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上长春版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上册《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课件3 长春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课件3 长春版

说说诗句的意思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傍晚在江边,我满怀愁绪,深山之中只听见声声鹧 鸪的叫声传来。
§词作赏析
“郁孤台下清江水,”
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 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
峰峦重重的自然障碍。 暗示主和派在收复河山问题上形成的社会障碍。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 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
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 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上片:控诉金兵入侵,表达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的深切怀念。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以恢复为志。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苏 轼并称“苏辛”。存词600多首。强烈 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 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 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著有《稼轩长短句》.

高中语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pt

高中语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pt

高中语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pt
ppt简介: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质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质课)

写作背景: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 年)作者36岁,时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 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
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 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他说:“盖南渡之 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 还。幼安自此起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 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 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 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 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 是写下了这首词。
诗词鉴赏:
尾句用了什么手法?鹧鸪 声有什么用意?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本句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用鹧鸪鸟叫声 烘托了人物凄苦悲凉的心情,表达了词人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诗词鉴赏: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鹧鸪: 是一种中国南方地区的留鸟,它的背部与腹部为黑白色,脚为黄色或红
褐色。由于它的叫声十分特别,听起来很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古 代的文人墨客们,常常将个人的情感寄托在其中,使得鹧鸪这种美丽的鸟 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①爱情和闺怨相思的象征 ②旅途艰险,离愁别绪 ③除此之外羁旅思乡、伤春惜春、亲友送别、闲情逸致等意象内涵。
高二下:课外十篇篇目补充
在苟且的时代里做一场不朽的英 雄梦——《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第一章节 辛弃疾其人
悲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 何时灭?”这是爱国英雄岳飞于 《满江红》中发出的呐喊。
历史上的南宋王朝偏安一隅, 金瓯残缺之下,爱国仁人志士不 在少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辛弃疾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 壁》,感受英雄的爱与悲。
辛弃疾诗词主要内容: (1)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抒发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代表作品有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2)表达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抒写英雄失路的无限焦虑。代表作 品有《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永遇乐》(千古江山)。 (3)不满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代表作 品有《摸鱼儿》(更能消)。 (4)描绘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表现闲适心境和隐逸情趣的作品, 也是辛弃疾对词境的一大开拓。代表作品有《清平乐》(茅檐低小)、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傍晚在江边我愁绪满怀, 山林深处却传来鹧鸪凄 苦的啼鸣亡,是忧国忧 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那 样留在南方,绝不在北方向金人屈 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 鸪”,请分析“鹧鸪”这一
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 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 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 痛之情。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 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 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 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 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
和派(投降派)。
“青山”能遮住行人的 望眼,使他望不到
“长安”,但却阻挡 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 决心。用”东流去” 的江水喻军民收复失 地之心是不可阻挡的。
下片:
表露收复失地的决心, 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 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 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 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 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主题:
词人借江水抒发了追昔抚今, 望故乡不得回的悲愤之情, 表现了恢复中原的意志和不 可阻挡的不胜信念,同时也 表现出壮志难酬之感。
§作业
背 诵 全 词。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3/52021/3/5Fr iday, March 05,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3/52021/3/52021/3/53/5/2021 12:10:34 PM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3/52021/3/52021/3/5M ar-215- Mar-21

