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象征意义
黎族文化

分布图
二、黎族历史
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 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 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 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 居民。黎族自称“孝”、“歧”、 “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 于唐代未期,沿用至今。
三、黎族历法
黎族历法和汉族不一样,有本民族的历
法,以12天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种动物 命名,类似汉族的“十二地支”。 黎族历法的顺序是,鸡日、狗日、猪日、 鼠日、牛日、虫日、兔日、龙日、蛇日、 马日、羊日、猴日,周而复始。
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
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 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 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到了这一天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 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在节日期间,人 们要举行歌舞盛会。
年轻姑娘向上年纪的人请教如何织黎锦
六、黎族民居
1
黎族多同姓聚居。在五指山 腹地住茅草泥房,房屋形式多变, 有船形、金字塔形和葵叶形等。
2
走进黎族村寨,一座船形屋井 然有序地排列,别有一种风情。
黎族民居
住宅特色
住宅特色 黎族人民选择山谷中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平溪坡地作为村落的地址。选地的
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 丝放入口中细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 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 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康 长寿食品。
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 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男方一 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带 上聘礼,这其中一定要精心采摘 槟榔,到女方一家去提亲。槟榔 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 好的祝愿,因为槟榔象征做婚姻 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 爱,和睦美满。黎族称“放槟榔” 或“放衣服”。
海南黎族图腾的文化意义

话传 说 中得 知。例如黎族 的创世界传 说 《 葫芦 瓜 》 ,叙说 了 洪水爆发 ,天下 之人 几乎亡尽 ,只剩下兄妹俩和一些动物藏 于葫芦 瓜中幸存 下来 。然后兄妹相配成婚繁衍人类 ,而葫芦
瓜还 给他们 提供 了所 需的东西 。葫芦瓜保住 了黎族祖先 的性 命 ,它也就 成了黎族 先民所崇拜的对象 ,并将这种崇拜意识
后来化成鸟飞走了并发四结语出甘工的悲声于是甘工鸟成为黎族人民排忧解难的吉在社会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社会发生着祥鸟甘工鸟的图腾符号便是蕴含了人们的崇拜表现了黎很大的历史变迁而且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亘古未有的考族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青年与社会
2 0 1 4 年1 1 月上
第3 1 期总第5 7 7 期
在黎族 的植物 图腾符 号中 ,表现了黎族对植物的崇拜 。而该 植物也必定 与黎族先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黎族 自然崇拜对象 中有一部分是绿 色植 物 ,此类 绿色植物图腾 ,从侧面折射 出 黎族原始先 辈的崇拜 意识。这样的崇拜信仰可 以从黎族 的神
