十分吻合的。她由“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联系到自己年轻貌美而面临着一个暗淡的未来,落得一个可悲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她没有出路,她既享受不到《西厢记》中崔莺莺游玩佛殿那样的一点自由,也绝对碰不上崔莺莺遇见张生那样的偶然机会。她没有勇气和可能挣脱封建家庭的羁绊,而又不肯放弃对爱情、幸福的向往、追求,结果,她所盼望的也就在虚幻的梦境中出现了。 杜丽娘在梦境中好象是自由自在的,但梦醒以后,周围还是礼教森严的冷酷现实。不过,读了《关雎》诗、游了后花园的杜丽娘,性格已经有了变化。她梦醒以后,又去花园中“寻梦”。如果说“游园”里面的“惊梦”是由客观的春天景致所引动而起的,那么,梦醒以后再去“寻梦”就是杜丽娘个人内心情感的主动要求了。她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杜丽娘的性格确实变了。当然,“寻梦”并没有“寻”出任何结果。就这样,杜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杜丽娘的死,是封建礼教的精神摧残所造成的。但是,死对杜丽娘来说,不是她爱情追求的终结,而是她爱情追求的开始。杜丽娘的鬼魂继续争取自己的未来。在幽冥世界的杜丽娘终于找到了她梦中相会过的情人,这就是柳梦梅;又由于柳梦梅,她居然复活了。柳梦梅的形象,不是和杜丽娘平分秋色的同等重要角色,但他在完成杜丽娘的性格发展上却起着不容忽视和必不可少的作用,表现了杜丽娘的坚持精神和执着态度。 “梦”作为全剧构思的中心枢纽,也为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它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物性格的成长。梦醒时分,丽娘意识到在现实世界理想的爱情是不存在的。她企图“寻梦”,不忍割断缕缕情丝。寻梦末果的她,于是怀抱着梦一样的爱情理想郁郁而终。与其说丽娘的死是因为爱情之梦的破灭,不如说是因为对理想爱情的无望。作者为了让丽娘实现自己的情爱之梦,设置了一系列超现实的情节,幻化出一个“理之所必无,而情之所必有”的理想世界。丽娘身死心却不死,化为游魂的丽娘正好彻底摆脱了闺范的羁绊,得以毫无拘束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就可以打破一切精神枷锁,争取到自己应有的生活权利。浪漫主义也就是理想主义,为着追求一种理想而表现出强烈的激情,表现出对反

汤显祖的诗词《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赏析

汤显祖的诗词《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赏析 《牡丹亭•惊梦•皂罗袍》 明•汤显祖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赏析】 这一段是本折的高潮,把人物的内心刻画得极其细腻真实。郁郁寡欢的杜丽娘到了繁花似锦的花园中,她看到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景象,既感叹春色满园无人欣赏,又止不住想到了自己的大好青春也似这“姹紫嫣红”,最终恐“付与断井颓垣”。因此,这赞叹中夹杂着深深的伤感,这种感伤是古代待嫁女子普遍的幽怨,具有典型意义。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是由眼前美景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感慨。古人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所描述的人生境遇称为“四美”,然而在人生中,这样的好事都凑到一起是非常难得的,所以谢灵运感叹说“四者难并”。在杜丽娘看来,的确如此。那艳丽的春光召唤出的不是欢喜快乐,而是顾怜自恋的哀愁与忧伤。“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几句,既是景语,也是情语,映衬了觉醒后的杜丽娘,对自己不得不辜负美景的悔恨与无奈。在这里,作者把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写景抒情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后世曹雪芹的名著《》中也有引用。 扩展阅读:人物评价 1946年,赵景深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提到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五个相同点:一是生卒年几乎相同(前者1550-1616年,后者1564-1616年),二是同在戏曲界占有的地位,三是创作内容都善于

