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教案(全面完整)

色彩构成教案(全面完整)
色彩构成教案(全面完整)

目录

第1章色彩原理与色彩构成 6

第1.1节色彩构成的定义及物理属性 6

1.1.1 色彩构成的定义 6

1.1.2 色彩的物理性质 6

1.1.

2.1 光与色 6

1.1.

2.2 物体色、环境色、光源色与固有色7

第1.2节色的特性与分类7

1.2.1 色的分类8

1.2.1.1 无彩色系: 8

1.2.1.2 有彩色系: 8

1.2.2 色彩的基本特征8

1.2.2.1 色相(Hue) 8

1.2.2.2 纯度(彩度、饱和度)(Chroma)8

1.2.2.3 明度(Value)8

第1.3节色的混合9

1.3.1 原色理论9

1.3.2 混色理论10

1.3.

2.1 加色法混合10

1.3.

2.2 减色法混合10

1.3.

2.3 色彩中性混合的规律:11

第2章色立体与视觉的生理理论12

第2.1节色立体12

第2.2节色彩的生理理论12

2.2.1 色彩的视觉适应12

2.2.1.1 距离适应12

2.2.1.2 明暗适应12

2.2.1.3 颜色适应12

2.2.1.4 色的恒常性13

2.2.2 错觉与幻觉13

2.2.2.1 形的错觉与幻觉13

2.2.2.2 色的错觉与幻觉13

第3章以色相变化(对比)为主的色构知识15 第3.1节三原色对比15

第3.2节邻近色相对比15

第3.3节类似色相对比15

第3.4节中差色相对比15

第3.5节对比色相对比16

第3.6节互补色相对比16

第3.7节作业:16

第4章以明度对比为主的色构知识18

第4.1节明度18

4.1.1 高长调——积极、明快、强烈、醒目19

4.1.2 高短调——淡雅、温和、淡雅之美,象征女性19

4.1.3 中长调——明快、有利、阳刚之美象征男性19

4.1.4 中高短调——丰富、含蓄具有层次感19

4.1.5 中低短调——模糊、厚重具有神秘感19

4.1.6 中短调——沉着、含糊、暧昧19

4.1.7 低长调——强烈、明快、威严和沉重感19

4.1.8 低短调——沉闷、忧郁缺乏生气19

第4.2节作业:19

第5章以纯度对比为主的色构知识20

第5.1节同一纯度构成20

第5.2节邻近纯度构成20

第5.3节类似纯度构成20

第5.4节对比纯度构成20

第5.5节综合构成21

第5.6节作业:21

第6章色彩构成的形式美法则23

第6.1节色彩的均衡23

第6.2节色彩的呼应23

6.2.1 局部呼应23

6.2.2 色彩的全面呼应24

第6.3节色彩的主从24

第6.4节色彩的层次24

第6.5节点缀色25

第6.6节色彩的衬托25

6.6.1 明暗衬托25

6.6.2 冷暖衬托25

6.6.3 灰艳衬托25

6.6.4 繁简衬托26

第7章以冷暖关系为主的色构知识及其它色彩的对比关系27 第7.1节冷暖感觉27

7.1.1 色彩的冷暖感27

7.1.2 在同一色相中,明度的变化也会引起冷暖倾向的变化27 7.1.3 我们可以从冷暖区域彩色示意图小总结出以下几点:27 第7.2节亮调与暗调28

第7.3节纯调与浊调的调性表达28

第7.4节其他对比28

7.4.1 面积与色彩对比29

7.4.2 形状与色彩对比29

第7.5节距离与色彩对比31

第7.6节数量与色彩对比31

第7.7节虚实对比31

第7.8节作业:32

第8章色彩的象征性与联想性及色彩情感的心理构成训练33 第8.1节中国的色彩观分类:33

第8.2节悠久的色彩文化33

第8.3节中国古代的五色体系和美学思想33 8.3.1 儒家色彩观34

8.3.2 道家色彩观34

第8.4节西方近现代画派的思想观36

8.4.1 印象派画家的色彩观36

8.4.2 新印象主义36

8.4.3 分离派画家的色彩观37

8.4.4 现代派画家的色彩观37

8.4.4.1 蒙德里安38

8.4.4.2 康定斯基38

8.4.4.3 马蒂斯38

8.4.4.4 毕加索39

第8.5节共同的色彩心理反应39

8.5.1 色彩的冷暖感39

8.5.2 色彩的轻重感39

8.5.3 色彩的强弱感40