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在 《 古代社会 》 这本书 中深刻指 出,
Ps y c ho l o g y, 1 7.
Hu ma n B e h a v i o r , 3 3 ( 5 ) . [ 2 ]Ca r r ∈J . M. , & Mc C o r mi c k , C. M. ( 2 0 0 8 ) . I n y o u r f a c e :
着 中华 民族贵重 的文 化基 因 ,是它们共 同构建 了我们绵延几 千年 的赖 以生存 的原 始文化生态的部分 内容 。但如果这些 贵 重 的文化遗产濒 临灭 绝 ,那么 ,我们的 民族很可能会导致文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象征意义

• · 榕树图腾崇拜· • 黎族人认为榕树是有灵性的,它是善良的, 是人类的朋友。大叶榕树被认为是雨仙,村寨种 的越多,表明这一地区水量越丰富;小叶榕树则 被认为是村寨的阴护神仙,它保护全村人丁兴旺, 丰产丰收。若一株小叶榕树死亡了,黎族村民认 为这是村里将有德高望重者死亡的征兆,即“奥 雅”中可能有哪一个要逝世。对于生长在村寨前 后的榕村,黎族人严禁砍伐。对植物的图腾崇拜 的根本原因是农作物成了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 源,而农作物的丰歉影响着其个人的生存,于是 人们对农作物产生崇拜心情。
• 黎族竹竿舞历史悠久,它发源于一种古老的祭祀 活动,具有祭祀色彩。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黎族人首次进京表演竹竿 舞获得了巨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功,同时新政府建议竹竿舞应 该表现黎族人在建立新中国、迎来新社会后所表 达出来的欢欣鼓舞和对胜利的无限喜悦。
黎锦的传统纺织技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 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 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 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 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 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 的传统节日。
• 竹竿舞又称“打柴舞”,最初的目的竟然是为了 选拔村寨中机智、勇敢、富有胆略的青年。因为 竹竿舞一开始并非用竹竿,而是用又粗又重的树 杆,有的上面还有刺,跳的人如果不小心被打到, 不仅疼痛难忍,甚至还会受伤,因此需要跳舞的 人胆大、心细。竹竿舞的产生完全是因为生产、 生活的需要,除了选拔优秀青年外,竹竿舞的动 作也是对黎族生产、生活的再现:从“磨刀”到 “割稻”再到“打鹿”“青蛙跳”,然后是“恋 爱”“结婚”等,具有很系统完整的顺序和步骤。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 象征意义
• 黎族概况 • 黎族文化色彩及其蕴 含的意义
黎族民俗

黎族服饰——“被列为朝廷贡品”海南风光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的东部和中南部。
据考证,黎族是由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
海南岛东南滨海与西沙群岛隔水为邻,西南部则与越南遥遥相望。
相传在远古时代,一个年青猎人从五指山追逐一只金鹿直至南海之畔,金鹿无路可走,猎人的弓箭拉的正满,突然金光闪闪;烟雾腾空,金鹿回头变成了美丽的姑娘,含情默默地凝视着年青猎人,从此他们结为夫妻,劳作生息,繁衍后代。
湿润的气候,秀美的山河,千百年来滋养哺育了世世代代的黎族百姓。
作为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天涯海角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欢庆丰收,跳一场热烈而欢快的《跳柴舞》;倾诉爱情,唱一首缠绕婉转的山歌;思念亲人,吹一曲哀婉忧怨的鼻箫;就连舂米,也要击打出铿锵的节奏。
每逢农历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他们都会举行对歌、射箭、跳舞等活动,以示纪念祖先和英雄。
而青年男女们则在这个节日里欢歌互答,寻觅心上人。
如果唱到情投意合,便可以双双携手到花丛中,小河边留下定情物,沉浸在欢乐幸福之中。
