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图集

中国古代玉器图集
中国古代玉器图集

中国古代玉器图集

一.玉圭

玉圭

《说文》中称的“剡上为圭”指的是上部尖锐下

端平直的片状玉器。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

和石斧,因此今天古学界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

许多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真正标准的

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玉圭是上古

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

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

多种用途,现在考古实证材料还不能予以证实,不少

问题有待研究。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各

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但

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今日所见玉圭基本上是商周

至战国的作品。清代伪古玉中有少量圭形作品。

圭的形制特点因时代不同、种类相异而存在较大

的差别,新石器时代的“玉圭”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

是真正的圭。这种长条形、平首带穿的玉器多见于龙

山文化,以素面为多,少数在下端饰有阴线弦纹,精

美者刻有兽面纹。纹饰系用利石刻成,有明显的刻划

痕迹。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

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

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

长1 5至20厘米。战国时期出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

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

光素。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

的石圭上。汉代玉圭己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战国玉圭

附:玉圭的用法

周天子为便于统治,命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的旨意。为表示他们身份等级的高低,周王子赐给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通过不同尺寸的圭,显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级;同时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称(如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念。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如: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传达这个使命的人必须手持珍圭作为凭证;遇自然灾害,周天子派去抚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为珍圭;谷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职能;琬圭——持有者行使嘉奖的职能;琰圭——持有者行使处罚的职能。

二.玉玦

玉玦

玉玦

玦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小玉玦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类似今日的耳环,较大体积的块则是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新石器时代玉玦制作朴素,造型多作椭圆形和圆形断面的带缺环形体,除红山文化猪龙形块外,均光素无纹。红山文化猪龙块(又称兽形块)形制特殊,形体普遍较大,有的块上有细穿孔,当是佩玉。考古发掘已经证实,该文化的大型块多出土于死者胸前,可以确定它不是耳饰。商代玉玦呈片状,尺寸一般在5至10厘米,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光素的,环窄;另一种为龙形玦,作卷曲龙形,龙张口露齿,背饰扉棱,龙身饰勾撤云雷纹,俗称“假阳文”,线条转角方硬,图案化风格强烈。周代玉玦仍作片状,肉部明显宽于商代,中孔较小,并出现椭圆形块。玦身多为光素,部分饰弦纹、云雷纹,纹饰与商代相比有简化趋势。龙形玦很少,且多无脊齿。春秋、战国玉玦数量最多,此期玉玦形体较小,一般直径在3至5厘米。玦体作扁片状,普遍饰有纹饰,素面的很少。纹饰主要是当时流行的细密风格的蟠螭纹、蟠虺纹。用双钩阴线或宽阴线隐起加发丝线方式饰纹。动物形块简化成阴线刻交尾双龙、双兽纹玦,少数精品在两端透雕兽首形象。汉代玉玦不多,风格沿袭战国,小玦不及战国时精致。此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玦,直径在10厘米以上,应是佩玉或符节器。宋以后出现仿古玉玦,主要仿春秋战国造型。宋仿纹饰多不合古制,块体比战国厚重。明、清两代伪古玉玦,纹饰处理和雕刻刀法很难达到战国时自然流畅、锋利健劲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

附:美玉的传说

相传盘古死后,他的呼吸变成风和云,他的肌肉化成土地,而骨髓就变成玉石和珍珠,因此玉器被视为吉祥物,具有驱邪避凶的魔力。从古到今,不少人把它作为家传之宝或定情信物,甚至认为是君子的象征。《礼记》曾记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忆力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而《说文解字》亦称玉是“石之美者”,因此人们对玉器的崇高情操可见一斑今天,玉石已成为深受欢迎的装饰品与艺术品,传说玉器具定惊、趋吉避凶

之效,能保佩带者平安吉祥、富贵长寿,有深远寓意。中国人认为玉器可令佩带者凝神聚气,而圆形的玉更代表

天地之司的和谐圆满,所以玉环、玉扣及玉厄等圆形饰物都非常受欢迎。

补充:

古玉器名。玉饰的一种。玦通决。形如环而有缺口。新石器时代、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墓葬中,常有发现,多放置于死者的耳旁。作耳饰玉器。到汉代,主要作佩玉用。玉玦用途,古今说法甚多,概括起来有五种:一作佩饰;二作信器,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三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四刑罚的标志;犯法者待于境或一定地方,见玦则不许还;五用于射箭,使用时将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钩弦。

三.玉璜

西周玉璜

玉璜,在中国古代与玉琮、玉

璧、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

礼》一书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

的玉礼器。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

玉璧、玉圭等四种玉器,历史最悠

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在良渚文化中,它是一种礼仪

性的挂饰。每当进行宗教礼仪活动

时,巫师就戴上它,它经常与玉管、

玉串组合成一串精美的挂饰,显示

出巫师神秘的身份。且每一个上都

刻有或繁或简的神人兽面图象。

玉璜的形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半圆形片状,圆心处略缺形似半璧;另一种是较窄的弧形。一般玉璜在两端打孔,以便系绳佩戴。商周以后,玉璜逐渐形成具有礼器和佩饰的两种作用。新石器时代的玉璜流传至今极为罕见,大都只能见到一些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玉璜,往往兽面大于玉璜、饰纹已有多层次的浅浮雕兽面纹,兽面周围饰有精细的复杂阴线,河姆渡文化的玉璜体积小,厚度大,石质也远逊于良渚文化的玉璜。

商代起玉璜成为人们流行的佩带物,原来一般的玉璜无法显示出佩带者美化自己的意愿,又不能区别佩带者的地位、身份。因此,商代起的玉璜在饰纹和式样上出现多样化,以满足各层次爱玉者需要,人形璜、鸟形璜、鱼形璜、兽形璜等,就是商代玉雕艺人所创新品种。战国时期出现镂雕玉璜,多为变龙纹,唐代以后玉璜渐渐消亡,取而代替的是各种玉佩饰品。

玉璜

玉璜

玉璜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与玉佩同样赢得收藏家们的偏爱,尤其在台湾、新加坡市场行情看好。四.玉琮

玉琮

玉琮之王

玉琮

1、玉琮的用途与功能

作为良渚文化代表性器物的玉琮及其纹饰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学术界关于玉琮的用途和功能的认识纷繁复杂、莫衷一是。安克斯认为“玉琮上驵纹近似坤卦”,“象征地母的女阴”;高本汉以为“琮是宗庙里盛‘且’(男性生殖器象征)的石函”[1];研究中国天文学和数学观念的先驱者贝索德·拉佛在《玉——中国考古与宗教研究》中指出:“打孔的圆形玉璧代表天、立方体包围的玉管代表地……”著名的东方艺术史学家,瑞典学者柏伟能在专著《洛书之秘》中进一步发展了贝索德·拉佛的观点,并结合考古学、美学、古文献、古文字语言提出“琮的造型是以‘洛书’为基础的”,“琮是古代一种表示方向的象征物,与未成熟的阴阳观念一起表达了它的基本含义——神圣大地的真正象征”[2]。邓淑萍先生在《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玉器篇·一》中推测“琮在典礼中套于圆形木柱上端,用作神袛或祖先的象征”[3]。车广锦教授在《玉琮与寺墩遗址》中提出玉琮是“象征王权、神权和整个统治阶级的重器”[4]。有学者提出了“良渚神像‘鸟首龙身’伏羲说”[5]。汤惠生教授在《对立与统一:原始文化中的二元逻辑》一文中结合萨满教理论证实“玉琮外方,象征地;中间圆形柱状,象征通天的‘地轴’、‘天柱’”;“昆仑山上的天神和太阳神也就是玉器上的人面像”,“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称作‘黄帝’”,进而提出“饕餮纹即太阳神之传承”等等[6]。许多学者对此表示赞同,“在凌家滩遗址发现的神(人)像形纹戴的冠的外形,与反山神像形纹戴的冠相类似,都与纳西族的东巴文中的太阳文的形象相似,有可能是作为太阳(或太阳神)的象征”[7],“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神徽上面的人脸可能就是天神的代表。有人说是太阳神也不错,但是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埃及、美洲不一样,不是一个简单太阳崇拜,而是已经抽象化了。河姆渡文化中的图像就已经把日月连到一起,既有太阳也有月亮,把太阳和月亮抽象化为天。[8]”