取材他人著作,四是不守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五是剧作最能哀怨动人。 1959年,田汉到江西临川拜访“汤家玉茗堂碑”,作诗:“杜丽如何朱丽叶,情深真已到梅根。何当丽句锁池馆,不让莎翁在故村。”提出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旗鼓相当,杜丽娘与朱丽叶不相上下。 1964年,徐朔方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指出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时代相同,但具体的戏剧创作传统不同,前者依谱按律填写诗句曲词,后者则以话剧的开放形式施展生花妙笔,认为汤显祖的创作空间与难度更大。1986年到1987年,徐朔方两次钻研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联系剧作家与中西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指出汤显祖生活的明朝封建社会,比起莎士比亚的伊丽莎白时代而言,要封闭落后得多,故而汤显祖塑造出《牡丹亭》里杜丽娘敢于追求自身幸福的人物,更是难能可贵。 扩展阅读:后世影响 汤显祖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即使是认为他用韵任意,不讲究曲律的评论家,也几乎无一不称赞《牡丹亭》,如晚于汤显祖20多年的沈德符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又说他“才情自足不朽”。和沈德符同时的戏曲家吕天成推崇汤显祖为“绝代奇才”和“千秋之词匠”。王骥德甚至说,如果汤显祖没有“当置法字无论”和其他弱点,“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由于汤显祖的影响,明末出现了一些刻意学习汤显祖、追求文采的剧作家,如阮大铖和孟称舜等,后人因之有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之说,实际上并不恰切。《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代的《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汤显祖生前就有《玉茗堂文集》刊行。逝世后5年,韩敬编印《玉茗堂集》。他的作品于明清两代均有刊本,比较通行的是1964年由钱南扬、徐朔方合编的《汤显祖集》,包括诗文和戏曲。

《牡丹亭》赏析:《牡丹亭》汤显祖

《牡丹亭》赏析:《牡丹亭》汤显祖 编者按:《牡丹亭》原名《还魂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一部著名昆剧。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牡丹亭》汤显祖。 原名《还魂记》,写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共55出,是明代传奇中少有的长篇。故事梗概是:南安太守杜宝请腐儒陈最良教授才貌端妍的女儿丽娘读书,读《诗经·关雎》,且丽娘受到启发而春心萌动,又到后花园寻春,睡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畔幽会,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请求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丽娘的画像,发现丽娘便是他梦中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掘,进京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却被杜宝囚禁。此时朝廷放榜,柳梦梅中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最后皇帝做主,令杜丽娘和柳梦梅结合。 关羽《牡丹亭》的题材来源,汤显祖在《题词》中说:“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雎阳王事见王收拷谈生也。”李仲文事见《搜神后记》卷四,冯孝将事见《异苑》卷八,汉雎阳王事见《搜神记》卷十六,他们的女儿都因钟情于男子而希望自由结合,还魂复生。其实对他的影响最大的是明代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牡丹亭》的故事在该小说中已具雏形,但意在讲述一个还魂重生的凄艳故事,缺乏丰厚的主题意蕴。经过汤显祖的再创作,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动之后,使这一故事具有了崭新的思想意义;其一是改变小说中杜、柳两家门当户对的关系,杜宝从太守升任宰相,柳梦梅则仅是一个穷书生;其二是把小说中缺乏性格和行动的杜丽娘的淑女色彩,突出其敏感多情,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叛逆性格;其四是着意描写了两人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亦号海若,又号清远道人,别号玉茗堂主人。汤显祖“于古文词外,能精乐府、歌行、五七言诗;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籍、墨、兵、神经、怪牒诸书”,汤显祖个性耿介刚直、不肯趋炎附势。于此致力于戏剧和文学创作活动,终其一生。其所作《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这四大传奇因均有梦境构想,被并称“临川四梦”,其中尤以《牡丹亭》为人叹赏,时人谓“《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他自己也说“一生得意惟在‘牡丹’”。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盛赞汤显祖的杰出成就,将之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牡丹亭》写福建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到花园游玩,回到闺房后就做一梦,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