黎族射弩黎族先民渡海入岛以后,充分利用海南岛气候湿润,植物繁茂的有利条件,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同时把狩猎、采集和捕鱼等劳动结合起来,作为农业生产的补充。
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
攀藤摘花《攀藤摘花》是黎族人民创造出的一项独特的惊险比赛活动。
两树之间以藤相连,藤的一端插上鲜花,大家竞相攀上绳子,拼尽全力悬到对面去采摘,谁用时最短,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在这条不长的藤条上竞技,真是对黎族小伙子们的一种力量与毅力的挑战。
那一双双攀藤的爆起青筋的臂膀,是那样的剽悍结实。
这既是美的象征;也是力的体现。
难怪为在一根藤条上角逐的好汉们而助威呐喊的拉拉队总是那样的投入和热烈。
在高山云雾之间,在生产生活间歇,黎族乡民经常举行这样的活动来休闲娱乐,锻炼自己的体魄和毅力。
有的获胜的小伙子往往还是姑娘们爱慕和追求的对象。
海南黎族龙被

在明清两朝,龙被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没有龙的龙被大量出现。许 多龙被图案中代龙而起的是民间喜闻乐见的福、禄、寿星和其他神 仙、人物、动植物吉祥图形,民族特色更加浓郁。龙被中的其他纹 饰则有水波纹、藻条纹、彩虹纹、云雾纹、几何图案纹、星月圆点 纹、花卉纹、草木纹、蛙纹、虫纹等,多至120多种。没有龙章龙 纹的龙被也就没有龙的忌讳,龙被于是“飞入寻常百姓家”。而随 着清朝的灭亡,龙再也不是封建帝王权威的象征,龙被作为朝廷贡 品的历史也结束了,不论有龙无龙的龙被,都能够在民间广泛地使 用。一是用于宗教活动,如祭祖、祈雨、拜神等;二是用于喜事活 动,如婚礼、祝寿、盖房等;三是用于白事活动,如法事、盖棺、 葬礼等。 “文化大革命”时期,黎族龙被被当作最典型的“四旧”大毒 品,黎族同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使少量龙被幸存下来。《龙被艺 术》的编著者蔡于良先生历尽艰辛,倾其所有,花了几十年时间搜 集到龙被近百幅,对这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做了令人敬佩的抢救 保护工作。 龙被从发轫起在很长时间内就是朝廷贡品,工艺上要求甚高, 黎族妇女在长期织绣中又不断精益求精,因此客观上促进了织造工 艺技术的发展提高,并且得到普遍推广,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纺织业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海 博 的 龙 被 欣 赏
产品1
产品2
产品3
产品4
走进海南省博物馆的少数民族陈列展厅,一面清代黎族龙被吸引了众 人眼球,工作人员耐心调试冷光源,为的是让大家能够看到龙被的精美细 微之处,而又不损伤这个穿越历史时空的黎族瑰宝。 这面精美的清代黎族龙被是收藏爱好者蔡於良先生向省博物馆捐赠的 珍品,是其早年在东方一带的黎族村寨中花重金买来的,虽历经百年沧 桑,但依然精美绝伦,龙被中央的正面龙纹织工细腻,四条小龙环绕其 中,代表了皇家风范,又说明这件龙被为朝廷贡品的“身份”。 蔡於良先生精心收藏龙被几十年,悉心研究龙被几十载,他认为龙被 的质地是棉和丝线,在黎族人的语言中棉花被称为“贝”或“织贝”,织 贝指的就是棉花。追溯黎族人纺织棉质龙被的历史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 史了,是黎族纺、织、染、绣四大工艺的集大成者,也是黎族人向历代朝 廷进贡的精品。 龙被因黎族支系和居住地区不同而不同,各有各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一般是由单联、双联、三联、四联、五联和七联组成,其中三联幅居多, 其他形制较少。三联幅是由三幅彩锦连缀而成,一般长2至3米,最长可达 4米,宽1至1.4米,以龙纹、凤纹、麒麟纹和鱼纹为主体花纹,各种花草 纹为辅。五联幅是由五幅彩锦连缀而成,长2至3米,宽1至1.5米,以白 色、黑色和咖啡色或棕色的人纹、蟒蛇纹为主体纹样,也称为“鬼纹”。
从黎锦中透视黎族文化

从黎锦中透视黎族文化学校:海南实验中学姓名:班级:指导老师:社会实践期间,我们全班共同参观了位于保亭县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的原始黎族山庄。
其间槟榔成林,又困地势低狭,得名槟榔谷。
村寨内浓厚的人文气息与古典韵味使每个人都陶醉其中,而了解源远流长的黎族文化,又不妨从黎族人最引以为傲的织锦技艺说起。
黎锦,是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
“黎人取中国彩帛,折取色丝与吉贝,织诚锦。