各家所说分歧杂陈,观点不一,据林华东先生统计,相关解说多达23种[9],但至今对玉琮文化内涵的认识仍然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观点主要有“祭祀天地的礼玉”、“玉敛葬”和“中国古代宇宙观和通天行为的象征”三种学说。

A.“礼地的玉神器”说

早期对玉琮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周礼》“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记载,如清末吴大澂的《古玉图考》以及后来那志良先生的《古玉鉴裁》对玉琮的考证。然而,《周礼》作为战国

晚期的一部托古著作,以其记载的“六器”说来阐释良渚文化玉器的文化内涵,无论在时空位置还是在文化系统

上并不是合适的,仅以此为依据加以论断是缺乏说服力的。根据上文的分析,瑶山墓地的玉琮、钺、冠形器等同出,却不见璧。反山的琮、璧也没有某种固定的共存关系。同时,琮、璧主要出土于墓葬中,而并非出现在明确的祭祀遗迹中。故而,以琮、璧配套礼天地之说来解释良渚文化玉琮的文化内涵还缺乏坚实的依据。并且,良渚文化遗址还未出土“六器”中的玉璋、玉琥,也未见到所谓的赤琥、玄璜,因此,许多学者对该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六器”绝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制度,并且可能是战国时期人们受天圆地方学说的影响(璧圆象天,琮外方象地),“主观虚构的理论”[10]。

B.“玉敛葬”说。

该观点是汪遵国先生在《良渚文化“玉敛葬”述略》一文中提出的。作者同样从《周礼》的“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璧琮以敛尸”出发,用“玉敛葬”来称呼随葬琮、璧的良渚文化墓葬[11]。对此,王明达先生提出了质疑并予以反驳[12]。上文已经阐述了以《周礼》来解释良渚文化玉琮理由是不充分的。虽然寺墩M3的肢骨和随葬的部分玉器有火烧的痕迹,但仅以此来解释良渚文化随葬玉器的墓葬即为“玉敛葬”,证据似乎还比较薄弱。事实上,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的绝大多数墓葬(包括寺墩遗址在内,除寺墩M3之外的其他墓葬)的随葬玉器没有发现经过火烧的痕迹。若以此为据,那么除寺墩M3以外,并不能以“玉敛葬”来称呼随葬琮、璧的良渚文化墓葬。况且,寺墩M3也只是随葬的部分玉琮、玉璧和石斧有火烧的痕迹,而其他多数随葬玉器均未发现火烧的痕迹,故而“玉敛葬”之说似乎无从说起。

C.“中国古代宇宙观和通天行为的象征”说。

张光直教授在《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一文中从玉琮的形制“内圆外方”象征“天圆地方”出发,提出“琮的方、圆代表地和天,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因而“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便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是中国古代宇宙观与通天行为很好的象征物。”[13]李学勤先生对张光直教授的观点表示赞同,“良渚文化时,大型玉礼器琮、钺、璧、冠状饰等的发现,尤其是玉琮,应是当时巫术活动的一种重要用具”,“从琮的外表形态分析,是外方内圆,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意识,不能说没有联系,又是与神相结合为一体,就有可能是巫师作为贯通天地的用器。琮上的神面形纹,有的在其旁侧有神鸟形纹,都是巫师作法时需要借助神力的象征。所以,占有玉琮的人,是掌握神权者。在中小型墓葬中未见有用琮随葬的,可能就是这个缘故”[14]。学术界对该观点的认同比较普遍,亦即将玉琮之人面纹视为天神∕太阳神等神祗的代表,是萨满教二元对立思维中一切正面因素的代表。

D.玉琮功能的演变。

虽然学术界对玉琮功用的观点莫衷一是,但有一个共同点,即玉琮在良渚文化中是作为神灵的玉存在的,是远古玉神学的反应,其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所崇拜的神灵,是他们精神文化的核心,他们相信这种纹饰具有感神通灵的法力,以其随葬具有辟邪、祈福的功效。

在儒家玉德观这一内涵形成之前,玉还有更广泛的已为人忘却了的诸种内涵,如工具、配饰、祭器、瑞信、财富、敛葬等等六大内涵及社会功能[15]。“玉器(琮、璧、圭等)是包括天帝在内的一切灵魂(神灵)的最佳寓体、馆所和境界。[16]”“这是一些个体的体外灵魂……是生命力的贮藏器。[17]”“出土玉器之中属于神学范畴的有玉勾龙、玉勾形器、玉龟、玉琮、玉璋以及神徽纹玉璜等玉器,它们均可能是玉神学的载体。[18]”

无论是把玉琮看作是国家缔造者的神话形象,抑或是代表整个统治阶级的重器,似乎都缺乏必要的证据。安志敏先生认为“如果过于夸大玉琮的作用,是不符合考古学的实证要求的”[19]。“对神徽不能想象得太神奇,想象得太神奇提出来的看法我们可能感到很新颖,很有吸引力,但是未必符合实际。[20]”良渚文化很多玉器上都以神人、神兽或神人神兽的复合图像为纹饰,“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神人或神兽是良渚文化居民所崇拜的神祗的形象。[21]”良渚文化先民以刻有这种纹饰的玉琮随葬,其目的很可能是祈求神灵的庇佑,驱魔避邪,祈福禳灾。

良渚文化玉琮以神秘的神人兽面纹发人深省,事实上,以抽象的题材为玉器纹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共有的特征。杨伯达先生指出,新时期时代玉器“题材内涵较器型更为抽象。共同特点是夸大眼睛,其外形为斜立的卵形,内以大小不同的空心钻钻出眼珠和瞳孔……地子上再填以阴勾多层回纹,以烘托奇形怪状的眼睛,使其愈发狰狞恐怖。几乎完全是幻想的变形图案,有着十分浓厚的神秘色彩,这是东方原始艺术的共同特征。[22]”

良渚文化玉琮形制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矮到高,从单节到多节,伴随琮体的复杂化发展趋势,纹饰的发展趋势恰恰相反,越来越趋于简化,到良渚文化晚期大多已简化为两个表示眼睛的圆圈和表示嘴巴的凸横档,有的连表示眼睛的圆圈皆已略去,羽冠则多已不存在,或仅以长横棱代替。这种变化似乎表明,琮体的功能和纹饰的功能正逐步的分离。祈求“神徽”庇佑的功能越来越淡化,而玉琮体象征财富、权力的功能则越来越突出和强化。

早期,以反山为代表,玉琮主要放置在上肢部位以及胸腹部,这是双手可以秉持的位置。反山玉器的出土

位置比较固定,可见不是随意摆放的,而死者持琮则说明玉琮很可能是一种法器,具有祈求神灵庇佑的功能。到了晚期,寺墩M3玉琮的随葬方式则显示出另一种情况,数量大为增加,琮体变长,琮壁增厚,更加突出其作为权力和财富占有者的象征功能。

因此,最初的玉琮体主要是神人兽面像的物质载体,其主要目的是以物质的形态来表现神灵的神力。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玉所具有的财富价值被不断认可,随葬玉琮的数量增多,琮体变长,纹饰简化,其所具有的财富价值不断强化,而对社会财富的垄断将通过权力的强化来实现。玉琮的功能和象征意义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2、玉琮对后世的影响

