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1.d.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陈述人:李建忠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

我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恭请各位指正。报告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地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

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九五”课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分化影响的研究》表明智力因素固然起重要作用,但导致数学“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一个人都能的发展与发挥,只有经过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能实现。课程标准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反映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小而言之,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是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应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师更应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让每位学生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位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这就不可避免的会碰到学生有困难的学生,因此我们就更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二)问题的提出:

1、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落实“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两

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说明了新世纪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我们性质重视素质教育,加大改革的力度,摒弃一切陈旧的、落后的、与现代化教育不相适应的有碍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模式和做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2、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指出:学生间的智力差异是存在的,而且是呈亚态分布的,在能力分布的高端(5%左右)可能是具有学科特殊才能的学生,他们能比别人更顺利地学习某一学科并加以应用。在能力分布的低端,则是缺乏特殊类型学习所需特定能力的学生,大约为5%,尽管学生智力上的差异是存在的,但差异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大,如果通过成功的教育,这种情况是定会可以改变的,可能会有95%的学生(5%以上优生加上90%的中等生)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按要求顺利通过规定课程,多数学生只能勉强通过或者根本通不过,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通不过课程的学生越来越多,出现这种矛盾的首要原因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使许多教师存在:学生学习能力很难改变的心理倾向,误解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教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不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使学生“知识”失误的“积累”逐渐增多,形成了大量的“学困生”。

3、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经济较落后,因此,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环境大都比较差,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比较差,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进入初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加深,普遍自我意识增强,开始从比较单纯的接受他人的评价转向能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学生的表现欲逐步增强,尤其是学困生希望被别人重视、渴望被人理解和尊重,他们也开始在意自己在同学和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在意自己的成绩,而做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他们信心的建立。如果他们不能克服暂时的学习困难,将会导致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久而久之也使得他们成为“问题学生”,这不仅影响了数学质量的提高,也大大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这与新世纪所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相悖的。因此,及时关注和研究数学学困生,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而迫切的问题,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预计的研究突破

(一)目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在西方,对学困生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1、奠基期(1800—1930年):大都是由医生或生理学家以脑部伤害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做的脑功能及脑功能失常的研究。例如:布罗卡发现大脑左半球的特定区域受到伤害,患者将失去说话能力;威尼克发现大脑颞

叶的特定部分受到伤害,患者将失去听觉、理解能力等。2、转移期(1930—1960年):转移期的研究重点是由对脑伤病患者脑部组织的研究转为对儿童及教学的临床实践研究。对这种实践进行尝试的第一个研究者是美国的一位精神病医生奥桓。他提出了一套训练与教育的方法。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由美国医生史特劳斯、心理学家和特殊教育家韦纳和凯夫特等人所做的有关知觉及知觉——运动功能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被认为是学困生研究的先驱工作。

3、疏整期(1960年—1980年):始于美国学者柯克1963年提倡使用“学习困难”一词。这一时期可以说明“学困生”研究在教育系统快速发展的阶段,不论教学理论、教育法令及专业组织等都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与整合。

4、当代期(1980—现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不再限于教学过程,而开始注意到学习困难的心理特点和社会背景方面的探索。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记忆研究方面、元认知方面的代表人物佛雷钦那、卡耐特和加涅。注意缺陷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梅塞,行为障碍方面的代表人物汤普森和塞特。国内在“学困生”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是吴增强《学生不良学生类型与特点的聚类分析》、《赖铭次》特儿童异常行为诊断及治疗、钟启《差生心理与教育》、洪丽瑜《学习障碍者教育》,他们都是从学困生在综合学习方面表现出来

的症状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并找到教育与转化的策略,而没有分学科,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实验研究。本课题将以数学学科中的学困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寻找形成原因,并探索教育与转化的策略。(二)本课题预计的研究突破

基于以上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现状的述评及分析,本课题在此基础上预计有以下研究突破:

1、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方案的制定。

2、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的策略。(三)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了教育发展的“四大”: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存。2001年9月5日第46届国家教育大会的主题为:“学会共存”,可以说这里的“学会共存”的理念使每个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相互理解,以求实现彼此和睦相处与协调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与其人口素质密切相关,人口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际竞争力的强弱。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想提高整个人口的素质,就必须关注学困生,要帮助他

们学会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建立自信,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是:

1、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使学困生从思想上根本改变,在态度上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改变教师较落后的学生观,构建正确的学生评价观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真正走上科研之路。

