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沉降论文
《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致地面沉降分析及对策》

《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致地面沉降分析及对策》一、引言三江平原,位于中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富集区。
近年来,随着该地区水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出现了地面沉降的现象,这既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三江平原地面沉降的成因,特别是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三江平原地面沉降的现状与成因分析1. 地面沉降现状三江平原地面沉降现象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土地塌陷、地面裂缝等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也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2. 地面沉降成因分析(1)水资源过度开发:三江平原水资源丰富,但近年来过度开发、过度利用的情况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引发地面沉降。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开垦、不合理灌溉等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地下水补给不足,加剧了地面沉降的现象。
(3)地质因素:三江平原地处松嫩平原,地质构造复杂,加之长期的地质作用,使得地面容易发生沉降。
三、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地面沉降的关系三江平原地面沉降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密切相关。
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固结,进而引发地面沉降。
因此,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是防止和减缓地面沉降的关键。
四、对策与建议1. 科学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1)制定科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
(2)加强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防止过度开采。
2. 推广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1)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3. 加强地质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1)加强地质监测,及时掌握地面沉降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2)建立地面沉降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4. 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1)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水资源保护和地面沉降防治工作。
地面沉降的原因分析

地面沉降的原因分析摘要关键词1.引言地面沉降在世界各地非常普遍,在城市地区尤为显著。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的经济与工程活动在地面沉降中的作用成为决定性的关键因素。
地面沉降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的环境地质问题和重要的城市地质灾害之一。
本文阐述了地面沉降的发展现状与原因,全面的分析地面沉降的原因,以及以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为例,分析了制约影响因素及其在地面沉降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对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与建议。
2.地面沉降的原因分析2.1地面沉降发展与现状地面沉降是指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地面高程降低的现象。
自然因素包括地壳的升降运动、地震、火山活动、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及土体自然固结等;人为因素包括开采地下流体资源(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开采地下固体矿产(金属矿、煤、岩盐等)、工程施工、灌溉(尤指黄土或泥炭土壤灌溉区)以及地表的静动荷载等。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人为因素在地面沉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大规模持续地开发利用地下水和石油等资源,导致区域性的地面沉降迅速发展,成为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19世纪末期,地面沉降现象已开始显露,而在20世纪初中期急速发展,并在世界各地逐步蔓延。
地面沉降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由此导致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危害日渐突出且日趋严重,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质灾害之一。
自从意大利威尼斯城最早发现地面沉降以来, 世界上已有200多个城市或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现象。
我国最早于1921年在上海地区发现地面沉降以来, 天津、西安、太原、苏州以及内蒙等地相继出现了地面沉降现象。
2.2地面沉降的原因2.2.1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地下水资源由五个组成部分,水资源各组份的性质及其对地面沉降的影响所有的地面沉降,都是从地层中抽汲流体的结果。
因此,进一步探讨水资源各组份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第一部分,即因压力水头下降,水体积膨胀而增加的水量。
地面沉降论文

地面沉降是孔隙水承担的孔隙水压力和土骨架承担的有效应力发生变化的结果。