三代最流行的器物纹饰饕餮纹,很可能系江浙一带良渚文化玉器上的花纹蜕变而成[23]。安志敏先生认为“以琮、璧为代表的玉器,是良渚文化最为突出的礼器,用来随葬的习俗又为商周文明所继承。同时琮上所雕刻的兽面纹,也与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密切相关”[24]。王巍先生指出“玉琮在商代是一种礼玉,具有某种特殊的含义和用途。而这种被作为礼器的商代玉琮,在型制和纹饰方面承袭了良渚文化玉琮的特点,这一点是耐人寻味的。[25]”进入历史时期以后,玉琮在中原地区跃居为“六器”之一,成为重要的玉礼器,先秦文献表明,玉琮在历史时期主要作为“礼地”的玉神器、“敛尸”玉器和“瑞信”使用。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商周时期玉琮出土数量并不多,绝大部分出自贵族墓葬。

商代祭祀遗迹出土琮的情况目前仅见于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在一件青铜人头像内清理出石琮一件[26]。且不说该琮并非玉制,琮也并非三星堆祭祀坑玉石器的主体。三星堆出土器物主要反映的是古蜀文化的地方特色,并不能代表中原的殷商文化。单凭这一例祭祀遗迹,我们还无法确切了解商代玉琮在祭祀中所扮演的角色。西周时期与玉琮相关的祭祀遗迹尚不确切。成都金沙遗址“梅苑”东北部西周地层出土了大量“礼仪性用具”,有研究者认为可能是宗教仪式活动区,其多节人面纹玉琮的形制、纹样具有良渚文化风格,但目前尚无法确定玉琮是否和祭祀有关[27]。春秋时期,可能和祭祀遗迹有关的玉琮出土仅见一例。陕西凤翔纸坊瓦窑头二队村东和村西南各出土素面玉琮1件,原文认为“这些玉器当与祭祀有关”[28]。其后与玉琮相关的祭祀遗迹尚未见于报道。

商代大中型墓葬中,玉琮还较为常见,璜、璧、琮是随葬玉器的常见组合。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755件,礼器较少,以璜为主,璧环类次之,琮(或琮形器)和圭最少[29]。江西新干大洋州商墓出土玉器754件,礼器、仪仗器占少部分,主要有璧、琮、璜,琮[30]。西周时期玉璜成为组佩的主体,璜、璧、琮三者的组合逐渐弱化,玉琮较之商代更为少见。以天马—曲村晋侯墓地I11M 8为例,该墓出土礼玉较少,主要有琮、戈、钺等,不见璧、圭、璋[31]。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玉琮可谓凤毛麟角,玉琮逐渐退出了随葬玉器组合,即便玉琮见于随葬组合也不占主导地位。以山西长治分水岭M126为例,该墓出土璜、环、璧等26种,其中出土玉琮3件[32]。另在河南洛阳春秋墓(具体位于北距东周王城遗址约1公里处)出土玉琮1件[33]。

玉琮之为“瑞信”,主要见于文献记载。瑞,《说文》释为“以玉为信也”,《玉篇》称“信,节也,诸侯之珪也”,也就是王侯的权力标志,其各有等差以示尊卑。琮作为贵族身份地位及其交往的信物,主要见于《玉人》、《小行人》、《聘礼》、《觐礼》等记载。根据《周礼》所述,琮的作用除了礼神敬祖之外,更常见的用法应当是敬人亲人、卑下亲尊上的必备礼物[34]。王公侯伯子男的地位不同,象征他们身份的玉器也有不同。商周的大中型墓葬中,璋、璜、圭、璧、琮都较为常见,“更多的可能是献享用品……后来它们可能被派上另外的用场,祭祀场所和敛尸的墓穴应当是两个主要去向”[35]。

因此,墓葬中随葬的玉琮不能一概视作祭祀用品。商周时期玉琮之为礼器,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其作为“礼地”的玉神器目前尚不确切,而作为“敛尸”玉器和“瑞信”是极有可能的,但其定制还无法证实。透过这些随葬的瑞玉,尽管还无法确切地知道玉礼的具体细节,但至少说明它们和墓主生前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非常密切,以至在死后作为随葬的奢侈品。综上所述,本文对良渚文化玉琮功用的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还有不足之处,随着考古资料的进一步积累,我国新石器时代玉琮的相关问题还应深入研究。

五.玉璧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尔雅·释器》载:“肉(器体)倍好(穿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yù yuàn)、玉环3种。

玉璧是一种圆板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尔雅》有“肉倍好谓之璧”的说法。肉即边,好即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

在存世的古玉璧中,肉与好符合倍数关系的不多。《尔雅》中有好倍肉谓之“瑗”、肉好如一谓之“环”的说法。“环”、“瑗”属于璧类玉器,是一种特殊型璧。

在古代,璧是一种重要玉器,使用年代之长、品种之多

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璧有以下几种用途:一为礼器,二

为佩玉,三为礼仪馈赠品,四为葬玉。玉璧的纹饰随着时代

不同而有变化。商代璧多饰弦纹。春秋战国至汉代,玉璧为

云纹、谷纹、蒲纹,间或有螭纹。唐、宋、元以后出现了凹

雕螭纹、乳丁纹、兽面纹、花鸟纹装饰的玉璧。

玉璧中应引起重视的是素璧、谷纹璧、蒲纹璧。素璧最

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有三个出土地。一是良

渚文化遗址;二是广汉地区早期文化遗址;三是齐家文化遗

址。商代也有素璧,素璧在当时主要用于礼器。谷璧、蒲璧

使用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明清出现了一面以谷纹或蒲纹、

云雷纹、席地纹装饰,一面饰花、鸟、鱼、虫、龙、凤、八

卦、吉祥物等图案。《周礼》有“子执古璧”、“男执蒲璧”

的记载。谷璧上镌刻有成排的密集小乳丁,乳丁上雕成漩涡

状如同谷牙,取其谷可养生之意。蒲璧指带有极浅的六角形

格子纹的璧,取蒲能织席可以安人之意。这两种璧多是战国

和汉代的,一般为几厘米到十几厘米,超过二十厘米的不多

见,从存世或出土的实物看,宝光四溢,做工极精良。在战

国时期这类玉璧已被奉为珍宝,作为佩玉或抵押品、赏赐品、

镶嵌品、礼仪品及馈赠品。龙纹、鸟纹、凤鸟纹、蒲璧见之

于汉代,璧的表面用同心圆绳纹分为两区,多达三区。外区

饰龙纹或凤鸟纹,内区饰蒲纹,三区内饰兽面纹。这种汉代

璧一般用水玉制成,分厚薄两种,直径一般较大,大的有超

过40厘米,但厚的并不多见。

龙纹的蒲璧很为奇特,以阴刻线组成,正面刻画龙头。

鼻眼很大,鼻下雕粗阴线较宽但很浅,一般无嘴,其他部位

用细线雕刻。龙为双身,如飘带伸向两侧,刻纹与龙身缠绕,代表爪或翅。玉璧的运用历史久远,跨度数千年之久,文化内涵极深。

古代的礼器,最常见的,除了青铜器(如鼎、簋等),还有玉器(如璧、圭等)。在三礼(《周礼》、《仪礼》、《礼祀》)中占有重要地位。

玉璧

玉璧

新石器时代玉瑗

战国时期的玉瑗

玉环

各式玉璧璧是玉礼器中,较为广泛使用的圆玉。凡贵族朝聘,庙堂祭祀,丧葬礼仪等,用璧都有规定。及后,出现的小玉璧,则是用于佩玉,作为装饰之物。

玉,古称美石,由于产地不同,质地差异明显。以新疆和田、陕西蓝田、河南南阳等所产软玉为佳。璧上刻凿的纹饰也很多,几达二十多种,其中,以涡纹、鳞纹、勾连纹、谷粒纹较常见。

