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针灸学论文

合集下载

探讨中医针灸结合手法治疗临床椎动脉颈椎病-骨伤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探讨中医针灸结合手法治疗临床椎动脉颈椎病-骨伤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探讨中医针灸结合手法治疗临床椎动脉颈椎病-骨伤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个分型,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又称为颈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眩晕、头痛的范畴。

该病为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而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为更好治疗该病,笔者选取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临床椎动脉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1~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椎动脉颈椎病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西医诊断依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有关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依据《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眩晕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3例,女性39例,年龄21~56岁,平均(49.5 .21)岁;病程0.5~9年,平均(3.160.31)年。

1.2 研究方法采用对照研究,将入组排序,利用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1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两组患者均接受以滋补肝肾、化痰逐瘀为治疗原则的中药治疗,方剂则选用杞菊地黄丸合桃红四物汤,并随证加减,其中血压较高的患者,则加夏枯草、车前子;如患者的胸闷、呕恶症状较为明显,则加用白术、泽泻;如患者颈项强紧症状较为明显,则用加葛根,两周为一个疗程。

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加针刺疗法,即使用毫针(长度40mm、直径0.32mm),采用平补平泻针刺手法,取患者风池、顽骨、四神聪、百会、天柱、晕听区以及颈夹脊穴,留针25min,晕听区、风池、颈夹脊穴加用疏密波电针治疗,1次/d,两周为一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推拿手法,以舒筋活络、疏通经络、滑利关节为主要原则。

操作方法:取端坐位,头稍前屈,操作者立于患者侧后方位置,采用揉、滚、拿等手法对放松其颈背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项韧带以及上肢肌肉,之后按照肌肉走向进行重点治疗,主要采用点按、弹拨、理筋等手法。

通窍活血汤加减合针灸治疗偏头痛论文

通窍活血汤加减合针灸治疗偏头痛论文

通窍活血汤加减合针灸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摘要】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属中医“内伤头痛”、“头风”范畴,其证病程缠绵,反复发作。

笔者采用通窍活血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偏头痛,获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通窍活血汤针灸偏头痛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086-01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为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头痛。

疼痛部位常为颞部及眶周,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了。

笔者自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采用通窍活血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偏头痛35例,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所有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34.6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为8年,平均3.6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关于偏头痛新修订的分类法及诊断标准,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偏头痛及特殊类型偏头痛如偏瘫型偏头痛等类型。

中医诊断为头痛,主症见头痛反复发作,呈跳痛、胀痛、刺痛或钝痛,疼痛部位可在前额、两侧、巅顶等处,舌质暗,脉弦滑;兼症见眩晕、恶心、纳差、乏力等。

2 治疗方法2.1 中药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川芎20g、桃仁15g、红花10g、赤芍10g、半夏5g、白术10g、天麻10g、白芷10g、陈皮10g、甘草5g、菊花10g、全蝎5g。

根据头痛的部位加入引经药,如巅顶痛加藁本10g,两侧痛加柴胡10g等。

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口服,一个月为一疗程。

2.2 针灸取百会、太阳、率谷、风池、合谷、外关、丰隆、太冲,平补平泻,留针30分,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未复发;显效:头痛基本消失,偶有发作,但疼痛程度轻,缓解快,随访6个月未加重;有效:头痛发作次数减少,程度轻,但疗效不确切;无效:治疗后疼痛时间及强度无明显改变,自觉症状未缓解。