自画像,后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正值青春年少,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他们的一片爱女之心使得他们力图用自己的道德观念把杜丽娘塑造成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规范的大家闺秀。杜丽娘被隔绝在深闺大院,在官衙里住了几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在这样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使一个正在成长的青春少女感到苦闷。于是在丫鬟春香的鼓动下,杜丽娘准备到自家的花园游玩。 丽娘游园,是因为春情难遣丽娘游园所遇,丽娘游园所遇是莺声啼遍,牡丹开尽,满目春光,一派欢喜。郁郁寡欢的丽娘到了繁花似锦的花园中,花园中的勃勃生机激发了丽娘心中被压抑的人生欲望。“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赞叹中夹杂着深深的伤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而却无一人走进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既是赞叹花园春天的美好,也是反诘不肯走进自己生命欣赏自己美丽的人,具有着双重的意味。此句既是景语,也是情语。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抒发了古代待嫁女子普遍的幽怨。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是丽娘哀怜自己一生囿于闺阁之中,竟不知外面的世界是这样的精彩。流年似水,游园之前,竟已是十多年岁月虚度,于是乐尽悲来。只是突然之间,丽娘在这满目的春光里看到衰败与凋零,看见了命运冷漠的眼睛。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1): 汤显祖《牡丹亭》赏析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可能有时男女之间感情的产生,简单到只需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语言,只要感觉对了,一见钟情也就自然而然的会发生。《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梦中相见,便私定终身。汤显祖这样写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也让故事本身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我们凡夫俗子常常认为梦中的所见所闻是不可靠的,但杜丽娘偏偏就坚信梦中的男子便是他的如意郎君。杜丽娘为感情能够生,能够死,生生死死都要和所爱的人在一齐,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汤显祖《牡丹亭》赏析 在深闺里的杜丽娘寂寞苦闷,虽然她才貌端妍,聪慧过人,但苦于无人欣赏。无限春光的园林,让她感受到了青春的完美,促使了她对美对爱的思想觉醒和强烈追求。汤显祖在题词中有这样一段话来解释他的“至情”理论“生者能够死,死能够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贯通于生死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为了追求自由感情,杜丽娘与封建礼教进行了艰苦的斗争,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杜丽娘的死,并不意味着她的斗争就失败了,相反,这正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柳梦梅为了救杜丽娘私自掘墓,两人不告知父母,便私自结婚。杜丽娘和柳梦梅的这些行为证明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态度变得更加的强烈。汤显祖《牡丹亭》赏析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把幻想与现实紧密的联系起来,在情感思想表达上,利用了多重的艺术手法和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我们能够看到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感情是具有虚幻色彩的,但是他们结合所遭遇的阻力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杜宝在得知柳梦梅是他的女婿后,不但不认,还想把他乱棒打死,在得知女儿复生的事后,不仅仅没有高兴,还禀奏皇上擒打妖女。杜宝之因此这样做是为维护封建礼教。说白了是怕杜丽娘和柳梦梅两人的行为阻碍了他的官位尊严。为了物质权利名誉,女儿女婿也能够牺牲。这就是社会的现实。

汤显祖《牡丹亭》注释、分析

牡丹亭 汤显祖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右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出生于江西临川,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其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①。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②,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③,宿妆残④。(贴)你侧著宜春髻子恰凭兰⑤。(旦)剪不断,理还乱⑥,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罗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⑦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⑧,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⑨,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⑩。(行介)步香闺女怎便把全向现! (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⑪,亮晶晶花簪八宝填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⑬。恰三春好处无人见⑭。不提防沉鱼落雁乌惊喧⑮,则怕的羞化闭月花愁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襦⑯,异花疼煞小金铃⑰。”(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上白+下十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⑱,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⑲!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倦⑳,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㉑!(贴)是花都放了㉒,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㉓,茶蘑外烟丝醉软㉔。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㉕!(贴)成对儿莺燕呵。(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㉖。(旦)提他怎的!(行介) [隔尾]观之不由他缱㉗,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妆床㉘。瓶插映山紫㉙,炉添沉水香。”小姐,你歇息片时,俺

[总结范文]牡丹亭赏析

[总结范文]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 汤显祖《牡丹亭》赏析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可能有时男女之间感情的产生,简单到只需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语言,只要感觉对了,一见钟情也就自然而然的会发生。《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梦中相见,便私定终身。汤显祖这样写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也让故事本身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我们凡夫俗子常常认为梦中的所见所闻是不可靠的,但杜丽娘偏偏就坚信梦中的男子便是他的如意郎君。杜丽娘为感情能够生,能够死,生生死死都要和所爱的人在一齐,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汤显祖《牡丹亭》赏析 在深闺里的杜丽娘寂寞苦闷,虽然她才貌端妍,聪慧过人,但苦于无人欣赏。无限春光的园林,让她感受到了青春的完美,促使了她对美对爱的思想觉醒和强烈追求。汤显祖在题词中有这样一段话来解释他的“至情”理论“生者能够死,死能够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