产生地面沉降的原因包含两个部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开采地下水是产生地面沉降的人为因素,松散未固结土层的存在是地面沉降产生的自然因素。
因为地面沉降机理的复杂性,目前学术界尚未有一个完整的定论。
但是鉴于地面沉降范围广,含水层因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压缩量相对于含水层厚度相比太小,可假定土颗粒间无胶结,即土颗粒间作用力忽略不计汇,,运用一维太沙基固结理论中的有效应力原理近似地解释开采地下水所引起的地面沉降演变过程,这是目前学术界普遍应用的一种理论。
土体的有效应力原理根据有效应力原理,饱和土体中任何一点的法向总应力不随着时间变化。
开采地下水之前,含水层上覆荷载由含水层骨架及水体共同承担达到平衡,随着地下水开采的增加,孔隙水压力不断减小,而上覆荷载总应力没有改变,含水层中有效应力必然会增加,即原先由孔隙水体承担的一部分荷载转而由土体骨架承担,引起土体骨架所受附加应力增大导致颗粒间孔隙缩小,含水层在宏观上表现为压缩土颗粒压缩忽略不计。
当抽取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引起水位下降时,含水层的相邻弱透水层中孔隙水压力也随之减小,弱透水层也因有效应力增大而压缩,所以地面沉降总量包括含水层压缩量与弱透水层压缩量之和,。
下面对含水层组开采地下水后的应力变化进行分析。
含水层应力变化的基本规律假定含水层因开采地下水孔隙水压力下降了△H,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含水层有效应力就增加了△σ研究区域的土层概化在进行地面沉降计算之前,需要对地下各土层运用水文地质中有关含水层分类的概念进行简化。
含水层一般是指位于地下水面之下的透水层,且经常为地下水所饱和的土层。
土层按其透水性的强弱和受压情况可分为潜水含水层、弱透水层、承压含水层三种。
潜水含水层:直接与包气带相接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
弱透水层:在自然条件下几乎不能透水或只能透过数量很少水的土层称为弱透水层。
在某些假定理想条件下也可称为隔水层,但这种情形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此类土层称为弱透水层较为合适。
区域地面沉降论文:区域地面沉降对桥梁桩基的影响研究

区域地面沉降论文:区域地面沉降对桥梁桩基的影响研究【中文摘要】近年来,高速铁路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一些高速铁路所经过的区域,地面沉降现象比较严重,为此,深入研究区域沉降对桥梁桩基工作特性的影响及其与桩基沉降间的相关关系,尤为必要。
本文首先从了解影响区域地面沉降的因素出发,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以及三维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Visual Modflow进行区域沉降预测分析,同时,利用Plaxis软件分析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抽水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对桥梁桩基工作特性的影响,以及影响桥梁桩基工作特性的因素分析,接着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地面沉降与桩基沉降的相关关系,最后提出控制桥梁桩基沉降的相应工程技术措施。
通过本文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引起区域性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2)根据现有的实测沉降数据,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10年内的地面沉降进行了分析预测;(3)运用Visual Modflow软件,基于地面沉降实测值和预测值,对于抽水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使用经验公式计算出了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4)利用Plaxis二维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抽水影响下的不同水位降深时,桩基的工作特性分析,发现随着水位降深的不断增大,桩基承载力不断减小;(5)在区域地面沉降的情况下,持力层土的模量及内摩擦角的变化对于桩基周围地面的沉降影响较为显著,而桩长的增加虽对桩基周围地面的沉降影响并不大,却对桩基沉降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桩径的变化对桩基沉降的影响并不大;(6)提出了桩基沉降随地面沉降的变化关系式;(7)提出了一些控制桥梁桩基沉降的相应措施。
【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high-speed railway in China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however, some high-speed railway passed through the area where land subsidence was severe.so it wa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the land subsidence for working pile found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pile settlement.This article first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regional land subsidence, predicted the regional settlement b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ree-dimensional groundwater simulation software Visual Modflow, at the same time, making use of the plaxis software,obtained the work of the bridge foundat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umping groundwater level changes, and analysised of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idge pile foundation, then continuly analysised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d subsidence and the pile settlement by data. Finally,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engineering