”它产生于五指山附近的黎族居住区,拥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黎族是一个崇拜自然的民族,以火为图腾,因此黎锦上必不可少的图案便是自然——明、星辰、风火、雷电、江河、山川……黎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也一直影响着黎族织锦的发展,他们所崇拜供奉的图腾晴蛙、坡鹿、牛头等是普遍的锦纹。
龙纹象征高贵、吉祥,在白沙、琼中一带的黎民中广为流传。
而青蛙在黎族的传统观念里象征母爱与避邪,反映于服饰上的蛙纹讲究严格的对称结构,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体现青蛙在田间跳跃,或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加长青蛙的后腿,表现出其跃跃欲跳的生动神态。
总的来说,运动自然界中各类动物的纹样使织锈画面充实生动,图案构思大胆,简洁有力,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也展示的黎族文化中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的特征,给人以生机与活泼之感,深受人们喜爱。
黎锦的纹样体现了黎族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了黎族人民社会生产生活与宗教祭祀活动,反映了黎族人民美好的精神向往,人形纹也是黎锦图案中常见的一种。
主要场景有婚礼、祭祀、生子、丰收、放牧等,寄寓了人们对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强烈愿望。
黎族妇女通过夸张与变形手法,将人们的生活反映在织物上,使图案造型更具有可视性与艺术性,也更为翔实地体现了黎族传统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婚礼图,它流行于乐东、三亚、东方等市县,是典型的人形纹样,它将黎族民俗婚礼中迎字、送字与拜彩堂等情节纷纷展现于筒裙上,赋予黎绵上生活场景的艺术内涵,场面壮阔,热烈喜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浓域、地域风情,是黎族文化的最好体现。
浅谈海南黎族结婚风俗

浅谈海南黎族结婚风俗浅谈海南黎族结婚风俗海南黎族结婚风俗:黎族的家庭各汉族一样,都是父系小家庭。
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质。
一般由父母包办,从小订婚;姨表不婚,同宗不婚。
阶级的门当户对已成为习惯。
聘金往往要几头牛和一笔不小的钱财。
在重男尊女的道德观念影响下,认为男子是传宗接代的龙子。
奉女性为“圣母”、和平的代表,女子出嫁肩负生儿育女的责任。
丈夫死了,其妻子不能继承家庭财产,只分享当年的.口粮。
送丈夫入棺后,由娘家兄弟接回去落户。
结婚前,男方家要做三件事:一要向女家送聘礼,第二筹备婚礼物品,第三动员众亲为新郎盖新房。
女家也要办两件事:第一备好酒菜招待接亲队伍;第二组织村里妇女参加送新娘的队伍。
一年之中的秋收后至春节前夕,是黎族人结婚的旺期。
结婚场面隆重,婚礼程序有趣,但各地有异。
结婚普遍以接亲、迎亲、饮福酒、逗娘、对歌、挑水、送亲、收席、通报、请妻、媳规等程序。
接亲:举行婚礼的当天上午,男家派出三至五名男女,前往女家承担接护新娘。
男者俗称“公鸡”,是负责联络人;女者负责陪送新娘。
接亲时,女家办酒席,请来民间八音乐队吹吹打打。
新娘姐妹召集亲戚朋友和村里妇女参加送新娘队伍,人数越多新娘身份越高,少则二三十人、多则百人。
婚俗:新娘出嫁前三天要洁身,请人妆饰打扮,拔脸汗毛,修眉等。
新娘身穿艳丽衣裙,头披花巾,戴耳环,颈脖戴银项圈、玉珠圈,胸前挂银牌、银铃、珠链,腰系银链,银铃,手戴镯子、戒指,脚戴银圈。
合亩制地区的新娘,还要挂精致的小腰箩和戴闪光的云母片草笠。
新娘离开父母家时,由陪娘护送,男家接亲人员带路,行走在队伍的前头,还有乐队吹吹打打,场面十分热闹。
盛行新娘不见新郎不露面的婚俗,保亭、陵水地区的新娘,用雨伞遮脸;合亩制地区的新娘,用草笠遮脸,并佯装哭骂娘家把她送去远方。
如果不哭不骂,众人会说她“想老公”,不孝顺父母亲。
白沙县南开地区的新娘,由四个陪娘各拉着红毡四角,新娘躲在里面。
琼中县和沿海地区的黎族新娘,披纱不露面,并且选择陪郎和陪娘,要与新郎、新娘同年出生,其身材和相貌与新郎、新娘大致相似的青年男女。
论黎族图腾图案的文化内涵及其象征意义

论黎族图腾图案的文化内涵及其象征意义作者:刘洋郭英英来源:《流行色》2019年第04期摘要:黎族图腾图案是黎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由初始崇拜逐步发展到精神信仰,历经岁月的积累和沉淀,构建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
本文从黎族图腾的由来、黎族图腾图案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以及现代社会中黎族图腾图案的象征意义等方面对黎族图腾图案进行探讨。