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贯通于生死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为了追求自由感情,杜丽娘与封建礼教进行了艰苦的斗争,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杜丽娘的死,并不意味着她的斗争就失败了,相反,这正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柳梦梅为了救杜丽娘私自掘墓,两人不告知父母,便私自结婚。杜丽娘和柳梦梅的这些行为证明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态度变得更加的强烈。汤显祖《牡丹亭》赏析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把幻想与现实紧密的联系起来,在情感思想表达上,利用了多重的艺术手法和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我们能够看到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感情是具有虚幻色彩的,但是他们结合所遭遇的阻力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杜宝在得知柳梦梅是他的女婿后,不但不认,还想把他乱棒打死,在得知女儿复生的事后,不仅仅没有高兴,还禀奏皇上擒打妖女。杜宝之因此这样做是为维护封建礼教。说白了是怕杜丽娘和柳梦梅两人的行为阻碍了他的官位尊严。为了物质权利名誉,女儿女婿也能够牺牲。这就是社会的现实。 《牡丹亭》一部感人至深的戏剧作品,悲中有喜,喜中衬悲。 牡丹亭赏析:

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原文及鉴赏

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原文及鉴赏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牡丹亭名句赏析]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名句赏析]牡丹亭赏析 第一篇牡丹亭赏析:“牡丹亭意象”乃杰出创造阅读理解附答案 “牡丹亭意象”乃杰出创造 白先勇 汤显祖以横溢才华、生花妙笔创造了一组有着丰富内涵与审美意蕴的“牡丹亭意象”。这组戏曲意象以杜丽娘梦中之“牡丹亭”为主体,包括杜丽娘梦中之湖山石边、牡丹亭畔、芍药栏前,柳枝、梅枝、梅树,以及杜丽娘写真、柳梦梅拾画玩真之妙笔丹青。“牡丹亭意象”是杜丽娘惊梦、与柳梦梅幽会激发爱情的环境,环境的姹紫嫣红、诗情画意烘托出两人爱情。它又象征与赞美了杜丽娘青春的美艳与爱情的美丽丰盈、富有生命力。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芍药娉婷娇娜、风姿绰约,自唐至明代一直被誉为名花双绝,清香流溢艳压群芳。亭名牡丹,栏为芍药,正是以其姹紫嫣红的风姿意象让人想像杜丽娘青春的美与丰盈,她的爱情艳异丰满、富有生命力。 而湖山石边,一湾流水,更显风流婀娜多姿。与牡丹亭、芍药栏同时出现的是柳枝、梅树,是杜丽娘柳梦梅爱情的信物,也是杜丽娘、柳梦梅梦中爱情的寄托。柳枝、梅树,同牡丹、芍药都是历来诗人爱咏之物,这些意象早就浸润了丰富的诗意诗性,“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杨柳岸晓风残月”,“疏影横斜”与“暗香浮动”,“红绽雨肥梅”,“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许多细节呈现的戏剧意象都是风雅之至,像梦中幽会于“牡丹亭畔”,“芍药栏前”,“湖山石边”,而那书生手执垂柳半枝,情邀以诗赏柳。牡丹、芍药、湖山石、柳枝、梅树这些意象构成的戏剧总体意象浸润着丰盈诗意。 牡丹亭意象又成了戏剧动作的依托与生发者。它托物寓情,连连生发剧情,又细针密线前后勾连,使杜丽娘的内心动作像波澜起伏、绵延不绝,呈现出一个意象丰满、诗情浓郁、多姿多彩的戏剧世界。杜丽娘首次惊梦于牡丹亭,再次寻梦于后花园时那些梦中意象都翩然而至,一处处寻觅梦中境、情中物,一阵阵欢喜激动。她忽然心动于一株依依可人的梅树:她愿死后“守的个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赏析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赏析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赏析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sǐ, sǐ可以生。生而不可舆sǐ, sǐ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林黛玉听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中第十出《游园》。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封建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鹤睫《红楼本事诗》:“隔墙人唱《牡丹亭》,曲中写出侬心事。”林黛玉和杜丽娘.都出身于宦族,有着相似的生活遭遇,所以,在此出曲文艺术魅力的强烈感染下,自然深有同感,迸发出共鸣。 在这部戏剧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由于剧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尤其受到她们的青睐。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而说到中国戏曲就不得不说一下被称作“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在2001年5月18日,昆曲艺术更是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我要赏析的《牡丹亭》便是一部著名的昆曲作品。 牡丹亭的作者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汤显祖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都以“情”为主题.其中《牡丹亭》、《紫钗记》写情之“痴",是入于情之作;《南轲记》、《邯郸梦》写情之“空”,是出乎情之作。《牡丹亭》的文辞美,意境深,加上情感化的唱腔、文词化的身段,配合了含蓄传神的词句,优雅动人的音乐,把杜丽娘的形象塑造得无比的感人,比“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境界更进了一层,是戏曲的经典之作。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牡丹亭》是一部文学史上及剧坛上极有名的巨著.剧中的女主角宋朝南安府太守杜宝的女儿丽娘,游园伤春,因梦生情,寻梦不得,为情而死,死后三年,又因情复活,虽然有些离奇,却足以说明“情”的感人力量。 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从产生