针灸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针灸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针灸论文题目一、最新针灸论文选题参考1、针灸减肥的临床观察及其降低脂质的研究2、实验针灸学3、针灸对实验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4、温针灸的传热学研究5、温针灸治疗虚寒型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6、针灸原理和经络研究中红外热像技术的应用7、近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概况与思考8、豚鼠针灸穴位图谱的研制9、针灸对哮喘患者外周血活化T淋巴细胞与嗜酸粒细胞数目的影响10、建立现代针灸学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治疗体系11、循证医学与《中国针灸》临床研究报道的质量评价12、针灸对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13、针灸对亚急性衰老小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14、针灸治疗卵巢早衰76例临床研究15、消化系统针灸病谱的研究16、不同针灸疗法对佐剂关节炎大鼠外周镇痛机理的研究17、针灸对单纯性肥胖病人植物神经外周介质的影响18、针灸治疗贝尔麻痹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19、现代针灸临床病谱的初步探讨20、以针灸治疗为中心的中风诊疗体系二、针灸论文题目大全1、针灸"足三里""关元"穴对阳虚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2、对目前针灸治疗中风病研究的几点建议3、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4、针灸对抑郁性神经症的治疗作用5、关于针灸-免疫研究思路的探讨6、中国循证针灸学研究现状与展望7、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优势8、针灸对单纯性肥胖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9、针灸对单纯性肥胖肾上腺功能的影响10、帕金森病的针灸疗法11、不同针灸方法诱发循经高温线现象的比较12、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系统评价13、关于针灸-免疫研究思路的探讨14、针灸辨证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15、针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16、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对照研究17、针灸调节老年大鼠垂体激素分泌18、老年痴呆针灸治疗的临床初步研究19、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荟萃分析20、温针灸“肾俞”穴对老年雌性大鼠性激素的影响三、热门针灸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及其针灸治疗取穴特点评述2、中国循证针灸学研究现状与展望3、肥胖症的针灸治疗4、针灸督脉为主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28例临床报告5、温针灸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痛阈值的影响6、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近期效果7、针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轿流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述评8、针灸与美容美形(9)9、不寐证针灸治疗新思路10、关于建立针灸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考11、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针灸治疗选穴特点及分析12、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13、针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14、西方针刺疗法之激痛点与传统针灸腧穴的比较15、推拿三步九法结合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91例16、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探讨17、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18、针灸治疗肿瘤患者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疗效及机理研究19、单纯性肥胖病的针灸治疗机理研究进展20、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理初探四、关于针灸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2、针灸经穴的数字解剖学研究3、治疗中风偏瘫需要针灸与康复医学的结合4、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5、针灸对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6、针灸"治未病"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7、针灸为主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临床研究8、从植物神经功能和血浆环核苷酸含量的变化观察针灸减肥作用9、针灸减肥及其对水盐代谢的影响10、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思路11、"双固一通"针灸法与疾病防治12、温针灸和电针治疗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的对照研究13、“脑为元神之府”理论在针灸治疗抑郁症中的指导意义14、针灸推拿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15、关于"针灸血清"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四论针灸学的开放性16、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98例临床观察17、关于“针灸血清”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四论针灸学的开放性18、中枢神经肽之间的相互作用:神经科学与针灸学相结合的成功尝试19、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20、针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五、比较好写的针灸论文题目1、电针与常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照研究2、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刺灸方法的循证评价3、电针与温针灸治疗肾虚髓亏型膝骨关节炎疗效比较4、针灸治疗胃动力障碍症临床疗效研究5、针灸与美容美形(1)——针灸美容美形概论6、针灸“三阴交”穴择时治疗对脾阳虚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7、温针灸法治疗失眠37例8、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文献计量学分析9、筋膜学说解读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10、从针刺人迎穴降压谈针灸学的原始创新11、针灸"三阴交"穴择3时治疗对脾阳虚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12、关于针灸调节作用规律与机制的思考13、推拿和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比较14、经筋病针灸临床治疗方法探讨15、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16、针灸治疗肥胖型NIDDM的临床研究17、针灸治疗卵巢早衰60例临床观察18、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与思考19、Bell's面瘫急性期的针灸治疗临床观察20、针灸治疗卵巢早衰不孕症84例的临床研究。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研究分析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研究分析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研究分析获奖科研报告论文摘要: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根据人们的颈椎部长期疲劳、腰部不良等生活方式,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颈椎病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的治疗手段中,中医针灸和按摩手法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具有明确的临床治疗意义,针灸和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大面积应用于颈椎病临床治疗中,其临床推广价值受到广泛认可。

作为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本文通过分析颈椎病的临床效果中针灸和按摩手法,研究颈椎病的治疗过程和治疗手法,促进针灸联合推拿手法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推拿、颈椎病、中医一、颈椎病的危害和早期症状颈椎病是现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隐患,目前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和医学界广泛关注。

颈椎病的危害不容忽视,会引起心痛、头晕、心律不齐等一系类症状。

研究表明,中风、半身不遂与颈椎问题密不可分,不重视颈椎问题还会引起猝死、心肌梗塞、脑血栓、高血压等给人们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的疾病。

患病者的60%以上是由颈椎引起的,颈椎健康对于现代人的健康生活来说非常重要。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影响颈椎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颈椎病包括颈部酸痛和僵硬、肩背酸痛和僵硬,尤其是肩胛内侧。

睡眠中经常出现入睡、手臂疼痛、麻木、甚至严重的行走不稳、头发飘落、跛行、大小便不畅、性功能问题、全身瘫痪而无法自理等症状也是由颈椎病引发的的副作用。

近年来,由于长期接触手机、电脑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颈椎病的发病年龄逐年下降,年轻患者通常有头痛、颈肩痛、耳鸣、神经紊乱和视力损害等临床症状。