关键词:黎族图腾图案;艺术性;文化内涵;象征意义一、黎族图腾图案的由来黎族,作为海南岛的本土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具有热带岛屿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构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美学风格的黎族图腾文化。
在原始社会,特别是母系社会时代,人们对妇女的繁育现象没有足够的认知,从而对女性的生殖器产生了困惑,并进一步发展衍生出尊崇心理。
同时,由于当时的生产生活物资的匮乏、战事疾病等多方面的影响,人类的自身繁殖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社会生产活动。
加之当时“女性独体生殖”观念盛行,因而祈求妇女具有强盛的生殖能力的崇拜观念、活动便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人们发现青蛙产卵产子多,繁殖能力很强,其浑圆膨大的肚腹与孕妇的肚腹相似,原始人类就以青蛙象征女性生殖器官——子宫(肚子),实行生殖崇拜,希望妇女能像青蛙一样有极强的生育能力,繁殖氏族人口,促进氏族部落的兴旺、强盛。
“青蛙纹”图腾信仰由此而来,并经由千百年的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了当今“蛙人纹”图腾图案。
二、黎族图腾图案的艺术性黎族人经由母系社会时期对女性的崇拜心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演变和流传,通过夸张和变形的工艺创作手法,以点、线、面的艺术图式,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进行巧妙构思,夸张或美化成抽象的图案纹饰,使之呈现于生活和生产之中,形成了既能表达了对艺术美感的追求,又能寓意着对图腾崇拜的情怀和对祖先的敬畏与怀念的“蛙人纹”图腾图案。
一方面,“蛙人纹”具有明显的对称特点。
以菱形为主要形体、两条菱折曲线交叉构成的主体纹样,配以橘红色的头部配饰、橘黄色的手部的纹饰面,以及腿部呈现排列样式的几何纹样图案,分布在左右,呈现对称状态,不仅造型明确,而且形成了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左右对称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黎族竹竿舞历史悠久,它发源于一种古老的祭祀 活动,具有祭祀色彩。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黎族人首次进京表演竹竿 舞获得了巨大得成功,同时新政府建议竹竿舞应 该表现黎族人在建立新中国、迎来新社会后所表 达出来的欢欣鼓舞和对胜利的无限喜悦。
黎锦的传统纺织技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 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 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 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 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 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 的传统节日。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 象征意义
• 黎族概况 • 黎族文化色彩及其蕴 含的意义
• 早在3000多年前黎族的先人便踏上了海南 岛这个美丽的海岛。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 一支,与壮、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 着密切的关系。在秦汉以前,“骆越”的 一支就从大陆渡海到海南岛,隋代称海南 岛居民为“俚僚”,即黎族的先人。“黎” 作为黎族的专用名称,约在宋代以后。现 在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 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则散居在 海南其它市与当地民族杂居。黎族有自己 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 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 说汉语。
•