牡丹亭赏析

理想与梦的感性追求 ——赏析:我最喜爱的中国戏曲《牡丹亭》要说我最喜欢的一部戏曲的话,那绝对是非《牡丹亭》莫属了。《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剧中的关键人物杜丽娘,勇于挣脱社会现实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这在于当时的封建社会,哪怕是现实社会来说,都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话时时听,时时想。它从何而来?又说着一个什么样的意思?再美丽的女子,也经不住岁月的流失。

“如花美眷”话说是女子,又何不指我们心中最真切盼望的理想?“抵不过似水流年”怕是一语道中悲哀,即使你再怎样好好把握,怕心中最真切的理想最后也是蹉跎。我时时在闲想这与学习与生活与现实毫无关联的大话题,心中也升腾出一股矛盾,我到底是想,是不想?我到底是做,是不做?我到底是追求,是不追求?在我,怕是没有答案,且留一份疑问与此问题,且留一份心中的向往与这理想。 这热烈之情从何而来?这理想之境从何而生?这追求之愿以何为源?全自这杜丽娘?一个真情人杜丽娘?她强烈的反叛,她不屈不挠的斗争,全从人性出发,为了爱,为了理想。一切的浪漫与现实,一切的柔情与刚烈,一切的缠绵与执着,这矛盾的因素在她身上激烈碰撞出的火花,人性的光辉于此尽显无遗。 《牡丹亭》反对程朱理学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即以反对封建家长对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为表现,而宣扬了人性的本质,即对自由对理想对爱情大胆的追求,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突破天人阻碍,最终圆满摘得爱情果实为表现。《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喜剧,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虽然戏间波折重重,但最终二人取得圆满结果。不像《梁祝》,以悲为导,二人爱得艰辛,结果却也没成全一个圆满,让人不禁生出一声叹息。 一声叹息。不管经过怎样,不过结果怎样,即使你知道也好,你不知道也罢,不管浪漫或是相否,生活的继续是一种必然。

《牡丹亭》-论文

《牡丹亭》-论文

《牡丹亭》赏析 摘要: 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其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及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明代戏曲的优秀代表。它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这是一曲“情”的颂歌,是以情抗理在戏曲界的胜利。对于这部作品,我想从三个方面来浅谈一下对《牡丹亭》的简单认识:一是《牡丹亭》中正值青春年少的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在春日渐暖时对于人生与爱情的思考,及对自由的初步渴望。杜丽娘想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挣脱牢笼的束缚;二是《牡丹亭》把杜丽娘描绘的形象生动,散发着当时女性少有的光彩,是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三是《牡丹亭》在艺术创作上,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梦境与现实的不断交织,营造一个浪漫而迷人的故事传奇。 关键词: 渴望自由呼唤个性典型形象浪漫主义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之作,其因爱而死,又因爱而生的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感染了很多的文人墨客与闺中少女,成为其竞相传颂的绝唱。从其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是古老的“爱欲与规矩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规矩”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在这样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不能不使一个正在成长的青春少女感到苦闷。因此当陈最良企图通过诗经向她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条时,她却从自己要求自由的生活愿望出发,对它作了截然不同的解释:“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肃苑》)后来她在春香的诱导之下,第一次偷偷地到了后花园,那盛开的百花,成对儿的莺燕,纷至沓来,打开了这个少女的心扉,使她在长期闺禁里的沈忧积郁,一时倾筐倒箧而出,怀春之情也随之萌发出来。 《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其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影响最大。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加工改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二是改变杜、柳门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汇总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汇总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继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情杰作,高中学生在语文课上如何写这篇文章的赏析呢?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一)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她借鉴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方式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欣赏经典-《牡丹亭》是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回到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死掉了。她被埋在后花园中。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