《夜读拾得录(九十八)·送璧与返璧》一文中,卫国的右宰谷臣招待鲁国大夫郈成之,“陈乐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正是说明谷臣将遇到凶事,或有不测。在当时,璧可作葬礼之器。送璧传递了将有凶讯。受璧者,心中便明白了。

古之圆玉,有璧、瑗、环、玦四种,这四种圆玉,在人事处理上作用不同。璧已如上述,瑗,主要用以召人。天子召见诸侯,诸侯召见卿大夫、士的时候,都要命人拿着瑗,以为信物。环,主要用以君免臣罪,许回复任;玦则表示君臣关系已经断绝,返回无望。《荀子·大略》注:“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边境,或远离京都的地方),三年不敢去(离开),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绝。”

四种圆玉有四种不同用途,它们之间怎样区别呢?古器物研究者拿圆玉的中心孔径作为掌握标准,列出以下几种情况:

①中心孔径小于边宽的,叫做璧。

②中心孔径大于边宽的,叫做瑗。

③中心孔径与边宽相等的,叫做环。

④凡是周边有一个小缺口的环,叫做玦。

这是一般情况,也有不相符合的,如战国中山园墓出土一件自名“玉环”的圆玉,中心孔径就大于边宽。尽管有些出入,上述以圆玉的中心孔径大小作为辨识璧、瑗、环、玦,仍不失为一个重要依据。

六.玉璋

三星堆〃鱼形玉璋

玉璋属于礼玉六器之一。由于其形状和圭相似,所以文献中常常将圭、璋并称。考古中所见到的圭上端都是等腰三角形,下端平直,呈扁平长方体状。而璋的上端是一道斜边,另一端或边有穿孔。也许正因为如此,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关于璋的形制颇多争议,现在考古上一般把上端为一道斜边的长条形器称作璋,这也符合半圭为璋的释义。

璋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璋的种类据《周礼》中记载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5种。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赤璋”是礼南方之神的;第二类“大璋、中璋、边璋”是天子巡守用的;第三类“中璋、牙璋”是作符节器用的。“赤璋”是用赤玉(玛瑙)做的璋,是祭南方之神朱雀的礼器。

璋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分别出土过3件玉璋,为迄今所知最古老玉璋。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有玉牙璋,青灰色,通体磨光,光洁鉴人。柄与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两面磨刀刃,刃微凹,两阑出扉牙,长54厘米。二里岗出土的玉璋,为淡青色,后部微残缺,前部为斜刃,后部两侧有牙状突起,安柄处钻一圆孔。西周的玉璋比较少见,器形与商代相近,器身窄长,尺寸较小,中略内凹,三角形端刃一尖长,一尖短,长方柄,扉牙之间亦饰平行阴线。春秋玉璋形状较多,或呈扁平条形,素面无纹;或端刃内凹,作弧形;或首端呈斜角;或上、下端皆微作斜角,身两侧一边微弧,一边似斜刃。战国以后,出土玉璋几乎不见。

玉璋除用作六器之一外,《周礼,考工记》中还有“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的记载。《周礼·考工记》又

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说明玉璋还是天子巡狩的时候祭祀山川的器物。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边璋。所祭的如果是山,礼毕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礼毕就将璋投到河里。《周礼·典端》载:“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近来,香港也有玉璋出土,随着数目的增多,对玉璋的认识也更加清晰。据《周礼》,礼玉以“六瑞”最为重要。《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可见,所谓“六瑞”就是四种圭和两种璧。考古资料证明,谷、蒲璧是战国时才有的,这说明“六瑞”之说是不是周代礼制,值得存疑。但是,按照礼书记载,六瑞是反映身份等级,六器是用来祭祀天地四方之神的,所以玉璋的等级和祭祀功能还是清楚的。近年来,香港也有玉璋出土,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一些还未被人们认识的玉璋用途之类的问题也会更加清晰。

七.玉琥

圆雕玉琥〃商

玉料呈深绿色,局部有褐斑。器圆雕而为,形作一方头虎,张口露齿,双耳竖起,“臣”字形目;背微凹,四肢前屈,尾下垂且尾尖上卷,身以双勾线饰斑纹,呈爬行状。此器为迄今所见最早的玉作圆雕形琥之一,且写实生动,器形长度较大,对玉琥产生发展史的研究和同期传世玉琥的断代等都有重要价值。

玉琥西周 6.5×2.8×O.5厘米

青玉质,灰褐色。琥头高昴,双耳直立,张口露齿,呈咆哮奔扑状;背微拱,尾回卷,前后肢前屈触地,显得矫

中华古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上海博物馆之中国古代玉器

中国古代玉器 玉器是一种中国独特的艺术品,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的玉料藏量非 常丰富,而且品种齐全,质地优良。由于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已开始制造,中国的玉器 制作技法特殊而先进,造型纹饰典雅,内涵丰富而深蕴。玉器在中国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上都发挥过其他艺术品不能取代的 作用。 一、中国古代玉器的主要类别 1礼器:主要用于祭祀神灵,也作朝聘符节等。有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等。 2仪仗器:原是工具或武器,但不实用,而是在王室典礼中使用以增强威严感。有玉釜、玉戚、玉鉞、玉戈、玉刀等。 3佩戴器:式样繁多,用以佩戴。有饰耳的玉玦、饰颈的玉璜、饰发的玉簪、饰腕的 玉镯、饰腰带的玉銙、饰剑的玉剑饰等,以及悬挂于身的玉龙、玉幉(巾应为韦)、 玉人、玉动物等,有些组合为成套配饰,是贵族的重要仪饰。 4丧葬器:专为死者制作的以祈求尸体不朽的玉制品。有玉衣、玉琀、玉握、玉塞等。 5陈设玩赏器:纯作艺术欣赏。有玉人物、玉动物、玉仿古彝器、玉山、玉如意、玉 插屏等。 6实用器:日常生活品有束腰的玉带钩、玉杯、玉碗、玉盘、玉壶等,还有玉镇纸、 玉笔筒等文房用具。 二、中国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 1玉器是财富和权力的代表 在古代社会里,玉器大多被上层贵族所占有,而下层的平民百姓一般不拥有或很少 使用。从出土的古代墓葬中可以看出,氏族首领、王侯贵戚等往往随身陪葬大量精美 的玉制品,不但反映出奢豪的经济财力,还显示出特殊的政治权势。在礼法确立以后,用玉的等级名分还被严格地区别限定,并形成系统的使用制度,根据玉的品类、尺寸、纹饰、色泽、质地等来表明其品位的高低,社会各阶层人士则按照贵贱尊卑,分别执 佩不同的玉以表示身份。 2玉器是宗教神明的使者 古人把玉器作为沟通人与神的法物,用来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神灵,以此祈求护佑。并相信玉具有祛疫辟邪、攮除灾祸的特殊功能,因而将其制成各类护符,随身佩挂, 借以祛除不祥。或制成葬玉,用来保护尸体不朽,甚至认为食玉可以益寿成仙。

古代玉器常见纹饰大全之欧阳家百创编

古代玉器常见纹饰大全 欧阳家百(2021.03.07) 1、谷纹:整齐排列的蝌蚪状纹饰,象谷牙。流行于战国秦汉。各种谷纹 汉代谷纹环 战国排列整齐、清晰的谷纹谷纹璧 2、乳丁纹:凸起的乳突状圆钉。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常见于战国秦汉。 西汉龙凤乳钉纹玉璧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西汉金玉相连龙带钩龙纹乳钉纹 3、云雷纹: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图案。圆形转角的称云纹;方形专角的称雷纹。在商周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上最为盛行。 双线云纹 云纹 T型云纹 云纹 双头云纹 勾连云纹剔地春秋