measures of bridge pile foundation.Through this research, mainly achieved the following results:(1) the regional land subsidence was caused mainly due to excessive pumping of underground water; (2) the land subsidence of 10 years was predicted by artificial neuralnetwork technology which was based on existing experimental data; (3) made using of Visual Modflow software, based on the measured and predicted subsidence values, stady the water level changes which was caused by pumping groundwater,and calculatedthe precipitation caused by land subsidence by the empirical formula; (4) made using of PlaxisⅡ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analysised of the pile of th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pumping drawdown, it was showed that with the drawdown increasing, pile foundation decreasing; (5) In the case of regional land subsidence, the bearing layer of soil modulus and internalfriction angle of the impact of change on the ground subsidence around pile was more obvious, while the pile length increased,the ground settlement around the pile was not affected,however,it was workful to pile settlement, and pile diameter effectedon the pile settlement less; (6) proposed the relationship formula of the pile settlement with the changes of land subsidence; (7) proposed a number of regulatory measures of bridge pile foundation settlement.【关键词】区域地面沉降抽水桥梁桩基控制措施【英文关键词】Regional land subsidence Pump water Bridge pile foundation Regulatory measures【目录】区域地面沉降对桥梁桩基的影响研究摘要6-7Abstract7第1章绪论10-16 1.1 研究背景10 1.2 区域地面沉降研究现状10-13 1.2.1 国外发展动态11-12 1.2.2 国内发展动态12-13 1.3 区域地面沉降对工程结构影响的研究现状13-15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5-16第2章区域地面沉降影响因素及沉降趋势预测16-36 2.1 地面沉降概述16-17 2.2 区域沉降影响因素分析17-21 2.2.1 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土体固结沉降17-18 2.2.2 土体次固结和蠕变效应18-19 2.2.3 地质构造作用19-20 2.2.4 地热开发20 2.2.5 城市化建设20-21 2.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地面沉降预测分析21-27 2.3.1 人工神经网络数值方法简介21-23 2.3.2 基于现场实测数据的沉降预测分析23-27 2.4 基于MODFLOW软件的地面沉降预测分析27-35 2.4.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27-33 2.4.2 地面沉降的预测33-35 2.5 本章小结35-36第3章区域地面沉降与桥梁桩基沉降相关关系研究36-60 3.1 地质条件概述36-38 3.2 区域沉降影响下桥梁桩基的工作特性38-55 3.2.1 模型的建立38-39 3.2.2 地下水位变化对桩基工作特性的影响39-44 3.2.3 桥梁桩基工作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44-55 3.3 桥梁桩基沉降特性与地面沉降相关关系研究55-58 3.4 本章小结58-60第4章控制桥梁桩基沉降的工程技术措施60-64 4.1 现行的控制桥梁桩基沉降的措施60-61 4.1.1 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60 4.1.2 合理选址,优化桥梁结构布局60-61 4.1.3 工程适应性措施61 4.1.4 加强地面沉降的监测61 4.2 本文优选的控制桥梁桩基沉降的措施61-64 4.2.1 管理措施61 4.2.2 压缩工程沿线地下水开采量61-62 4.2.3 建立工程沿线地面沉降灾害监测网62 4.2.4 工程干预地面沉降措施62 4.2.5 强化施工管理,避免工程建设加剧地面沉降62-63 4.2.6 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63 4.2.7 提高桩体承载力63 4.2.8 研制新型桥梁支座63 4.2.9 在桩侧和桩端采用后注浆措施63 4.2.10 桩基工程施工完毕之后在桩侧加若干道钢套筒63-64结论与建议64-66致谢66-67参考文献67-71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71。
水文地质学论文1

水文地质学论文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问题摘要:人类的工农业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天然水资源,其中对于地下水的开采在一些缺少河流和湖泊的地方尤为严重。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当,不仅会造成土壤盐渍化、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而且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因而引发严重环境质量问题。