8.5.4 色彩的软硬感40

8.5.5 色彩的明快与忧郁感。40

8.5.6 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40

8.5.7 色彩的华丽与朴素感41

第9章色彩的性格与表现力41

第9.1节色彩的移情与暗示41

9.1.1 色彩的音乐感41

9.1.2 色彩的味觉感42

9.1.3 其它42

第9.2节色彩的性格42

9.2.1 红色的性格与表现43

9.2.2 黄色的性格与表现43

9.2.3 蓝色的性格与表现44

9.2.4 橙色的性格与表现44

9.2.5 绿色的性格与表现45

9.2.6 紫色的性格与表现46

9.2.7 黑色的性格与表现46

9.2.8 白色的性格与表现47

9.2.9 灰色的性格与表现47

9.2.10 金属色的性格与表现47

第9.3节信息与色彩48

第9.4节作业:49

第10章色彩肌理、采集重构练习50

第10.1节来自自然色彩的灵感启示50

第10.2节来自传统艺术色彩的启示50

第10.3节来自其它艺术色彩的启示50

第10.4节色构在设计中的实际运用51

第10.5节作业:51

1

第1章色彩原理与色彩构成

第1.1节色彩构成的定义及物理属性

1.1.1 色彩构成的定义

色彩作为视觉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正常生活。美妙的自然色彩,刺激和感染着人的视觉和情感,陶冶着人的情操,提供给人们富的视觉空间。

我们认识色彩基本上有以下途径:

1、日常生活的接触(各类色彩环境、场所、物品、人物、自然景色等)。

2、对色彩的科学研究,色彩设计的研究,色彩体系理论研究及色彩资料的收集、研制和创新。

3、艺术门类对色彩的艺术性表现。如造型艺术、电影戏剧艺术等,对色彩进行艺术形式美的、融入艺术家个人情感和艺术造诣的个性化表现。

实践是先于理论的,多观察、多体验、多搜集是认识色彩的前提。看一部经典的电影名著,读一本精美的美术画册,观摩一次高水平的设计或美术作品展览,欣赏一场好的歌舞戏剧或音乐会,也许是你可以在特定的时空里集中欣赏、玩味和揣摩艺术家们如何在他们的作品重运用色彩的绝佳机会了。

色彩构成的定义:在色彩方面,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的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色彩规律去组合各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新的、理想的色彩效果,这种对色彩的创造过程,称为色彩构成。

1.1.2 色彩的物理性质

1.1.

2.1 光与色

没有光便没有色彩感觉,人们凭借光才能看见物体的形状和色彩,从而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没有光线的情况下,就没有视觉活动,也就无所谓色彩了。在整个电磁波的范围内,不是所有的光都有色彩感觉,只有波长在380-780nm(纳米)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视觉,这段波长的光在物理学上常叫做可见光谱或光谱色。

1.1.

2.2 物体色、环境色、光源色与固有色

物体色-具有最基本的两种表现形式:物体表面反射光所呈现的颜色叫表面色;透过透明物体的光所呈现的颜色叫透明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当白光照射到物体上时,它的一部分被物体表面反射,另一部分被物体吸收,剩下的透过物体穿过来。对于不透明物体,即不透光的物体,它们的颜色取决于不同波长的色光的反射和吸收情况。如果物体几乎能反射所有色光,那么这个物体看上去是白色的,如果这个物体能吸收几乎所有的色光,那么这个物体看上去是黑的。环境色:某一物体反射出一种色光又反射到其它物体上的颜色。一般来说,物体受环境色影响,在背光部分以及两种不同物体相接近或相接触部分最为明显。环境色的反光量与环境物体的材质肌理有关,表面光滑明亮的玻璃、陶瓷、金属器皿类物体,反光量大,其对周围物体色彩的影响也大,反之,表面粗糙的物体,其反光量小,对周围物体的影响也小。