西周阴刻线云纹、云雷纹 双阴线、菱形纹、皿纹、云龙纹商代龙鸟佩 人字纹雷纹皿纹云纹龙鸟佩商代 4、蒲纹:成排密集排列的六角形格子纹饰。 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上。 汉代蒲纹璜 蒲纹谷纹璧汉代 5、蟠螭纹:象四脚蛇或壁虎的爬虫。 梯形头、无角、四支脚、圆形长卷尾。 三蟠螭纹系璧浮雕 双螭剑格明代浮雕双螭纹 双螭纹玉璧浮雕 6、虺纹:蛇状纹饰。无角、无腿 虺纹 7、夔龙纹:一足或两足龙形怪兽。圆眼、方嘴、方形卷尾。夔龙纹 夔龙纹 8、饕餮纹:一种贪吃的怪兽的头部。 饕餮纹

商代饕餮纹玉佩 战国期玉雕饕餮纹玦 9、兽面纹:怪兽的脸。 兽面纹阴线刻浅浮雕西周 神人兽面纹细如毫发的阴线良渚文化 兽面 10、剪影状动物纹饰 象什么动物就叫什么纹饰。其内往往有谷纹、云纹等纹饰。 如龙纹虎纹凤纹鹰纹鸟纹象纹龟纹鱼纹等。 龙山文化早期的镂雕鹰纹环形器 商代鹰纹云雷纹双阴线 春秋晚期龙纹璧 春秋晚期龙凤纹佩 11、几何形纹饰 由曲线或直线构成的几何形图案。 如皿纹鳞纹圈纹弦纹绹纹波浪纹漩涡纹菱形纹折线纹平行线纹等。几何纹青玉佩饰 12、人面纹

古玉及玉文化

第11章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秀岗玉器商城/ 2011-03-18 1.龙凤呈样图案为一龙一凤。 龙的传说很多,记载的文献也多,但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说: 2.二龙戏珠图为两条云龙一颗火珠。 《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和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3.鱼龙变化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跃于龙门之上。 古代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在额头,都是未跳过龙门之鱼。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 4.鹤寿龟龄、龟鹤同龄图案皆为一龟一鹤。 《韵会》: “龟为甲虫之长”。龟寿万年,是长寿的象征;鹤是仙禽,《崔豹古今注》: “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龟鹤同龄,乃同享高寿之意。 5.松鹤延年图案为鹤和松树。 《字说》: “松百木之长”;《礼·礼器》:

“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松,代表长寿象征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6.鹤鹿同春图案为鹤鹿与松树。 古人称鹿为“仙兽”。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贵长寿之说。 7.岁寒三友图案为松竹梅或梅竹石。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竹,清高而有节;梅,不惧风雪严寒。苏东坡爱竹成癖,他曾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还题写过: “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之友”。松竹梅被人们称之为岁寒三友,乃寓意做人要有品德、志节。 8.喜上眉梢图案为梅花枝头站立两只喜鹊。 古人认为鹊灵能报喜,故称喜鹊。两只喜鹊即双喜之意。梅与眉同音,借喜鹊登在梅花枝头,寓意“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报春先”。 图案为一喜鹊一豹者,称之为“报喜图”。 图案为一蜘蛛网上吊着一个蜘蛛者,称之为“喜从天降”。因我国民间习俗称蜘蛛为喜蛛。 图案为一獾一喜鹊者,称之为欢天喜地。两獾相嬉,叫“欢喜图”;两童子笑颜相对者,称为喜相逢。 四个童子手足相连者,叫四喜人。 9.喜报三元图案为喜鹊 三、"桂元三或元宝 三。"

中国古代玉器鉴赏分解

中国古代玉器鉴赏 学院 班级 姓名学号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 国。中国玉器文化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本

文通过向大家重点介绍玉雕龙纹、玉人等玉器文化在中国古 代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造型特点、以及刀法特征,并进行 简单的对比分析,从而使得大家对中国古代的玉器文化有所 了解,有所认识,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 时也可以培养大家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 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关键词:玉器、文化、龙纹、玉人、鉴赏

第一章玉器简介 (3) 第二章玉器的鉴赏要点 (4) 第一节古玉器的基本特征 (4) 第二节玉器鉴赏方法 (4) 第三节古玉器的一些标志特征 (5) 第三章玉雕龙纹 (5) 第一节最早发现的玉雕龙 (5) 第二节不同时期的龙纹玉雕 (6) 一、......................................................... 商代玉龙 6 二、西周玉龙 (7) 三、.................................................. 春秋战国玉龙 7 四、......................................................... 汉代玉龙 8 五、......................................................... 魏晋南北朝玉龙 9 六、......................................................... 唐代玉龙 9 七、......................................................... 五代玉龙 9 八、......................................................... 宋代玉龙 10 九、......................................................... 辽金玉龙 10 十、元代玉龙 (10) 十^一、明代玉龙 (10) 十二、清代玉龙 (11) 第四章玉雕人 (12) 第一节玉雕人概述 (12) 第二节不同时期的玉人 (12) 一、...................................................... 商代玉雕人 12 二、......................................................... 西周玉雕人 13 三、......................................................... 春秋战国玉雕人 13 四、......................................................... 汉代玉雕人 13 五、......................................................... 唐代玉雕人 14 六、...................................................... 宋代玉雕人 15 七、......................................................... 元代玉雕人

古玉器的主要纹饰和特点

古玉器的主要纹饰和特点 古玉器上雕琢的各种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各种纹饰的雕刻技法、构图、表现的主题一直为鉴赏专家所重视。从历史的角度看,纹饰的种类和演变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 总起来说,古玉器的纹饰主要有以下几种:龙纹、蟠螭纹、饕餮纹、谷纹、云雷纹、乳钉纹、圈纹、薄纹、重环纹、涡纹等。下面对各种纹饰给予一个较为详细的绍介。 龙纹 玉器上最早出现的龙纹是“夔龙纹”,简称“夔纹”,始于商、周,为独脚龙的侧面图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要柔和一些,并且纹饰大都与人面结合在一起。阴刻线有单、双刻线。 蟠螭纹 蟠则指“盘曲而伏”。古代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起于商、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 饕餮纹 饕餮是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饕餮纹是图案化了的怪兽兽面纹,故又称“兽面纹”。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的玉器上皆可见到。 谷纹 其纹饰为成排密集形小乳钉,并呈旋涡状,传说是谷牙之像,故称谷纹。其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在清代仿古玉器中也能见

到。 云雷纹 即用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连续图案。圆形的连续构图,称云纹;方形的连续构图,称雷纹。此纹饰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上。 乳钉纹 玉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上。纹形为凸起的乳突状圆钉,其排列或纵横或随体变化。 圈纹 流行于春秋战国,常饰在璧、瑗、璜等板状器上。其纹饰为排列成行的小圆圈,分为单圈、同心重和在圈中有一小点等。 蒲纹 战国秦汉玉璧中常见的纹饰。是一种成行排列的六角形的格子,因很像编织的薄席,故名蒲纹。 重环纹 始见于商代,盛行于西周。是由若干个近椭圆形的环组成的纹带。环有一至三重不等,在环的一侧有两个尖锐角。 涡纹 其形状如同水涡旋转的几何图案,故又称旋涡纹、水涡纹。此纹最早使用于玉器上是在西周,到春秋时仍为小件玉器上的纹饰。自战国时起,开始出现在大件的玉器上。 鳞纹