第六单元《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_图文

第六单元《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_图文
大家好
1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 弃 疾
2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一生 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 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 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 “词中之龙”,与苏轼并 称“苏辛”。著有《稼轩 长短句》,今人辑有《辛 稼轩诗文抄存》。《全宋 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流去。
18
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 收复失地的决心。作者用“东流去”的 赣江水比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这
也是诗人其志向。
19
江晚正愁余
傍晚在江边我愁绪不绝
山深闻鹧鸪
却听到深山里鹧鸪的声音
20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 鸪”,请分析“鹧鸪”这一
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这是诗人在直接表明心迹,
“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
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
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决
不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
的报国志向。
21
§词作赏析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 词人怎样的心情?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 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
词人以此鸟鸣声作结,反映了愿望与现实的矛 盾,暗喻了恢复大业难以实现、国事多艰的情况。
25
一、直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青春作伴好还乡。
2.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__。 3.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__。 4.知否?知否?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毕竟东流去。 答案:1.白日放歌须纵酒 2.野渡无人舟自横 3.闲敲棋子落灯花 4.应是绿肥红瘦 5.青山遮不住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 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 国都城。 可怜:可惜。 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 哥”,啼声凄苦
作 者 简 介
原 文
注 释
译 文
词 牌
背 景
欣 赏
名 句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 “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 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 治家。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
6、 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 去”(共3分)
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名句,常被人们引用。在 词中,“青山”喻指什么?人们引用时它又是什么意思? 全词抒
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8、“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诗,表达的深刻含义是 什么? (2分) 。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名句,常为人们引用。在 词中,“青山”喻指什么?人们引用时又是什么意思? (2分)
§艺术风格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充分体现了豪放词的艺术特点。
§作业
背 诵 全 词。
简答题
一)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完成1-2题。(4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资源库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 鸪。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名句,常被人们引用, 在词中,“青山” 喻指什么?
9、词中“青山”喻指主和派(说“外族入侵者”也可),引用时“青山” 指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
10、思想感情:极端悲愤忧郁的心情?表现手法:象征
谢谢观赏
长安:本是汉、唐建都之地,后代诗文常用于 代表京都,此处指北宋京都汴梁及广大中原地区。
望:深刻表达了词人急切盼望北定中原的感 情。
可怜:写出了词人极为愤慨惆怅之情。
如何理解“无数山”的含义?
峰峦重重的自然障碍。 暗示主和派在收复河山问题上形成的社会障碍。
§词作赏析
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两句的意思?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7、词中“青山”喻指主和派(说“外族入侵者”也可)。人们引用时“青 山”指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词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 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全词抒发了词人极端悲愤忧郁的思想感情。(1、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pt课件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pt课件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郁孤台下面的清江水,昼夜 不停地向西北流去。日子随 着流水一天天流去了,但中 原仍陷于敌手,恢复无期。 爱国志士和广大人民经过这 里,他们都禁不住洒落了多
少眼泪呀!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向北遥望故都,可惜 被前面无数的青山遮
挡住了。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青山”能遮住行人 的望眼,使他望不到 “长安”,但却阻挡 不住江水向东北顽强
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 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 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
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周 济说是“借水怨山”,说得是用 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 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 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 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 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 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
虎掷。
写作背景
据有关文献记载,这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 宋高宗建炎三年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后从 洪州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逃亡到 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州至造口时,对这一带 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 杀。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 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 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 绵延不绝,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 词。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 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 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 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 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 人遂以“苏辛”并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 所寄寓的情感。
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 的悲痛之情。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 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 “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 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 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 之情。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青山遮拦不住,到底江水还是向 东奔流而去!江上傍晚的景色愁杀了 余,深山里听到欢叫的是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
水是清的,却充满了历史的血泪。(感慨、控 诉)“多少行人泪”,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深重苦难。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 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 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 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 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 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 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 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词,
