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歌《山行》

杜牧诗歌《山行》
杜牧诗歌《山行》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一作:深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 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

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走进杜牧诗歌杂文随笔

走进杜牧诗歌杂文随笔 鄙人爱好诗歌 ,但自己不会做诗。似乎有些好笑,每每读到那些脍炙人口的好诗句 ,内心便会激动,而且仰慕不已。像李白 、杜甫 、杜牧、白居易 等等这些诗文大家的诗歌都非常喜欢阅读。抛开他们诗文中所表达的深邃的 思想,悠远的意境,和一腔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姑且不论。单就诗文的遣词造句的功力,就令鄙人赞叹不已。此生恐怕望尘莫及!但这些并不代表我不喜爱诗歌。愈是自己不懂的东西,就透着一种神秘的面纱,犹抱琵琶半遮面,好奇心奋为旺盛,诗歌对自己的吸引力愈加强烈。 记得上初中时,一位语文老师,大讲特讲,专讲诗歌的韵律,讲了一节课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听得我是迷迷糊糊,疑疑惑惑,如坠云雾之中。最后,趴在桌子上进入梦乡。我想,可能是从小就拉下了韵律的缘故吧,和诗歌的缘分较浅,以至于自己现在做不来诗文,不懂韵律的韵味。但并不妨碍我对诗文的敬仰之情。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姑且写些粗疏的文字,自我安慰而已,能够博得一些有识之士的茶余饭后的消遣罢了,仅只而已,贻笑大方了。正好比对于一件精美的瓷器,有鉴赏能力的有品位人,品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和情调。在市井小人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能装东西的器皿,没有什么稀奇。品味的不同,观点亦有所不同,纯属个人的修养、文化层面不同而已,也不足为怪。也没有必要深究,观点的粗俗可能受个人的文化层次、思想的境界和艺术的熏陶有关,和对文学 的喜好关系不是很大吧。我于闲暇阅读了杜牧的一些诗篇,从内心了赞叹其诗歌的神奇魅力。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进士。一生在京任职,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生活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晚唐社会。为了拯救唐王朝,他主张削平藩镇,加强国防,实现全国的统一。他政治上思想进步,但终身未能施展抱负,似乎有些遗憾。

古代诗歌赏析杜牧《秋梦》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梦 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 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季节的更替,牵动着边塞和家 乡两地的人,为尾联思妇给丈夫寄征衣的行为做铺垫。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16.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 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一句点出因困苦催生白发,而 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 15.B(“而无法成眠”错误。“残梦”说明是梦醒后留有余思,“夜魂断”也说明梦醒时分的现实与梦境的对照产生。而选项说成“无法成眠”,即没有入睡,与梦醒相矛盾,是曲解文意。不是彻夜难眠,是梦醒时分。) 16.不好。“晨”字虽然清晰交代了时间,但其意蕴不如“又”字丰富。“又”字说明不是寄一次,而是寄多次,表达了对戍边丈夫的牵挂,对其守卫边塞的支持。“织女心”仅突出思妇的思念,“天外心”则既写出相距之遥远,又使“心”的包蕴更丰富:不仅是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古诗山行杜牧带拼音

古诗山行杜牧带拼音 《山行》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一起来看看古诗山行杜牧,欢迎读者参考!山行 作者:杜牧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é 远上寒山石径斜, bái yún shēng chù yǒu rén jiā 白云生处有人家。 tíng chē zuòài fēng lín wǎn 停车坐爱枫林晚, shuāng yè hóng yúèr yuè huā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扩展资料: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827—835)年间登进士第,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诗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唐诸家让渠独步。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最新杜牧《早雁》诗歌鉴赏

杜牧《早雁》诗歌鉴赏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乌介可汗率众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 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 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

山行杜牧古诗

山行杜牧古诗 导读:《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下面是关于山行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词句注释 ⑴山行:在山中行走。 ⑵远上:登上远处的。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⑶生:明万历赵宦光刊本《万首唐人绝句》、明高棅编《唐诗品汇》、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御定全唐诗》作“深”。 ⑷坐:因为。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⑸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于:比。 白话译文 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

色胜过二月春花。 作品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平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杜牧七绝诗的美学特色