本文对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讨论了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型地质灾害,为沿海平原城市常见的地质灾害,许多地区的地面形变监测资料表明,地面沉降中心与地下水漏斗分布范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对于地面沉降,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讨论,首先介绍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及其主要危害,第二介绍近期发生在我国的一些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的实例,第三简单介绍地面沉降的控制和治理。
关键词:地面沉降;形成机制;实例分析;防治对策一、绪言地面沉降是指某一区域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现象,又称作地面下沉或地陷。
地面沉降的特点是波及范围广、下沉速率缓慢、以垂直运动为主,往往不易察觉,但它对于建筑物、城市建设和农田水利危害极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工作组是地面沉降的国际研究机构,从1965年以来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将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地面沉降工作者组织到一起,从地面沉降的原因、危害、防治和监测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我国目前已经有96个城市或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而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加大了用水的需求量,使得用水现状进一步恶化。
二、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及主要危害2.1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对于地下水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的机理解释主要是土力学中的有效应力原理和水动力固结原理。
由于开采地下水引起含水层水位下降,因而引起相邻黏土层中孔隙水压力降低。
根据太沙基的有效应力原理及固结理论可知,土中由覆盖层荷载引起的总应力是由孔隙中的水和土颗粒骨架共同承担的。
假定粘土地层内应力保持不变,如果孔隙水压力降低,必将引起粘土间有效应力增加,从而使颗粒间距减小,引起孔隙体积减小,而导致地面沉降。
《2024年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思考》范文

《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思考》篇一一、引言地面沉降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市,其平原区地面沉降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梳理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思考。
二、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研究进展(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问题日益严重。
地面沉降不仅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如地下管线破裂、房屋倒塌等。
因此,对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成果目前,针对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研究主要采用地质勘探、地下水观测、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人员发现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土壤固结、地壳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针对不同区域的地质条件,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和政策建议。
(三)主要研究成果概述近年来,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建立了地面沉降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为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此外,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研究还发现了一些新的影响因素,如人类活动、土壤类型等。
三、对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思考(一)问题与挑战尽管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地面沉降的成因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其次,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对于微观机制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防治措施的实施难度较大,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二)应对策略与建议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应对策略与建议:1. 加强监测与预警:进一步完善地面沉降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其准确性和时效性。
2. 深入研究成因机制:加大对地面沉降成因机制的研究力度,深入探讨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3. 制定防治措施: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政策建议。
《2024年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思考》范文

《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思考》篇一一、引言地面沉降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