文身含有民族标志的意义,是为了防止 被掳掠、表示爱情忠贞、美丽而出现。古 老的民族借着这些图式,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代又一代人 的心理期望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用点线 艺术构图刺在皮肤上,以图式的美感因素 激励族人勇敢地生活。 • 文于脸颊的线纹寓意“福魂”,文于上唇 的寓意“吉利”,文于下唇的寓意“多 福”,文于腿部的寓意“护身平安”,文 于背部的寓意“福气上身”,文于手指上 的圈纹寓意“钱财”等等。
黎族中的图腾崇拜
• • • • • · 葫芦瓜图腾崇拜 · 狗图腾崇拜 · 鸟图腾崇拜 蛇图腾崇拜 · 榕树图腾崇拜
• · 鸟图腾崇拜·
• 白沙黎族自治县操“本地”方言的黎族流传 着这样一个故事:黎族的祖先有个女儿,她的母 亲在她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一个被称做“纳加 西拉”的鸟便用嘴含着谷类时常飞到小女婴身边, 将她养育长大。为了不忘鸟的养育之恩,黎族妇 女便在身上纹“纳加西拉”鸟的翅膀花纹。鸟被 认为是黎族祖先的保护神,显然是图腾崇拜的表 现,也是母权制社会的意识存在的反映。对动物 的图腾崇拜说明渔猎经济是黎族社会早期的主要 生产手段的事实。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当“动物 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 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 于人来说,就是神。”
• • • •
图腾崇拜与黎女纹身 黎族纺织黎族服饰 最具有浪漫色彩“跳竹竿”舞 黎族“三月三”节
图腾崇拜
• 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三大崇拜形式中很古老的一 种,大致与氏族公社同时发生,普遍流行于世界 各地各民族中。黎族也不可避免地经历过图腾崇 拜阶段,而且,黎族的图腾崇拜曾与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精灵崇拜一道,构成了他们的思想意 识形态,并在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 生一定的影响。 黎族的图腾崇拜,以动植物为 主。动物方面,主要以蛇、龙、鸟、狗、蛙、牛、 猫作为崇拜对象;植物方面,则以葫芦瓜、水稻、 榕树、木棉为主。
• · 榕树图腾崇拜· • 黎族人认为榕树是有灵性的,它是善良的, 是人类的朋友。大叶榕树被认为是雨仙,村寨种 的越多,表明这一地区水量越丰富;小叶榕树则 被认为是村寨的阴护神仙,它保护全村人丁兴旺, 丰产丰收。若一株小叶榕树死亡了,黎族村民认 为这是村里将有德高望重者死亡的征兆,即“奥 雅”中可能有哪一个要逝世。对于生长在村寨前 后的榕村,黎族人严禁砍伐。对植物的图腾崇拜 的根本原因是农作物成了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 源,而农作物的丰歉影响着其个人的生存,于是 人们对农作物产生崇拜心情。
黎女纹身
• 在黎族,女儿身上的文身都是参照母亲 的文身刺的,母女的神灵图案也要完全一 致,从而保证族群最鲜明的标志延续下去。 • 黎族妇女身上的方言文身,总面积要 占到身体表面皮肤的40%。这五种方言文 身中除了有蛙纹、树纹等不同族群共同崇 拜的图腾图案外,哈方言族群突出半圆环 纹和手镯纹,杞方言族群突出双斜线纹, 润方言族群突出树叶纹和方块纹,美孚方 言族群突出泉涌、谷粒、几何纹等。
• 竹竿舞又称“打柴舞”,最初的目的竟然是为了 选拔村寨中机智、勇敢、富有胆略的青年。因为 竹竿舞一开始并非用竹竿,而是用又粗又重的树 杆,有的上面还有刺,跳的人如果不小心被打到, 不仅疼痛难忍,甚至还会受伤,因此需要跳舞的 人胆大、心细。竹竿舞的产生完全是因为生产、 生活的需要,除了选拔优秀青年外,竹竿舞的动 作也是对黎族生产、生活的再现:从“磨刀”到 “割稻”再到“打鹿”“青蛙跳”,然后是“恋 爱”“结婚”等,具有很系统完整的顺序和步骤。
与崇敬祖先的审美观、 • 黎族妇女服饰的图案花纹中最多见的是人纹和人 祖纹,其周围的花草像征着部落的繁衍,两边的神 台和布满的兽足印纹,像征着祭祖习俗及世代狩猎 的生活。这种以祖先崇拜的祭祖图案,反映了黎族 人民对祖先的崇敬的审美心理。他们运用直线、平 行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纹饰,把人、 龙、马、鹿、斑鸠、蛙、蛇、花草等上百种动、植 物图案,抽像地在服饰上表现出来。姑娘们在出嫁 前,必须亲手织出最精美的服饰做为新娘礼服,以 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勤劳本质,寄托她们对大自然 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