杜牧七绝诗的美学特色 杜牧七绝诗的美学特色在文学史上同李商隐并成为“小李杜”的杜牧,他的诗在晚唐极负盛名。如果说晚唐是唐朝的夕阳反照,那么杜牧的诗就是一束光彩的夕照,辉映着晚唐诗坛的满目青山。杜牧有远大的抱负,刚正的气节,忧国忧民,同时他在文学方面又有高超的天才与深厚的艺术修养,诗文俱佳。他的各体诗都有杰作,而最能体现它的独特风格的则是绝句。管世铭评:“杜紫薇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宋人曾季鲡云:“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清人吴乔亦云:“杜牧诗,惟绝句最多风调。”一些有影响的绝句选本,如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蘅退居士的《唐诗三百首》等所选杜牧的诗,也都以七绝为主。 杜牧诗歌具有思想敏锐,情怀旷达的特点。前人评价杜牧诗歌的特色有“俊爽”“俊迈”“气俊思活”“情致豪迈”“轻倩秀艳”“豪而艳,宕而丽”“豪健俊逸”等语。李商隐曾写诗极表自己对杜牧的关切倾倒之意:“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独有杜司勋。”(《杜司勋》)含蓄而准确的道出了杜牧诗歌的那种把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报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的豪放爽朗,清新俊逸的艺术特征。这一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1、在“清新俊逸”的统一风格下,杜牧诗歌显示出多样性。 首先,诗的风格,是诗人的思想、个性、精神气质以及各方面修养的综合反映,如刘勰所讲:“吐纳英华,莫非情形。”杜牧毕生攻研诗书,胸怀积极用世之志,这使他成为唐代独一无二的诗人兼军事家,也陶冶了他那清新俊逸的独特风格,这是他风格的主导方面。 杜牧出身于“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高门世族、官僚地主家庭,京兆杜氏自从习汉御史大夫杜周开始,就世代为官。比较有名的是东汉的杜笃、西晋的杜预。杜笃工为文章,曾做《论都赋》;而杜预在历史上尤其有名,他做官到镇南大将军、荆州刺吏,封当阳侯。他不但通晓战术,建立军功,而且博学多能,精于刑律、立法、水利,能造河桥,又注《左传》,当时人称他为“杜武库”,言其胸中无所不有。杜牧的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历顺宗、宪宗两朝,作有《通典》。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五十年中,藩镇跋扈,宦官专政,政治混乱,农民失业,土地集中,赋敛繁重,民生艰窘。杜牧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中降生下来的,而在他降生以后数十年中,这些坏情况依然存在与发展,并且在政治上又出现新的纷争,如牛李党争。所以说,杜牧所生的时代正是中、晚唐多事之秋,也就是阶级矛盾日趋尖锐,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又错综复杂的时代。 家族的矛盾加上时代的使然,使杜牧怀有忧国的热情。杜牧十六岁时即元和十三年,朝廷正派兵讨伐李师道。杜牧看到宪宗

杜牧《秋浦途中》高考诗歌鉴赏

杜牧《秋浦途中》鉴赏 古诗鉴赏 0121 1601 秋浦途中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四年(884)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与“穷秋”句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比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业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他的这种心绪,也曲折地表现在这首诗中。 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密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刷色,增强景物的描绘性。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不是当行的家数。这里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动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环,穷极变化。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深入、掀起感情的漩涡呢?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 “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樊南别有清秋思,不为斜阳不为蝉。”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表现情思,这是杜牧绝句的擅胜之处。徐献忠云:“牧之诗含思悲

杜牧诗歌鉴赏

杜牧诗歌鉴赏 杜牧诗歌鉴赏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

诗歌语言常见的风格

诗歌语言常见的风格 关于古代诗人语言风格的情况,简单的归纳如下:§ ◎如《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屈原作品)是浪漫主义源头。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词风既有农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词颓蘼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永叔(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希文(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山谷(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易安(李清照)词婉约凄切,◎诚斋(杨万里)词新鲜活泼。◎号称小太白的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稼轩(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这些诗词风格一直影响到明清诗坛,因此我们在秋瑾的诗词中也不难找到古代诗风的影响。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来

一定方便。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大家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诗歌语言常见的风格 1、 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2、 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

杜牧《独酌》古诗赏析

杜牧《独酌》古诗赏析 作品介绍 《独酌》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 》的第 520 卷。 原文 独酌 作者:唐·杜牧 长空碧杳杳,万古一飞鸟。 生前酒伴闲,愁醉闲多少。 烟深隋家寺,殷叶暗相照。 独佩一壶游,秋毫泰山小。 注释 ①隋家寺:隋朝所建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谓即长安大兴善寺。 ②殷叶:红叶。 ③刘伶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事见《晋书》本 传。 ④秋毫泰山小:《庄子·齐物论》:“莫大于秋豪之末,而泰山为小。”豪, 通毫。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 《樊 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 《泊秦淮》、 《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 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