作于他担任江西提点刑狱时。公 元1129年,金兵侵扰江西,残杀 百姓,使这一带遭受极大破坏。 辛弃疾在江西任职期间,曾登过 郁孤台,想起发生在这里的那场 历史悲剧,抚时感事,情不能已, 于是题写了这首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翻译
郁孤台的下面有条清江水,江中 注入多少远行人的眼泪?放眼朝西北 望去就是长安,多么可爱的无数群山。
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 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 得是用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 喻什么。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 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 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 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郁孤台下,赣江之水滚滚流去。辛弃疾似乎从这 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愤的泪水和逃难百姓 痛苦的泪水。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 系在一起,以水写泪,表达了几十年来国破家亡 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此时此刻,词人年华流 逝、壮志未酬的悲愤泪水,也流进到浩浩的赣江 里,汇入到“行人”的泪水中。词人禁不住在台 上远望西北方向的故都,远望中原大地的故土, 但可惜的是,重重山峦挡住了视线。长安,本是 唐朝的都城,这里代指北宋的京城汴京。“望” 这一动作,很好地表现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情 感,表现了他对中原民众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他 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曹杨二中高三(14)班学生
班级职务:学习委员
高考志愿:北京 大学中文系
高考成绩:语文121分数学146分
英语146分历史134分
综合28分总分
575分
(另有附加分10
分)
上海高考文科状元--常方舟
“我对竞赛题一样发怵”
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常方舟认为学习的高 效率是最重要因素,“高中三年,我每天晚 上都是10:30休息,这个生活习惯雷打不动。 早晨总是6:15起床,以保证八小时左右的睡 眠。平时功课再多再忙,我也不会‘开夜 车’。身体健康,体力充沛才能保证有效学 习。”高三阶段,有的同学每天学习到凌晨 两三点,这种习惯在常方舟看来反而会影响 次日的学习状态。每天课后,常方舟也不会 花太多时间做功课,常常是做完老师布置的 作业就算完。
语文
小魔方站作品 盗版必究
谢谢您下载使用!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
附赠 中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前言
高考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许多 人的眼中,他们就如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 的星星那样遥不可及。但实际上他们和我 们每一个同学都一样平凡而普通,但他们 有是不平凡不普通的,他们的不平凡之处 就是在学习方面有一些独到的个性,又有 着一些共性,而这些对在校的同学尤其是 将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坚持做好每个学习步骤
武亦文的高考高分来自于她日常严谨的学习 态度,坚持认真做好每天的预习、复习。 “高中三年,从来没有熬夜,上课跟着老师 走,保证课堂效率。”武亦文介绍,“班主 任王老师对我的成长起了很大引导作用,王 老师办事很认真,凡事都会投入自己所有精 力,看重做事的过程而不重结果。每当学生 没有取得好结果,王老师也会淡然一笑,鼓 励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
班主任: 我觉得何旋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 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何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 二中的学生,二中的教育理念是综合培养学生 的素质和能力。我觉得何旋,她取得今天这么 好的成绩,一个来源于她的扎实的学习上的基 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我觉得特别想提的, 何旋是一个特别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这样一 个女孩子。在我印象当中,何旋是一个最爱笑 的,而且她的笑特别感染人的。所以我觉得她 很阳光,而且充满自信,这是她突出的这样一 个特点。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今天取得好成绩 当中,心理素质非常好,是非常重要的。
2、熟练运用比兴手法,寄托寓意。
全词写景中的暗喻,即“借水怨山”。“西北望长安”两句中以江水 喻当时爱国志士与广大人民群众恢复中原的愿望和决心,以青山喻当时主 和派的阻扰抗金。“青山遮不住”二句中,实际的意义是主和派何能压住 爱国者恢复的强烈的意志呢?
“山深闻鹧鸪”句中借鹧鸪“行不得也”的叫声,寄托对恢复中原之 志屡屡受挫的担忧愤恨。所以通篇显著的比兴寄托手法,使该词从特殊显 示一般,通过登山临水的形象,概括了当时的人民共同的愤慨和时代的大 悲剧,因此感动了后世无数读者。
“用好课堂40分钟最重要。我的经验是,哪怕 是再简单的内容,仔细听和不上心,效果肯 定是不一样的。对于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 有的同学觉得很简单,听讲就不会很认真, 但老师讲解往往是由浅入深的,开始不认真, 后来就很难听懂了;即使能听懂,中间也可 能出现一些知识盲区。高考试题考的大多是 基础知识,正就是很多同学眼里很简单的内 容。”常方舟告诉记者,其实自己对竞赛试 题类偏难的题目并不擅长,高考出色的原因 正在于试题多为基础题,对上了自己的“口 味”。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 外的“郁孤台”写起?
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 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 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2、既然李勉因嫌郁孤台名不雅,改名为“望阙台”,词 人为什么还用“郁孤台”开篇?
“郁”有郁勃、沉郁之意, “孤”有巍巍独立之感, 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立的高台。词人调动 这三字开篇,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之情。
3、“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 逃难的人, 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 苦。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 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孙老师说,杨蕙心学习效率很高,认真执行老师 的复习要求,往往一个小时能完成别人两三个小 时的作业量,而且计划性强,善于自我调节。此 外,学校还有一群与她实力相当的同学,他们经 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
谈起自己的高考心得,杨蕙心说出了“听话” 两个字。她认为在高三冲刺阶段一定要跟随老师 的脚步。“老师介绍的都是多年积累的学习方法, 肯定是最有益的。”高三紧张的学习中,她常做 的事情就是告诫自己要坚持,不能因为一次考试 成绩就否定自己。高三的几次模拟考试中,她的 成绩一直稳定在年级前5名左右。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词牌名
词题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 余,山深闻鹧鸪。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同为豪放派 词人,世称“苏辛”。
青 春 风 采
高考总分:
692分(含20分加分) 语文131分 数学145分 英语141分 文综255分
毕业学校:北京二中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 院
北京市文科状元 阳光女孩--何旋
来自北京二中,高考成绩672分,还有20 分加分。“何旋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 的笑声,远远的就能听见她的笑声。” 班主任吴京梅说,何旋是个阳光女孩。 “她是学校的摄影记者,非常外向,如 果加上20分的加分,她的成绩应该是 692。”吴老师说,何旋考出好成绩的秘 诀是心态好。“她很自信,也很有爱心。 考试结束后,她还问我怎么给边远地区 的学校捐书”。
下半阕就由“无数山”写到“青山”。“无数山” 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 东流的江水。这两句词,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 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 首先,抗金斗争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大势所 趋;其次,词人的抗金意志和决心也是不可改变的, 这是他的人生目标;最后,他看到赣江水冲决重山 叠岭的阻碍,向东奔流,而自己正值有为之时,却 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参加抗金战斗,万分无奈。而 统治者不思进取,甘心偏安于一隅;投降派一味地 屈辱求和。因此,词人也深感自己的抗金理想难以 实现,内心充满了苦闷、哀伤与愤懑。词人把自己 的情感,借鹧鸪独特意味的叫声进行表达,较为含京城汴梁失去感到惋惜及对北宋盛时的追念。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东流去 喻抗敌收复失地的决心不可阻挡
愁余 愁国破家亡,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闻鹧鸪 以鹧鸪的哀鸣,既表明报国志向,又表明了
壮难酬的悲愤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 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扰江西时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 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地区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 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体察细腻,感受深刻, 构思新颖,饶有诗意。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 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 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 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末尾两句以鹧 鸪的悲鸣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