中国古代玉器

中国古代玉器 第一章、中国古代玉和玉器 一、中国古代玉: 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根据传到欧洲的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 1、角闪石亦称软玉,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硬度为莫氏6-6.5 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其中以新疆和阗所产的一种透闪石之类 的玉石最为有名。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 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 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青、绿、黑、黄等 色或杂色。 2、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 称。缅甸是翡翠的主要出产国,清代乾隆时期流入中国,其 中含有铬镍元素的呈现绿色,称之为“翠”;含有铁元素的 呈现黄、红色,称之为“翡”,如果在同一块玉石由红、绿、紫三色组成,则称为“福禄寿三星”或“桃园三结义”。其 硬度为6.75-7度,比重3.2-3.3。辉石类则以硅酸钠和 硅酸铝为主,有隐约的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 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

3、在中国古籍上所指的玉并不是确切的矿物学的名称,东汉许 慎的《说文解字》中阐释“玉”为:“玉,石之美,有五德 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来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 明玉竭尽忠义之心),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 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的人),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 束却并不伤害他人)”。“五德”之说是儒家对玉理念的高 度概括,也把玉赋予了人格化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玉器: 西汉扬雄在《法言》中阐述说:“玉不雕,屿璠不作器。”(屿璠是鲁国的一种宝石) 制玉的工艺过程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选材、切割、碾磨、钻孔及抛光。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道:“琢磨时要有高于玉硬度的石英砂、石榴子砂或者金刚砂,俗称为“解玉砂”,当使用砣、钻、无齿锯等旋转接触玉材时,放入适度的水调匀解玉砂,利用砂的硬度和旋转产生的摩擦力碾磨成器。”

古代玉器艺术

中国古代玉器 在生活中大家都会接触到一种比较坚硬、美丽的石头,可以佩戴,可以装饰,它晶莹剔透,有黄色、白色、绿色、墨色等,他是什么石头?玉石的开发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也是独树一帜。我国的玉器自公元前五千年左右河姆渡文化出现始,一直不间断地绵延发展了七千余年。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圣洁、高贵、美丽、坚贞,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玉在中国一直被奉若神明,古代先人认为玉乃“上天之石”,成了人与神沟通的“桥梁”,还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象玉如意就是一件典型的工艺品,所以中国人和玉之间形成了一种不解的姻缘,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玉文化。 象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以前叫石头记,其实就是一个关于一块石头的传说,贾宝玉的前身就是一块玉石,因为眷恋红尘,才投胎到人间,林黛玉侧是玉石下的一棵仙草,而贾宝玉转世为人时口里还含着一块玉。 玉石的形成: 1.玉石的形成条件是极其特殊复杂的。它们大多来自地下几十公里深处的高温融化的岩浆,这些高温的浆体从地下沿着裂缝涌到地球表面,冷却后成为坚硬的石头。在此过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缓慢地结晶成坚硬的玉石或宝石,且它们的形成时间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一块玉石的形成据说要经历百亿年之久,凝聚着天地万物的精华。 2.“女娲补天”--相传远古之时,天柱倾塌,九州崩裂,大火燃烧,洪水汪洋不息,民不聊生,女娲炼以五色石补苍天,挽救了众生,又将补天石多余之石散后落在大地,“千样玛瑙万种玉”由此而来。 玉的文化蕴涵 1.玉是权势的象征真玉稀缺难得,古时被认为是神物,因此,玉宝曾经是天命王权最高利益的神灵牌位,是旧礼教纲常的标签索引,玉作为中国儒释道三教通用的崇信之物,沉积着历代统治阶级的追求和祈望。此点在成语中有突出的表现:“金口玉言”代表至高无上的帝王君主,每句话都是人民的“真理”;“金科玉律”指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法规也是神圣不町更改的。龙庭殿宇的“堆金砌玉”,上达天帝下绕宫廷,古代神乐的“金振玉声”等成语已将我国古代的王权、神权烘托的无以附加,秦代的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谁得到它,谁才是真命天子。 2.玉也是财富的像征盘庚把贝和玉连称,凡古代玉璧皆价值连城,为了占有,不惜发动战争,“完璧归赵”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的故事.赵惠王得到楚国的美玉“和氏璧”,秦昭王垂涎欲滴,派人送信给赵王,说愿意以十五城邑来交换。赵王无奈派蔺相如出使秦国,秦昭王收璧后不再谈换城之事。蔺相如略施巧计使和氏璧重归于赵国,从此典故广为流传,可见当时美玉价值连城,绝非夸张。此外,“堆金积玉”、“金玉满堂”、“锦衣玉食”等成语也都说明玉的财富像征意义。 3.玉是人才和道德的像征人的美包括形体,才智和道德等方面。“亭亭玉立”、“美如冠玉”、“冰肌玉骨”,“粉妆玉琢”等是对人体美的表述;“璞玉浑金”、“冰清玉洁”、“被褐怀玉”、“一片冰心在玉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等为人的品德高尚的表述;“怀瑾握瑜”、“金友玉昆”、“金玉满堂”等是对人才华出众的表述;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喻虚伪表里不一的人的成语。 4.玉还是和平的像征我国远古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开创了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玉器时代。今天已不存在玉兵器,但历史却留下了,为防止“玉石俱焚”,采用“化干戈为玉帛”的外交政策.防止战争,维护和平等成语。 5.玉和玉器既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对中国古代玉器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玉器的认识 中国玉器制作的历史非常悠久,至迟在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磨制石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玉这种美丽的石头。从此,他们剖璞取玉,琢玉成器,创造了独特的玉器艺术。在先秦时期,玉器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可以显示身份,象征财富和权力,用作沟通天人的灵物。在西周时期还是当时礼的重要载体,甚至因其温润莹泽的优越属性而成为道德情操的化身。秦汉以后,玉器逐渐褪去其炫目的光晕,但仍承载着人们去祸祈福、安康吉祥的美好愿望。因此,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不仅蕴涵着我们民族的心理、意识和情操,体现了中国人的独特的审美意识和高超技艺,也是中国精神美的特征,有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中国人的宗教意识,同时,还具有体现等级、身份和财富的作用。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玉器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超的制作工艺、鲜明的审美趋向与厚重的文化积淀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首先中国古代玉器的玉质特征主要是指古玉的呈色原因。古玉器学把玉器的呈色原因概括为自然呈色和外来沁染两种,其中自然呈色包括本身呈现的颜色和外表风化的黄色皮谷,分为单色玉、多色玉和玉皮,而外来沁染又可分为自然受沁的“沁色”和人工染作的“染色”两种。玉器常见的出土特征有附着物、白化和玻璃光等。 既然玉器有玉器的的玉质特征,自然便有玉器的鉴定。玉的鉴定方法有很多,首先可通过光泽,常用来鉴定的三种光泽有金属光泽(贼光)、油脂光泽和瓷性光泽,其次是硬度、密度或比重,还有音调和透明度,中国古代素有“叩之其声清越舒扬”和“瑕不掩玉玉不掩瑕”的说法。 我们知道,玉器通常精美无比,其条纹美轮美奂,由此可见古代玉器师傅们的精湛工艺。那么玉器是怎样制作的呢?玉器的制作流程分为采料、切割、雕琢、钻孔和抛光。制玉的工具一般是砣机、解玉砂,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所使用的砣具大约有五种,大砣用于切割,宽砣、斜砣、细砣用于雕琢纹饰,平砣用于打磨。通过一道一道精心而又繁琐的工序,通过能工巧匠们的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看见一件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器,才能让玉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不仅不会褪去反而越来越成为时代的珍宝、民族的光辉。 史前玉器有三个重要中心,一是安徽凌家滩文化玉器圈,二是东北红山文化玉器圈,三是良渚文化玉器圈,包括这三个重要中心的文化玉器圈为中国玉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尤以中国四大名玉最为有名。 四大名玉之和田玉。和田玉是一种软玉,俗称真玉,化学成分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硬度为6~6.5,密度为2.96—3.17。和田玉玉质按颜色不同,可分为白玉、青玉、墨玉、黄玉四类,记载中有红玉一说但至今未见。和田玉一般认为只被出产于新疆和田,其实不然,但和田玉确实盛产于和田河一带。西起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之东的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中经和田地区南部的桑株塔格、铁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东至且末县南阿尔金山北翼的肃拉穆宁塔格,自古以来是和田玉出产的著名盛地。和田玉的价值自古以来比较受捧,是比较热门的收藏品之一,从1990到2006年,和田玉收购价格上涨了1111倍。2012年2月,武汉一块重25.5公斤的和田玉从1986年的从27年前的20多万元上涨到了5亿元。,堪称价值连城。那么和田玉的特点是什么呢?有透闪石极细呈毛毡状、质地细腻温润、韧度硬度较大、颜色纯正以及声音优美等特点,也难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秀岗玉器商城 / 2011-03-18 1.龙凤呈样图案为一龙一凤。 龙的传说很多,记载的文献也多,但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说:“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蚊龙于其上,而已有身,遂产高祖。”凤凰在刘安《淮南子》一书中开始被称为祥瑞之鸟,雄曰凤,雌曰凰。龙凤都是人们心中的祥兽瑞鸟,哪里出现龙,哪里便有凤来仪,象征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秀岗玉器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26261954.html,) 2.二龙戏珠图为两条云龙一颗火珠。 《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和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3.鱼龙变化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跃于龙门之上。 古代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在额头,都是未跳过龙门之鱼。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 4.鹤寿龟龄、龟鹤同龄图案皆为一龟一鹤。 《韵会》:“龟为甲虫之长”。龟寿万年,是长寿的象征;鹤是仙禽,《崔豹古今注》:“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龟鹤同龄,乃同享高寿之意。 5.松鹤延年图案为鹤和松树。 《字说》:“松百木之长”;《礼·礼器》:“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松,代表长寿象征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6.鹤鹿同春图案为鹤鹿与松树。 古人称鹿为“仙兽”。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贵长寿之说。 7.岁寒三友图案为松竹梅或梅竹石。