《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 《樊川外集》 和 《樊川别集》 各一卷。 《全唐诗》 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 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 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 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 与 (杜) 牧之亦名家也”, 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 《张好好诗》 。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 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 岁时所书。帖为 麻笺,纵 28.2 厘米,横 162 厘米,46 行,总 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 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 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 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 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 《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 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体对照 獨酌杜牧 長空碧杳杳,萬古壹飛鳥。 生前酒伴閑,愁醉閑多少。 煙深隋家寺,殷葉暗相照。 獨佩壹壺遊,秋毫泰山小。 [杜牧《独酌》古诗 赏析 ]相关文章:

杜牧的诗及特色有哪些

杜牧的诗及特色有哪些 篇一:杜牧生平及杜牧的著名诗 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 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祖、 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杜牧 20 岁 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 岁写《阿房宫赋》。卒于长安, 终年五十岁。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杜牧 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 成就: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 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 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杜牧生活的时代及作品: 晚唐政治:晚唐时期,唐王朝的政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使它完全走上了末 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与皇帝的昏庸、政治的腐败以及晚唐时期三 大政治问题密切相关的: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朝臣党争。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 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 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 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 十年,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 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 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

杜牧《山行》教案

杜牧《山行》导学案 雁江八小杨莉 一、导学目标: 1.正确、有节奏、充满感情的诵读《山行》,理解“坐”的意思。 2.在读中,感受秋日山林的美景,在脑中勾勒出山林秋景图,并用自己的话作介绍。 3.在读中,感受秋日山林的生机勃勃和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4.感受秋可以带给人不同感受,写一写秋带给自己的感觉。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诗中的新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的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互助作用,在读、听、看中体会意境。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五、导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六、导学难点:品读“霜叶红于二月花”,感受诗情。 七、导学方法:诵读法为主,小组合作学习法为辅。 八、导学准备: 教师准备:布置预习作业,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完成预习作业:1. 了解杜牧;2. 自读《山行》,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径”、“霜”,做到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3. 有节奏的朗读古诗,在疑问处做上标记;4.思考这首诗写的哪个季节,找出相关依据。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书题目】: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师范读。 3.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学生感知古诗大意(自主学习,小组之间交流讨论)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3.检查古诗诵读情况,小组汇报交流。

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

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诗人杜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他留下很多惊世著作。下面是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作品特点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中丞书》)。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子》。任地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作一点事。《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又如《河湟》一诗: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 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

他的《华清宫诗》:“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也和这诗后两句具有同样沉痛的心情。《早雁》一诗则用比兴的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惊飞四散的哀鸿,象征在回纥侵略蹂躏下逃回祖国的边地人民。诗中既表现了对难民的体贴同情,也暗示统治者对他们的漠不关心,“仙掌”、“长门”,并非泛泛的修词设色,“岂逐春风”也不仅仅是写鸿雁秋来春返的自然现象。这两首诗的思想容和现实背景,和白居易《缚戎人》、《西凉伎》是相近的,但他用的是近体,写得更简练浑括。 他的咏史诗也很著名。有的诗是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如《过华清宫三绝句》中的两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诗里通过人们所熟知的唐明皇贵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帝们的荒淫享乐。其创作意图和他不满“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阿房宫赋》是完全一致的。他另一些咏史作品,则带有较为明显的史论特色。如《赤壁》诗:“东风不与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都是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创的议论。他这种论史绝句的形式,后来

杜牧《山行》教学设计

杜牧《山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 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 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 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 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 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 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 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 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 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 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教学目 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 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 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情导入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 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 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 4、揭题解题 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杜牧《清明》高考诗歌鉴赏

杜牧《清明》高考诗歌鉴赏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也因此作下了千古名篇《清明》。让我们来鉴赏一下这首诗。清明原文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鉴赏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

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杜牧《山行》优秀教案

杜牧《山行》优秀教案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杜牧的《山行》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是小学必学内容,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下杜牧《山行》教案。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简介杜牧)(课件: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