目前还没有开发出治疗这种疾病的特殊药物[2]。

颈椎病的早期症状是卡嗒声,而不是简单的“生理性卡嗒声”,伴有疼痛、麻木或虚弱。

生理上的反弹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于颈椎关节,在颈椎弯曲、伸展和旋转时会反弹[3]。

当然,也有理论认为关节内有小气泡,关节运动异常,甚至关节磨损,关节经常是弹跳的主要原因。

医学史论文 针灸发展简史

医学史论文 针灸发展简史

针灸发展简史针灸起源中国,具有悠久而漫长的历史。

史载针灸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被应用了,先有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又有“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针道生焉”等。

又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块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挖出的历史文物考证,针刺疗法真正产生的时间应该是“砭石”应用以后一个漫长的时期,大约是新石器时代。

“砭石”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它是远古时代人们在生活、劳动等实践中经验积累的产物,从无意中发现石块按压或刺破体表可以治病到对石块加工形成砭石而专用于治疗疾病,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曾在内蒙古多伦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根4.5cm长的砭石,一端扁平有弧形刃,可用来切开脓疡,另一端为四棱锥形,可用来放血。

在山东省日照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墓葬里,还发现过两根殉葬的砭石,长度分别为8.3cm~9.1cm,尖端为三棱锥形和圆锥形,可用它们放血,调和经气。

砭石实物的发现,为针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说明了砭石治病与当时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

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精治的石针。

其后出现了骨针、陶针、竹针等。

人类发明冶金术后,针具又逐步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至现代的不锈钢针。

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

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认识到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受到火的烘烤会感到舒适或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就形成了炙法。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

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

”说明灸法的发明与寒冷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分析(3篇)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针灸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实验针灸学应运而生,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针灸作用原理、腧穴定位、针灸疗效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本报告针对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了解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1. 实验内容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腧穴定位:通过实验验证腧穴的准确性,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依据。

(2)针灸作用原理:探讨针灸对机体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影响,揭示针灸作用机理。

(3)针灸疗效:通过实验评估针灸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4)针灸不良反应:观察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2. 实验方法(1)动物实验:采用健康动物作为实验对象,通过观察动物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变化,评估针灸治疗效果。

(2)人体实验:在人体上进行针灸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3)实验室检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针灸作用机理、腧穴定位等进行深入研究。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腧穴定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实验验证,腧穴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 针灸作用原理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针灸对机体生理、生化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如调节神经递质、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等。

3. 针灸疗效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针灸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如疼痛、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4. 针灸不良反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

四、实验结论1.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2. 实验针灸学实验方法具有科学性、严谨性,为针灸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实验结果表明,针灸具有多方面的生理、生化作用,为揭示针灸作用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医康复治疗论文1900字_中医康复治疗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医康复治疗论文1900字_中医康复治疗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医康复治疗论文1900字_中医康复治疗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中医康复治疗论文1900字(一):中医针灸助力康复治疗,临床效果更理想论文中医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把毫针刺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術以及相关器具。

中医针灸在减肥、内分泌等方面都有很广泛的应用,同样对于脑卒中、中风偏瘫等患者同样也具有临床价值。

1中医针灸的治病原理不同于西医,中医针灸的有一套自己的治病原理:①调和阴阳: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中阴阳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针灸的治疗作用首先在于调和阴阳,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经络、腧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

如胃火炽盛引起的牙痛,属阳热偏盛,治宜清泻胃火,取足阳明胃经穴内庭,针刺泻法,以清泻胃热。

寒邪伤胃引起的胃痛,属阴邪偏盛,治宜温中散寒,取足阳明胃经穴足三里和胃之募穴中脘,针用泻法,并灸,以温散寒邪。

现代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也已经充分证明,针灸对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特别是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为明显。

一般说对于亢进的、兴奋的,痉挛状态的组织器官有抑制作用,而对于虚弱的、抑制的、弛缓的组织器官有兴奋作用。

这种调节是良性的、双向性的。

这就是针灸能治疗多种疾病的基本原因之一。

如果将组织器官的病理失调与阴阳理论联系起来,均可用阴阳解释,所以说针灸调节了病理性失调,也就是调节阴阳的失调。

②扶正祛邪:针灸具有扶正祛邪作用,具体表现为补虚泻实。

针灸的补虚泻实,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刺灸法,如艾灸多用于补虚,刺血多用于泻实;二是针刺手法,古今医家已总结出多种补泻手法;三是腧穴配伍,长期大量临床经验,不少腧穴其补泻作用各异,如膏肓、气海、关元、足三里、命门等穴,有补的作用,多在扶正时应用;而十宣、中极、水沟,有泻的作用,多在祛邪时应用。