《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教案

《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从玉的起源说起,有侧重地介绍了玉器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地位、意义以及其特别的制作工艺、人们在长期使用和鉴赏其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审美倾向等。玉器最繁荣的时期离现代很遥远,加大了学生学习、理解其特殊意义的难度,因此,教师课前要仔细备课,认真搜集材料,尤其是搜集一些内容准确又生动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了解玉石文化。学生分析: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玉就有独特的情感,并在长期使用中赋予其特殊的意义,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是比较喜欢的;但由于玉器是珍贵工艺品,学生平时又不易直接接触到,所以鉴赏时又存在难度。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并尽可能地借助图片或视频资料满足学生的视觉需求,加深其对玉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并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的了解。 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我国古代玉石艺术的特点,能够对自己身边的玉器及相关工艺品进行一定的欣赏、交流、评论。 3.情感目标:感受我国古代玉石文化,感受玉石精品所

体现的中华智慧与创造才能、所承载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玉器的特殊地位、特殊意义。 教学难点: 结合一定的课外资料,了解我国古代玉石文化。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相关图片资料、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完璧归赵”的故事(观看视频) (三)讲授新课: 1.玉的起源;对玉的审美认识;玉的种类 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石材质地坚韧,具有美丽的色彩与光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便将其珍重地区别开来。 将玉从石头中区分开来,是人类审美认识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 对形体、质感、色彩、对称、秩序感等造型规律的认识与掌握。 分类:①硬玉、软玉、碧玉、蛇纹玉、水晶、玉髓等。 ②工具、装饰品、祭器、陈设等。(借助图片帮助学生了解) 2.玉的特殊地位、意义;玉的特殊制作工艺;对玉的审

中国古代玉器心得

《中国古代玉器》心得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这是许慎《说文解字》中对“玉”的定义,关于玉的这段解释,对于一个读文科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可在学习陈老师的课之前,我对于它的理解却是非常浅显而粗糙的;想来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是很惭愧的。因为在世界文化的纷繁中,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独有,更是中国文化鲜明的有力代表。 中国人使用玉器的时间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每当我将陈老师手中远古时代的玉器实物捧在自己手中时,无论是那岁月留下的斑点痕迹还是那道道伤痕,亦或是那粗糙而简朴的工艺,无不让我感慨万千;正如老师所言“这虽然是很简陋的工艺,但在那极其艰苦和落后的时代,不知道经历过多少代古人的捶打,所以它身上有的东西是复杂的,极其珍贵的!”它们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我一直无法想明白,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能够促使古人历经一代一代人的艰辛而只是为了雕琢一块石头?古人的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无穷无尽的疑 问不停地涌现在我脑海里。 老师说《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非常完美的概括了玉的特性及鉴别。起初,我并没有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以为那只是文人写作的自己内心最主观的感受和对中国玉文化的赞扬和固定,并非真正涉及到玉器本身的性质和鉴定。然而,在半学期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了解之后,才渐渐感觉到它们之间一种无名的吻合,这确使我惊讶不已,

因为许慎《说文解字》的时代的中国科技确确实实达不到能够检测玉质的程度,而他却能非常精辟的将玉的特性与中国人文文化结合得如此的天衣无缝,真让人难以相信! 说实话,在学习本门课之前,我对于玉的了解可以说是几乎为零,只是觉得玉是一个很高级别的东西,而我距离它很远,更不要谈上会看到真玉和把玩,它似乎只是贵族人氏的物品;然而,经过这么一段时间跟老师和自己的学习,我才真正体会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虽然我的专业是博物馆,专门与文物打交道,但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三流学校来讲,想要大量的看到实物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更别说是能看到玉器这种本身就很昂贵的文物,但陈老师却不惜血本的为了我们能学到知识,花着自己的钱为我们筹集很多真品,当然这也不是只是我们这一级学生,还有高年级的学生,一两句感激的话早已不能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惟希望自己能真正的学到东西,以不负老师所花的一切! 上面讲了这么多,始终没有具体讲到自己学习这么多个星期以来所学到的关于玉的东西,现在我就想凭着记忆将自己所学的关于它的东西做一遍梳理。记得老师讲的第一种玉便是和田玉,老师说在文化的程度上,所谓中国的玉指的就是和田玉!和田玉属于软玉,闪石类玉,是所有中国玉的集大成者,它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只是中国几千年甚至更久的历史赋予了它的内在文化价值,它承载着中国先民的智慧和文化,是今人与古人穿越时空的对话桥梁。当我把老师的一块和田玉捧在手中,在手电和放大镜下观看,没想到放大镜