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迅速的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梳理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思考,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二、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研究背景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城市化进程迅速,人口密集。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地面沉降问题逐渐凸显,给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地面沉降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土地压实、地质构造等。
其中,人为因素在地面沉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一)研究方法与成果近年来,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学者们运用地质勘探、地球物理探测、遥感技术等多种方法,对地面沉降的成因、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通过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地面沉降的变化情况,为防控地面沉降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还有学者从政策、经济、社会等方面探讨了地面沉降的防控策略,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二)研究成果的应用这些研究成果的应用,一方面为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地区的地面沉降研究提供了借鉴。
同时,这些研究成果还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的思考(一)加强基础研究虽然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加强基础研究。
包括深入探讨地面沉降的成因、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提高监测精度和覆盖范围等。
(二)跨学科合作地面沉降问题涉及地质、水文、气象、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
通过跨学科合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地面沉降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提出更有效的防控策略。
(三)政策支持与公众参与政府应加大对地面沉降研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论地面沉降的危害性及其防治

论地面沉降的危害性及其防治摘要地面沉降是一种慢性的具有严重危害性的地质灾害,地下水的长期过量开采导致我国地面沉降灾害不断加剧,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系统的分析和论述了地面沉降的分危害表现,提出了较为科学的控沉措施。
关键词地面沉降;危害;控沉措施地面沉降是在自然或人类工程的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土层固结收缩压密作用,导致地表发生的下降运动。
地面沉降的变形形式以整连体、连续性为特点,具体表现为向下运动的弯曲、凹洼地、破裂等。
当地面沉降一旦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可观的破坏,以人类现有的能力和技术,治理和恢复是极其困难的,地面沉降若任其发展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它将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灾种。
我国地面沉降绝大多数是地下水超量开采所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尤其以沿海城市和华北平原等地区最为严重。
发生沉降的城市或地区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或断续相连,形成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区。
1地面沉降灾害的危害地面沉降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经济、生活造成的危害,使城市环境明显恶化,对农村农田的影响也较大,具体环境灾害表现如下:1)地面沉降造成房屋桥梁开裂、倾斜、倒塌,道路凹凸不平或开裂,尤其使铁路交通安全受到威胁。
苏锡常地区因地面沉降造成1343栋房屋损坏,不仅造成了3.89亿元的经济损失,房屋建筑开裂还加剧了本区的地震灾害。
天津市塘沽海门大桥两端更是因地面沉降相差135mm,引发桥错裂。
2)地面沉降使桥梁下沉,河道桥下净空减少,通航能力降低。
苏州平门大桥和上海苏州河上的一些桥梁的通航能力受到影响。
3)地面沉降引起的地裂缝加剧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同时往往可成为地面污染源渗入地下水源的通道,造成水质污染,而且常常可成为深部有害气体逸出地面的通道,对人体健康危害极为严重。
4)城市地下管网受到破坏。
不均匀地面沉降会使埋藏于地下的煤气管、给排水管、电线光缆等管线弯曲变形,甚至破裂。
轻者“滴、漏、冒”引起停水停电通信中断等事件,重者将造成所输送能源的浪费和地下水的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面沉降是孔隙水承担的孔隙水压力和土骨架承担的有效应力发生变化的结果。
产生地面沉降的原因包含两个部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开采地下水是产生地面沉降的人为因素,松散未固结土层的存在是地面沉降产生的自然因素。
因为地面沉降机理的复杂性,目前学术界尚未有一个完整的定论。
但是鉴于地面沉降范围广,含水层因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压缩量相对于含水层厚度相比太小,可假定土颗粒间无胶结,即土颗粒间作用力忽略不计汇,,运用一维太沙基固结理论中的有效应力原理近似地解释开采地下水所引起的地面沉降演变过程,这是目前学术界普遍应用的一种理论。
土体的有效应力原理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饱和土体中任何一点的法向总应力不随着时间变化。
开采地下水之前,含水层上覆荷载由含水层骨架及水体共同承担达到平衡,随着地下水开采的增加,孔隙水压力不断减小,而上覆荷载总应力没有改变,含水层中有效应力必然会增加,即原先由孔隙水体承担的一部分荷载转而由土体骨架承担,引起土体骨架所受附加应力增大导致颗粒间孔隙缩小,含水层在宏观上表现为压缩土颗粒压缩忽略不计。
当抽取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引起水位下降时,含水层的相邻弱透水层中孔隙水压力也随之减小,弱透水层也因有效应力增大而压缩,所以地面沉降总量包括含水层压缩量与弱透水层压缩量之和,。