3、努力解决教师教学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全面发展与个体指导之间、组织教学与转化学困生之间的矛盾。

三、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数学学困生的数学成绩将直接影响学校整体数学教学质量,在教育与转化措施得力的前提下,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将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对整个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将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真正落实下来,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评价观,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最终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理论价值:以往对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大多都归咎于学生数学基础差,

智力差、厌学,并没有过多地去从教师自身找原因,认为“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天方夜谭,通过对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研究,可以找出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中偏差的方面,从而对数学学困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教育与转化数学学困生进行有益的尝试。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指出:⑴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不仅要考虑学生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共同特点,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⑴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经常了解和研究学生,既掌握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又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兴趣、爱好、数学理解能力,努力程度、数学知识储备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方向,有的

放矢地进行教学。⑵面向全体,使学习的深度、广度、进度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的。⑶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数学都能的学生,同时要热情关怀,帮助和辅导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逐步赶上。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⑴知识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⑵相对于一般地认识活动而言,学习活动的一人主要特点就是于:这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也就是认识框架的不断变革或重组,而后者又正是新的学习活动与认知结构想到作用的直接结果。这就是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认知主体在对前面的知识予以建构时发生了问题,就会影响到后面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引导帮助学困生学习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帮助学困生的学为主要任务,加强学习指导,以过程的优化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4、“育人为本”理念:在中学生行为规范素养形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索数学教学适宜的方法,提高数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他们学发数学、为今后的成才与做人打好基础。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前期工作积累

在近几年工作期间,我们对数学“学困生”一直很关注,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是课题组负责人李建忠老师在“学困生”转化方面效果较明显,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并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了“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讲座活动,受到广大老师的好评。在此基础上,又组织数学组老师学习了相关的理论,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掌握了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学习了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及教育心理学等理论。制定出了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调查问卷和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动机与态度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制定出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研究方案。

2、研究者的水平

⑴课题负责人:

①班学儒:为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有20年的教龄,是自治区骨干教师,石嘴山市“351”拔尖人才50名之一。曾任惠农区教研室数学教研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②李建忠:中学一级教师,惠农区级骨干教师,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有着较高的数学专业知识。教学思想新颖,自参加工作以来,

一直对“学困生”教育与转化非常关注,在校多次开展了“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讲座活动,并在全县的公开课活动中受到教研员及广大老师的好评。

有班学儒校长的理论水平和李建忠老师的扎实苦干,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⑵课题组成员:大多是中学高级教师,市、县级骨干教师,一直在教学一线,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课题负责人班学儒校长的课题研究报告《数学学困生学习诊治及教育对策》获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一等奖。课题负责人李建忠的论文《创设情景,关注学生》在宁夏教育发表。课题组成员的论文《减负后如何使学困生进步》、《让学生在寻求自然规律中成长》获自治区三等奖;论文《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动起来》获市级二等奖。第二部分课题设计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1)学困生: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品格、方法与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没有得以正常开发,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

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学困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其主要表现在发现问题困难,提出问题困难、理解问题困难、分析问题困难、解决问题困难。

(2)数学学困生:指在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方面不能达到的学生。他们一般数学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智力的、非智力的,家长的、环境的、社会的、教师的、教材的、应试教育的、教育评价的,使得数学学困生较多地表现为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缺乏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失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对学习数学感到厌恶,产生逆反心理。

(3)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从狭义方面来说就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而本课题所说的教育是指用道理说服学生,使其能够照着教师的指示或要求去做。

(4)转化: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变,向着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变。本课题中的转化是指学困生经过教师的教育,能够由厌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变为

主动,在学习习惯、学习品质方面有良好转变。

(5)策略: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本课题的策略是指根据学困生的特点、类型、表现及其发展情况,在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制定有效的行动方针。

(6)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指为了使学困生能够在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有所转变而制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与方法。如通过交流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通过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基础;通过家访使学困生内心感到温暖;通过简单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和诙谐幽默的教育艺术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等。

二、研究的假设:

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1、理论假设: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差生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生。美国的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育理论认为: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等方面,就会变的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机会和学习的机

会,因此,我们可以做也一个假设:数学学困生的“因”只是因为他们在数学思维上、数学思考中有一个结未打开,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引导,并多关心帮助他们,给他们提供相对多一些的时间,学困生就能摆脱学习之困,从而能够象其他学生一样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步学习方面正常发挥。