古代纹样

窃曲纹 窃曲纹〃波纹〃蛟龙纹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抽象化,形成一种新的主导性的纹饰:窃曲纹。其名称也是据《吕氏春秋》:?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离俗览》)窃曲纹的基本特征是一个横臵的S形,正符合于?上下皆曲?的特点。周代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又称窃曲纹、穷则曲。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的简化和抽象化。周代打破了商代以来,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格式。一般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 窃曲纹由鸟纹、龙纹衍化而来的痕迹是很明显的。试将一部分鸟纹加以排比,可以推测出它向窃曲纹衍化的具体过程,较早的鸟纹在翅膀后边接连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后来这个尾巴与躯体分离开来,成为一个弯卷的抽象纹饰,再后,鸟身部分也抽象化了,却保留着原先的一根长长的羽毛,最后,这根羽毛也消失了,形成了典型的窃曲纹。 窃曲纹适应性很强,可以随机变化,装饰于器物各种不同的部位,以窃曲纹构成的装饰,一般不刻云雷纹的地纹。与窃曲纹同时流行的抽象纹饰还有重环纹、垂鳞纹等,重环纹多以长圆和圆形图像连续排作为装饰带施加于器物口沿或圈足部分。垂鳞纹像水族动物身上的鳞片,作交错排列饰于水器之上。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一作穷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始见于西周,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春秋战国时仍见沿用。 大克鼎上的窃曲纹 云纹 早期阶段:彩陶上的原始旋纹是十分典型的抽象几何纹。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它们就是早期的纹样式。作为远古的文化遗存,它在当时是否有?云?的指征意义,现在还无法断定。仅从形态来看,似乎可以看出:楚汉云气纹、先秦卷云纹、商周云雷纹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旋纹,有着一种比较明显的承继关系。但人们一般把多见于商周青铜器装饰的云雷纹,视为云纹的早期形态。在云纹的发展历史中,云雷纹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玉器图腾纹饰

中国古代玉器图腾纹饰演变

图腾一词,原为北美印地安阿二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的中文译名,其原意为“亲属”、“亲族”等。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它是亲属或是祖先保护神的象征,也是氏族之间相互区别的象征。摩尔根说:“图腾”是指一个民族的标志或图徽。它是神圣的。 图腾崇拜,是史前古人类特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产物,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所依赖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反映。恩格斯指出:“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动物,由此产生了动物崇拜。”费尔巴哈指出:“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对于人来说,就是神。”在渔猎经济时代,生产力十分低下,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人要依赖大自然养育。人类的生存繁衍要靠动物食品,这是人对动植物图腾崇拜的客观基础。据考古学界研究,一般认为图腾崇拜发生于旧石器时代后期,约距今一万至四万年前,发展兴盛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约距今四千至一万年。随着渔猎经济被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兴起所取代,人的基本食物结构和生存条件发生了变化,对野生动植物的图腾崇拜也走向衰落。 图腾崇拜产生的另一原因是认亲族、保平安的客观需要。图腾观念认为妇女生育是图腾进入妇女体内造成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两种生产:一种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一种是自身的生产繁衍。在渔猎经济时代,第一种生产对象的动植物成为人的图腾崇拜对象,而第二种生产在原始的群婚阶段,先民自然会不自觉地把第一种生产的思维形式运用于第二种生产,我们靠吃动植物长大的,我们的身体是它们变的,它们是我们的亲属,吃什么长什么,吃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以为女性怀孕也是吃食物造成的,对图腾的祖先崇拜由此产生,亲族观念由此得到巩固。在原始社会,由于没有文字,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区别与认同主要靠图腾标志、图腾文化,通过认亲得到同部落、祖先、神灵的保佑,求得平安。同一图腾的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图腾一般以纹饰的方式呈现在中国古代玉器上。玉器纹饰可分为实体纹饰及图案纹饰;现在以龙来作说明,如果全器雕作龙形,龙就是实体纹饰,但如果在一个容器的表面琢龙形,

古玉器图腾纹饰

古玉器图腾纹饰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中国古代玉器图腾纹饰演变

图腾一词,原为北美印地安阿二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的中文译名,其原意为“亲属”、“亲族”等。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它是亲属或是祖先保护神的象征,也是氏族之间相互区别的象征。摩尔根说:“图腾”是指一个民族的标志或图徽。它是神圣的。 图腾崇拜,是史前古人类特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产物,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所依赖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反映。恩格斯指出:“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动物,由此产生了动物崇拜。”费尔巴哈指出:“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对于人来说,就是神。”在渔猎经济时代,生产力十分低下,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人要依赖大自然养育。人类的生存繁衍要靠动物食品,这是人对动植物图腾崇拜的客观基础。据考古学界研究,一般认为图腾崇拜发生于旧石器时代后期,约距今一万至四万年前,发展兴盛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约距今四千至一万年。随着渔猎经济被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兴起所取代,人的基本食物结构和生存条件发生了变化,对野生动植物的图腾崇拜也走向衰落。 图腾崇拜产生的另一原因是认亲族、保平安的客观需要。图腾观念认为妇女生育是图腾进入妇女体内造成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两种生产:一种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一种是自身的生产繁衍。在渔猎经济时代,第一种生产对象的动植物成为人的图腾崇拜对象,而第二种生产在原始的群婚阶段,先民自然会不自觉地把第一种生产的思维形式运用于第二种生产,我们靠吃动植物长大的,我们的身体是它们变的,它们是我们的亲属,吃什么长什么,吃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以为女性怀孕也是吃食物造成的,对图腾的

第12讲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第12讲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12.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2.2 中国古玉简介 12.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中国古代玉器心得

中国古代玉器心得 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生产玉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立的专业,多集中于畿、都邑。自宋至清,苏州成为全国性的制玉中心。历代王室朝廷皆设有玉器作坊,进行生产。因玉硬度较高,加工时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故加工过程大体有选料、画样、锯料、做坯、打钻、做细、光压、刻款等若干工序。仿古玉还要增加“致残”和“烧古”等工序。奴隶社会治玉以青铜工具为主。封建社会由青铜工具逐步变为钢铁工具。石英砂硬度高于玉,因此自古用于磨玉,又名“解玉砂”。当无齿锯前后推拉或鉈、钻旋转接触玉材时,放进用水调匀的石英砂,随工具运动而琢磨成器。玉器的造型、花纹都是靠这种方法制成。所以,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碾琢,以示与雕刻、工艺有别。 中国玉器的艺术风格历史演变如下: 在中国南方,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节玉琮,标志着治玉工艺已与石器工艺开始分离。玉器造型较为复杂,已能碾琢阴线、阳线、平凸、隐起的几何形及动物形图案装饰,具有朴素稚拙的风格。商周时代的玉器以形象单纯、神态突出,多用双勾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为其特征,并出现了俏色玉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工艺有了广泛的发展,各诸侯国竞相碾治,精益求精。秦汉玉器与精雕细刻的春秋战国玉雕相比,在艺术风格上趋向雄浑豪放。汉玉隐起处常用细如毫发的阴线雕饰,有如古画上的游丝描一般刚劲有力,以弥补其立体感不强的弱点。这是汉玉技法上的一个特点,对后世玉器有着深刻影响。唐、宋玉器色如羊脂,光泽莹晶,质地精良,技术精湛,禽兽花卉的题材和玲珑剔透之器增多,写实能力大为提高,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在形神兼备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这与当时绘画、雕塑艺术的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元明清时期南北两地玉器普遍发展,是中国玉器史上极其光辉的时代。现存北海团城内的元代渎山大玉海,明汪兴祖墓出土的玉带板,朱翊钧墓出土的玉圭、玉带钩、玉盂、玉碗、玉壶、玉爵、玉佩等可以代表这时期玉器的特点。在继承宋代玉器特点的同时,出现加工粗放或碾琢繁琐的两种互相排斥的倾向。元明玉器还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发展了碾琢文人诗词和写意山水画的玉器,也往往镌刻名家款识,追求文人高雅的情趣。清代乾隆时期的玉器因玉材丰富、皇家提倡和社会需要,技艺成熟达到空前的高峰。另外,中国维吾尔族的碾玉工艺富有地方色彩,是中华民族玉器艺术宝藏的组成部分。在后期封建社会仿古思潮影响下,以“返朴”为目标,追仿“汉玉”风格而生产的各式玉器,被称为仿古玉,这种玉器始于宋而盛于明清,有着自己特殊的美学价值,也是古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