《赤壁》杜牧赏析

《赤壁》杜牧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作者】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背景】 《赤壁》这首诗是诗人杜牧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杜牧生活在唐末,他最大的政治野心是恢复唐朝的繁荣。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的奢侈和无知,并讨厌镇和吐蕃贵族的入侵。他认为,唐朝必须消除这两大祸害,加强团结,夺回失地,国家能够解决,人民才能受苦。降低。但他从未被统治者重用过,也没有表现出他的野心,所以他总是感叹抑郁症。故事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这是一场在三国历史形势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战役。结果,孙和刘连军击败了曹军,34岁的孙武军指挥官周瑜是这场战斗中的头号人物。诗人观看了古战场的遗物,表达了他对赤壁之战的独特见解。 【主旨】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

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名句赏析】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表面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但实质上诗人以这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把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江底泥沙之中,经历了六百多年水土侵蚀,竟然没有腐烂销蚀掉,经过一番“磨洗”,仍然能够辨认出是赤壁战役中留下的遗物,这不能不引起诗人的吊古伤怀之情。仿佛当年周瑜借助东风之势打败曹操八十万水兵的刀光剑影仿佛就在诗人的眼前闪现。这应该是诗人抒发感概之源。这样用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这首诗表面是借古战场遗物评古,实则也不乏借以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

关于杜牧的诗10篇

关于杜牧的诗10篇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杜牧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鹦鹉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华堂日渐高,雕槛系红绦。故国陇山树,美人金剪刀。 避笼交翠尾,罅嘴静新毛。不念三缄事,世途皆尔曹。 奉和白相公圣德和平致兹休运岁终功就合咏盛…长句四韵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行看腊破好年光,万寿南山对未央。黠戛可汗修职贡, 文思天子复河湟。应须日驭西巡狩,不假星弧北射狼。 吉甫裁诗歌盛业,一篇江汉美宣王。 自贻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杜陵萧次君,迁少去官频。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敬亭山下百顷竹,中有诗人小谢城。城高跨楼满金碧,下听一溪寒水声。梅花落径香缭绕,雪白玉珰花下行。萦风酒旆挂朱阁,半醉游人闻弄笙。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画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时联十觥。老闲腰下丈二组,尘土高悬千载名。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对酒不敢起,逢君还眼明。 云罍看人捧,波脸任他横。一醉六十日,古来闻阮生。是非离别际,始见醉中情。今日送君话前事, 高歌引剑还一倾。江湖酒伴如相问,终老烟波不计程。自遣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四十已云老,况逢忧窘馀。且抽持板手,却展小年书。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闻流宁叹吒,待俗不亲疏。遇事知裁剪,操心识卷舒。还称二千石,于我意何如。台城曲二首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整整复斜斜,随旗簇晚沙。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 王颁兵势急,鼓下坐蛮奴。潋滟倪塘水,叉牙出骨须。干芦一炬火,回首是平芜。 栽竹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山行唐杜牧拼音版

山sh ān 行h áng 【 作 者 】 杜d ù 牧m ù 【 朝 代 】 唐t áng 远yu ǎn 上sh àng 寒h án 山sh ān 石sh í 径j ìng 斜xi é , 白b ái 云y ún 生sh ēng 处ch ù 有y ǒu 人r én 家ji ā 。 停t íng 车ch ē 坐zu ò 爱ài 枫f ēng 林l ín 晚w ǎn , 霜shu āng 叶y è 红h óng 于y ú 二èr 月yu è 花hu ā 。 译y ì 文w én : 山sh ān 石sh í 小xi ǎo 路l ù 远yu ǎn 上sh àng 山sh ān 巅di ān 弯w ān 弯w ān 又y òu 斜xi é 斜xi é , 白b ái 云y ún 生sh ēng 发f ā 之zh ī 处ch ù 隐y ǐn 隐y ǐn 约yu ē 约yu ē 有y ǒu 几j ǐ 户h ù 人r én 家ji ā 。 只zh ī 因y īn 爱ài 那n à 枫f ēng 林l ín 晚w ǎn 景j ǐng 我w ǒ 把b ǎ 马m ǎ 车ch ē 停t íng 下xi à , 霜shu āng 染r ǎn 的d e 枫f ēng 叶y è 胜sh èng 过gu ò 鲜xi ān 艳y àn 二èr 月yu è 的d e 花hu ā 。 注zh ù 释sh ì : 1 . 山sh ān 行h áng : 在z ài 山sh ān 中zh ōng 行h áng 走z ǒu 。 2 . 寒h án 山sh ān : 指zh ǐ 深sh ēn 秋qi ū 时sh í 候h òu 的d e 山sh ān 。 3 . 径j ìng : 小xi ǎo 路l 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