中医类(含针灸)SCI论文投稿的心得及指南

中医类(含针灸)SCI论文投稿的心得及指南
1你的实验设计是不是真的严格?!如是不是符合随机,对照等一样性原那么?
2你的结果是不是很有说服力?
3你可否将文章的确切含义表达出来,英语足够好!
咱们接触过大量中医针灸类论文,普遍存在以上三个方面问题。因此,只要从这三个方面源头抓起,发表SCI杂志上有可能的。
下面介绍一些与中医中药和针灸相关的SCI杂志:
图1
2000-2009年世界和我国针灸学研究SCI论文情况
2000—2020年间世界和我国发表针灸学文献期刊散布2000~2020年间,630个SCI期刊刊登了针灸学术文献,我国的304篇文献别离发表于其中的115种期刊。表一、表2别离列出了刊登针灸学术文0-10-8 22:28
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如上
planta medica
也发表植物单体研究的文章
另外,若是针灸类文章,能够往神经科学领域的杂志投谢,如Brain Research, Pain等杂志,接弄量还能够。
从SCI-E文献分析世界针灸学研究现状
1研究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方式所有数据都来源于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提供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SCI-EXPANDED)数据库。以落款中含有“Acupuncture”为检索条件,在该数据库内,检索2000~2020年间相关文献题录数据,并单独列出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学术论文,套用部份字段用于分析。
Acupunct Electrother Res (ACUPUNCTURE & ELECTRO-THERAPEUTICS RESEARCH)
1.期刊的网址
邮寄投稿地址:
Editor-in-Chief: Yoshiaki Omura, ., .,800 Riverside Drive, Suite 8-I,New York,NY10032,USA. Tel: (212)781-6262, Fax: (212) 923-227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奇的中医针灸
中医的起源和形成,经历了从原始社会至东周春秋时期的漫长时间,是我国人民在谋求生存和生活、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的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过程,如“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等传说,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

它具有科学、系统、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同时它透出一种神秘感,让人觉得特别神奇。

而针灸更是奇特中透着神秘。

讲到针灸,首先想到的就是经络。

经络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肢节和皮肤。

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使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十二经的名称按脏腑阴阳归纳有如下表: 十二经脉的走行方向是:手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胸走向手,手的三条阳经都是从手走向头,足的三条阳经都是从头走向足,足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足走向胸。

为了记忆方便也可按照“阴经上行,阳经下行”的规律记忆。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帅、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
里的两经之间在体内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和形体部位,以补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屈伸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

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共15条,其中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条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

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浮络是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两者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中医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法在临床上常用的针具有毫针、皮肤针、三棱针、皮内针等。

灸法常用的有艾炷灸、艾条灸和温针灸三种。

它们各有不同的用法及不同的作用。

针灸的功效主要有:1、疏通经络: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

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2、调和阴阳: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
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3、扶正祛邪: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

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腧穴,俗称“穴位”、“孔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之所。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包括了三大类。

一类为“经穴”(即十四经穴),这是最主要的部份,共有三百多个穴名。

这些穴位除任脉和督脉在腹背中线均为单穴外(即一名一穴),其余十二经穴皆为双穴(即一一名两穴),共有穴位六百多处,第二类是“奇穴”或称“经外奇穴”,系指非属十四经的穴位而言。

这类穴的数量也很多,但尚无完整统计,多散在诸书中。

第三类是“天应穴”,也叫“阿是穴”。

这种穴位无有固定部位,是在压痛处进行治疗的,故内经有“以痛为腧”之说。

针灸治疗与中医其他治疗方法一样,临证时必须通过四诊对复杂的病情进行分析、归纳,了解疾病的寒热、虚实等属性,明确其病位所属何经、何脏,进而探求其病因、病机,辨认其症候和标本缓急,用针、灸、罐等通过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达到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目的。

针灸治疗的原则有(一)补虚与泻实(二)清热与温寒(三)治标与治本(四)同病异治与
异病同治(五)局部与整体。

用针灸治病,在明确诊断之后,能否发挥针灸的应有作用,是与定穴的准确性,针灸手法的熟练程度和补泻、配穴等有重要关系。

选穴是应遵循局部选穴、循经取穴、对症选穴的原则。

在临床治疗方面,据不完全统计针灸能对二百种以上的病症有效,对其中六十多种疾病有显著效果。

针灸的神奇不仅体现在这方面,而且针灸治疗遵循中医的传统原则,从局部与整体兼治进行治疗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