2、实践假设:提高数学“学困生”的成绩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九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分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一个人成才的讴诸多因素中,非智力因素优秀者都超过非智力因素不良者,这说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将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达到培养学困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最终向着正常方向发展,取得好的成效的目的。

三、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研究按照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设计策略方案——进行策略实验的路线进行。

即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及教育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数学“学困生”的现状进行诊断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方法,寻求和建立科学可行的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方案,

并对涉及原则、设计方法、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论证研究,对于如何在实际中应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益的尝试。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搜集的文献有:

⑴新课程标本教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资系列)。

⑵成功素质教育全集(新华出版社),其中包括心理方面的诸多因素。

⑶教学教育工作者所作的关于初中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实践总结及在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方面的研究文章。

通过文献研究,我们了解了数学“学困生”的含义及成因。

2、调查研究法

本课题通过问卷法所要了解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类型及其成因。如何在设计问卷时达到调查的效果是所要考虑的重点。因此针对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教育与转化策略的实际效果,设计简单的、可操作的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调查问卷。

通过对我校初中各年级几百名学生的调查,获取大量丰富的资料,对它们进行详细而深入的分析,了解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思想及学习现状,在此基础上诊断出问题的所在。

问卷设计有两种类型:⑴选择题:要求学生从备选项中选择一个答案。⑵结果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解答,力求答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以本校初一、初二、初三共10个教学班为的数学“学困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以七年级三个班为重点,先对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困生学习现状,然后再通过教师教育与转化过程,到期末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将“学困生”期中测试与期末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寻找差距,并对成功的做法讨论形成理论;对不足的方面进行修改,在此期间,教师要对“学困生”的成长过程记录,装入档案袋,我们称之为数学“学困生”成长记录袋,要保证每生一袋,情况要真实可靠。

4、个案研究法

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这是本课题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三)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具体操作过程:1、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和意志品

质)进行摸底了解。初一学生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制定一个短期数学“学困生”培养方案,在对学生情况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谈话家访等方式了解后,教师中针对学困生情况制定一个短期培养方案,可以征求学生意见,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方案。

3、教师为每一位数学“学困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袋。主要记录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及学习成绩的转变,同时学生对自己每周学习数学的感受及感到困惑的地方进行记录,教师每一周检查一次,要求学生要坚持写感受,特别是自己取得的成功和进步的方面。

4、个人自评。一段学时或一学期结束后,要求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一个小结,对自己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自评。在自评的基础上再进行互评,学困生之间对一学期或一段学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教师评价。在一学期或一段学时结束后,教师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再对学困生进行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进步表现为主,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达到使外部的指导转化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

四、预期研究成果

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研究,最终达到教育与转化“学困生”在学习数学方面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在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能够良性发展,学会主动学习,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学校数学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来。

预期研究成果:

1、案例:有关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方面的成功案例。

2、策略实施前后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报告。

3、论文集:《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研究报告》。

五、研究的范围

学科:数学

实验学校:惠农区回民学校

学生:惠农区回民学校初一、初二、初三部分学生,主要以初一为主。

教师:惠农区回民学校全体初中数学教师

六、研究工作计划

研究工作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工作:

(一)准备阶段:2006年5月——2006年10月,理论学习,参

阅文献。

1、组建课题组

2、制定农村中学数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调查问卷。

3、制定农村中学数学学习动机、态度调查问卷。

4、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实验研究阶段:2006年10月——2009年7月

1、通过问卷分析、家访、与学生谈话交流,分析数学学困生成因。

2、研究对策:针对学困生的种类及成因,制定相应的策略。

3、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运用成功教育的理论指导教师转化学困生,同时研究总结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理论与方法。

(三)实验总结阶段:2009年7月——2009年8月

1、对研究成果分析汇总,形成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2、召开课题总结会,做好成果的价值宣传和推广应用。

七、课题组成员背景及分工

班学儒: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校长。负责对本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和管理。

哈名雄: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负责查阅相关文献,提供研究思路。谢生俊: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负责对“学困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调查分析。

孙学智: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负责对“学困生”学习动机、态度调查分析。

马政权: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负责学困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调查分析

杨少勇: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负责“学困生”学习动机、态度的调查分析。

马秀琴:小学数学高级教师,负责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参考文献:

1、叶晓城、向鹤梅主编《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武汉。

2、时龙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6期。

3、郑毓信、梁成编《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4、顾继玲、章飞主编《初中数学新课程》,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

5、《新课程校本培训》,由《新课程校本培训》编委会编,新华出版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