下面对含水层组开采地下水后的应力变化进行分析。
含水层应力变化的基本规律
假定含水层因开采地下水孔隙水压力下降了△H,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含水层有效应力就增加了△σ
研究区域的土层概化
在进行地面沉降计算之前,需要对地下各土层运用水文地质中有关含水层分类的概念进行简化。
含水层一般是指位于地下水面之下的透水层,且经常为地下水所饱和的土层。
土层按其透水性的强弱和受压情况可分为潜水含水层、弱透水层、承压含水层三种。
潜水含水层:直接与包气带相接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
弱透水层:在自然条件下几乎不能透水或只能透过数量很少水的土层称为弱透水层。
在某些假定理想条件下也可称为隔水层,但这种情形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此类土层称为弱透水层较为合适。
承压含水层:含水层上面存在稳定弱透水层,含水层中的水具有承压性。
开采后承压水水头出露于其上的弱透水层标高之上。
地面沉降的数学模型
本文研究对象为大面积区域的地面沉降,暂不考虑开采地下水所引起的土体水平运动,所以采用三维土体渗流基本微分方程与一维固结方程相结合的完全耦合模型模拟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运动基本上是可行的。
(1)土体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式中:x,y,z--为笛卡尔坐标系中的三个方向并与渗透系数主方向相一致,单位(L)kx ky kz--分别为与坐标轴方向一致的主渗透张量,单位(LT-1)
H--含水层某计算单元的总水头,单位(L)
W--为计算单元的源汇项。
定义为单位体积含水层中,单位时间内产生或消耗的水量,W为正值时表示为源;W为负值时表示为汇,单位(L-1)
Ss--含水层的单位释水(储存)系数,单位(L-1)
t--时间计算长度,单位(T)
(2)土体一维固结方程
一维固结方程基于Terzaghi-Jacob理论形式,在弹性变形阶段一般假设含水层(弱透水层和含水层)固结的压缩变形与有效应力增量成正比:
Δb-含水层的压缩量,正值代表压缩;负值代表膨胀,单位(L)
-有效应力增量,正值代表增大,负值代表减小,单位(FL-2)
-水的容重(KN/L3)
b0--含水层的初始厚度(L)
Sske--含水层的弹性释水系数,单位(L-1)
应用有效应力原理对于沉降变形的饱和含水层其总应力是常数,有效应力增量,等于水的容重与水头降深的乘积
所以式可以表示为含水层固结变形的压缩量与含水层水头降深成正比:
适用于计算含水层组的一维垂向弹性变形。
大量固结实验数据和观测数据表明,当含水层压缩变形所受到的有效应力大于前期固结应力,含水层变形为非弹性变形且是不可恢复的。
在非弹性阶段,有效应力的增量幅度大于弹性阶段,当有效应力减小时,含水层变形又会出现弹性性质。
如果有效应力再次大于新的前期固结应力,含水层变形又再次表现为非弹性变形。
因此,Helm(1975)在发展一维非弹性固结模型时认为含水层组变形量仍然与有效应力增量成正比关系,其方程式与一维弹性固结方程相类似:
其中?b'-含水层在非弹性阶段中的压缩量,单位(L)
Sskv-含水层非弹性释水系数,单位(L-1)
运用有效应力原理相应地可以得到含水层的非弹性固结压缩量与含水层水头降深成正比:
以上各式表达的是弹性和非弹性沉降,可统一为如下一个表达式来表示:
其中b(t)-单位时间内,含水层的压缩量
Φ(t)-单位时间内,含水层的有效应力增量与水的容重之间的比值
将地下水运动与土体变形方程的耦合
式中
X,y,z--为笛卡儿坐标系中的三个方向并与渗透系数主方向相一致,单位(L)
kx,ky,kz--分别为与坐标轴方向一致的主渗透系数张量,单位(LT-1)
H--含水层某计算单元的总水头,单位(L)
W--为计算单元的汇源项。
定义为单位体积含水层中,单位时间内产生或消耗水量,为正值时表示为源为负值时表示为汇,单位(L-1)
Ss--含水层的单位释水储存系数,单位(L-1)
t--时间计算长度,单位(T)
b(t)--单位时间内,含水层的压缩量
φ(t)--单位时间内,含水层的有效应力增量与水的容重之间的比值
应用此模型对美国的波士顿、德克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地区的地面沉降进行计算与预测,取得较为精确的结果,证明了该模型对于处理大面积区域的一结沉降是可行的。
而一维非弹性
固结方程的可靠性在固结试验中得到近似地证明。
模型的应用:
(1)单位释水系数一般定义为测压水头上升下降一个单位时,从单位体积含水层柱体所储存释放的体积水量。
从式可以看出地面沉降量的大小取决于含水层的释水储水系数、含水层厚度、水头降深。
含水层厚度可以通过地质资料得到,水头降深由三维水流方程得到,所以释水系数的确定至关重要。
在地面沉降计算中常常将释水系数看作常数或看作相关变量的函数。
如果认为释水系数为常数可以利用大量沉降量与水头降深的实测数据运用上述模型反推出含水层的弹性释水系数和非弹性释水系数。
在leake《区域地下水流模型中的土层垂向压缩模拟》中提出单位释水系数是孔隙比及有效应力的函数。
其中e0--初始孔隙比C-e-logσ'曲线上确定的压缩指数和回弹指数,当有效应力小于前期固结应力时为压缩指数Cc,当有效应力大于前期固结应力时为回弹指数Cs (2)简化方法求释水系数的方法
去上述方法反演比较繁琐,需要长期的水位观测资料和沉降观测资料,在很多地区都难以满足这一条件,且上述模型只适用于般应用于一维准弹性固结模型,针对大面积区域的地面沉降,能够模拟计算出抽水引起的土层主固结基本上是满足沉降预测要求的,因此运用一维弹性固结方程是合理的。
根据土力学知识结合地下水动力学有
其中μ--土的泊松比
E--土的变形模量
在一般情况下,因弱透水层释水产生的压缩量往往大于成员含水层,因为土体压缩量大其压缩系数就小,承压含水层多为砂砾颗粒所组成,其压缩模量往往大于由粘土颗粒组成的弱透水层的压缩模量。
(3)软件的使用
对以上建立的三维水流方程和一维固结方程相结合的完全耦合模型进行有限差分法求解即可用于地面沉降预测工作实际,本文利用地下水流动模拟软件ProeessingModflow (PMWIN)求解模型。
地下水流动模拟软件proeessingModflow(PMWIN)是由美国地质调查局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套专门用于地下水三维流动数值模拟的软件。
该软件由许多标准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解决一个特定问题。
由于各模块的代码完全公开,所以可以对某一模块进行改进或编写一个新的模块加入其中。
对于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主要调用Intethed一stora模块包,它是由Leake和prudie(1991)编写加入的,能够模拟计算含水层组的弹性变形和非弹性变形。
下面
自编算例研究区域假设为5km*5km,含水层组有三层分别为潜水含水层、弱透水层、承压含水层:水位埋深为10m:含水层组初始水头相一致为14m;区域内有一口抽水深井一直打到承压含水层底板,出水量初始为5000(单位:吨/天),以后每年逐步加大开采量,总共计算5年最后一年采量为9000t/d边界条件为:
东西向只有第一层有水头补给其余各层没有,南北向三层均有山脉割断,与外界没有水头联系;观测连续抽水五年后的沉降。
根据参考文献,各含水层的水地质参数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