光源色:所有物体的色彩都是在光源照射下产生的。相同的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呈现不同的色彩,白纸能反射各种光线,在白光的照耀下,白纸呈白色,在红光的照耀下,白纸呈红色,在绿光的照耀下呈绿色,可见不同的光源必然对物体产生影响。除了光源色本身的性质外,其光亮强度也会对照射物体产生影响,强光下物体显得明亮浅淡;弱光下问题会变得模糊灰暗;只有在中等光线强度下,物体的本来面目才清晰可见。人们习惯于把白色阳光下物体呈现的色彩效果总和称之为物体的“固有色”。许多人误认为“固有色”是物体固定不变

的颜色,这种提法固然是不科学的,但是物体固有的物理属性却不会因光源色的改变而改变。总之,光的作用与物体的特性是构成物体色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第1.2节色的特性与分类

1.2.1 色的分类

1.2.1.1 无彩色系:

指白色、黑色和由白色黑色调和形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纯白与纯黑的物体,,颜料中的纯白(锌白、铅白)只能接近纯白,煤黑也只能是接近纯黑。

1.2.1.2 有彩色系:

彩色是指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不同明度和纯度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色色调都属于有彩色系。

1.2.2 色彩的基本特征

有彩色系的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色相、纯度(也称彩度、饱和度)、明度。在色彩学上也称为色彩的三大要素或色彩的三属性。

1.2.2.1 色相(Hue)

色相是有彩色的最大特征。所谓色相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如橘黄、柠檬黄、钴蓝、群青、翠绿等。

1.2.2.2 纯度(彩度、饱和度)(Chroma)

色彩的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它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含有色成分的比例越高,则色彩的纯度越高,反之含有色成分的比例越小,纯度越低。所以单色光是最纯的颜色。当一种颜色掺入黑、白或别的颜色时,纯度就会发生变化。当掺入的颜色达到很大的比例时,在眼睛看来,原来的颜色便失去本来的色彩,成为掺合的颜色了。

1.2.2.3 明度(Value)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各种有色物体由于其反射光量的区别而产生颜色的明暗强弱。任何色彩均有其明暗关系,它是色彩关系的骨架,而且有其自身的美学价值和表现魅力(素描、黑白照片、黑白电影等),没有明暗关系的构成,色彩会失去份量而显得苍白无力,只有介入明度变化的色彩才能展现出色彩的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层次变化。无彩色中,最高明度为白色,最低明度为黑色,灰色居中。人眼最大明度辨别力为近200个等级层次,普通明度标准定在9级左右。

色彩的明度有三种情况:

一是同一色相不同明度。同一颜色在强光下显得特别明亮,弱光照射下显得灰暗模糊;

二是同一颜色加黑或加白后也能产生不同明度的层次。

三是各种颜色的不同明度。每一种纯色都有起相应的明度,黄色明度最高,蓝紫色的明度最低,红绿为中间明度。

色彩的明度变化往往会影响到纯度的改变。

1-1

第1.3节色的混合

人们对色料(颜料、染料)的混合比较容易认识,黄色与红色混合可得到橙色,黄色与青色混合可得到绿色。但是对于色光的混合就比较难理解,特别是初学者,往往将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混淆起来,其实,色料的混合与色光的混合以及色彩远距离空间混合的效果各自不同,混合规律也不一样。在色彩科学理论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现,同一种色彩,(除了单一光谱外)可以用不同波长的光混合产生,所有的颜色都可以由几个基本的色混合而成,从而奠定了三原色的理论基础。色的混合理论由三原色原理、加色法混合、减色法混合和中性混合理论组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